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清风微露,在河彼岸开出一朵奇葩,隔着河,踏着草鞋,去探求另一个世界的风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而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和不朽,产生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不敢遣词造句的评述,只是表达以下自己的感受。
随着原始诗歌的产生发展,又出现一种原始文学——神话。它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些神话故事随时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的,但是这些幻想绝非全然是荒诞无稽,而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他们明显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的那种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义,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刚刚结束了对神话的了解认识,我又接触了《诗经》它由305首诗组成,也被称为是“诗三百”,《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并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它反映了我国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描写了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也反映了古老国家的政事兴衰。《诗经》中质朴清新的风格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谐自然的韵律,将永远是激励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我又通过老师的教导,认识到伟大教育家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行善”“仁政”“王道”,荀子的“性恶”,老子的“道”庄子的“顺天命不作为” 。
西汉的司马迁,对我影响很深刻,他对史学的执着追求,严谨公正的学术态度,渊博的学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在遭遇宫刑之后写下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的历史丰碑,在史学上开启了我国的纪传体史学,在文学上他使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它就如一颗部不落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长河上魏晋那杯朝的陶渊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园诗,这些诗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读他的诗镇可谓是种享受,他把我们都带到那些美丽的迷人的田园中去体会当中的乐趣。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为人做事,更多的领会作品中体会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后的时间里面我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同时也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对我的教导。
我喜欢古代文学,更喜欢您这个老师,喜欢您那种古典的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也会不断向您探讨古代文学中的蕴意。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古代的唐诗宋词,从什么也不懂到深刻理解诗里的含义.从跟着老师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河下土”开始到后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
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精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最为精彩的当属对李白《将进酒》的点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謔。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高中新教材三、四两册的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并以文学体裁分成单元,其目的是,通过教学着重培养高中学生的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的编写体例和以往的教材有明显的不同,其优点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促使他们萌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并且初步认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目的。
新的教材,新的体例,新的目标,促使我们必须要探索新的教法。而我的做法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开展文学欣赏活动。用新的手段,大的容量,快的节奏来上好三、四两册的文学作品。
文学欣赏活动的准备阶段
运用多媒体上文学欣赏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做课前的准备。一般要做以下的事情: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文学欣赏活动主题以后,采取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
2编写讲稿:
根据主题编写讲稿,这个讲稿围绕主题展开有关文学知识的介绍,其中有文学史的内容作为讲稿的纵线,着重介绍文学现象的发展脉络;其中有作家生平的介绍,突出重要作家的思想、创作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中还有重要作品的介绍,突出介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是欣赏活动的重点所在。总之,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
3制作课件:
根据主题以及讲稿的内容,制作课件。课件也贯彻史为线,作家为点,作品为面的原则。在制作过程中,首先把讲稿浓缩为提纲,用幻灯片的形式制作出来,然后把图片资料插进课件。涉及到作家的作品,尽可能有音像的资料,如朗诵、歌曲、唱段的录音以及电影和电视的活动画面。课件制作可以运用power point软件,比较容易和方便。
文学欣赏活动的进行阶段
经过收集资料、编写讲稿、制作课件以后,就可以进行文学欣赏的活动了。活动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讲课前安装好课件,调试好音响设备并开启多媒体投影仪。
文学欣赏的活动是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进行的。
讲课前,放一段与讲课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营造一种气氛,以便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听课的角色。
讲课的过程中,边讲边演示并配合以音响、画面,来造成比较有节奏、有动感的效果,使学生的听课始终处在一种全神贯注的良好状态中。
边讲边演示的时候,还要调节好教室的灯光,即需要作笔记时,就得开灯,需要放投影仪的时候,就得关灯。
因此,讲课中的各方面的协调显得至关重要了。所有这些都要在准备阶段作好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文学欣赏活动的具体内容
从高二年级开始,我结合新教材举行了多次文学欣赏活动,主要有《唐诗欣赏》、《唐宋词欣赏》、《中国戏曲发展概况》、《戏剧漫谈》、《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等内容。
《唐诗欣赏》主要结合唐诗单元,介绍了唐诗的文学史的地位、内容、成就以及繁荣的原因等方面,从横向广泛地介绍了若群星璀璨般的唐代诗人,然后引到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接着就集中介绍李白和杜甫的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介绍时,既有以前学过的,又有即将要学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短小的近体诗,也有较长的古体诗。配合这些诗歌的鉴赏都有配乐的诗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
《唐宋词欣赏》则以纵向来介绍,即以唐宋词的起源、发展的脉络,引出各阶段的著名词人来介绍。同时也兼顾到唐宋词的豪放、婉约这两大词派的介绍。主要介绍了这些词人:白居易、柳永、范仲淹、苏轼、李清照、秦观、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和《唐诗欣赏》一样,也配以音乐伴奏的朗诵,同时屏幕上放出字幕和画面。为了引起学生的更大兴趣,在欣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特地放了王菲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并使欣赏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中国戏曲发展概况》也是以纵向的方式来介绍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开始以知识竞赛题引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成熟、高潮等几个阶段,涉及到南戏、杂剧、传奇等戏曲样式。戏曲作家及作品的介绍则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为主。欣赏中播放了京剧《窦娥冤》、越剧《西厢记》、昆曲《牡丹厅》的唱腔片段,同时也配以字幕、画面。越剧的唱段明显受到学生的喜爱。
《戏剧漫谈》则以更为开阔的视野,从古希腊的戏剧起源开始介绍,并涉及到东方印度的戏剧、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莫里哀、雨果、德国的席勒、歌德、俄国的普希金、果戈里的戏剧作品和二十世纪产生的现代派戏剧。以纵向介绍发展史,以横向介绍各国的作家和作品,而以课文中涉及的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为介绍的点,播放了最新拍摄的同名电影片段,并且和课文的内容作了比较。两段精彩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极大的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小说及〈红楼梦〉》则从古代小说的起源谈起,谈到小说的发展,在谈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高峰时引出了《红楼梦》。对《红楼梦》的介绍,则从它的作者以及创作,它的出版和版本种类等方面先作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在介绍了《红楼梦》人物关系图以后着重介绍了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配以图片和诗歌。最后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如《枉眉凝》、《秋窗风雨夕》、《紫菱洲歌》、《聪明累》,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
文学欣赏活动给我的启示
首先,文学欣赏活动的开展是符合新的教材、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适应了近年高考加强文学鉴赏内容考核的趋势。
其次,这种新的课型也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的一种改革。传统的语文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满堂灌的课。从信息量到生动性诸方面来看都比不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的课。我认为运用多媒体上课有以下优点:
1, 上课的容量大。由于不需要板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可用于讲课。这种课特别适合介绍系统的知识、和大量的背景资料。
2, 上课的节奏快。由于先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化了大量的时间,内容的衔接和转换都通过电脑来完成。因此这种课也适用那些本来很枯燥乏味很难上好的课。
3, 上课的变化大。由于多媒体有集幻灯、音响、画面为一体的优点,随着上课的节奏,不时的变化内容,再加上幻灯、音响、画面的不时穿插,使讲课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上课的生动性强。介绍知识可用直观性很强的图片来进行说明;营造气氛可运用音乐来调节;需要介绍的概念可利用幻灯字幕加以补充。甚至可以利用因特网让学生浏览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网站。
第三,这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对自己的挑战。上好课就必须学会课件的制作;学会制作后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收集有关的资料,从文字资料到音响资料和图片资料;收集后还要编写讲稿,在讲稿的基础上制作课件。一系列的工作使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四,上完课以后,从学生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是比较欢迎这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然而由于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太大而不可能每篇课文或每个单元都用这种方式上。如果能出版现成的课件,准备时间大大节省,活动的开展就更有保证,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背诗词、佳句是现在普遍初中小学的每周作业。就读课业压力繁重的私立初中的我,当然也逃不过这场恶梦。学校的语文段考,必定有一个大题,要求学生默写诗词、论语或字词注释。只是,这样的考试方法,真的会使学生有所进步吗?
看着月考前,口中念念有词,拼命背下每一个字的同学,我心里不禁纳闷:这种硬背死记的读书方式,符合出题老师对学生们的期待吗?身为学生的我,理解大多数同学的想法。对他们来说,背诗词、注释,就像将一个又一个艰涩难懂的字组合起来,其实与记一连串电话号码一样,枯燥且无意义。可见这样的考试,不仅对学生无益,甚至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学习语文的热忱,产生反效果。
不论是杜甫忧国忧民,发自内心完成的感人诗篇,还是李白酒后兴起,信手拈来的千古名句,皆理应为后人称颂。但,将它背得滚瓜烂熟绝非最佳方法。以学习语文的观点来看,上语文课的出发点,除了让自己具备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之外,不正是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语言,并欣赏它的`奇妙与美?然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之下,还有多少学生能悟出其中道理与值得欣赏之处?
对于古文诗词的学习,不应是被动与厌烦。能够取代默写考试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如让学生了解诗词内容后,分组演出其背景以及意境,既不古板又能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熟悉一样东西,定要先喜欢上它,若能让学生以欣赏而非做苦差事的心态面对诗词,相信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
死板板的默写考试,对语文能力的进步帮助极小。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绝对不是如何让学生背下课本上的唐诗宋词,而是如何使学生“爱上”诗词,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让恶梦变成美梦,欣赏诗词之美,徜徉在缤纷的古文世界。
这门课程最初是一个学姐给我选的,说是看电影的,问我选不,听是看电影的就答应了。最初以为就是纯粹的让我们看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但是上了几堂课之后,发现老师对很多方面都细细的讲述,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深层隐藏的含义等等。太多东西在没有上这堂课之前看电影注重的看到的停留在画面感中。在这之后,看电影的感受不再仅仅是这些。我主动看电影的时间很少,所以对影视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知识面不广,上老师的这堂课也从中了解很多关于中外的影视方面。老师播放的许多影片自己在这之前从未看过,也没有细细品味,这堂课让我对于许多经典的影片不仅仅停留在表层。很庆幸自己选了这堂课,在意外中收获这么多。
讲好文学鉴赏课是不容易的。所以尽管已经是第五年的课了,依然不能懈怠。
同样是药学系的学生,差别却很大:同样一首伊丽莎白勃朗宁的十四行诗,周二班的掌声一片,周四班的却漠然呆坐。甚至有人会把小小的《山居秋暝》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确,每个人的文学基础不同,艺术感受力不同。要让这群理科生爱上文学,需要有很强的磁场。所以我的讲义永远在修订中,我的语言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有刺激性的挑战。
现在了解青年很容易,因为有网络,况且我还有网瘾,所以我的讲义不仅有经典的标准口径,同时也不会排斥时尚因素,一些新鲜的语言会跳出来。不是为了迎合世俗,而是一种活力,新鲜的生命力。文学的重要特征就是语言的艺术,陈词滥调,文学就死了。经典是永恒的,但是对经典的诠释却充满广阔的空间。这就是文学鉴赏的重要任务。
我要努力创造生动精炼的语言,让我的课,引人入胜,在快乐中欣赏,在欣赏中快乐。
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的用意。就词的具体解释说,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认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释稍有变化了。在《里仁》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仁”的解释又有些变了。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释又有些变了。这个“仁”解释成推行仁政,成了动词,用法也变了。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体解释上有了变化。不懂得这种具体解释上的变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体解释上有变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举的句子都读熟了,懂得了这些具体解释上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在解释上的立体的懂。
从前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才会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体解释的变化。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别的不少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别的古文,比方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论唐宋以来的古文中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有多少变化,它们的用法有多少变化,都可以理解了,这就是立体的懂在读懂古文上的好处。从前人读书,为什么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读懂古文,不仅读懂,还会写古文,就因为他们小时,比方把《论语》全部读熟背出,对《论语》中的字有个立体的懂,所以他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时就会读懂古文了。再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那时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会读古文,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当时的学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毕业生,读四年中学,在四年中读了不少篇的古文,读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读懂唐宋以来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认识,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会读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书》《五经》都熟读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学校里,教学生熟读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我向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请教,他小时候怎样学外文的。吕先生说,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子语类》卷十一:“人读史书,节目处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节目处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吕先生讲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来背,更为灵活可行。不论读古文或白话文,这方法都可行。吕先生小时学英语的方法,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再说张元善先生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个意思,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诸。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嚷)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方话,过几年,他的北方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方话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家里的大人讲话不合北方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他已有了北方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最近我在家学习,因为没有报名辅导班,担心会不会落同学一大截,所以让妈妈在网上找了一些学习资料,自己学习。刚开始我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这学期我们古文比较多,我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就是把作品死记硬背,里面的一些基本语法,名词用作动词、虚词、人名地名、个别字词的古意让我很晕,觉得有很多障碍,让我背了又忘,但自从接触到了教古文的王凡老师,觉得以前学习古文真得是好难啊,简直像天书一样,而在王老师看来,学习古文一样可以很简单。
王凡老师,她自我介绍是毕业于北大,果然气质非凡,流畅优美的`语言,中间还时不时的加杂一些标准的英语,让人觉得有趣。她长得非常美丽,举手投足之间又有一丝孩子的俏皮,所以我很喜欢她。
跟她学得第一篇古文,就是著名的游记《小石潭记》,她绘声绘色的介绍了作者,柳河东,尤其是他的逸事,创作背景,这样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这永州八记,都是一个总基调,没看小石潭,就感觉到了它的清幽寂寥。
果然,小石潭真是不一般,初未相见“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好美的声音,尤其老师讲到佩环,说到这个美玉在腰间,行动相碰,发出的悦耳声响,让人如闻其声,虽未某其面,但让人心向往之。
又讲到,伐竹取到,下见小潭,一个下字,王老师又用形像的动作,两手拨开,身子向下看,惊喜的发现了小潭,一个下子,表演得相当形象,还有一个“见”字,他的读音的不同,和不同的古今意思,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还有之后,小石潭的美,奇,清,鱼儿的灵动,迅疾,腾萝的相绕,披佛,和竹树环合的凄神寒骨的气场,让人如临其境,与作者同游小石潭,沉醉其中。
这篇游记,虽是古文,但并不难懂,相反读来确朗朗上口,让人非常喜欢,这和我以前一直头疼文言文,大不一样。
原来,古文并不难学,只要你认真去领会,弄懂它,它一定是美的,这就是它流传到今天的原因,每一篇都是佳作,每一篇都值得我们传诵,祖国的瑰宝,有机会让我们领悟,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这就是我读这篇古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