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实用15篇】

家乡变化精选范文(通用15篇)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

龙潭乡位于安徽省潜山县中部,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天柱山后山,皖水的上游,面积93平方公里。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县城15公里,距安庆市天柱山飞机场和长江港口66公里。万涧又名皖涧,是乡里9个行政村之一,地名诗情画意,源自“每值雨后,苍崖浮青,万涧争流,如大大小小的银练悬挂山涧,故而得名。”万涧奋行了千百年,冲刷出一个厚实盆地,发酵出醉人古色古香,孕育出醇厚朴实民风……

抄小路从天柱山镇茶庄一条岔道向左进山后,沿途可见绕公路盘旋开出的层层梯田,可见点缀林中的小瓦平房,可见大片大片的苗竹林。只要车停在村舍附近,询问村民,在你面前的,必是笑容可掬与淳朴、憨厚以及惬意。

在万涧游览,疑是来到桃源腹地。映入眼帘的盆地被群山环绕,农舍点点,山田交错,鸡鸣犬吠。这里的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古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先后两次重修。戏楼属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为典型的皖西南地区宗祠建筑。戏楼自竣工起,曾接待过徽调、高腔、弹腔、京剧、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戏楼与看楼间为露天庭院,可容纳观众近八百人,安徽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来此拍摄专题片。

古戏楼对面,弯弯曲曲的山溪映入眼帘——沟壑纵横,绿水清澈见底,“龙潭”比比皆是。山溪与畈区小河流最大的区别是,溪中布满了各种形状的石头,尤其是那野牛般大小的石头,不知何年何月从山上冲下来的,它横卧溪中,仿若一道哲学命题令你探索、考量。

万涧的毛竹,四季苍郁,毛竹山场多达3万亩以上,素有“竹海”之称,龙潭乡曾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竹乡”称号。秋季,一棵又一棵粗壮的竹子被砍伐、装运,竟连下脚料竹杈等也能做成大扫帚。竹叶被堆放在旱地,冬天为高山蔬菜保暖,腐烂后化为上好的肥料……

游览中,两棵参天大树引起了我的注意。两棵树分别是枫树和榆树,树龄与相邻的农舍都已有300多岁了。其中一棵树干上长有蘑菇,当地村民说上面原还有珍贵的灵芝,不知被谁“请”回家养护去了。

万涧景区,文化内涵丰富,地域宽广、环境幽雅,极富山林野趣,是天柱山后山峰岭幽谷间的一道别样风景线。随着天柱山后山景区的大力开发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一游憩的最佳区域,定会吸引中外宾朋纷至沓来。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2

如果你走进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的大张村,你就会被村里的村容村貌、村民的精神状态和村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所吸引。随便进入一户村民家中,就会发现屋内的墙上有许多奖状,桌子上有奖杯,相册里有太多的比赛照片,比如棋类、牌类、球类的比赛,吹拉弹唱、舞蹈大赛……有的村民家里的墙上奖状贴不下,桌子上奖杯摆不下,相册里照片放不下。谁家的这些东西多,谁家就越光荣。这些赛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在这里找不到。村民干劲十足,文明程度高,邻里关系和谐,真正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说起这些,人们就会说起一个人——村支书张春青。

张春青虽然只是高中毕业,可脑子活,能干,会钻研。毕业后跟随父亲在外做生意,生意也是风生水起,业界有名。在外时间长了,张春青就想把村里带起来,一块富裕,咋带?从哪里入手?张春青就开始琢磨了。这时正赶上村里选举,他以全票当选村支书。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村民的文化生活入手,先解决贫乏的村民文化生活,增加村民的凝聚力。村委通过认真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村的村民文化生活实施方案。张春青先自掏腰包搞了一个家庭拔河比赛,要求必须有男有女,拔河比的是团结,这样经过训练,比赛,就能促进家庭和睦,评委是村里威望比较高的村民担任,获胜的家庭不仅能获得物质奖励,还能由村民敲锣打鼓胸戴红花送回家,非常光荣。接着,又举办了媳妇背婆婆跑和婆媳相互配合认字比赛,融洽了婆媳关系。随后举办了邻里三户厨艺大赛,一家出两个拿手菜,六个菜为一个单元参加比赛,这样既和谐了邻里关系,又提高了厨艺……

比赛一个接一个,村民的精神风貌、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干群关系等渐渐发生了变化。张春青经过认真研究及时把赛事转向了才艺方面,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一些不好的习俗逐渐没有了,村民空前团结,干劲十足。在村委的积极筹措下,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拔地而起,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连六年,大张村被评为先进村、文明村、模范村,许多外地的村干部也来学习参观。

走在大张村宽敞的街道上,想起大张村这几年走过的路,一股敬佩之情在心底升起。我知道:大张村的文化生活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村民的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3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市区附近,有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因“谋圣”张良而名的村子,这就是张店村。

享誉千年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由于辅佐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被称为“谋圣”;对于他“桥下拾履”、“功成身退”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万民传诵。然而,对于这位“谋圣”、“高人”是何方人士?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张良就出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平顶山下不远处的一个乡村,也就是郏县張店村。20xx年张店村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20xx年这个有着20xx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初冬的一天,我们全家人,从平顶山市区出发,乘坐公交车,来到张店村览胜采风。一进村便看到镌刻有罗老题词的牌坊矗立村头。在村里,我们看到了多处明清古建筑,据统计有296间之多,有9处深宅大院,其中一处是提督府。值得提及的是,这些明清古建筑,多用当地盛产的红石打基、红石垒墙、红石做窗、红石当础、红石铺阶,很有地域特点。有一家古楼房的窗户,是用一整块红石,镂空而成,很显别致典雅。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爱护下,这些古建筑保护尚好。另一个值得提及的是,该村民风很淳朴。我们在街上行走,多有村民打招呼,让饭、让茶、让座、让路。我们到一刘姓家看古宅,女主人立马端出刚出锅的炒花生让我们打尖。我们离开村子的时候,在村头拉家常的村民,都争先恐后地给我们指点路径、指点乘车地点,不让我们多走一点冤枉路。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张店村村民很崇尚文化和教育,由于有很好的教育,古代村子里不但出了张良,也出了不少高官,被称为进士庄,仅明清两代,就出5品以上官员12人,受皇封的村民多达60余人。当然,新时期上大学、成为国家干部的更是比比皆是。值得说道的是,张店村重视文化不仅体现在培养下一代上,就是村民自身也很重视文化修养。村子里每年都要举办农民书法比赛和张良故里绘画展览,让不少能写、会画的村民,脱颖而出,为此,村子里专门建了个小小的展览室。

据村民介绍说,聪慧睿智的张良,在张店村长到十多岁的时候,就外出闯荡。后来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再后来,他从朝廷急流勇退后,又曾回张店隐居。汉王朝为了褒奖张良,曾在张店村修建了一座“留侯祠”。为了看护留侯祠,张良的一支后裔,明朝的时候,从外地回迁到河南,一直守候在张店,使一度因战乱而萧条的古村落,又繁盛起来。致使这个地处宛(南阳)洛(洛阳)古道旁的古村落,发展到今天的东、西、南三个行政村,人口多达3500多口。张店村还流传着“张良阵”棋。张良阵俗称“摆山阵”,相传是张良研究兵法设下的阵,后人依据这个阵势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象棋。如今在张店村,很多人都会摆张良阵,只要在地上画个图案,再找几个石子、木棍当棋子,双方就可以“开战”了。我们在村头,就看见几个老村民,正在玩这种棋,双方笑声朗朗,不亦乐乎。在张店村,有文化品位的老物件随处可见,有一家陈姓村民的房墙上能看到不少汉砖,有的汉砖上还刻着龙鸟装饰。原来的张店村有寨墙,寨外有相传是张良养马、驯马、洗马的遗址。村外的马鞍山上有魁星楼、河洛图、石观音、古石刻等,还有三神庙、张良品箫处等遗址。这些遗址充分体现了张店村特有的“张良文化”。

当然,张店这个古村落,有了大的变化、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民都富裕了起来。在村子里,可以看到,有不少村民,已经住上了新式楼房。有一些村民的院子里或门口,还摆放着气派的小轿车。远行骑自行车和步行的人很少了。穿着上和饮食上,也向城里看齐了。

这真是:“谋圣故里,文化味浓,留侯古村,焕发青春。”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4

大学毕业选择留在了城市,之后忙于工作打拼,忙于成家立业,忙于孩子教育,回村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亲人都在身边,回乡变得不那么重要,虽然乡愁依旧,虽然乡村情结依然,回乡的旅程却一拖再拖,偶得空闲,老家有事,踏上回乡的旅程。熟悉的村庄,熟悉的大路,熟悉的语言,一切还是那么亲切。亲切感依旧,记忆中的乡村模样却变化很大,往日热闹的村庄安静了不少,三三两两聚集的人群不见了,空房子多了不少。

缺少人气的村庄让回乡之旅多了一层失望,所幸的是见到了几位儿时的伙伴。岁月的痕迹写在彼此的脸上,闲谈中得知他们也是回家办事,办完还要回去。问及去处,他们说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了县城。

记忆中,家乡紧靠大路,山中有煤矿,运输业发达。当时班上很多孩子不以学习为重,勉强初中毕业就回家当了司机,干起了运输业。村里很多人都是这样,不管年老还是年轻,不管长辈还是晚辈。家门口能就业,能赚钱,他们知足,他们没有过多的梦想,一代代重复着。运输业的发达带来了村庄的富裕,当时的村庄是周围村庄的佼佼者,周围村庄羡慕着本村的发展。记忆中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只是识文断字,不要成为文盲,父母不会重视教育,不会将钱投资在不能很快带来收益的道路上。

时隔几年,他们说出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县城的话语让我震惊。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催生了进城务工的浪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逼迫”着村民们的思想,走出乡村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回到乡村他们听闻知识的宣传,他们思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探索着下一代的去向。他们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他们吃了没文化的亏,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哪怕县城教育费用高,哪怕要背井离乡,哪怕为此要付出百倍的艰辛,他们也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没有文化寸步难行,这是他们的切身感受,他们的文化缺失决不能再在孩子的身上重复。

他们的话语让我震惊,也让我欣喜。他们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村里的新气象,让我看到了村庄的希望。虽然乡村暂时空了不少,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知识的丰富,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会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居所。文化走进了村民的生活,教育成为他们的必修课,村庄的发展不再只注重物质,精神文化诉求成为时尚,文化乡村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5

云南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乡撤乡设镇了!在设立新镇的喜讯中,我再次审视这个山区小镇,回忆在小镇生活二十多年的历史点滴,才发觉小镇真真切切的变化,眼前渐见小镇生动的新气象。

1988年我被分配到小镇最边远的一所山区小学教书。路过小镇,见到的是小镇的一条土街,土街两旁搭建着些临时的小馆子。土街无一草一木,没有一点绿色,有车过或风过,灰尘和着纸屑飞扬。如果没有那几幢火柴盒似的砖混楼房存在,没人认为它是个小镇,充其量只是个稍大点的村庄。

1991年我到小镇上工作,小镇依旧是原来的模样。工作之余,年轻人没有娱乐的地方,半支烟的功夫就走到土街尽头,稀疏的灯火更显小镇的寂寥。到了周末,大家都拼命地挤公共汽车,到城里看电影、逛大街,吸收新鲜的文化气息。

20xx年后,小镇面貌逐渐有了生机,土街修成了柏油路面大街,建起了绿化带,种植了花草,街道两边种上了成排的香樟树。穿上了绿装的小镇,崭露出活力,人们的生活内容日渐充实和丰富。茶余饭后,老年人聚在街边喝茶聊天,年轻人在树荫下打扑克、下象棋,其乐融融。

近年来,土街的面貌一年一个样,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栽植了大型树木,更换补植了绿化带花木,整个小镇绿意盎然,郁郁葱葱,集镇与绿树相依相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的小镇,宜居的小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客和环保企业入驻,创建了清新、恬淡的生活创业环境,打造了美丽的集镇景观。

如今,镇里还有了文化广场。篮球场、健身设配、活动场地、休闲地带一应俱全。每天清晨和黄昏,老幼妇孺,打篮球的,跳健身操的,娱乐健体的,聊天散步的,俨然就是城市公园的场景。小镇的人们无须再挤车进城赏花看热闹,出门就能娱乐散步、休闲健身、消遣纳凉,小镇成了城市的生活小区。

小镇新气象,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且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乡村特有的从容淡定、自然清秀,小镇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小镇独特的文化风景。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6

“假忙三十夜,真忙摘茶叶”,这是我此次茶乡之行听到的两句诗歌民谚。茶乡是诗乡,茶乡是歌乡,这引得我不得不时时入韵以诗话茶乡。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谷雨期间正是春茶采制的黄金时段,因此许多名优高档茶都有“明前茶”、“雨前茶”的别称以示珍贵。“三月茶山绿汪汪,三月茶乡风也香”,“绿波荡漾”和“清香四溢”可谓春之茶乡的两大景观特色,难怪远道而来的茶商们不用撩开车窗窗帘、凭那扑鼻的缕缕清香就可准确判断出茶乡到了。

“茶乡人迎客不说话,唱起那茶歌敬香茶”,历史悠久的茶道表演在这茶乡成了迎宾礼仪,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屏风上斗大的“茶”字,茶几旁纯朴可爱的茶姑,茶杯里袅袅飘香的新茶,无不令人被茶文化熏陶得醉意绵绵。茶歌有“请茶歌”,也有“挑担茶叶上北京”,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茶乡姑娘弹吉他》:白天把茶篓挎在肩,茶歌把太阳唱红了脸;夜晚把吉他挎在肩,情歌把月亮弹醉了眼……

乡政府礼堂黑板上,远道请来的茶叶专家讲授名茶采制新技术的板书还未擦去,他的助手和学生们正分散到各村各户服务到家。年轻的乡长告诉我:市场经济的春风吹绿了茶农们的心田。早些年这里的茶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尽管我们未雨绸缪办起茶业新技术培训班,结果是补贴听课者一个午餐也没有多少人来。这些年市场杠杆一撬动,没有新技术就没有名优茶就没有市场收益,一下子变成茶农主动来要求举办培训班,自己花学费、掏腰包都行。让人怦然心动之余,不禁想起那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来。踏着朦胧月色,踩着石板村路,我看到一幅“家家炭火旺,户户筛盘响”的茶乡夜忙图,一位名叫国荣的茶农边忙乎边跟我拉谈,他说:“做农民最讲实惠,同样一斤茶草(鲜叶),按教授讲的方法去做,价格就要翻几番、十几番,谁不乐意干呢?培训班好!”

天刚破晓,茶市就熙攘起来,肩扛、手提、车载着新茶的茶农们,从条条村路上向茶市赶来,茶市一片芬芳。来自省内外的茶商们设点收购,当面论价,晨光熹微中是一张张喜笑颜开的脸庞。最让人兴奋的是那些通往外面世界的客车了,但见车厢两侧竟然贴上了大红的茶乡招徕广告,是“茶乡新茶誉满天下”和“茶乡茶农诚迎客商”。在此诗意盎然的茶乡,我差点也把它们读成了诗句。正是:三月茶乡诗意浓,茶乡三月无闲人,炭火映红皆笑脸,茶歌芬芳唱春风。

记得一位外国诗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从一杯中国绿茶里,看到了中国的春天。”如是,幸福的茶农就是最先拥抱春天的人了。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7

从铜关坳口沿弯道下去,一片开阔的谷地里,一条小河流碧淌翠,任古榕婆娑着水面,弯弯曲曲朝西而去,一簇簇烟熏火燎的吊脚木楼静静地散落在河流两岸。宰拱侗寨就在这里诗意地栖居着。

一个秋天的上午,我们到这里的时候,几个妇女坐在店门口闲聊,有说有笑,把收割后的悠闲从容地晾在秋阳下。我们进路边的小卖铺买糖和水果,打听吴万麻后代的住处。

顺着店主手指的方向过去,陈旧的木楼里坐着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孙女。孙女约八、九岁。我们用侗语向她表示问候,说明来意。她脸上的皱纹涟漪一样漾开来,闪耀慈祥、和善的光泽。

老人名叫乃建超,是宰拱的歌师,今年76岁。她说:“现在宰拱寨上有2个老歌师,4个年轻歌师,年轻的歌师都是她带出来的,这边寨2个,对门寨2个,平时教年轻人唱万麻公传下来的歌。万麻有一首《劝世歌》,寨上的一茬茬娃娃,唱这首歌长大。”她念罢歌词,抑扬顿挫一大串,然后悠悠地唱起来:

唱首劝歌劝大家, 不搞阴暗要磊落;

公共场所要老实, 随水走岸学鸭鹅。

劝那乖人莫乱来, 讲那呆人莫犟壳;

……

有钱还要读书好, 有书不读就空落;

油盐酒米由土变, 坐地不知哪里撮。

光坐不知哪里有, 好生种地财宝撮;

……

老人教歌几十年早已把自己定位在导师的位置,面对我们这样的陌生人到来,她一样的把我们当作学徒,一边唱,一边解释歌词的含义。我静静地聆听,觉得这些歌词句句都是至理箴言,那么,这些歌词是从《论语》来的么?是从《幼学琼林》来的么?是从《菜根谭》来的么?听那浓浓的土语乡音,似乎又不全是。总之,那是一道道叮咛,一声声嘱咐。这时,我感觉坐在面前的这位老人,俨然一座古塔,一座见证世道沧桑,洞察人间万象的森森古塔,古塔里传出来的歌声,穿越重重岁月,轻拂我们的面颊,从头到脚摩挲着我们的身体,用道德、伦理的净水一遍遍搽洗我们的身躯,直至浸入我们的肌肤,浸入我们的内心。

下午,在卜朝刚家里与几位歌师聊,他们讲吴万麻的故事,唱吴万麻传下来的歌,我一首,你一首,歌声在屋檐下绕着,绕着,就把夜幕拉下来了。

秋天的夜晚,天空纯净如洗,朦胧的月光下,田野静得辽阔,山冈静得肃穆,山寨静得优雅。忽然,一缕晚风送来悠扬的歌声,我们循声而去,20来个中年男女,在唱侗族大歌。

歌声再起,男声高八度,女声低五度的旋律像一圈圈清凉的波纹向四面八方漾开,时而巨瀑訇訇,时而彩云悠悠。无论听者还是歌者,均可凭借第一个音节登高纵览,极目旷野,任心思载着阳光的碎片随起伏的冈峦逶迤而去,向天边逶迤而去;任心思扬起遐想的风帆随奔涌的江河恣意远航,驶向无涯的湛蓝;任心思饱蘸翠绿的音符携着松涛携着流泉在天地间徜徉。

一曲终了,歌声戛然而止,宛若浩浩荡荡的漫天雪花瞬间在大地凝结,万籁俱寂。歌声如水。每当一曲终了,就像一淙叮咚的山泉、一派哗哗的江流溶入一座水库,流淌的声音化作潜流,蕴蓄扬波的冲力,等待开闸。

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唱着,唱得自信、张扬。他们深信祖先流传下来的滋润心田、滋养人们成长的东西总是好的。因而,这么多年,他们一直把歌唱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表白爱情的日子,思念亲人的日子,收割五谷的日子,只要一开口,便从胸腔喷发一阕婉约的相思、一抹飞动的彩云、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阵幸福与快乐。

不仅仅宰拱,都柳江和清水江分水岭上的侗寨都是这样,如水的歌声日日夜夜在时光的河床里流淌,直到永远。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8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有一段非常幸福和谐的时光。那个时候,一到晚上,隔壁的“毛头”叔叔就来找爸爸下象棋。我和姐姐搬了小凳子坐在一边观战,虽然看不明白,也总时不时“耶、耶”地叫几声。妈妈洗了碗,就泡上几杯茶,加入观战的队伍。

后来,“毛头”叔叔家搬去了远处,爸爸没了对手,生活一下子枯燥起来。那时农村里没什么精神文化生活,爸爸不喜欢看电视,就迷上了赌博。生活的安宁就此打破。在我的记忆里,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父母的战争都是因此而起。

后来,我们县城提出了“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口号,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上增添了很多内容。村里重修了文化馆,在文化馆里开设了好几个“兴趣班”。村民可以去文化馆里学习怎么制作竹扇,也可以组队跳舞,也可以在文化馆的图书室安静地看上一会书。爸爸在文化馆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下象棋。那时打电话回家,总听到妈妈的笑声,说爸爸棋逢对手,每天忙着研究战术,已经很久没去打牌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和姐姐都在城里安了家。每隔一段时间回老家,总能发现村里的变化。村里的几家竹制品厂在村委的引领和支持下,生意越做越红火,听说其中的几款特色扇子还是专门销往国外的。村里的每个小公园都添置了很多健身器材。村里各家各户都拉了网线、装了电脑。爸爸说,通过网络,发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想去外面走走。我和姐姐都很高兴,鼓励爸妈出去旅游了几次。现在,听说村里又修建了羽毛球场和篮球场。

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我有的时候总在感叹,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越来越小了。现在,我的家庭又回到了原来和谐幸福的时候。爸妈在出去旅游的时候相互扶持,感情越来越好,爸爸去文化馆下象棋的时候总爱叫妈妈陪着,妈妈去广场跳舞的时候爸爸也总跟着。以前去菜市场,总能看到一堆堆聚在一起赌博的人,现在这种“壮观”的景象已经很少见了。

爸爸的变化,村里的变化,都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农村人也是需要精神生活的,只是有的时候需要村干部正确引导,让他们都能过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晋·葛洪《神仙传?麻姑》文中说:“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美丽农村、文化乡村的变化也可说是沧海桑田吧。愿这样的变化时时给我们新的惊喜,愿农村人都能成为精神上的富人。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9

“早就听说过有地方‘农戏’要来镇上演出,而今,在我们岙山村,我就亲眼目睹了农民把自编自导自演而‘农味’十足的节目搬上了乡村的舞台,实现了从政府单纯‘送戏下乡’到农民自导自演的‘送戏上山下乡’的良性互动格局”。老区新县八里畈镇教育辅导站的李德光老师一看到我,就兴奋地唠叨开了。

惊蛰时节,尽管室外小雨淅沥,但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岙山村的村部大院里仍然人潮涌动,乐声飞扬。该县乡镇群众文化大巡演活动在此举行。来自新县歌舞团、新县千斤乡杨摆柳艺术团和八里畈镇李南冲的民歌手等先后登台演出,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唱皮影戏及各种地方戏曲、传统魔术、民间杂技表演,赢得了农民们朋友的真心喝彩。

从文化下乡到农戏上山下乡,巨大的变化来自于该县对文化建设的扶持。近年来,作为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和河南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的新县,累计投资40多亿元,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改造提升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等红色景观,配套设置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组织专人挖掘文化底蕴,逐步完善乡镇文化设施。全县建成11个乡镇文化站、184个村文化大院、195个农家书屋、26个农民健身示范村,逐步打造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大众文化平台。

新县还鼓励县歌舞团大胆改革,公开招聘演艺人才;在各乡(镇)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和广播站,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选配11名科技副乡(镇)长充实到乡(镇)指导文化工作,明确12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为村级文化管理员;同时,培育各种文化协会组织,发展杨摆柳等民间艺术团体30多个,培育民间艺人600余名。

该县乡村文艺表演十分活跃。扎根农村的10支农村电影放映队,年放映电影2300余场;走向市场后的新县歌舞团,创作豫南特色节目168个;打造“将军之声”大戏,年均演出100多场次,成为河南省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民间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更是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

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该县还经常组织乡村文化站长、文化骨干、民间团体负责人到各乡镇观摩学习,取长补短。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助推了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全县30多个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利用节庆日、农闲时节,走村串乡为百姓免费表演,并融入政策、法律、文明礼仪等内容,倡导农村新风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0

熙攘的车流中,几个老人手拎马扎、水壶,一路说说笑笑。经验告诉我,县城附近有庙会,有村戏。一打听,果然,村戏来了。一时如回到孩童时代,对村戏的极度热盼再次被唤起。

春天初来,村戏的消息也就似乎是被春风吹了来。草草吃罢晚饭,挨家喊上小伙伴就出发了。一路轻松,一路说笑。拐过山头,戏前音乐已起,远远地望见,前方灯光通明,直亮得天空隐去了星星。心底的躁动加速了血液流动,催得脚步如飞。

戏台下已坐了不少人。可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卖东西的小摊。瓜子、糖块、油条、麻花……各种普通、稀奇的食品应有尽有;刀、枪、车、球……各种精巧、仿真的玩具更是琳琅满目。孩子们是一个接一个地转摊儿,看这看那,问这问那,就等着看好了可心的,花光了兜里的钱,又找大人要。一个个兜里装,嘴里嚼,手拿玩具,大喊大叫,围着广场疯跑,追逐打闹;家长的呼唤全然不顾,上学的烦恼全部抛开,只一味地沉浸、游戏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

戏还没有开始,演员们都在后台化妆。玩累了,孩子们又都被化妆室的新奇吸引到了后台。从一切可以瞅见演员们装扮的窟窿、缝隙里,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踮着脚尖;有的干脆就和后台管事的软磨硬泡、耍小聪明、玩捉迷藏,甚至大吵大闹,总之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凑近后台,看清化妆的全过程。华丽精致的戏装、威风八面的刀枪,达官贵人的乌纱、皇后妃子的凤冠,还有各种做工精巧的首饰、头花……看都看不完,赏都赏不够。

伴随着急促的锣鼓点儿,大幕拉开,好戏开场。演员们在台上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咿咿呀呀,看不懂招式、听不懂戏文的孩子们,也只是在戏台沿儿上、戏台跟儿那,看个热闹而已,有时还要给十分入戏的演员们做个鬼脸,弄个恶作剧什么的。

看够了台上,看看台下,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当然也有熬不住的,坐在那儿,摇摇摆摆、低头埋首,打着瞌睡。孩子们这时才来劲了,拿出水枪,喷醒这些“不敬业的戏迷”。打盹的老人激灵一下,又继续看戏,可能心里还感谢这些调皮的孩子把他们叫醒,才不至于落下精彩的情节。

兴致渐少,时间渐慢;喇叭一吹,戏终人散。大人们吆喝上自己的孩子,成群结队四散开了,各回各村,各回各家。一路上,月光皎洁,洒了一地,照出一条银色的路。时而月在山头,时而月上树梢,时而又揉碎流入小溪中,闪在树林里,月伴一路,照着回家的人儿。没有了说笑,只是静静地跟着大人,听他们谈那些不太懂的戏;或者什么也不说,只听着那沙沙的脚步,想着热乎乎的炕头儿,握着新买的玩具睡个好觉。

三天的庙会,很快就结束了。眼看着整个华丽的舞台,被一点点地卸掉,装成大大小小的箱子,被几辆大卡车拉走,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还曾幻想着要与戏班一同去呢。戏班走了,走了这一年的快乐,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在盼戏、看戏、送戏的一年年中,我已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可被孩子吵着看戏勾起的渴望,却丝毫没减。不是真看戏,只是借陪孩子看戏找寻一下自己儿时的记忆。此时看戏,心中又多了牵挂:孩子想要什么,大喇叭是不是吵着孩子,时间久了会不会冷。自己心里事儿多,可孩子却拿着荧光棒在那指着戏里的人乐呢。看来,自己儿时看戏的一幕又将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了。

村戏不断,快乐不断;快乐不断,幸福也就不断。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1

清明节前,接到大伯的电话,说是家乡这两年变化挺大的,邀我们这些在外多年的兄弟姐妹都回去看看。其实我是知道的,这几年为爷爷奶奶立碑修葺坟墓的事情屡次提起,只是大家五湖四海都太忙了。

车才开到镇里,大伯便来接了,他一路上滔滔不绝,东家长西家短的倒也有趣,从姐妹发小们的家庭事业到村镇的变化细细说来,自是格外殷实与热闹。

车行驶在村里新铺的柏油马路上,我让司机开慢点好仔细地看看记忆里的家乡。那一排排的木房哪去了?那泥泞的乡间小道哪去了?那遍地可望的牛羊哪去了?我梦里的故乡变了模样,一排排新修的楼房在太阳下熠熠生辉,弯弯曲曲的马路和水泥筑成的水渠交错着把田地格成棋盘,而我此刻正是这棋盘上一颗迟迟归家的棋子。山都绿了,水也清了,封山育林的成效开始显现,这里更美了。

兄弟姐妹们久别相聚,说得最多的便是记忆里的人事,但最后总免不了对时光易逝、家乡日新月异的感慨与唏嘘。不知道是谁先问起:今年清明祭祖之后会请社班来唱戏吗?只一瞬间才陷入感怀的低迷情绪瞬间又被击的高昂。

清明后请社班来唱花鼓戏是家乡的传统,也是年少时我们少有的娱乐活动之一。小时候,喜欢看花鼓戏,不只因为花鼓戏的幽默风趣和戏服的姹紫嫣红,也因着它的难得与热闹。只有逢年过大节或有钱人办红白喜事,在农闲时候才能邀请到社班在各个乡村里循环演出。台子一搭、锣鼓一敲,唢呐一吹,大筒一摇,琵琶二胡一弹,妆一抹,戏服一甩,咿咿呀呀便唱了开来。尽管戏曲年年月月不外乎《补锅》《打鸟》《三女争夫》等折子,连我们这些小孩也总能接上几句,可是看戏的热乎劲儿丝毫未受影响。在没有电视连电影都是难得的年代,我们都爱花鼓戏。为了看花鼓戏,我们常追随社班跋山涉水,走过一个个村庄去往十几里开外。有运气好的帮着社班打杂混吃混住,也有自备干粮借宿于乡亲家的,但更多的则是每天来来回回,只有我们这些小孩稻草一铺便睡在的草坪上。大人们从不阻拦我们,因着他们也同样稀罕着,有时也在星斗下露宿。可那时并没有这么多的事故,也没有这么多的坑蒙拐骗,要是放在现在便是极其不安全的事。

现在,每每想起不免怀念与感慨。那些花鼓戏里的糗事此刻正被我的兄弟姐妹们说起,多年未见的生疏与隔阂也仿佛消融在这热闹里。然而还有没有社班?还能不能看到花鼓戏?我和姐妹们实在没有底气,大伯也只是建议我们往村民活动中心瞧瞧。

待到傍晚,我们年轻一辈的说说笑笑去了村民活动中心。只见中心广场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音乐铺天盖地而来。我有些吃惊,竟能在家乡的小村见到广场舞。可是现在事实摆在我的眼前,仿佛嘲笑我的顽固与迂腐。村长介绍说:现在大家不怎么打牌都改跳广场舞了,这玩意儿时尚环保有趣味。原来人们享受文化熏陶追求文化娱乐是没有地域年龄限制的,他们拥有同样的渴望与权利。

知道我们此来的目的后,村民很是热心的呼朋唤友唱了几场花鼓戏。社班是没有了,但是怀旧的乡民却越来越多的自学了花鼓戏。我想,逢年过节的,不用请社班,不用排日期,就这么着村民自编自导几个小品,配上几场花鼓戏再加上大娘们的秧歌舞,也能热热闹闹过个好节。在花鼓戏的挑担、甩手帕、摇扇子里,我窥见了家乡进步的新面貌。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2

生长于斯,植根于斯,黑土如父母般亲切,一花一草编织一人一事,清风明月听我讲述小村和我的梦。

小村是鲜活的。绵延的203省道,鱼贯的行车,承载着财富,农工商贸,交集往复,兴奋和新鲜在呼吸之间便充盈进来。联一根网线,点一下鼠标,internet和e-mail便丰富了生活,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增加了乐趣和知识,肥沃的黑土地因为小村人的勤劳和合理开发更激发出无穷潜力。私家车的款式缭乱着双眼,城里的节日促销也融进了他们的身影。消费、看电影,再唱上一曲,男人、女人的脸蛋红扑的,刚庆祝完的酒意写在脸上,超出心理预期的收获叫他们不能自已。孩子们欢呼着,父、母亲的高兴使他们可以任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受苛责。无声的向上,周而复始的流动,小村的根本还在吗?还在。

小村是有骨气的。绵延的嫩江养育生灵的同时也会耍一耍小脾气,他会随着七月的淫雨咆哮而动。庄稼告急,村庄告急,这个当口,小村的人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扑上去,保卫家园就是无声的召唤。瘦弱的脊梁如钢筋般撑起了大堤,那些个日子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最真切的情怀,最无私的奉献是小村最直接的表白。

小村是淳朴的,蒙汉民族的融合让隔阂变成了想象,互助多元,文化共享。民族坦荡在民生里,彼此包容和前行。日出而作,简单中蕴含着不变的真理。夕阳西下,文化广场便在归牧的鞭哨声中拉开了大幕。开篇是舒缓的音乐和着广场舞,跨越了年轮,白发的矍铄,黑发的热烈,铺展开来,如花开般好看。拍手叫好的是找寻快乐的孩子,安静地听或者指手画脚,一切都在无拘无束的放松中还原自己。接下来悠扬的四胡,追溯着远古,蹄声得得而来,流水潺潺而去,时而鸟鸣,时而马嘶,一声嘹亮的呐喊是歌者由衷的抒怀。《月亮之上》的旋律澎湃在人们心里,《爱拼才会赢》的高潮鼓舞和回响着时代的声音、现代的农民。这些不加修饰的动作,高亢的底气都在夜幕下张扬开来,那些来自心底的乡村小夜曲用质朴撞击着心扉。心扉开启后是精神的富足和无尽的感慨。

小村是富有的。辛勤汗水浇灌下的土地上各色青纱帐此起彼伏,摩肩接踵说着丰收的喜悦。滴灌痴情的眷恋着这片草原和土地,无声细微,诉说着对根的情意。喷灌的甘露在铁牛的欢叫里恣意的挥洒着,哔哔啵啵的拔节声醉了百灵。安闲的牛用咀嚼的声音和着节拍,扑闪着双眸。牧人衔一片叶子,抖落的露珠挂在脸上,欣欣然憧憬着。牛奶就是白金啊,硬朗朗的支撑着小村的半壁江山。连片的羊草争抢着昂着头,镶嵌在白云朵的羊群里,一格一格如素描般洒脱,挥起的羊鞭一枝独秀填上了厚重的一笔。善于写意的人们把财富储存在绿色银行里,整齐的林网护佑着这一方水土,久违的鸟鸣听到了,起伏的蛙鼓虫吟回来了,鲫鱼在芦苇中嬉戏,就连路过的云都带着洗净后的蔚蓝飘去远方。生态好了,心态正了。和谐多了,钱包鼓了。思路有了,前路宽了。

小村美丽了,鳞次栉比的砖瓦房上聚集着太阳的能量,即便在寒冷的冬季心思都是热的。整洁的庭院,整齐的行道树,平整的乡间小路共同迎接着坐校车放学的孩子,他们是小村最柔弱和最需要呵护的种子。回家的欢声给四季以鼓舞,读书声给田野以勃发的动力,车轮往来结下的果实是未来的基础。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便是家的温馨,儿女的港湾。家和万事兴,家兴国昌隆。每个人,每个村就是一个个节点,串缀起国脉,涨起青青春色,放眼不凋。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3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位于扬州市东郊,在这片5万多人口的土地上,有建于汉代的古万寿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三次来吴桥拜访著名学者宗元鼎。抗战时期,陈毅等新四军将领以此为阵地,开辟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故有 “苏中小延安”之美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作为革命老区,吴桥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呕心沥血,在文化建设方面亮出一次次精彩的手笔:成立江都首家文化志愿者艺术团、摘取扬州唯一的“省民间文艺家之乡”荣誉,创建全国首家乡镇文化网……

读书以明理,吴桥镇数年来连续开展以“读书推动发展”为主题的“全民读书节”活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当地文艺作品频出,草根艺人随之不断涌现:万寿村60多岁的村民沈亭仅仅小学文化,凭借着顺口溜的爱好,从田间地头演到城市舞台,成为“扬州市特色文化标兵”;几朵金花——张永萍、吴秀等农村妇女,或擅长歌舞,或精于拳术,她们接受培训后担当起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时间义务广泛授徒。

瞅准时机成熟,吴桥于20xx年成立镇级文联,下设诗词、文学、书画、戏曲、摄影、民间文艺等7个协会,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经几年的发展,镇协会会员加入扬州市级以上各文艺专业协会的达60多人,省级以上的也有10多人,镇文联每年组织开展“十佳书香家庭”评比、书画作品展,读书征文等20多次群众文化活动。

当今时代,网络传播具有便捷、开放、迅速的特点,备受人们欢迎。吴桥文化部门秉承“创新、创优”的理念,于20xx年4月底成功创建全国首家乡镇文化网——《吴桥文化网》,及时传递全镇最新文化活动信息,推荐和展示文艺爱好者的艺术成就,为多层面、多角度诠释吴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搭建了平台。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xx年10月,吴桥镇筹建江都首家文化志愿者艺术团,100多名文艺爱好者报名参与的火爆场面,令镇文化站不得不通过现场表演形式,公平竞争选拔团员。现在艺术团开展的“欢乐村村行”活动不但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而且把党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事迹编成节目,寓教于乐。

重数量同样重质量,吴桥文艺演出节目亦不乏精品,20xx年,非遗项目“吴桥社火”登上央视三套《我们的节日?端午》。吴桥镇民间文艺表演团队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守望社火》,荣获第29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短篇纪录片一等奖,继而列为优秀纪录片向全国推广。20xx年4月,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吴桥镇“江苏省民间文艺之乡”称号,这是扬州首家获此称号的乡镇,标志着吴桥民间文艺的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走在全市各乡镇前列。

魅力文化让老区吴桥绽放新姿,孜孜不倦的吴桥人开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也让文化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4

河北省迁西县有个东荒峪。史料记载,明代当地始有居民,因所在荒芜,乃名荒沟峪;又因其西另有一荒沟峪,为彼此区别,改称东荒沟峪,后简称东荒峪,新时期成乡镇政府驻地。

洪荒初创,又有哪里不是这样呢?经历那些天灾人祸,长河边上,这个由小村落聚合衍变成的镇子,也是好不容易才挺起腰杆,在荒芜之上,努力种植、收获着希望。

东荒峪,这实际上是昨天留给我们的一种纪念。

正是因为昨天的荒芜和颓废,一个光脚板的农民,打破暗夜的沉闷,振臂一呼,喊出了黎民百姓的心声。长河川,赤旗飘扬,镰刀和铁锤敲出的星星之火,点燃了这方热土。1920xx年,中共迁安县第一个党小组、党支部的建立,让庄稼人从此有了盼头!

历史是需要永远纪念的。21世纪的这个春天,当我们走在东荒峪镇前韩庄村整洁的街道上,当我们闻着新时代的炊烟与花香,沿街文化墙上描绘的那些革命先辈,正以一种欣慰的笑靥,向我们传递着同志和战友的亲情!就是在那破旧、低矮的土瓦房里,镰刀和铁锤第一次真诚地走到一起;就是在“贫民学校”的小板凳上,“革命”这两个字顽强地走进穷苦人的心中。黑夜中点起的那盏油灯,今天还照亮着长河沿岸,照亮着我们脚下的热土。文化墙和纪念馆,是对先辈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除了书写在书卷上、镌刻在石碑上、描绘在墙壁上,这种精神更要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燕山深处,在滦河、长河的怀抱里,顽强的老区人民,正续写着新的传奇。

为了深入了解东荒峪,在实地游走之余,我还专门查阅了有关资料。在我手头上,有一份东荒峪镇去年底的汇报材料,其中,“夯实四个基础”“加强四区建设”涵盖了年度主要工作。“夯实四个基础”,即夯实信访稳定基础、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夯实群众组织基础;“加强四区建设”,即推进现代农业加工物流区建设、推进商贸行政服务区建设、推进矿企标准化提升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建设。再来看几个数字,“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10%;财政收入达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这是今年该镇的目标。这里所透露出来的不只是一种睿智和气魄!从荒凉贫瘠到繁华富庶,果实,是一代代人的血汗浇灌的,是一代代人的不悔追求凝结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是为了家国的富强和人民的福祉而鞠躬尽瘁的,经过共产党这个熔炉的锤炼和淬火,他们注定要成为一块好钢!

当三抚高速连接线优雅地挽起乡村的臂膀,当标准化井巷里打捞起沉睡的矿藏,当商业街上琳琅满目的货品向人们闪动着媚眼,当村民中心醉人的秧歌扭出了花样……日夜喧响着的长河,也似乎在问——这哪里还有荒凉?

东荒峪,曾经写满荒凉。然而,荒芜之上,我们也会让它结满果实。

家乡的变化精选范文 篇15

在安徽省石台县七都镇,有一个集中连片、村容整洁的乡间美丽的特色山村。今天我有幸参观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芳村,其美丽的身影始终在脑海挥之不去,那种古城的魅力和新时代下催生的城村结合体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全新的容貌。

条条村路施硬化。在芳村,不管大路、小路,基本上全浇上了水泥路,要想先致富,必须先修路,村庄道路实施硬化后,交通便利,村民舒心,企业放心,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青松绿柏中的道路更显乡村的美丽气息,让我们感觉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

芳村古韵十足。走进芳村,看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建设新型美好乡村,新时期的元素必不可少,可保留或建造些许古韵,无疑给村庄增添特有的韵味和魅力。西欧很多国家经过历史革命的洗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总能看到历史的厚重,这是他们对历史遗存刻意保存的结果,不会觉得拥有这些历史建筑就显得落后,相反却有历史自豪感和一种古韵美。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陈迹,却并不十分珍惜,以为与时代相去甚远,毫不珍惜地毁掉。水泥的大量运用,使农村千村一面,失色不少。而芳村古亭的建造和古徽道、古民居、古树古桥等的保留正是彰显历史的厚重,保存农村风貌,也是保护村落文化,重现经典,塑造芳村独具一格的乡情风味。村舍外,古亭旁,杖藜徐步转斜阳,美哉美哉!

地下水丰富。芳村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如今这个时期是干涸的。横穿而过的一条沟渠却让人眼前一亮,贯穿全村,丰富的地下水经这沟渠流经芳村每个角落,流水清澈,村妇相唤去洗衣,沟渠上方建造的两座古亭相依为伴,各自为村民遮风挡雨,加上古亭的美感与古韵,天然一幅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芳村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建立全方位的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在芳村,医疗室药品齐全,村部旁建立了篮球场,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村民晒稻、晒玉米、晾木耳都在这,给村民解决了一个难题,篮球场用途多多,不远处有一个健身广场,休闲的时候,这里是村民休憩娱乐的好场所。每到傍晚时分都不约而同相聚于此,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好不热闹,顿时给村庄增添了一份活力。在给村庄增添活力的同时,还不忘给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绿是乡村的一大亮点,不用多加修饰而自显绿的生态;村庄每隔一处就有垃圾分类箱,定时有人清理,定点焚烧填埋,可利用的再生利用,不可利用的定点填埋,以防污染,所去之处干净整洁,村民的菜园地也用木栅栏围护起来,美的装饰应接不暇;居民区路旁修建路灯进行亮化,方便村民出行,使黑夜不再寂寞,村庄治安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特色农产品加工。芳村美好乡村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方村村因地制宜成立了一个蔬菜品类加工厂,不仅使村民增产增收,还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中所需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了农村的特色和韵味。

芳村的新面貌、新农民、新风尚、新业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有助于我们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新型乡村。

看芳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看芳村美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