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实用31篇)

优秀评课稿(精选31篇)

优秀评课稿 篇1

翁xx老师这节课先复习了图形的几种变换,再展示老师所化的位似图形,让学生感受不同,归纳出概念,期间过渡朴实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后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三种图形引导学生对位似图形以及位似中心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经历了有数学思考含量的数学化过程,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接着翁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图让学生体会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概念和性质的解读。整堂课有讲有练,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翁老师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课堂中有一定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板书设计良好,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娴熟,教学效果好。

建议:

1.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要及时解决。

2.最好在最后注意相关知识的横向比较(如位似与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变换进行比较)。

优秀评课稿 篇2

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评课稿

听了《找次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纵观整节课,这节课真是教师教得活泼生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老师很好的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地暴露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其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体来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特别突出以下几点优势:

一、整堂课的设计既大气又细腻

在教学的设计上,老师通过3个,5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接下来老师大胆地选择了2187这个待测物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果用天平来称至少要几次保证找到次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探究也变得顺理成章。最后通过层层探究,揭示规律,利用规律成功找到27个、81个、243个——2187个需要的次数,柳暗花明,让人不觉感叹数学的魅力!

在材料的选择上,老师在教学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初步寻找感悟规律,但是老师并不急于总结规律,而是让学生说说8个物品找次品至少需要几次?老师不是选择10个12个,而是选择了8个,我觉得老师8个待测物品选

的非常好,在学生的意识里都是把待测物品平均分,分成2份的方法,在9个待测物品里,学生已经解决了要均分,但是学生对要分成3份还是有疑惑的,补充了8以后更加完善了要分三份这个规律,而且不管待测物品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尽量均分就可以了。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老师从一开始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这过程中,老师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组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

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节课老师多次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优秀评课稿 篇3

作文课《感激母亲》评课稿

从课堂导入上看,通过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导入,优美的歌词又辅以精美的多媒体背景,手段直观,为学生学习下文感激母亲做了很好情感上的铺垫。

从教学材料上看,材料新颖、震撼,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很少接触和了解而又恰恰是在学生和父母身上发生的,比如“一位准妈妈的日记”,通过这篇日记使学生体会到在自己还没有出世时,母亲就已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读着一句句饱蘸深情的文字,对那些听惯和厌倦了平日里妈妈唠叨的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触动。四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为娃娃支撑起生命的天空”材料更是富有震撼力,在震撼和感动中学生谈出了很多在生活中父母默默地爱着自己的事例,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升华。最后“感动中国十大母亲---熊丽”的视频更是让观者动容,有的听课老师甚至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全体师生再一次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注重引导,重视启思教学,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学生上台的讲解等都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增加了很多亮色。

最后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上看,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学有所得,主动参与,情绪深沉、饱满,在一篇篇深情的文字、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中感受着母爱、体会着母爱、思考着如何回报母爱。

“教学相长”,《感激母亲》这一课不仅教育了学生,也深深的教育了我,教育我要更加爱自己的母亲,教育我要及时行孝……

优秀评课稿 篇4

听了张老师指教《灯光》一课,来到张老师的课堂,仿佛来到海边的沙滩,看到的是色彩斑斓的贝壳,因为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闪烁它的色彩。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围绕“灯光”记叙了战争年代,郝副营长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上课时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张老师在课堂上抓住了“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理解,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结合重点词语谈郝副营长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在理解“多好啊”三个字时,引导学生想象:在战斗间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在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沉思什么,憧憬什么?检查阅读效果时,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学生读了这篇课文,能畅谈当前的形势,有的学生谈到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优秀评课稿 篇5

孔老师设计的本节课,能够强化‘双基’,感悟乘法意义,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自主化和生活化。同时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

但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最好有操作活动。即;用小棒摆出图形,这样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不同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2、学生列出算式要要求他们直接说出结果,这样能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还能培养学生爱动脑,口算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本节课有老师包办的地方,例如:老师在让学生观察两道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应引导学生说出:加数是一样的。并且多指生说。

4、在展示‘做一做’时最好多展示几名同学的.,最好找两名有错误的展示一下。这样使有同类错误的同学得到更好的理解。

5、处理练习有欠缺的地方,例如:第7、8题,最好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优秀评课稿 篇6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在给出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时,应该强调一下80÷20=8÷2,给出过程让学生明白去掉零后是多少,知道计算的便捷性。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

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优秀评课稿 篇7

《将心比心》是四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两个小故事,揭示令人深思的人生的哲理──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将心比心》收获还是蛮多的。整堂课X老师从“课文围绕将心比心讲了哪两件事”入手,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再让学生默读,并勾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最后让学生仿照文章的最后一段话来进行拓展说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X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十分的亲切,教态也十分的自然。课程的流程十分紧凑,条理也非常清晰。重难点突出过渡语特别优美,给学生的反馈及时到位,准备也十分的充分。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境,反复朗读文中的关键句。

在此我也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文章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课堂上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话,从内容到表达,注重语用,设计训练点。也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话,记录生活中“将心比心”的事。

优秀评课稿 篇8

听完李老师的《浣溪沙》教学,我有几点感受: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李老师从词牌名入手,先后出示了晏殊、秦观两位词人所写的《浣溪沙》,让学生了解同样的词牌可以有不同情绪的词,接着引入苏轼的作品,让学生自由品读。让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

二、整体感知词的意境

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李老师设计问题“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将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再结合配乐创设的情境,学生已经把握了词的整体意境。

三、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李老师介绍了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又补充了作者的《定风波》。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优秀评课稿 篇9

今天我们齐聚水头四小共同参与以“项目评价”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一起倾听由董**老师和陈**老师围绕“人人过关、善学乐学、学力取向、习惯养成”这16字原则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肯定各有所思,也必然有诸多收获。接下来,我根据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一课,愿与大家分享一些浅薄的想法,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本次董老师执教的《搭配二》里呈现的内容是第一次以新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里,在我们去年任教的时候还只是在新课后面的“做一做”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难,所以董老师把重心放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课堂,并明里暗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注重策略的习惯养成上。从课一开始,董老师就以“今天我们去数学乐园挑战有关数字的搭配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没有信心?”这样鼓动性的语言让全体学生以热情高涨的态度进入课堂,深切激起学生的学习性和斗志欲。在董老师层层紧扣的各环节里,也处处显示全体学生参与的痕迹,他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写下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好似漫不经心经过每个小孩身边,实则关注了每一个小孩的学习状况。在每一个反馈环节,他也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评价和思考,在认真阐述自己解题方法的同时关注其他同学的想法,并能有效地吸纳更加优越的做法。在整节课里,我们总能看到董老师和学生们积极互动的欢快场面,学生学得开心,教师引得巧妙。

同时,在这节课里,我们也能清晰看到董老师非常注重带动学生利用方法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他在挑战一里用简实、朴素的引导语让学生回顾了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的多种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利用小结出来的比较优越的方法解决了0、1、3、5这个环节,此时老师没有过多言语,水到渠成。在以后类似的学习中,学生也必然会利用这种有序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这节课里,我们也看到董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的呈现,“多一个数呢”、“换一个数呢”、“还是这四个数,换一个问题呢”就把这节课串成串,学生觉得有趣,老师又能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诸多朴实的智慧。

这节课虽以挑战为线,学生乐学,场面欢快,却也不难看出董老师一直稳稳拿捏“人人过关”这个尺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中,他有意无意引导学生发现先确定十位的优越性,他又以多种形式,或独立思考或说或听或写,来巩固此种思考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小孩都掌握思考问题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我们从这节课看到董老师精心的设计和三(3)班学生的精彩表现,但我们也知道真实的课堂必然存在遗憾,所以,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让一直从教初中数学的董老师来调控一个小学三年级的课堂,怎么样给予更轻快的节奏?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里多一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有效评价?在一个学生层次差异很大的课堂里如何既不抹杀尖子生的兴趣,又能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等等。希望各位专家、领导能给予指点帮忙解惑。

优秀评课稿 篇10

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复习课,曹老师准备的很充分,首先让学生回归书本,看书本都学习了什么课文,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秋天”,包括三篇课文:《秋天到了》、《风姑娘送信》、《石榴娃娃笑了》。本节课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很好,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内容。

曹老师能够创设问题的情境贯穿于整堂复习课中,练习题和复习的知识点能够对应起来,使学生能够进行及时的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了闯关的形式,通过闯关看到秋天的景色,比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热情;在课中又安排了归类识字,从笔顺、笔画、形近字、等方便进行识字的复习,而且在课前还让孩子回家进行识字的梳理,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得到放松,一方面也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比较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给同学提提醒,哪些字容易错,这既是孩子自己复习的过程,也是生生间互相指正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3、课文复习的时候,在屏幕上出示本篇课文的内容,并将背诵的篇目以填空的形式进行背诵,而且将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背诵复习,有连线、有填空等题型,并且将进行一些句式的仿写,一会儿.......一会儿......学生说的很好教师给予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4在四关闯过之后,出示四副秋天的画面,而且每个画面代表语文七色光里面的四个成语,引出的很巧妙,将秋天的美景展现给大家,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值得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时间安排不合理,例如笔顺那一部分可以少用些时间,练习要进行整体的反馈。如果后面出示四副图的时候可以闯过一关出示一幅图作为奖励,复习一个成语,四关过后将四幅图联系到一起进行再次熟读和背诵对应的四个成语。总体而言,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复习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学习。

优秀评课稿 篇11

1.“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李老师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在启迪学生不要将知识拘泥于课堂,课外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现在的学生认为上课才是学知识,下课的所有时间都应该放松放松再放松,尤其一放假起来什么都不知道,就知道去了哪些地方,玩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好吃的。学风不正。

2.读小小说教给学生方法:人物情节图。给予学生学习与运用的台阶。学生在理解后自然会照猫画虎,将概括的更为深刻。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将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3.在了解小小说的特点时,教师带领学生边汇报边理解。将小小说的特点与课外的两篇阅读相结合,一文一特点,一特点一文,结合理解甚为巧妙。

建议:学生写的人物情节图由于字太小看不清楚,教师应该将自己最为心仪的图抄到黑板上,让大家都看到更好。实际上可以利用投影仪,大家齐比较齐推荐更好。

优秀评课稿 篇12

谢老师上午第四节上了一节新授课,课题是“线形规划的应用”。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前两节课学习的“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与“二元一次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受领导委托,下面就本节课进行评议,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本节课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

(一)英语表达非常流畅。整节课,谢老师用非常流利的英语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全英语环境,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

(二)教学环节完整。谢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什么是线性规划”,在一个练习的基础上引进了新课教学。新课的教学流程清晰、循序渐进,各教学环节完整,并环环相扣。

(三)教学设计有创意。从谢老师的教案设计中,大家可以看出:谢老师借鉴了说课理论,把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写进了教案;同时把MYP课程特有的领域渗透、社区服务写进了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一目了然。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谢老师都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并不乏新意。例题的选择体现了数学知识来自生活、生产实际,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的观念。

(四)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谢老师胸有成竹,教态自然,富有一定的启发性,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适合本节课实际情况。他总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相应的问题,始终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充分显示了教师业务精熟,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五)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露痕迹,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维活动中体现。

1.将学生熟悉并且喜闻乐见的背景材料作为思考的内容,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

2.整节课以小组讨论、个别发言,上台板演等形式向前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维活动中得以体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交流能力,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3.这节课上,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学习各科各类知识的通用方法。

(六)教材处理详略得当

在IGCSE教材系统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却没有要求深入探讨。线性规划的内容当然也不例外,谢老师安排了一节课的线性规划的应用,已经达到了教材系统规定的最高要求。

(七)课件制作水平高。无论是几何画板还是PPT,谢老师制作的课件给人一种美观、适用的.感觉。

(八)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实用性”原则,没有煽情性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表演,完全是真实教学过程的再现,朴实、自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值得商榷之处

(一)教师的英语水平与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如果教师适当降低英语教学层次(比如说用五级英语),学生的接受可能会更好些;

(二)例题的叙述太长,在课堂这有限的时间里学生难以捕捉问题的所有信息,不利于学生主题对问题的把握。

(三)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足,导致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课堂略显沉闷。

(四)最后的知识总结可以让学生处理(老师包办的比较多,制约了学生总结能力的提高)

总之,谢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这节学法指导课,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有创意,复习引入顺畅,教师引导得力,使得各教学环节能够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露痕迹,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现,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展示课,教学和展示达到了预期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较多。

优秀评课稿 篇13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优秀评课稿 篇14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赵老师则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心里活动的描写作为重点品读,通过让学生用感情来个性朗读,用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不但让学生从而受到爱的教育,更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为之感动——心头漾起一丝温暖。他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盛宴使浓浓的情弥漫于整个课堂。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充分张扬,精心的语言品析设计又使“工具性”特质巧妙彰显。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赵老师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抓住“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潜入文字品词析句,探究、揣摩桑娜的内心思想,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蕴含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感悟主人公善良、富有爱心的高尚品质。

优秀评课稿 篇15

一、这节课给我的感觉

1、x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二、三个方面可以肯定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整节课特色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四、提几点建议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x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优秀评课稿 篇16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

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优秀评课稿 篇17

这篇手指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手指评课稿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生活中,张老师态度和蔼,待人亲切。讲台上,张老师潇洒典雅,有名师范儿,且有名家腕儿。她一亮相,就让人觉得气度不凡。我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手指》一课,收获颇多。

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交流了有关丰子恺的信息资料,并回忆了他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然后,张老师就课题让学生提问题:

1、谁的手指呢?

2、手指的用处有哪些?

3、手指有哪些特点呢?

4、为什么用手指做题目?

5、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经过梳理后,张老师抓住手指的特点?和怎样写成的?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探讨,在课文中走了个来回。就课题质疑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也是一个学法指导的环节。

另外,张老师的板书令我佩服。板书内容概括准确简练,字体工整老练。从她的板书上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思路。

张老师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及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点尤为可贵。

张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我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张老师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榜样。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手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优秀评课稿 篇18

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评吴老师《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

一、自主——确定探究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新课程要求我们彻彻底底打破传统教育中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吴老师在教学《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课始她把课题板书好,让学生读准音、读连贯,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经过群众梳理,归纳出两个重点问题:

1、哪些动物互惠互助?

2、它们是怎样互惠互助的?

此时,吴老师由衷地表扬学生:你们能自己确立学习的目标,真了不起啊!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体验探究过程。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1、选取最感兴趣的部分合作学习

《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为了说明“动物的互惠互助”这一搞笑现象,列举了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三对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趣事加以证明。学生对这三对动物互惠互助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吴老师引导学生采用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并根据本小组的实际状况选取最想探究的部分进行阅读,能够选一对,也能够选多对。这样做,为的是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体验到被老师尊重的幸福。一旦选定学习资料,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或圈圈划划重点词句,或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号,对这部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崔峦同志曾指出:“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因为自主阅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不然,势必助长学生的依靠心理,又怎能进行有目的的讨论与交流呢?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潜力。在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以群众的智慧攻克难关。也能够把自己读懂的资料和小组同学分享,其他同学如有同感,则互相补充,如有疑义也可反对、辩论。在此过程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十分显著,我们在激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就应多注意教给

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尤其在出现意见不合时,更要去除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事实,构成共识。例如,有学生对“蜂蜡”一词不理解,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争得面红耳赤。此时,我们能够带给参考意见:课后查查有关资料。

2、选取最具特色的方式合作展示

课堂上,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或有分有合地感情朗读,或有主角分配的小表演,或用声情并茂地介绍……只要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都就应得到掌声与肯定。这样的展示其实也是其他小组学习课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理解的容器,而是涌动着生命灵性的个体。他们尽管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学习课文每一部分,但是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因而对本小组以外的学习资料并非一无所知,反之,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学习又向纵深迈进一大步,新的智慧便由此生成,课堂也就焕发出个性闪亮的色彩。例如,有学生在听“蜜獾与导蜜鸟”研究小组的汇报后,立即发问:“导蜜鸟‘做出特殊的动作’究竟是怎样的动作?”再如,某学生听了“海葵虾与红海葵”研究小组的介绍后,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红海葵能用有毒的触手对付来犯者,海葵虾夹着它就不危险吗?”当听到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们感到无比惊喜,这才是学习啊!这时,吴老师及时保护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课后继续探究。下课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请教老师或上网搜集资料等途径搜集到了其他动物互惠互助的资料,及时摘录或下载下来,并进行交流与展示。展示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精彩的介绍,有剪贴、摘抄本,有图文并茂的手抄报、搞笑的网上录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多项潜力得到锻炼与体现,尤其是在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得到体现,语文素养更得到进一步提高。

优秀评课稿 篇19

听了《云》这堂示范课后,让我受益匪浅。这节课充分渗透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她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及教学特色,充分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就对该课进行简单评议:

一、以云为主线,贯穿全程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

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云》等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过程设计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本课教师以唱云、撕云、摘云等一系列活动展开教学,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一堂节课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师的教,还得看学生的学。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音乐世界。例如:在摘云的过程中,学生边唱边摘,自主创编,兴趣盎然。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效率高

作为一个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谈不上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在这堂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弹,还是教师的唱;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这堂音乐课。

总的来说这节课是很成功的,有很多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到下课以后,还是不太会唱这首歌曲,虽然教师让他们感受了很多,但是最基本的学唱还是没能完成,这是我们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优秀评课稿 篇2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刚才我们共同观摩了那校长扎实灵动的课堂教学,那校长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充满激情的引导,恰当的点评,和孩子们一起演奏出了富有生命活力的精彩乐章。

语文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程,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要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口头语文和书面语文的和合指。语文一词涵盖了人们语文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心灵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那校长的课堂丢弃虚化的浮躁,抛弃表面的热闹,关注生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巧妙地将广告语的欣赏创作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在愉悦的语言实践中,在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品味、模仿、创作,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增长了丰富的知识,了解经济社会的特征,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巨大魅力,增加语言的积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有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失为一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益尝试。

在本课《走进广告世界》教学前,那校长首先从富有情趣的“热身运动”开始,出示三组九对词语,让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新课学习做了有力的铺垫。教师从“三碗不过冈”的图像引入,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初期形式,让我们不由联想起“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教师出示精心筛选的几组广告语让学生猜猜看,这些广告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涉及面广,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接着学生交流经典广告语,让学生试着说说好在哪里,交流搜集的广告语,感知广告的作用和广告语的基本特点。教师进行总结提升,让学生对广告语的理解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赏析评改活动后,学生对广告语在语言、句式、音韵、修辞等方面的认识深入,为自主创作扫清道路。

学生的实践是课堂的重点环节,我们看到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被简洁精当的语言文字感染,思维在生活中放飞,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可见学生心中充满对美的欣赏和体验,展示给我们一个富有创造的世界,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今天的教学环境变得开放自由,凭借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来的庞大知识世界,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特色资源是语文教学的补充,不管是童谣、绕口令、绘本、广告语,还是古典诗词、成语、文言文等,在有心的语文老师眼里,都是信手拈来的好素材,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校长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用活化课堂来唤醒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积极探索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本堂课,那校长关注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感悟和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新奇、竞争中思考,在自悟、赏析中明辨,在体验、创作中沉淀,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编织的美妙意境,也给了我许多的启示。课堂设计四个容量大的活动,如果能将活动二三中的时间向活动四创编广告语环节倾斜,教学效果会更好。

最后借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与所有辛勤奋斗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的老师们共勉——“激情成就梦想”。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优秀评课稿 篇21

今天,徐老师执教了初二第二单元作文《寻觅春天的踪迹》写作课。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发现春天,诉说春天,描绘春天。本节课给我感触较深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自然,富有诗意。徐老师引用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富有诗意。

出示图片:校园春景,运动会场景,让学生感悟春天,回顾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所发生的事情,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自然导入,学生思考写作素材,并为后面的写作环节做口头训练。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精辟,优美。对于学生的口头描绘,徐老师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你眼中这是一个诗意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团结的春天”,“在你眼中,这是一个真诚的春天”,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评价语言精练,概括性强。

三、对作文题目进行审题指导,引导学生确定不同作文题目的不同侧重点。使学生明确“我眼中的春天”侧重写景,“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侧重记事。

四、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作,从中学习写作方法。

从朱自清的《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让学生学习到写景文章要注意: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可以让景物更加生动

2、注意词语的精雕细琢3、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

赏析“绿丝带”片段,描写运动会的片段,引导学生明确写“在

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要1、结合题眼2、情景理的融合3、记叙要结合自身经历4、要注意品悟生活

这些写作方法的指导精准到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建议:

1、对于第二个作文题目的片段赏析,所选取的“绿丝带”片段材料稍有难度,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2、短短40分钟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展示环节留下了遗憾,学生没有互相交流的时间,如果能给学生留出组内作品交流、组员相互修改,效果会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许会得到提高。

听后反思: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的一大难题,听了徐老师的课,收获很多: 徐老师授课语言精练优美,对学生的评价充满智慧,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系统精到,这些环节值得我认真学习和研究。

另外,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优秀评课稿 篇22

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送行》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疑为学之始。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聆听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魅力及与学生和谐相处的那种非凡的亲和力。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袁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且足能看出这种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导课借用古诗词名句,一下就把学生拉到了一种优美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对浓浓的亲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课理念前沿,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

5.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充分大胆地给每位学生发挥的空间。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敬请袁老师鉴纳:

1.个别词语的发音不够精准,这一点做起来实属不易。

2.学生点评略有不当之处,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3.有关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优秀评课稿 篇23

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跋涉之旅,也是一次收获丰盈的快乐之旅。因为准备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预案。但是,当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畅谈喜欢的食品,谈论食品添加剂这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话题,研究如何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时,那份心息交融的默契,那份彼此成长的快乐就充盈心间,让我切实感到做一名综合实践指导教师的成就与幸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学

本课的研究主题围绕“食品添加剂”展开。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天然物质。如果这样解释给学生听,既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从学生最喜欢吃的食品谈起,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吃的食品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这一话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着食物可口的味道,诱人的色泽等。在此基础上,我抛出问题:让食品变得美味诱人的秘密是什么呢?由此引出“食品添加剂”。然后联系学生查阅的资料,谈一谈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聊一聊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资料介绍、视频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感性的认识,产生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和愿望。

二、循序渐进,授之以渔

确定课题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环节,但是确定一个既有价值又能够研究的课题对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把它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选择一个问题。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的小组争执不休,有的小组迟疑不定。这表明对于选择问题的标准学生还不清楚。这时,我出示两个问题:“一是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二是我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让学生从中选择。在对比选择中,学生明确了选题的标准。选好问题后,再来学习如何规范地表述课题。这样,把一个原本抽象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解。学生成功地确定了研究课题,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三、化繁就简,形象直观

在制定研究计划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套用成人的模式,让学生来制定,那他们肯定是望而却步了。所以,我把计划表进行了简化。左侧分为“研究课题、成员分工、研究方法、成果汇报形式、聘请顾问”等五个栏目,右侧栏是相应的备选答案。学生只要在相应的栏目填空或打勾,就能完成。这种方式,不但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制定研究计划的步骤。

总之,本课的教学始终遵循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提高综合素养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挥自主能动性,发展个性,提升能力。

优秀评课稿 篇24

吴老师《散步》的教学设计有创意,比较好的体现了课改新理念。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张弛有度,注意师生平等互动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一、几处亮点

1、教师专业基本功较好,注重朗读设计、指导。范读——自由朗读——重点研读——品读揣摩,环环相扣,自然流畅,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后再朗读,较好的品位和体现了《散步》一文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2、根据课文“设计图表”环节颇具新意,确实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容。

3、小组合作自编自演“亲情情景剧”将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联系在一起,不失为一着妙招。

二、两点建议

1、吴瑾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更活泼一点,更有激情一些,更加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加理想。

2、“设计图表”环节在具体操作中占用的时间似乎偏长了一点,展示三份图表设计也显得多了一些。

优秀评课稿 篇25

唐老师上的课给我总的印象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了数学知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素养:

老师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语言清晰,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和老师们记忆深刻。

二、教学特色:

1、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从本堂课看,唐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创新四维目标教学,目标比较全面。

2、教学创情景,激励促参与。

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动画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接着让学生猜盒子里有几个硬币的游戏强化“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的知识点。

3、灵活教学、多样呈现。

本节课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老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没有”和“起点”就用“0”表示时,呈现形式多样,亲切自然,具有生活化,注意利用生活实物、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能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4、操练形式丰富,扎实到位。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本堂课的学情来看,一年级是小学的起始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唐老师能够以学生为本,安排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看图写算式并说说为什么,数字排队,开火车等等、这些练习形式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在玩中记,玩中用。

三、教学建议:

1、课堂要注重因材施教,但对层次差的学生似乎照顾不到。关注学生的点和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每一个环节的过度语言还需要做到即说到点上又自然切入。

3、对学生评价的形式还可更多样化,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4、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有课堂练习,必须让学生准备好随堂本,不能随意,这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

总之,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动动玩玩,我们的活动一定要有实效,要优化课堂结构,寓教于乐,要力争使我们的课扎实、真实、平实、充实、丰实,从而真正地为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优秀评课稿 篇26

今天,又一次聆听了顾老师的课——《船长》,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我们和学生一样,如同船上的乘客,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经历了一种人格和精神的洗礼。这堂课,值得我们回味学习的地方有很多,现着重抓住几点来谈谈感受。

课堂上,顾老师就如同一位船长,引领着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船长人格精神的魅力。

一、学习主动权的下放。

课开始,老师让板书课题“船长”,并让学生选择一种颜色的粉笔来板书。学生各有想法,通过选择不同的颜色表现着学生对文本、对船长精神独特的理解,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二、朗读指导的到位和细腻。

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描述了当时撞船时的惊险可怕,教学时,老师没有刻意地说该怎么读,而是通过语言的渲染和描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这是一组惊心动魄的画面,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在朗读不到位时,老师又及时地评价指导:轮船撞过来了吗?我觉得还不足以造成灾难。响声大吗?口子还不够大。再如读船长的话时,指导学生读出吼的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老师问:你觉得他吼得怎么样?“吼”要有震撼力。在一次次追问和范读中,学生不仅领会了该怎么读,而且领会了文本的语言之精妙和船长的精神之伟大。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师、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主动阅读、主动体验和主动感受。

三、写作方法指导的润物细无声。

这篇课文是雨果的大作节选,教学中,顾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大作的风范,吸收语言的精华。如第二段中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短句给人带来紧张害怕的感觉。如通过改写哈尔威船长和大副的对话,体会文中对话描写的精炼,明白语言的描写是要符合当时的情景。

四、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恰到好处。

文中主人公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作为船长,哈尔威必须选择死亡。那么,到底是他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呢?我想,应该在那么几个字眼上: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宏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所需要在这篇课文挖掘与学习的东西。

但这样的字眼如果直白地灌输给学生,何来说服力?顾老师抓住了船长的二道命令研读,体会船长伟大的灵魂::英勇果断、镇定自若、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等优秀品质。

此时再配上音乐和图片,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氛围,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起对哈尔威船长的仰慕之情。而此时,老师设计了说话练习: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说:——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沸点,情自心扉,出现了一句句感人的对话。如:哈尔威船长,你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一座永远的丰碑;你的威严是无人能比的,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您用您的精神书写了一个伟大的“人”字,筑起了一座伟大的人格长城。

相信在一句句激情洋溢的对话中,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人格也一定悄悄地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下了根,不久的将来,又怎么不会有花开的惊喜呢?

总之,这堂课值得我们去学习、回味和思考。

优秀评课稿 篇27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观潮》一课,受益匪浅。王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目标意识强,善于引导、点拨,在课堂中营造了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全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王老师引导学生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朗读训练、作文指导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点评《观潮》一课

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观潮》一文的词语课。吕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比较愿意说。整堂课上,教师声音响亮,落落大方。在课件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镇定自若,体现出较好的心理素质。就课堂设计来看,我主要想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创设了丰富的情境

聋生由于缺乏听觉的感受,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其理解文字内容。吕老师在课上多处体现出这一点。比如在开头的时候设计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观看环节,在讲“笼罩”这个词语的时候,出示了一张月光笼罩树林的图片。

二、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师在教授“踮脚”、“昂首东望”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学习“昂首东望”这个词语的时候,师反复强调课文中人们焦急的心情,可能会让学生误解这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其实这个词语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本身是不含有感情色彩的。我想如果教师在讲这个词语的时候再出示其他的场景会更好一些。尤其是这个词语中有个“东”字,不免让人联想到“西南北”这三个方向,可以给学生一些发问的空间,最好有人提出来“有没有昂首西望、昂首北望,昂首南望这样的词语呢?”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教师自己提出来,这样的话能引发一些课堂上的冲突,让课堂产生一些变化。

三、重视给词语分类

教师找到了词语的内在联系,将词语划分成三个小组,可以说,这样给课文的讲读打下了基础,降低了讲读时候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将教师划分的依据让学生也明白,提点一下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

优秀评课稿 篇28

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教师的古诗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但日常的古诗复习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老师教学目标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分析古诗技巧,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

(二)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第一、在复习课上发挥高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高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高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高考考什么、怎样考。

第二、老师的阅读指导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第三、老师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老师归纳了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目做题方法: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点明效果。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审题不清、技巧不清、无从下手、分析不细。并找出了对策:圈画关注、熟记技巧特点、多看练习、积累经验、多看课内、立足整体、抓准关键。老师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第四、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能遵循 “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

以上只是本人对老师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优秀评课稿 篇29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 篇30

聆听了林红萍老师执教的《母鸡萝丝去散步》阅读指导课,深受感触:

1、感受绘本画面的魅力,体验观察、想象带来的快乐

优秀绘本中的图画是图书的生命,它细腻、含蓄、优美地表现着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蕴与感觉。图画引导着孩子进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简单流畅。《母鸡萝丝去散步》全书只有非常简短的八句话,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页才出现。这是一本纯粹用图画来讲故事的成功范例。林老师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绘本的这一特点,引领孩子们“用心看图,体验心情,放飞想象”,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着绘本画面彰显的独特魅力,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把这个无声的故事变成了一个笑声不断的故事,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其乐融融。

2、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

阅读是孩子个性化的行为与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由于其家庭背景、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文本的阅读与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阅读体验,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

3、让“阅读”成为孩子真正“快乐的事”。

总能发现一些孩子不喜欢课外阅读,把阅读当成了一种任务,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缺少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乐此不疲?这与老师推荐的书目有很大的关系。今天,《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个故事,选择的故事内容非常有趣并令人发笑。当钉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时,你会笑!当狐狸一头栽进池塘里时,你会笑!当狐狸扎进干草垛里时,你会笑!当狐狸被面粉埋住时,你会笑……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课中,林老师一一展示绘本的插图,再配上林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读,还原故事情节,孩子们又一次走入文本,沐浴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这么快乐的事,孩子肯定愿意去做。于是,老师又适时推荐其他绘本,此时的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这种阅读引领,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优秀评课稿 篇31

谢老师执教的《乌塔》是一堂“自主式”展示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行讨论解决,并进行写话训练。具体体现在:

一、自学提示,明确目标

上课伊始,谢老师就让学生说出略读课文该怎么学,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再让学生自学提示,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这样充分体现了略读课的教学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目的更明确了。

二、自主阅读,自主讨论。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在这堂课上谢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走近乌塔,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当学生说得不完整时,老师稍作点拨。再出示句式“那天,我在(哪里)认识了(谁)。通过交谈,我知道了乌塔的事,深受感动。”这样通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领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环节的训练有层次,很落实。接着再放手让学生讨论“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在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没有急于做出结论,而是让说“不好的”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不好的原因。说“好的”也请学生到课文中找能证明你自己观点的理由。这样直接把学生导向重点段第7小节。并抓重点句“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来证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是好的。这样给孩子们创设一种充分展示自己看法的情境,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自主、自由、宽松。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地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

在教学中,谢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三、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在激烈的相互讨论中,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升,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受到感染。同时,在多方的交流后,老师巧妙地引出,我们该向乌塔学习什么?并放手让学生上台板书,---自立、勇敢、有主见、乐观、有想法……于是,乌塔这个人物的形象更丰满了!此时,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最后谢老师不失时机安排了一次小练笔。“我们看看乌塔,想想自己,想想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想想平时爸妈的所作所为,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写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对自主、自立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是有帮助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