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评课稿(精选3篇)
说是写景,其实作者在用优美的语言描写雾凇美景的同时,也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束媛老师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既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又在颂情的基础上加以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老师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江南的地区,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因此,上课时束媛老师借助了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制作了课件,运用大量的雾凇图片,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束媛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吉林雾凇,当学生知道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为全国的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时,这时大部分的学生都想一睹雾凇风采,于是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加上第一自然段的介绍,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想象训练学生说话,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老师出示了:“吉林雾凇洁白晶莹,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从而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抓住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认识雾凇形成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接着通过读“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这些词语,感受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浓,了解了吉林这过于饱和的水汽从何而来。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还要让学生明白“遇冷凝结”,这里抓住“零下30摄氏度、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严寒季节”等词语体会温度的低,通过读强调了雾凇的形成还是需要足够的低温。读到这,学生已经很清楚知道雾凇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也了解到吉林能形成如此奇观的原因。此时,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雾凇形成过程之缓慢、轻柔,再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这样通过画面的感知、读说的结合,雾凇的形成过程也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人们情不自禁的赞叹也就自然流露,水到渠成。在本堂课上,“阅读”成了孩子本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天空里自由放飞。
在《雾凇》一课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兴趣盎然,从而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感受这一美丽而又奇异的景象。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尽情展示了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吉林市壮观景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雾凇。聆听着动听的音乐,欣赏着美妙的景观,学生仿佛置身于河畔,在雾凇间穿梭。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课改下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的,师生双方都应允对方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探究雾凇形成的原因,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画画,还可以是复述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将被动的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课堂成为心灵共舞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用优美的语言赞一赞,用巧妙的画笔画一画,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介绍等等,都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听了虞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我受益匪浅。雾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着手点。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着重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
二、抓关健词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十里江堤”、“千姿百态”等,来进行品读,来感受雾凇的各种姿态,感受雾凇的奇特。教师在学生想象说话时,教注意结合了文本,进行了指导。出示句式训练:这些雾凇像。这些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这样课堂上学生说雾凇的姿态时,语言更加生动优美。接着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在感受雾凇姿态美的基础上,感悟“忽如”带来的神奇和壮观。这也正是文本所蕴涵的内容。
评《雾凇》
今天有幸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本人受益匪浅。《雾淞》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赵老师首先通过对“雾凇”两个汉字的指导,帮助学生想象雾凇是什么样的,接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给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对雾凇有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什么是雾凇?”“它是怎样形成的”“课文是怎么写雾凇的”等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赵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注意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和奇,通过抓关键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感悟,并通过朗读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在教学雾凇形成的过程时,赵老师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最后”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再读过朗读感悟。
赵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读书,自读、个别读、齐读等,引导学生感悟雾凇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
总之,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令人回味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