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即为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之年。xx公司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做强”二字。一、“做强”的涵义 xx公司在制订“十·五”发展规划时,正处于企业全面亏损的被动状况。当时国内电力建设形势尚不明朗,大家对未来五年市场走势难以估摸。在承受亏损巨大压力和对市场形势模糊不清的情况下,编制“十·五”发展规划难度较大。经过反复研究最后达成共识:把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作为制订集团公司“十·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十·五” 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三个产业板块”的设想,主要经营目标设定为: 年工业总产值 40亿元 年工业增加值 12亿元 年主业销售收入 60亿元 年利润总额 2亿元 年发电设备产量 620万千瓦。 从目前执行情况看,以上各项具体指标均可提前完成,其中有些指标还实现了翻两番。 我们现在制订“十一·五”规划,是沿袭老的做法使经济指标继续膨胀呢?还是用新的思维模式提出更好设想呢?我认为答案是:必要的经济指标加上一些措施,使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成为全体职工的奋斗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内涵就是在“十·五”基础上,通过“十一·五”规划的执行,使集团公司的竞争力大大加强,具体表现在: 在财力上,具有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集团公司和子企业财务状况根本好转并具有承受市场大起大落风险的能力,不会因为市场疲软而出现亏损,即使有个别企业出现亏损,也可以在节省开支后勉强度日,并继续在财务上积蓄力量,伺机东山再起; 在人力资源上,积聚、储备好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即可应付日常科研设计任务、制造任务和管理任务,又有余力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而寻找新的商机,并且能够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力量; 在信息化上,制造装备和信息化建设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主要生产设备达到数控化,企业管理从传统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计算机在科研设计及各项技术工作和日常管理中被普遍使用,网络技术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体制上,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很大进步,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有比现在更清晰的结构模式和合理的工作程序,决策层会因为掌握更多的细节而更善于工作,执行层也因为有合理的分工而能各司其职; 在企业文化上,东方企业文化建设有新的比较统一的模式出现,总公司和子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形象建设上允许有所延伸。企业从上到下,都能接受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竞争激励的综合治理。职工较好适应竞争激励,是“十一·五”企业机制转换的主要成果。 二、关于“三个板块” “十·五”发展规划曾提到,集团公司要“逐步发展为以制造核心主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板块为支撑”的产业模式的企业集团,在“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发展下去。 集团公司制造核心主业顺应国家电力建设的需求,在“十·五”期间发展的速度比较令人满意。服务业包含的工程总承包、进出口贸易和金融服务,前两者也基本令人满意。金融服务在“十·五”期间逐步稳定下来,通过消亏、追债,已逐步做到维持和正常运转。但是,重灾之后如何重新崛起,正是“十一·五”期间要重墨书写的。金融服务业要做的文章较多,也比较难做,集团公司寄希望于财务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对于发展“三大板块”问题,广大职工还有一些疑惑,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产业板块,知道得更为甚少,甚至各种会议和汇报材料在涉及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时,也只是以东方凯奇作为内容一笔带过。 事实上,“十·五”期间集团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朝气蓬勃,除了东方凯奇的大功率变频器外,还有东方自控的DEH,DCS,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引进技术,如燃汽轮机,超超临界机组技术,水电抽水蓄能和大容量高水头机组技术,清洁燃烧如3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脱硫脱硝技术,等等。但是,这些高新技术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原有电站设备技术的延伸,而且往往沉淀和溶解到各个企业,特别是集中沉淀在三大动力企业,使人们无法从某一个“块”上去寻找高新技术这个板块,因此而怀疑集团公司这个产业的板块是否存在。 “十一·五”期间,必须持续地、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十·五”期间绝大部分引进技术,制造生产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我们在生吞活剥地利用引进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后,还没有来得及吸收到高新技术的丰富营养,使之培养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十·一五”期间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任务非常繁重,这也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消化吸收以后,能够具备创新的能力,譬如能够设计出60HZ的同类型的种种机组,并且很快成熟并且推向市场,意义非常重大。 在吸收消化的同时,同样还有创新和引进其它先进技术的任务。“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对消化吸收和创新都要进行考核。“核心竞争力”中具有“别人很难摹仿的技术”,应该是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一力,我们要切切实实下大功夫搞好。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抓好高新技术板块,积极培育、引导东方凯奇、在广州的东方重工和东方燃机、东方自控等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努力完善发电产品目标,如填平补齐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产品的缺憾,使东方电气围绕发电、节电、节能等产品成片出现。几个新企业或者使已经存在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膨胀做大,将使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板块不单从内涵上,而且在几何界面感觉上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使“三个板块”思想,在“十一·五”期间丰富起来。 三、经济指标和增长模式 集团公司到2010年的具体经济指标,很难作出预测,按照目前订货情况和近三年市场分析,有可能2005年至2006年甚至2007年,出现一个生产高潮,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可分别达到150亿元左右,集团公司战略办在编制“十一·五”发展纲要时,把2010年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定为100亿和150亿元,比近三年的年产出似乎少,这是否合理呢?我感到不仅合理,而且不见得少。虽然经济指标制订的规律似乎总是数据年复一年的增长,但这几年发电设备出现的订货波峰和产出波峰,在所见的年份内肯定会回落,“花无三日香”的局面一定会出现。集团公司从上到下都要认识到,这实际仍是在“十·五”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是要继续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要实现2010年合理增长,增长模式既要顺应客观规律,又要尽力而为之,要充分运用竞争、物质、精神三种激励机制,组织好技术、管理两支大军,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坚持不懈地开拓国内电力市场,在继续贯彻“大、中、小,水、火、核”全面发展思路的同时,狠抓核电市场开发,已成为“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使燃汽轮机、抽水蓄能,清洁燃烧与发电成为大型水、火电机组等产品的最有力补充和替代。国内电力市场到2020年将一直处于可见的强势发展态势,这是各界人士的共识。但是,东方电气集团在市场上分到的蛋糕有多大,就全靠我们自己,我们一定要加倍加倍的努力,既要做到有所取舍,又要做到寸土必争。 坚持不懈地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把承接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电站承包工程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一定要成为我们的共识。“十一·五”期间,我们每年都应承揽到工程,每年都要有新开工工程,每年也都应结束一些工程,使工程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成为集团公司正常的业务,使国际贸易继续成为集团公司的自然增长点; 要围绕“发电主业”大力发展各种新技术产品,能够发电的技术要尽可能开发,已经引进的要尽可能国产化,要非常谨慎地将产品向上下游推进,围绕“电”字做强各个板块,对非电产品和业务一旦有所突破,就要考虑巩固和扩大。 “十一·五”期间在考虑操作实物资产时,应对现有的技术改造规模作一个冷静的评估。集团公司在狠抓在南沙的南沙工厂的发展壮大工作以后,一般不应再铺新摊子,各个企业也应该体现做强为主思想,一般不搞外延发展,在进一步搞好设备更新和数控化工作的同时,现有基建规模一般就不再扩大,即使抓住发展机遇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也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存量,把造厂房、搞基建的工作力度控制住。 四、关键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集团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要体现“做强”这一鲜明内涵,但要把“做强”的内涵发挥好,关键在于人。 尽管发电慢慢会成为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怎样才能造出大规模发电设备来,仍然是文明社会的高技术问题,集团公司要紧紧围绕发展技术,造就一支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队伍和有相当技术含量的管理队伍,把“十一·五”的工作做好。 必须大力吸收和培养造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要以极大的热情和有力的措施对设计人员、工艺人员、机电一体化人员和各种技术工人进行培养训练,对脚踏实地潜心钻研技术的各种人员都要进行表扬和奖励。集团公司从上到下都要养成重视技术,重视技术人才的氛围。对于一个需要高新技术、传统技术、边缘技术的电气集团来说,有什么比技术和技术人才更重要的东西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东方电气,没有技术人才就没有东方电气的产品。集团公司在培养各类技术人才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能够组织团队和领导团队的技术人才,因为我们的产品往往既是高技术产品、又往往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需要各种人员和各种专业人才在一起通力合作。努力奋斗才能成功,那种个人技术造诣高,又能与他人愉快共事的技术人才,作用就会更明显。 直接从事产品营销、设计、生产的人员要讲究技术,从事高新技术发展的人自然更要讲究技术,就是国际贸易、工程承包也都要重视技术和技术人员,要激励方方面面的人学技术、讲技术、重视技术、学会钻研技术,应用技术和发展技术,无论文凭大小,无论学位高低,无论职务显赫卑微,在东方电气集团,都可以用技术含量去要求。一个专业人员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一个充满重视技术的部门和单位,一个脚踏实地地为发展民族技术而孜孜奋斗的企业集团,就会有充足的底气,就会有自豪的精神,就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永远不会被空洞化。集团公司全体员工,都要重视和认识这个问题,个人的职业岗位不同,但是,身处电气集团,学习技术,重视技术的态度不能不同。 集团公司的人数要被限制,产出和销售没有上限,这就需要除专职的技术人才以外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包括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实际上我们在大大小小的文章和各类报告、演说中都对这一问题提出过要求,但是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大环境,仍然中不可避免、不知不觉地受到“浮躁”坏风气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要求各种人员的基本素质外,特别要重视技术人才的潜心钻研和刻苦磨练的素质,重视各类人员踏踏实实做好具体工作的素质,这也是客观环境的要求。 拿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的国有企业和外国企业甚至国内的民营企业比较,国有企业最大的不足可能就在于对“人”的选拔、管理和使用上,对人的竞争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国有企业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总也摆脱不开文凭和职称、资历和年龄等老一套用人的框框,而真正录用、选拔、考核的办法却又往往抽象和空洞,或者教条和不适用。在这一问题上,“十一·五”期间,我们应该与全国的兄弟企业集团一样,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使真正的人才有所专,有所位,有所值。为“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做好人才需求和保证,正是集团公司各级领导面临的重大课题,一定要十分重视。 五、抓紧时间,在“十·五”结束前形成“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订“十五”规划,立足点在“做强”二字上,当然需要上下共同一致的认识。要把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总结“十·五”理清思路,谋求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去做,意义就比较大。 首先,我们要自查“十·五”期间我们对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的理解程度,我们的理解还可以再深一些。在前一个五年计划中,我们的步伐本来还可以更大一些,是什么使我们显得步履艰难呢?搞“十一·五”规划可以进行总结。其次,集团公司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做得不够好,总也集合不起足够的力量或者总也理不顺关系,对历史的遗留问题总也砍不断,耽误时间,浪费精力,也是可以总结的。 研究“十一·五”如何发展,重要的是对党“在2020年把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的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并且针对大目标的要求,对保证因素——电力工业的形成进行研究,与两年前不一样的是,我们还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研究电力工业的发展,在有基本的认识后,规划集团公司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就更有把握;集团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对工作定位,发展前景,努力方向的思路也会更清晰。 制订“十五”发展规划,也是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集团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三讲”学习时,群众有一条意见就是说领导对发展战略研究不够,意见提的很好。集团公司领导职务高一些,对全面情况了解得多一些,但与集团几万人的集体智慧相比,显然思路还显得有欠缺。所以,制订“十一·五”规划,最好是各个企业都订,使广大的职工都能了解,提提意见,这样,制订的规划才能既符合国资委的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新的目标而努力。 在我国加入世界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大背景下,我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努力工作,集团公司上下共同努力,为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制订出一个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