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简单小故事(通用5篇)
最早提到“五一口号”的,是廖承志的一封“催问”电报。
194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快到了。当时新华社社长是廖承志,他正率队驻扎在位于太行山深处涉县的东西戌村,按照惯例,党中央每年都要在此时提出“五一口号”。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至西柏坡,请示中共中央:“五一”劳动节快到了,中央有什么重要政策决定通过“五一口号”来向全国发布?
廖承志的这封简短来电,当即引起毛泽东和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反动统治即将崩溃,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该是通过“五一口号”对外公布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提出新中国政权蓝图的时候了。
1948年春解放战争局势的发展,促使更多的民主党派人士站到同中共携手奋斗的坚定立场上来,爱国民主人士纷纷向中共中央建议,尽快成立全国政权机关,以与的总统选举相对抗。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提议:解放区应紧急成立联合政府政权机构,以对抗伪国大后的局面。民盟中央负责人沈钧儒向中共中央提议:解放区应成立产生联合政府的筹备机构,以对国内外号召否认伪总统。沈钧儒希望中共考虑,可否由中共通电各民主党派,建议召开人民代表会,成立联合政府,或由各民主党派向中共通电提出此项建议。陈嘉庚和沈钧儒的主张,无疑代表了当时许多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意见。
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心声,立即引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48年3月4日,毛泽东、致电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朱学范:“欣悉先生到达哈尔滨,并决心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共同事业而奋斗,极为佩慰。我们对于先生的这一行动,以及其他真正孙中山信徒的同样的行动,表示热烈的欢迎。”3月6日,中共中央发表评论,表示愿意与民盟、民革等民主党派“携手前进”。
4月27日,毛泽东写信请刘仁转告张东荪、符定一,邀请他们及许德珩、吴?等民主人士来解放区参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会议,讨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和关于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合作及纲领政策问题。会议名称拟为政治协商会议,开会地点在哈尔滨,时间在当年秋季。
森林里,生活着一群非常勤劳的小动物。
所以五一劳动节对它们来说,可就像咱们的春节一样重要呢!
这不,快到五一劳动节了,大家准备聚在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大象家宽敞,于是大家决定,将聚会就定在它家。
节日这一天,大家都来了,一来,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小鸡和小鸭择菜,小羊和小猴子洗菜,小兔子和小猪做饭,大熊和大象布置。
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劳动,很快,满满一大桌子的菜就做好了。
大家都坐下来,举起酒杯,一起碰杯说:“五一劳动节快乐!”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和普通动物一样,四肢着地前进,和他们一样还没有聪明的大脑。那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聪明起来的呢?从他们开始劳动的那天起。在无意间,他们发现烤熟的东西比生东西好吃,于是,他们开始钻木取火,他们取下树上的枝条,然后在石头上反复摩擦,直到变成有尖尖头的为止;再取下动物皮毛等易燃品,把它放在一个事先挖好的小洞里,不停的来回转动,直到有火为止。人类通过劳动,知道了火的用处,它能让食物变得更美味,还能给自己取暖,更能赶走野兽。渐渐的,他们通过劳动,发现了很多新鲜事物,人类也在这些劳动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问题:现代人,劳动除了能增长智力,还是为了干什么呢?
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的村头,有一棵两人合抱,高达三十米的白杨树,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杨”。
提起“将军杨”,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1940年4月,驻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八路军总部为建设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暖,当地的老乡和战士们展开了植树比赛,看谁种树多,成活多。大家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
这时,有一队八路军战士,扛着铁锨和头朝河湾走来,走在头里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他们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灰粗布军服,袖口、衣边和膝盖已经打上了补丁。
大家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儿童团员欢呼着把他们围了起来。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动手,在河边种下了一片白杨。
朱德挑了一棵笔直的杨树苗,对一位战士说:“小伙子,给咱选一块地方,栽上这棵小树,好不好?”
“好啊!”小战士指指一片空地说:“朱总,就在这儿栽吧!”
朱德立刻挥起头刨起坑来。小战士见朱德使用头十分顺手,动作很熟练,挖的树坑大小深浅恰当,不禁连声说道:“想不到,朱总种树还真有两下子!”
这时,朱德已经把树苗插进坑里,他又堆上土,用头捣结实。
左权从河里提来满满一桶清水,给小树苗轻轻地浇上水。
彭德怀带着几个战士到山坡上割来了带刺的树枝,给小树苗做了一道精致的小篱笆。
树种好了,有人提议给小树起个名,于是,“将军杨”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杨茁壮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每当人们看到这棵将军杨,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种树的故事。
A是我带过的最努力的实习生,但是除了“努力”,我暂时也想不出其他的褒义词。她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的,做事从来没有怨言。但是,她没有拿出过让我惊艳的东西,倒是因为捅过几次不小的娄子,让我不得不渐渐收缩她的工作范围。每当遇到问题,她的回应总是:“我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个样子的。”
B则是她的中年版,三十几岁的人了,靠着频频跳槽才做到了一个小组的领导,因为专业太差几乎遭到了所有同事的投诉。即便如此,老板在不让她通过转正这件事上仍有些犹豫:毕竟,她这么努力……
国人素来推崇努力,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样的成语,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爱拼才会赢”这样的金句,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他人也必须抱有一份尊重,毕竟已经尽力了,也就无可指责。
于是,就有了一群为努力而努力的人。上学时他们睡得最少,上班时他们走得最晚,案头上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却一般得不能再一般。你会发现,这样的“努力”,不过是效率低下,把别人五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用一个小时来完成,人为地抻长自己的生命,简而言之就是不走心。
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既不肯在“努力”前稍微动动脑子,做好规划,也不肯在“努力”无果后做好总结,吸取教训。他们很有西西弗斯的精神,不怕失败,但对成功也并没有太强烈的渴望,非要在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证明自己真的非常努力。
努力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很多人在拿自己的实际行动侮辱这两个字。有些常见的价值观,反而容易教坏小孩子。在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教人卖苦力的太多,教人动脑子的太少。蒲松龄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如果只是靠勾践努力,那还有西施什么事儿呢?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懒人,只是有些人表现在行动上,有些人表现在思考上。第一种人是看得见的懒,第二种人却可能成了人们眼中的勤奋者。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第一种人成功的机会更大些,有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上犯懒了,如果又不想饿死,起码会在做事前多动动脑子,为自己找出一条捷径。倒是第二种人,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标签也只有“努力”。
爱迪生够不够努力?试验了几千次才发明了灯泡。不过我敢说,他要是每次都试同一种材料,就是再勤奋上一万倍、试验上一亿次也没用。后来他成功了,人们说他是天才。
你以为缪斯女神会随意光顾一个懒惰的人吗?一个人只有非常努力,并且善于在努力中思考总结,才能频频迸发出灵感。那些你眼中做事毫不费力的人生赢家,他们比你努力一千倍、一万倍。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为什么人们把“勤奋”的王冠送给了蜜蜂而不是屎壳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体力少,而是前者的劳动结晶是蜂蜜。
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你的努力就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