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精选7篇)
刚踏进电视台,感觉就像踏进了社会。我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信息。每时每刻我都在想着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但几天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时不时,他们中有人会找我帮忙做事,也有人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实习该做什么、自己该得到些什么。那时,心中真的很高兴,他们都是在帮我。最起码知道了我的存在,我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总之,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刚融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待人要热情、第一印象不能忽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见面不要让人留下坏印象。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有想要和你多接触的想法。那就需要你热情友善,不要总阴沉着脸,身边人的情绪是很能带动他人情绪的。即使再心烦,请不要忘记面露微笑,给人很轻松的感觉。上班、下班、打招呼、说再见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一路上一直琢磨该说些什么。进了大门,大家都望着我,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手一挥,欢快的说声: 大家好啊! 他们都朝我笑,我还听见有人小声说,这女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啊!那时,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勇气也很重要,那么多人,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其次,还需要勤奋。勤奋,不只是努力工作,也包括生活勤快。前人给我的经验就是多帮大家做些杂活,比如打水、拖地、泡茶等。当然,别忘了首要目的是来学习的,但只有关系相处好,你得到的帮助才会更多,学到他们的工作经验才会更快。第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可能就决定实习的成败。从个人的言行透露出的修养问题是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的。修养好,当然人人喜欢。同时,多留心他人,留心他们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对现在和以后都是难得的财富。
二、就是要具备几项基本的能力。
那是工作中取胜的几样法宝,工作也是需要经验的,不是盲目努力工作、顺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无规矩不成方圆,按步就班的思想虽然老套,但至少比特立独行遭人排挤强的多。那就需要:一,勇气。比如我上班第一天跟大家打招呼也是需要勇气的,还有,那天编辑部缺人手,部长把我叫过去帮他们审几篇稿件,说也是想锻炼锻炼我。进了大门,大家都在讨论一篇稿子。有人说写的可以,有人说写的不好,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怪怪的。我拿来读了读,觉得长句用的太多,有些难以让人理解,还有些搭配不当,最重要的是没有简明叙述事件的发生、新闻六要素混合不清。于是,我鼓起勇气对部长说: 不如您让我试着改改这篇稿件可以吗? ,大家都惊奇的望着我,我笑着说: 在学校学的新闻都是理论知识,今天想亲身实践试试,理论与实践结合看能不能出效果 ,看大家都点头了,我接过了稿件一遍又一遍的认真修改。后来,我把修改好的稿件拿给他们看,他们都频频点头。当晚,我看了电视,播音员按着我写的一字不差的播出来。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二,耐性。不是人人都有好脾气,也不是人人都像亲朋好友那样关心、照顾你、对你好言好语。有人对你就是坏脾气。稍有不对就会大动肝火,也许他天生就这样,也许你做了什么他的确不满。但有时候,你需要有耐性,需要忍,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不是要你什么都让别人。但有十足的道理,你可以争论,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为自己讨个公道。在我实习的几天里,单位新招来了一名工作人员,他很年轻,看起来性格暴躁,都说年轻气盛嘛。负责人让他开始在制作部,负责片子的剪辑。他不会,就在旁边学。但负责人一会叫他做这,一会又叫他做那。我想上去帮忙,但他给我使眼色不让,我也就看在眼里。后来,他火了,大声说:我来这里是工作,不是打杂吧!负责人笑了,你耐性确实够好的,坚持了这么多天。但是,你也别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有理总不会吃亏,我们录用你。听了这话,我感触良多,为负责人的用心良苦而感动,为那年轻人的耐性而赞叹!
刚踏进电视台,感觉就像踏进了社会。我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人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对他们不熟悉,也不知道他们的任何信息。每时每刻我都在想着自己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但几天下来,他们给我的感觉很热情。时不时,他们中有人会找我帮忙做事,也有人过来和我聊天。告诉我实习该做什么、自己该得到些什么。那时,心中真的很高兴,他们都是在帮我。最起码知道了我的存在,我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总之,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
一、就是要学会与人相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
刚融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总会有些许不适应,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认可,就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待人要热情、第一印象不能忽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所以第一次见面不要让人留下坏印象。要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有想要和你多接触的想法。那就需要你热情友善,不要总阴沉着脸,身边人的情绪是很能带动他人情绪的。即使再心烦,请不要忘记面露微笑,给人很轻松的感觉。上班、下班、打招呼、说再见也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天上班时,我很紧张,一路上一直琢磨该说些什么。进了大门,大家都望着我,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手一挥,欢快的说声: 大家好啊! 他们都朝我笑,我还听见有人小声说,这女孩子性格还挺开朗的啊!那时,心里真的很高兴。我知道,勇气也很重要,那么多人,给他们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其次,还需要勤奋。勤奋,不只是努力工作,也包括生活勤快。前人给我的经验就是多帮大家做些杂活,比如打水、拖地、泡茶等。当然,别忘了首要目的是来学习的,但只有关系相处好,你得到的帮助才会更多,学到他们的工作经验才会更快。第三,注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经意间,可能就决定实习的成败。从个人的言行透露出的修养问题是搞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的。修养好,当然人人喜欢。同时,多留心他人,留心他们处理事物的方法和技巧,对现在和以后都是难得的财富。
二、就是要具备几项基本的能力。
那是工作中取胜的几样法宝,工作也是需要经验的,不是盲目努力工作、顺着自己的性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无规矩不成方圆,按步就班的思想虽然老套,但至少比特立独行遭人排挤强的多。那就需要:一,勇气。比如我上班第一天跟大家打招呼也是需要勇气的,还有,那天编辑部缺人手,部长把我叫过去帮他们审几篇稿件,说也是想锻炼锻炼我。进了大门,大家都在讨论一篇稿子。有人说写的可以,有人说写的不好,究竟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总觉得怪怪的。我拿来读了读,觉得长句用的太多,有些难以让人理解,还有些搭配不当,最重要的是没有简明叙述事件的发生、新闻六要素混合不清。于是,我鼓起勇气对部长说: 不如您让我试着改改这篇稿件可以吗? ,大家都惊奇的望着我,我笑着说: 在学校学的新闻都是理论知识,今天想亲身实践试试,理论与实践结合看能不能出效果 ,看大家都点头了,我接过了稿件一遍又一遍的认真修改。后来,我把修改好的稿件拿给他们看,他们都频频点头。当晚,我看了电视,播音员按着我写的一字不差的播出来。我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对自己有了信心。二,耐性。不是人人都有好脾气,也不是人人都像亲朋好友那样关心、照顾你、对你好言好语。有人对你就是坏脾气。稍有不对就会大动肝火,也许他天生就这样,也许你做了什么他的确不满。但有时候,你需要有耐性,需要忍,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不是要你什么都让别人。但有十足的道理,你可以争论,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为自己讨个公道。在我实习的几天里,单位新招来了一名工作人员,他很年轻,看起来性格暴躁,都说年轻气盛嘛。负责人让他开始在制作部,负责片子的剪辑。他不会,就在旁边学。但负责人一会叫他做这,一会又叫他做那。我想上去帮忙,但他给我使眼色不让,我也就看在眼里。后来,他火了,大声说:我来这里是工作,不是打杂吧!负责人笑了,你耐性确实够好的,坚持了这么多天。但是,你也别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有理总不会吃亏,我们录用你。听了这话,我感触良多,为负责人的用心良苦而感动,为那年轻人的耐性而赞叹!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20xx年度暑假饭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年度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短短的社会实践实践并不能让我完全的明白我将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中总是会有很多的收获,比如前几天我去报社参加社会实践,我就在实践中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是很多小小的收获已经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就是需要慢慢的适应:
1.和记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我和黄老师、和本报社其他记者的关系;二是出差时和其他报社记者的关系。我感到那真是截然不同的关系啊。和黄老师,我要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一声不吭,就像下级对待领导;和报社其他记者程度次之;到了出差和其他报社的记者搭上,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男的可以勾肩搭背有如哥们兄弟,女的有如姐弟同窗(从最优越处论之,非通例)。这话似乎讲得过于夸张,但是如果从心理感觉上去体验对比,这种比喻好象的确无误。
不能排除的因素是,我那复杂的性格。我相信和我的性格迥异的人也许可以做到将上述两种关系“合二为一”,或者将差距拉小。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恐怕都不能例外。其中的原因我是这样看的:我在黄老师、在报社的其他记者面前,我是实习生,他们是我的指导老师;而在其他报社的记者面前,我不是实习生——我想单凭这一点事实就已经足够造成以上截然不同的心理差距了。
然而,我发现,黄老师和报社的其他记者对我的这种恭恭敬敬、唯唯诺诺的表现并没有感到愉快,或者并不表示欣赏;而从我个人的角度,实话说,我对自己的这种行为也没有愉快之感,却是有一种厌恶,有一种对自己的不满。
2. it、家电类新闻的线索
我的观察结果是:一是来自网上(含新华社),尤其是重大新闻;二是来自企业的邀请。似乎单这两条线索就已经足够让记者跑腿。
记者熟悉了it、家电行业之后,对快捷的网上新闻能比较敏捷地做出分析判断,然后度量出某种视角去采写。(新快报的it新闻似乎总是比网络媒体慢大半拍,有时是几天!)所以黄老师叫我多关注网上新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企业的新闻邀请。黄老师把一些来自企业邀请的出差机会给了我,而他没有去,这说明那次活动在他看来一定不会太重要,如果很重要他一定会亲自出马;我出差回来后写过几篇消息稿,只有很少的短篇发表了,而大部分没有刊发,黄老师也没怎么过问,从这一点也证明企业的邀请不能算作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此外,报社策划的主题活动更是经济新闻的重要来源之一;报社如果不主(20xx年度暑假饭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动这样做,似乎就很难生存下去。在我实习期间,接触到的新闻策划有“客户服务峰会”“金融博览会”“管理沙龙”和各种年度评比活动等。这些主题新闻往往占据那个时段经济新闻的绝大部分版面。
3.克服出差的恐惧
说来惭愧,实习前我有轻度的“出差恐惧症”,尽管我曾走南闯北,无所畏惧。至于和记者、企业人一道出行在外,对我还是第一次。这种恐惧心理多少和我在大学里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关,此事既无可挽回也就少谈罢。幸运的是我在实习第一天就被派去了珠海,使我得以失去多愁善感的时间,想一想,是男子汉就上;第一次出差我做到了。 往后也就有了树起自信心的“第一桶金”。
谁叫我多虑多思?这种性格是福也是祸。在第一次出差期间,我逐渐在人际的心理上获得了这样的认识:将心比心,有谁能超然人外?因此对人际的恐惧是毫无必要的,是自寻烦恼的!前面说过受访人往往会为记者的愚蠢提问主动解围,此理于人际关系亦然:每个人都容易为他人的种种举动寻找到合理的解释,即使一时无法解释也会神秘地相信他人是合情合理的,换句话说,每个人在心理上都很容易把别人置于有利的位置,而把自己置于不利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说我就没有必要担心别人会恶意猜忌我,相反他们会在心理上很主动地为我“解围”,为我“圆场”,把我置于有利的位置。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相反,一旦我发现别人有把自己置于不利位置的迹象时,而这个迹象竟然可能是由我而起时,似乎自己反倒有责任去为他(她)“解围”了。
所以,我在出差中遇到两件怪事:一是电脑商报的一个记者仅凭我主动说了几句话就认为我是外向型性格;二是南方日报的一个记者恭维我说,“你看起来很像记者耶!”(像记者并不值得高兴吧?)因为那次我主动和他们搭讪,并说他们看起来像在校学生。我每次出差都受到了公司很好的款待,并被其他记者看成是正式记者,除非我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因为我自卑而自贬身份。终于,出差的恐惧感逐渐得到克服。
再一个就是在现在的时常经济的利诱下,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导致其笔下的文章与事实有所偏差,连最基本的职责都忘记了,在报社我看到了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为了小利益而不顾廉耻和尊严,后来才得知,在今天这种工作和生活氛围里想要远离尘埃,不食人间烟火是基本不可能的了!
我知道现在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我不去适应也是没办法,我知道以后的路我也会慢慢的适应社会中的一些很繁杂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最难适应的东西,我会逐渐的适应。
以后当记者的路也许会很漫长,不过我已经想好了,我会慢慢的适应,做好一个记者,起码要和他们有所区别,这就是我,我会一直正直的走下去!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xx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xx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就拿李海燕记者的《小毛贼偷钱弃包 好心人苦寻失主》一则新闻来说,这个题目把事情的大意都概括清楚了,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了结下去要讲的事情,而且还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心人最后有没有找到丢包的人。相比之下我写的就有些差劲了《大妈拾包苦寻主 失主得包连言谢》,事情的经过、结果都报包含在标题里,失去了引起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语言也过于太生硬,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电脑五笔字跟口诀。当然自己也有好的题目被记者采纳的,比如说《车祸酿惨剧 交警伸援手》、《街头污水横流 行人苦不堪言》、《物品存放七个月 房主苦寻旧房客》。
十月一号,走进社区大型活动在锦绣小区进行,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现场的气氛相当活跃,。我的工作是负责给活动现场照相,观众、主持人、幕后的工作人员、出境记者、摄像师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都被我的照相机搜罗在内,当然还有现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摄像师在摄像构图、色彩、角度也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使我的现场摄像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这次的实习,我总结出几点心的体会,如下:
1沟通。记者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更是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做好新闻。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耳、眼、口、手这些器官的功能了,当然口头表达最为重要,只有把你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了解你,双方才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工作中达成共识。
2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在我印象中,李海燕记者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曾和她交流过,她给了我来两个理由:喜欢自己从事的新闻这个行业;让其他人感受到你在真诚的向他微笑。的确,即使在新闻工作中也是需要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你身上自带的一种威慑力,有了自信做事的成功率就会相应提高,它是你不断努力的援助动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还会有谁真的相信你?
3克服胆怯。这个也可列在自信栏中,成为反面教材,但为了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决定把它单个列出来,我这个人就是缺少自信,胆小的很,每次接到记者让我做的工作,比如说打电话询问事情,预约采访时间等等,我都会问两三遍,生怕自己出了漏子,而且怀疑自己能做它做好吗,有时自己写的稿子得到了记者的表扬,我就会认为是记者不好意思指出毛病,自己的稿子写的太差劲了。这是我的障碍,我必须克服,重塑自信。
三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回想这三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在学校学会更多得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接电话、打字、复印文件、跟着记者出去采访、写稿子、编片子,这就是我暑假实习期间的工作,充分感受着工作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需要你做工作以外的事,你还得做清洁工作,在学校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或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别忘了一件工作的效率会得到别人的不同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为取得高成绩而努力,而这里的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我们也应不断地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学习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记得老师总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要简单的多,而一旦走进新闻单位,接触各种各样的同事、上司、居民等关系复杂,我们就得面对的以前从未面对的一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事做好,而且还要把人做好。
在实习中,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了解了电视新闻的工作流程后,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参与到了新闻的采、编、写中。唯一遗憾的就是因为栏目的制度限制,我们实习生不能够出镜采访。但每次记者带着我们出去采访时,总是很照顾我们,给我们采访的机会,回来后,也让我们写稿子、上手编片子,给我们留下了充分锻炼的空间。
在电视新闻中,记者第一步是要找选题,一般有两种途径:热线本是其一,每天热心观众打来电话反映自己的问题,比如求突发现场、好人好事、助人热线,还有就是记者固定的新闻线人提供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必须得和总部报题,选题通过后,方可联系采访对象和摄像师进行采访。联系好后,可进行第二步采访,第三步后期制作编片子。
和记者外出采访已经二十多次了,涉及的内容很广,比如说有好人好事《小区里的银发保安》、《袖珍母亲的精彩人生》、《福利院里的好护工——张爱英》,现场新闻《货车撞断电线杆电缆落地影响交通》、《超速超载漠视交规 三车相撞无伤亡》,法制案件《题目:老父杀女 情何以堪》、《贩卖三女婴 铁警全抓获》,百姓困难《屋顶漏雨近半月 今日有望解决》、《该向谁交的暖气费》,更荣幸的是在内蒙古成立60周年和xx大期间,也和记者一起参与了《祖孙三代携手创作 十米长卷绘就东河新貌》、《大庆祝福语》、《企业机关关注xx大》的采访。在这么多的采访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做一名好记者真的很不容易,每次到相关负责部门,遇到态度好的那就是幸运的了,吃到闭门羹这是常事,没有被骂得狗血淋头就算不错了,在《为25元钱讨说法 这钱该我出吗》的街道主任拒绝采访,记者偷拍才完成了采访,最后还给记者放下一句话,如果把事情曝光恶了,下次来采访绝对不让记者进这个楼,最后由于上面领导的指示,很好的一个片子没有经过审核就被直接毙了。
记者在采访中最担心的是采访对象不善言谈,在《李莹事迹感动包头索女士愿无偿捐角膜》的采访中,刚始李女士显得很紧张、拘谨,话特别少,只是敷衍地回答些问题,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不需要媒体的宣传,然后记者就不再发问,而是很随意地聊起了李莹的事迹以及自己对无常捐献器官的了解和认识,还询问起了李女士的家人,渐渐地李女士的态度转变了,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还在拿出了自己和儿子的献血证,采访的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采访结束后记者告诉我在每次采访前,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因为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采访不一定要以死板的问答形式进行,调侃聊天式的采访更容易些,通常会获取比你想象中还要丰富的信息。如果采访对象很抵触访问,记者可以先抛开问题,聊些轻松话题,如他的生活趣事、家人状况、记者自己的故事等,这样就可以消除双方的疑虑,拉近双方距离,互相产生信任。应变能力对记者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现在算来,我已经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过二十多次了,每次采访中我都会把记者问的问题记下来,回来后自己都会主动写稿子,写完稿子再让记者看看,给我指出不足。以往自己就很少动笔写稿子,现在看到自己第一次写的稿子都想笑,感觉就是干巴巴的,特生硬,口导写的太过生硬,没有起到吸引观众关注的效果,解说词也写得像流水帐,在情感类的片子中,解说词干巴巴的,不够感人,同期写得太罗嗦,不够精炼等等。。从后来的稿子就可以看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我从中发现电视新闻的语言是越简单越好,要通俗易懂。同时句子要美,要有一种亲和力,让观众有一种轻松对话的感觉。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就拿李海燕记者的《小毛贼偷钱弃包 好心人苦寻失主》一则新闻来说,这个题目把事情的大意都概括清楚了,简洁、明了,使观众一看到题目就知道了结下去要讲的事情,而且还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心人最后有没有找到丢包的人。相比之下我写的就有些差劲了《大妈拾包苦寻主 失主得包连言谢》,事情的经过、结果都报包含在标题里,失去了引起观众看下去的好奇心,语言也过于太生硬,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电脑五笔字跟口诀。当然自己也有好的题目被记者采纳的,比如说《车祸酿惨剧 交警伸援手》、《街头污水横流 行人苦不堪言》、《物品存放七个月 房主苦寻旧房客》。
十月一号,走进社区大型活动在锦绣小区进行,居民们踊跃参与现场,现场的气氛相当活跃,。我的工作是负责给活动现场照相,观众、主持人、幕后的工作人员、出境记者、摄像师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都被我的照相机搜罗在内,当然还有现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在这次活动中,摄像师在摄像构图、色彩、角度也给予我一定的指导,使我的现场摄像能力有所提高。
针对这次的实习,我总结出几点心的体会,如下:
1沟通。记者这个职业在工作中更是要广泛地接触各种人,这就决定了必须具备很强的交流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把自己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相互了解,达成共识,做好新闻。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进行交流、沟通,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耳、眼、口、手这些器官的功能了,当然口头表达最为重要,只有把你想法告诉对方,对方才会了解你,双方才能相互交流、沟通,在工作中达成共识。
2自信,即信自,相信自己。在我印象中,李海燕记者身上就有一种特别的自信,曾和她交流过,她给了我来两个理由:喜欢自己从事的新闻这个行业;让其他人感受到你在真诚的向他微笑。的确,即使在新闻工作中也是需要自信的,这种自信是你身上自带的一种威慑力,有了自信做事的成功率就会相应提高,它是你不断努力的援助动力。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那还会有谁真的相信你?
3克服胆怯。这个也可列在自信栏中,成为反面教材,但为了针对我自己的问题,我决定把它单个列出来,我这个人就是缺少自信,胆小的很,每次接到记者让我做的工作,比如说打电话询问事情,预约采访时间等等,我都会问两三遍,生怕自己出了漏子,而且怀疑自己能做它做好吗,有时自己写的稿子得到了记者的表扬,我就会认为是记者不好意思指出毛病,自己的稿子写的太差劲了。这是我的障碍,我必须克服,重塑自信。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 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等。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的 “识”、“才”、“学”,认识到了和编辑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