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师德尤为重要。20xx年的暑期师德培训于8月24日早晨又拉开了帷幕。集中学习时,我细细聆听学校几位领导的讲座,分散自学时,我亦思绪颇多。以下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本次培训中,学校领导依然强调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可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还提到了家长对老师不当教育手段的投诉。我想,虽说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被投诉,但我不敢保证所有家长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100%满意。反思平时的教育,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对教育常识认识方面的不足。常常忘记了“五个手指不是一般长”,我们努力地拿着鞭子去驱赶那些掉队的孩子,幻想着每个孩子都乖巧懂事、成绩优秀;常常忽略了学生尚在年幼,正是不断犯错的年龄,他们要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成长。在这里,我要摘录吴非老师的一些教育常识,我想,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一定会有所顿悟。我们来看看吴非先生自己秉持的教育常识:“教育的特征是慢”;“教师不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去取悦学生和家长”;“教育不是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今天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而过高或者过早地自我评价必定自欺欺人”;“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捍卫这些教育常识,我想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其次,我还想到了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教师只有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受人敬重和爱戴。一名合格的教师,他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我们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所以,“负责”二字是教师职业的坚实前提。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学生负责,那么才能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 。教书育人,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事业,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这一份职业后方的千万个“人”的成长负责。努力做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和实践家,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必经之路。
最后,我想说,“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要真正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教师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也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孩子,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获得一份爱的滋养,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尊、自爱、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光有“爱的奉献”还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总之,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这三天师德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 “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我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
“用爱撒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便成了我无言的承诺。
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
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有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可见教师倡导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大学教师虽不像中小学教师那么专制,但师道尊严的流毒依然至深,认为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却忽视了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过多地指责和否定,指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生活散漫、胸无大志等等。即使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且有的批评和指责带有主观武断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民主氛围,本质上不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显然,民主作风是确立和发展学生主题性的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个暑期我校组织了师德培训活动,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一个从事二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我,认识又加深了一层,对教育教学又有了一个新境界。通过培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多多。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内涵,从古止今,无论哪个时代,也无论何种职业,道德观念必有其共通的地方。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其道德内涵必然融汇于整个社会公德之中;而教师的特殊职业与地位,则决定着师德必然对整个社会公德产生极大影响。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天真的梦想
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孩子,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性和梦想,然后教师进行观察分析,再是顺导性的教育,同时附上适当的强制和计划,这就是自然的教育。当孩子们尽情地流露他们的本性,真的,善的,美的,于是,我们让他们互融这种本性,这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他能化解个别孩子的不良习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孩子们感染社会恶习。让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校教育是起步,起步是最关键的。
三、教师要会宽容孩子
如果说,尊重、理解学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养的话,宽容学生则需要勇气和更大的投入,这是针对学生认识的不稳定而言。允许学生的认识反复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耐性。宽容,不是放纵,更不是溺爱,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宽容,是理解的继续,也是理解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宽容应该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的确定必须根据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则。
宽容,还应为学生排除不良因素地干扰,创造条件,指出实实在在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达到的努力目标,同时要因势利导,用爱心感染学生,尊重、理解、宽容有机地结合,提高与孩子交流的深度、广度和质量,也使老师的爱心放大了更多倍。在与学生一起相处的日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虚荣;多一份理解、帮助,少一点指责、批评;多一份宽容、耐心,少一点责难、惩罚!这样会让教师的职业道路更加美好。
四、教师要学做会反思
应该说,反思对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思考与实践,使其以主体身分投入其中,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有本质性的提高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作为骨干教师首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二次学习。教师的自我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能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和成长。
五、要做终身学习型教师
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要做终身学习的教师,只有具备栉风沐雨,探幽发微的求索精神,才会厚积薄发,得心应手,才会不负历史的重任。
作为新世纪的一名老师,不仅要上好一堂课,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提高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是我从本次师德培训中得到的体会。
8月27日—31日,我园全体教师在实验幼儿园园长王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五天的教师暑期师德培训活动。本次师德培训受到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蔡老师和王老师分别作了《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满意”打造合格园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报告;另外还观看了市级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介绍的光盘;同时教师间还写了发生在自己身边和其他同行的小故事进行交流,大家深感颇有收获。
本次师德培训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的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
(1)通过五天的师德培训,教师们对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和学习生活。致力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为儿童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认识到幼儿教师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我们,我们是每个孩子的榜样,应该做一个有理有节的人。而且在新的教育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但需要有幼儿教育方面的专长,更需要有自己的特长。同时作为幼儿园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职业规律,具有团队意识,维护幼儿园集体的荣誉。
(2)通过师德培训,教师们明确了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在教育中存在的不同侧重点,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园生成主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主题的展开有:任务驱动式、团体讨论式和作品分析式三种形式。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从孩子的生活中、兴趣中去发现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我们不但要学会“教”,更应学会“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做人。
(3)通过学习,教师们清楚了执教能力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包含教师的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方式,还包含教师教书育人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我
们幼儿教师的执教能力不仅需要先进的理念,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对孩子全身心地热爱,无私的关怀。我们会更积极地去实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迅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感、态度、行为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家长服务。我们也明白了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是挖掘教师潜能得不竭源泉。
我们愿意做儿童世界的守护者!、
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培训开始了,暑期师德培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集训,是教师心灵的一次洗礼,是思想素质又一次充电。作为秋季开学的前奏,师德培训,既是教师的收心会,也是新学期的一次动员会。
今年暑假,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师德培训,每年的师德培训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今年学校特意从县里请来了三位名师给我们讲座,其中一位是龙港实验中学的项延唐老师,他讲座的主题是《用智慧播撒阳光》,主要讲述他的班主任工作事迹,他是一位事业型、创新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声有色,注重细节,从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到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展,让班集体始终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他始终活跃在学生当中,善于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真诚感人的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断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他把欢乐带给学生,把惊喜送给家长,把智慧留给学校,以满怀的激情抒写诗意人生。 他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特别迷恋育人工作。他德育工作的特色很多,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的班级文化建设。他每接一届学生,总要求朗诵两首诗:《美好的中学时代》和《什么是集体》。他每带一个班级,总是班名、班训、班歌、班级寄语、班级精神、班级领奖台、奖杯、奖牌、班旗、班牌、组名、男女生生歌、家长会会歌等一应俱全。他的每位学生的桌角均有“我和我追逐的梦”小名片,写有个人梦想、崇拜的英雄、喜欢的格言以及远、中、近期目标。他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伴随感恩成长。集体生日庆祝会,传达母亲的祝福,对生活的感恩。在母亲节等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开展“我给父母送祝福、做家务”社会实践活动,召开了“感恩的心”系列主题班会。建议全班给有突出贡献的同学写感谢信,对一些在感恩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我自编三句半节目来表演,把教育活动寓于文艺创作之中。每周家校联系单上的家长、老师的留言,要求学生进行感恩回复。坚定的感恩宣言响彻校园,温馨的感恩话语贴满教室,炙热的感恩交流传递心间,共同筑起了一道流动的感恩长城。在从教二十年的每一天里,他从未懈怠过自己,也从没放弃过努力。对学生无私的爱,就是他每天的动力。他常说:“用心工作如一,用爱负责到底!不管我头顶是怎样的风雨,我将用我的努力来创造我的记忆!”他的很多事迹值得我借鉴。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常常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自己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曾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那门课的学习。我想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本次师德学习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传道、授业、解惑是密切联系,同步实施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个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视为教师修养的首要问题。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有纯正的心灵。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7月17至19日,我校在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为期3天的师德集训活动。在集训中,聆听了龚校长题为《加强师德修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报告和几位专家的讲座及骨干教师的经验交流。使我感触很深,就这次集训有以下体会: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发扬优良师风,弘扬崇高师德。
(1)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
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是“传道”,即教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发扬优良师风,弘扬崇高师德。
(1)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
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
今年暑假,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师德培训,每年的师德培训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使我从中加深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光辉典范。因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常常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自己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曾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那门课的学习。我想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本次师德学习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传道、授业、解惑是密切联系,同步实施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个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视为教师修养的首要问题。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有纯正的心灵。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8月26日至30日,我校组织了XX年暑期师德学习活动。在这几天里我们学习了市教育局规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金燕燕、黄淑微、谢尚江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并集中听取了由瑞安市园林局吴体鹤副局长主讲的“关于国家当前形势的分析”主题报告,在这些日子的学习过程中,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的师德素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1.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就像本校的黄淑微老师和金燕燕老师一样,在班主任的位置上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她们心系学生,勤勤恳恳的在自己的岗位做着简单却又繁琐的工作,这种忘我的崇高精神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习的,也是师德的首要条件。
2.热爱学生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的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要想教人必须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同时,教师的职业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有苦也有乐,有得也有失。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我们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教书育人的功能。
3.做好本职工作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而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一部分,其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门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特殊学科,最主要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健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还要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身为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锻炼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积极面对挫折,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或学校对体育这门学科的错误观念而忘记身为教师的责任,忽略自己的本职工作。
4.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20世纪的新时代,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的状态,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很快就会落后于课堂实践的要求。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教师要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因此,我们要勤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我们的课堂上完整地统一起来。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创新求取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过程中提炼师艺,升华师德。
承然,教育工作是辛苦而单调的,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备课、上课、管理班级等同样的事情……。但“一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这个远大的目标,我们会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以各位先进教师为榜样,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力量。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师德尤为重要。在学校的安排下,今年的师德培训以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学习进行。但我更喜欢分散学习,这样就可以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在这次的师德培训期间,我认真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
吴老师在这书的第四辑中,谈到了“尊重常识”。教育的常识有哪些呢?吴老师在书中说到: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我们来看看先生自己秉持的常识:“教育的特征是慢”;“教师不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去取悦学生和家长”;“教育不是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我们是教育者,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学生”;“我们今天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而过高或者过早地自我评价必定自欺欺人”;“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反思平时我们的教育,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常识认识方面的不足。常常忘记了“五个手指不是一般长”,我们努力地拿着鞭子去驱赶那些掉队的孩子,幻想着“去剪出一模一样的苗儿”;常常忽略了学生尚在年幼,正是不断犯错的年龄,他们要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成长。对这些教育常识的一条条摘录,一次次对照。反思中有欣慰,有恍然大悟,也有羞愧!然而,即使羞愧,依然令自己欣喜——为自己遇见先生提点的常识,为自己有机会更好地捍卫常识。
“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吴老师著作中的另一个声音。这是他一贯以来的追求,是他对青年教师的期待,也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只有教师自己敬重自己的职业,自觉进德修业,才会真正拥有职业幸福感。而只有拥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他才会更像一个教师吧?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先生这个词——“负责”,而不是常见的“热爱”。没有道理要求每一个职业人都热爱自己的岗位,但是“负责”却是从事每一项职业的坚定前提,不可动遥
吴老师曾关于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哪些基本素质的讨论时,说到了三个关键词——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思想者”和“学习者”,容易理解,至于提出“实践家”,是我们想到,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
教书育人,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事业,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这一份职业后方的千万个“人”的成长负责。努力做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和实践家,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必经之路。
(一)以“推动发展”为核心,鲜明导向,选优配强科级班子。鲜明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坚持“对发展有办法、对群众有感情、对自己有底线”的用人标准,在“三个突出”上选好配强班子。一是突出以德为先。制定出台《额敏县突出“德”的科级领导干部全方位量化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优化完善领导干部考核的内容范畴、评价主体、指标体系、方式方法和结果运用。更加突出“德”的专项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推进干部考核由重绩轻德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转变。二是突出工作实绩。大力实施“干部一线化工程”,先后选派年轻干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城镇建设和信访拆迁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让干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增长才能。
(二)以“提升素质”为根本,强化培训,增强干部队伍本领。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全县干部队伍素质。一是实施村级带头人“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提升“双带”能力。遴选100名45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村党组织书记免费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习,着力提升村级党组织书记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实施领导干部“夯基提质”工程,破除“本领恐慌”。紧扣额敏县经济建设中心任务,突出经济转型跨越、城市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内容,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三)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强化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环境。坚持以规范制度为根本,建立“四项机制”,切实将领导干部的行为置于制度规范中,强化监管,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一是建立立体监督机制。坚持组织监督与社会群众监督相结合,开通热线和信箱,建立电话、信访和网络“三位一体”的干部监督信息举报平台,广泛接受群众举报,做到有必查、查必果。二是完善干部行为规范。印发《额敏县科级领导干部行为规范》,对干部作风、学风和行为进行全面规范。三是探索干部巡查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惩懒治乱”行动,由县委组织部、县委督查办和纪委监察局联合成立巡查组,常态化开展巡查活动,强力整肃干部作风,全县干部队伍作风明显转变。
做新疆特色的好干部,就要在反对“三股势力”上打头阵,就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就要深入群众中作表率,就要敢于担当有定力,就要努力提高理解力、执行力和落实力。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最大的自觉、最严的要求、最高的标准、最有力的举措加强纪律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
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有些中小学教师甚至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可见教师倡导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大学教师虽不像中小学教师那么专制,但师道尊严的流毒依然至深,认为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却忽视了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过多地指责和否定,指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生活散漫、胸无大志等等。即使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且有的批评和指责带有主观武断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民主氛围,本质上不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显然,民主作风是确立和发展学生主题性的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创新,从而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每一位教师 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这三天师德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 ,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 “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在21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将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用终身,也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教师。"在本世纪,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将更多的在思维方式与知识的导向性上给学生以指点。教育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只会知乎者也,再也不是灌输,不是表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审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
我喜欢这样一首小诗:“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
“用爱撒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便成了我无言的承诺。
一年一度的暑期师德培训开始了,暑期师德培训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集训,是教师心灵的一次洗礼,是思想素质又一次充电。作为秋季开学的前奏,师德培训,既是教师的收心会,也是新学期的一次动员会。
今年暑假,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师德培训,每年的师德培训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今年的培训更是如此。今年学校特意从县里请来了三位名师给我们讲座,其中一位是龙港实验中学的项延唐老师,他讲座的主题是《用智慧播撒阳光》,主要讲述他的班主任工作事迹,他是一位事业型、创新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声有色,注重细节,从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到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别开生面的活动开展,让班集体始终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他始终活跃在学生当中,善于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真诚感人的行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不断激励学生走向成功。他把欢乐带给学生,把惊喜送给家长,把智慧留给学校,以满怀的激情抒写诗意人生。 他特别喜欢当班主任,特别迷恋育人工作。他德育工作的特色很多,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的班级文化建设。他每接一届学生,总要求朗诵两首诗:《美好的中学时代》和《什么是集体》。他每带一个班级,总是班名、班训、班歌、班级寄语、班级精神、班级领奖台、奖杯、奖牌、班旗、班牌、组名、男女生生歌、家长会会歌等一应俱全。他的每位学生的桌角均有“我和我追逐的梦”小名片,写有个人梦想、崇拜的英雄、喜欢的格言以及远、中、近期目标。他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伴随感恩成长。集体生日庆祝会,传达母亲的祝福,对生活的感恩。在母亲节等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开展“我给父母送祝福、做家务”社会实践活动,召开了“感恩的心”系列主题班会。建议全班给有突出贡献的同学写感谢信,对一些在感恩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我自编三句半节目来表演,把教育活动寓于文艺创作之中。每周家校联系单上的家长、老师的留言,要求学生进行感恩回复。坚定的感恩宣言响彻校园,温馨的感恩话语贴满教室,炙热的感恩交流传递心间,共同筑起了一道流动的感恩长城。在从教二十年的每一天里,他从未懈怠过自己,也从没放弃过努力。对学生无私的爱,就是他每天的动力。他常说:“用心工作如一,用爱负责到底!不管我头顶是怎样的风雨,我将用我的努力来创造我的记忆!”他的很多事迹值得我借鉴。
记得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常常回忆起自己上小学时的情景,那时自己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曾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那门课的学习。我想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的教师。本次师德学习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并加以模仿。 师德是师爱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授业”,这是很片面的。殊不知传道、授业、解惑是密切联系,同步实施的任务。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光荣职责,要完成这个光荣而神圣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应视为教师修养的首要问题。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学生有纯正的心灵。
“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让每一课的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