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汇编11篇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十一篇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人……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

“孝”字好写不好做

山西省翼城县小太阳亲子园 黄丽蓉

一、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二、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效,却不曾注重小节。而“孝和林”恰恰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师用了26年的时间去照顾成为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师这样,又有多少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又回报给他们多少,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呵护了我们一生的幸福。

三、爱自己的亲人,爱我们周围的人。学会去感恩每一个人。当我回去那晚,是妈妈给我开的门。我抱着妈妈说:“妈妈,辛苦了!妈妈,对不起!妈妈,谢谢你!是女儿以前不好,是女儿以前太任性了,女儿以前做过伤害你的事情,请你原谅不孝的女儿。”说到这里,看到妈妈头上又多了几缕白发,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我的心里是那么的难受,我的眼泪终于忍不住地流了下来。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就提出了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过学习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所有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的祖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传统文化学好?我们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把它运用到现实当中,与时代结合,让五千年来祖辈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儒家要我们首先修身养性,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 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导我们: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这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先要求我们自己明明德,摆脱了身心痛苦,悟了,获得了大的智慧,然后再去做事,帮助他人,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学习的最根本就是培养每个人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为子女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更快乐,生活更美满。

二、悌: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弟子规》中"首孝弟"就说明了孝敬长辈、兄妹友爱是教育学习的重点。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才可以化人。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诚实不欺骗别人,我们与人交往要有诚信。民无信不立,与他人交往,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学会礼仪,以礼待人。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贪腐,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

八、耻:是说做人应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

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浇水、施施肥吧!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4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学习传统的优良的东西,渐渐被大家觉得稀奇了。这是为什么?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学服务。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我要寻找我的快乐的精神家园。只要肯于学习,勤思考,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达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调研时强调,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浩瀚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明珠,虽饱经风雨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璀璨动人。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将读书视为立学之本,足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同样要学好传统文化“必修课”,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修养。

一、正心正念、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意义

学习要有目的性,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内在需要,更是成长进步的现实需要。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修身做人的需要。人欲立于世,修身第一功。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着关于修身做人的诸多典故名言。既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与人为善和自我加压,又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劝善之言、戒恶之语,更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蕴含的知足常乐、参透舍得的人生哲理。这些古代先贤修身做人的智慧,无疑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修好身、做好人、做好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睿智工作的需要。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规矩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敢担当,又要有敬畏,做好该做之事,不做生事之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唯有做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才能时刻谨慎、处处留心,避免走错路、办错事;透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立志笃行、勤政奋进思想,唯有立定志向、砥砺前行,才能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胜以成大胜。这些传统典籍中关于工作原则、技巧和方法的箴言警句,至今读来仍然十分受用。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是领导干部和谐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门艺术,同样需要智慧。关于生活的智慧,在传统文化典籍中,既有“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警醒,告诫我们要远离奢靡享受、过好简单生活,注重防微杜渐,谨防生活陷阱;又有“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启迪,启发我们“生活处处是学问”,要静心、安心、细心,善于分析情况问题、理清复杂关系,做好生活中的智者;更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的劝导,规劝我们要勤字为先、安贫乐道,秉持好精神上的追求,不畏惧生活中的困难,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且行且看、顺其自然。

二、找准方向、聚焦重点,准确把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基本内涵

学习要有方向性,把握学习的侧重点,才能增强学习的方向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十分广博,想要学深、学透、学精并非易事。唯有充分聚焦本质、牢牢把握内涵,知道应该学习什么、钻研什么,才能确保在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中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有所成。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聚焦经典著作。经典著作的经典之处,除了体现在从古至今的口口相传、交口称赞之外,更体现在其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至真至理。所以,加强传统文化修养,首先要聚焦经典著作。相传宋朝开国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虽有虚张夸大之意,但仍可见《论语》在传统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作为儒家最经典的九部著作,四书五经必然是领导干部要关注和阅读的重点。除此之外,诸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典籍,对于我们纵观历朝更迭兴替、把握从政治世规律,也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关注人物。注重人物著作体系研究,是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就提醒我们在聚焦经典著作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关注人物,以便于系统把握某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核心、观点体系和著作文章,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了解、观点的把握和思想的认同。例如,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儒学体系,以及王阳明“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都是领导干部要关注和学习的重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逐渐深入和逐渐拓宽。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收集散篇独文。通过阅读古籍可以发现,不少历史人物留存于世的经典著作并不多,甚至有的只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注重对经典文章和只言片语的收集。例如《朱子家训》全文仅634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其中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观点,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这也正是《朱子家训》能够成为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和家教名著的重要原因。

三、掌握方法、精进笃行,灵活运用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方式方法

学习要有方法性,掌握学习的小技巧,才能增强学习的方法性。领导干部本身业务繁忙、时间有限,加之传统文化学习更多地要靠自觉性,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靠业余时间、用技巧方法来不断学习和加深理解。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韧”字。朱熹有云:“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加强传统文化修养,同样要注重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特别是对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典籍,更要耐住性子、反复研读,必要时可以参考白话文翻译来进行理解,但一定要对照文言文原文反复研读,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其次,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广”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出自北宋水利专家刘彝之口。所谓读书要“广”,就是要广泛阅读、广泛涉猎,特别是针对当前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趋势,更要注重利用碎片化时间广泛阅读,不断拓展知识的范围和广度。提倡“广”字,绝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及时进行补充性和拓展性阅读,增强阅读的厚重感。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修养要讲究一个“行”字。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实践应用。从较浅层次而言,传统文化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公文写作和日记撰写中的句子引用上。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深入领会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增强思想认同感,用以指导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观念观点融入思想、化作行为,以此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6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

8月份,带着一颗要真诚修身的心,走进了传统文化推广协会,似乎要在这里寻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失败的一塌糊涂,四十多年了,始终要找一个突破口,洗涤自己的心灵。从生活到工作,始终不是自己满意的状态,怎样改变现状,让自己可以活得轻松、活得幸福。万千世界中,万千种生活,哪一种适合哪类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数。

埋头读《大学》、《中庸》、《孝经》、《论语》初步有了了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让人敬佩,每一句话,反求诸己时的泪目,切肤之痛的反观生活点滴,感叹、再感叹!完美人格的雏形孔子早已定论,现在的我们只是摒弃被污浊的心灵,以修身为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终老,不留遗憾。

信仰——真正了解了其内涵,标杆——真正了解了其风向。内心笃定外表祥和,也许是修身最高境界,精致、干练衣着得体、妆容干净,活出女人不一样的生活。多读书,气自华,修炼成淡淡的女人,用优美的诗词赞美身边一切美好。做好妈妈、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样缓流,遇刚则绕。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事必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把圣人教悔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7

刚刚学完中国传统文化,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活的有多狭窄,多么的不在到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认识自我的机会,改变自我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初心。总之这一次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师文化素养提升上学习了孔子与论语汉字与中国文化诗的美感特质和诗丽萍少,书法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特征,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冰心与中国现代文化,中国民俗文化,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北京古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等等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千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但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自身素质不太够文化底蕴不深厚,所以给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经过这一次的学习,丰富了我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将把我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我的教学当中。

可是要把我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我的教学中,我又产生了一定的困惑,我该怎样运用到我的教学当中呢,还好,培训又给我们提供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创设,关了四大发明的贡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传统节日文化载体,精神家园孕育中华文明,圆明园在哭泣,生活中的礼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京剧欣赏入门等等的特例,让我发现,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竟然和我们的教学息息相关,这让我也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有一定的底气。中国传统文化,把这民族的瑰宝传承发扬下去。

当然通过这一次的学习,也让我真正的了解到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吃吃点饭,必须要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教师必须是道德修养的人,需修养身心,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二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3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是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教师成长中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总之在这一次的学习中,让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再一次体验了当学生的感觉,这一次传统化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足,那么现在这一刻开始,我将把我的不足改正,发扬我的优点,让这个社会更和谐,让我和学生享受真正的幸福人生。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8

霏霏伏雨湿杨柳,滴滴寒露凋芙蓉。10月10日上午,踏着秋意的寒凉,我来到欣载着平定“文献名邦”之称的冠山景区参加研学活动。

冠山山石秀丽、状若戴冠,因此得名“冠山”。冠山悬崖峭壁随处可见,苍松翠柏遍野皆是,清泉环山流,道路蜿蜒曲折,景色四季宜人,集儒、释、道于一脉,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点缀其间,历经风雨,拥有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一地文脉之所系。作为一名外地入职新教师,领略冠山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平定教育发展史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

走进冠山景区,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上题“冠山”二字的牌坊。由此而入,便是冠山森林公园。我们跟随王世茂老师的脚步,认真聆听讲解,感受丰厚历史神韵带来的文化熏陶。王老师重点向我们介绍和解读“冠山十六景”各个景点的历史渊源、名人篆刻和贤人楹联等。其中,冠山崇古书院最为出名,它位居冠山腹部,坐西朝东,靠山临谷,拥有着独特的文化气韵。崇古书院中,乔宇诗碑、傅眉石刻最被后人称道。此情此景,让我不禁感叹:虽不见先贤雅聚,但仍墨香难掩。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名贤志士。冠山初有名声要追溯到唐宋,元明时期名声愈发显赫。元明时期,平定县出了两位卓有声誉的才子。一位是在元代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的吕思诚;另一位则是在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现代女作家石评梅更是从小在此读书,并创作了以冠山为背景的小说《红鬃马》。由此,我听到先人求学奋斗的故事,仿佛看到先辈们前仆后继、你追我赶重建书院的执着精神;千里化缘、万民集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奉献精神以及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接棒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挖掘并为之发扬光大。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因为有杰出贡献前辈们的倾情付出,才能够成就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景群。

活动已结,精神犹存。在岁月中指引着人来人往,见证着文兴河山的传承。经过王世茂老师的精彩讲述,我体会到一个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对保留与积淀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视,这根源在于我们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我相信,作为新教师,担当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与重任,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教育事业,为平定的教育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9

任时光匆匆流去,岁月侵染几层烟火,我心依缱绻几分墨香,于一盏茶的间隙,手捧一书,在光阴的罅隙捡拾几片落红,问一场繁华落寞后的归宿是否是今生无法逃脱的宿命。然却寻遍千般皆不是,微觉情深为心困。

偶然熏得花香为风起,时而深的智慧为博知。若不是世间种种缘分结识于相逢的路途,就不会有共赏烟霞、同度良宵的机会。也许,昨天的我依然在探问温煦的阳光今日打在谁的脸上;也许,今天的自己依旧在为昨日的琐事耿耿于怀;也许,此刻的我在键盘上敲打着往日的无奈和彷徨……但有一点我始终坚信,那一次受益或许不是终生的却是深刻的。自从接触传统文化后,我常常思考,这一生的多数所得所习,或许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个个体普世的道理怎会有共性了?与此同时,我也发觉差异化在习得的知识的同时是必然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而言与人、与自然。

为人之道,不容小觑。人活一辈子,寻求的最终意义纵然无法摸清,却也基本知晓为人之道的重要性。论语里曾说君子是为人的一个方向标。但是世间百态千变万化,众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让众生心境的参差不齐修得齐头并进,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蓦然回首探寻人生幸福的真谛。然而在这过程中传统文化之道无时无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经历,虽说奇妙,却也生发着几分感恩,几分欣喜。自从偶得传统文化之道的洗涤,心境渐觉清净,内心诸多喜怒哀乐也知是身心无所依傍,内景无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晓其本源,方觉刹那间心蓦地清明,原来智慧均在古圣贤为人之道的言论里。说起为人之道,从字体而言,是可以比拟为两个相投的个体相互携手才能描绘"人"字的立。而在与人之道时,知其最重要的是为德之心,人之伦常、人之关联皆是人之本性所发。而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的经典。学习这些道理后便觉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书籍里传递下来的传统文化更是让我们现代人受益匪浅。若春风拂过大地,润泽着万物回春的向荣,似夏荷沁带着几分清雅,酥醉着行人驻足流连,传统文化的精髓何止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间万物的和谐相处,不由得觉得为人当因入万物的智慧之中。当将其自己植入一片静谧的天空下是否会陶醉着眼前的风景,是否会想那自然的和谐是如何运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开朗便知,在传统文化的天道之理里早已将任何自然之循环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不学不知道。若此刻净出尘世,不求闻讯世间种种,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寻到万物皆空之想,万物皆因一场繁华而落幕。而这起源于人与自然的一种自生自导的果。众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万物皆有最好的归宿,然众生却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觉传统之精华不慎重要,故而丢弃学习的能动意识。自从学习天道之本后,我时常省内而看外。尘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万物运行之本,非为道呼所名,而晓其义。人与自然万物若行之合一,当会皆大欢喜。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规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后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万物的共生体,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个体。顺乎自然之道,我发觉认识是在失去时变的宝贵。如我们真的在抓住时就明理之源,自然会在发生前仅仅握住,那时就已然与不和规律的线相交,也渐渐更加和谐自然。至于人与万物皆因一场相遇而关联,何苦破坏彼此对于个体本有的认识。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惊讶怎会出于不自然的感觉了。人与自然,难分离,人与万物皆由自然道法运行。素来平添几度离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变,这既是自然,也是人与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润无声,一场雨落添新颜。沉寂许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缘。来到学校的时日,一直对传统的文化存于心,却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润的心,适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动是有的,那份战战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学校的几次学习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种新的回归。回想当时初中的日子,那时的感觉意犹未尽。现今虽然少有触及,却也明这些道理对人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轻轻地我走了,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那手,却带不走那份感动。如果说一次远行意味着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结束,我愿将那份心底最虔诚的感动影响着更多的人,将心底最美的风景分享给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无所顾及。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这一路不说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落寞。这一路有你们,这一次不说道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来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绚烂,似夏荷般淡雅,犹秋叶般静美,当雪梅般凌然。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这一路走来我们感恩老师的辛勤付出,更觉得学弟学妹们——你们的努力更加让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动,影响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继续前行,继续带着学习传统文化的理念去践行,去影响更多的来者。

风轻轻掠过我的耳畔,我打开掩合的书,慢条斯理地行动起来。那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彷佛在我心里来回的传递一个信念,那就是:"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0

从带着纠结和困惑踏入校门,到怀揣着感恩和不舍踏出校门,三天封闭学习,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涤,门内门外仿佛已是两个世界。传统文化不再是起初心里那虚无缥缈的模样,变得立体、真实。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学习班上,学员们通过读诵经典、观看视频、听取授课等方式,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国天下”的真理。传统文化绝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这么简单,更不是迂腐、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滋养,理想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四十年来,诸多新鲜事物夹杂着糟粕扑面而来,猝不及防的人们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横流的物欲之中,古圣先贤及革命先辈们世代承袭和坚持的理想信念在人们心中也逐渐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脑筋”的标签。在这样的环境下,当我们摒弃纷扰,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去学习和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唤醒了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重新认知,从古圣先贤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产党提出的“共产主义”,向善而行的世人终究会殊途同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道理其实十分简单,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学习中,“反求诸己”一词频繁的出现在授课老师口中,时刻提醒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之言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会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间几十年,自认为在为人处世方面一直得体,但学习了传统文化之后,再来扪心自问,“反求诸己”何曾做到过。家庭中出了问题,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诸事皆对。个人发展中遇到问题,往往感叹自己起点太低、平台不好,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目前传统纸媒的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当是众志成城之时,然而每每工作不顺或遇瓶颈,总是先找客观原因,归咎于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报媒日衰的大环境。殊不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仍有多家报媒逆势而上、涅槃重生,更胜往昔。

究其原因,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却一直只看重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做人的常识的积累。“知识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识则是人的能量”,老师的这句话一直让我们为之思考。所谓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是一个人处世必须遵从的一些原则,让我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约束。“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五伦八德,不仅仅是作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更是这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

特别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匹夫担当”,让蝇营狗苟的我们无比汗颜。痛定思痛,我们将以古人先贤为榜样,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坚持开始“爱”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点滴开始“爱”的累积,相信“爱”的“萤火之光”终有一日必将成为“爱”的“燎原大火”。

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学习古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仁爱”,就是要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养成浩然正气,从而更好地经营家庭、谋划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xx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曾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优秀的“家风”“家道”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本,是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之源。

对于我们报人来说,临报集团何尝不是一个大家庭。当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汲取力量,要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方法和实践路径。这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养分、力量,解决方法、实践路径就是集团的“家风”“家道”。集团良好的“家风”“家道”就是我们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础,就是我们克难而上、逆势崛起的勇气和魄力,就是我们改革创新、戮力攻坚的担当和责任;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集团每个“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当集团每个“家人”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集团这种好“家风”“家道”在我们手中塑造、成长、传承,我们将一身正气、精神抖擞、斗志高昂,无往而不胜。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1

现在的网络经常报道有关于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跳楼,自杀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中国的教育先师及有志之士的深刻反思,在他们的探讨、追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缺失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导致现在的学生缺少德行的熏陶,偏离了人的本心,没有敬畏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有这个责任并且需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传承这个经典文化。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传统文化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

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传统文化能让教师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

这个药就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我们的《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从小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分辨好坏的种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德行的标准,从而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