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 目:
院 (系)
学 科
导 师
研 究 生
学 号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院制
说 明
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目录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的来源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不少于500字)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2.2.国内研究现状
(注意对所引用国内外文献的准确标注)
2.3.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不少于500字)
(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3、主要研究内容(不少于1000字)
(撰写宜使用将来时态,切忌将论文目录直�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着重查阅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参考的近五年内(从开题时间算起)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文献。
三、开题报告时间应最迟不得超过第三学期的第三周末。
四、如硕士生首次开题报告未通过,需在两个月内再进行一次。若仍不通过,则停止硕士论文工作。
五、开题报告进行后,此报告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议结果》存各系(院)研究生秘书处,以备研究生院及所属学院进行检查。
六、字体、字号及其他规定
论文中所用中文字体(除各级标题外)为宋体,各级标题用黑体;论文中所用数字、英文为新罗马字体。
节标题小3号字,建议段前0.5行,段后0.5行;
条标题4号字,建议段前0.5行,段后0.5行;
款、项标题小4号字,建议段前0行,段后0行;
正文小4号字,建议段前0行,段后0行,每页约33行。
七、层次代号及说明
层次名称
示 例
说 明
节
1 □□……□
题序顶格书写,阐述内容另起一段
条
1.1 □□……□
款
1.1.1 □□……□
项
(1)□□…□ □□…□□…□□
□□……
题序空4个半角字符书写,内容空4个半角字符接排
八、常用的四种参考文献类型标注形式。
(1)图书文献:
[1]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
(2)期刊论文
[1]覃睿,田先钰。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一个创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2):148-152.
(3)学术会议
[1]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C]//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4)学位论文
[1]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博士学位论文,1998:60-63.
论文题目: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
一、选题背景
最初选择“舞蹈教育”作为研究方向,是基于对本专业的兴趣,而最后对“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的选题确定,却是受到滕守尧先生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影响。“生态”一词是目前世界上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地球生态保护,二是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不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最终它们将离我们远去直至消失。根据滕守尧先生的论述,生态式艺术教育一改各种知识之间失衡的状态,将各门艺术看做为一个整体,即“艺术”。在这个整体之中,每一种知识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生态系统,进行碰撞、融合,产生出新的知识结构作用于人类,使人得到可持续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说生态式艺术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的实施型教育理念。生态式舞蹈教育是目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因此“生态式舞蹈教育”就应是在舞蹈技术学习基础上,囊括各门艺术文化及知识的认识,和对艺术作品评价能力的一种教学。它打破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高耸的围墙,使舞蹈与他们相互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教学生态系统,它包括师生、内容、方法,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氛围。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备舞蹈艺术知识与技能,同时又兼备综合艺术能力的普及型舞蹈教师,或舞蹈传授者。笔者认为生态式艺术教育那种试图从“生态式综合”来揭示艺术教育,与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艺术人才独特视角,能够使普及型舞蹈教育与现今社会就业需求更加有效接轨。此外,还期盼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并将其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模式合理地综合,能够弥补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创新和突破。近年来,中国的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0xx年 1 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xx〕1 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及高校艺术课程课时总量,将艺术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遗憾的是,艺术教育多被人看做美术和音乐教育,而有着显著教化功能的舞蹈常常被人忽视。正是这一事实,使得舞蹈教育依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舞蹈课程开课率不足、舞蹈活动参与面小、舞蹈教育得不到充分认识、师资培养及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等等。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制约了舞蹈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知道,舞蹈是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无数例子证明舞蹈的教育功能比之其他艺术而言更为显著,它更容易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时代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普及依赖性越来越强,因此,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已经不再能满足教育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更好的推进舞蹈艺术,众多院校已然做出改革。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该校把握艺术教育规律,坚持服务于西南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事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往传统的专业型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发现,培养具备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一定艺术基础知识,以舞蹈教育为主,舞蹈编创为辅,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基础能力的“一专多能”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是符合艺术教育现状要求,也是当今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重点。那么,目前西南地区舞蹈院校的培养方式,是否能使我们未来的舞蹈毕业生成为“一专多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舞蹈应用人才?换言之,我们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出拥有综合艺术基础知识、扎实舞蹈功底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够担负起当前艺术教育重担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方式的初衷。在本论文研究中,笔者尝试用一种新的眼光来关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所感受到的一切,在笔者的意识中,总希望自己对实践的兴趣和理论的学习,能够致力于探寻,并尝试解决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所以笔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与发展上。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舞蹈艺术教育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此笔者认为,在遵循舞蹈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上,有必要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来探索舞蹈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加强舞蹈基础教育者的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时期的普及型舞蹈人才教育,不能像过往的舞蹈教育那样仅仅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虽然学科化自有其优势,但过于或单一强调学科化,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不能融汇贯通和迁移,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封闭型人才”的养成。本文以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为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舞蹈教育、舞蹈培养模式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生态式舞蹈教育这一概念的研究分析,揭示生态式舞蹈教育与多种艺术文化联系贯通,密切相连的培养优势,找出实施生态式舞蹈教育的可行性,并将其合理的与当前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而探寻能够培养既有舞蹈能力,又有艺术素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和全方位艺术知识的开放型舞蹈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的研究,将会对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调查分析,促进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舞蹈素质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意义建设构想,促进人才合理化知识体系。本论文的研究既是对西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的一种探讨,同时也是对其它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合理化建议。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生态”一词是 21 世纪的热门词,全世界几乎同时举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旗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路,科学一直承担着引路者的角色,就好似盲人摸象,一点一点尝试性地由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正是科学的试验和真理的获取,使得人类得以进步、生产力得以发展、国家得以强大。但是,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获得全部的智慧,例如艺术带给人们的真与善、美与丑、幸福与苦难等。任何时候,艺术不仅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且极为深刻的影响着社会观念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艺术也为人类带来了道德、修养、观念,艺术是人类精神内核的外在形式,是人类灵魂 第三次科技革命打开了综合艺术教育思潮的大门,综合性艺术教育成为以美国为首,包括欧洲在内的主要艺术教育思想。近年来,我国对艺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在艺术教育的实施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课程的加入,改变了原本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与音乐课独占的局面。这一改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相对部分落后的地区及中小学实施起来却具有困难。这种困难多数来源于艺术种类多样,艺术师资缺乏且过于单一化等原因。据调查,大部分中小学同时开设了美术和音乐课,而一些仅保留一门课程,无法开设其他艺术课程,更别谈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此外,笔者还了解到,部分校方由于受到资金、教师及岗位编制等问题的限制,被迫将原有的艺术课时间改为文化课。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象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社会各行业需求中,越来越将艺术形象的认识、理解和创造能力,看作职员综合性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球出现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1]。由于艺术教育长期以高精尖专业人才� 在社会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的环境下,众多中小学用人单位开始要求艺术教师具备综合的艺术能力,能够同时教授多门艺术课程,这使得单一的专业人才走到中小学等基础教学机构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再是以高精尖的专业单一型人才为终极培养目标,而是以培养掌握多种艺术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技能,具备人文道德素养、创新意识及艺术鉴赏力、批评能力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同级目标。社会对艺术能力的渴求,点燃了艺术教育自身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普及型人才培养转变的火焰,生态式艺术教育正是这把火焰的燃料。生态式艺术教育突破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形成各科艺术门类相互交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艺术人才培养及艺术基础教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式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态观意义,它将不同的艺术种类相互链接并综合,强调一种多视角、多方位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创造思维的开发。按照滕守尧先生在《文化与创生》一书中所阐述,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就是:将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按照生态的关系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支持;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知识生态关系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艺术感觉、人文素养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全面的智慧人。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过各门艺术的摄入,形成一个融合全,在这个多样性的融合圈里,迸发出新的知识与创造思维,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智慧。艺术创造离不开欣赏和批评,即使最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者,如果不伴随对艺术作品的观察、欣赏和反思,所创造的作品也会失去生命,成为躯壳。任何艺术都需要通过欣赏来达到教化心灵、感悟生命,生态式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同时,生态式艺术教育能够有效的打通人对艺术产生的各种感觉,即“通感”力,这是一种能够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感受到的不同艺术特征的思维能力。比如在邓肯的现代舞中感受到雕塑的造型和音乐节奏;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聆听到戏剧的冲突及人物的对白;在拉斐尔的绘画中看到舞蹈的线条及音乐的旋律。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舞� 论文从普及型舞蹈人才的舞蹈教育研究出发,结合教育学研究方法,以舞蹈教育现象、舞蹈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舞蹈教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普及型舞蹈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探寻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论文将在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以我国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的培养模式及目标为参考对象,对生态式舞蹈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合理的科学研究与分析。根据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来获得论文所需的资料。通过对教育学、生态式艺术教育、生态艺术观,及舞蹈学相关文献的研究,力求了解舞蹈本身及舞蹈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帮助确定当前新时期,生态式舞蹈教育在高校普及型舞蹈培养的应用和设置。同时,拟定在西南地区选择几所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舞蹈本科院校,对其普及型人才(或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此外,也将针对论文需求,拟定重庆市 6-8 所中小学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在社会群体、学生群体、用人单位群体了解到舞蹈教学,及对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通过上述两种研究方法,以生态艺术观、生态艺术教育理论认识为依据,结合我国高校舞蹈培养现状、我国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从一般现象到个别认识,从而推知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实际应用价值。
五、写作提纲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6
绪论 9-12
一、 选题缘起 9-10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三、 研究方法 11-12
第一章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2-23
第一节 综合舞蹈艺术教育的历史回顾 12-16
第二节 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述 16-19
一、 生态式艺术教育产生的背景 16-17
二、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17-18
三、 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启发 18-19
第三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概述 19-23
一、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20-21
二、 生态式舞蹈教育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关系 21-23
第二章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现状分析 23-35
第一节 西南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3-30
一、 普及型舞蹈人才定义 23-24
二、 西南地区高校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4-27
三、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7-30
第二节 西南地区普及型舞蹈人才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30-35
一、 青少年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 30-33
二、 就业单位需求调查与分析 33-35
第三章 生态式舞蹈教育在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35-58
第一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36-37
一、 直接指导法 36-37
二、 发现法(或生成法) 37
第二节 “海纳百川”——生态式舞蹈教育课程构想 37-52
一、 “生态式舞蹈综合课”——独立成课的教学形式 38-45
二、 多元艺术文化融入舞蹈课堂 45-52
第三节 重视“舞蹈认识”能力的培养 52-54
一、 围绕课堂主题的艺术欣赏教学 52-53
二、 向真正的舞蹈批评家学习 53-54
第四节 生态式舞蹈教育培养下普及型舞蹈人才的素质结构 54-58
一、 扎实的专业知识 54-55
二、 高品位的艺术人格 55
三、 多元的艺术知识 55-56
四、 广博的文化底蕴 56
五、 综合舞蹈教学意识和创造意识 56-58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2
1、学术著作 60
2、论文、期刊 60-62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资华筠 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3]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5]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6]唐凯麟 陈仁仁。儒家伦理文化——成人之道[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7]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8]王福阳。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年版
[9]牛晓牧。生态式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xx 年版
[10]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1][美]沛西·能[著] 王承绪 赵端瑛[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廖哲勋 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3]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4]资华筠 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年版
[1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于平、冯双白主编。吴晓邦舞蹈文集[C].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年第一版
[16]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年版
[17]李坦娜 修海林 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18] 芭芭拉·哈泽尔巴赫 刘沛。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20xx 年 中英文对照版)[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 年版
第一条 论文选题要求
论文题目的选择可在研究生充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在导师充分了解研究生情况的基础上,首先由导师提出,征求研究生的意见后确定。具体要求如下:
1、选题应遵循学科发展现状、学科理论前沿、学科争鸣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在学术方面具有创新性,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密切结合实际,力求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些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难点和现实问题,并尽量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争取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选题应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导师的专长和研究生本人的基础进行。
4、论文题目大小适宜,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确保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育硕士选题应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第二条 开题报告内容
1、选题来源。研究生选题可来自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课题或自选课题。
2、选题依据。
(1)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所确定题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
(2)国内外现状分析:充分分析本研究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说明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本人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不少于2000字。
3、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4)研究特色和创新性分析;
(5)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4、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篇。
第三条开题报告程序
1、以学科� 审核标准为:
(1)论文选题很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文献调研广泛,了解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
(3)开题报告内容充实、结构合理,书写规范;
(4)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较强,具备论文撰写能力。
5、开题报告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依据审核标准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存在明显问题的,不批准论文开题,限期修改补充,并要求3个月内完成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6、开题报告通过后二日内,研究生将开题报告纸质版一式三份与电子版送交研究生秘书,再由研究生秘书统一报送研究生部审核,审核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培养单位、研究生部各存一份。
第四条 其它
1、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的,不允许参加当年度论文答辩,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2、开题报告更改。开题报告通过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者,开题后三个月内研究生本人可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由,导师、学院(部、所)签署意见,经研究生部批准,方可更改研究主要内容,但必须按上述开题报告程序重新做开题报告,填写开题报告并报研究生部备案。私自更改导致学位论文最终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生部备案开题报告主要内容不符者,一经发现,推迟论文答辩时间,随同下届毕业生按相关程序申请学位。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教研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多研究生们虽然接受了研究方法的培训,有不少与开题报告相关的知识,但是真正能做好开题报告的研究生没有几个。开题报告不仅要显示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问题,还要揭示这些问题得以提出的依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写开题报告就不能满足于将开题报告诸表格逐一填满,而是要研究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路线去表达。
首先,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其次,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等。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交代清楚目的,切忌长篇大论和交代不清。
一、论文课题名称
名称要准确、规范,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研究的目的
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六、论文的大致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七、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虽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不太重视这一环节,认为只要把毕业论文写好就可以了。但是论文开题报告是包含论文提纲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应认真以待。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进行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汇报自己学位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目的是请专家帮助判断:自己选择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选用的研究方法可不可行、自己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然后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建议。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的目的,同时在文献和研究方法方面获得更多的帮助。
因此“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是开题报告的重点,如果对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不进行深入论述,一带而过,评审专家将无法判断你的研究前景,也就无法对你的研究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
二、研究水平的定位
国家对授予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所具有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硕士学位人员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因此硕士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时应适当确定自己的研究水准,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科学研究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对试验结果或调查数据的分析应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以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和要求
因为开题报告的实质是向老师汇报论文工作的准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应该就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拟达到的目标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介绍、说明,并接受专家的批评和建议。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的确定。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可以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2、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拟实现的目标。
4、主要研究内容与写作大纲。
5、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着重查阅的近年内发表的中、外文期刊文章)。
开题报告公开论证后,研究生一般应根据专家小组的评议意见,对选题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修改方案通过后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1 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xx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 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 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 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活动的历史几乎像语言一样悠久,从有语言之始便有了翻译这一人际交往活动。翻译这项活动中必然涉及到双语之间的转换,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就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交往能力。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传统翻译研究到现代多视角翻译研究,翻译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以不同主体作为中心,翻译研究范式可分为: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都以一个主体为研究中心,其本质都属于单主体范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研究范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都过于侧重参与翻译过程的某一单一主体或客体,这种弊端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忽略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所说的翻译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在交往能力理论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这一思想改变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其由原来的支配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同样的,翻译过程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分离,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而是主体间的共存,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与对话。
二、研究问题
在国内外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关注并已成为研究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对于哲学理论的选择和研究范式的选取上有着不同的分歧。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是从论述纯理论的角度出发,没有结合具体实例对翻译主体间性问题进行探讨。而另一部分学者对具体实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但大多以主体的主观自 前辈学者的研究为翻译主体间性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但在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研究问题 1,交往能力理论能否有效解决翻译主体间性相关问题?
研究问题 2,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问题 3,在个案翻译实践过程中翻译主体间性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得到体现?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本章主要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十二个判词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介绍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并对两个英文译本在用词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从译者与作者主体间性和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
第五章是讨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发现和启示两方面。首先为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间的体现,其次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最后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本章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发挥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四、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