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和提升农村环境品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根据《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以垃圾分类示范、 美丽村落和美丽庭院打造、 “四好农村路”创建为重点,加强源头管理,实施系统整治,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清理整治农村公路及两厢环境突出问题,把建设成幸福美丽宜居的新家园。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街道切实加强对路边环境治理的领导,并充分发挥全体村民的主体作用。
(二)示范引领,确保实效。所有县道、乡道及通村公路以改善村容村貌为基本原则,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切实提升农村公路路边环境。
(三)健全机制,长效管理。实行集中治理与长效管护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与提高村民素质相结合,治理行动与宣传发动相结合。
(四)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各村(社区)负总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上下联动、协作推进,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量化考核内容,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五)严格考核,注重实效。对村(社区)推进治理工作的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指导和月度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解决,务求取得治理工作实效。
三、治理时限、范围和内容
(一)治理时限:20xx年**月上旬至20xx年**月。
(二)治理范围:全街纳入“路长制”责任制管护的所有农村公路道路两厢可视距离1000米以内。
(三)治理内容:全面治理全街农村公路及路边两厢环境,确保全街农村公路及两厢达到“十无”要求(无垃圾、无杂堆、无违建、无裸土、无滥呆、无毁损、无污物、无淤沟、无占道、无乱挂)。
四、治理任务
通过全面治理,要求每个村重点整治1个组,每个组重点推选10户示范户,不断巩固治理行动效果,让广大村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环境治理带来的获得感。
(一)打造美丽村落。按照布局美、整齐美、清洁美、绿化美、和谐美的要求,在全街范围内打造1个以上美丽村落,并推荐参与区级美丽村落评选。[牵头单位:经济发展办,责任单位:财政所、城管办、城建办、文明办、各村(社区)]
(二)评选美丽庭院。按照住户自愿投入、庭院整洁有序、房边绿意盎然、人文特色浓郁的要求,在全街范围内打造并评选“五星美丽庭院”30个、“四星美丽庭院”50个、“三星美丽庭院”100个。[牵头单位:经济发展办,责任单位:财政所、城管办、城建办、文明办、各村(社区)]
(三)创建“四好农村路”。按照“建设好、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的标准创建“四好农村路”。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年度考核目标任务。新改建农村公路应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20xx)及国省有关技术标准,同步建设错车道、路肩、排水和安防设施,一次性交(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公路等级路率、路面铺装率分别达到90%、75%以上。以“农村公路路长制”为抓手,加大治超治限力度,各村(社区)落实必要的管养人员和经费,制定爱路护路的村规民约等其他有关规定。农村公路列养率县道、乡道、村道经常性养护分别达到100%、90%、70%以上,达到《公路状况技术评定标准》(TTGH20—20xx)中等路以上的县乡道、村道比例分别为80%、60%以上,各村(社区)全部达到农村公路管养示范标准,县道、村道文明示范路的里程比例分别达到20%、10%。[牵头单位:城建办,责任单位:城管办、经济发展办、各村(社区)]
五、推进措施
(一)加快工作推进。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加强治理工作督查,督促各部门和各村(社区)落实工作责任,倒排治理工期,加快推进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二)组织全面测评。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xx年**月组织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测评。
(三)抓好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好文明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可操作、可复制的治理模式,为全街乡村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夯实基层基础。
六、组织保障
(一)建立统筹机制。实施“路长负责、村组实施”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形成部门协作、上下联动、高效有力的治理工作格局。由街道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领导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各路长要牵头调度所联系农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协调解决治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各牵头单位要自觉承担整治工作牵头责任,抓好治理任务的逐项落实,定期向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报告任务推进情况。各村(社区)要组织实施好治理工作具体事项,确保治理工作全面落实、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相互协作,全力配合,形成推动治理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强化投入保障。按照“奖补高效示范”的原则,加大对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投入力度。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工作,发现和推广更多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
(三)广泛宣传发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全街乡村公路路边环境治理工作宣传报道,街道干部、支村“两委”和基层党员要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动员,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引导参与作用,挖掘和推介一批典型事例与典型人物,营造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
(四)严格督查考核。强化日常督查和测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对工作推进有力、圆满高质量完成治理任务的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拖沓不力、进度迟缓、不能如期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严格责任追究。将百日攻坚行动落实情况纳入街道对村(社区)的绩效考核内容,从严从实予以考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包括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此又作了全面部署。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地域辽阔,农村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中国乡村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群众生活富裕是关键。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前提是要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收益由乡村集体负责管理和分配,既可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组织起来,提高村庄的集体经济实力,又可以改善个体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直接增加村民的个人和家庭收入。二要依托农村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拓展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资源就是财富,乡村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不同地区的乡村也有着迥异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合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三要发挥资本的集聚效应来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为此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乡村治理协同领导机制。要加强党的领导,做好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理念,保证乡村治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整合村民个体、乡绅名贤、村委会等诸多方面的力量,在密切交往中提高村民的协同参与意识,形成乡村治理主体,通过自治、德治、法治形成的合力实现乡村善治。第二,做好乡村治理的相关制度安排。乡村治理要以法治为本,今年年初发布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在法治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乡村治理章程等规范性制度安排以及乡村决策流程、乡村财务管理流程等程序性制度安排,使乡村治理有章可循。第三,建立沟通协商、监督反馈机制。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沟通和监督机制,通过沟通协商、民主决策对乡村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要畅通协商和监督渠道,及时发布和反馈沟通与监督信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实现乡村振兴,要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振兴不仅要保证农民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农民精神上的富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复兴和文明新风的构建,有利于激活乡村的活力,因此必须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文化方向发展;要做好乡风民约建设工作,强化村民守望相助的集体意识,强化村民的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为乡村振兴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要深入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的凝聚力;要挖掘乡土文化的农耕特质和区域特色,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证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加大对农村生产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使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一是加强水利、道路等生产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应变自然灾害的能力,力求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快饮用水、通信网络等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村民的现代生活水平。四是加大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多方面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维护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今年年初发布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部分,围绕《意见》的相关要求,维护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严格乡村工业准入制度,合理规划乡村工业布局,严格控制高能耗、重污染的工业进入乡村,积极引进低能耗、高效益工业,有选择地发展乡村工业;改革乡村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切实保护好耕地及农村生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大农村再生资源的可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节约农村生态资源,拓展乡村生态空间;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和宣传,营造“美丽乡村,人人有责”的良好生态氛围,助推乡村振兴。
本是猫冬时节,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常山庄却一派繁忙:村旁的红嫂纪念馆里,参观学习者一拨接一拨;红色影视基地内,剧组人员进进出出……“这些年,300多部影视剧在俺这儿拍摄,不少老少爷们儿客串过群众演员。”村党支部书记李勇说,“吃上红色饭,脱贫又致富,村民们对党政军民鱼水情体会更深哩!”
20xx年11月,考察山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牢记嘱托,发挥富有红色文化资源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优势,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加强挖掘阐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营造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浓厚氛围,努力构筑传承红色文化的高地。”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深化沂蒙精神研究阐发。山东突出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核心特质,在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沂蒙精神研究”专项,每年列出20至30个重点选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并通过访谈、制作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性搜集老党员、老支前、老战士、老模范及英模人物的口述史、回忆录,编纂出版《山东抗日战争实录》《山东抗战口述史》等,为研究红色文化提供珍贵史料。
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在齐鲁大地,一部名为《乳娘》的歌舞剧火了。该剧讲述的是抗战时期,胶东“乳娘”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感人事迹。使红色精神润物无声,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山东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用百姓语言讲述、以艺术方式表现、借技术手段呈现红色故事, 有力推动红色经典“上舞台”“进荧屏”。作为沂蒙精神发源地,临沂开展“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演沂蒙”等系列活动,推出舞剧《沂蒙情》、电影《渊子崖保卫战》等文艺精品130多部。
守护红色文化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共产党宣言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在山东,星星点点分布着革命遗址2449处。为更好保护革命遗址,全省党史部门发动4000多名普查人员,普查摸底、建立台账、掌握家底。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吸引力,其中山东网上抗日战争纪念馆上线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人次。
加强红色教育传承。今年以来,山东依托近1200个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让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当好传承“园丁”,在孩子们内心播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种子;创新宣传方式,选拔优秀百姓宣讲员,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至今已举办巡回宣讲1150余场,直接听众达33.7万人次。
突出先进典型引领。全国重大典型“时代楷模”王传喜,带领兰陵县代村党员干部群众奋斗20xx年,将一个负债380多万元的落后村,发展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1.1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5万元的乡村振兴“排头兵”。山东先后发布12位“齐鲁时代楷模”事迹,全省“中国好人榜”入选数量、推荐好人线索数量连续4年位列全国第一,通过巡回报告、先进事迹展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以榜样为标杆,自觉传承和践行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