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评课稿(合集四篇)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通用4篇)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 篇1

这是一个心理健康活动,从这个活动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的用意,她要升华的是孩子爱的情感,要让孩子知道爱父母,怎样爱父母。由于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孩子都表现出了自私,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回报,所以对孩子的关爱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孩子首先爱的是自己,然后再是亲人,再是身边的人,再往后就是对祖国的爱,在大班进行爱身边亲人的教育是非常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也是极为需要的。

一、 评选材

这个活动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也都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孩子能 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一点一滴,这些都为这个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使孩子在活动中有话可说,但是很多孩子只是能感受,却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方式去表达 对父母的爱,这个活动以此为切入点,不仅让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更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也应该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及做哪些事。

二、 评目标:

虽然我并没有看到过这个活动的目标,但通过观摩整个教学活动,却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活动的目的所在,那就是对孩子爱的教育,让孩子学习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而且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是很高的。

三、 评准备:

1、教师自身的准备:活动中教师态度温和,声音轻柔,非常得有亲和力,这就使整个活动氛围轻松,孩子在活动中没有一丝紧张感,孩子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为活动创编了手的情境表演,虽然很简单,却能深深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又能很好地诠释故事的情节,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2、物质准备:教师在活动中准备了砖块、爱心卡和音乐,这些材料是随手可得的,但却都体现了教师的用心:所选取的音乐紧扣活动主题,又能给活动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砖块是让孩子来体验付出和分担的,更能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以及自己该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爱心卡是鼓励孩子让旁边听课的老师画的,增进了全场的融洽,而且最后汇集爱心卡,让孩子集中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经验。

四、 评环节

观摩活动之后,我觉得活动主要有四个大的环节组成:引题--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搬砖感受父母的辛苦--表达对父母的爱,四个环节一气呵成,一环紧扣一环,每一环节都能充分地为活动的目标服务。特别是在活动中采用让孩子搬砖的方式,其用意是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苦,以及自己应该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这种简单的方式却很好地将付出与分担诠释了出来,非常具体和直观。

五、 评教法

教师在活动中运用了很多个提问,但每一个提问都是开放性、发散性的,孩子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教师充分关注到了所有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是非常有亲和力的,说话轻柔,很能让人觉得亲切、放松。在活动中教师都能做到与孩子蹲下来说话,可见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用心与孩子交流,而且对于孩子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能给予积极的回应,给予肯定,为孩子营造了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建议今天这个活动是让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爱,我觉得以后可以生成一个有关爱的主题教育活动,从对自己的爱,到对父母的爱,再让孩子学习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爱,比如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残疾人、各行各业辛苦工作的人,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要爱各种小动物、爱大自然、爱祖国等等,相信在这样一系列的爱的主题教育活动之后,孩子的心胸会更宽广,爱的涓涓细流会连绵不断。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 篇2

听了王老师这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来说一说目标,王老师定的目标是1、能用不同的方式打开食物的包装或外壳。2、提高动手能力,锻炼手部肌肉。从整个活动上看,幼儿基本达到了教师制定的目标,同时我们也都能感觉到孩子的参与性、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从中得到了快乐。因为孩子们的天性看到吃就会很感兴趣。

接着来说说教学过程,王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拿出仙女棒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利用幼儿对变魔术的喜爱,激发、调动了幼儿情绪。接着出示盒子告诉幼儿里边有很多宝贝,让幼儿用仙女棒把宝盒中的东西变出来(教师教咒语),每位幼儿都拿到东西之后,让幼儿尝试打开来尝一尝。

接下去就是幼儿的操作部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让幼儿人人动手操作,在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王老师能关注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耐心引导,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常识。最后王老师采用的是交流的方法,先个别幼儿交流,再让全体幼儿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

接着我想来说说这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细节方面。

王老师上课非常有激情,所以也带动了孩子们对这个活动的热情,但是我觉得你一直是跟着自己走,没有为孩子考虑的更多,你的思路很清晰,现在是这一步骤,接着又是哪个环节,但就像赶场子一样,虽然每个环节都经历过了,但都是匆匆忙忙,你把你要说的说好了就直接进入下个环节,而给孩子说的机会很少,孩子的思维还停留在前一环节上,你已经在讲解第二个环节了,所以在打开物品这一部分中孩子的主动性体现的不是很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希望我们大家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创新。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 篇3

今天由新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打击乐活动《调皮的小闹钟》。这是一首管弦乐,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在1945年的时候创作的。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ABA形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非常清脆而且有节奏,之后出现了装饰音和切分音,使得音乐形象更加活泼,生动、鲜明。第二部分音乐形象变得舒缓,与第一部分音乐形象有着明显对比。最后一部分重复第一段的音乐。

为了使音乐性质更显性地呈现给幼儿,老师做了图谱,同样是三段,教师把闹钟左右摆动作为图谱的第一部分,用波浪线里表现第二部分舒缓的节奏,第三部分的图谱与第一部分相同。

作为音乐活动,老师把音乐贯穿始终这是值得肯定的。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调整的话,可能整个效果会更好。

首先教师在请幼儿为音乐选择乐器的时候,建议把所有乐器呈现给幼儿,并且在此之前,幼儿已经对所有乐器的音色和使用方法有经验。当一个幼儿选择一种乐器以后,教师试着让他听音乐打击一个乐句,这时教师要重点强调乐曲中音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跟幼儿商讨“你所选取的乐器打击出来的声音是怎么样的”,通过讨论,教师为幼儿建立乐器与音乐形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乐器。

其次教师在分乐器的时候最好把一种乐器分在同一个地方,不建议分散摆放,如把乐器分四类,分别放在每组幼儿的脚下,在徒手练习的时候,幼儿要根据自己脚下的乐器进行徒手练习。这样做方便幼儿去向同伴学习,同时为下一个环节-合奏,做好准备。

最后在合奏的环节建议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幼儿听音乐上面,让幼儿边听音乐边尝试演奏,第一次演奏不好没有关系,我相信,只要幼儿认真去听了,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

幼儿园大班评课稿 篇4

4月2日听了机关幼儿园魏老师的音乐活动《三只猴子》。

《三只猴子》是一首简单、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它表现了小猴在床上蹦蹦跳跳以及摔了跟斗的情形。这种情形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容易引起共鸣。

魏老师完成了《三只猴子》活动目标。为学唱歌曲,初步体会歌曲诙谐、幽默的风格;在听听、说说、玩玩过程中理解歌曲的内容;尝试用不同的节奏表现歌曲,培养幼儿感知节奏的能力。

过程中共有四大部分,首先有一个鲜明的导入,今天这么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学本领,小朋友高不高兴?高兴的话就唱出来(练习发声:我们今天真高兴,啦啦啦啦啦)

第二部分欣赏歌曲《三只猴子》,由老师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引出歌曲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第三部分老师知道有一个地方,那里叫节奏王国,里面有很多很多蹦蹦床,想去那里玩的小朋友,要根据节奏把歌曲《三只猴子》跳出啦,才能去,练习跳节奏(出示很多不同节奏),练习完后,跟着音乐跳(请幼儿上台表演)

第四部分出示节奏卡,播放音乐,每组根据自己的节奏跳出来。

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准备很充分,教学目标很好的完成了,幼儿的注意力始终被老师所吸引,幼儿玩的很开心,从活动中我能感受到歌曲带给他们的欢乐,幼儿跳节奏的准确性也很高,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前分组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由于和幼儿原本座位的混淆,有些幼儿分不清自己是哪一组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