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汇编三篇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通用3篇)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1

一、背景

在宁德工作期间,为闽东“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闽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行动至上”“把心贴近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扶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留下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理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继承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推进中健全完善,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德实际、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20xx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在宁德召开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汪洋副总理指出,扶贫开发“宁德模式”成为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也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宁德市在扶贫工作中始终注重加强脱贫一线核心力量,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已然成为“宁德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做法

1.抓扶贫先扶志,促脱贫攻坚有信心。在《摆脱贫困》中指出:“扶贫先要扶志。”宁德干部群众在30年的扶贫历程中深切感受到,摆脱“思想贫困”,激发内生动力,始终是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在学习研讨中弘扬传统,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市委常委带头深入挂点村讲党课、过党日,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学习《摆脱贫困》,开展“弘扬优良传统,推动脱贫攻坚”专题讨论,大力传承弘扬“一棒接着一棒干”“功成不必在我”等好思想好作风,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加强培训中提高能力,实施“千名贫困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市县每年分别举办2期贫困村主干轮训班、4期贫困村党员就业创业培训班,选派452名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异地挂职锻炼,增强致富带富能力。在广泛宣讲中解疑释惑,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为契机,全市各级组建宣讲团62个,深入宣讲在宁德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优良传统,宣讲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宣讲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典型,让群众搞清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切实改变“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增强内生动力。

2.抓组织功能提升,促脱贫攻坚有活力。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坚持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突出补齐短板,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组建好一批产业支部,强化村党组织对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导,采取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委(党总支)设在中心村、党员示范岗建在致富项目中,探索推行“支部+企业(合作社)、支部+基地、支部+电商”等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建立党支部425个,在中心村建立党委(党总支)67个,辐射带动3万多农民脱贫致富。搭建好一个服务平台,各级党费和财政配套2600多万元,推动24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改造升级。按照“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布局,分别建立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点)112个、2135个,推进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鼓励支持500多名党员和返乡创业高校毕业生在活动场所开设各类便民服务平台,把场所打造成电子商务、便民超市、村民议事、代办服务、小额金融等阵地。落实好一套监管制度,出台《关于切实解决村干部“走读”问题的意见》,通过健全村干部在岗记实、岗位目标等7项制度,在全市504个村实行坐班、1631个村实行值班,让群众随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制定村务民主监管规范性文件,把扶贫项目、资金等安排使用情况纳入村级组织目标管理和党员设岗定责的重要内容,进行责任分解、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任务有人领、责任有人扛、工作有人干。

3.抓骨干队伍建设,促脱贫攻坚有力量。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头羊。始终把选好配强带头人作为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建强乡镇扶贫工作骨干力量,有针对性地选配熟悉“三农”工作、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领导班子成员中80%以上具有2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统筹县乡专业技术力量,每个乡镇组建2-3支符合当地产业特点的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服务群众脱贫。建好村级扶贫带头人队伍,大力加强“双薄弱”村党组织建设,采取从经济能人中“引”、退休干部中“召”、返乡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中“培”、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推”、现任优秀村干部中“留”、机关优秀干部中“派”等办法,促进村主干中经济能人占比提高到63%,在此基础上把305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补充进村级组织班子。着力发挥能人党员帮带作用,建立“扶持党员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机制,支持4000多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5000多个,帮助和带领1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开展“党员1对1结对助困”行动,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致富脱贫。

4.抓工作重心下移,促脱贫攻坚有合力。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把农村作为扶贫脱贫的“主战场”,突出工作重心下移,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资源往基层倾斜,凝聚各方合力扶真贫、真扶贫。“四下基层”解难题,健全“664”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六到户、六到村”帮扶举措,“四到县”对口扶贫办法),市县领导分别挂钩联系1-2个贫困村、2-3户贫困户。县乡党委书记结合每年领办的2个基层党建项目,把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263个书记办实事项目,市县千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基层办实事好事1.2万件。驻村蹲点抓扶贫,建立“六项百分百责任机制”(百分百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下派第一书记包重点村、社会力量包重点户的挂钩帮扶制度),选派280名党员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1640名干部驻村蹲点,安排1755名干部包户扶贫,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第四批驻村第一书记共筹措帮扶资金6.55亿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xx年的6229元提高至9473元。结对共建促发展,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1300多对,实行“双向承诺制”,采取结对帮扶、就业培训、建设惠民金融服务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20xx年以来解决共建村生产发展、脱贫致富中的难题6400多件。

5.抓保障激励机制,促脱贫攻坚有干劲。着力在加大扶持力度、落实政策待遇、树立基层导向上下功夫,把基层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市委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意见和三年规划,从保障发展用地、整合资金项目、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明确配套政策,市县财政每年安排8000万元用于村集体增强“造血”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资源开发、资产盘活、物业经营、服务创收、资本运作、入股分红、招商引资等多种办法,不断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经过两年多的攻坚,全市有经营性收益的村提高到了76%,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24%,均比20xx年翻一番多。提高村干部报酬待遇,市县财政每年新增近3000万元用于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全部达到中央提出的标准。全面建立村主干社会养老保险和离任保障办法,给予每人每月150至400元的生活补助,着力解决“无力做事”问题。提升基层干部精气神,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采取表扬一批、使用一批、储备一批、培训一批、教育一批的“五个一批”举措,推动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着力解决“无心干事”“干不好”等问题。全面建立村干部绩效奖励制度,对年度“双述双评双考”优秀的村干部,按照不低于年基本报酬10%的比例进行绩效奖励,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20xx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全市拿出155个职位,从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六类人员”中择优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提振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三、成效

一是基层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把实施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双提升计划”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找准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在“组建好一批产业支部、建好一个服务平台、整顿好一批后进党组织”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强化示范带动上下功夫,着力在规范“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生活上面下功夫,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脱贫优势。20xx年,全市3.9万人、24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分别占比53%、54%。

二是农村带头人队伍致富带富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带头人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县委书记讲党课、乡镇党委书记作辅导、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传经验”活动,请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20xx年以来市县乡三级累计培训乡村干部8200多人次,不断提升脱贫攻坚骨干队伍素质。为进一步集聚优秀创业创新人才,优化农村的人口结构,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全市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达1600多人,创业项目1200多个。比如,福鼎市柏洋村从一个窘困小渔村迈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村党组织从一个落后的基层组织一跃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

三是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结合党员就业创业培训班,实行创业“红色信贷”帮扶项目,解决党员创业启动资金难的问题。建立“扶持党员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机制,支持4000多名党员创办领办致富带富项目,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创业基地、“一帮一”结对子等实践活动,建立党员创业基地600多个,帮助和带领1万多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项目。探索开展“党员脱贫示范户”“干部致富带富标兵”、等评选活动,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市赤溪村党组织30年来始终把摆脱贫困作为己任,通过党组织“四强四引领”作用,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50户,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致富小康路。

四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始终把推动脱贫致富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始终坚持加强脱贫第一线核心力量建设,村干部领着党员干,党员带着村民干,探索出一条具有宁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脱贫率达到96%。闽东最偏远的乡镇—寿宁县下党乡党委始终铭记“三进下党”时的殷切嘱托,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头引领作用,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做强做大茶叶、脐橙、锥栗等主导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四、启示探讨

一是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注重把抓党建作为统揽脱贫全局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引领,充分认识党建脱贫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脱贫攻坚的使命感紧迫感。始终坚持把“抓基层党建”与“促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同步推进,把党建工作重心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考评党建工作的主要依据,找准党建与扶贫的结合点,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把党建工作变为脱贫攻坚中的生产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形成“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鲜明导向,把党建与经济社会“两张皮”拧成“一股绳”。

二是必须盯紧目标弘扬好传承好优良传统。始终坚持在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中培育精神力量,在全省扶贫脱贫大局中找准宁德定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展现宁德作为。各级党组织注重学习好传承好实践好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久久为功”,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突出“核心力量”,强化农村扶贫一线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山海协作”,实现沿海、山区县市对口帮扶。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切实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三是必须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党建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宁德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继承创新,精准施策。创新提出“六到户、六到村、四到县”的“664”工作机制,建立“六项百分百责任制”,落实“红色信贷”党员创业基金,开展党员、人才结对助困行动等,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找准发展路子、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有效提高了党建脱贫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走出了一条与本地实际相契合的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独具闽东特色的扶贫脱贫“宁德模式”。

四是必须着眼长远找准发力点。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要义在于能否聚焦党建核心,超前谋划,找准脱贫攻坚发力点。宁德市委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重大机遇,用好用足中央、省赋予宁德市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众多扶持利好,突出谋远固本,及时出台《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在加强乡镇班子、建强村级组织、发挥党员作用、推动力量下沉、完善要素保障、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各类政策资源、项目资金、干部人才力量在基层精准投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2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用“一次伟大觉醒”和“一次伟大革命”高度概括与评价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系统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与“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用“十个始终坚持”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把握“三大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九个必须坚持”,为“前进道路上”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成功道路实践,4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探索与实践创新,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凝聚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会,在领会中融会贯通。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的理论品质,理解这一重要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的精神品质。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画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思想同心圆”。

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同样没有出路。要直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的深刻内涵,开展调查研究,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改造世界”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破除一切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指导实践创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创新,把握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加快推进局部性改革与稳步推进全局性改革的辩证关系,不断在实践创新中检验理论创新,在方法论创新中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开放的科学而不是“绝对精神”,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永远在路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远在路上。

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原则和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反复强调,要把他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正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脉”上下了苦“功夫”,在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的“承”上用了真“功夫”,中国共产党才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用实践检验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它与时俱进,是能够不断吸收时代精华、永远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和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永远对立。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本领,需要我们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以终身学习的执着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只有在系统学习中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才能在深刻领悟中,不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项严肃而异常艰巨的工作,它既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弘扬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既需要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需要我们同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污名化、解构化、边缘化现象展开旗帜鲜明的斗争,不断提高辨别能力,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不动摇

理论只有关怀现实,才能永葆其生命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实现理论彻底的前提,需要理论能够抓住客观事物的根本,当前这个“根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在4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事关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重大问题的思考,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只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满足人民群众创新需求统一起来,把激发人民创新活力同提高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要在伟大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取得的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进行到底。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3

40年风雨兼程,春风化雨,人民生活日新月异;40载砥砺前行,披荆斩棘,中国社会天翻地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深刻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宣言书。

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到伟大创造,从伟大革命到伟大飞跃,深刻昭示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脉络、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实践。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了由“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摆脱了苏联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桎梏与壁垒,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闸门。

这个伟大觉醒既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春潮,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人不为任何干扰所惧,不为任何风险所惑,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形成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息繁衍的精神家园。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期盼和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40年前的这场伟大觉醒,让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星之火,在今天的中国形成燎原之势。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航船,正在接近理想的彼岸。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