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长城》教案(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5.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字词:绵延、防御、羡慕、自惭形秽、软缎、陈列、镀金、里程碑、热泪盈眶、刚毅、灵魂、妄自菲薄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⑴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⑵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⑶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长城砖
自惭形秽──赞扬──自尊自信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材分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生字、词语的理解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学生互助的形式解决。
2.学生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已比三年级有了突破。在拓展阅读的时候学生通过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延伸理解。
3.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写作,因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书写题目:比如设计广告语、写导游词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的13个生字及“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了解长城的构造和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城的主要构和造特点。
3.了解长城的悠久历史,能够向他人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和在军事上的价值。
能力目标:
1.学习图文对照观察法,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2.读懂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通过阅读,形成抓住关键词句,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小练笔,深化主题,激发社会责任心,民族自豪感,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世界遗产。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整合学习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所授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目的:本节课主要是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扫清字词障碍,了解长城相关知识和世界遗产。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背景资料。(了解长城和世界遗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四、质疑,解决本课词语的意思。(通过查字典、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形成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复习导入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2、出示长城远景彩图,让学生用打比方的句子说说长城像什么。
二、浏览课文
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
三、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
4、指导朗读。
(三)长城上联想
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2、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
3、此时此刻,假如你就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想对我们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4、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段。
四、写话寄情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3、为长城写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远看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17长城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地位伟大的奇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
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⑴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⑵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⑴ 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
(作者走在长城上)
⑵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
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⑵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⑶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 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 (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 (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射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是苦难 是安宁 是骄傲 是屈辱 还是其他什么呢 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28年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板书课题)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观察彩图,了解图意。(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1)介绍观察点。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在长城上)
(2)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为什么没有和它相对应的图片?(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注:学生可能无法说出来,老师应当适当地引导。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什么地方(观察点)看到的?(作者走在长城上)
(2)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提示: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插图,结合下列词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子瞭望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维。
同学们,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世界伟大的古代建筑奇迹之一。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知识,搜集相关资料,以《中国人的骄傲--万里长城》为题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的长城。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文通过观察彩图,了解图意-图文对应-图文对照-复述插图,四次看图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观察能力的训练,从中学会观察的方法。通过拓展延伸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
培养思辨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对问题能提出看书的看法。
教学重点 :
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回答“讨论研究”题,学会综合和概括。
教学难点 :
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辨证,客观。
教学准备 :
投影仪
教学设想 :
对所回答的问题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开展互 评,并写出评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揭示本课重点。
二、结合选文,完成“讨论·研究”题。
1、浏览问题,速读选文,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条讨论,探究。
3、各人在纸上写好答案,并作自我评价。
三、投影问题,要求在回答以下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互评,并写 出评语。
1、你对历史上的长城,今日长城的价值有何认识?
2、你认为长城对人的'精神有什么样的影响?
3、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没有提出对长城的独到的看法?
4、你对长城能不能形成综合的认识和全面的评价?
5、你在阅读有关文章和资料的基础上,能否进行深入思考?
四、对讨论评价结果作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从书报杂志上查找介绍长城的各类文章,认真阅读,并根据 写作需要,将有关材料制成资料卡片。
2、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建议你写一篇文章,或说明长城的 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或评述秦始皇建长城的功过,…… 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遗迹《长城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堂练习】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学生课本。
2、多媒体课件。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 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二)、初读感知,学生畅谈。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2、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及视频的感染下畅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三)、细读感悟,激发求知欲。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抓中心句)。
2、初读、细读、品读中心句。
3、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及有关的词语,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一特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四)、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1、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2、结合句子,体会比照的方法。
3、学习生字,完成练习。
(五)、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其它古迹、图片、资料
附:
板书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 城
近景:高大 坚固 外侧:垛子
射口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五 教学反思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建议】
1、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经过自己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⑴ 让学生自己初步读文,理解每一句话,再弄清各自然段的大体意思。
⑵ 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让学生填空如下:
这样( )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
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再一次仔细去默读课文。
⑶ 同学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教学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去默读课文,看一看作者为什么说长城的气魄雄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学生仔细读文,找出有关的语言。
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呢大家想过吗?让我们来作个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从阳泉到荫营只有12里,13000多里是12的多少倍呢?1000多倍,大家想一想这有多么长啊!
课文中这样的数字很多,学生们可能对这些数字感知得不够清楚,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这一特点。
【资料袋】
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绵延不绝。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到北京游览的必到之所,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练习设计】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
【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你知道中国的象征物有哪些?
2、是的',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板书课题:长城赞)
二、长城资料交流
1、读长城资料
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3、教师补充更正:抒发自豪之情,引入新课。
三、看课本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描述长城,抒发感受。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吏卒、黎庶、隘口、巍峨、烽垛、瀚海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的长城?
六、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问题:(1)、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习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学习下联。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谈感受。
七、深入探究、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特点和蕴藏的情感。
八、拓展延伸
让我们在浓浓的民族自豪之情中,再一次欣赏和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
1、欣赏长城视频风景,学生深情朗读课文。
2、教师深情抒怀,结束教学。
板书设计
上联(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下联(空间) 壮丽的奇观 教学反思:
《长城赞》是一副赞美长城的长联。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很好。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试做一些简单对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