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实用34篇)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通用34篇)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我校的九年级化学课也使用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时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绪课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绪课言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接触的第一节课,许多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若能及时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将来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如用“玻璃棒沾少许浓硫酸和高锰酸钾晶体混合调成的湖状点燃酒精灯(魔棒点灯);用手帕在2份酒精(95﹪)和1份水混合均匀物中浸湿取出,点燃,待燃烧后,手帕依然完好无损(烧不坏的手帕)”……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时就感到化学知识的神奇,趣味无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计是:面粉可以燃烧吗?面粉燃烧会引发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三、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

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五,把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向同学交流。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教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我们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我们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应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

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教师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学生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学生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我们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们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学生,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这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

8月24日上午,我在县教研室参加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此次的培训精神是“学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经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谈谈我在这次培训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共分为五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这次培训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在20xx年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将“科学探究”写入了内容标准。这一次,同样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

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随时处于一种被挑战的状态,我们只有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才能适应这种互动的课堂模式。在每一种角色的扮演中,我们都会受到碰撞、挑战、激励,也使我们变得更加活跃、豁达,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我们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好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4

我较认真地听了几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再结合所阅读到的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教育理论或案例等,现将这几天来所听之内容与余之实际进行反思,有一些心灵触动与感受。

实施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固有的理念。我认为最应转变的或者说最迫切转变的观念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观应重新建构。现在教育十分强调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关注人,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比如是兴高采烈或冷漠呆滞,其乐融融或是愁眉苦脸。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所以,我们应充分地认识到教育是指向人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尊重和承认人作为人超越了“资源”和“资本”的独立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主体,因为现代教育终于承认了一切教育都必须有一个受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我们正进入“人与世界生存关系的自觉时代”。教育的目的应成为学生的自我追求,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的一种重要方法方式就是开展培训。我们不仅要有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等精英式的培训,更要有大众主义的远程网络这样平民式的培训方式。我认为应该把远程培训列入校本培训的范畴。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获得发展的舞台。我们要把教师的培训与学生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现在学校认识到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的意义,要着眼于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因为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可以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时教师还面临着来自新课程以及学科专业化的挑战,来自学生的挑战,来自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挑战,来自信息化的挑战等等。所以培训就是要缩短优秀教师成熟的周期,使优秀者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我们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要优先进行不间断的培训。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5

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市教育局举办了新课程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不仅要有高素质,而且要有较强地课程驾驭能力,要尽量做到“吃透”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地用教材教;还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下面将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简单罗列。

一、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成长》中提到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一半”。从中看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多积累生活中的事件作为例子,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此外,应该有计划的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了解本学科的前端知识,丰富课堂。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4)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予以指导。

(4)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学习的状况,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结业和升学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

2.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知识掌握。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

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3.评价的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三教师思想转变

教学思路要灵活,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总之,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人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直接给出化学知识或相关问题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形成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等都和谐统一和全面提高。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又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所以在教学中应启发、鼓励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疑问时,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即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题目难度要适当,如果题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解决了;如果题目过难,学生很努力思考也难以解决,对于这样的问题,探究价值就很小。因此,问题探究价值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例如,在学习苯的内容时,通过化学史介绍了苯分子式后,学生产生疑问:苯的结构究竟如何?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2、建立假设。

应收集相关的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假设。提出的假设必须符合逻辑,还要考虑实验检验的可行性。对长期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来说,让其立即具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制订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计划,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逐渐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氛围中自然地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给予肯定和赞赏,提高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猜想和假设的积极性。

3、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一般的要求是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试剂的选择、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的装置等都要充分考虑,可以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例如,在确定苯的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实验中,学生结合乙烯的化学性质,类比其中的碳碳双键,提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来检验;有的学生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作类比,提出用与氢气的反应来检验;准备设计苯和氢气反应的学生就要设计氢气的发生装置,以及与苯的反应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苯的凯库勒式为单双键交替,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学生尚未学到的个别知识点,可以以“知识支持”的形式给出。又如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帮助学生选择实验药品和设计实验方案。

三、探究式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活动。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更新观念,加强研究。

在教育观念上,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容量大、强度高、反复练,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教师必须革新教育思想,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了解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形成的,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探究式学习进行研讨,就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不能讲得太多,防止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了解探究式学习本质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探究式学习指导的技巧和策略。例如,怎样引导学生质疑,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归纳、处理信息等。

2、循序渐进,适当点拨。

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基础知识薄弱,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暴露出不会有效提出问题、基本技能不过关、不会设计实验方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正常进行,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也可以教师点拨、知识支持的方式给出,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体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将探究性学习继续下去。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7

我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其它学校的几位优秀教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好多都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没有想到或没有去想的,还有就是藤玉英老师在最后一天有的培训中所展示出的一些素材的图片,体现出一个物理老师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都自己所欠缺的。

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物理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8

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做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深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设计,6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中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时代性和人文性,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二、学习新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内容

我们目前还没有仔细研究过高中的新教材,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知道高中化学新课程是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即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学习好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处理是教师教学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各模块教材的。基本结构,深刻分析各模块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重点知识的化学内涵,揭示不同教材中化学核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其次,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单元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删除教科书中某些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

三、教好新课程

1、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实验的认识论功能,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世界的有利工具和方法,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3、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学,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总之,我通过这次远程教育了解了新课程,为学好新课程,教好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9

在课改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始终以县优质幼儿园的标准严格对照,认真整改,能按照县幼儿教学工作要求进行研究,坚决杜绝小学化教学。能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尊重信任的团队精神、营造充满爱心的校园气氛、构建全面开放的园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注重学前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着眼幼儿潜在能力的开发,促进全体幼儿身心的发展。办园水平迅速提高,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锻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研人才,得到了我镇社会各界,家长同行的赞许和认可。现将一年来我园的课改工作做具体的评析和认真的反思。

(一)初显成效通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园的课改工作已走上正轨,整个工作的框架已经建立,教育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是开好了局,起好了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呈现出新的生态。在课改的初期,我们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着眼点和突破口,重视理论学习,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园教师的教学开始真正关注幼儿的成长背景、生活经验和即时的体验,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轻易否定幼儿的各种奇思怪想,积极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不同于别人的见解,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导、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性语言替代了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激励性评价替代了机械重复的表扬、奖励,"分层评价"等评价方式和"评价栏"、"幼儿成长袋"等评价工具被普遍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因学定教"、"有效教学"、"促进幼儿学习"成为教学新概念;"你知道了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成为教师新词汇;"走下讲台,到幼儿中间去"、"蹲下来和幼儿对话"成为活动新景观;敢说敢问、求新求异、合作互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新倾向;关注生活、走向实践、研究探索成为广大教师成长的新方式,师幼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态势。课改实验所活跃起来的学习之风、研究之风、反思之风、写作之风,已在悄悄地改变着我园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购买课改书籍、订阅专业报刊,成为众多教师的新选择;上网学习交流成为青年教师的新时尚。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合作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成长。学、赶、帮、超蔚然成风,呈现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

(二)感受与体会回顾一年多的课改工作,我们以为以下几方面对于推进课改实验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经验的体会,也是我们行动中的思考,更是今后工作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1、"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是我园课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基本保证和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因而它也是从根本上提升我园教育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机遇和挑战,我园确立"下大决心、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抓课改的态度,确立了"说好不回头"的信心,决心把课改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正是有了这样的大决心,我园课改工作才能做到"不等不靠、抓紧抓早",才能做到构思宏远、谋划细致,才能做到感召全园教育工作者奋发努力,才能使我园课改工作克服园小、起点低,地处边远的劣势,真正开拓创新,勇辟蹊径、盘活资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课改的实施者是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所以,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培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着力点。

近一年来,我们正是从这一点认识出发,用大力气抓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讨、交流,抓教师的反思和论文写作,从而达到教师素质明显提高,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课改热情高涨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学习同幼儿的学习道理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因此,我园创设了多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不断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3、整合多方资源、拓宽教育途经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幼儿园要依托地方教育资源丰厚的优势,有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拓展个性化课程内容,丰富幼儿生活,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

4、加强课程研究,精选教育内容,多元的整合为课改插上双翼。加强对幼儿一日活动的研究。强化一日活动即课程的意识,创设积极有效的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给予幼儿自主探索、表现表达的机会,加快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进程,保证每个孩子在园健康、愉快地生活和学习。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来要求自己的教育行为,推动幼儿的学习。加强对主题课程的研究。强化整体意识,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对主题目标进行再定位,对主题活动内容进行再整合,力求贴近幼儿的生活。开展主题活动应体现自主探究,以环境为依托,让幼儿亲历过程,体验乐趣,教师要重视观察,善于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或生成课程。

(三)问题与差距新课程、新教材、新活动,挑战无处不在,困惑无处不在,问题无处不在;没有挑战是逃避的遁词,没有困惑是盲从的粉饰,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一年多来,让我们在享受着喜悦的同时,也深感我园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差距。主要有:

1、办园条件方面,我们除了加快新园的建设步伐外,环境、设备进一步扩充,争当一流水平。

2、在幼儿园管理方面,继续以科研带动教研,请专家亲临指导,总结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进行汇编。

3、在课程改革方面,要继续不断研究、多出成果,在幼儿发展方面,借助课改力量,争取达到最佳效果。

4、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虽然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对课改普遍有积极正确的态度,但有些老师还没有充分认识课改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不能正确区分课改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四)今后工作思路针对我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课改引向深入。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1、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课改创新水平,促进教师与课改一同发展。要对准"教学改变"、"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等几个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新课程课题研究。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研究意识,做到边教学、边反思、边研究。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方向和主题,进一步明确课题组内工作目标和分工,还要经常组织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以课题研究深化、带动课改实验,使课改实验在各项课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制度。课改背景下的幼儿园工作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因此,幼儿园要从园情、教情、学情出发,不断改革创新,优化管理。一方面,要把幼儿园管理从"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逐步转变到"人本管理"和"课程管理"上来,要不断摸索符合各校实际、富于幼儿园个性的管理模式和幼儿园文化,使幼儿园工作向个性化、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和协调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改工作为核心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幼儿园人、事、物、时各要素的关系,充分发掘幼儿园已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资源,确保课改实验和其他工作协调发展。3、将课改实验向纵深推进,实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改工作是一个逐步推进和深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既要把握当前,更要着眼于发展,积极主动地把课改理念渗透到各方面工作中,系统地改进各方面工作。从纵的角度讲,要进一步明确各阶段课改工作的重点,做到既兼顾全面又突出重点,以主要矛盾地解决带动整体工作的发展。课改的深化与推进,要求我们加强反思,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才能实现课改的有效推进,实现我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呼唤行动者。实验新课程的过程,就是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破除困惑的过程,是不断反思、探索、创新的过程。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课程改革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次。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0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培训中,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本和拓展材料,参与老师们的讨论、互相学习、经验交流和相互借鉴,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且有了新的思考和见解,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启示。

新课程培训中,那种相互学习,互相讨论,直言不讳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积极进行反思和再创造,为课程改革做出努力和贡献力量。通过课程培训,收获最大的就是和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教学经验,从他们那里真实的得到了一些教育的真谛。另外就是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进一步了解了已经实施课改地区的一些老师的教学案例和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起到借鉴作用。

经过培训,对课程改革也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持久性特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还需要不断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课改的进程。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为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转变教师角色,要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学习,不仅要记住所学的知识,还要理解并且会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完成教学活动,改变那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学的实施,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如何产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学会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要实施好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准备,学生分组实验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要在实验前明确实验的目的,直到实验要做些什么,写出实验步骤和,并画出实验表格等,而不是盲目的实验。同时要祖师好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教师还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开发实验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学生兴趣实验,教师要做好实验分组、协调、指导、评估等工作。这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习题教学要注意习题(作业题)的选择,不能过难,习题选择要联系生活,要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写学习心得,读书笔记,观察笔记,开展学生课外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开展学生讨论,或者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论坛,甚至可以让学生组织教学等。而不再是局限于书面的作业形式。

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不能过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更不能对多媒体教学形成依赖,要结合实物教学和实验教学,不能滥用多媒体教学。最好能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自行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做到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反馈作用,而不再是注重甄别、选拔作用。教学评价的主体和形式也要多元化,要让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和社区评价相结合。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2

化学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是许多重要学科(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的基础,也是现代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学科。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现代公民与化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化学新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化学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来指引每一位教师,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必须学会用新的思想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转变。20xx年09月02日拿到了新教材,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看法。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1、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传统教材:(1)过分强调化学学科的学术性、严密性、系统性和独立性;

(2)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内容,某些方面远离现实生活实际、远离社会生产实践以及远离学生个人实际;

(3)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忽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忽视对学生进行交往、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自主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的欠缺;

(4)对实验的要求是死板的,要求学生只掌握某些死记硬背的实验,对实验的设计、观察、实验过程的探究要求不到位;

(5)要求对知识的掌握一步到位,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没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教材:(1)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2)精选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和现代社会以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切身感受现代化学和科技的魅力;

(3)突出化学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介绍了现代化学实验技术,绿色化学的基本思想,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5)深度不如老教材而广度大大超过,难点相对分散而知识点相对集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必修到选修实际上是一个从知识储备到知识深化、从能力培养到能力生成的过程。

2、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从精英教学转向到大众教学:旧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选拔性的,繁、难、偏、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高,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过早表现厌学情绪,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新教材的课标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的,为每一个学生的可能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完成从精英教学到大众教学的转化;

经过这次培训,我收获很多,感触很多,教材在改变,课程标准在变,教学理念也在变 ,教师的角色也在变,我有信心教好学生。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3

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利用学的知识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虽然学习很繁忙,但是能在这样充实的时间里学习也是一种享受,希望每一位同仁都有这样的同感。希望经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得到领导、家长、学生的认可。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因本人才疏学浅,也只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4

转眼间已经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了,从一无所知到逐步摸索,从反复思考到大胆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教材及课程标准确实有着她独特的魅力。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在经历改革的实践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正逐步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

我们学校在本学期也开展了多次新课程改革培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悟,并有所改,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

新课程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不是仅是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想法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改教师教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合作,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双边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经过培训后,我校的很多教师的工作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华芳老师的趣味课堂、彭秀峰老师的小组合作课堂、张艳老师的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堂、向安彪老师的研究式课堂……越来越丰富、有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快乐的学习方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正发生着前所为有的改变:“我最喜欢我们班的语文课,一堂课下来,大家不仅玩得开心,也学得轻松!”“英语课真有趣,还学到了知识。”“以前我们学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现在啊,我们都迫不急待上作文课呢。”

虽然我们在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成为阻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拌脚石。

如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感受和健康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创新处理教学资源;有效教学手段的更新;观注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继发展等等各方面问题急等解决,再加上我校处于吉首市苗族集中的偏远地区更加深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但我仍坚信,只要长期的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成为一项艺术创作,而全面发展的学生便是这项创作中的艺术品。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5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下面谈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

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学习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对学习方式的分解有多种主张,我认为可以分为独立的接受学习、合作的接受学习、独立的探究学习、合作的探究学习等几种。任何学习任务,都可以选择以上适当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例如技能训练,可以用独立接受学习方式为主,辅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又如实验实践,可以用合作接受的方式,也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任何学习方式,都可以归类于以上某一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白马非马”论的辩论解决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运用合作接受学习的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接受学习,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学习内容,这不但可能浪费大量的个体潜能和群体智慧资源,而且会限制学习者在创新层面和合作层面心智活动的完整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学习效益。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要研究组合依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要防止全盘否定某些学习方式和片面地采用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对待所有的学习内容的做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及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的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就能用好新教材,就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6

20xx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重磅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兼具思想性、科学性,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

近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都在反复地研读新课标的内容,力求更加快的领悟课标新精神,更加有效的更新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日常教学。在此也分享一下个人对新课标的一些想法:

一、加强学段衔接,抓住语言习得关键期。

课标首次提出1-2年级预备级的要求。强调尊重儿童语言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语言学习关键期习得语言。大量的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关键期,其中8岁之前学习英语者的成绩最好,但过了一定的关键年龄,并不是语言的学习完全不可能,只是学习的效果不如关键期内学习的效果好。

因此,小学一二年级阶段,还是要努力提升教师的自我素养,坚信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坚持全英教学,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提升自我感染力,亲和力,并运用肢体语言,说,唱,玩演等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创设生动,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喜欢英语,爱上英语。

教学设计中,还要适当的引入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视听内容,如:简单的英语动画片,英文课外绘本等,注重孩子的英语启蒙,加大孩子的语言输入。

二、强调思维品质培养,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不要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而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达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

1、通过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语言知识能力的增长点,设计出针对性,操作性,任务性强的多种语言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成功体验来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

2、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也可以适时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原内容的积极性,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球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自己主动的学习。

三、强调语篇阅读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

阅读文章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材料。语篇阅读需遵循以下步骤:

1、巧妙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2、整体感知,获取语篇信息。

3、听读结合,培养阅读技巧。

4、拓展延伸,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对语篇阅读产生兴趣,实践语篇阅读,在阅读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教师可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阅读或可指导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鼓励定时定量阅读,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汇报。小学阶段,教师要有层次的,有目的地慢慢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如:查字典,找原句,划关键词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兴趣逐步变成习惯,比如:每堂课3到5分钟,有学生准备的自己喜爱的小语篇朗读,英语报刊阅读,阅读之星评比等。

总之,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因为老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老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打算,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7

有幸于4月13号参加了凤阳县小学新课程培训。短短一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培训会在县教研室的组织下,首先观看了两节分别由凤阳实小王庆江老师和江苏省铜山县驿城小学的李争执教的六下《天游峰的扫路人》,两位老师不谋而合同课异构。他们都能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在听说读写,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最突出的特色是教师本人专业水平高,对教材的把握,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点拨,对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几乎达到了恰到好处。他们课堂上运筹帷幄,幽默的教学风格,说明教师的功底深厚。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即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课后由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委,语文特级教师张敬义做了点评,他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就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诠释了阅读教学要“力求简单,但不能更简单”。

下午是张敬义老师的专题讲座《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对文本细读,优化教学的思考》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生动、感人的讲座。张主任的讲座虽然没能完整地呈现给我们,但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却已经让我们体会到了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张主任从课前的备课指导到课中的上课指导,讲得都非常详细,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真正学到了原来备课是这样的。尤其是他在如何进行文本细读上所支的招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第一是从宏观上“三问”,(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使文本解读走向全面。第二,从微观上聚焦关键词句,使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刻。(谈到此处,张老师还特意结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具体课例对大家进行细致地指导。针对文本内容,可以聚焦以下几处关键点,继而使文本解读走向深入。首先,成语背后含故事。对于课后的成语,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出成语的内涵,而后再讲述谈迁的故事;其次,数字背后知艰辛;而后是丢失《国榷》解心痛;再者,从头再写明痴心;最后是作者感言明思想。)第三,是要充分挖掘、寻觅文本的质性特征。第四,积累迁移,揭示文本的质性规律。可以说,每讲一处,张主任都会列举相关课例,使所讲所说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既解决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又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想,这也许正是讲座为什么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所在吧。

讲座虽已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却仍需继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新教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对具体实施有了一定的思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真的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如何从张主任的讲座中汲取教学的方法,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又如何更好地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8

音乐新课程标准是在梳理了前十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融入了一些适合学生、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适应时代的内容。它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二、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多采用练习法用于识谱、歌唱与器乐演奏等教学领域,游戏教学法及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乐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表演性。因此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应该突出音乐课程的特点。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对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识力度。要合理引导学生以“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在音乐基础知识方面增加节拍、调式、演唱、识谱、创编等基础知识。在乐谱方面不管是简谱还是五线谱都是我国现行的乐谱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新课标中还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总之,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音乐学科的特点,加大了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以及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的认知。我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学生只有学会了音乐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鉴赏音乐,最后达到喜欢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好境界。期待新的音乐课本能让师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19

参加新课程培训前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一直感到很茫然。刚刚对教材有了较深刻地认识就要进行课程改革,对我来讲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经过这两天的培训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转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仅就我个人的认识谈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抓住数学本质。

高中数学课程有几条主要脉络,比如函数、几何、运算、算法、应用、统计和概率等。教学中应注意从课程目标、素养与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抓住数学本质。比如函数,它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始终的主线。应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函数概念,即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映射关系、图形关系。而函数性质的核心是单调性,奇偶性侧重于图像,定义域和值域已经淡化了。

其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学中实施的不尽人意。教师导的过细,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质疑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再次,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习材料主要来自于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接受、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验证巩固知识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以课题学习为主。学习材料主要来自于问题,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习内容,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通过问题的解决去吸附知识。真正实现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第四,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最后,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重视学习过程中起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重视定量的认识,又重视定性的分析;既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科技、教育和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困难,课改的蓝图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是一个碰撞、摸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投身到课程改革的事业中去,与教育共同成长进步,与学生一起收获硕果!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0

本人在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一定的心得体会,现具体汇报如下。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

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1

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新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音乐作品在思想、音乐形象方面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参与、表现潜力,这些为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供的较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与学生产共鸣,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音乐、应用音乐的习惯。音乐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真正把新课标落实到每一节音乐课上,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音乐形象,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让学生能静心体验音乐的美,用心去表现音乐的美,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学生美育的途径,学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2

这学期我参加了对新教师的新课程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一下几点认识。首先,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 明确目标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改变英语教学方法 过去的在英语教学中总是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听众,学生自由练习很少,口语、听力非常差。现在我们要转变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应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

合作学习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讨论交流,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

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在于老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后,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设计模仿、会话、口、笔头操练、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的教学条件有限,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运用实物、自制教具来使课堂形象生动。

3、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师要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不能用一个水平衡量学生,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4、创造性运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传统的教学与新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教学只是要求讲解知识点,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5、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怎样能使学生动起来:

(1)激发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我们在备课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老师自己备,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参与。如我们在准备教具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尽可能做到自己手里有什么,学生手中有什么。比如在教26个字母时,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制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数字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电话号码、门牌号、邮编等卡片。

(2)引导学生在导入新课阶段动起来。是否成功地导入新课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顺利进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过值日报告来导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一方面训练其他学生的听力。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如果教师能增加一些新花样,变换一下方式的话,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竞赛、讲故事、做游戏等等。

(3)鼓励学生在练习中动起来。在英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在操练中我们不但要学生动口,而且还应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当作舞台让学生去表演。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景下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笔头交流。英语有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言规则和时态变化,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这些东西,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那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能力,但更应注重基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英语教育,可谓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虽然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小学英语课在许多学校可能根本是形同虚设,名不符实;所以说初中英语基本上是大部分地区英语教育的启蒙教育,其目的应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培养一些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而不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过分的强调学生听说能力,则违背了英语外语学习的规律,只能是欲速则不达。那种完全以听说能力代替所谓的语言能力的说法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

教师以学生的英语学习为中心,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让学习落到实处。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对于有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很少有人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个人觉得课堂的主动权还是应该属于老师的,老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监控教学过程。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3

20xx年8月,我有幸参加了XX小学新课程小学常识骨干教师培训。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县教研室钟老师的报告,认真学习了教研员朱老师、袁老师和王老师的报告,仔细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开阔了眼界,结交了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共同探讨了网络教研、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科学的教学,这是我备感兴奋,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愉悦的学习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深深体会到专家、领导、老师的热情,感受到学员集体大家庭的亲切。在这里,四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友情。为我们进行讲座的专家钟老师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热情开明、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人倍感温暖。同时,这些教研员老师自身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透彻,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领我县的教育教学,促进了我县常识课教学的发展。今后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本次学习聆听了教研员朱老师、袁老师和王老师的报告的讲座,他们讲得十分精彩,且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让我受益匪浅。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各种知识及素养,为今后的常识教学指明了方向。教研员老师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我身。在这里,我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

通过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以前那种传统教育教学的师生观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基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教师主课堂的惯例,彻底抛弃教师心灵深处沉积的传统的专制思想观念。搞好小组文化合作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教学情境中开展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常想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是领导和老师们对自己前阶段工作的一个肯定和认定,大家对我寄予了厚望。每当想到这些就有些汗颜,因为自己的教学研究确实有限。于是我一定要加强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来完善和提升自己,加强专业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品德与生活(社会)和科学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新的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就两门课程的性质而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做事。

8月2日至4日,短短的培训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就结束了,而我用“受益匪浅”难以言尽培训学习的体会,以“感受颇深”无法描述内心的充实。我想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应潜心学习原汁原味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地探索,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来自各位专家教研员老师的谆谆教诲,来自同行们的倾情相助汇成了一股股沁人肺腑的暖流,汇成了一声声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4

20xx年10月31日,我校组织第三批老师赴上饶县三中参加课改培训听课,很荣幸我也参加了这次的教师培训,听了三中两位思想品德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个下午的面对面交流,更让我感受很深。三中老师们的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三中课改的力度和深度,以及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首先,我们对这种课改模式进行整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引领明确方向。

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像耕地时牵牛的人一样,牢牢地拉紧缰绳,生怕牛儿跑了,使自己的教学偏离轨道。今天的课堂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在导入新课伊始,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或者课件出示目标,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学生们明确了目标后,有抓手,有方向,学习起来目的明确,目标清楚。导学案尤如一盏前照灯,引导学生自己看清前方的路。

二、自主学习培养习惯。

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对子互学,组内群学,每个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能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进行圈点勾画式的学习,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得以落实,还培养了良好的助人习惯和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展示挖掘潜能。

“展示”部分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改变了过去教师的“单口相声”教学法,转变成师生“三句半”的教学法,由教师主体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令我们惊讶,原来我们的学生潜能是如此巨大,是我们小看了自己的学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放权,让学生参与教学。

四、人人参与提高效率。

学生的“展示”“评价”“挑战”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节目,尊重与被尊重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进取,心灵得以满足。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何愁学生不学呢?

今天的培训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将新课改的理念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也得到几点启发,那就是: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精心的准备上,体现在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二、相信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教师去挖掘。所以我们应大胆地放开手,让所有学生去学习,去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通过教师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四、因人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要想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合适的指导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让后进生学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后进生的能力提上来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此循环下去,后进生在不断提高,同时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进步,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将会随之不断提高。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5

随着20xx年x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阶段,除了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特殊培训外,还开设了通过网络平台对教师进行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培训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手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的一线课改区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1、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意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2、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3、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更新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二是观察学习法,它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运用观察学习法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的观察”。观察学习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三是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是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高中历史课标解读对这种学习法的开展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指南,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

4、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整合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网络、科技成果。认识并开发这些资源,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一、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合理利用与开发历史教材,必须吃透教材。教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对教材中辅助材料如课前的引文、历史图片、问题设计、课后练习等进行深入研究,揣摩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分析课与课、专题与专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专题在模块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教师也是重要的教学人力资源,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利用者,还是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之一。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在自身以外的教学资源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实现教学资源价值超水平的发挥”。

第三、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之一,对教育教学具有能动作用,由于学生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有效的学习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其在朝目标迈进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第四、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互联网、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历史遗存、博物馆等都是对实现历史课程目标有利的课程资源,依据课标要求,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通过远程教育培训,让我受益非浅。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同样就选择了付出奉献,更要终身学习,更新观念,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完善自己,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进步,更要不断地从新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课改先驱的课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营养,我们也许无权选择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我们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独特去演绎精彩,使自己的课堂永远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特别感觉。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6

高中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课程的改革总体来说应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教材则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我体会到认识到要上好英语课,我们教师非下苦工夫不可。为了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需要,尽快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要求

按照上级的要求,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英语教学的规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例如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英语对话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等英语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这次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的学习,聆听专家、同行们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与学生共成长,不断追求新的自我。

以上是自己对于参加新课程培训以及在实施新课改理念时的心得体会,如有不妥往同仁指正。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7

此次新课程培训,倾听了许多专家对新课程的解读,使我懂得了课改的相关知识,,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次培训让我从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新课改,给我许多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让我知道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拥有三种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教师在实施有目的行为过程中,自己所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

(2)教师的专业结构

对于教师的专业结构,也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各方面的看法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教育理念:教师一般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它可能是从自己教学实践经验中逐渐积累所形成或由外界直接接受而来的教育观念。也可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包含: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它包含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

另外教师还应该具有相关的其他要求,如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这是教师立足于教学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内容,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这是不断适应教学活动使得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乃至学科带头所必须的。

2、教师的发展历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教师成长的阶段是这样划分的。从“要成为”教师开始,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其中前两个阶段属于成为教师前的阶段,真正属于教师阶段的实际上是后面的三个阶段。

二、新课改让我知道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改的定位更加着眼大众,为的是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新课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一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四、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总之,新课改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8

通过几个月的培训,我感到耳目一新,收获很大。专家们的讲座以及优秀课例,使我得以从理论的高度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得以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对新课改由陌生变得逐渐熟悉,了解了一些新变化,学习了一些新理论,但对具体教学,还是首次,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因为这毕竟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关系到学生的前程,关系到三年后的高考,也关系到我校的发展新课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但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引领下,在千军万马争度独木桥的背景下,怎样平衡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怎样在新课改教学中,既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又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提高三年后高考升学率,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观念的的转变。

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重新认识高中政治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以讲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二、角色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

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多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它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往往被教师占领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整节课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欠佳。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主人。

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理应受到重视。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架设学习桥梁,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让学生感受或接受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把现在教学中花在多余的分析、谈话、提问的时间省下来,还给学生支配,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专注地、饶有趣味地读,在读中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读写训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3、使课堂形成最佳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热点新闻,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而且还可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29

2月21日,我参加了二年级数学新课程培训。今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因为教材又是新的,对我这个教了这么多年书的老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认真听了章毓刚老师的讲座,做到上课之前心中有数,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做好准备。现在我想把这次培训的收获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每一次的外出培训都会给我带来很多的收获与思考,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也会珍惜每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0

新世纪小学参加了xx市数学新课程培训,一天的培训内容安排得很多,听了1堂课了学习了2个教材分析,聆听了11个专题论谈。通过这次培训我收益、感想颇多,此将我培训的所思所想付诸笔下,作为自己在今后教学道路上的提醒和鼓舞。

一、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教学

从这次培训来看,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低了对老师的要求确大大的提高了不再是过去照本宣科了也不再是作秀式的上课了需要的真真切切的有效课堂,要向40分钟要效率。要想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教材,有时也许还要占用你工作之外的时间。钻研教材是枯燥的要耐得住寂寞,从枯燥中寻找乐趣,从孩子们好奇闪烁的目光中,从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奋表情中获取我成就感。那么钻研教材需要读懂教材,诠释本质,理解本质,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内容也没有像老教材那样有条理清晰,因此备课时我需要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就需要我付出大量的准备工作。

二、做一个细心的数学老师

数学课好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课程,因而我数学老师也很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考了几分,作业的答案对不对,却忽略了学生在题中出现的错误,以及解题的过程。有时看到学生做错了只是让他去订正,或是说太粗心了等。那么我老师是不是也太粗心了呢?忽视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呢?要善待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要从学生的错误中剖析解决的方法。经验不正是从错误中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吗,让我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细小错误,也许它就是擦亮你思维之火的星光。另外我要坚持不懈的抓学生的学习惯,培训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最生活的开始,从身边最简单最容易操作的开始。

三、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为什么我小学教师大家觉得是谁都可以当,而医生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想主要原因是小学老师不够专业,似乎老师能做的其他人也能做,那么如何变得专业呢?想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首先从模仿开始,向我所欣赏的名师教学片断中学习他过人之处。二是从磨课开始,磨一堂课,磨同一类课,让自己成为这类课的权威。三是从读书开始,每天给自己哪怕十分钟也好读些书,看些书,总能从书中有所体会。四是从反思开始,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每天对自己所上课的否满意,把满意的不满意的做一些记录,对自己今后的教学都是很好的积累。五是从写作开始,自己对某些东西有想法了可以将想法付诸笔下,哪怕只是支言片语,可以写写精品案例,现场课堂评断,或是自己的教学反思

只有我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了才能进步才能更专业,别人也就无从仿效了爱我工作,爱我学生,也就能从中体会出我工作的伟大之处了。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1

8月24、25日,我参加了由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高二数学新课程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

二、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学生有了自主性。

四、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总之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2

近期,我在网上参加了x市—x年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这次培训,我解决了平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迷惘和困惑,下面就这次的学习情况围绕“转变”一词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在教学中,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札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而今,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总之,我们应该要珍惜这样的远程培训的机会,更要好好地学习学习,采纳别人好的教学法和教学思想为自己所用,也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有收获的同时,不能忘了感谢人,那就是远程培训项目组、指导老师以及一起学习探讨过的所有老师。在这里,我只想用五个字“你们辛苦了”来表达我内心最真诚的谢意!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3

在“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年版)》的颁布,不仅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果的高度概括,更对我国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课程标准(20__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设置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五类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学习规律,对不同阶段设定了不同水平等级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课程内容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通过学习及对比新旧课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中所呈现的新变化谈谈个人感悟。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分为武术类运动项目和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它是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经典融合,其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当以学校为主阵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舞龙和舞狮、重阳节的登高等。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大课间、社团活动、趣味运动会、文化节等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更好的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落实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不仅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从六大方面和五大领域对“健康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保证每个学期4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更应在体育课中有针对性地将与该课主教材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学练中渗透给学生,如在《前滚翻》教学时,要着重强调对颈部、手腕等关节进行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同时要强调学生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的方法及重要性,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科学的行为进行体育锻炼。还可创设不同情境,如:“营养搭配大师”“科学健身小能手”“紧急情况我能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综合育人

本次课标强调课程综合,增设了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设置了五育融合和国防教育的主题内容,这不仅是消除过去各学科互不相关、互为割裂的问题,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如在《武术基本功——发展腰、腿部基本功能力游戏》一课中,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切入口,聚焦红色经典,创设“小小红军长征行”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通过“征前操练、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胜利会师”四个主题任务,发展学生腰、腿部的柔韧性;借助红色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从武术教材的育人价值出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音乐、历史学科进行融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运用,以达到学科综合育人的效果。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课程标准(20__年版)》让一线体育教师对从“教书”走向“育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们应深刻学习领悟,在这场变革中更新理念、创新实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完成育体、育心、育人的使命,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助力。

小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34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不断地改革更新,数学教学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关注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就此,在新课程实验中谈点体会:

一、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注重了儿童心理学,一年级学生从无知好动的幼儿转变为小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能具有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力易于分散。新教材中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构成个体认识,在发现新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学习世界。如:第一册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想象、猜测的特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再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真实、趣味地展现出来,异常易于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进取的情感中自主地、能动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同学吹泡泡,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啦,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此刻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之后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资料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理解,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一年级教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代替,如: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用“分苹果”,学习得数为“0”的减法用“小猫吃鱼”,学习“5”以内的减法用“摘果子”,认识时间用“小明的一天”等一些趣味的课题表示,使学生学习既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资料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到达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教学“大家来锻炼”时,带领全班同学参观学校让他们发现身边的数学,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再解决问题。教学得数是“8”和“9”的加减法时,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在摆和涂中去发现加法和减法算式。悟出方法,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异常是小学生经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如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实验教材异常重视游戏活动,如:“猜数游戏”,“出手指游戏”,“帮小动物找家游戏”,“下棋游戏”等,让学生从游戏中去体验,去发现方法,从而享有玩中学的乐趣。3、重视模拟活动。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认识前后”设置模拟赛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模拟父母整理房间,模拟宇航员“游星空”,“数星星”,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到达迅速理解,使课堂唤发出生机与活力。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供给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

5、重视评价活动。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我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本事。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我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我,既要看到自我的长处,又要看到自我的不足。最终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我,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本事。

四、运用知识实践化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所以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如: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放手让学生去实践,经过自我涂一涂总结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我的身边的数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几件,春夏秋冬的裤子几条、鞋几双。小书架上的书,家中餐具、一月的水、电、气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回到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要带着新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贴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