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2篇)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
有人说,欣赏如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隔绝,欣赏如水分,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欣赏如智慧的阳光,不仅照亮每一个学生也会照亮老师。学生欣赏学生,便可以给学生一点希望,多给于学生一些赏识,便可以让学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鼓起实现梦想的勇气。
我班有个学生阿鹏,他是一个小巧可爱,皮肤有点黑的男孩子。他不爱学习,或许从小疏于父母管教,或许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或许是身体素质本来就很差的缘故,他每天总有睡不完的觉,走不完的神,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的那双大大的笑眼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渐渐的,相处的日子久了,发现他的有点也就越来越多了。
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尽管上课听不懂,也从来不捣乱,偶尔帮我擦下黑板,也乐此不疲。每当下课后,都会主动帮我送教具;每次上课前,也总是有条不紊的帮我准备好多媒体:先开电脑,接着开投影机,然后打开屏幕,最后放下窗帘。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总是开心的等到我的使用。每次我使用时,他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似的,似乎为老师帮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善良又勤快的`孩子。
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每次默写,他总是错,但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他总是能够正确无误的写出来。或许是平时贪玩忘了背诵吧?也或许是平时就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吧?由此可见他也并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他是一个有特长的孩子。很多老师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几乎什么都差,我也曾经这么认为。或许这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吧。有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次下课后,我让阿鹏跟我到办公室默写句子,他正打算收拾文具跟我走,这时班级里的几个班干部说道,老师,他不能走,最近学校要来检查,班主任吩咐出一期黑板报,而阿鹏就是独一无二的绘画师。听到此话,我着实吃惊不小,带着惊异的眼神看着阿鹏,问道:真的?阿鹏笑眯眯的点头称是,被同学称赞之后的自豪感毫不掩饰的呈现在脸上,我只好让他一展身手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那么谁能欣赏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此让我们学会爱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吧,让我们的爱,我们的欣赏如智慧之阳光照亮孩子的每一片心田。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推荐》,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完美的、善良的。
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
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就应有一种协调、融洽、简单、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我、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到达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我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
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够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潜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
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
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中讲到: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应该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尽量做到如下:
一、关心后进生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首先,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二、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先决条件。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三、对后进生要因势利导,坚持一分为二。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四、对后进生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
我坚信,终有一天,顽石是会点头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一、永不停止阅读的脚步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按照我个人制定的读书计划,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
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
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
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
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更犹如黑暗里的光明,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要坚持每天读一些,把书中最有用的理论摘抄下来,方便自己以后的教学。
掩卷遐思,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导仍回荡在我耳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地拜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学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新教师培训的课上,常州教师职业发展中心的老师倾情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学习的心态,寒假期间我终于拜读了它。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浇灌儿童的心灵。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6条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工作之初,无数人怀着羡慕的眼光告诉我,教师是多么好的职业,拥有寒暑假,双休日。而当我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发现,这些休息时间都是用平时比其他人多一倍的工作时间换来的。所以,没有哪个职业能轻轻松松。从第一次写备课稿,到第一次批改家作,第一次听课写笔记,本以为第一天的工作生涯一定是充满忐忑的。但事实是,忙绿的一天,打轴转的工作,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休息的时间。教师工作就是这么忙绿。在书中,作者也提到,老师每天除在学校工作3—4小时外,还要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少于5—6小时。而在现实工作中,每天在学校工作超过八小时,回家还要备课,准备第二天的上课内容。高强度的耗费时间与精力。一开始,我的确感到身心俱疲。
但如何克服与解决这一问题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阅读。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觉得没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我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新课。每一节新课对我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而想挤出时间,就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多读书。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到这个时候,备课就无需花几个小时了。
这本书字字珠玑,解开了我众多困惑。我也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更多的答案需要不断地实践。现在,备课在我看来不再是不得不做,而是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蝴蝶化茧成蝶,必将经历苦痛。而我想蜕变为优秀的青年教师,也必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永远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新的一学期,我将挤出时间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一点一滴凝聚属于自己的知识海洋。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还记得师范毕业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满含殷切目光,送给我们每人五句处世箴言和一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之本,同时郑重其事推荐给我们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告诉我们,这本书将会为初为人师的我们解决所有的困顿与迷茫。当时确实信誓旦旦,但最终还是以枯燥无味随手翻了几页就将它束之高阁。今年寒假期间,校领导赠予我们每人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以完成作业的压力下,只好静下心来再次翻开它,发现它真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学者,和你面对面针对你工作中的困惑娓娓道来。而在这100条建议当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促使我们,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这句千古名言应是我们所有教师一生的追求。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阅读,再阅读,无疑是改善学困生的唯一途径。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学生,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可以达到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让读书从学校辐射到家庭,社会。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和孩子们一起“采得百花酿成蜜”吧,这也应该是我们为人师坚定的职责!
读书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起徜徉书海,让阅读丰盈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人生!
终于读完了!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青年教师必读的教育读本之一,每一条建议都包含深刻的哲理,每读完一条建议都要停下来回味一番。他的话语严肃认真、节奏较快、极富感染力,这让我很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待教育的态度——热情、严肃、执着。而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他对教育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又促使他对教育提出了真诚的建议。他的热情化作清风细雨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滋润着细节、滋润着思想、滋润着我们的灵魂。
恰巧我们二中最近为青年教师发展举办了一项活动——青年教师业务大练兵,这项活动中有一项就是让青年教师阅读教育类著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推荐读本就有《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种习惯其实也是这本书给我们青年教师的核心建议之一。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和教育实践中的探索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心得。
一、学会读书
苏赫姆林斯基在谈到“阅读”这个话题的时候真可谓科学、独到、细致对于教师而言,他说教师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的确如此,只有从书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课程标准,使教学的视野更开阔、教学的技能更娴熟,在课堂上教师才能如鱼得水,而这直接作用于学生身上,更加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怎样填满自己的水桶,那就是要不断地阅读。
二、懂得宽容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七十五条建议提出。“老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说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懂得,学生虽然是孩子,但也有自尊心,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在信任中更好地学习,接受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还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信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快乐。
宽容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惩罚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正错误,但往往老师在心态上会定性,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更有改正错误的权利。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其实问题有时并不那么严重,以宽容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效果往往超过预期,问题更容易解决,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三、注重实践
苏赫姆林斯基先生同样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他的建议中无不透露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智力生活中,那些与生活最接近的智力活动不仅能全面发展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够在无声无息中教会他们怎样去处理以后生活中很可能会发生的事,“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这样能使孩子们从小就对一种良好的生活氛围留下抹不去的记忆。苏赫姆林斯基先生曾多次带他的学生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到野外劳动,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在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们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引用他著名的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苏赫姆林斯基先生还专门研究过劳动,为的就是理解劳动对孩子们智力发育的作用,并创造一些特殊的劳动活动来使孩子们在智力发育上获得更多益处。
想想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注重实践,这也符合我们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能力目标。书本的间接经验是总结出来了,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直接体会。为此,学校或者班级可以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体会书本上认识,更能从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实验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大型的文艺表演,让学生自己组织班会等等。
苏赫姆林斯基先生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一部极具指导性的著作,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再捧起它,依然还会清晰地看见在灯前笔耕不辍的教育巨匠正用他的心血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而这部著作也将指引着我不断思考,在教育的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该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学习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老师的二十条建议,让我反思自己几年来的从教经历:
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讨论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呈现出热闹的景象。心里不愿意让课堂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这种热闹、流畅、华丽的课堂值得我们反思:课堂上难道只需要热闹而不需要安静吗?
一、教材需要学生静读。
许多教师在新课的引入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计用新、奇、特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良苦用心无疑是好的。但每节课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精力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引入,更多的是随堂课。据我本人调查,现在多数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在随堂课的开头,很有必要让学生静读教材,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往往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情阅读教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分解、阐述无法完全替代的。
二、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
提问之后即叫学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畅的'课堂多半是虚假的。要么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演练了很多次,学生早已熟记答案;要么让优生的思考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思考,用虚假的热闹和流畅掩盖多数学生缺乏思考的实质。
三、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
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往往包括对现象的观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让学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特别是高中物理,思维难度大,更需要学生的静悟,有人甚至干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安静地思考,自主地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问题,总结思路,提炼方法,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让知识入脑、技能过手、方法得以掌握,让课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生普遍感到一听就会,一学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学生练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经历得少,归纳总结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四、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
课堂教学要有精彩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心理学的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以便于回忆、再现、提取。
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草草地结束,也不能由教师包办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要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总结:本堂课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系统建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当然,课堂教学不能千课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加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同样是有害的。
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不需要任何技巧的体力劳动,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
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应该要求学生的'双手能做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对于少年的作业,我们要求尽量使用精确的工具,使他们的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
终于读完了!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在前言中有一段儿给新任教师的话,其中有一句让我感触很深,那句话是:新手上路,你的内心一定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欲,期望着自己能够启发、感动另一些生命,也期望这些生命能够从此与众不同,学习《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心得。
是呀,我们都希望我们所教的孩子都有种不同,可是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与众不同呢?那就需要我们耐心负责的用有效的方法,来管理我们的班级,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
书中一共给了我们101条建议,让我收益最大的是以下几条:
1.优先进行班级管理
书中首先举了一个例子,想乘校车上学的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早上乘车的时候有没有留意校车的轮胎,绝大部分学生会回答没有注意,再问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早上上车的时候,校车的轮胎不见了,你们会不会注意到。同样的,绝大部分学生会说这次当然会注意到。把它与课堂管理联系起来:课堂管理,就如同校车上的那些轮胎,管理得到,课堂井井有条,那么有谁会注意到管理本身呢?但是,如果课堂管理不善,你一眼就会注意到,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等出了问题才去管理,而是要考虑周全,未雨绸缪,先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心得体会《学习《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心得》。也就是,建议中的优先进行班级管理。
2.贯彻你还好吧策略
书中也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同学在课堂上捣乱,比如捉弄同学喋喋不休不做作业,等等,只要把他带出教室问一句,你还好吧,记住表情,要真诚,切忌恼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回答,是,还好。如果孩子们相信你真的关心他们,他们就表现得很乖。
也就是说我们要发自内心的,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知道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教训他,那么他们一定会听你的话,表现的.很乖。
3.避免空白时间
通常我告诉学生,好,我说开始的时候你们在动,我一说开始,马上收起阅读课本儿,拿出昨天发给你们的语言教材。我会给你们计时,七年级学生的金尼斯世界纪录是九点二三秒。(当然,这是瞎编的)完成之后竖起你们的大拇指所有人都竖起拇指之后我就会记下时间。好,开始不错,相当奏效几秒钟内所有的学生全部准备就绪,急于知道他们能不能刷新世界纪录。更有意思的是,说了开始我会按下手表,等到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再按一下。随后我就会刹有介事地宣布天呐,只用了8.987秒新的世界纪录产生嘞。
也就是要了解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效果会很好。
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他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
终于读完了!
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学专著—-苦涩难懂的玩意儿”。然而当我从书柜中翻出在地坛书市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的心不禁兴奋起来。
在网上搜索“苏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主张个性和谐发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一个问题,这中间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特别是想想自己在几年后将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肯定总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应付作业,在网上和杂志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关的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又认真看过多少本书呢?本书中第一章节就提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的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好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到:造成学生成绩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生活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占主要的缘故。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从课堂、老师那获得什么,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这也就是现在的中小学里一直提倡的“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怎样更好的做到这点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多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前人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成为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另外,本书还向广大教师提出一些好建议,如:怎样教给学生观察;不能让能力和知识失调;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怎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们每一位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子读过这本书后,都会和我一样从中获得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经典书。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最近读了他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提及了100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苏霍姆林斯基将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文字深入浅出,让我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感受体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来粗略地谈一谈看了这些建议之后的三点感想:
一、永不停止阅读的脚步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如果我们不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就不能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因此,读书学习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我们,也使我们更具有魅力。现在,我所从事的是小学教育,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教学压力。但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不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创造性极强,经常会问一些老师很难回答的问题。以前听过一句老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刻充实自己。此外,老师向来担任为人师表这一角色,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养成了不断学习、不断阅读的好习惯,那么自然会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影响。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书中强调: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主要是要让学生产生共鸣,从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的'想,有的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必须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只有我们善于倾听才能真正的从心去理解学生,手机版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作为小学老师的我们,工作十分的琐碎,有时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师知道了,一会再说”可当我们真正忙完了,又将这件事给忘了,自然给学生心里造成了一定的阴影,觉得老师并不重视自己说的话。没有从老师这得到一个答复,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倾听的意义,并懂得学会倾听。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还记得在经过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之后我终于踏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兴奋难以言表因为终于可以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转眼间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走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的角色,已经由学生突变为教师。“隔行如隔山”,从“学生行”进入到“教师行”,我们没有任何经验。所以,不管我们在上学期间多么优秀,也不管我们的学历多么的高,我们都得从零开始。而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同行们。那我们该学些什么?怎么去学呢?第一,要虚心向身边的同行们请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
再有就是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发现其中既有生动的教育、教学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依然受用.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他们才有可能学,才有可能学好。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就是学生喜欢你课的表现.
当我读到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时,颇有感受。“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的学生。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而在这里,我却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伟大的教育家是怎样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习的。我想很多教师认为:“后进生不用读那么多的书,只要把基础知识学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里却认为,应该加大他们的阅读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苏霍姆林斯基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他,--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
“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
最近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篇文章里谈到了怎样对待“后进生”问题,读过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作为教师,被赞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每一个后进生?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授或板书,或者让一些程度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流利的回答,那么表面上似乎很完美,但对于那些后进生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久之就会有更多的“欠账”。因此,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很重要,无论这些时间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要促使后进生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有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做到对学习困难学生特别关心、特别关注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反思,切实地改进工作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求,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读书,每天不间断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仅是为了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读一些学术专著,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内,是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粟。
总之,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到收获很大。只有我们每一位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教育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应每天都有更高的追求,以不愧己心。
本书共分七辑。书中的建议是她们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本书从文风上来说是亲切的、可读的;从专业上来说,是实用的、有益的、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
在书的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上海市宋庆龄幼儿园徐冰老师的一文《听孩子的话》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正如她在文中所说:“倾听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虽然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幼儿教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来说可能有点奢侈,但倾听其实只需要教师作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听听孩子间的聊天,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多互动、讨论,有时可多追问一句“为什么”等,而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幼儿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契机,去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释放情怀、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当孩子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今天当班时,我发现小A坐在钢琴边,眉头紧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走过去关切地问他:“怎么啦?为什么不开心呢?想和我说会儿悄悄话吗?”小A主动拉起我的手,来到阅读长廊里坐下。他悄悄告诉我说:“爸爸妈妈要离婚,我跟妈妈,妈妈让爸爸给20万,可爸爸不肯给……”可怜的宝宝!我把他轻轻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慰着他:“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相信他们会处理好的,无论怎样你要知道爸爸妈妈心里都是爱你的……”当小A离开我的怀抱时,他又恢复了往日纯真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神,我也舒了一口气。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察言阅色,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当他们伤心烦恼的时候,要主动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适时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释放情怀。
二、当孩子遇到困难发脾气的时候,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B是豆豆班的宝宝,正如他奶奶所说:“小B样样都好,可就是爱发脾气,稍有不顺,就哇哇大哭!”那如洪水般决堤似的突然爆发,真让当班的老师有些措手不及。记得有一次元宵节,我让宝宝们做小汤圆,做完后,让他们自己数数做了多少个。正当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小B突然大哭起来。经过我的耐心询问,终于了解了小B哭泣的原因。原来,小B做了许多小汤圆,可一时数不清楚,他就急哭了。于是,我就建议小B先给小汤圆排好队,然后再一个一个数……当小B终于数完自己做的小汤圆,脸上露出带着泪花的笑意时,我松了一口气。是啊,面对这样的宝宝,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沉着应对,悉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三、当孩子的作品(或行为)不合乎常理的时候,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C是个活泼天真又调皮的宝宝。他喜欢画画。有一次,他在巧手坊作画,蓝天白云、房子小花……颜色鲜艳、画面丰富,布局合理。我当即就表扬了他。可当我在讲评时想让他来介绍他的作品,却发现原本清晰艳丽的画面被黑色的线条绕得乱糟糟的,当时我真有点儿晕,但转念一想,还是先听听他的说法吧。小C兴高采烈地拿着画上来介绍着:春天来了,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小姑娘在草地上玩,妈妈在家里做饭,烟囱里的烟飘出来了,飘呀飘呀,飘到了天空里、飘到了草地上、飘到了小姑娘的身上……随着小C的介绍,他的画在我的眼里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可贵的美,但我知道,其实更可贵的是孩子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乎常理的行为或作品时,千万不能主观武断,而要细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因为这样你可能会收获一份感动和一份欣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的心声也是古灵精怪、精彩纷呈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契机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那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乐趣。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收获多多。虽然我只拿了书中的其中一文来反思,但今后我还会细细品读,慢慢回味,让自己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感悟教育的真谛、领悟教育的艺术、启迪教育的智慧!
通过学习《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给我打开了心灵之窗。
作为一个新教师,无论是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呢,才能使自己缩小和优秀教师的差距呢?唯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于老师的这些建议全面的介绍了一个合格而优秀教师的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的素质。从教师的自身,心理,业务,师德等各个方面给我们莫大的启示。比如说第一条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从一些细节的方面教我们,让我们在乱哄哄的'课堂不要发脾气,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刻,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扬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看了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中犯的错误,暴露了自己的诸多不足。我在今后也要用柔和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来对待自己的学生。
于老师还说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这一点我要检讨,自己做的不够合格。
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这一条我体会很深,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自己的老师那种强烈的偏爱让我记忆尤深。我清楚教师的偏爱对学生的冲击力有多大。所以自从加入教师行业以后就努力做到这一点,但做的还不够好,也许是方法不对,我会更加努力,平等的对待学生。
总之,通过学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将努力把老师的建议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我们的眼里差生就是差生,因为他的学习差所以好像在他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发光的优点。无论教师费多在的力气去给他补习功课,最终他的成绩还是不能如教师所愿,所以在教师心中“差生”的概念就牢牢的扣在了他的头上,看到他就发愁。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抹杀了所谓“差生”的发展,读了《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我感到十分内疚。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举了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他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但是入学后这个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巴甫里克和别的孩子不同,别的孩子学习一点也不费力,而他不要费多在的力气还是徒劳无功。教师愤怒地说:“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像你这样,我在放学后还得陪你补多少课啊?”久而久之巴甫里克被教师鉴定为“思维迟纯的儿童”。教师不仅在学校里给他补课,还向他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但是在野外学习课上,这个孩子却变得完全不同,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从他的讲述中能感觉到一种觉察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可我们的教师却只是认为只有坐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坐得越久,就会变得越聪明。为此巴甫里克吃尽了苦头,对他所感兴趣的自然界,他也不再感到新奇。就这样一直到升入五年级,教师还向新教师一份孩子所犯的语法错误登记,和教育鉴定。可就在一节植物课上,巴甫里克的天性得到了释放,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从那以后巴甫里克有了自信,他的兴趣与智慧得到了发展,从哪时候起才第一次听说,巴甫里克是个聪明的孩子,后来孩子找到自信,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个青年的知识是牢固的,理解是透彻的。他有一个突出的物点就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后来他成为了非常有名园艺师。
苏霍姆林斯基把巴甫里克的这和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孩子思维有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教师善于开发孩子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从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深思,在我们头脑中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的“差生”,是否也因为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把孩子强压在课堂上而抹杀了集聚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释放。教师的天职是教学育人,可如果我们只把眼睛放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上,想想会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他们的前途也因为我们而失去光彩。
“陈老师,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课上又睡着了。”唉,记不清这是科任老师第几次跑来我的办公室告她的状了。
娜娜,长得倒是挺不错的,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课,她的状态就令人头疼,逢课必睡,每睡不醒。至于她的学习成绩嘛,若是哪次考试能够考及格,那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此,多少次,我气急败坏地冲进教室。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点她的名,大声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书翻倒在地。而今,历史还要重演吗?那么,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她依旧趴在桌子上,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终不得其法。
就在我踌躇焦虑之际,学校给我们八年级语文组送来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从此开启了我们快乐阅读的智慧之旅。通过我们语文组的这些活动,我们与伟大的教育家对话,汲取养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是一种乐趣,真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读到此处,我顿时心头一热,有了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于是,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纸杯,在办公室里倒上一杯热水,不动声色地来到娜娜身边,把她轻轻地唤醒,然后慢慢弯下身子,轻抚她的额头,对她低语:“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样趴在桌子上,老师会很担心的。”
听到我如此一反常态的话语,娜娜惊愕了,抬头望着我:“老师,我错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老师,相信你!”我坚定地笑了笑。有时候,教育很复杂;有时候,教育又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句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过去,我为孩子们无厘头的吵闹,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伤透了脑筋。我不喜欢这样,他们偏要这样。有时候,我不得不声色俱厉地予以禁止。但情况并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转。还好,我想起了这个故事。还好,我遇见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从教不长的我,总感到有些问题困扰着我,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找到了解答。
他的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学生是活生生的,是具体的人,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是不同的,我们无法也不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中都能获得相同的东西。这里所阐述的与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的是相似的——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中我们应尽量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收获。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这样思考过,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过,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其中原因有:
1、这样做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2、对班级学生人数也有要求,倘若人数太多这样做也难以操作。
3、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你提不动五桶水,想办法也要让你能提动。非得让学生都做到一样。
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最近又一次阅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今天晚上,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五条,第五条是说:“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他所说的两套大纲的含义,与我们所说的教学大纲(现在教课程标准)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们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的目标、任务、内容、标准等等,而所讲的大纲的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这与我们所说的大纲里的内容比较一致,而他所讲的第二套大纲专门指的是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这样的话,就会对他的学习产生影响,使他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按照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来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地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期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
读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后进生,恐怕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一个问题,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教师干脆最后放弃。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验。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对这些阅读的材料,教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霍姆林斯基,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的最后一段话我觉得对每位教师都是有益处的,现摘录如下: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差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少。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一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经历,有一点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看到给教师的第二条建议时,我不由得想起前些日子一位网友写的几篇文章《女儿不愿做教师》、《教师不愿嫁给教师》,仔细分析,除了因为教师工资待遇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看到作为教师的父母工作辛苦,看到自己的老师没日没夜地干,看到自己整天忙个不停。我们无权去责问他们,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就是如此。
套用一句话:教师是人,不是神。他同样有生活的烦恼,家庭的负担,内心也同样渴望享受快乐、感受幸福,同样需要减轻工作的负担。
为了能让自己节省出较多的时间,为了能让自己变得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个非常忠恳的建议: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而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去准备一节课。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得读书。细细品味这句话,是多么的朴素,却又是那么的深刻呀!今天花费大量时间却是为了明天的节省(特别是年青教师),当时光让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时,我们也会成为时间的主人。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4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小学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一个坚实的地基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语文数学的教学大纲,也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要使学生在升入中高年级顺利地进行学习,那么你现在教的他要掌握到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作为一个教师,不能将视线仅仅局限在自己正在教的这个年级,这门学科上,而应对这门学科整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都有所了解,并心中有数,还要对其它学科的教材有所关注。对于正在做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不仅要钻研本年级的'教科书及教参,还要广泛涉及高年级的教科书,同时要关注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也是教师的素质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要求老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素质,还要求老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因为科学知识都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学科之间都与紧密地联系。老师只有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同时,对于教师自己也是一种学习与提高。
但是我们现在有多少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呢?不谈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就自己教的那门学科你是否对整套教材体系很了解呢?我想这条建议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
有位名人说过:“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事实的确是这样。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想每一位教师都该终身拜读。
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 ,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总是感到知识含量不够,文化底蕴不深。在实践中反思,在领导的教育下,在同事及朋友的影响下,明白读书是丰富,提升自己的唯一出路,但由于平时身体较累,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书。最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很有感触。
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孩子却还处在无知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一付无所谓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样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未来的前面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近来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作好老师的信心,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做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
学校领导一直强调:做研究型教师,走反思教学之路。要求教师要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反思学生的心理需求,反思学生的成长进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我们的为人处世。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地学习志愿;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并身体力行。教师离不开学习,一旦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没有活力。教师必须在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应用理论与实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应该彻底地深入到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辈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处理日常教学中的普遍情况,还要善于把握对个别事件的处理和时间。一颗慈爱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位可信赖的,可依靠的亲人。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三、做一个真实的人。
记得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次去厕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数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要上厕所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位严厉的教师,学生可能敬畏你,却很难亲近你、爱戴你。我们和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优势、劣势,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我们可能五音不全,我们可能画画的不好,我们可能舞跳的不好,我们可能没有运动天赋……没关系,我们依然秀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不足的你,这样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许多。
四、做有情趣的人。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有切身的体会,面对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的压力,真的很辛苦。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有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找生活的乐趣。教师的生活圈子本身就小,为自己的生命质量考虑,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换一步说,教师如果没有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怎么会教育出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的学生?一个人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用艺术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操,用运动培养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才会得到学生的亲近和喜爱。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放飞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成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创新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我今后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我们经常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你任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当读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签于此,感觉自己在平时“预习知识”这一环节上,相对来说把握得还是比较适合一些,浅谈点滴:在讲新课之前,我一般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大体弄清楚教材中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些知识跟已学的哪部分知识是相联系的,教材上的解题方法和思想是怎么样的。对于自己搞不懂的问题,拿出来跟同学讨论或者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着重注意,将课堂讲授的与自己预习的相对比,这样反复识记,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
职业道德是教师的育人行为进行规范,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职业规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首先,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无界线的。
(1)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2)要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所以,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做好“等堂”“活堂”“管堂”,以保证既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
(1)要给予学生特殊的关心和爱护。
(2)不得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体罚学生,学生的心灵会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师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得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关心和爱护。(3)不得歧视学生,对于班级个别调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造成学生退学。
再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将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一位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
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