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评课稿(精选6篇)
一年级的孩子是可爱的,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充满活力的。谢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很快乐!听了《咕咚》一课,我也感触良多,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思考与困惑。
一、热闹好玩的识字教学,情景中收获。
新教材倡导在文本的大情景中识字,不建议集中识字和语境识字。这一点谢老师落实得很好。课前从拟声词游戏互动开始,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拟声词中的“口字旁”,从而引出课题“咕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踏雪无痕地理解了“咕咚”的意思。学习“掉”的时候,老师特意一不小心让“掉”的生字卡片从自己手中掉落,让学生“看”清楚“掉”的意思。在学习“拦”字时,老师又从两排同学之中行走,让学生做出“拦”的动作。最后,老师用一首识字儿歌作为课间操,让孩子动起来,也让生字复现,热闹而有效!
但是,统观所有的识字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老师更多地关注的是汉字的“义”,维度比较单一。其实,汉字有“音形义”三个维度,我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汉字而有所侧重。
二、热闹活泼的阅读教学,读演中体会。
老师让学生“用横线划出写小动物怎么做的句子;划出小动物怎么说的句子。”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表演“拔腿就跑”,体会小兔子没经过思考就逃跑了;同桌合作表演“小猴子呢?怎么做?怎么说的?”,体会小猴子的吓跑;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到“一个跟着一个跑”上,学生表演,体会小动物们的盲从。这里满满的表演,满满的体会,只是我总觉得少了对故事整体的感知。另外这么多的表演,课堂是热闹了,但是实效真的出来了吗?在表演“一个跟着一个跑”时,一定要按照出场顺序吗?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的表演,演的成分多于学的成分。
另外,“用横线划出小动作怎么做的句子;划出小动物怎么说的句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有点拔高要求。
《咕咚》是一下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也是继一上《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因,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谢老师今天教学了本课的第一课时,完成了识字和1至4自然段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课堂氛围活跃,富有童趣
谢老师上课伊始,并用游戏热身,让孩子们模仿声音,开心地读哗哗哗、呱呱呱等象声词,孩子们读得很开心,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全部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这开心的读象声词游戏中,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点“象声词”,也知道了通过认读这几个形声字的方法认读了“咕咚”。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有让孩子分角色朗读,上台表演等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符合了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
二、识字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一年级语文教学重在识字和写字。而本课只有部分生字标注了拼音,所以教学本课的生字时,谢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识记字形。如用熟字比较“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识记“掉”,运用组词的方法识记“野”。而且,谢老师能把生字放在大情境中去认读,少了枯燥的识字方法,孩子更乐于学了。
但今天的教学中也还有不足的地方,如本课的语文素养提升是引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谢老师今天只在第一幅图时运用了这种方法,而后面的几个自然段教学没有很好的运用书上插图的来帮助理解课文。可见,这样的教学是还没落实本单元的目标。
听了谢老师的课后,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课堂氛围活跃,富有童趣
上课伊始,老师并用游戏热身,让孩子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所举动物都是常见的。所以孩子们学的开心做的高兴,一下子调动起了全部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谢老师抓住一年级小朋友喜欢游戏的心理特征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谢老师老师又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逐层击破重难点,条理清晰。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谢老师将它设定为“通过比较朗读小动物叫”的句子。体会小动物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让事情越传越变样。以及通过朗读描写野牛的句子,让孩子们明白要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为了攻破难点、落实重点,薛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用这样的过渡语转过来。“兔子这一叫,吓着了一连串的小动物”师生分角色来读颜色不同的内容。之后引导孩子们发现由“小动物跑的句子”和“小动物叫的句子”,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们的“盲目跟从”;学习“叫”的句子时,她则是让孩子们比较句子,朗读句子加以分析,帮孩子们梳理出了“害怕——越来越害怕——甚至危及到生命”三个心里递减的变化层面。这样的设计串联起了整个重难点,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逐层接近寓意,将唐突又难懂的寓意分解、细化掉。不能不说是谢老师的匠心独具之处。
三、情境中生字教学
在学习完整篇课文,理解感悟完寓意之后,谢老师将这节课的生字串成一首儿歌,让生字复现,引出生字让学生们拿起笔写一写。可谓妙字。但是在生字的教学中,老师重在字义的解释,而忽视了字形的教学,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否难了些呢?
我认为本节课:
1、有点像自然常识课,或思想品德教育课。课堂上着重点在于让学生识记有益的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益处,教育学生做环保小卫士,这些都像是科学课、思想品德课上的情景。有点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之嫌。
2、对于语文本真的东西,涉及不多。有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但从课堂的反映来看,这样的句式训练虽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语言,可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且口语交际,讲究的就是实时性的口语表达,过于书面化的语言训练,会削弱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使学生视如此的口语表达训练为畏途。
3、缺乏了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入理解,没有突出口语交际课的特点。口语交际课的特点是引导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纵观本节课,对于倾听、表达,有要求,有训练,而对于“应对”就完全没有体现,没有组织相应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一个交际场,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际,在交际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应对,体现口语交际课的特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建议:
1、减少规定的句式,让学生自由表达,用自己喜欢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当学生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再适时进行点拨指导,使指导更具实效性。
2、对于必要的科学知识,必要的环保教育,应该与语文的相关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言语活动,在活动中受到环保教育。
3、依据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交际活动,增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倾听、表达,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对,从而使学生爱说、会说。
另外,教师的语言还要儿童化,课件、板书都要进行美化,以适合低年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让这堂口语交际课生动活泼起来,上得有情有趣,有色有味。
听完薛老师的课,感受颇深,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更给人一种“此乃真为新教师吗”之惑。她那亲切的声音和沉稳的神态,以及与学生之间一起演绎的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我想用“三妙”来概括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和感受。
一、课堂氛围活跃,富有童趣
薛老师上课伊始,并用游戏热身,让孩子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所举动物都是常见的。所以孩子们学的开心做的高兴,一下子调动起了全部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薛老师抓住一年级小朋友喜欢游戏的心理特征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同时又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了解,掌握了知识点“象声词”,薛老师又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逐层击破重难点,条理清晰。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薛老师将它设定为“通过比较朗读小动物叫”的句子。体会小动物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让事情越传越变样。以及通过朗读描写野牛的句子,让孩子们明白要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为了攻破难点、落实重点,薛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时,用这样的过渡语转过来。“兔子这一叫,吓着了一连串的小动物”师生分角色来读颜色不同的内容。之后引导孩子们发现由“小动物跑的句子”和“小动物叫的句子”再分类学习“跑”和“叫”的句子。通过“跑的句子”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们的“盲目跟从”;学习“叫”的句子时,她则是让孩子们比较句子,朗读句子加以分析,帮孩子们梳理出了“害怕——越来越害怕——甚至危及到生命”三个心里递减的变化层面。大伙儿的表现如此而野牛却与大家不同,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薛老师先由野牛的“问”——到动物们的“没有亲眼看见得出的”眼睛;再到兔子的“耳朵”听见,最后到野牛的用“心”思考。这样的设计串联起了整个重难点,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逐层接近寓意,将唐突又难懂的寓意分解、细化掉。不能不说是薛老师的匠心独具之处,此为“二妙”。
三、加入写字教学,开发教材。
在学习完整篇课文,理解感悟完寓意之后,薛老师将这节课的结晶字“聪”,当成生字,让学生们拿起笔写一写。改变了传统选学课文没有生字可写的局面,开发创造了教材,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的语文课,此为“三妙”。
当然,当我们佩服与薛老师的敢于尝试选学课文,大胆设计教学环节;当我们还沉醉在学生们的书声琅琅,陶醉于老师点拨的靡靡之音时,下面几点拙见能够让我们互相讨论一下:
⑴让学生表演读。薛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记住课文,而忘了观察动物的神情。紧张、皱眉,所以孩子们上台只沉浸在嬉笑当中,有种只演其象,而不演其本质象的感觉。
⑵当薛老师问孩子们喜欢谁时,孩子们有的说野牛并且说因为野牛勇敢、冷静让老师顺利地导出“聪”字,问题也由此产生。薛老师没有让孩子们直接写,而是继续追问刚才的问题,结果孩子们则天马行空乱扯开来,颇有多此一举之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三只小动物之间的对话,介绍了它们不同的过冬方式,课文还流露出朋友间温暖的友谊。课文内容较浅显,语言也较直白,可谓通俗易懂,可文中有一些词语学生较陌生,像这样的.文章,其主要目的就是朗读和识字,我深知要实现这个目的的难度,可许老师却能这样轻松地完成,实在是佩服。
一、人——魅力十足
在评这堂课之前,我想先说说许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是笑容可拘,童心未泯,爱心透明。她一站上讲台,先不开口,就给人以俩字“舒服、夹意”,这种人看上去养眼,听完课后又一感觉:那简直是生活在儿童世界里的天使呀!整堂课中,许老师始终充满激情,我记得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激情不是简单的情绪,而是教师对学生那份执着的爱”。也许正因为这份爱,才让许老师在课堂上如此魅力十足。她的每一句话语都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婉如学生的大姐姐一样,接下来,我说说她那让孩子听了倍受鼓舞、贴心的教学语言。
二、话——煽情贴切
(一)、在认识动物名称时,许老师说了这样一连串的话来,调动孩子们大胆地读,积极地读。
1、指简笔画对学生说:“喜欢它就把它的名字读准。”
2、(生读后)许老师又说:“我听出来了,你很喜欢他”
3、(要领着生齐读了)“让我们大声、热情地呼唤它。”
4、(不时不时夸奖孩子)“声间真响亮!”
5、“小燕子到处飞,见识广,我们可以亲热地称呼它燕子姐姐。”
6、(生:“哇哇哇”叫后)“多响亮呀,就像一个神气的男孩,让我们一起跟它打招呼——‘青蛙哥哥’。”这些话,简直说到孩子们的心坎里了,左一个哥哥,右一个姐姐,把孩子们哄得乐呵呵地跟着学了。
(二)、指导朗读环节
1、“这个办法真不错!接下来说哪只小燕来读读?”
2、“小燕子,你读得可真生动,又正确又通顺,我们也很舍不得你离开呀,你要什么时候才回来呀?”
3、“那小男孩站得高高的,就请你。”
4、“让我们请一只青蛙哥哥大声地跟我们说一说,他是怎么过冬的?”
5、“我再请个青蛙哥哥向它挑战。”
6、“哎呀,丢了这个动作,小青蛙冬天可就不够温暖了。”
7、“多带劲呀,我们一起来钻钻。”
8、“我也有些心痒痒了,我就是那只小燕子,谁是我的好朋友,小青蛙,我们俩来给大家商量商量。”
这些话既煽情,又把学生捧得高高的,个个听了浑身是劲,叫谁不跟着学都难!
三、课——扎实有效
我们都有体会:一节精彩、生动的课往往让人大开眼界,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也让我们体会到课堂的快乐,许老师这节课的大概流程是这样:
(一)谜语激趣,情境中识字
(二)巧设问题:解读一、二自然段。
(三)说“商量”,练“商量”反复诵读三至七自然段。
(四)写字
也就是这样一堂课,可以说融“情味,意味、趣味”于一体,环环相扣,行乡流水,她把文本内容和识字对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收放自如,既有真情流露的朗读,也有趣味横生的识字,理解词语,一堂下来,学生把字记得刻骨铭心,音读得准确无误,词解得通透自然,文读得情意浓浓,这对我们低年级来说,就够了,也非常了不起。我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可听了这节课后,我又一次发现自己平时的课差距太大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当我们细细回味这堂课的精彩之处时,我们就会发现她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文识字和反复多样、有层次朗读。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许老师对那些要认、要写的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就拿“商量”一词来说,它先后出现了十几次,学生就在她灵活多样的变化出现中不厌其烦地读、记、说。
(一)字词教学方法多、有侧重。
1、随文识字,方法多。
(1)、利用画面,理解词语
“正确理解和运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一。”如在理解词语“刮”:许老师演示了一幅画,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来。许老师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许老师巧妙点拨:“秋风的力气是那么大,连树叶都从树上掉下来了,又大又冷的风,我们就说“刮”。这抽象的词一下子就被理解了。再如“聚到一起”,许老师演示动画:“小燕子扑棱着翅膀飞来了,小青蛙一蹦一跳边来了,小蜜蜂当然也不少了,这就叫‘聚到一起’”,随后,许老师不经意说:“许老师不远千里从江苏赶到江西与大家……”(生齐答)“聚到一起”,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轻松、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又让学生充满了兴趣。
(2)、做个动作,感悟词语。
在教学小青蛙说的话——“我吃得饱饱的,钻到泥土里睡上一个冬天。”许老师让孩子做个“钻”的动作,孩子们用手扒开泥士,头往下拱。这些孩子也就有那么可爱,就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给理解了。
(3)、望文生义,拆字识词
理解“春暖花开”一词,老师教孩子们先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再合起来便是这个词的意思。在理解“暖”时,许老师告诉孩子“阳光照在身上,我们会感到暖和”,“暖”是日字旁,汉字表意性在这里得到了诠释。为了使孩子记得更形象,更深刻,又出示了一幅画,画面上有盛开的鲜花,有绿油油的小草,“春暖花开”的景色便牢牢地在孩子们脑海里扎下了根。
看到这些识字解词方法,我不由地想到:其实字词教学也需要学生很感性地接触它,它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调动各种感官,让字词也充满情趣。
2、突出难点,有侧重。
如“滴”字侧重,强调里面的“八”和“口”,“暖”侧重字形,强调形旁表义及右边的笔顺,“钻”侧重字音和字义,“第”侧重同音字的区分。在词语教学中,许老师也有所侧重,那就是“商量”,它贯穿全文,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商量”的含义。
(二)朗读有情,有味,有趣,层层深入。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创造。”这是窦桂梅老师对朗读的解读,许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读”这一手段,以读代讲,以读传情,让学生反复地,有目的地读。一节课下来,光是读书就达到20多次,其中还不包括许老师的范读,引读,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两遍课文,明确要求,学生只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然后让学生介绍动物过冬的方法,在这其实是指导学生读好重点句,分角色时,重点指导了燕子的两个问句,并采用了“师生共读,生生共读,”读出了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了对朋友的关爱,课堂中许老师善于利用范读、引读、给学生奠定朗读基调,让学生从一知半解地读到有滋有味地读,从只是动动口念到发自内心动情地朗读。这一切都是许老师那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所带给我们震撼。如在指导读两个问句:“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以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许老师这样指导孩子读出疑问语气。
(一生读),“可是在没听小青蛙说话之前,小燕子是充满了担心,哪只小燕子再来读读这句话?”
(又一生读)“充满了疑问,难怪这里面有两个问号,我想请一个小朋友再来一次”
(又一生读,开始读得快了些,也读错了)许老师马上提醒他:“别着急,重来。”
(生便放慢了语速,读出担心)许老师评价:“多着急呀!”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小燕子和小蜜蜂的对话,许老师问:“会商量的小燕子,和小蜜蜂在哪里?”,这样一问,小朋友的小手都纷纷举起来,又开始了快乐朗读。
课堂中,许老师让孩子参与朗读的面广,机会多,这也许就应证了她的教育理念:“让每一朵花都灿烂地绽放。”
最后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约定!”,让人意犹未尽,既为这节生动的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让学生理解什么叫“约定”,感觉这句话还非说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