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工作报告【合集三篇】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精选3篇)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篇2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人格教育,强调学生“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主张“凡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主”,人格教育首先就是对学生进行高尚品性和优良道德的教育。春晖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品德培养。汲取历代春晖名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精华,一种以健全学生人格为目标,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德育模式应运而生了。

理论依据

1、发展中的人和个性社会化原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这种发展就是其个性社会化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定型,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指标都处在变化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这种可塑性,教育工作者只要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2、“双主体”理念。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择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行为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行为。

3、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品德,改善、提升社会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虚空、无效。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从德育活动来说,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让学生将已有的道德认识外显为道德行为,两种过程不断交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这一理论,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课题方案

(一)课题组人员组成与分析

课题组由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兼政教处主任葛洪金老师任组长、由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副主任华土木老师、校政教处副主任、负责学生会工作的薛安全老师,校团委副书记陈小祥、负责各年段的年段长倪瑞祥、何大江、张建平为核心组。并得到经亨颐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张彬教授、周恩来生前卫士高振普将军、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女士、周恩来侄孙周国镇教授的指导,在总课题负责人潘守理校长的主持之下进行。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各处室、各班主任、全体教师、及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并得到了上虞市教体局、上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

(二)研究目标、德育内涵、及过程方法

1、研究目标:

⑴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并构建适应新世纪德育工作要求,符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学校德育途径及操作模式。

⑵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素养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道德人格追求的最高目标。

⑶通过研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研究过程及方法

根据学校人格教育总课题的研究计划,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3)总结阶段(20xx.12—20xx.3):课题组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成果鉴定。

人格教育德育子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研究法为主,辅以案例研究法、经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以及分工协作研究等方法。

实施过程:

(一)开展“知周学周”活动,实施理想人格激励教育的探索。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先于“据于德”,提示了人性提升的价值根基与方向在于“道”。没有“道”的“德”是肤浅的。信仰不仅是支撑人生大厦的顶梁柱;它对道德人格的构建有论证、聚合、与升华的作用。周恩来的崇高人格魅力,源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自20xx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用周恩来同志的崇高人格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新探索。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具体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以具体人物的所作所为的外部特征为自己追求的理想。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了周恩来所处的时代背景,熟悉了周的生平,为他的革命事迹所感动,激发了敬佩、仰慕之情。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敲开了中学生的理想之门。第二,综合形象理想教育。这是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初步概括性的理想。这一阶段要非常重视学生进行严格的自我修养,重视学生学习周恩来的品格,逐渐形成笼统的理想,在个别的场合能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第三,概括性理想教育。使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目标的理想。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周恩来的人格特征中,蕴含着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整体人格美。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为我们春晖学子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用周恩来的理想人格激励学生的具体做法是紧紧抓住知事、明理、动情、导行四个环节。首先通过播放周恩来系列影视片,组织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赴绍参观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举办“知周、学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精神。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撰写影评和读后感、出刊编报、召开主题班会、讲恩来故事及演讲比赛等形式,使之上升到“明理”、“动情”阶段,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周恩来同志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聪慧高超的智能人格、崇高新颖的审美人格。并不断汲取周恩来同志伟大的人格力量,把周恩来的理想人格内化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最后外显为 “为中华之崛起”的实际行动。同学们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协会、校园文明岗,自觉开展“扶贫济因送温暖、敬老助残献爱心”活动,积极争做奉献标兵、创新能手和百名优秀学子。春晖园内,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比、学、赶、帮,蔚然成风。

随着“知周学周”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各班的热烈响应,掀起了一个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的热潮,三个年级既相互衔接,又各有侧重:高一争创活动全面铺开,高二命名“周恩来班”,高三命名“周恩来团支部”。各班的争创活动做到五个结合:即与形势教育相结合、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班团活动相结合、与校史校情教育相结合。高二(2)班在借争创之机,结合学校的“四自校风”,提出了“静、净、勤、竟、劲”的“五字班风”,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二(8)班的在争创过程中提出了“近、进、比、学、化”“五大行动”:近——走近周恩来,了解周恩来;进——初步体悟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比——自我教育阶段;学——争创“周恩来班、周恩来团支部”;化——把学中所得内化为个体的人格内涵。这样的计划贴近学生实际,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指导工作实践。争创活动的成效正越来越多的外显为全校师生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育人的具体行动,无私奉献的爱心行动。

(二)开展淬砺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磨练。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主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早期春晖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曾在春晖兼舍务主任的匡互生先生,他经常以一句“吃得菜根,百事可做”教导学生。到五、六十年代已形成了肩挑铺盖米袋,脚穿草鞋布履、长途跋涉来校上学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为更好推进学校的人格教育,潘守理校长提出了淬砺教育的思想,就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锻炼和刻苦磨练,它具有主体性,一定的强迫性,实践性的特点。

吃苦耐劳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必要准备。每届高一学生到校,学校即对他们进行“知我春晖,爱我春晖”的始业专题教育,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通过组织参观校史陈列室和校内十大德育基地,开设专题讲座,收看校情专题片,学习了解春晖先贤的“草鞋精神”、“霉干菜精神”,培养学生的春晖情结。为了使学生对春晖的学习环境、生活条件、办学特色有更强烈的认同,我们以多渠道,多方式地与结对扶贫学校——泰顺四中、岭南乡中加强联系,组织学生或参观访问,或结对助学,或相互座谈,以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半军事化管理是实施淬砺教育的重要途径。春晖是一所全寄宿学校,学校建立健全了寄宿生管理的系列制度,包括老师的值日制度,规范晚自习管理、节假日学生管理制度等,实行寄宿生管理班组化、学生参与民主化、自理化。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一日常规教育:从起床要求到熄灯就寝,从作息安排到三餐落实,从打扫整理寝室到个人洗衣叠被,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自立、自治”能力。近年来 ,学校又把建设健康、高雅的“宿舍文化”作为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组织了寝室美化大赛,开展了寝室联谊活动,并每月评比星级文明寝室,每学期推出示范寝室,每学年评比共青示范寝室。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守时惜时,互助合作,团结友爱,乐群容忍,创新争先的品格。

劳动教育是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早期的春晖,生活是艰苦的,名师硕彦们在授课之余,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田间劳动,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融入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变好了,学生们已经不再用锄头挑着铺盖走进校门。但是,劳动教育的传统不仅没有丢掉,反而不断地深化。学校校把加强劳动教育作为实施淬砺教育的主要载体。“清晨即起,洒扫庭除”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学生承担250多亩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学校一直保留着十块学农基地,每星期安排每班一节劳动课学生进行花木栽培或蔬菜种植。学校还把校办厂的扣丝车间、校内畜牧场等作为学生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劳动。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品尝了艰辛,磨练了意志,净化了灵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篇3

德育课题本学期重在积极教育,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发展的时空”的理念为经,以“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为纬,以“心育教育”为核心,夯实常规德育,创新德育品牌,开创文萃积极德育新风尚。

子课题一:创设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积极德育氛围

作为新校,楼道文化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学校管理中称之为“校园显性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此,我们进行了主题系列的文化走廊布置:

1. 校园走廊文化创设完成,二楼运河廊文化。(成果见照片)

2.开启四季的约定——记文萃小学特色楼梯文化布置(园区)

3.那一抹亮丽的教室之美——记文萃小学美丽文萃 美丽教室评比活动(园区)

4.本学期我校新体验作文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将教学和德育有效结合,本月主题实践主要围绕更新楼梯文化,班刊校刊及时更新。

子课题二:依托校内外的少先队阵地资源,拓展儿童的教育空间

本学期我校为积极创建苏州市少先队先进学校而努力,从期初的计划到期中的实施,再到期末的迎检都层层落实,最后成功通过了市少先队的验收。

1. 文心小主播、挑战主持人(勇敢创新)。本学期文心小主播每周四改成现场直播的方式,力求做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贴近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播音班级从班主任到播音员、再到外请的学生、老师或家长的参与,都使文心小主播即上学期的广播大PK后,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2. 小干部、大视野(责任)。文萃小学为增强少先队员们的责任感、光荣感,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将少代会开成少先队员们喜欢的会议,精心设计了“文萃最强音”的新形式,召开少先队员代表大会选举文小第一批大队干。这些小干部们个个认真负责,每天准时到自己的岗位,从校门口礼仪岗到餐厅、走廊礼仪岗,每天都穿梭着他们勤奋巡视的身影。学校的小绅士小淑女餐桌,文明靠右行的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辛劳。

3. 庄严入队,我骄傲(责任)。本学期我校利用少先队日,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少先队员佩戴了光荣的红领巾,开展了以“鲜艳的红领巾飘起来”为主题的少先队入队典礼。

4.“一帮一,我能行”(合作感恩)。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能充分地激发每个学生内心的集体荣誉感。一些平时表现一般甚至比较落后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地发生变化。因此,本学期少先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一帮一”活动。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互助,相互监督,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相互提醒,相互关心。随着“一帮一”小组的大力开展,文萃小学的每个班级都将成为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

5. 小记者海选(坚韧勇敢)。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掘和培养更多的小记者人才,大队部本学期举办了首届小记者海选大赛,招募优秀的小记者,给同学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此次活动,不仅为怀揣记者梦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而且激发了他们担当学校小主人翁的决心和勇气,为学校少先大队今后顺利开展活动奠定了基础,为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增加了亮色。

6.《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本学期为了迎接苏州市少先队先进学校的验收,参加省级少先队课的比赛,王丽老师的《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录像课完成,并递交到上级部门参赛。

7. 多姿多彩班队会(创新感恩责任)。本学期的班队会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处处开花。有三(2)班的孝道主题体验活动,三(1)班的诵经进班,三(5)班的西餐礼仪我来学,四年级的《十岁生日我感恩》等等。

8.装修少先队队室完成。

子课题三:以活动为载体,寓积极德育于体验中

1.世遗青少年基地成立(责任)。为了增强世界遗产传承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运河申遗的热情营造新学年的良好氛围,我校在开学初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暨“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2.保护小眼晴(责任)。为了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爱眼、护眼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眼保健操技能水平,本学期开展了文萃小学第一届眼操比赛,使学生明确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掌握做眼操的正确方法。

3. 亲亲吾师,悠悠我心。(感恩)本学期值此教师节之际,开展了亲亲吾师,悠悠我心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心中最爱的老师,或优雅,或帅气,或童真,都通过学生的体验,将感恩教育溶入其中。

4.争当“汉字英雄”。(责任坚韧)汉字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本学期开展了这项集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将文化和娱乐相包容的活动,普及中华经典汉字,各班识字最多的孩子倾情参与,一笔一划写字的体验中,渗透一心一意做人。汉字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文萃小学德育课题阶段汇报暨校园“汉字英雄”决赛。

5.图书义卖,爱心行动。(感恩)本学期的校园书香节积极体验活动中的《图书淘淘乐》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施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动。

6. 秋季综合实践活动(勇敢合作)本学期秋游通过四个年级不同德育基地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认知社会、品尝艰辛、理解工作、懂得分享、学会合作,从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秋来风物别样情,文萃学子远山行——记文萃小学一二年级秋季综合实践活动。

子课题四:发展心育教育,渗透积极德育理念

一、“阳光语露”“心理小故事”伴我行

积极阳光从会说话做起。我校阳光语露“亲子篇”“师生篇”“伙伴篇”三大篇章确立后,10月举办了文萃小学阳光语露分享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师生满怀憧憬与感恩。心理小故事校本教材编写完毕,从本学期起每周五的晨会,都是班主任和学生们分享心理小故事的美好时刻。精彩纷呈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记录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二、知心哥哥、姐姐引我行

本学期为达成学校对孩子“发展心育教育,渗透积极德育理念”的美好愿望,11月,我校又一次举行“大手拉小手,幸福牵着走”知心哥哥、姐姐的聘任仪式,这是学校心理特色的重要内容和延伸。同月,“知心哥哥姐姐进校园”系列活动之“听哥哥姐姐话成长”主题活动拉开帷幕。18名大学生走进班级,与孩子们分享成长中令人难忘的经历。有的讲述自己如何树立理想、勇于进取的历程,有的诉说自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艰辛,有的感恩遇到好师长的幸运,有的回味珍贵的友谊带来的温暖和力量……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如甘甜的雨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更如一个个明亮的灯塔,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三、“心理体验”快乐行

11月,我校进行了秋季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近自然,走进自然,在自然中享受别样风情。我们还举行了三、四年级学生在花卉植物公园进行了心理团体体验活动。让文萃娃们品尝了艰辛、懂得了分享、学会了合作和竞争,培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相信这将是给孩子们上的一堂最精彩的自然课!

四、“文萃精神”促我行

文萃人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备一种积极的“文萃精神”。7月,在学校教师研究发展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萃精神”大讨论活动后, 10月,我校举办了“荟文心精神,萃桃李芬芳”为主题的文萃精神大讨论语录的揭晓,呈现了汇聚文萃教师智慧的文萃精神语录:乐观向上的感恩心、忠诚爱校的责任感、信任团结的合作情、积极主动的行动力、坚韧求精的敬业劲。这些凝练的语录,桃李的芬芳自此绽放在文萃校园的每个角落,感染文萃的每一个孩子,教育孩子也要成为一个具有“文萃精神”的文萃人。

五、“积极沟通”助我行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积极向上。10月,我校举行了“积极沟通训练营”,减轻教师们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压力,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生活。11月,我校举行了教师积极沟通心理拓展活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点滴时光变成欢乐的音符,文萃教师们不仅收获了团结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更多家校沟通方法。

子课题五:运用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建构儿童的新生活

1.家校合作,携手前行。11月,我校开展了积极心理家长大讲堂活动和二、四年级家长会,为家校积极沟通与携手前行增添了初冬的温暖。本次活动使家长对孩子的习惯养成、生活学习和家校沟通方面都有所了解,让家长充分了解学校以生为本、积极德育的理念。向家长们传递了爱与温暖,还让家长们在反思和学习中找寻适宜自己孩子的教育途径。共搭沟通桥梁,携手积极前行——记文萃小学积极心理大讲堂与家长会活动

2.家长报《大手牵小手》。家长志愿者定期编辑家长报《大手牵小手》第三期,给家长一面“镜子”。每位家长参与其中,检查其子女的言行,在教育方式、目标总体上,能够与学校要求保持一致,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轻松家长会,按需召开。本学期三(2)班,三(4)班根据自己班级的需求,自行召开了三次小型的家长会,旨在与家长尽快达成默契,对症下药,因材适教,也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家校携手,共筑教育堡垒——记文萃小学三年(2)班期初家长会(园区)陶量俚

4.家长志愿者爱的回馈。(感恩)本学期继续延续上学期对家长志愿者进行爱的回馈,计划在24日上午优秀家长志愿者颁奖后,施老师将对优秀家长志愿者和学生做一个小时的亲子沟通训练,以此来激励家长们继续为学校做出贡献。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心理故事校本教材。

2德育论文发表17篇,获奖4篇。

3.运河廊,春夏秋冬楼梯文化墙,少先队室打造。

4.积极德育区级以上报道41篇。

5心理剧《蜕变》

6.少先队建队录视频、《阳光语露伴我行》队会录像课视频。

7.第五期心理报《文心报》出刊。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 研究团队年轻,骨干教师较少,经验尚浅;理论学习仍不够。

2. 本学期撰写德育方面的论文、案例评析不多,课题实施课程中,没有时时围绕“积极”这一课题核心理念,缺乏针对性,特色不够凸显。

改进措施:

1.发挥年轻群体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优势,群策群力,把课题做深做透。

2.紧紧围绕主课题积极体验的理念,以我校六个积极品质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

3.课题实施过程加强计划性、前瞻性,将德育课题理念凸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