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评课稿(通用25篇)
我有幸赴实验小学听课,让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听取了韩老师五节课后的感受。
一、常态长效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可以用一个形象的词语来概括:朴实无华、课如其人,这也正是对韩老师人品与课堂作品的概括和总结。朴实更显典雅和庄重,无华更增添了教学艺术返朴归真的魅力。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紧张进行着,常规、高效的课堂正处于构建阶段。我经常外出听课,而韩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首次让我感受到了常规、高效课堂理念的重要性。韩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形式就是一堂常态课、家常课,没有更多的修饰和虚华的成分,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没有临场作秀的氛围,自然、得体、和谐,这是我应该努力去学习的。
二、理性教学
韩老师讲的是二年级数学,韩老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数学学习相联系,尝试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系统的连在了一起,不仅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教师即时又通过画重点内容、标重点字词等理解概念的意义,尤其在比的读法上韩老师并没有刻意纠正,而是让学生读,发现问题让学生纠正,又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严谨认识,学生学的积极,教师课上的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道法自然
数学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韩老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联想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我想了很多:
1、没有备好课
对于备课,我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韩老师之所以课堂上运用自如,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学内容的要旨,而我平时备课还达不到这种严谨的态度,今后我会尽力做到。
2、不懂角色换位
平日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当做学生去体验自己的教学过程,而从韩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教学态度的必要性。
3、教学效果不好
韩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收益颇多,既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方法。我在课堂上很少涉及这么多,唯恐时间不允许,造成了包办的情况,致使课堂效果不好,今后我应努力研究的教学方法,熟悉了解学生,做到课堂教学向自然高效迈进。
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横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通过教学,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笔算打下基础。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动中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为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以及了解余数的概念并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李老师本节课能够抓住重难点,课前老师发给学生15张卡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同的分组,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产生余数的概念。这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衔接,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教师将除法竖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确每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题讲解的很细致,并能根据现有水平进行提升。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整堂课的内容过多致使课堂结构出现“前松后紧”的感觉,同时由于后面的时间的过紧,所以在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一些同学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关系。
本节课刘老师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摸角、画角、找角、做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做活动角的过程,学生既充分体验到了具体的角,又充分感悟到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刘老师是分三个层次完成的:比较大小分明的角。刘老师再次利用活动角,让学生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再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让学生感知得出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有效地将学具二次利用,增强了学具的实效性,提高了学具的利用率。比较大小接近的角。让学生做一个与老师一样大的角,让学生产生了需要与老师做的角对齐的想法,进而通过交流得出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就能比较一些大小接近的角从而有效地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杨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训练非常到位,别是在教室里找一找角这一环节,让学生来介绍找到的角。教师也给了学生点小提示:这是一个角,这是角的,这是角的直直的,让学生照着这样说。不但语言得到的锻炼,还能在无形中让孩子牢牢地记住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由指一指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开始,接着用所给的材料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探索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这样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有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我评课的内容是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
20分钟的授课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老师的思维是灵动的,李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接下来我就结合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三维目标——“实”
目标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越高。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恰切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节课下来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2、设计理念——“新”
提起“喜新厌旧”这个词,我想很多人会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我则不然。我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新奇的事物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胜”。李老师这节课就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能够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各种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再比如说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朗诵了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诗意浓厚,语言优美,看似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地把他们带入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3、教学程序——“清”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激情导入”——“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各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4、教学方法——“活”
吕叔湘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活’。”
李老师的教法活主要表现在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她为学生精心制作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具有一定情感体验色彩的学习和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分和秒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学法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如写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虽然只有20分钟的时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把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5、教学技能——“强”
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面对特殊的学生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愧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阳光教师。
6、教学效果——“真”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李老师这节课,面对这个充满生命的课堂,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我选择一个“真”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李老师用心备课、上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而学生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她的课堂,20分钟下来,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欢数学,我总觉得数学过于理性、有些生硬。可是就在今天,短短的20分钟却彻底征服了我,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用心体会,数学也另有一番韵味。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例9、例10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而乐老师上的这个教学片段,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一、挖掘教材的“深”乐老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发现,教材例中两个小朋友列举两种算法,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及算理相同,所以学生再说第二种算法,1000+20xx把“0”不看,1+2=3时所以1000+20xx=3000这时老师继续追问,这时的1表示什么(1个千),2表示什么(2个千),那3呢?(3个千就3000)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当1和2在同一数位上才能相加。并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口述算理。因为只有理通算理,才能学会融会贯通。相反在此处如果不加以引导,就给今后的学习造成负迁移影响。比如:算1000+200时,学生还是把“0”不看那1和2可以相加吗?所以让学生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 处理教材的“新”乐老师把例题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将两个例题融于一个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将解决问题与探索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的运用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三、 本节课几个亮点。
1、 复习用抢答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的机会,课堂气氛 十分活跃。
2、本节课听得最多的是“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老师真正做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倾听。
3、老师能灵活的处理课堂生成,当学生说到便宜用加法时,老师 即时引导学生理解便宜一词的意思。
4、课堂上老师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胆子小的孩子回答问题。下面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提一点自己的建议:课堂上有个学生在提数学问题,妈妈带了8000元钱买电器老师可能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等学生说完就阻止学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说完,并让他们自己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通过老师的引导,有效的突破了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并口述算理这一重难点。这是一堂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片段教学。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4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5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所以这节课李老师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1、李老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一把小伞要6根小棒,摆2把、3把、4把、5把小伞分别要用几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并把学生由加法计算引导到简便的乘法计算,从而引出5的乘法的学习。
2、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或相互间发现,并及时纠正。同时,合作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情商。这节课李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独立填写乘法算式编完乘法口诀后,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口诀,让学生自己发现编写过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和改正错误。学生不仅学地积极主动,而且课堂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种形式巩固5的乘法口诀
老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乘法口诀,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议: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中,就更好。
《认识直角》这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是在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来学习直角的初步认识的。作为同年级的老师,听了涂xx老师的《认识直角》这节课,我有如下的一点点想法。
这节课整体上思路清晰,重难点都有加以强调攻破,老师上课的体态语言都满不错的。特别是在“谁能用手比划一下直角”这个环节,她借机教育学生举手要规范,把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融入到了数学教育中。但在这里我想着重说几点我有异议的地方。
在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里有直角的这个环节,涂老师让很多学生都起来说了说,我觉得她在这里用时过多,以至于后面的练习有些没做。
在让学生“在格子上画直角”这个环节,我觉得这里涂老师有点准备不足,这里最好让学生用水彩笔等有颜色的笔画起来效果更好,只用铅笔很难看清楚。
在巩固练习的动手折一折环节,我觉得老师没有必要把需要折几步折出直角告诉学生,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他们折出直角就可以,没必要一定是两步或三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直角时,如何把三角板的直角摆在直角上,我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总体而言,涂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堂成功的课,她准备的还是比较充分的,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说一说、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让学生在做中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互动积极,课堂目标达成度较高。
9月6日上午听了张xx老师执教的《认识米》这一课,本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的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张老师很好把握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产生求知动力。学生在用手中的直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时,感到困难,张老师此环节通过巧妙的设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地引出课题。(此处及时板书课题:认识米)
2、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索,加强学生的体验。张老师在此处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一米”,身体上的、生活中的,让学生充分的感知1米。测量过程中张老师注重对学生操作规范的指导,米尺不能斜放、要对齐零刻度等。在感知一米的过程中体会“米和厘米”的关系,在操作中得出1米=100厘米。
3、有层次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练习环节,张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是简单单位之间的换算、接着来了一组长度单位运用的辨析、比身高等,练习的层次分明。
就这节课而言,我个人认为还有些方面的不足:
1、本节课操作量较大,要充分让学生来操作感知,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到位;2、测量教学时要增加估计的内容,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板书的设计要体现教学重点,板书的呈现,要让学生在回顾本堂课时,一目了然的知晓本课的重点;
4、增强对学生的把控能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都能够跟着课堂的节奏一步步来走。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听了王玲老师讲的有余数除法租船问题,课堂中教师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的过程,通过关键词的分析,促进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一、运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
根据小学生好玩的特点,选择与生活联系的内容导入新课。在新课开始出示26个同学去洮河公园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几条船?教师这样导入,一方面通过划船这样的生活情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于生活,同样服务于生活,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大增。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对比形式练习巩固新课,学生练习好。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对比形式的练习题共出现3组,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析题,找准题的区别点,在不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租船问题的关键,教学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好习惯。
写单位、写答,说完整的话,都是平时课堂上老师容易忽略提醒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考试时总会忘记写单位和答。王老师在这节课里,学生每一道题都能要求学生写单位、写答。还在提问学生时,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
四、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归纳总结时,师生共同归纳出租船问题的特点是进一法,买面包问题是去尾法,形成了规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教学中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跳一跳摘桃子,到底从哪儿跳合适呢?相信这是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在历下区组织的月展示课上听了《求较大数》一课,执教老师上的扎实有效,给我带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教会我从具体情况出发,纵向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将课堂精彩之处和自己的感受记录如下。
一、精彩课堂
1、找准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攻克重难点。
《求较大数》是二年级上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中的内容,在学习了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后,安排了一节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容《求“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也就是明确相差关系中“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求相差数时已经初步了解了较大数和较小数之间的关系,只是没有抽象出较大数较小数的概念,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以复习引入。先给出了同样多的一组绿○和蓝○各5个,让学生观察绿色的○和蓝色的○有什么关系,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出了同样多(5=5)和一一对应比的比较方法,为下面的比较做好了铺垫;接着增加了2个蓝色的○,引导孩子再去比较两种颜色○的多少,孩子用:“蓝色的○比绿色的○多两个,绿色的○比蓝色的○少两个(7﹥5;5﹤7)”来概括。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总结比较的过程,让学生再次明确了数量之间的三种大小关系:同样多、多、少。同时让学生去回顾蓝色的○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孩子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出,蓝色的○是由与绿色○同样多的部分和比绿色○多出来的部分组成。
这个复习过程看起来很冗长,却找准了衔接点,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明确在明确了蓝色的○和绿色的○之间的关系后,这节课所需要掌握的数量关系,孩子基本上就理清了,这节课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余下的时间只是要不断的明确这种数量关系抽象出较大数和较小数的概念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巧妙建模,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的数学模型,提炼出问题的本质。
较大数是有两部分组成的,“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以及“比较小数多的部分”,这种数量关系在用语言描述的时候很拗口,而且孩子理解起来也困难,特别是在有具体情景的解决问题中。老师为了降低理解的难度,抛却了情景,利用复习准备中用过的图形和线段图,去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不是关系而是形状,孩子再碰到此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首先呈现的就是线段、图形,这样就把抽象的关系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了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 教师站.com]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今天,陈老师上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首先以《西游记》主题曲《白龙马》和故事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陈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让学生依据先前的知识,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接着陈老师通过“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练习,出示两张图表,先引导学生看图填写表格第一行,接着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完成表格。通过表格启发学生发现关于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总结出记忆9的乘法口诀方法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然后陈老师还通过“手指记忆法”的视频教会学生还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
最后,通过四道练习题的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对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在学会9的乘法口诀后,在练习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陈老师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下来,我想说说我的建议:在做练习时,找出关于算式中的错误,陈老师没有将改正过来的得数用其他颜色表示出来,还是用的跟原题中的颜色一样,为了防止有开小差的学生,可以用其他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4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5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所以这节课李老师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1、李老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
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如通过让学生摆小棒,一把小伞要6根小棒,摆2把、3把、4把、5把小伞分别要用几根小棒,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并把学生由加法计算引导到简便的乘法计算,从而引出5的乘法的学习。
2、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或相互间发现,并及时纠正。同时,合作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情商。这节课李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独立填写乘法算式编完乘法口诀后,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口诀,让学生自己发现编写过程中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和改正错误。学生不仅学地积极主动,而且课堂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种形式巩固5的乘法口诀
老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巩固乘法口诀,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建议: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习数学也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中,就
起初,因课务安排未能聆听黄老师执教《认识线段》,颇感遗憾。然而幸运的是,一周后的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有了向黄老师学习的机会。随后,蔡主任的精辟解析又让我收获满满。
蔡主任认为一堂好课有三个标准:第一,解读教材——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第二,教学设计——进退有度,左右有局;第三,课堂调控——自然、及时、深入、激励。而黄老师的这节课如果用以上三个标准来衡量的话,着实是一节好课。
在解读教材方面,教者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被拉直的毛线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建立线段的模型。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欣赏生活中的线段,正方形纸对折后观察折痕,以及沿直尺边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教者认真领会了教材编排意图,并运用好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者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拉出线段、画出线段、折出线段一系列操作活动,将理解概念与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课堂调控方面,教者也展现了自身内在的魅力。
但教者在教育教学机智方面还略显不足。如师:“假如你是线段,你会怎样介绍自己?”有一生站起来说了两次“我叫端点”,教者又请另一生示范介绍后,再次请该生介绍。该生还是介绍:“我叫端点!”教者急忙打断她的介绍,明确告知她:“你是线段!”蔡主任的建议是: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就让这位学生介绍端点。举例:“我是端点,在线段的两头,我是线段的一部分!”……教者在教学时,不要只想着将学生的发言向设定的答案上导。应该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挖掘可利用的生成资源。机智虽闪光于一时,但它的产生却是平时大量经验积累的结果,可谓厚积薄发。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只有平时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定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对于《数学广角—排列组合》这节课,我也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首先我把教参上的这段话读一下: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着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现在人教版教材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面做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想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郑喆老师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整个知识的获取中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排列与组合,郑老师是做了精心设计的。首先以数学广角城堡为主线贯穿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破译密码这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自身产生,对知识的迫切需要,这样的教学是有效地,高效的。课的开始郑喆老师用1,2组成两位数,问题很简单,学生几乎能脱口而出,学生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当再次出现破译超级密码锁时,学生接受挑战的情绪就更高涨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轻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在学生乐学、好学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巩固,得到方法的提升。接着出示一个又一个既有趣又包含着数学素材的情境——握手祝贺、搭配衣服、乒乓球赛、拍照留念等等。在这样一个个故事情境里呈现数学广角问题,渗透排列组合思想,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知何谓排列,何谓组合。最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堂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探究和探讨,并且能够走进学生以学生的身份来进行教学。和大家一起表演、一起讨论。
听了冯老师执教的《乘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一课后感觉这一节课知识容量大。在听了大家的评课后我十分认同王老师的建议:“数学源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同时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课堂上冯老师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感觉这节课在引出除加减混合运算时是否可以像乘加减一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借此让学生理解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时的顺序呢,我觉得这样比老师给出运算顺序让学生反反复复说运算顺序要好点。如果不行就将这部分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促进数学思考。
此次教研的主题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与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在出示探究7+3×4、3×4+7以后介绍说明7+3×4也可以表达为7加3乘4的积、3×4+7也可以表达为3乘4的积加7,这样可以结合问题解决更好的理解算理。
曹**老师“用除法解决简单问题”一课中引导学生用除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算理阐述:在得出15÷3=5(人) 15÷5=3(组)曹老师问: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在学生不断的说理过程中,学生对除法的意义理解的更明确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在例题教学时,曹老师提出: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
3、注重联系设计灵活巧妙:在练习中曹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小白兔种了18棵白菜,12棵萝卜。要把白菜装在3个筐里,平均每筐装几棵?猴妈妈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小猴和它的3个同伴,每只小猴分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一些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体现了练习的巧妙性。
冯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以直观的操作活动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过程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教师大胆改编教材,将我国地图引入课堂,一步步找到山西、阳泉、郊区的行政区划图,然后从地图的着色问题入手展开研究活动,让学生感觉到了制作地图也要用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整节课,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交流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活动前的指导,对活动预设充分。
在出示活动要求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涂色时注意什么,学生互相补充,明确了要求,审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教师预设到涂色时间比较长,因此明确活动要求后激励学生比比谁涂得快。学生跃跃欲试,加快了活动速度。在展示作品时教师故意出示重复和遗漏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真正感知到有序思考的好处。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
教师在学生活动后的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想不想知道怎样很快找到所有涂法儿不重复不遗漏呢?教师介绍了两种方法,定位法、交换法,学生在有了前面活动的基础,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
5、教具准备充分,便于直观操作观察,可见备课的用心。
雷**老师这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来源于小学数学二年级的乘加,乘减解决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在这堂课上,主角是学生,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听众,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更大的舞台让学生去展示。对于这节课,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1、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雷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出示了带领孩子去科技馆的情景,通过解决坐车能不能坐得下的问题运用乘加,乘减来解决。在问题的伊始,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何为坐得下,何为坐不下,对解决此问题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计算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之后的练习题中,雷老师还是沿用了这个情景,让学生继续得以巩固此类问题。用这条主线贯穿本节课堂,让学生能够理解的更为扎实可靠。让人觉得有很清楚的脉络,课堂的结构很清晰,先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学会有序的解决问题。注重把一类问题讲清,讲透,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问题。
2、体现人文主义的关怀
在这节课中,雷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是适时的进行点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讲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的听,并能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去追加一句你们听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让学生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同时,课堂上的例题采用乘坐大巴车这个情景,也正好体现了现在春运将至,有不少返乡的人们回家旅途的安全。在数学课堂上也融入了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知道大巴超载是万万不可行的,安全意识从娃娃抓起。从小给他们灌输这样的交通安全的知识。如果每位老师都能从小队学生进行教育,那么我想,十年后,中国国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升。
3、课堂中的一些不足
本节课在环节设置,讲解上都很到位。但是由于可能学生是二年级的,对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还不大适应。学生有想法,但是还未必能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路。雷老师对于第一环节坐车问题结束的时候,可适时的引导学生小结,他们可能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印象。还有就是感觉这样的课堂有点沉闷,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上应该更多让学生能够动起来,毕竟让二年级的学生乖乖坐一整节课还是有点难度的。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下午听了林老师执教的《余数的认识》我感触颇深,林老师在课堂上的大方和活泼以及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林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学习: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有余数的除法》原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的单元,教材改革后编排到了二年级下册。相比于之前,现在的教材学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师会把单元的第一、第二课时合并一起上。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比较仓促,不易于深入的学习。林老师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情况,把第一课时的内容上得很扎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余数的概念及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2、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林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卡片,6个草莓,能分成几盘。这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经历平均分而没有剩余。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师再增加一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多了一个草莓该怎么平均分。从而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我们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并且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数学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整节课教学例题的设计和练习的设计,都是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发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气球、分面包等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例。这样的练习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让学生很好的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下面是我个人觉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农村的孩子少上公开课,今天孩子们的表现稍微有些紧张,举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导致老师的引导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师在演示课件的时候,有些地方有些滞后,可能和老师的注意力在学生的身上有关。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默契无比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一共有7个问题,当前两个问题“摆1只、2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解决后,第三个问题“摆3只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开始,教师只要说“请问”两字,马上有同学知道教师将要说什么问题,有一半同学能把教师心里的问题全部说出来了。编口诀的过程中,反复有学生说:“应该把小数放在前面。”再如:当7的所有口诀全部编完,教师刚出示课题后,马上有同学争先恐后的发言:“老师,我有发现。”教师连过渡语言都不需要,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研究并识记口诀。
二、读口诀的过程,体现层次性
本课中,学习口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运用,而在这之前,如何识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课通过读口诀,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共体现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老师是怎么读的,一会儿我请大本领的小朋友来领读。”这一次是算式和口诀一起读,小孩子最喜欢当小老师领读,这句话,能让全班同学集中注意力听,又教会了学生读口诀的技巧。第二层次:“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这一次,只读口诀。”这一次是只读口诀。第三层次:“考考你,你能背出来吗?”当小朋友背不出来时,其余同学可以提醒他方法,这一层次,其实是对几句特别难记口诀的再次理解。然后会背的同学起立,闭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体同学积极背诵。第四层次:“那一句不会背,我们读的过程中再来记一记。”全班齐读,此时,大部分同学已能背出,这是对后进生的兼顾。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这节课中,我们经常会听见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你的声音真大声,和老师一样大。”“感谢你,你把小数放在前面。”“我特别喜欢某某的回答,说得特别好,用到了两个乘数。”“你坐的真神气,我请你来领读。”“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经在开始背口诀了,真好。”等等言语,充满浓浓的赞美和关爱,难怪学生会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1、这堂课引入有余数除法时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几个一组)而没让学生平均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学习需要。如让学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给几个人?学生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萌发学习需要,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课外拓展的还不够,因此学生掌握情况无法很好地进行对比。应再出示以下几类:
请你来当小老师,判断对错.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数游戏.有一个数,除数是2,余数是几 为什么 如果除数是3,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如果除数是100,余数可能有几个
5月15日下午第三节课,刘**老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认识算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刘老师用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状态。
随着教材的改革与更新,二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内容出现了认识算盘这一课。刘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算盘的背景,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孩子们从父母的口中曾有听说过算盘,但没有直接去接触,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听得格外认真,从老师对算盘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到如何用算盘数数、记数,学生都非常专注地在听!整节课老师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教师一直处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小建议:
1、在定数位“个”位时,再巩固些十位、百位会让学生更明白。
2、告诉了学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数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指法拨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因为不熟悉,乱用指法,导致拨算珠速度较慢,所以,说了指法后,先让学生巩固下指法,这样对后面拨数就会更好。
3、拨三位数时,因为位数较多,个别学生又迷糊了,一会拨错这个位,一会拨错那个位,因为还是不熟练。如:563这个数,拨5时,要是先让大家找到百位时,再拨,会更好的拨正确。
我想,至少还需要一节课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算盘,熟练用算盘表示数,再过一节课,多数学生一定能熟练掌握用算盘表示数。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多多。学生通过对“认识算盘”这一节课的认真学习,既了解了“算盘”是一种记数工具,又增强了数位制之间的关系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求知欲更强了!
施老师以亲切的教态,耐心细致的讲解,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的数学课,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整节课较好的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情境——猜测验证——应用拓展”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首先,施老师通过复习的方式,让学生巩固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余数和没有余数时如何去求被除数,最后通过一个算式20÷3=5……5,这样算对吗?自然的引入了新课的学习。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方法来进行验证,通过先示范,再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进行学习,探究发现规律,当总结了规律后,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能等于除数吗?让学生能真正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举例的作用也在于此。最后,施老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很好的巩固了知识。
2、注重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明白余数比除数小就可以了,但是在运用这一知识时,题型是灵活多样的,施老师从基础题入手,练习相当仔细,如:除数是4时,余数可能是几?是8、12时呢?让学生多说理由,这样就能更好、更扎实的去学到知识的精髓,接着后面的练习题也是如此,让学生在不断的做题中去感悟、去运用知识,而不是死板硬套规律。
建议:在探究余数为什么比除数要小时,可以用小棒去实际操作一下,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演示中发现要是余数比除数还要大时,还可以再分,所以就没有分完,这样他们会印象更深刻。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今天施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为我们带来了一节十分精彩的示范课。
一、复习铺垫有效且必要。
教师复习阶段复习了除法以及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
已有知识,为过渡问题(这个算式对吗)的提出埋下了伏笔。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发现理解新知。
教师在学生合作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示范,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级的学生合作起来毫不逊色于高年级学生。教师一改摆一摆为画一画这样的活动能将每次的结果留下来方便学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合作中学生分工明确,基本上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教师精心设问,问的及时有思考价值。
如活动到一定阶段后,教师问: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余数小于除数是教师追问,余数是4行吗?为什么?到此学生领会到了余数小于除数的原因。还有当学生能够理解除数是4时余数的特点时,教师有质疑,如果摆三角形,除数是几,余数是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点到面,理解较为深刻了。
四、练习形式多样,注重方法解题技巧的渗透。
如选择题2题余数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给了学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摆图形猜猜摆的是什么,是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