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教师入职感言

来到XX中学已经一个星期有余,很荣幸在第一个星期跟随几位前辈老师参加了在北京京西古刹大觉寺举行的马小平老师追思会、“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主题座谈会,让我收获良多。它在我职业生涯的开端,为我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火。

马老师无疑是一个漂亮的人,一个具有内在情操和精神光芒的人;马老师也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拒绝表演和屈从的人;马老师更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微笑着实践理想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可以走多远,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是折磨,是遥不可及的幸福,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责任、智慧和情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印刻。他带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为我们点亮了理想教育的灯火,而我们要怎么薪火相传呢?

我们说“觉知此事要躬行”,大觉之后能大悟,大悟之后需躬行。马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还是一个积极行动者。他并没有用彼岸的教育理想去照亮此岸的教育现实,他是一个把握当下的实践者,是一个理性、低调、坚韧的行动主义者。他做好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和可以做的事情,而我们寻着他指引的人文教育之路,立足于自身,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去面对永远独立的学生,不再去虚构美好的教育未来,而是打造真实的教育现在,或许就能找到通往精神家园的教育自由之路。

反观我们自身,我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怎么样的期待和规划?虽然入职时间还很短,但是带给我们的职业感和触动是很多的。我们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了一个教育者,我们将如何将自己的影响渗透到学生的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何让他们不仅喜欢你这个人,也喜欢上你这门学科……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总结的。我也相信它的答案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日益完善。但是首先我要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怎么样的老师。只有先有了这个目标,才能做到教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师之根,在于文化。

教师之根,在于学生。

裴斯泰洛齐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晴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从对学生深挚的爱出发,推进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这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了解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想当然的,而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既有对学生群体特征的准确把握,又要对每一个独立个体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所谓“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只有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诉求所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记》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课堂不是教师的“个人秀”,而是以生为本的引导与交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师是“引导者”而非“训导者”,可以以理说服,但决不可以势压服。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在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中达成教学目的,方近于古人所谓“君子之教”。

教师之根,在于当下。

我想要成为的正是这样一种“有根”的教师:根在文化,故能渊深博雅;根在学生,故能情思通达;根在当下,故能生生不息,随时而化。扎稳教师之根,方能走稳教师之路;走稳教师之路,方能成就教师之梦。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格罗夫说:“改变是我们的挚爱。”然而我想,有些时候,恰恰是挚爱让我们改变。挚爱一支粉笔,挚爱三尺讲台,挚爱一份耕耘,挚爱一种收获,挚爱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挚爱一种职业,于是不再仅仅把它当作职业;挚爱一种生活,于是生活之上,有了前行脚步的永不懈怠。

千里之行,已启于足下。路漫漫其修远,做一名“有根”的教师,我将奋然而前行。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