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汇编7篇)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精选7篇)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1

暑假这十一天学习活动,丰富了使我的假日生活。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培训活动的几点心得。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关注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确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值得讨论、研究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执教近几年来的最大困惑,现在我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培训活动加深了我对课前备课环节的理解。

平时教学中,我知道了小学数学备课都应该备什么,都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但具体在实际操作中该怎样去落实,还是很模糊的。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后,我真正弄清了有效教学准备活动的流程是: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最近发展区分析------教学处理及策略选择-----展示教学预案。先说一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不单单是就教材去谈教材。还要在教材分析中明确编者意图,我们可以借此落实哪些阶段目标?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总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落实到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到底要使学生形成怎样的能力?另外,从其他几块的准备中,我还知道了我们的教学还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使他们受益,形成他们的一种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计算与实际应用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应该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能力,形成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

其次,为我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现代的教育强化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做教育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同伴互助,发挥团队的力量,才可以把我们的教育搞好。事实也是如此,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每每思考之余,浑身都不由然汲取一种力量,那就是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发努力!这也许就是人为什么是群居动物的原因吧。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年轻教师,通过交流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另外,参加本次活动后我也有以下一点思考:

因为这种教学准备活动耗时费力,不可能把准备过程全部呈现给大家。所以,应该思考怎样处理好“研磨”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一下午的培训学习使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结合本次学习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2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

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3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跟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太多了,只要我们勤思考,肯探索,把自己当作学生探求知识的同行者,一定会找到更好的办法。美国教育家帕尔墨说:“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理的共同体空间,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吧。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4

一、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一年级知识讲授内容不太多,关键是养成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杜晓夏老师的《垂直和平衡》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直观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这一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老师以自己逛商店买蛋糕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杜老师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5

20xx年3月24日,由省教科所组织的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仙桃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由于我校也曾经研讨过《千以内数的认识》,所以对东方红小学万睿杉老师所执教的这一课颇有感触。

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万老师用动态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视频资料代替静态的单元主题图,通过学生猜测体育馆的人数,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上切实存在,这些数比以往学过的百以内的数多得多。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在处理例2时,教师并没有拘泥于教材的编排运用计数器读数和写数,而是巧妙地将例1数正方体得到的两个数据398和406加以运用,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将数人民币融入此处,用生活中的数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例1刚学过的新的计数单位,而且还为后面读数、写数和数的组成埋下伏笔。

例1和例2两个例题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本身内容的量就不小,但在教学完例1,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后,教师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数小正方体,利用实物经历数数的过程。万老师提出“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你摆的是多少”。这一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体验一个一个地数、一十一十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十、百”这几个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同时感受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教学本课时的一个难点“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时。老师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边拔边数,利用手、眼、脑多重感观体验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要向千位进一的过程。这两次操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低年级更是如此。在万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也容易流于形式。万老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怎样分工合作,才能数得快”,让学生有意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再通过倾听一个小组的合理分工,对其它小组进行指导。不仅使数小正方体的活动开展有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为以后的合作活动提供范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这次活动,我找到了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要向这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6

一、严格要求,培养良好习惯.一年级知识讲授内容不太多,关键是养成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应重点抓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课堂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杜晓夏老师的《垂直和平衡》就创设一个学生非常直观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这一直观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老师以自己逛商店买蛋糕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杜老师的《垂直和平衡》中安排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中认识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篇7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搭上课改班车,参加了暑期小学数学课改培训。几天下来,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同时有以下心得。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但是在一线教师当中,很多人觉得这一次课程改革并不是完美的,他们有很多的疑惑,本人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思索,觉得应该反思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些疑惑。

一、“没有必要改了,改来改去还不是一样,我还是那样教”

“没有必要改了,改来改去还不是一样,只不过将以前的内容重新打乱而已,还不是那样教„„”这是我听到的一位一线教师说的,其实我相信有一部分教师有这种想法。真的是这样吗?大家这么说,是不是不希望进行课改呢?是,很多人都希望保持不变,因为变了,自己也要跟着变,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可能大家还没有找到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突如其来的新课程改革,所以说不是没有必要去改,而是大家的心态问题而已。

这一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在一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国家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加快我们发展的步伐,这由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劳动者的素质越高,我们国力发展就会越快。如何去提高国民的素质呢?当然主要依靠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融入更多更新的有科技含量的知识和信息,提高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单纯识记的内容少了,生物学科的前沿发展的东西多了,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空间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课改的相关信息,坚定改革的步伐。

二、“这课本编得太乱了,内容颠三倒四,不成体系,还是以前的课本好”

“编得太乱”“不成体系”“练习不配套,还没有讲的内容,练习先出来了”的说法也常听到。到底是课本编得不好,还是我们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标准呢?我想我们应该反思。就我们高中生物课程来说,新教材的编写不再按照传统的普通生物学的体系来组织,而是划为几个模块。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学生去熟记普通生物学的体系,现在我们的最大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让学生懂得,如果遇到某个问题,应该在哪个领域才能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从更高的高度认识教材和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要有一个模块式的统筹安排,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三、“内容太少了,我一个星期就能将一本必修教材讲完”

新教材的编写人员在一次教师培训的讲座中说到,目前有些教师觉得现在的教材内容少了,就将旧教材里面课程标准删掉的内容重新拿出来讲,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新教材是将生物学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基础的生物学概念提取出来,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生物学的精髓,培养生物学素养,而不要求大家都去背那么多单纯识记的繁复的东西,那些东西应该是大学的专业内容,我们基础教育是将我们的基础搞好。高中生物课程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不在于学生能背多少单纯识记性的东西。所以新课程实施时,更多的时间要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我们争分夺秒地找些多余的东西灌给学生,侵占学生的时间。我们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我们教师不要再做一个纯粹的教书匠了,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工程师。

四、“细胞核是细胞最大的细胞器,这不是胡说八道吗,现在的课本错误太多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判断两点:一是我们的教师太依赖教材,教材说什么就是什么,并且受传统教材的影响根深蒂固;二是我们教师的知识要加快更新。“细胞核是细胞最大的细胞器”,大部分上过高中课程的生物教师都认为这句话是不妥的,因为在以前的教材从来就没有提到过细胞核是细胞器。这真的是教材的错误吗?当然不是。由翟中和等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细胞生物学》第247页写到:“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从这里我们看到,不管以前的观点如何,现在科学界已经非常明确细胞核是细胞器。我们一线教师的许多疑惑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更新不够快或是由于我们太受传统教材的影响而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课程标准体现的时代性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我们不要再固守以前的教材教学,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高中新课程实施一年以来,一线教师的疑惑当然不止上面说的几点,我只是抛砖引玉,让我们全体的一线教师都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尽力了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对一个机会总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就去问别人,问了10个人有9个人说不能做,因为他们不会去仔细了解情况,还自以为聪明,便妄下断言。其实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自己随波逐流,机会就放弃了,其实我们不知道机遇多来之于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90%以上的人还不知道,还未认识,等大家都知道了就不是新生事物了。

可能我们还在埋怨,可能我们还在固守不变,可能我们还在犹豫„„可新课改是势在必行的,是我们基础教育需要甚至决定国家发展的一次新变革,我们要对此充满信心,将其看做新生事物,新生挑战,积极投身到课改当中去,转变我们的学习观念,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适应课改的大环境。“为了全体学生”,我们应该这样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