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新的一年到了,我们应该跟上一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每当这一天的到来,人们往往会为了欢喜气氛而忙碌着:比如贴窗花,贴春联,换门神……每当这时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关于春节,有这么一段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去人家院子里吓唬小孩,之后那小孩就得了一种怪病,有一次一个人巧合发现”年”只要看到红色的物品就不敢靠近,所以每年春节都要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而这个传说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都可以听见大人在告诉小孩这个传说。

但是在春节前,有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存在这个世界上了,据说是武汉的人民打猎野生动物时得了这个病毒,当时又不知道,所以通过口沫传染了这种病毒。就这样差不多整个武汉都被传染了。那些医生们都从老家赶回来一起攻克这种病毒。

我们虽然不能帮助他们研究病毒,但是一定要做到能呆在家里,就呆在家里,尽量少出门。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要相信中国,信任中国,武汉加油!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对自身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对民族与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xx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撑,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色

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一百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和旺盛的生命力。

20xx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人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主动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创造性地建构自身思想文化的过程。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本质上看就是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牢牢掌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迷失方向、改变本色。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融百家于一炉,是世代中华儿女智慧的历史结晶。作为历史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仅供陈列的摆设,也不是僵死的化石,相反它是含苞待放的花朵,随时可以绽放出自己的色彩。

从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人类文明走向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根基,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武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曾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其根基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具体来说,其一,不忘本来。即处理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继承是最好的创新,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其二,吸收外来。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以开放包容精神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必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其三,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新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灵魂

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样态碰撞、互动与融合,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但是繁华景象的背后,一些缺乏文化责任、历史认知、社会担当或者别有用心的文化形态,通过新生的经济业态、多元的生活方式以及便利的信息手段纷至沓来,蜂拥而至。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较量,积极回应西方价值诘难、价值干预和价值渗透,掌握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

4.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外化

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述媒介和思想交流工具,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关乎理论的实质、价值的导向和文化的领导权,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形式。

考察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荣辱与兴衰,总是与一定的话语体系相联系的。早在公元前8世纪至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创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话语体系。正是在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的引领之下,中华文明不仅延绵不绝、一体贯通,而且逐渐达于鼎盛,以至长期雄著世界。

但是,鸦片战争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渐丧失了自已的传统话语体系。终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一种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话语体系诞生了。正是在这种话语体系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彻底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在话语体系方面的窘境。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话语、中国声音在国际上依然不够强大。中国要想在国际话语舞台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体姿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富有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独特话语体系。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 篇3

这是一次政治盛会。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建工作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领航作用更急凸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旗红。坚定政治信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成为了每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也是全国人大成立66周年、人民政协成立71周年。这么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地参政议政,在中国的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今年的“两会”,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实现了“开门红”后的又一次政治盛会,必将更加紧扣时代脉搏,谱写出更加恢弘的时代乐章。

这是一次腾飞盛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是一只展翅的大鹏,向着“九万里”的伟大中国梦“扶摇直上”。建设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夙愿,如今,我们正在一步步靠近。当下的中国,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无论是全国看“两会”还是世界看“两会”,看到的都是中华民族腾飞的浩然气势。今年的“两会”,更是一次腾飞的盛会,必将为祖国这只“大鹏”增添无尽的腾飞力量,向着更高更远的高空奋力飞翔。

五月花争艳,奋斗正当时。全国人民正以奋斗的姿态期待着代表、委员们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心声提交“两会”,促进党心民意的高度契合,为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政治生态的气正风清营造厚积的沃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全国“两会”东风劲吹,祖国大地花团锦簇,自然的春天与发展的春天在这里交融汇聚。让我们携起手来,迈开大步走进这绚烂的多姿的崭新时代,乘着“两会”的东风,在这充满着希望的春天里腾飞!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党中央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各有侧重、特色明显,实现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的有机衔接,凸显“党纪严于国法”的高标准,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为各级党委在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为广大党员干部立德修身、为官用权标明了“党纪戒尺”。

通过认真学习全文,结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新精神、新思想,我对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有以下三点深刻体会: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充分体现了“立德”与“立规”相结合。新修订的《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突出关键少数,强调自律,重在立德。新修订的《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强调他律,重在立规。《准则》和《条例》坚持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相统一,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保障。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既汲取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又着眼新的历史条件,明确增加了漠视群众诉求、侵害群众民主权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生活奢靡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条款,充分体现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优良传承和与时俱进。

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充分体现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具有极强的可执行性。《准则》树立的“高线”看得见、够得着,《条例》划定的“底线”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思考和系统谋划,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学思践悟、抓好落实,坚决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要“明纪”。在学习中,我们既要着力在研读原文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又要联系实际学,把思想和工作摆进去,真正把党规党纪刻在心上、烙在脑海,自觉树立高线、划清界限、筑牢底线。

二要“守纪”。要常怀敬畏之心,时刻提醒自己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群众,自觉遵守党章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组织干部“十严禁”等有关规定,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

三要“执纪”。今年以来,我们镇深入开展了懒政怠政、为官不作为等专项治理,在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加大问责力度,探索形成加强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监督巡视制度,不断强化执纪震慑力,为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0__年是确保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年份,任务艰巨。孰料又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更是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何做好疫情防控这道附加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使命在前,重任在肩,形势要求我们保持战斗作风,不松劲、不懈怠,坚持到底;更要求我们保持战斗作风,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一路向前。然而,顽强的战斗作风不会凭空而来,必须慎终如始,持续用力,深化纪检监察监督工作,坚决破除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

抓紧,就是要敢抓敢管,敢于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台新方法、新措施。为了确保各项应对措施落地,只有坚持原则、密切跟踪、毫不懈怠地抓好监督工作,才能有效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才能有效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抓实,就是要真抓真管,认真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坚持树立一盘棋思维,积极参与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要秉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重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等方面真抓真管,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要持续压实防控和发展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部署和防控举措统筹兼顾,实现协同推进。

抓细,就是要善抓善管,善于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工作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好“一个符合、三个有利于、一个前提”的要求,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要精准规范问责内容,启动问责程序要做到“凡问四必”,实施问责要做到“四个不得”,既要保持正确的大方向,又要鼓励干部队伍敢于闯、敢于试、敢于改,保护好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创新驱动解决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附加题”,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有效统筹推进,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