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精选3篇)
危险点
防范类型
预控措施
未经三级安全教育,不懂安全防护和安全操作知识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认真执行三级安全教育制度,认真开展班组安全活动。
2、严格安全考试制度,禁止弄虚作假。
3、明确安全职责及必要的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无安全技术措施或未交底施工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分部工程及重要、危险性作业均应编制安全措施,并经交底、履行全员签字手续后方可施工。
2、施工人员对无安措或未交底有权拒绝施工。
3、严格按经审批的方案和安全措施施工,若对方案或措施有疑问时,应征询审批人的意见。
安全技术措施不严密或不完善,有疏漏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编制人要有高度责任感,有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技术措施编制前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审批人要仔细认真,把好审批关。
3、未经审批严禁实施。
违章指挥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严禁违章指挥。
2、对违章指挥现象任何人都有责任、有权力制止。
3、施工人员遇有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施工。
违章违纪作业,违反安全交底要求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遵章守纪,按规程作业,施工中严禁打闹、抛物等违章违纪行为。
2、严格按技术交底施工,不得擅自更改。
3、强化现场安全监督检查。
进入现场不戴或不正确佩戴安全帽
物体打击
1、进入施工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帽带要系紧。
2、严禁坐、踏安全帽或把安全帽挪作他用。
高处作业不系或未正确系安全带
高处坠落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且宜使用全方位防冲击安全带。安全带必须拴在牢固的构件上,并不得低挂高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安全带是否拴牢。
2、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外观检查, 安全带(绳)断股、霉变、虫蛀、损伤或铁环有裂纹、挂钩变形、接口缝线脱开等严禁使用。
酒后进入施工现场
其他伤害
禁止酒后进入作业现场、严禁酒后作业。
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各级工作人员工作中要精力集中,尽职尽责。
2、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工作制度。
3、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
违反规定,派不符合要求的人员上岗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严格身体检查制度,禁止职业禁忌者或其他不合要求者上岗。
2、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3、严禁无证作业,无证驾驶。
危险作业项目不办安全施工作业票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触电等
1、所有输变电作业项目均要执行安全工作票制度。
2、所有工作人员应清楚作业票内容,且带票施工。
机械设备未按计划检修,带病作业
机械伤害
1、施工机具要求工况良好,严禁带病作业。
2、严格执行机械管理制度,定期检修、维护和保养。
野兽、深沟暗洞等伤害
其他伤害
1、在有毒蛇、野兽、毒蜂、干蚂蟥的地区施工或外出时,应携带必要的.保卫器械、防护用具及药品。
2、在深山密林中施工应防止误踩深沟、陷井;施工人员不得单独远离作业场所;作业完毕,施工负责人应清点人数。
3、在人烟稀少、有野兽活动的大山区施工时,应取得当地群众的配合,并采取防范措施。
1.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重大风险,以确定一般危害和重大危害,作为制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
2.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3.内容
3.1评价组织及职责
(1) 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和安全办主任,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安全办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2风险管理
(1) 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3.3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3.4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2)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3)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
3.5危害识别的步骤
(1)安全办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批后,报送安全办;
(3)安全办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安全办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3.6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准则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3)评价准则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
财产
(万元)
停工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本公司
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大规模、
本公司外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3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装置范围污染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没有污染
形象没有受损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4-8
可容忍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7危害的分级管理
(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安全办备案,安全办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序号
危害
潜在事件及后果
风险等级
部门、装置、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
评估
负责人
备注
1
2
(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本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本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3.8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3.9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安全办。安全办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安全办、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1、目的
规范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评价,增强安全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气雾剂公司安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的管理
3、 职责
3.1各科、组车间:负责分管区域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
3.2安管科:负责编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表,指导各科、组车间开展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负责各科、组车间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效果有效性验证。建立、更新《重大危险源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3经理:
3.3.1负责组织分管部门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3.2负责审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3.4执行董事:
3.4.1负责组织生产活动中危险、有害因素风险识别、评价、更新和控制管理工作;
3.4.2负责审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结论。
4、内容与要求
4.1公司建立风险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长、各科、组车间主管和基层班组长骨干组成。
4.2风险评价和控制以各科、组车间为单位进行,各科、组车间在安管科的指导下实施。审核由执行董事、经理、安管科负责。
4.3评价依据风险评价准则,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分析。
4.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工作。主动参加公司和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掌握基本分析评价方法,能自行评价。
4.5 同一个项目涉及多个部位作业的(如设备、电气、仪表、几个施工单位等),由各部门自行分析评价后,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总。
4.6风险分级管理
4.6.1风险评价依据本制度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分级。
4.6.2各科、组车间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所有的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
4.6.3作业风险:重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经安管科负责人复审签字后,报执行董事批准;较大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初审签字后,报安管科审核批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作业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签字审核批准。
4.6.4岗位(装置、部位等)风险: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由所在部门作为重点部位和关键装置按照《安全生产重点部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中等风险、可接受风险和可忽略风险所在的岗位(装置、部位等)应由所在部门采取隔离、防护、制定操作规程等措施降低风险。
4.6.5风险评价职责
4.6.5.1项目规划、设计前应由有资质的机构从事设立安全评价。
4.6.5.2项目的建设应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3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风险由各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关键、重要装置或系统的开停车风险由经理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4工艺变更应由工艺部做好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5设备、设施新增或拆除由工艺设备科负责组织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5.6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由所在车间进行评价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7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均由所在车间进行作业风险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8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应由所在车间、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6.5.9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应由所在部门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7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4.7.1直接作业环节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
4.7.2岗位、部位、装置等风险评价方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4.7.3重要设备、关键设备的风险评价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7.4新生产工艺线路的设计评价方法宜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4.7.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其它评价方法。
4.8风险评价准则
4.8.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8.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4.8.3本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8.4本公司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具体风险评价参照附录《风险评价方法》进行。
5、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5.1执行董事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组织成员由经理、各科、组车间主管和有安全评价工作经验和安全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
5.2危害辩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5.3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5.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5.5得出评价结论。
5.6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火灾、爆炸;
中毒、窒息;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高温等异常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指人员、设备、工作环境合理匹配、使设备、环境适应人的生理、心里特征,从而使操作简便准确、失误少);
电击、触电及电弧烧伤;
物体或人员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噪声;
设备的腐蚀、缺陷;
潜在危险及其变异;
其它
5.7 确定重大风险
5.7.1依据有法律法规的要求
5.7.2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5.7.3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度等
5.8风险控制内容
5.8.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安全性
(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状况
(4)可靠的技术保障及服务
5.8.2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并按如下顺序: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实现规范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8.3风险控制管理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对于确定的重大风险项目,需建立档案,内容包括:
(1)风险评价报告及技术结论
(2)评审意见
(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算情况等
(4)时间表和负责人
(5)竣工验收报告
5.9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评价的频次为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5.9.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5.9.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5.9.3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5.9.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9.5 组织机构发生较大变动。
5.10重大危险源
5.10.1重大危险源的辩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辩识》gb18218-20xx规定,识别公司生产区域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
5.11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安管科定期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风险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6、风险控制
6.1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6.2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须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6.3 公司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
6.2安管科应组织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附录:风险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