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汇编三篇

延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精选3篇)

延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 篇1

来到延安进行窑洞的调查,感触颇多,留下了许多印象,去了白家园村,玉家湾,大部分的窑洞主要是政府在新农村建设时,进行改进和发展以后的窑洞,在窑洞的正面都贴上了瓷砖,外部有些份上了黄色的油漆,在外观上焕然一新。现在的窑洞接电很方便,里面有很多的现代化设备,电脑,电视,电磁炉等,有些比较富裕的人家还将窑洞的地面贴上了瓷砖,干净整洁!这给住窑洞的人们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走访了很多的地方,普遍见到的都是砖窑,土窑很少看见,极其少的部分都是已经倒塌,废弃了,没有人居住的。在窑洞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子,年轻的人都出去打工,或者是有条件的人已经将窑洞改为平房了。年长的人从出生以来一直住着窑洞,习惯居住,而且更喜欢居住,窑洞冬暖夏凉,让他们在窑洞生活得幸福,开心。而有些年轻人因为经济原因不能搬出窑洞。他们更偏爱于住平房。无论是喜欢在窑洞生活的人们还是不愿意在窑洞生活的人们,他们总是那么热情的对待生活,积极向上!陕北人民的淳朴都孕育在了窑洞里面。

离开了乡村,来到了革命旧址杨家岭,王家坪,这里的窑洞是为了给大家参观的,已经经过改善和重修了,但仍然孕育了革命先烈们对祖国的热爱。在延安市内,也见了不少的窑洞宾馆,,能让外地人感受陕北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这次的实践深入到了农民的生活里,更贴切的了解到了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中国的文化的确博大精深,传承精华刻不容缓!

延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 篇2

从七月二十号来延安到现在,已经4天了,总体来说,一切还算顺利。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前期的充分准备以及先遣队员的无私付出。

第一天我们一大早起来赶火车,一路奔波到延安。一路上窗外的风景由青绿的平原变成黄土高原,在钻过无数的山洞之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虽然身体上的疲乏难以抑制,但是由于心里充满期待与新鲜感,一切困难也就不算什么了。晚上大概逛了一下延安市区,这个城市和我想象中完全一样,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然而这种情景却更让人感受到延安的朴实无华。

第二天,我们一路向北,来到了子长县,越来越远离城市的喧嚣与高调,心情也越来越亢奋。下午我们去了白家园村,很明显,在车上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路两旁的窑洞越来越多。村里的村民们看到我们都略显惊奇,当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们都非常积极热情的予以配合。在我们的调查中,我很惊讶绝大多数的村民都对窑洞抱着不喜欢的态度。之前在我看来,窑洞是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是他们特有的陕北文化的代表。并且,窑洞冬暖夏凉,成本低廉,建造起来也不费事,这些理由理应让他们热爱窑洞。但是,在调查中,很多村民却表示更加想住平房。因为平房更加安全,更加干净。很多时候我们看一种事物,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就像对于窑洞,在我们的眼里,这是一种特色,是一种文化,是陕北劳动人民的象征,我们感到很新鲜很有意思。如果让我们住几天,我们会觉得背靠大山,如此恬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但是对于村民们来说,窑洞是他们一辈子生存的地方。他们渴望的是干净安全的生存空间,并不是潮湿且随时有可能坍塌的危险住所。所以在他们眼中,平房是更理想的住所。

在调查的许多家庭中,有一户家庭令我最印象深刻。这家的夫妇俩也是表示想去住平房,但是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只能住在已经住了三十多年的窑洞中。虽然现实很骨感,不能满足他们的心愿,但是夫妇俩人看起来格外乐观。他们开朗的说,至少窑洞冬暖夏凉啊。俩人的生活看起来很温馨,大叔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洗衣服,大娘则热情的洗了好多自家种的杏给我们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陕北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乐观开朗。我们的生活中,困难自然是多的多,我经常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纠结好久,相对于大叔大娘们的心态,我真是自愧不如。

接下来的一天我们又去了子长县的玉家湾,然后返回延安。

在延安,我们走访了延安大学、杨家岭、王家坪,看到革命先烈们曾经生活工作过的窑洞,心中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在战争年代,革命先烈们不顾生活的艰辛,始终坚持为革命奉献,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

社会实践的时间是有限的短暂的,但带给我们的感触却会影响我们很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们所收获的东西却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一定毫不犹豫的还会选择来进行社会实践。

延安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024 篇3

社会实践通过使学生了解国情,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使学生接触人民群众,有助于他们加深对人民群众的了解,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了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实际动手的能力。

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变,强化其角色类型的分辨能力,角色扮演心态的健全能力,角色的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接受教育,锻炼才干;另一方面,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做贡献,对“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xx年xx月xx日,河北经贸大学xx级会计学院四班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学校附近的新村进行义务支教。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涯的第二次实践。为了使这个漫长的寒假过得充实,并且践行“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主题,我们一行六人决定给适龄青少年学生做一次义务家教辅导,把温暖与关怀送到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同时积极宣传着党的十八大精神,让群众知党恩、念党恩。以下为本次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

一、实践时间:

xx年xx月xx日—xx日

二、准备工作:

我们先撰写海报宣传单,做好宣传工作。在一所空房子中安好桌椅。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贴海报发宣传单。当天就有八位学生的家长报了名。

三、实践对象:

本村小学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共十个人:一年级两个,二年级四个,三年级两个,四年级两个。

四、实践目的:

对该阶段学生所学知识作全面复习、巩固、提高,使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作初步了解。

五、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我们先把他们按年几级分好座位以便教学。第一天我们先检查了他们做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情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我们把他们作过的作业统统都讲了一遍,不懂得问题为他们细心的讲解。剩余的作业作为课后的作业,开学之前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

第二阶段:经过三天的稳定我们开始正式上课,由于人少,且集中。教起来就比较方便。主要教授语文、英语和数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将要开设英语这门课,打好基础很重要,因此我们格外注意。我们还采互动教学,让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学顺利的进行。这一阶段我们一共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教学。其中我们没有让他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我们还组织了两次课外活动和趣味小比赛。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不忘记锻炼身体。

第三阶段:这是最后一个星期的教学,我们没有进行新知识的教授而是进入巩固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前面所学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最后几天对他们进行了几次测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六、实践结果:

二年级的学生英语基础掌握的比较好,在测验中他们两个人的平均成绩都在80分以上 ,四年级学生数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他学生都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这让学生家长感到很欣慰。在这段时间的支教工作中,我学习到许多教育的方式和技巧:

第一、 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陶行知先生曾说过Α八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应多讲道理,带着感情去做工作,提高问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第二、 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应当尊重、信任问题学生χ鸩消除他们的疑虑。

第三、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问题学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同时,经过支教过程中的了解,针对教育问题我们也有以下思考: 第一,要丰富乡村地区学生的精神生活,据我们了解,许多学校运动会、联欢会等活动举行的非常少,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十分不利。

第二,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的基础教育问题一直被国家和 社会各界关注,但一直没有提升到重要的地位,农村的教育条件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

第三,农村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就足够的,国家已经落实了很多政策鼓励基础教育,下一步提高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意识更不能忽视。

第四,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在一些列调查研究后,我们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

目前,农村基础教育勉强成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质量令人担忧;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一些零星教育,根本未能形成体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受制于这样的农村教育体系,不但传统意义上的文盲、半文盲率难以降低,而且现代意义上的文盲无法扫除,至今仍然在增加。其结果,贫困农村农民的素质低下就是铁定的事实。在这种现状下,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就成为一种空想。

第二, 农村财力不足是根本原因。

财力不足,必然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按现行的教育经费负担体系来看,当地较为贫困的乡镇财政负担着农村绝大多数的教育经费。贫困的乡镇财政一般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独自进行公共产品投入。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不能满足农村教育最基本的需要。从教育经费和教育投资规模来看,农村教育的质量是难以有保障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