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心得【优秀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如下是可爱的小编小月月给大伙儿分享的15篇儿童心理学的相关文章。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1

这类孩子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机会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

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当他们无法再轻易找到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怀与纵容时(一旦离开家这很正常),便会觉得遭到了背叛,认为整个社会都在与自己为敌。他们的`兴趣全在如何操纵其他人为自己服务上,对抗困难的勇气几乎是没有的。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2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凭着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和热爱,我参加了黔东南州教育局举办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开展学生幼儿教育心理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幼儿教育心理学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3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

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

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5

作为小学教师,了解儿童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儿童是人生起点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的时期,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撒播智慧种子的播种季节。我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

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

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

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通过这次读书,让我想到了我现在教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一些所谓的让我们感到头痛的孩子,我现在也能上升到科学的理论的层面来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现在的一切的不良后果,都不是一朝一夕他们自身愿意形成的,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的,长期的多方面的影响才铸就了今天的他们。

所以要想帮助这些孩子,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教育,让他们改正他们所谓的缺点,而是要真正的`索根求源,找到问题的真正的症结所在,再试着慢慢帮助他们克服那一系列的问题。教育的道路虽然漫长而艰苦,但我更加坚定而且明确了方向。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感触。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

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总之,《儿童心理学》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儿童一些心理行为偏差,也让我结合班里个别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和教育。这样一本好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帮助,我会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拜读它,研磨它,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我的教学之路。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6

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收获颇多,内容很丰富,比几年前的考试教材中的《儿童心理学》详细。本书一共有十个章节,中间的几个章节印象尤为深刻,因此撷取几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第四章建立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婴儿反应的敏感性决定了这个孩子以后心智的发展。第五章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儿童不仅体验情绪,而且还思考情绪,一旦他们能够说话了,他们就可以指称各种情绪,思考情绪,并和他人讨论情绪。儿童首先和父母进行交谈,这种对话进行越频繁,儿童的情绪理解力就越高。情绪发展因此受到社会经验影响。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第六章作为科学家的儿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智力是对环境的'适应。皮亚杰的目的就是探索儿童是怎样逐渐地实现这一是应当。他关注的是只有有限的心理能力的新生儿是如何发展成有复杂思想的成熟个体的。强调即使是婴儿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儿童对环境怀着浓厚的好奇心,想要探索河研究;但是他们不是随意地去做的,而是通过选择与已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的经验。

儿童就像“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使他们的新经验富有意义,并把此经验纳入他们已有的理解方式中;如果不行的话,他们就会扩展已有的,或创造新的理解方式。第七章儿童是学徒:维果斯基的社会认知发展理论我感觉这一章是我收获最大的一部分,已经做了详细的总结:

1、最近发展区;

2、成人如何帮助儿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提供有效帮助;

4、同伴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吗;

5、文化因素在成人对儿童学习帮助中起什么作用;

6、合作胜于单干吗?

这6个方面进行陈述。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亲和、有人格魅力的好老师。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7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当我同事推荐我来学习时,我是报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来的,在学习完第一节课后我便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学习下去。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很玄的感觉,总以为它和算命一样有点不可捉摸,但是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只有十二节课,说不上深入了解了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但我确实收获不少,心理学课程带给我的是无尽的兴趣、快乐与收获。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学习如何去理解孩子,关心孩子,而不是停留在吃喝拉撒睡方面,逐渐开始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懂得包容和接纳。

陈老师的授课深入浅出,让我明白妈妈做为一个养育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根据孩子每个时期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去理解孩子和关心孩子。孩子的不听话可以正确理解了,他不是不听话了,而是进入了实践期有了自己的思想,此时应该为他们高兴,而不是为此苦恼。因为他们长大了,长大不是我们一直期盼的事情吗?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关心和理解是多么的重要呀!

好妈妈和坏妈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中间的差异有多大我们学过心理学课程的人才会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好妈妈和坏妈妈在孩子的心中也会有不同的份量,我的妈妈能够理解我和我的妈妈经常打我和骂我是不一样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将成为我以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完课程后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其中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好的品质,才能面对这日易复杂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的去生存和生活。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8

一、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任何一个孩子,他的任何一种言行,你再无法理解,他的背后必定存在某种原因。隔壁班上有这么一个孩子,每到中午明明就故意发出各种怪声,在老师多次的说教下他还是屡犯不改,我总觉得他的这种故意捣蛋行为和他的家庭有关。经过多次和他接触后,我问他为什么午睡的时候总是发出怪声呢?他说:“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呢?”他哭丧着说“我想妈妈了,妈妈不要我了,老师也不喜欢我。”后来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母爱,幼儿阶段的安全依恋没有得到满足,试图通过发出怪声这种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并引起他人对他的关注。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投入必须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通过此案例可知,在教育岗位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建立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水平的基础上。但是,在我从业的过程中,正真能把儿童心理学运用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的教师还是有所欠缺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诸如:破坏性行为、注意力分散、遗尿等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来分析孩子身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本源来自于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切忌脱离幼儿的发展规律而进行施教,只有建立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上的教育才是正真适宜儿童的教育。读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我更加认识到了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二、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皮亚杰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7岁以上)。通过以上的四个阶段,儿童从最初的反射性探索行为的小婴儿逐渐成长为具体的的、符合逻辑思维的成人。儿童只有在前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学习。儿童应当顺着这四个阶段的顺序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1、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考,主要特征就是象征性游戏,如娃娃家等。在这类游戏中,幼儿能通过一些代替物进行思考,如把洋娃娃当做是自己的小宝宝,把放了泥土的水当做是咖啡、把绳子当成是自己的尾巴等等,幼儿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此类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会性都都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直观感受来学习的,如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但是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概括、归类。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幼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思维泛灵论,物质不守恒,把不在眼前的说成是看到的,把不存在的'说成的是经历过的。比如:今天老师打我了、我们学校里的大楼要倒下来了、我家里有一艘很大的飞船、小红花伤心地哭了等,现实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幼儿园里的教学楼在加固、游戏的时候用积木搭了一架飞机、早上老师给小红花浇了水。

三、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施教1、在幼儿成熟的基础上开展教育

成熟主要是指幼儿大脑神经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幼儿成熟的基础上的,幼儿能否完成某项任务,还要看幼儿的成熟度,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同样也证明了成熟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成熟的重要性。在大班上半学期的数学活动课上,我教孩子们认识数字5、6,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5个或者是6个苹果,基本上每一个孩子都能用小手指指着苹果正确数完,但是当我最后问孩子你数到有几个苹果的时候,他们像猜谜语般地回答我有8个、4个、9个等等。这个现象在大班上学期的幼儿中普遍存在着,这些孩子他们只是会机械地数数,还没有达到理解数的含义的水平阶段。此外,现在社会上开设的很多的幼小衔接的补习班,教授幼儿拼音、汉字,甚至有些教英文的,这些现象严重超出幼儿的成熟水平,拔苗助长是不科学的。

2、取材于幼儿的经验

皮亚杰提出,经验是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的,随着新的经验不断地获得,幼儿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完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的课程应当以幼儿从环境中自己探索得来的经验为主,只有取之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才是幼儿感兴趣的、真正适宜幼儿的。此外,《纲要》和《指南》中也提出了教学内容一定要贴切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经验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儿童对源自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注意力也集中,他们能七嘴八舌地说出很多让你出乎意料的事情来,如:秋天里的树叶、可爱的小蚂蚁、种子发芽啦等等。相反的,当我给他们讲邮票的来历、古代的通信方式等,孩子们根本就不喜欢听。

3、不可忽视的社会环境

幼儿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得经验,也需要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中的规则、文化、语言、数学等加速着幼儿的认知发展。正确的、适宜的社会经验加速幼儿的发展,不正确的、不适宜的社会经验会阻碍幼儿的认知发展。班上有一个叫小夕的幼儿,她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的,活动中我向她提问的时候,她总是支支吾吾地不敢说什么,非常紧张。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她体质比较弱的原因,她妈妈从小把她关在家里不让她出去。后来通过和她妈妈的沟通,让她了解了孩子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本能,对于幼儿的教育,一定要在熟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明白幼儿需要的是什么!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9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心得 篇10

新一期的共读营即将开启之际,领读老师对《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这本书的作者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是教育者们所熟知的,但对于他的著作,说实话,这是第一次拜读。

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小书,每一章的阅读都有些费劲,但我也努力通过快速浏览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于不懂的地方反复咀嚼,还通过阅读共读群里小伙伴们的观点进行思考,一遍读完,虽感觉只学到了皮毛,却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享。

一、突破舒适区践行终身学习

在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就让我不禁感叹,在教育发展的这几十年间,似乎人们并没有改变对教育的认知,大家都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包括我们教师自己。而在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下,基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找到,我们让孩子们背诵记忆的知识最终又剩下了多少?

如果一个老师始终用自己过时的经验去教育新时代的学生,那么各种问题就会接连发生。医生、工程师等职业每年都会有知识的更新及各种考核,那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否也坚持学习,跟随时代的脚步呢?

这本书的阅读,用杨老师的话说,就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磨一磨自己的脑子。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用所学联系实际,指导实际教学,才会受益,而且会进入良性循环。

我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最好践行者,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研究、不断发现,用自己的学影响带动孩子的学,不要当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而是要做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学会成为引导员,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规律科学引导

既然要做引导员,那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就一定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本书中介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我的理解就是,儿童的发展跟年龄和身心发展分不开,我们不能要求一个7岁的孩子去做10岁孩子做的事情,可能他的认知达不到,不能很好地完成,甚至会产生压迫感,从而产生抗拒心理。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去创设合适的情境去帮助他达成目标,也就是跳一跳能够着树上的苹果即可。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到就是遵循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设计适合的课程和互动体验,在让他保有对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激发他对相关科目的好奇心,通过游戏、动手实践、表演、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学科素养,培养相对应学科的学习能力。

所以在这里,老师要做研究员,研究每个孩子的。特点,从而提供适合个体的精准引导,正如我校今年提出的“看见每一个孩子”,只有看见他,不断发现他的优点,才会让他更加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三、自主学习发展创新

本书揭示了儿童认知原理,也就是学习是怎么发生的。教师只有对儿童心理学有所了解,就能理解儿童自发的反应过程,从而加以利用、引导,促进儿童自主学习。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的永动机装在每一个人心中,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在一次次的实践体验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促进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从而提出创新的思考或成果,这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这也注定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当然,前提是要有教育的大环境,老师、家长都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家校合力,助力孩子自主发展,创造美好未来。所以,从当下开始,去学习、去读懂每一个孩子、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智慧引导,助力成长。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阅读专业论著,提升自身素养,做新时代教师,育时代新人。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1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合适的要求。

是的,任何事和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做一件衣服要掌握好尺度,做饭要把握好火候,一个人不能太老实,但一个人也不能太精明……这里我想说一说关于教师提问的“度”。提问的“度”有好多,如亮度、梯度、新度……但我认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最重要。提出问题的难度合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好问题提出的难度呢?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

布鲁姆曾经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是必须的,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课的知识,教师还在不停的问这问那,强迫他们从“零”开始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还清楚的记得我在教学4的分与合时,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让学生操作小棒自己得出4的分与合,我想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一定学习很热情,但面对我的提问,他们总是带着懒洋洋的,不屑一顾的表情。课后经过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渗透了,怪不得他们上课时提不起劲。

二、问题难度要适度,不可太小或太大

我们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参照物,那在提问时就要和这个参照物保持相对适宜的“距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错误或失败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完成更艰难更复杂的任务。因此,如果问题的难度太小,就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学生不会好好的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懒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无论对学生的成长,还是老师的教学都是极为不利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会感觉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只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只有问题难度适宜的,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尝试和研究。同仁们,好好加油吧!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2

今天,我再次细细品读了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一书,《儿童心理学》读书心得。书中认为儿童入学的学习准备,除了生理准备,还有心理准备,心理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有些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常常不是为了学习,而是由于学校的外表现象的吸引。例如,学校的校舍、桌椅、墙上的图画、很多同学在一起等等。有些儿童不能或不愿按老师的指示进行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粗枝大叶地去完成。对于在学习态度上还没有准备好的儿童,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办法由系统地来进行必要的教育工作。例如,用具体的范例来鼓励儿童学习,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参加班上的共同活动,培养他们按照教师的指示进行工作愿望,教会他们把学习和游戏区别开来,在学习时专心学习。

书中让我明白了“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以前的观念里,好像只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了才会建立所谓的关系。其实与他人建立关系是儿童期最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最早的任务之一,理解关系的形成是理解儿童发展的根本。而儿童关系的最初依赖于家庭关系,家庭作为一个系统不仅仅是它的组成部分的总和,而且是一个凭借自己本身的资格而存在的有活力的实体。影响儿童适应的是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抚养环境的质量才是最具决定性的,最持久的影响。儿童的发展是在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发生的,关系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适应。从出生开始,儿童就预先被适应成要与他人形成关系。依恋关系在婴儿期出现,在随后的几年里从反射式的行为模式发展的高度选择性的,有计划的和灵活的反应系统。发展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也很重要,但是这和与父母的关系不一样。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帮助学得许多社会技巧,帮助形成儿童的社会身份,同伴合作也能促进智力发展,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

书里特别强调儿童的情绪发展。情绪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东西,它被认为对社会适应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在人际关系中起重要的作用。情绪有生理基础,是人类的天赋的一部分。新生儿就是通过情绪来满足自己生理上的需求。让儿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若不能习得这种技能会给他以后的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个能力的发展就是将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这个过程要持续整个儿童期,并且涉及到学习许多调节自我情绪及其表达的策略。

《儿童心理学》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儿童。在拜读之后,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挺不错的书,书中有许多理论如果能与自己的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应该能使自己的工作上升一个台阶。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3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15、16岁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2、13岁)、青少年期(11-12岁——15、16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记忆发展、学习潜力、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忙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发展,什么样的。方式会阻碍其发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忙各位家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4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原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儿童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15

最近帮主一向在看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我学儿童心理学 主要有两个目的:成为更懂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更好地分 享者,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

儿童心理学是什么吗?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0-15 、 16 岁

儿童心理是研究不一样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开展特点及 其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学按年龄阶段划分为婴生儿期 〔 0-3 岁〕、幼儿期〔 3—— 6、7岁〕、童年期〔 6、7岁—— 12、13 岁〕、青少年期〔 11-12 岁—— 15、16 岁〕。

家长为什么要学点儿童心理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够 让我们更加了解儿童在不一样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开展、言语 开展、个性开展、记忆开展、学习潜力、思维开展和自我意 识的特点,让家长能够更好地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教育孩 子方面尊重生命成长规律减少盲目性和焦虑性,即不急功近 利的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的自生自长,最好的教育都是恰 逢其实、恰当好处的教育。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不一样阶段的心理开展特 点,帮助家长设置各阶段合理的成长期望,明确什么样的方

法有助于孩子认知、社交潜力及心理的开展,什么样的方式 会阻碍其开展,给家长带给一些恰当的教育方法,帮主整理 一份儿童的年龄与相应行为潜力的对照表,期望帮助各位家 长更了解自我的孩子,成为更懂孩子的教育者。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