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假期实践报告(精选4篇)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XX年7月21日,丹阳师范学院发起以“翻阅红色记忆,寻访老红军”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暑期红色文化考察研究活动。活动开展前,在学院实践指导老师的曹学军、俞祥老师细心指导下,和同学之间的合理分工配合,从而顺利完成活动,并收获感悟!
该活动涉及丹阳、扬州、扬中、句容、无锡、镇江六地。学院学生潘雨杰通过事前宣传领导,各地的同学们自发组织六支小队,先由本地成员提前联系当地战争纪念馆,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熟练掌握纪念馆讲解流程。
7月21日起,由潘港回同学带队依次来到六地,各地志愿者为团队内其他成员和旅客讲解纪念馆知识。随后拜访慰问当地老红军,询问老红军生活近况,聆听他们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并送上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书画作品。
7月26号活动最后一天,全体“红色之旅”小队成员汇聚镇江,进行六地红色文化大汇总,团队成员交流讲解经历和心得,借此宣传六地红色文化。
7/21第一站:丹阳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通过前期的学习准备,热情的工作人员们引导着成员们进馆介绍。接下来,讲解正式开始了,朱一帆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拿着准备的笔记结合详细的馆内介绍给大家细致讲解着,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连连称赞,同学们各个聚精会神的聆听着,四名讲解员分工合作。接了第二棒的束程鹏也不甘示弱,查询了许多课外资料,经过他的讲解,同学们都沉浸在丰富生动的故事中了。下面的纪念馆二楼由两位女生讲解,陈雪媛,蔡一筱同学的声音虽没有男生响亮,但讲述娓娓道来,细细的为同学们介绍那历史中的优秀革命烈士,共产党战士优秀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下午,丹阳小分队拜访慰问昔日抗美援朝的老革命战士——迈村邹生更老爷爷,听她讲述自己的战争故事。并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以表敬意。
7/22
第二站:扬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扬州站的姜浩宇同学给大伙儿详细地讲解,同学们认真地听着,三名讲解员分工合作,接了第二棒的唐泽辉同学结合课外资料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动人的革命故事。最后的周嘉安同学为同学们介绍优秀革命烈士。
讲解结束,馆内工作人员做了及时的补充,肯定了同学们的工作,并指出不足给予指导,并表达了对同学们深深地期望。相信这样精彩的点评会让同学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讲解同学们都对扬州红色革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观红色基地,忆峥嵘岁月,扬革命精神。
7/23
第三站:扬中渡江文化园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扬中红色历史,重温烽火岁月,我院“红色之旅”扬中小分队成员陈思源、王伟、朱玲、蒋玉清来到了扬中市渡江文化园,为大家介绍“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展馆内的陈设和资料。
展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分队成员们绘声绘色、激情澎湃,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事迹。使同学们明白当今安稳的生活是革命先辈的鲜血换来的。
7/24
第四站: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句容小分队的成员们曾两次远赴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聆听、观察当地讲解员讲解。归纳整理讲解资料,并多次实地练习。XX年7月24日,句容小分队潘港回、杨艺、巫璇、高旭东在精心的准备下,为远道而来的旅客和其他小队的队员们讲解了“廉政馆”和“将帅馆”两个主要纪念馆。让茅山底下这个新四军的博物馆,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红色文化感受。
此次“红色之旅”活动,使句容小分队做了一回红色导游,成员们表示受益匪浅。既锻炼了自己的讲解能力,同时也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铭记。
7/25
第五站:宜兴张渚红色纪念馆
活动的前几天,无锡小分队成员左梓杰前往纪念馆,认真听取纪念馆讲解员介绍纪念馆陈设资料,学习讲解技巧。活动当天,为“红色之旅”其他地区成员讲解当地红色知识。随后,学生们前往瀛园,慰问新四军野战部队的幸存者,听老人讲述当年的峥嵘岁月。
“红色之旅——无锡站”活动的圆满举办,旨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丰富阅历,引导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及丹师学子勇担使命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
7/26
第六站:镇江焦山公园炮台
镇江小分队同学们带领着其他城市的同学讲述着在焦山的古炮台无论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者,还是在抗日时期抵抗日军时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学们也都怀着崇敬的心摸了摸那台古炮,感悟当年艰辛,和时代的印记。在活动中学院老师也参与了这个活动,和同学们一起感悟历史。并与其他各地小组成员交流六地红色文化,分享讲解心得。
随着海口市内红色革命纪念地寻访活动的结束,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又于7月23日,寻前往海南文昌“张云逸纪念馆”和“陈策将军祖居”进行调研。
走进“张云逸纪念馆”,花团锦簇,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纪念馆正门,镌刻着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张云逸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在里面,矗立着着张云逸将军5米高的铜像,栩栩如生的塑造了张云逸将军的戎马英姿。在后面,穿过扭曲婉转的人工桥,便来到了张云逸将军的生平陈列馆。陈列馆共两楼,里面记叙了张云逸将军从出生到病逝的全部经历,这是烈士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峥嵘岁月,他带领国民冲锋陷阵,为祖国的成立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领导中国人民建造自己家园的核心。张云逸将军一生戎马,赫赫功勋,让后人铭记,值得我们新一代学习,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走出“张云逸纪念园”,寻访团一行继续乘坐大巴赶往了位于文昌市会文镇的“陈策将军祖居”。陈策将军同样戎马一生,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革命先驱,张云逸将军被人们称为独腿将军。革命年代,一位独腿将军,领导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是多么的光荣啊!
参观学习完张云逸和陈策将军的纪念园,它完整的再现了烈士当年的风采及他们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的青年学生去学习,以此来勉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且通过本次活动,有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好的追寻革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提高当代学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强我中华而奋斗!
学院的”志愿传承队“于8月3号顺利的完成了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寻访活动,但伟大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让我们深入活动的繁枝细节,继续跟随官微君一起感受革命精神吧。
随着海口市内红色革命纪念地寻访活动的结束,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致远传承队”又于7月23日,寻前往海南文昌“张云逸纪念馆”和“陈策将军祖居”进行调研。
走进“张云逸纪念馆”,花团锦簇,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纪念馆正门,镌刻着由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张云逸纪念馆”六个金色大字。在里面,矗立着着张云逸将军5米高的铜像,栩栩如生的塑造了张云逸将军的戎马英姿。在后面,穿过扭曲婉转的人工桥,便来到了张云逸将军的生平陈列馆。陈列馆共两楼,里面记叙了张云逸将军从出生到病逝的全部经历,这是烈士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峥嵘岁月,他带领国民冲锋陷阵,为祖国的成立作出了莫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领导中国人民建造自己家园的核心。张云逸将军一生戎马,赫赫功勋,让后人铭记,值得我们新一代学习,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
走出“张云逸纪念园”,寻访团一行继续乘坐大巴赶往了位于文昌市会文镇的“陈策将军祖居”。陈策将军同样戎马一生,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革命先驱,张云逸将军被人们称为独腿将军。革命年代,一位独腿将军,领导了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烈士,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是多么的光荣啊!
参观学习完张云逸和陈策将军的纪念园,它完整的再现了烈士当年的风采及他们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位当代的青年学生去学习,以此来勉励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并且通过本次活动,有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好的追寻革命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提高当代学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强我中华而奋斗!
这里是上虞丰惠,一座千年古镇。
老街深巷古民宅,雕花飞檐马头墙。八街四十弄,回环曲折,俯仰皆是景。除了悠久的历史,这里也是一个革命老区——浙东地区第一个解放的城镇,浙东党政军机关曾在这里驻扎。无数先烈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王一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愈之、当代茶圣吴觉农、著名哲学家范寿康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
沿着街河前行,九狮桥横斜在这座城镇的心脏,石上的青苔见证着千年荣辱。眼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像这座城镇的见证者。
老人叫俞文治,是上虞新四军研究会理事。这些年来,他一直研究着那段历史。几十年前发生的事,他依然记得明白,被当地的人们称作“活字典”。老人家虽然已是80岁的高龄,但思路依然非常清晰,这位曾经的报社编辑笑着说,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在这个年纪了,还把新闻五要素都说得下来。
老人年少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眼看到过日军是怎样残害着普通的老百姓。有小孩因为看了一眼日军院子里晒的衣服被活埋,有即将结婚的女人置办新衣时被轰炸而身首分离,有几日未进食的年轻人只不过想出城挖野菜而被枪毙。他也目睹了人民英雄般坚强不屈的反抗。“陈树谷当年在战役中被日本人活埋,有人听到在那时候他依然喊着口号。几个月后,他的尸体被挖了出来,那时候他嘴里流出血来,大家都说是因为遇见亲人了。”
正是因为亲历过腥风血雨,铁马冰河,所以记得真切,难以忘记。
谈到现在,老人家总是感慨,现在的孩子,对于那段历史,早已经陌生了。有人曾经问他,“老爷爷,这里也曾经被日本人侵占过吗?”老人唏嘘,却也无力,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下那段历史。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当地的葛招娣老人。她是当时革命时期的地下交通员。一进门,葛招娣老人便招呼我们坐下。她总记不得我们到底是来做什么,因此问了一遍又一遍,又一遍一遍地招呼我们坐下。因为年纪大了,便也不记得事儿了。我们想让他回忆当年的事,她说着,言语里满是自豪。
当年的她就和现在的我们一般大,但那时她已经冒着生命的危险,为组织传递着情报。她说着自己从什么时候当起了交通员,说着自己当年的同伴,说着当年的领导当年的任务,当年的生活。她一直说着同样的话。关于那时候的片段式的记忆。朝颜已改,鬓边霜寒。身体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烘成了枯草色,记忆早已衰败。可有些东西不是存留在脑海中,而是烙刻在心底。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或许,不是因为忘记,而是铭记。
当我们离开时,老人站在老屋前,就那样站着。我想,在过去的无数个日子里,她或许都曾这样站在屋前,看着这片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土地。回忆着往昔。
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些勇敢的灵魂以鲜血染山河,用傲骨铸城墙,换来一片天地无暇。很多事我们终究会忘记,但是有些事永远不该被遗忘。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会继续聆听古城的故事,用我们的画面、笔墨,来追忆怀念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