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精选18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1.推动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实践活动,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
2.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自身出现的.问题,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
3.基于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潜在教育智力资源,搞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课改沙龙、教师对话、教师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师优质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一研讨一实践一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教师结合课改发展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分析,根据自己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个人教研学习计划以及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觉学习并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教师以学校一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师或教学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鼓励不同思想,发挥个人的优势,对问题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
3.专家引领。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直接解决教师们思想和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从专业刊物或教育网上学习,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借此方式将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新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校长,教务处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本组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大力抓好本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命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认真备课,规范化教案,讲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4、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公开课)主要内容有组织备课组备课,检查教案,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5、每学期组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论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6、开学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期中要协助教务处检查落实情况,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意见,结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及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校本教研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推进新课程实验。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校长要总负责,分管副校长直接抓,教科室、教导处负责具体抓,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课改沙龙、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教坛新秀献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3、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
四、校本教研具体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要带头开展课题研究,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职能部门管理。
1、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确定学校核心课题,以核心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科室负责校本教研具体策划,组织课题组组长,定期学习理论,举办科研沙龙,交流研讨,举行信息交流会或读书汇报会。
3、学校教科室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组长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4、部门负责人的主要任务为:
①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搞好每学期一次的“校本论坛”。
③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④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
⑤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校本教研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的设置由教导处一年一定,原则上设组长1人。
3、教研组长由教导处聘请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导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4、教研组活动必须做到“定时、定内容、定主讲人”,做到“有计划、研讨、记录、效果”
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
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以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全组教师开展1次校本教研流程观摩活动,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
⑤组织组内每位教师每个学期至少向校上交1篇教学研究信息。
⑥带领本组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每学年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课题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⑦带领本组教师按照《大洋路学校教研组考核说明》的要求积极创建优秀教研组。
(四)课题组管理。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承认课题组成立,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3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隶属学校教科室,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订。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校教科室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
⑤定期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⑥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五)专业引领制度。
为使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倡专业引领。它含有两种形式:专业研究人员(教研员、科研员或大学教授等)协作式和教师自学教育理论。
1、学校每学期要定期聘请专职教研人员到学校进行理论指导、教学现场指导以及专业咨询;开展学术报告会,每学期聘请一位教育专家到学校做专场学术报告,向教师传递信息、提供观念、训练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各教研组每学期必须邀请专业研究人员来参加“教研组教研流程观摩”活动,直面课堂,进行教学现场指导,共同备课、共同上课,一起反思、体悟、交流,促进教师对新知识的建构。
3、学校每学期拨出一定的资金作为邀请专业研究人员的有关费用。
4、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校本教研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每学期要做一节公开课,开一个讲座,辅导一个教师,出一节样本教案,写一篇示范性教学论文。
5、积极开展教师自学教育理论活动,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是读教育名著。
开展教师定期外出学习活动,让教师开阔视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均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量化考核(与评职调资挂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教师专业引领制度,让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真正的专业性活动。通过专业引领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的能力、独立研究的能力。
(六)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或者上“移植课”。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必须完成以下常规工作: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②实施“七个一”工程:
A、学――每周学习一篇教育教改理论文章;
B、记――写好每堂课教学札记;
C、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
D、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
E、讲――每学期主讲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F、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
G、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问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专业人员可以是院校的研究人员、教育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员、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4、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定期组织不同教研组或课题组分别交流。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或教科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4、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5、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校本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奖惩办法
1、每学期根据优秀、达标教研组,学期根据优秀、达标教研组,优秀、达标课题组评比实施细则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3、属于校本培训范畴的活动,按实际学时给予计算继续教育学分,报主管部门登录。
4、评比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对校本教研工作漠不关心、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
微型课题是指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将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将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作为主要研究成果的一种课题。校本微型课题的研究对于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学校教育科学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大力推进微型课题在学校有序、有效地开展,根据东台市关于开展微型课题的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东台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
一、组织管理
由校长任组长,任副组长,为成员。其职责为制定校本课题管理及实施方案;颁布年度课题指南;组织课题实施培训;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成果鉴定、推广等工作。设立课题指导工作组,兼组长,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其职责为评审申请课题,参与、跟踪、检查和指导,中期检查,成果鉴定与推广工作。各课题组由课题主持人全面负责计划和实施,年级组和教研组予以配合落实。
二、课题管理
1、立项管理。本校具有教育研究条件的教研组和个人均可提出申请。申报校级课题以课题组或个人为单位填写《东台学校课题申报表》,在学期第一个月内完成学校校本微型课题的立项工作。课题指导工作组受理课题申报,并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对申报课题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的课题可以正式立项。申请的课题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研究方向明确,论证充分,研究方法可行;有一定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切入点有价值;研究计划详备,经费预算合理;课题成果形式要明确;课题承担者具有按计划、期限完成课题的素质和科研能力等。要充分贴近当前教育改革前沿的迫切需要与本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鼓励切入点小、有现实针对性与操作指导性的课题的深度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题不当、切入点不明确等情况,每人同时参与的课题原则上不超过2个。
2、过程管理。课题完成时间一般为一学期至一年。课题负责人应按时、按质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计划,作好中期检查汇报,在约定期限内提交课题成果。课题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完成,课题负责人应写明说明报告,申请延期完成,报教科室批准。教科室定期检查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召开课题实施情况汇报会,查找不足及时调整。
3、结题管理。凡立项的课题,结题时都需提交结题申请书,并对课题进展情况和成果进行总结,写出结题报告(或实验报告)或按课题研究计划提交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立项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实验)情况、研究(实验)成果等。学校组织教科室及课题指导工作组进行结题,结题完毕后,课题组长应将完整的结题材料送交教科室存档。在学期结束前的一个月完成校本微型课题的结题工作。结题采取同行评议(教研组或相关处室)、教科室审核、学校认定的办法。结题成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结题严禁弄虚作假,对于达不到结题要求的和未能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的可在下一学期继续研究。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情况列入年终个人总结、学校综合评价的内容。结题成果将在校园网发布,优秀成果可在学校大会上交流,并向市教育局教研室推荐。
三、档案管理
学校教科室将做好每学期校本微型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教职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情况载入个人业务档案。学校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分类发布微型课题信息,组织教职工进行在线文献研究,开发、利用课题档案资源,更好地开展校本微型课题研究。
四、考核管理
每学年结束,教科室定期举行教科研汇报会,进行东台学校优秀课题成果评选,并将于教师节评选表彰优秀教研工作者。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报告、课例及论文进行评优,并选送已结题的优秀课题参加教育科研部门组织的评奖活动,对于获市级以上奖励课题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进行奖励。学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其成果纳入个人工作综合考核,将作为岗位竞聘、评优推先、职称评审或外派学习培训的参考条件。
随着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我校开展以教研组为主体的教学研究。着眼于研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以达到改善教师教学行为,培养教师专业化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逐步凸现我校的办学特色的目的。
校本教研即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为提高我校校本教研的质量,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校本教研活动正常有序,特制订校本教研制度:
一、学校领导目标层级管理制
学校领导宏观调控校本教研计划,确定活动目标,组织校级校本教研活动,进行指导性校本教研。同时学校领导分工合作,分别下派到各分管学科和教研组,深入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听课,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
二、教导处组织协调制
教导处规范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制定相关制度,协调落实教研方案,组织培训学习。进行从计划、到实施过程、再到成效考评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流程管理档案,形成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负责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教师职务培训。
三、教研组专题研究制
各学科组、备课组、课题研究组开展应用理论学习,各组坚持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评课、举办观摩研讨活动。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撰写专题实施分析小结。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
四、备课组集体备课制
以教材解读、课程设计、学情分析为研究重点,应重点对教材的处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对课堂教学及结构进行研究,拿出统一的办法。要做到“三定六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进度、目标、重点、难点、作业、测试。同年级(学科)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巡回互听课。备课组长要做好教研记录和教学资料(包括集体备课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错题档案和题库资源)的收集整理。
五、教师学习反思制
学校通过校园网和FTP局域网为教师搭建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专题、错题档案和小班化个案记录五方面反思平台。要求教师要坚持做到"七个一":即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完成一次公开教学实践;撰写一份教学案例分析;收集二篇错题档案;总结一次专题实施小结;分析一份个案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教导处备案。
六、有效教研奖励制
根据学校的《教学流程考核方案》和《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考核指标》,对备课组采取“捆绑式”综合评估,以凸显团体合力,年终进行优秀备课组(教研组)考核。备课组长按照《学校奖励方案》每月发放组长津贴。
一、教学办公会制度
1、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学办公会。教学办公会要由校长主持。
(1)听取教研组长的工作情况汇报。
(2)为学科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3)加强与学科教师的沟通,听取学科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2、各学校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包科领导和负责教学的学校领导要在学期初对教研组计划、备课组计划、课题研究计划和方案等进行检查、批阅,批阅领导要签名;在期中、期末检测前对教研组、备课组的过程性材料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总结,通报情况。学校要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员按学期进行业绩考核,特别是对在本校或在镇以上举行公开教学的教师,分为领导评议、群众评议、学生评议和硬件四部分进行综合打分,并将检查、评议情况纳入对教研组和个人的评价之中。
3、各镇(街、区)教管办要成立教科室,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负责对各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参与、管理、指导。还要对各校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指导,纳入对所查学校的综合评价中。
4、教研室要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随机检查、参与各校的教研活动。教研室在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中要对各校教研活动进行相应的检查,通过查材料、座谈了解、观摩专题研究课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教研活动的真实状况。教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参与包靠镇(或街道、区)学校的教研活动,对教研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不定时以简报的方式下发,推介各单位的好做法。并将上述检查结果纳入到对学校的综合评价。教研室将各单位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依据。
二、常规检查制度
1、对教学计划规范的管理要求。
对教师制定的计划实行教导处、级部或包科领导审批制,(要求审批领导签名),对计划制定中的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修改批准后方可实施;开学二周内按照教学计划规范的要求由学校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检查、打分,量化分数纳入到教师的业绩考核档案中。
2、对备课规范的管理要求。
备课管理是学校对教师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课堂建设的保障。坚决杜绝简单备课、不备课上课现象的发生。各学校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三次大规模的检查,其他时间依据各单位的实际,各级部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总结、反馈,并指导教师修正,同时也要总结、推广经验,树立典型,开展备课展评、优秀导学案评选、典型教师介绍经验等活动,以活动促备课的规范和质量的提高。教研室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在视导和督导中体现,按照《规范》要求采取抽查的方法进行检查、量化,纳入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
3、对上课规范的管理要求。
学校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一要做到勤检查。做到开全课程,上足课时,负责教学管理的学校领导要采取多种形式了解教学情况,通过开展听评课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结合“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师“自主互助、合作探究”课堂比武活动的开展,层层深入,不断提高教师的上课水平。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学科教材和教法,是贯彻教研组计划。
2、组织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研专题,进修计划,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本年级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共同研究。
(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
(3)作业或练习。
(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做好学科期中、期末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评价工作。
5、积极开展均衡生产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备课组要积极探索选修课的教法,学法与考法,逐步建立并稳定本学科有特色的选修课。
7、抓好本年级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教学,有针对性培养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并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真正审美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为提高学校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执教”和“科研兴校”方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的,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 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转变方法,提高能力,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全力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努力使立项课题出成果结题。
5、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方法措施
1、为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全力抓好教研工作。
2、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3、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公开课、研讨交流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总结、交流、提高活动。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形式不拘,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设备),并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5、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教研组要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6、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建立教研骨干教师人才库,健全教研骨干教师管理档案,为教研骨干教师创造便利的学习、工作条件,给予优惠的待遇,同时要对教研骨干教师大胆地“给位子、压担子”,通过提干、教学技能大赛、学术研讨等活动搭建平台,展示他们的素质和风采。在同等条件下教研骨干教师可优先评优树模、晋职晋级。对有研究成果的教师实行重奖。
一、学校要建立以教务主任和远教管理人员牵头的远程教研工作领导小组,拟订好学校远程教育教研计划,按计划实施学校远程教研活动,活动有总结、有记录。
二、明确学校的远程校本教研课题,深入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三、每月组织一次以上的集体教研活动,认真组织讨论教师反馈的教学或社区服务信息,总结经验,提高远程教育教学与服务的质量。
四、每学期开展两次以上的远程教育优质示范课活动。让全体教师相互观摩,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每学期开展一次优质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远教论文、优秀教学反思、优秀社区服务员、优秀信息传递员、典型先进材料等评比活动,奖励先进,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
六、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以上的村、校联席会议,认真总结与研讨本片区的远程教育问题,提高远程教育的应用质量。
七、组织或委派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认真学习先进学校或其它地区的远程教育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本校的远程教育工作。
八、认真组织教师不断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与远程教育知识,提高本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从技能到服务的全方位教师人才队伍,更好地为教育教学与社区服务。
九、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与创新本片区的远程教育工作。
高庙小学教研工作制度
为提高学校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执教”和“科研兴校”方针,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先导,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目的,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我校教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 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使全体教师不断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转变方法,提高能力,确立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价值观。
2、不断探索切实可行地校本教研工作途径、方式、方法。
3、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全力抓好已立项课题的研究,努力使立项课题出成果结题。
5、开展好新课程的研究活动,学习新思想,实践新理念,建设一支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队伍。
6、抓好校本教研的各项管理工作及资料建档工作。
三、方法措施
1、为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机构,全力抓好教研工作。
2、制定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
3、学校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公开课、研讨交流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总结、交流、提高活动。
4、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好学期活动计划,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形式不拘,做好课题的月汇报工作,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来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提高研究的实效性。鼓励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及电化教育设备),并及时地做好活动的记录工作和资料的整理工作,以便资料的归档。
5、着力推进新课程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教研组要做好课程的评价改革工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同时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6、严格考核,有效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建立教研骨干教师人才库,健全教研骨干教师管理档案,为教研骨干教师创造便利的学习、工作条件,给予优惠的待遇,同时要对教研骨干教师大胆地“给位子、压担子”,通过提干、教学技能大赛、学术研讨等活动搭建平台,展示他们的素质和风采。在同等条件下教研骨干教师可优先评优树模、晋职晋级。对有研究成果的教师实行重奖。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教研工作在校长和教务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四级教研网络:校长和业务主任、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各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课改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领导听课和深入教研活动制度
在校长领导下,全面制定学校教研工作规划与多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研队伍,并负责监督实施。
1、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2、校长、教务主任必须深入课堂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平均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
3、听课之前要了解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听课。
4、听课后要对所听的课做出评价并和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促进教学。
5、领导要经常深入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全校师生从本校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念,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7、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念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所气。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样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认真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备课组交给自己的备课任务,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3、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念菱,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完成一份多媒体教案,完成一份心理和德育渗透教案,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4、要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及教参,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5、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定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既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既备局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校本教研制度在我校初步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基本展开,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操作模式,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并在此基础上使我校校本教研继续深化,将学校建成具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一、加强教研组基本建设
1.争创优秀教研组。
2.开展教学基本功达标创优活动。
3.定期进行全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二、指导教师提高有效教学能力
1.有计划地学习有效教学的先进经验。
2.开展有效教学的评比活动。
3.培养有效教学的典型。
三、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化
1.定期检查单元知识达标情况。
2.定期开展期中期末质量分析活动,提出教学改进措施。
3.学科统考、评比、竞赛成绩达普教前3名。
四、根据学科特点,增强教学德育功能
1.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2.教学中自觉进行德育渗透。
五、落实学科学生特长培养工作
1.做到活动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四落实。
2.第二课堂活动正常。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1.推动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的实践活动,解决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
2.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自身出现的问题,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
3.基于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潜在教育智力资源,搞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及适时邀请专家参与,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课改沙龙、教师对话、教师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师优质课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一研讨一实践一反思”的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教师结合课改发展需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思考、分析,根据自己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个人教研学习计划以及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觉学习并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教师以学校一系列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教师或教学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鼓励不同思想,发挥个人的优势,对问题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
3.专家引领。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直接解决教师们思想和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从专业刊物或教育网上学习,引进先进教育思想,借此方式将教改的新理念和教育新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四、校本教研具体管理制度
(一)校级领导管理。
1.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校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教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每学期至少读两本教育专著,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互助同伴和专业引领的核心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每个成员都要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并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办公室、教务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所需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务处管理
1.学校业务领导具体负责校本教研工作,确定学校课改课题,以课改课题统领学校课程改革。
2.学校教务处负责校本教研职能部门的常规管理工作,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
3.主要任务为:
①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
③组织好师徒结对,切实开展帮扶工作。
④根据教研组或课题组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⑤每学期听课18节以上。
⑥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向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校本教研情况。
(三)教研组管理
1.教研组是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材、教法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的业务组织单位,
2.教研组的设置由校长、教务处一年一定。
3.教研组长应任命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各教研组长要配合教务处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
4.教研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学初制定操作性和科学性强的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
②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统计、分析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常规系列活动:理论学习、观看录像、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评价研讨。正确把握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观摩相结合,使全体成员领会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及内在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使学生的素质提高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全组教师开展6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制定本学科教改实施计划,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学习和推广本校和外地经验,结合日常教学开展连续性研讨,以此改进教学。
⑤带领本组教师制定、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每学年每个教研组都要有课题研究,有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⑥根据组内教研情况,每月向教务处提交一次课改典型事例。
(四)课题组管理
1.课题组是教师根据教育科研需要自行组织的业务组织单位。课题立项后,学校成立课题组,一般设课题组长1人,成员2人以上。
2.课题组成立后,由学校教务处管理,按照课题计划组织开展科研工作,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3.课题组组长的主要任务为:
①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②组织集体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③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总结。及时向上级部门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④每学期至少组织成员召开3次相关主题的研讨会。
⑤定期向学校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阶段性总结并认真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⑥科学、规范地建立课题研究管理档案。
(五)教师队伍管理。
1.认真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教研、培训活动,形成自觉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交流。
2.每次校本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3.教师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必须完成:
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在开学初制定本学期个人教研的研究重点。
③写好每节课的教学札记。
④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
⑤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⑥每学期至少上1节研究课。
⑦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经验总结。
⑧每学期制做一份新课程测试试卷。
⑨每学期教师听课18节以上。
⑩自觉自学相关教学研究理论与教学案例,保持每周学一篇文章,每学期学习一本理论专著。
五、校本教研活动要求
(一)校本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1.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2.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
3.力争得到专业人员的有力支持与指导。
4.加强学科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
(二)校本教研活动过程要求
1.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
2.由教研组或课题组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由负责人及时向教务处汇总活动情况,教务处组织的由负责人及时向校长室汇报或汇总活动情况。
3.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负责人要整理好过程记录与活动总结,建立并保管好各级管理主体的校本教研档案。
4.校本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六、校本教研评价办法
1.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评比“优秀”教研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
2.校本评价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考核相结合,对校本教研工作无故不参加、态度差的教师年度考核不得被评为”优“,更不得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
一、听课的目的
听课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核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参考依据。听课制度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本学科实际教学状态;分析研究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并及时给予意见反馈;指导老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听课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进教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听课人员组成
1、听课人员由系党政领导、教研室负责人、学办负责人、教学秘书等组成听课小组。由教学办组织安排,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次。
2、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交流教学方法,发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由考古室组织安厝,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次。
三、听课要求及形式
1、听课领导及教师要提前到教室,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
2、听课形式主要采取随机、随堂听课为主,每次听课不少于1学时,不迟到,不早退。
3、听课后必须认真做好听课记录,课后及时总结所听课的优缺点,由听课小组讨论评议后公正评价,写出评课意见,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和评价表》。此表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4、教师互相听课后应主动与授课教师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并做好记录。
5、教研室应由专人负责统计教师听课情况,检查教师听课记录。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课改为导向,改进和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建立以教师研究为主体,课堂为主阵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现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二、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探索、校际交流、专家互动、理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
1、自我反思
教师自我对话,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在通用教案上进行预设性反思,每节课上完之后,教师要进行课后反思,通过反思来省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每学期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具有研究性的文章。
2、同伴互助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互动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在教研活动中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在活动中百家争鸣,在教研活动中要求教师以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备课组可利用每天课前20分钟来讨论一下今天的授课内容。教研组每周定时、定点、定内容的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教师听组内成员课10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20节以上,教导主任听课50节
以上。学校每学期组织2—3次优秀教研组的教研展示活动。
3、专业引领
学校组织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论学习,同时要求教师从专业教育报刊或互联网上进行新课程理论学习,并做好学习摘记(每月至少一篇)。学校还将建立教师研修室,把全国知名专家的讲座刻录成光盘,集中培训教师。
三、具体措施: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1)组织1、2次集中式校本培训,组织学习有关课改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学会运用课改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利用教师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做好学习摘记。
2)教研组长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理论学习,开展主题式讨论,
3)每个教研组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理论学习,人人参与学习体会交流,并做好记录.
2、完善学校三级校本教研制度
1)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研、学科大组教研和学科小组三级教研制度。学校教研每学期开展3—5次,以校际交流、优秀教研组展示、专家讲座为主。学科大组教研每月开展一次,以学科的针对性业务学习,案例交流,示范课展示为主。教研小组交流每周开展一次,以听课评课,集体备课,教学问题探讨解决为主,同时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备课组,因其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随地开展教研,主要以备课,教学研讨为主。
2)每个学科教研组每学期完成课例至少5篇,每个课例包括:教学设计或实录、设计思路、教学感悟、教学课件四部分,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课例评选,
评出一、二、三等奖,予于奖励。
3、建立骨干教师岗位职责制
对于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明确岗位职责,乡级骨干每年评选一次,存优汰劣。
4、加强课题管理,促进校本教研的成效
结合课题管理制度,以课题研究来带动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校本教研的成效。每月就自己的上课情况做好反思,并以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优秀案例给予奖励。
5、保证活动时间,加强领导管理
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的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导、教研组长保证活动质量。
四、校本教研的奖励制度
1、每学期开展优秀教研组的评比。
2、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评选出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分管教导和教研大组长评选),对于评选出的教师不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一、组织机构
1、网络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网络教研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网络教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各项制度
1、网络教研制度
2、网络教研领导小组职责
3、网络技术指导小组职责
4、教研组长网络教研要求
5、教师网络教研要求
6、网络安全维护制度
7、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制度
(一)网络教研制度
网络教研制度的建立是网络教研的保障和促进力,规范网络教研行为可以促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教研,真正拓展教研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1、重视建立网络教研平台,完善学校网站,设立相关栏目为教师网上教研创造条件,并及时组织进行有关培训。
2、成立组织机构,负责组织与指导本校网络教研活动,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网络教研技术培训,提高网络教研技术水平。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提供支持。
4、学校每月统计一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情况,并公布教师投稿的数量,期末进行评价表彰。
(二)、网络教研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实验小学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建立《实验小学网络教研制度》。
2、组织全校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业务进修。
3、制定学校网络教研各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4、出台相关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定期评比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
5、加强网络教研工作的指导及问题研究,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学科组交流研讨活动。
6、总结学校网络教研阶段性成果和经验。
7、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教育技术投入和硬件建设。
(三)网络技术指导小组职责
1、完善学校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网络教研硬件环境。
2、负责网络教研技术培训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的技术指导。
3、创建网络教研平台,提供教育技术支持。
4、联系市教研室网络技术员,负责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
5、及时协调班班通使用教师与硬件维护人员的业务联系,保证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管理。
(四)教研组长网络教研要求
1、定期举行专题在线研讨活动。每周至少组织一次专题在线研讨活动,研讨课题和时间至少提前两周发布在本组教研博客上,及时汇总研讨成果,形成研讨报告每月组织一次,在学校论坛上交流。
2、每学期围绕本学科教研撰写论文1篇,组内推荐优秀随笔、反思3-5篇在学校网站(教师原创)发布。
3、每学期至少在网上交流一节听课实录及点评。
4、每学期至少有1-2个与教学同步的单元教学案例和评析意见在网上交流。
5、每学期公布本教研组网络教研计划,发布百范文网络教研总结。
6、每学期要在网上发布对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
7、对学校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回复。
8、积极倡导教学问题的互动研讨,不断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9、对本组教师网络教研情况进行评价管理。
10、教研组长要每日浏览学校网站和教研组及本组教师博客,组织并指导本组教师开展好网络教研活动,并配合学校完善学校网站建设。
(五)教师网络教研要求
1、积极参加学科在线研讨活动。结合主题活动,在上面发表相关评论。
2、教学设计:每人须在开学第一个月内完成本学期自己所分内容的上传任务。
3、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完成5篇的上传任务,于当月25日前完成。
4、教学随笔:每学期至少完成5篇的上传任务,于当月25日前完成。
5、教学案例: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的上传任务,于6月25日或12月25日前完成。
6、工作总结: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的上传任务,字数不得少于XX字,于6月25日或12月25日前完成。
7、教师在上传文章到自己个人博客时,要同时发到本组教研博客上,以便管理。
(组长必须按上述工作量定期完成检查工作,教导处、教研室不定期对上述工作进行抽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六)网络安全维护制度
1、网络技术指导小组经常召开网络安全会议,通报网络安全状况,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2、网络技术指导小组应不定期举行网络安全培训班,学习网络法律、法规,提高全体教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水平。
3、学校教师、学生应积极配合网络技术指导小组的工作,自觉参加各种培训活动。
4、学校教师应当经常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5、任何人对各室经过的网线都不得随意破坏或挪用。
6、用户机使用者应严格遵守《计算机管理制度》,一旦所用pc机被病毒感染,出现网络故障,应立即与网络技术管理员联系,及时进行故障处理。
7、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应定期对其进行病毒检查及升级,不使用不明来源的软盘、光盘;网管人员每月应随机抽查上网机器,若发现问题应令其整改。
8、不得进行任何干扰网络用户,破坏网络服务和破坏网络设施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在网络上发布不真实的信息、散布计算机病毒,使用网络进入未经授权使用的计算机,不以真实身份使用网络资源等。
9、任何人不得在办公室聊天、玩游戏以及做其他与工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七)、教室多媒体使用制度
1、使用教师要保证正确操作设备。
2、使用过程中遇到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通知学校电脑管理人员(毛鹏霞、车翠萍);电脑管理人员要及时分析设备故障,做好管理记录并与设备维修保障人员高永杰及时联系;设备维护人员要及时维修,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服务教学,并做好维修记录。
3、各班主任负责班级多媒体设备的卫生工作,要定期正确清理多媒体柜内卫生,严禁将多媒体柜当成办公桌、讲桌和杂物柜使用,如有发现,多媒体使用方面纳入班主任工作考评。
4、班主任要教育学生爱惜和维护多媒体设备,保证不出现人为损坏,如有人为损坏,要追查到人,照价赔偿。
5、班主任负责遥控器平时管理,学期始末做好上交和领取工作。
6、多媒体设备属电器产品,班主任要进行必要的学生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摸插座、插头,不接触电器。
7、多媒体教学设备原则上属于教学用品,供教师使用,学生不能使用,如学生要用,教师需全程陪同指导。
一、培训目标
1.逐步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教师岗位成长的“培养、培训、管理”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构建学习化组织。
2.继续进行新课程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具有现代理念,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继续进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我校各级骨干教师数量增加。做到学科、年龄、知识结构分布合理,使他们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科研教改的学科带头人。
4.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树立课程开发意识,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开发者。
5.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和提高。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学科教学创新、德育工作创新和管理工作创新,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1.结合学校实际,较系统地进行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培训。
2.及时进行实践新课程的经验和反思交流会,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3.进行教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三、培训方式
1.以学代培大力倡导和鼓励全校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内在,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自觉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将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学校要广泛地通过教师自学、学历达标培训学习以及其他有专业特长培训学习等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2.以课代培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让学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抓好新老教师的同上一节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教研课、校级教研课、课题汇报课、各类选拔竞赛课并及时进行评课,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3.以结对代培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特点,达到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各得其所的目的。对教师新老结对,学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监督结对培训的过程,年终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和奖励。
4.以研代培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反思、学习、研究的自觉性。要求教师自主自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人人有奋斗的目标。
5.以会代培要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展示会等,促进教师继续学习。在校内要组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课堂教育教学技术展示会等,让教师在交流实践经验、探索方法、交流成果、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6.以考察代培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使教师们眼界开阔、思想解放、观念转变。通过学习、比较,在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东西,激发教师自觉学习、研究及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结合本人的实际,提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建议、思路和方法。
四、校本培训管理办法
1.为使校本培训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按照县教育局的要求,规定每学年每位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将学时数分解到每个培训项目上,根据出勤率、考核成绩等实际情况评定最终成绩。
2.加强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教师参训的考勤、记录、考核、总结等,促进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由教科室专门负责)
3.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内容涵盖学校集体培训、学科培训、情况记录、个人反思、自学笔记、有关材料、听课记录、优秀教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4.建立健全校本培训考核制度。学期末校本培训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考核。
五、校本培训的保障措施
(一)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各学科要管理到位,保证校本培训的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二)校本培训工作在“学校领导、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指导下开展。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各级部、各学科要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学科实际,制定计划和实施意见,认真抓好学科典型,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成员要帮助各教研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并指导组织实施。通过培养校本培训的骨干力量,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
(四)要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和督导力度,校本培训实行单独考核。学校要把此项工作列入教师教学工作专项考核。期末在所有学科、教研组、教师中,评选出先进教研组、教研积极分子。并在期末予以表彰、奖励。
(五)对校本培训工作要做到人人重视,尤其是分管领导要做到层层管理,确保实效性。学校为校本培训专设培训经费投入项目,每年投资2万多元,确保校本培训年度经费的落实。
德胜实验小学教师听评课制度
为了解和掌握学科课堂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解决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教师听评课制度。
1.听课类型:
我校听课类型分为:观摩课、展示课、汇报课和领导推门听课等类型。
2.参与听课人员的听课节数要求:
各类人员听课节数规定:校长不少于40节,分管教学领导30节以上,中层领导20节,教师不少于12节。
3.听课的具体要求:
(1)各听课教师应认真填写听课记录的各项要求:教学过程、环节简评、总评以及授课教师、科目、课题、时间等。
(2)听课人员对授课教师的讲授内容、授课方式、手段、授课态度,学生听课情况、课堂纪律等应作出记录和评价。
(3)听课过程中要虚心学习,尊重他人,遵守课堂规则,不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4)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对参与听课人员做好记录。
(5)本组教师有讲课活动时,教研组长要组织本组教师按时听课,为评课、教研活动作好准备,对无故不参加者,教研组长要作好记录。
(6)听课教师的听课记录要作到真实,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按薛窑中学考核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4.评课的具体要求:
(1)教师教研组长和行政分管领导必须组织评课。
(2)教研组长每月检查一次本组教师的听课记录,并作好记录向分管主任报告。
(3)要严格按评课的程序进行,不能流于形式,各教师要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并认真作好评课记录。
德胜实验小学教学反思制度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了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制度:
1.反思教学中的成功点。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反思教学中的失误点。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善教者难避其失。如实记下失误点,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3.反思教学中的疑惑点。教学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当堂提出的与课外知识相关的问题,老师未必能当堂一一作答,出现“卡壳”现象势必难免,这种“教然后知困”值得一记,以便钻研。
4.反思教学中的思维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主导作用的引导和激发,注重记录各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反映,教师就能置身于教学的动态系统中,从而不断调整教学,努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反思教学中的感悟点。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总结教学得失,从而会发现许多感悟,及时捕捉住,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具体实施办法:
1.教师要加强对平时工作的反思,采取:“案例点评式”、“经验总结式”、“失误反思式”等形式,每学期的教学反思不少于总课时的40%。
2.学校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进行检查,检查后返至教师个人手中,把优秀的教学反思推荐给全体教师。
3.教师要运用新课程理念,开动脑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提炼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身反思水平。
4.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反思的类型,如:“课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等。
5.坚持教学前、中、后反思,教学前反思重在教学预测,教学中反思重在随机应变,教学后反思重在教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