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开题报告范文参考(精选33篇)
题目: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问题与方法
(一)选题缘由
之所以选择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受我的导师的启发。直觉告诉我,这一选题与当前现实教育热点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深入认识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在董标老师的课堂中我获得了一种认识,那就是:不要轻易地讲思想创造,教育变革等主张,因为对很多的问题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作为后人更多的是继承与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应从对前人思想的认识开始。基于这种认识,我非常认同导师给我的建议,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从何种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种尝试。通过认真 阅读1979至间国内发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我发现虽然对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研究较多,但有一些结论似乎与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现实出入较大,这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如果仅仅凭兴趣进行一些了解倒是饶有趣味,但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问并加以论证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导师的启发之下,我开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终我决定以‘论“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为我的论文选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
“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提出至今已近百年,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一命题一直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界内部把这个口号当作了真理。然而,反对者的观点也异常尖锐。如许崇清发表在《学艺》第1卷第3号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说者有两大谬误,他们曲解了美之普遍性与静观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识与宗教意识,又复混淆美之意识与道德意识[①]。其实,与其说人们赞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说,还不如说人们更愿意相信存在这样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或者说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无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别,使人无利害得失之计较。对此,笔者心存疑虑。笔者以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纵观当今世界,宗教并没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证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回答了“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审美不等同于美育,审美的无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赋之于美育呢?
(3)美育与宗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对立面,两者应该可以各自同时独立存在。
以上观点将作为本研究的假设在本文中加以论证。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
论文第一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笔者通过收集国内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以时间为线索,对材料加以比对,归纳,整理,以期整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种种认识。
论文第二部分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础上,审思“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立论点是否成立,从而论证“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对物质层面的东西关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认为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则读书有何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一现象,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教育主题。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对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某些角度进行一些反思。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说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本质内涵
感性启蒙论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杜卫在《“感性启蒙”:“以美育代宗教说”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②]。为什么要进行“感性启蒙?杜卫解释道:一般讲启蒙都是指理性启蒙,而现代性审美范畴中的“感性”是针对着“理性”来说的。但是,这是西方的传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现实问题与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务是感性启蒙;而且,当时中国美学家所处的语境与康德、席勒、尼采所所处的语境不同,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启蒙理性的专制和压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启蒙感性来反抗传统,重建中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因此,围绕着启蒙这个中心课题,不仅哲学家关注启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学家也是如此。这就不足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论》也提出了启蒙观点。不过他的启蒙有另一层含义,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实质就是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有高尚情与趣味的独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蕴含了某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审美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完善的价值追求,为中国现代社会变革提供了审美主义转变和审美主义道路。[③]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审美救赎论”如出一则。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着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义和价值正被疏离,人类已经承担了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的任务。原来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赎,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艺术在摆脱了神缚之后,赋予了人类全新的审美的救赎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
情感慰籍论得到普遍的赞同。赞同者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人们的精神却进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养人的纯正感情,其影响力较之其他活动更纯洁、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现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选择[⑤]。随后的学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赵惠霞就认为:美育担负起现代人建构心灵家园的重任。因为它是一种情理自由结合的形式。在认识论中,理性排除感性,才达到正确认识;在伦理学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为道德意志;只有在审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观赏,从而构成审美心理结构。当这种审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享受这种精神的快乐。建立在人类感情活动规律之上的美育,对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趋下、驱鸟之归林,自然而然,无需强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构心灵家园,是一个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过程[⑥]。在同一时期,这一观点大行其道。如李丕显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以美育代宗教,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⑦]。
3.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反思
当代的学者对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也有持不赞同的。冉铁星认为:在目标上,蔡元培是企图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体实施的途径上,则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内在的宗教或美学式的修炼或省悟。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儿戏、可有可无,要么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艺术教育和礼仪教育。对于后一点,不客气地讲,中国古代的《礼记》要比蔡元培的设计深刻、丰富、完备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来,在当时的中国,此种美育是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认为:事实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逻辑上、学理上根本无法成立,只要人类最为深层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还认为:一般而言,美育与宗教存在两种关系:其一是实质的统一;其二是层次上的递进。作为两种不同形态,又往往存在着从宗教向审美、艺术和从审美、艺术向宗教的演进。而在这两种关系中,都无“取代”与“排斥”可言。[⑩]有学者针对“以美育代宗教”成为研究热点现象提出来说: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们只是将蔡先生的主张当作一个有关美育的话头,而对这一主张的内在理路则未加深思。审美、美育诚然重要,但发展美育却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识到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进而发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则大可不必。这是一个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时代,人类的整个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领域的文化功能当然就更是有限。谁也没本事包打天下,谁也当不了人类心灵的救主。因此,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活动———科学、哲学、宗教、审美等,还是和平共处、通力合作的好。其实,“以美育代宗教”说从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存在着完全相反的观点。姚全兴先生专门对五四时期“以美育代宗教”说之争作了归纳总结。通过姚先生的研究我们发现,前辈学者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质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说与对象的角度,又有异同与范围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从以上列举的不同观点可以看出,这场争论不会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确定的答案,而是争论本身,因为从中我们能全方位地知晓“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精神内涵,把握其实质。
(二)文献综述小结
以蔡元培先生的声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说一经提出立刻被许多的学者当成是一个教育命题。然而命题总是具有一个确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学者依据各自的学识,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以美育代宗教”说加以判断,争议不可避免。从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开始至今,有过两次争论的高峰。一次在五四运动时期;一次是在1998年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之时。五四运动时期的学者着眼于文化的变革来审视“以美育代宗教”说,正反观点碰撞激烈,而当代学者主要以历史的眼光和从现实需求的角度去诠释“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新内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说的现实意义,观点大多趋同,且较多持肯定态度。但无论如何,每一次的争议都反映了相应的时代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领域的诉求。
四、研究的难点
一是有关外围的或细节资料的不足。比如当时别的学者对蔡元培美育主张发表的观点、认识或批判等。
二是进行本研究需要一个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相关知识背景。它深入到美学、伦理学、宗教、艺术、教育等等知识领域。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背景的话,势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
论文题目:论声乐技巧中的矛盾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美声歌唱艺术自 1600 年产生于意大利以来,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最早关于歌唱技巧的理论是意大利人卡奇尼在《新音乐》中对歌唱技法的阐释。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各种声乐理论相继出现,至 19 世纪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得到空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加西亚父子和兰皮尔蒂父子的声乐理论,加西亚(子)在 1874 年出版的声乐理论着作《歌唱艺术论文集》中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学说,在嗓音机理方面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强调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将声乐教学和生理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解释声乐技巧训练中声音现象。直至今日在国内外依然存在以生理歌唱器官的机理活动来教学实践。
1905 年兰皮尔蒂的声乐论着《美声歌唱技巧》的问世,特别强调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第一次提出了感觉对共鸣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强调神经的控制作用。“兰皮尔蒂父子被看做是意大利 200 多年来美声学派优良传统之集大成者与传播者,其声乐理论与声乐教学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后杜普雷的关闭唱法,雷斯克的面罩唱法等声乐教学与声乐理论相继问世,对后世声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自 20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仪器的发明为研究生理器官在歌唱中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从而使歌唱技巧中模糊的概念获得了一定的科学界定,由此也产生了一些专门从事嗓音研究的医学、生理学、声学专家和学者。无疑在一定的限度内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许多歌唱家、声乐艺术表演者以其论着、论文等形式阐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德国女高音歌唱家莉莉·雷曼在其《我的歌唱艺术》中提出的“气流要旋转”“要进头腔”等技术和方法。美国声乐教育家斯坦雷提出的“咽腔共鸣”,提出与欧洲靠前、明亮的声音相对的靠后唱法。美国声乐教育家范纳德在其声乐理论论着《歌唱--机理与技巧》、《论歌唱中的贝努里效应》及《声门冲击》等,利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 17 世纪以来的欧洲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否定以感觉为主的经验主义教学方式,否认头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经验。
以及其他 20 世纪专家学者以各种科学手、发明、创造等实证主义思想来揭示声乐技巧的认识规律。然而,20 世纪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最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卡拉斯等从来没有长期钻研过声带是怎么运动的,共鸣是怎么来的,也从不否认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技巧。帕瓦罗蒂在谈到声音的过渡时说到:“对,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的收紧的,那并不意味着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收紧的。声音应该是前后均匀的,但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
琼·萨瑟兰对声音的位置这样认识到:“是指抛射出进入正确的一些穴窦里去。感觉声音对着硬腭前方射出去…硬腭上方的圆拱……圆拱顶的前方,”的等等。美国大都会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罗杰姆·汉涅斯对20世纪40位光彩夺目歌唱家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谈话,收录到了他的《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一书中。而在此书的前言中却又提醒读者到:“是的,如果你把本书作为发展自己声音的唯一指导,它可能损害你的声音健康。如果用本书取代一位好老师确实要陷入麻烦。没有经验的人指导,让学生独自学习本书,面对许多艺术家叙述的各种不同意见会迅速的陷入混乱的灾难中。”
通过以上对声乐理论的陈述使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不禁陷于迷惘之中,不禁要问,以上所提到的声乐技巧到底哪一种说法更科学、更正确?是科学机理学说还是感受审美经验?汉涅斯关于 40 位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声乐技巧的描述也只能阅读而不能去独自实践。难道声乐技巧就没有像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科学的体系。作为声乐学习者与实践者这种责问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些问题确实时时困扰着声乐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今天笔者将其抛现出来,并不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争议问题,笔者既没有那样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本论文所能涵盖的内容。在这里,只想通过多年来的大量阅读书籍,结合声乐技巧训练的实际以音乐美学中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
作为方法论来分析与探讨声乐艺术问题。感性论认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并且第一次将音乐审美经验理论从哲学认识论的框架中分离出来,从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探索人类艺术思维活动,不再将感性活动的研究置于认识论的下属层次,而是在哲学范畴中将认识论和感性论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哲学对象性关系为基点,把人类艺术思维的哲学方法论看作是与科学思维的方法论--认识论相对应的概念。借此,回到上述声乐理论的探讨,首先声乐艺术属音乐艺术学范畴,应以艺术思维的视角分析理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巧。各种声乐技巧是前人在声乐演唱中的审美经验的积淀,所呈现的是主体心理体验下的的感性的--头腔共鸣、面罩共鸣、气息涡流、声音的集中、脑后摘筋等等。如果硬给这些技巧套上科学实证的枷锁,显然这些技巧是不存在,也是不可理喻的。否认传统就是在否认声乐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站在机械的唯物主义角度强拉硬扯的要把审美的、感性的声乐艺术划归到认识论的门下作为低级层次的附庸,从而证明认识论的极度权威。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忘记了人首先是感性的,声乐艺术是人的审美艺术,人和机械、动物、自然世界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审美的能力,机械、动物、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对象,在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和自然事物的对象性关系中确证自我,丰富自我,展现自我。
因此,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的审美经验下的技巧,继承传统,就是继承特殊意义艺术思维下的审美经验的传统。技巧是主体的技巧,各种声乐技巧在主体心理上形成明确的技巧形象并受心理感觉支配与自身的客体(各种歌唱器官肌肉)进行精细、微妙的调整与交流外化为听觉声音形式,而这声音形式要经受审美的检验,听觉检验正确再反转到主体本身形成技巧的内容,得到主体自身的验证,从而技巧是有效的技巧。反之,是无效的技巧。继续接受检验。由于主体的环境、性格、心理、生理、天赋等存在着差异,主体的技巧便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由此,正是以上主体与客体、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不同视角的方法论、主体生理理与心理等矛盾现象,引起学习者思维甚至心理感觉的矛盾而迷惘。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歌唱家多次在国际上荣获各种声乐类大奖,女高音歌唱家何慧、男高音歌唱家田浩江等,至今活跃在纽约大都会的舞台上。在国内,20xx 年 4月,国家大剧院上映了一系列歌剧,《奥涅金》、《茶花女》、《纳布科》、《燕子之歌》、《宋庆龄》等歌剧深受观众们的喜爱和好评,这些歌唱家的歌唱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就笔者多年来声乐的学习与实践所掌握的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研究,多见于国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的专业刊物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专家、学者的论着和国外学者的译着。对专家、学者以及活跃于表演舞台的歌唱家关于声乐技巧的见解、意见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参考了音乐美学、声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机理学以及各种歌唱艺术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甚至有时亲临现场聆听国外、国内专家的现场讲学及歌唱家的音乐会。
从中缕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演唱技巧的一些心得,为完成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研究支持。在这里,笔者仅将部分关于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简单归纳和整理。
关于声乐技巧国外译着:《嗓音遗训》,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主要介绍了兰皮尔蒂、威廉·莎士比亚、亨利·伍德、卡鲁索、泰特拉基尼的歌唱艺术,更多的是关于演唱技巧的一些经验介绍。《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杰罗姆主要将在当时走红的来自世界各地的 40 位歌唱家的关于声乐技巧的采访对话笔录进行了详尽的陈述。《训练歌声》,〔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着,李维渤译,主要对各种不同专家学者、教育家、歌唱家的一些关于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声乐演唱的演唱方法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进行了介绍。《歌唱--机理与技巧》,范纳德,主要从生理学的角度,对演唱的机理,歌唱器官的作用以科学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国内论着:《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李晋玮、李晋瑗编着。《歌唱的艺术》,薛良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郭克俭着,《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张晓农着,《声乐译丛》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1980 年第一辑,杨韵琴译,倪瑞霖专业校勘,《古典戏曲声乐论着丛编》,傅西华编,等等关于介绍国内、及国外声乐演唱的方法和理论。
鉴于国内音乐刊物的各种关于声乐技巧的论文:《歌唱技巧训练的在认识》,邓小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 年第二期,《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介绍吉诺贝基的面罩唱法》,杨树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xx 年第二期。《谈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的歌剧表演风格》,吴艳彧,人民音乐,20xx 年总第 568 期,《弱声练唱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邢延青,中国音乐 20xx 年第二期等等。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着、论文,《音乐美学新论》,王次炤着,《音乐美学文选》,于润洋主编。《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着等等。
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从声乐技巧方面,更多的的专家和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不尽相同,其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声乐技巧的机理性和经验性。从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来看主要以兰皮尔蒂为代表的经验性的技巧与加西亚为代表的生理机理技巧的争论最为突出。从哲学方法论来说是科学的认识论还是艺术思维下的感性论为基础的矛盾焦点。由此,总结、梳理的目的事实上是为解决声乐技巧问题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争论归争论,对本论文来说并不是研究的核心,提出的原因在于为本论文提供理论依据,多年来的演唱学习的实践,经常会遇到学习的困难,往往对技巧的词汇难于理解,对技巧的本质、实践性还没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借此通过研究生论文的撰写,通过查证大量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身对演唱技巧训练的实际中产生的矛盾进行研究,问题的提出不是别具新材,独树一帜。考虑到矛盾的概念太过哲学概念化,如果只将研究的题目立为声乐技巧训练中的矛盾,重心显然落在了矛盾上,唯物主义哲学的概念性太浓,不小心会落入到概念的堆积中而不能自拔,再者,歌唱的实践告诫,太过理性不太适合演唱技巧的把握,直至在阅读于润洋先生《音乐美学文选》中邢维凯教授的《音乐审美经验的感性论原理》与于润洋先生《音乐史论问题研究》中的《音乐形式问题的美学探讨》,不敢说站在了一定的认识高度,但似乎对声乐技巧研究的方法论产生了些顿悟,也捋出了一些头绪,来撰写此文,可能还不太成熟,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有了这份激情与执着应给予的更多的是鼓励。从这一视角出发,以音乐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的感性理论为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声乐技巧的矛盾,通过网上搜寻,资料整理,翻阅刊物等手段的考察并没有与本论文相同的论文发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音乐美学感性论、形式论、心理学等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进行探究。
3、参考文献
[1][7]李超着,声乐艺术发展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316.57.
[2][3][4]【美】杰罗姆·汉涅斯着,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214.330.3.
[5]于润洋主编,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36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小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0.249.
[8][10][16]弗·兰皮尔蒂等着,李维渤译,嗓音遗训,[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154.159.30.
[9][18][21][22]管谨义编着,西方声乐艺术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xx.299.241.230.
[11]尚稼骧着,欧洲声乐发展史,[M].华乐出版社,20xx.349.241.
[12][13]陈先达主编,杨耕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27.137.
[14][15][17]郭克俭着,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15.15.17.
[19]音乐译丛(2),[M].人民音乐出版社,[M].1979.91.
[20]李强,“气”在古代声乐理论中的基础地位[J].北京:中国音乐(季刊)20xx.(2)
4、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序言,分为两层次:一、论题提出的理论背景,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声乐技巧与矛盾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一、声乐技巧本质,二、技巧矛盾本质,三、声乐技巧与技巧矛盾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论文论述的核心部分,即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呼吸技巧中的矛盾,二、面罩共鸣技巧中的矛盾,三、声音转换技巧中的矛盾。
第四部分: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力求从声乐美学高度进行理论升华,得出分析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对声乐技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论点。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文紧紧围绕声乐技巧的矛盾这一核心,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分析论述,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着手,借助哲学、音乐美学、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哲学思辨与分析的方法与声乐技巧的实践相结合,对技巧蕴含的矛盾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进而揭示矛盾、解决矛盾,以利于提高技巧,艺术的歌唱。对相关的材料采取阅读图书、刊物资料,网上搜寻获取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与研究,为本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本文的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从美声唱法发展至今,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一直在为声乐技巧的发展在不懈的探索着。在声乐的演唱的实践中不断地在摸索着、总结着适合于自己的歌唱方法和技巧。因此,声乐技巧是众多个主体体验的技巧,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范畴属性。
正是在这特殊的声乐艺术领域里,技巧本身势必以其各种存在形式表现着、呈示着,被主体所感受着、总结着。其技巧中的矛盾也正是在众多主体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技巧中的具有哲学辩证统一意义下的一种存在形式,而这种存在形式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导致的技巧的多样性从而所呈现的矛盾形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由于受技巧审美性质的制约,使得矛盾本身又具有了感性的意义和本质。而这一意义和本质对于声乐技巧中矛盾研究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笔者在论文的前两部分着重在方法论的论述中着重了笔墨。
7、预期的结果
对声乐技巧中的矛盾的探究,不单单是为了矛盾而矛盾,也不是为了技巧而技巧。尽管矛盾赋予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独立核心本质,但在声乐艺术领域研究技巧中的矛盾,其本质除了具有哲学唯物辩证法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声乐技巧中的矛盾,其性质是审美经验下,主体技巧的外在声音表现形式。既有形式的一面又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成为内容的一面--技巧。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艺术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实践矛盾,提高技巧,体验技巧,艺术的歌唱。正是本论文撰写的意义所在。辍笔于此,对于论文中相关的观点、看法、体会可能还有许多与专家、学者不一致的地方。就当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充满着对声乐艺术追求的激情与渴望。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略)
一、 问题的提出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英语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并将学习动机作为英语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之一。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英语学习动机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本文对学习动机进行深入探讨的目的所在。动机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要,研究学习动机对中学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教师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他们英语学习的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动机大体上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现代心理学者比较强调内部学习动机,认为外部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的持久性方面差些,只有内部动机才能使学生具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激发稳定的内部动机,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课题来源和理论依据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
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2、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3、行为主义心理学强化理论
美国学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一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学习理论的。他将强化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前两者属于外部强化,后者属于内部强化。教学中合理使用强化,可以使学生由于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而增强了学习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改善学习行为和效果。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较早较多的是加拿大的语言学家
W 。Lambert 和R。Gardner。他们通过十几年对外语学习者的跟踪调查研究,提出了学习动机应分为两类:工具型动机和结合型动机( In strum en ta lmo t iva t ion and In tegrative motivation)。具有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通过外语考试,目的是想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找好的职业,能够阅读目的语资料,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而具有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主要是对目的语的社团、文化感兴趣,学好外语为的是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内的人们进行交际,欣赏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艺术。
Lambert 和Gardner 的动机研究理论、方法和成果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很大。他们在加拿大调查了英语学习者学习法语的学习动机。从他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与工具型学习相比,结合型法语学习者的语法学得更好。后来,他们又在菲律宾调查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然而,这里得到的结果恰好与北美洲的调查结果相反,工具型学习者的英语学得更好些。L am ber t 和Ga rdner 在北美进行动机调查时还发现,结合型外语学习者的动机强烈程度(mo t iva t iona l in ten sity)高于工具型学习者。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者们认识到L am ber t 和Gardner 早期对学习动机研究的不足,并从认知、社会、心理、构建、教育等多种视角对外语学习的动机进行研究。
Do rnyei 吸收了主流动机心理学研究的有关理论,在多年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三维结构模式,该模式从语言层面(L anguageL evel)、学习者层面(L ea rnerL evel)和学习情景(L ea rn ing Situa t ion L evel)三个层面来界定和测量外语学习动机。它强调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多维性质,反映了
语言的三个不同方面,即社会、学习者个人和教育主要问题。该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内容,推进了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的发展。
Trambley 和Gardner 在Gardner 以前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扩展动机理论。这一扩展动机理论反映了Ga rdner 等人的“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三大因素之间线性关系的一贯立场,同时又在态度与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显著性、效价及自我效能等三个中间变量。
W illiam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最系统、最完整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他把外语学习动机定义为:一种认知和情感上被激发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决定;并带来一段时间智力或体力上的持续努力;从而达到先前制定的某个或多个目标。
我国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80年代的研究状况看,中国学者主要以引入、介绍和翻译国外理论、研究以著作为主。最早致力于此的专家当数桂诗春、王初明、文秋芳等。其中以著作为多,主要有《心理语言学》(桂诗春,1985)、《外语教育心理学》(章兼中,1986)、《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桂诗春,1991)、《应用心理语言学》(王初明,1991)、《外语教育心理学》(朱纯,1994)。9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语学习者个性差异探讨的深入展开,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我国在外语教学重心发生了转移后,不再强调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着重对学习者个人因素和学习过程加以研究。华惠芳(1998)介绍了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提出证书动机是中国学生的主要动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可塑的;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是搞好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个人学习动机是社会文化因素的结果。因此,他提出了如何就外语学习的实际需要,为外语学习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以提高外语学习动机。廉洁(1998)认为制约学习策略的学习因素有六种,其中态度影响和决定动机,态度主要通过动机来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制约。戴曼纯(20xx)介绍了J。Arnord所著《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一书,具体介绍了包括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及其界定。吴丁娥(20xx)分析了情感障碍如何影响外语教学和外语习得,并指出目前我国以求职为目的的工具型动机使大学外语教学与习得有了较大的进展。周福芹、邵国卿(20xx)认为我国大多英语初学者有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动机。在外部政策压力和内部功利驱动的长期作用下,学习者的初始动机发生了转变。武和平(20xx)概述了九十年代国外主要动机理论建构、动机与学习者其他因素的研究及其教育学意义。刘东楼 (20xx)探讨了外语学习动机定义、分类、影响动机的因素和动机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秦晓晴(20xx)讨论了动机的其他视角及相关理论,如需求理论、期望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及对外语学习的意义。杨国俊(20xx)分析了目标教学策略、认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对大学英语学习动力的强化作用。闫传梅、张梅娟(20xx)探究了学习动机在内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王胜苏(20xx)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和跨文化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两个因素。李梅(1999)探讨了学习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指出内在动机促进英语成绩的提高;学生存在证书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英语教学的关键。张凌华(20xx)研究了影响刚入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潜在因素。
五金行业信息化研究
[摘要]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中国ERP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xx年中国可配置ERP自主平台市场总体规模仅仅为1.2亿人民币,占ERP市场总额的4%。20xx年市场总额达到4.6亿人民币,占ERP市场总额的13%,增长率超过360%。而未来5年中国可配置ERP自主平台市场的平均增长率将达到50.76%,成为中国ERP市场势头强劲的发展潮流。本文讨论了永康市五金行业存在的一些情况,详细分析了五金行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指出当前永康的五金行业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五金行业 信息化 ERP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浙江永康是全国有名的五金之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中国五金城(中国科技五金城)创建于一九九二年底,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五金城交易持续增长,各种五金产品旺销不衰,五金商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源源销往东南亚、中亚诸国、欧洲、美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20xx年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市场成交额实现81.45亿元( 其中含第五届中国五金博览会成交额22.3亿元),上半年市场折成交额44.57亿元,同比增长了14.5%。五金城的发展与繁荣,为永康五金产业的腾飞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中国加入WT0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永康的五金行业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行业的信息化进程是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1.2 研究意义
五金行业是离散为主、流程为辅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主要是金属加工和部份装配。
五金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多样,包括订单设计、订单生产、订单加工和按市场预测的库存生产,组织生产的模式有多品种、小批量和大批量生产等多种方式。五金产品的制造工艺复杂,生产设备和工装夹具种类繁多,产品构成、设备资源均随市场需求变化。五金产品各部件制造周期不同以及加工工艺的不确定性,管理起来动态多变。
五金行业是永康市的经济支柱,由于这个行业的特点所限,使得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生产、销售、原材料管理等业务的人工管理大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现在问题:物料计划比较粗,通常采用月度计划的形式,对物流的变动状况不能迅速反映;缺乏科学的供应商评价与管理机制,物料采购的品种、数量、质量和价格在企业内部还缺乏严格的监督和审核机制;无法及时获得企业及分销系统的物料需求信息,企业在编制物料库存的日、月、季、年报表时常常拖期,不能满足企业适时管理的需求。
2.1.3 生产制造领域面临的挑战
由于企业还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所以在生产制造功能领域存在下列管理问题:由于生产制造业务未能与财务成本管理业务集成,信息不能共享,对物料、工时费用等综合控制管理能力较弱;生产计划采用月度计划的形式,并且是手工编制和费力耗时,与设计部门的工程更改难以衔接,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难以收集执行层的采购进度和生产进度及变化情况;生产作业计划完成情况不能迅速掌握,对客户的催货应答速度不够及时。
2.1.4 财务与成本领域面临的挑战
企业由于未实现业务与财务应用的一体化,所以在财务与成本功能领域存在下列问题:制造成本难以实现适时的管理与控制,各种费用处理的数据量大,缺乏有效的手段与方法,无法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执行控制;对应收款及拖欠款管理难度较大,对订货、发货、预收款、应收款的对帐和清理困难;对应付款的审核控制不到位,不易控制采购资金的有效利用,对应付帐款与收货情况的对帐难度大;集团企业的资金缺乏统一结算和管理体系。
2.1.5 企业决策分析领域面临的挑战
五金行业一般分销体系庞大,高层管理在定价决策、销售状况与财务状况查询,产品决策、财务决策等领域,主要存在下列管理问题,影响了决策的质量:由于基础管理一直比较薄弱,导致决策缺乏必要的业务数据支持。缺乏一套能够把客户需求——企业内部制造——供应商的资源整合联系在一起的协同化管理系统,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企业内部条块分割,不易协调,业务效率低下,对市场反应速度较慢。
2.2 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应用和困境
2.2.1 五金行业信息化基本状况
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和企业努力,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如下:
CAD应用基本普及。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在全行业,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
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在单项业务方面,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 但从应用的深度来看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由于五金产品量大面广品种繁多,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很不平衡,永康五金产品IT技术的含量及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来看,永康五金制造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全面启动,并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2.2 企业信息化的困境
随着企业业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这主要的是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从集成性来看:企业信息化要求各业务的高度集成,而企业现用的系统普遍存在 “孤岛”现象,系统观念未确立。(责任编辑:Lw54点Com)
从规范性来看: 企业信息化因涉及的面非常广含概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所以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且从一开始开发就要考虑到规范性的问题。而旧有的系统没有统一规划,故开发的规范性不够,软件工程的要求未得到步步落实,为日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带来困难。
2.3 永康五金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传统人工管理的模式下,开始出现管理的“漏洞”,难以控制管理“漏洞”的扩大与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对业务过程的适时控制,由于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管理系统,业务状况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这说明有了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同时,由于五金行业一般采用成熟技术,使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的高定价策略适用周期,有不断缩短的趋势。因此,在如何缩短供货周期,降低供应链产品总成本方面将是五金行业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主要努力的方向。为了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五金行业企业纷纷采用IT技术这说明企业有了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闫涛蔚,王长全. ERP基础理论与应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6
[2] 中国ERP大全网:
[3] 李嘉平,翁锦萍.大型ERP实施全接触 Step By Step.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1
[4] 罗耶(美).项目风险管理:一种主动的策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7
[5] 胡彬. ERP项目管理与实施.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
[6] 张文. ERP、CRM企业实施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7] 蔡青云.企业资源计划项目实施疑难问题及核心技术.20xx,5
[8] 杰克·T·马丘卡.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xx,5
[9] 苟娟琼,常丹. ERP原理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3
[10] 斯科特·汉密尔顿(美).构建高效的ERP系统——制造企业ERP实施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1
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月日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用户始终在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循环中升级、整合……于是,我们听到许多用户这样的反馈:页面制作无序,网站风格不统一,大量信息堆积,发布显得异常沉重内容繁杂,手工管理效率低下,手工链接视音频信息经常无法实现;应用难度较高,许多工作需要技术人员配合才能
完成,角色分工不明确;改版工作量大,系统扩展能力差,集成其它应用时更是降低了灵活性;对于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人员来说,他们最关注的系统的易用性和的功能的完善性,因此,这对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工具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首先,角色定位明确,以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功能完整,满足各门道"把关人"应用所需,使信息发布准确无误。比如,为编辑、美工、主编及运维人员设置权限和实时管理功能。
此外,保障网站架构的安全性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能有效管理网站访问者的登陆权限,使内网数据库不受攻击,从而时刻保证网站的安全稳定,免于用户的后顾之忧。
根据以上需求,内容管理系统CMS应运而生,来有效解决用户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中常见的问题和需求。对网站内容管理是该软件的最大优势,它流程完善、功能丰富,可把稿件分门别类并授权给合法用户编辑管理,而不需要用户去理会那些难懂的SQL语法。
内容管理从20xx年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这时.COM和B2B, B2C等经历了资本和市场的考验及洗礼,人们重新回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面-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而内容管理恰恰能够通过对企业各种类型的数字资产的产生、管理、增值和再利用,改善组织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认识到内容管理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1. 系统架构的研究:采用三层架构,将系统分为UI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目前三层架构的思想已经很成熟。研究三层架构,有助于理解软件系统架构。
2. 数据库的设计以及优化:针对数据库的设计,结合实际的应用以及理论知识的要求,设计出满足需求的数据库,并且,在后期的维护中,从查询数据库中表的数据来探讨数据库的查询的优化方法,例如在模糊查询中是否使用索引,以及建立索引之后的效率会相对于没有建立时的不同,需要深入的研究数据库库德设计和优化
3. 用户体验和界面的友好性研究:本系统将使用Ajax,jQuery等技术和JavaScript插件,来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交互性。对于与用户界面以及操作方面进行研究,让界面更加美观,操作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户交互性和用户体验。例如用户操作成功之后自动跳转,减少用户的操作次数。
4. 其他CMS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其他成熟的CMS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加强对CMS的理解。争取做到最好。
5. 网站安全性研究: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安全,合理的数据库,使用存储过程。增加安全验证,达到系统安全。
6. 用户权限研究:系统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权限,然后将角色授予用户。从而达到权限的安全,用户权限分配合理。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1.需求分析使用StartUML完成需求分析,并完成各种UML图。数据库设计使用PowerDesigner15,SQL Server20xx。web开发使用Visua Studio 20xx,Asp.net,IIS等工具,业务逻辑使用动软 .NET代码生成器,提高开发效率。
2.研究已经成熟的CMS内容管理系统。通过研究成熟的CMS系统,理解CMS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定位,用户定位。借鉴已经成熟的经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学习其
中的思想。
3.采用.NET平台,语言,Asp.net,IIS等。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xx
四、项目进度安排
1. 20xx/12/27-20xx/1/31:需求分析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业务流程的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设计,用例设计
2. 20xx/2/1-20xx/3/31:详细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类的设计,业务流程的详细设计
3. 20xx/4/1-20xx/5/1:系统实现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功能的实现
4. 20xx/5/2-20xx/5/31:系统维护维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在细节方面对系统的一个整体的维护,以及对处理相应的异常和系统的实践检测
四、参考文献
1、《高级编程》(美)内格尔(Nagel.C)等著;李铭翻译;黄静,清华大学出版社。
2、《设计模式》 Erich Gamma
法律责任是法学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现实法律运行操作中必须予以充分把和高度重视的概念,是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在法律责任理论中,在法律责任是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法学界并没有取得共识,因此法律责任的概念就成为法律责任理论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在给法律责任以恰当的界定之前,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前人提出的种种观点.法学界关于法律责任概念议论纷呈,但以其指称中心词不同,法律责任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义务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义务”、“第二性义务”.例如,《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说,法律责任是“因某种行为而产生的受惩罚的义务及对引起的损害予以赔偿或用别的方法予以补偿的义务.”①再如,张文显教授在吸收义务说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把法律责任界定为“由于侵犯法定权利或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由专门国家机关认定并归结于法律关系的有责主体的、带有直接强制性的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法定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
2.处罚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处罚”、“惩罚”、“制裁”.如哈特指出“当法律规则要求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制一定的行为时,(根据另一些规则)违法者因其行为应受到惩罚,或强迫对受害人赔偿.”③再如,凯尔森认为,“法律责任的概念是与法律义务相关联的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对一定行为负责,或者他在此承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如果作相反的行为,他应受制裁.”
3.后果说.它把法律责任定义为某种不利后果.如林仁栋教授指出:“法律责任是指一切违法者,因其违法行为,必须对国家和其它受到危害者承担相应的后果.”后果说揭示了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现了责任的强制性.法律责任是一种法律后果,但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后果,只能说法律责任中包含法律后果的素.而且后果说的局限还在于它/没有说明不利后果或否定性后果不都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
4.责任能力说及法律地位说.它把法律责任说成是一种主观责任.如“责任乃是一种对自己行为负责、辨认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义务的能力.”再如“而在法律上泛称之责任,有时指应负法律责任的地位及责任能力(主观意义之责任).”④这种学说的合理性在于说明了法律责任的道义内容,使法律责任从残忍的结果责任中解脱出来纳入法制文明的大道.
5.状态说:它把法律责任认为是一种状态.如“法律责任是指由于某些违法行为或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责任主体所处的某种特定状态.”再如“法律责任是由于产生了违反法定义务及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权利和权力,不当履行义务的思想或行为,国家迫使行为人或其关系人或与损害行为、致损物体有利害关系的人所处的受制裁、强制和给予补救的必为状态,这种状态有法律加以规定.”⑤有些学者把状态说等同于法律后果说.但是恰恰相反,主张状态说的学者是把状态说与法律后果说是区别开来的.
从以上中外法学家关于法律责任概念的各种不同的论述中,足见法律责任的复杂性,不管是部门法学还是法哲学都未能形成统一的概念解释.正如德国法学家哈夫特(Hafter)所说:“如果说责任问题是刑法的根本问题,那么,明确责任概念就是第一要求,但是,我们离这种状态还很远.实际上,在应该成为法律学的帮助者的哲学中,也没有成功地阐明人类责任的本质,没有使法律学能够把它作为一个确定的、普遍承认的概念来使用.”但是,由于法律责任问题的重要性,明确界定法律责任的概念是法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前提,也是法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法律责任概念的特点
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法律地位,法律责任是责任者所处的一种法律地位.法律地位与前面状态说认为法律责任是一种状态的含义基本相同.但我们觉得法律地位比状态更准确,更能体现其法学范畴的性质.法律地位“指一个人在法律上所居的地位,该种地位决定其在特定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地位的每个方面均涉及到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在法律责任中,责任承担者处于这么一种法律地位,就应当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接受法律制裁.法律责任因此是应然范畴,是一种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与法律制裁的可能性,制裁是可以由于某些原因被免除的,从而没有转化为一种现实,没有接受法律制裁,没有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所以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指责任者由于违法行为或特定的法律事实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个概念的特点就是:
(1)这个定义通过/应承受+不利的法律后果:这种句式与“应承受的+不利法律后果”相区别,也就是与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相区别,来强调法律责任不能等同于法律后果,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责任者所处的法律地位.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法律后果承担说”.
(2)这个定义,既包括了过错责任,也包含了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过错责任是由于违法行为引起的,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一般是由于法律规定的特定的事实引起的.我们认为如果在法律责任的概念中排除了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这个概念就是法律责任的概念了,就是过错责任的概念了,实际上缩小了法律责任概念的外延.
(3)有些概念从有责主体和国家司法机关两者之间对法律责任进行概括,认为这样说明了法律责任的必为性与当为性.我们认为,法律责任是由国家机关追究并得以实现的,是法律责任的一个特征,并不需要在法律责任的定义中表现出来,我们没有指出这个特征,并不是说我们认为它不具有这个特征.相反,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只从有责主体这一方面定义,是为了避免定义的烦琐.而且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法律责任是有重心的,是侧重有责主体的.
(4)这个定义一方面与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相区别,一方面又吸收了传统的法律后果说的优点,体现了不管是违法行为还是特定的法律事实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因果联系,说明了法律责任的正当性.追究责任者的法律责任正是因为其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者虽然不违法但却是由于与其有关的特定事实.这就有了道德上的支持,因为人都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正如卡拉伦茨所认为的,学上的人除了是权利的主体,法律义务的承担者,人还有对于非法行为的责任.他所说承担责任,是指接受其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并对这种后果负责.
1、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中英双语教育”,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叫得很响,本市有16所由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挂牌的中英双语学校,而且有中英双语家长协会。他们的中英双语教育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得到了中国教育部门的广泛认可。中国的教育,对英语非常重视,大多数学校几乎也是中英双语教育,但在我们的中英双语教育中,英语教育的效果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理想程度。我有幸在加拿大工作,亲历了他们的中英双语教育,我觉得他们的成功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目的:本选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加拿大爱德蒙顿市中英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行比较对照,找出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从而得到有益的启示,希望能对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大胆改革有所帮助。
意义:真正的中英双语教育(半天中文上课,半天英语上课)在中国还不多见,本研究期望能为中国的中英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某些学校率先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中英双语教育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案例。
2、选题的依据(理论依据、技术依据、前期工作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加拿大爱德蒙顿市建立中英双语学校实行中英双语教学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其中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英双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而中国的教育也希望中英双语教育的成功。他们的中文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我们的英文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中英两种语言同时学习,所以在很多方面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2)技术依据:一是通过调查和访谈,作为自己论文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二是本人有两年的时间工作在多所双语学校,在大量的实践和学习中深受启发,从而将理论的实践相结合,来阐述本文观点。另外我的导师崔成学热情帮助,给我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指导。
(3)前期工作研究依据:对论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在教学中试验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现实基础。
3、与选题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文化、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这对21世纪人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通晓一门或几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各国教育界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都是以多民族和多种文化共存为特点。在双语教学方面,这些国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部分地区中英双语教学已经从小学开始,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中英双语教学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他们的课程的设置、师资配备、教材的编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爱蒙顿市成立的专门的中英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中国对双语教育的研究也经过了很长的探索之路。特别是中英双语教育,有些地区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了。有的配备了专职英语老师,有的配备了外教。在大学中,双语教育也成为热门话题。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语言环境、考试制度等。
学院:测绘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姓名:张三 导师姓名:李四 导师职称:教授
20xx年10月30日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武汉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有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武汉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精神,为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写作论文的必经过程,所有研究生(含:博士生、硕士生)在修完学位课程,写作学位论文之间都必须作开题报告。
第二条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写作论文准备工作是否深入细致,包括选题是否恰当,资料占有是否翔实、全面,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是否了解,本人的研究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性。
第三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导师、教研室(或研究室)所承担的国家、省部委等有关部门下达的研究项目或课题以及本人的研究特长,与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学术研究方案,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第四条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必须提交“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内容包括:(1)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2)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3)本人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突破的难题或攻克的难关、自己的创新或特色、实验方案或写作计划等;(4)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开题报告的书面材料不得少于3000字。
第五条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向导师提出申请,申请获准后,博士生在博士生指导小组范围内作开题报告,硕士生在导师所在教研室或教学小组作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的教师,包括导师在内,一般不得少于3人。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在作开题报告时,本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必须参加,跨学科或相近专业的研究生亦可旁听。
第六条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教师应当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主要评议论文的选题是否恰当,研究设想是否合理、可行,研究内容与方法是否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生是否可以开始进行论文写作等。评议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二种。评议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评语”栏中填写评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工作。
第七条开题报告结束后,研究生应将登记表复印一份连同登记表原件和开题报告等一并交所在院、系研究生干事将登记表复印件加盖公章后报送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其他材料留存院、系查备查。研究生院培养教育处将不定期抽查研究生开题报告材料。
第八条本规定自20xx年级研究生开始实行。
第九条本规定由研究生培养教育处负责解释。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题目: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翻译活动的历史几乎像语言一样悠久,从有语言之始便有了翻译这一人际交往活动。翻译这项活动中必然涉及到双语之间的转换,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就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交往能力。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传统翻译研究到现代多视角翻译研究,翻译大致经历了三种范式。以不同主体作为中心,翻译研究范式可分为:作者中心论范式、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译者中心论范式。这些研究范式都以一个主体为研究中心,其本质都属于单主体范式研究。可以明显看出,这些研究范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研究都过于侧重参与翻译过程的某一单一主体或客体,这种弊端会造成在翻译过程中忽略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所说的翻译主体间性。哈贝马斯在交往能力理论中提倡“以主体间性为中心”,这一思想改变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其由原来的支配关系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话语交往关系。同样的,翻译过程也不是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分离,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而是主体间的共存,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交往与对话。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本章主要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十二个判词进行文本分析,具体介绍判词所描写的内容,并对两个英文译本在用词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次,从译者与作者主体间性和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两方面对文本进行对比研究。
第五章是讨论部分,此部分包括发现和启示两方面。首先为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间的体现,其次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最后是翻译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本章从三个方面详细的论述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理论发挥作用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实例分析对翻译主体间性的启示。
(一)选题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身体健康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病人突出心脏病、脑溢血、低血糖、癫痫病等突发性疾病时,病人的生命安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病人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进了急救业务的发展和常用急救知识的普及。但是在国内,整个急救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很多隐患可能在病人突发症病后影响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个心脏病人在路边散步时突然发病倒在路过该怎么办?打电话?如果附近没有公共电话呢?找人帮忙?一旦被非专业人员错误处理,导致延误治疗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车送医院?资料表明,当病人心跳停止后5——10min脑细胞就开始死亡。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让专业急敌人员尽快到场才能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我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使得病人因突然发病而跌倒到医生赶到救治的过程得到尽快的简化呢?
我在专利局查阅有关资料之后,发现国内目前尚没有此类产品的设计。一个类似创意的设计是:在一个瓶子内设置两个金属接点,瓶子内部灌一些水银。当人站立时,水银集中在一个接点处,电路断开。当人倒地时,瓶子的倾斜使水银同时接触到2个接点,电路被触发,瓶子内置的警报器发出警报,示意求助。这个设计显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通过身体倾斜的角度来决定是否报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状况,必然会出现很高的误报率。
(2)它无非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别人注意,却并没有使整个过程简化,所以对于提高救护效率不会起到实质影响。
结合我自己的设想和现有设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后急救体系:当病人倒地之后,用一个监测装置感知病人诸如血压、脉搏等生理状况并进行数值分析。一旦确定病人已经发病,就发出无线电信号给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通过gps定位病人的位置并以最快的速度调度急救人员。
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几乎到了要放弃的地步。但是,在老师不断的鼓励和启发下,有一天,灵感幸运地光顾了我的大脑声光求助,有线、无线电话报警都是成熟的技术,关键在于没有一个能判断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与突然发病而跌倒的智能开关装置。
一旦这个设计能够实现,将会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和社会价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发性疾病的危险性;其次,它会使急救行业出现新的概念、新的运营模式,也会促进相关产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广;另外,它可以使众多患有突发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轻松、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将非常可观。
(二)研究方案
1.纵观整个设计思路,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阶段:到医院进一步收集有关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发病摔倒时候的具体生理反应的资料,比如倒地姿势,血压、脉搏的变化状况等。这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通过资料分析抓住普通状况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资料估计将以心电图和血压数值的收集为重点。
第二阶段:选择适当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信号。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传感器以接收相对微弱的生理信号。估计这一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性能的传感器和如何分布传感器,以达到最理想的试验效果。
第三阶段:设计分析电路。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通过逻辑电路对传感器接收的电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是否正常。主要难点就在于如何找到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匹配实验数据和如何把模型通过电路实现。目前主要有两大实施方案:一是通过逻辑电路进行信号运算、识别;二是使用单片机编程识别。第一种方案的好处是处理问题直接,但当需要处理的信号相当复杂时,依靠单片机编程就显得比较合适。选取哪种方案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阶段:把以上各阶段结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整个工程将主要由周庆林老师和周伟老师指导完成。大体时间安排如下:
xx年12月15日——xx年1月15日资料积累
xx年1月15日——6月1日模型完成
xx年6月1日——8月整个系统检测、完善
预期研究成果
(1)得到具体的数学模型用来根据血压、脉搏等生理参数判断使用者身体状况。
(2)完成倒地后急救体系中病人状况监测/报警系统的具体设计和其他两部分(gps和急救站的示意性设计),并能在演示中实现三大系统的协调工作。
一、翻译项目
1、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翻译长度为10000字以上、难度适中的中外源文本。在源文本选择上,要尽量选取以前未经翻译的文本;如果该文本已有译本,学生应予注明并阐述再译的理由,且应提前获得导师的同意。另外,源文本必须是完整、文本,或者内容相关的一组文本;
2、学生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比如翻译策略、译文风格及形成原因、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翻译工具的使用等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研究报告;
3、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物,举例充实洽当,能够充分运用在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4、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
二、实验报告
1、论文须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并较详尽地介绍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
2、在导师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进行小规模的、观察描写性或实验性研究,并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
3、对实验数据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4、实验报告不少于10000字,引文、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目录等符合学术规范。口译研究应提供相应的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
三、研究论文
1、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翻译理论、翻译训练和翻译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撰写研究论文;
2、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文献详实、可靠,论证充分,语言精炼,结论合理;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3、论文须符合写作规范,引用他人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文献目录应采用通行形式。
四、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与要求
1、翻译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xx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统一要求;
2、翻译硕士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中文封面;
(2)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中文摘要;
(5)abstract;
(6)目录;
(7)符号说明;
(8)论文正文;
(9)参考文献;
(10)翻译实践译文部分;
(11)附录(如译文原文、口译语篇音像资料和讲稿等);
(12)致谢;
(13)学生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xx、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xx、2-20xx、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革命浪潮的兴起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传播。人们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传播科学知识和最新信息的呢?首先是写作,尤其是英语写作。专家、学者、教授、新闻记者,一般都是事先写成讲稿、新闻稿,然后才借助传媒进行传播。可见,现代视听工具的普遍使用,不仅没有降低写作的地位,而是对写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写作己成为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英语学习成功的标准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词组和句型,知道多少条语法规则,而在于他们能否用所学的语言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能认知,而且能内他们所学到的语言,对所学语言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同化、分析、综合、判断、重建和再创造。(刘上扶,19920)教育部20xx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稿)》(以下简称《标准》)对写作技能的教学过程提出了以下建议:
(1)教学目的:表述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
(2)基本技能:整理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章;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3)写作技能的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写前活动,写时活动,写后活动。
(4)材料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趣味性和真实性。
(5)教师角色:指导、启发、示范、商讨、鼓励、讲评。
建议中的教学思路与过程体裁法(ProcessGenreApproach)所倡导的改变单纯的写技巧的训练过程,将写作的各个要素调动在一起(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段)的做法基本一致。过程体裁法强调整个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语言方面的知识,各种学习策略的运用,积极情感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涉及交际能力要求的文化沟通。过程体裁法中强调交际的目的决定体裁的存在,强调体裁的常规性和制约性,体裁是语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社会交际工具。因此,过程体裁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在写作教学中。但这一教学法是否能被有效地运用呢?有效教学(efficientteaching)中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吕文谦,20xx)教学有没有效果,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是在教的过程中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那么,有效的写作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后学生想写,能写,写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成立课题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研究教师是否有效地运用过程体裁法,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的最优化。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旨在了解过程体裁法在高中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现状,梳理分析在运用过程体裁法指导写作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对影响教学的多种因素进行独立分析、判断和探究,引起教师对无效现象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过程体裁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进行研究,探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过程体裁法怎样才能有效地运用在写作教学中,提出对策,选取最佳的运用技巧,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思路,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握过程体裁教学法的实质,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改进写作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最佳的写作教学效果。故本研究在吸收并借鉴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写作课堂运用过程体裁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的研究角度对此教学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引发教师对于运用这一教学法的无效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促进英语写作有效教学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立足课堂,通过调查和实践促使一线教师对日常写作教学进行反思,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的写作教学法;研究还可为外语教师进一步研究写作教学法及国内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最后,从高考的需要来看,写作是英语高考试卷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7%或20%),对于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个能有效提高他们英语写作成绩的方法十分必要。
1.3论文的章节安排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概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过程体裁教学法,并回顾相关的写作教学法。
第三章调查研究与分析,包括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数据的收集和初步处理、案例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以及高中英语课堂运用过程体裁法,指导写作教学存在的无效现象及无效成因分析。
第四章主要介绍运用过程体裁法指导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并通过实验研究论证其有效性。
第五章为教学建议及后续研究。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而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吕文谦,20xx):
(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2)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教学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中进行的。
(3)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教学是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实施的。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教学的评估,关注教学的反思及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策略的目标是引起、维持并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计划和生成)。(吕文谦,20xx)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1.清晰授课2.多样化教学3.任务导向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5.确保学生的成功率(鲍里奇,20xx:8)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察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学习时间指学生学习某一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就写作课堂而言,教师应该把握住学习内容和学习项目时间内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第二要提高单位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而且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等方面。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生在学习时,由各种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一向度往往被传统教学所忽视,却是衡量有效教学的一个指标。
2.1.2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说丰富的可理解输入促进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1985)在他的第二语言学习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论。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学生的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1+1的输入。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学生能理解输入的内容,且输入的量又足够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所输入的语一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难。2)既有趣味性又有关联(interestingand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关联性越强,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语一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eallysequeneed)。如果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那么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必要且不足取。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王力,20xx)克拉申同时强调,简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际而不是为了教授语言形式,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学习者习得了什么,以何种方式习得。学习者对目的语系统的掌握,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只要有充分的可理解输入,就能够确保学习者在适当的时候接触需要的语法。也就是说,输入假说的核心是只有充分的可理解输人才能导致习得的产生。克拉申(1987)还指出,写作技巧的培养是通过大量的主动阅读,从阅读中感知、习得文章的结构、语言,而无需刻意地教写作技巧。这是因为阅读提供了大量包含细致的语法、语篇特征的可理解输入,这些特征与写作的要求是一致的。
2.1.3Swain的输出假设
Swain(1995)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Swain在研究中得出结论:输出与输入同样重要,它具备了输入所没有的两个功能:1)在理解输入信息时,学习者通常只需要知道词的意思就能理解所输入的信息,一般无需进行语法分析,而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需要对语言的规则有把握,因此输出能迫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关注新的语言形式;2)输出能有效地使学习者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因此,Swain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出假说,用公式表示是i+1,在形式上与Krashen的i+1可理解输入形成对应。Swain(1995)提出输出的三种功能。首先,输出有引发注意的功能。即当学习者试图输出目标语时,他们会注意到自己不能准确地表达的意思。某些情况下,输出活动促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语言问题。其次,输出有假设检测的功能。从学习者角度讲,输出有时是试验运行,即他们试着用恰当的目标语言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输出有反省功能。意指用语言来反省他人或自己输出的语言,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20xx年,Swain在接受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的杨鲁新博士采访时认为在中国外语教学课堂,应用可以着重于语言的运用方面,如让学生讨论。她认为好的课堂活动应该是让学生在讨论后能输出语言,如完成一项写作任务,学生们先共同讨论写作任务,然后用英语写出作文。任何能让学生说话、尤其是能反映他们的说和写的活动都是好的课堂活动。另外,Swain觉得如果不让学生重新改写文章,他们很可能就将作文放在一边,连教师的反馈意见都不读。如果学生能够讨论并反思这些反馈意见,对语言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2.2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教学法
国内外有许多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主流有四种英语写作教学法,即,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和过程体裁写作教学法。本文研究之前,笔者先介绍与过程体裁法相关的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教学法,并阐述过程体裁的理论基础及其优越性,以突显该教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2.2.1成果教学法
成果教学法(ProductApproach),又称目标教学法,结果法,成果法等,其研究理论和成果常用于写作教学中,是在我国长期使用的写作教学法,它起源于西方写作教学流派的形式法和现时一传统法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这种教法的弊端较多,教师批改作文和撰写评语也很辛苦,工作量大,耗时多,而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批改和评语并不认真阅读,教师的劳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2.2过程教学法
过程法(ProcessApproach)起源于叩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过程法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强一调写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要求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自主性;承认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在写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学生自我反省,自主监控的过程;过程法还强调采用形成性评价来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其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胡新颖,20xx)具体来说,过程教学法大致由下面几个步骤组成:写前准备(prewriting)写初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教师批改和讲评(evaluatingcommenting)。以上步骤互相渗透、交叉、补充,贯穿整个写作过程。过程法的不足之处是,似乎所有类型的写作过程都是一样的,不重视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的写作训练。
2.2.3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Centre一basedTeachingApproaches)建立在语篇的体裁分析基础上,把体裁和体裁分析理论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围绕语篇的图式结构开展教学活动。体裁理论认为写作教学首先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体裁意识及对与体裁密切相关的修辞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认识,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英语社会里不同的体裁,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仅是一种语言建构,而且是一种社会的意义建构,使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又能够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使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语篇模式,从而增强理解和创作语篇的信心(秦秀白,20xx)。体裁写作法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以语篇为中心的倾向,教师容易偏重对语篇的描述和复制,而忽视创造性的语言操练活动。由于体裁的种类十分繁杂,课堂教学很难囊括可能遇到的所有体裁,故体裁写作法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秦秀白,20xx:42一46)
2.2.4过程体裁教学法
Badger和white(20xx)集合了上述教学法的优点提出了过程体裁教学法(processgenreapproach).他们认为,写作应包括语言知识(体现在成果和体裁教学法中)、语境知识(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写作目的(体现在体裁教学法中)和写作技巧(体现在过程教学法中)等要素。写作目的、语言知识和语境知识都可以为作者提供足够多的输入,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的写作潜力;写作技巧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知道怎么说。过程一体裁教学法的写作过程不同于过程教学法中的写作过程,它已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而是将写作的各个要素调动在一起(语言知识、语境知识、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段),揭示出写作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行为,它是一个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他人、人与文本、人与社会多方位的互动过程。(韩金龙,20xx:35一40)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3.2调查对象
我们成立了以张掖市教研员牛红军老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对张掖市五所高中的部分高一、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这五所学校中抽取5位老师进行了访谈。5位老师分别是张掖市中学的叶莉老师(41岁,女,本科学历,有20年教龄),张掖市二中中蔡秀英老师(34岁,女,本科学历,有11年教龄)张掖市实验中学的胡宗平老师(30岁,男,本科学历,有8年教龄)。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3.4.研究过程
3.4.1前期学生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高中英语写作现状,学生对写作的看法及需求,我们设计了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单项选择、自由选择和问答的形式,共14道题。1一3题为写作基本情况,4一6题为写作过程情况,7一9题为写作参考及方式,10一12题为写作训练与讲评。13一14题征求学生建议。(见附录I)
3.4.2前期教师访谈内容
为了了解高中英语写作现状以及教师对写作课的操作情况,我们对上述所提到的3位老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
(1)您一般多长时间上一次写作课?
(2)您是否有开设专门的写作课?
(3)您一般使用何种教学法指导写作课教学?
(4)您一般使用什么方式讲评学生的习作?
(5)您在写作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3.4.3后期学生问卷调查表
在使用过程体裁法进行一学期的实践后,为了了解过程体裁法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在实践后对于写作课看法的前后变化,我们再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本次调查采用单项选择和简答题的形式,设计了16道题。1一3题态度方面(Attitude),4一6为写前情况(pre一writing),7一9为写时情况(While一writing),10一12为写后情况(post一writing),13一15为评价情况怀assessment)。16题为学生对参加英语体裁过程写作课程实践的感受。(见附录II)
3.4.4实验后教师访谈提纲
为了了解教师在使用过程题材法指导写作教学的情况,我们对实验的5位教师进行了访谈。采访内容包括:
1.您一般给学生提供几篇模仿范文?
2.您对范文的讲解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您是否有就范文中的语言出题目给学生完成?
4.您是否有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写作之前的构思讨论?
5.您是否有在学生进行独立写作之前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6.您在写作课上采用哪种评价手段为主?
7.您通常主要从哪方面评价学生习作?
8.一次写作课后,学生的习作一般有几稿?
9.您认为运用过程体裁法哪个环节是最有效的?
10.您认为运用过程体裁法哪项活动是最难开展?
11.您觉得学生在写作上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12.请谈谈您参加英语过程体裁写作实践的感受
一、课题的意义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ProductandProcessDevelopment,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IntegratedIterativeProcess,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关键技术研究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集思广益。
7.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需求的验证过程
d)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计划进度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20xx.10开题
20xx.12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xx.03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xx.04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xx.06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xx.07撰写学术论文
20xx.08部门内部推广
20xx.10学位论文定稿和答辩准备
系别:
专业名称:体育教育
届别:
学号:
学生姓名:丁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论高校篮球队训练计划中的体能训练安排
本课题研究目的: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充沛体能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全队战术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非常必要的。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高校篮球队的体能训练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体能教练、训练强度低、手段单调、检测与恢复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改变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1、摘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4、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5、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创新
6、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缺乏专门体能教练,重视程度不足。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现象。首先,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只有2个课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前还没有一只球队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高校篮球队的主教练一般身兼多职既负责技战术训练,又负责身体素质训练和管理全队日常生活,而且许多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中实施就行了。由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基础训练得不到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强度低。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问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下肢力量的训练是蹲杠铃,上肢力量的训练是推杠铃;耐力训练以单纯田径式跑圈为主。队员跑的越多、越快就越好。只要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认为体能训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问题没有科学的体现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因此,小强度、低水平的训练很难提高训练质量,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经费紧张,营养条件得不到保证,球员正常训练的量、强度很难达到高水准。
1、认为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体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使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篮球人才的目的。
2、提出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定要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体能练习动作特征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特征相吻合。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必须贯彻在每个训练周期。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能够保证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练在实施中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3、认为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优良的体能是篮球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证,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战术,并且在比赛的后程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最终战胜对手。
4、觉得现代竞技运动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作为竞技能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在篮球训练中更是如此。因此作为高校篮球的重担的全体教练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在培养训练运动员时必须对体能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在训练过程中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从而促使篮球训练效果最佳化。
综合以上来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篮球发展尤为重要。在以体能为主导的篮球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的关键。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与训练学理论紧密结合,并渗透到篮球体能训练和界定当中,形成了一套以各自学科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确定和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论文将探究高校篮球队训练中的体能训练,讲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xx.
徐跃杰,王 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20xx,(3)。
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对抗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5(5):1092110.
刘新征,蒋纯金,赵志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2(5):1112113
赵颖,高明发,谢新春,陶伟建。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学刊,20xx,14(5):89292.
楚中天,唐林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吴飞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
龙源,蒋金飞,庆明。中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32(5):1112113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
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07-.09:完成论文开题。
.09-.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11-.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01-.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03-.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①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②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空间,同时,也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0xx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并对培养模式与论文质量做出明确要求。
农业硕士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重点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相比较,它主要培养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指向上,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又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农科”的MBA[1].
学位论文是课程知识与研究能力以及领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多的贯穿于学位论文的创作之中,而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定位作用,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做好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常重要。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在校学习时间短,理论水平薄弱,与导师沟通不方便,致使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选题对社会急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选题研究的前沿了解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完整;对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实际调研,对其实践发展和应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的论证缺乏逻辑性等,从而影响了开题报告质量。
2、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该文对20xx年1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申请并参加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91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专家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总人数的22%,“合格”占总人数的73%,“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该文应用STATA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寻求影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力度、选题与学生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学生年龄等影响因子与开题报告质量相关度高,对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大,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研究方便,分别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定义:
(1)导师指导次数:导师指导次数在10次以上,取值为3;导师指导次数在1~10次,取值为2;导师未曾指导过,取值为1.
(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科技人员、教师与农技推广人员,取值为3;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行政管理人员,取值为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企业,取值为1;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其他,取值为0.
(3)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取值为3;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一致,取值为2;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取值为1.
(4)研究是否有经费支持:研究有经费支持,取值为3;研究无经费支持,取值为2.
(5)学生职务与职称:职务或职称为科员或初级,取值为3;职务或职称为科级或中级,取值为2;职务或职称为县处级及以上或高级,取值为1.
(6)学生年龄:年龄在22~30岁,取值为3;年龄在31~45岁,取值为2;年龄在46岁及以上,取值为1.
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导师指导、工作岗位、是否有经费支持、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职务或职称、学生年龄,相关系数分别为:97.73%、91.73%、89.85%、88.29%、77.66%、47.99%.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因子以及相互关系为:
(1)与导师指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与导师沟通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好;与导师沟通不充分或未沟通,开题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与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如果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其开题报告质量就高;如果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等相关不大甚至无关的工作,其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与选题是否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一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开题报告质量越高。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不太一致或不一致,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较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开题报告质量等级数量是论文选题与工作内容无关的1.865倍[2].
(4)与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有经费支持,试验可以顺利的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选题无经费支持,开展试验缺少经费,甚至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多。
(5)与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呈正相关关系。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低,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高,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6)与学生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越年轻,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年龄越大,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通过相关系数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开题报告质量与跟导师沟通是否充分,选题与所从事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需要是否一致,论文有无经费支持,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年龄等影响因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导师指导对开题报告质量有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关系,导师指导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最主要和最关键影响因子;选题与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论文研究的现实诉求就越强,研究中需要的数据资料等素材也丰富易得,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容源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越低,学生求学动力越高,要求提高研究能力与获得学位的需求也越强,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内在驱动力;选题有经费支持,开展试验或调研工作相对较容易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这是保证开题报告质量的基础与条件。但由于不同因子在开题报告质量中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统计中各因子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
3、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由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学矛盾突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之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致使开题报告存在很多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但对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来说是“严师更出高徒”.因此,建议加强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实行开题报告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把控措施管理。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在每个关键环节面对面沟通与讨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把开题报告写作的整个过程规定为一个有严格研究程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并将此过程分解成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步指导,具体任务一环紧扣一环,质量要求一步紧跟一步。关键环节可设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讨论、论文提纲的讨论、初稿的讨论和完善。
3.1.1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案。首先,导师应研讨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学习背景,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应要求学生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前沿、做此项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都确定清楚,并且必须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训练。导师有责任要求和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3.1.2确定论文提纲。在确定选题与研究方案后,导师应与学生再作充分步沟通,拟定出一个初步的提纲,使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初步讨论确定研究的工作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以及分析判断预定的研究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1.3确定开题报告写作初稿。首先,导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其次,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文字的规范性。导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位论文规范写作,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规范写作的意识。
3.1.4对开题报告全面指导。主要是对开题报告中各要素的写法、论文提纲中各章节的安排及内容等作一个全面的讨论并提出明确修改意见。在这一环节中,导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耐心反复修改,对于文字功底较差的学生,导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尽快提高。
3.2严格把控论文选题关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生源工作单位为科研单位、高校或政府机关,有80%的生源工作岗位为科研、农技推广与教师或行政工作,在选题类型中,选题为技术推广或现代农业等与农业相关及自然科学专题的占了总人数的86%.根据这一数据,结合开题报告质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说明农业硕士生岗位与选题一致性匹配较好,有一半多的学生工作单位性质有助于孕育出较好的选题,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岗位利于写出较高质量的开题报告。要把好论文选题关应遵守三条选题原则。①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原则。选题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作为农业领域高层次的复合型培养人才,学生必需加大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了解社会迫切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了解选题研究前沿,对研究内容做足够的实际调研。②应与学生工作单位建设目标及工作岗位相一致原则。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项目,或者单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此类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基本以解决社会、国家在某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目的。③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习背景,明确选题的大致研究方向,确定导师及同行的第二导师,结合导师课题或研究方向做好选题。农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果一致,更能获得导师系统的指导和支持。
3.3提高生源质量,为开题报告把好源头关生源质量对开题报告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源质量好,其研究基础相对较扎实,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好。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首先应拓宽招生渠道,应以工作在农牧业一线的农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为主,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大部分都具备农学学士学位。其次应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淘汰原则,重视学生工作背景与专业背景,考核学生对农村相关知识、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水平等,对考生专业背景、工作单位等与所报专业差距大的学生,应采取不录取原则,尤其是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的考生,做到严把生源质量关。
3.4规范并加强开题报告教育管理,为开题报告做好保障工作。
3.4.1加强导师管理工作,督促导师指导。导师是学位论文的负责人,作为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第一导师对开题报告的指导。①加强导师培训,对导师全面讲解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的整个管理流程,突出导师的任职责任与能力。②配备充足的导师队伍,细致导师管理工作。严格把关导师的任职资格,不仅要求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方有资格担任导师,而且要求是热心或非常熟悉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的导师方可担任,主要目的就是做到让更有资质的导师能者多劳,使双方工作意愿都很强,从而保证开题报告质量。③在开题报告环节设置环节管理,督促导师指导。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加强第二导师指导。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全国农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要求推行的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硕士与导师沟通不便的矛盾,大大加强了导师的指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题报告质量。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第二导师,并要求申报的第二导师尽可能为学生本单位具有一定职称、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的人员,便于提供指导。在第二导师资源中,各培养单位也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研究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等作为第二导师资源。
3.4.2重视开题报告组织工作,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农业硕士在校时间短,开题报告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指导不充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并组织好开题报告会,尤其是组织好开题报告会中的专家队伍,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加强开题报告指导。首先是重视开题报告会专家队伍建设,制定聘请专家的标准以及专家点评依据,点评一定要熟悉并符合农业硕士特点。其次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了解并且热衷于农业硕士教育的专家队伍。再次是在开题报告会上,每组配备3~5名同专业领域专家,要求学生使用PPT向专家组汇报开题报告内容,专家组按照开题报告点评要求,对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具体修改措施与意见。对不符合开题报告要求的,专家应要求其重新修改并予以下次重新申请。
3.4.3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课程。非全日制农业硕士选题大都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与积累,但是对于如何做研究、写好学位论文、做好论文开题报告却没有系统地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课程培养方面专门开设学位论文设计与写作以及如何选题及写作开题报告等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可将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与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同时,还可设置开题报告会现场观摩等实践式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一般都具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既是工职人员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其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又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但因其双重身份,在校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导师指导有限,对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培养质量,又要降低工学矛盾对培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加强开题报告的过程管理,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论文开题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6):45-48.
[2]温洋,张玉胜。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xx(9):64-66.
[3]温洋,刘荣乐,王凤忠。加强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J].高等农业教育,20xx(7):60-63.
一、实践中的问题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各级各类专家和一线教师尽管摸索、奋斗、研究了几十年,但是,仍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对于这个难题,我们一线的中学教师能有何作为呢?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便是功德无量的事。当然,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绝非在一朝一夕、仅凭一人之力就能奏效。但是,如果我们每位一线教师若能抓住本校学生的一个问题深入研究,寻求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方法,假以时日,举全国教师之力,效能就十分可观了。
进入新课改半年来,我让高一4班的学生写过几次作文。通过对他们几次作文的分析和比较,我发现他们写作文时存在选材视野不开阔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学生的20xx年10月份的作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我让学生以“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为题写作文,仔细推敲学生的作文,我发现:一、“不能没有你”这个作文题,前面的主语明明没有任何限制,但22位同学(全班共35人)都想当然地把主语定为“我”;二、“不能没有你”这个题目中的“你”,也没有限定是谁或者什么物,但约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选材时都没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这两种现象表明,学生在写作时选材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呢?方法当然很多,也有见仁见智之别。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的方法,将能帮助学生掌握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一种方法。基于学生的上述情况,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这个课题作为我研究的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决定以“在中国古代散文研读指导中,拓展高一学生作文选材视野的研究”作为我开展作文教学行动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概念界定、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概念界定
(1)中国古代散文,是指我国近代以前的、与诗歌、戏剧和小说相对而言的文章,如《过秦论》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由于研究对象是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所以本课题所涉及的散文主要是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
(2)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这里的研读不是面面俱到的研读,而是侧重分析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
(3)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是指学生在审题时,启发他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同时,不要把思维局限在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而是思考得更深更广。
2、选题的目的
选择本课题,是为了充分利用和深入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使学生通过对它们的研读,学习古人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拓展自己写作时的选材视野。
3、选题的意义
(1)可以改变高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只讲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教学传统,将阅读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作文教学价值得以体现。
(2)选择本课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类比这样一种思维方法,并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升。
(3)由于学会类比这种思维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因而自然也有助于他们在写作时使立意更加深刻。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一,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教材中中国古代散文的学习与赏析,让学生感悟和学习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式,并启发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来拓展自己作文选材的视野。
第二,研究的难点
如何缩短学生与古代散文文本的距离,让他们理解类比思维的方法,以及类比思维对于拓展写作思路的作用。
2、理论假设
(1)深入研读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散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类比思维的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作文选材的视野更广阔。
(2)让学生从关注古代散文的字、词、意到思索其类比思维的方式,将能够提升古代散文之于他们的意义和价值。
四、本课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具体做法和步骤如下: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研读指导中,侧重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散文中存在的类比思维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拓展作文选材的视野。就具体做法而言,有如下几个步骤。(1)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初步了解“类比”的概念。(2)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类比思维对于拓展思维视野的作用(思维视野的拓展,是学生作文选材视野拓展的一个重要前提)。(3)通过讲析“割断欲望之绳”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用类比联想拓展作文选材视野的关键。研究对象
43中高一4班学生。
3、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20xx年10月底,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分析学生作文选材视野不开阔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2)11月上旬和中旬,为研究的第二阶段,把《邹忌讽齐王纳谏》(初中教材中的)以及《游褒禅山记》(高中教材中的)等文章进行研读,让学生借助课文,理解类比思维、类比联想的概念。
(3)11月下旬,为研究的第三阶段,结合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不能没有你”为题,教师讲析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拓展思路的方法。
(4)12月上旬,为研究的第四阶段,完成学生的后测、公开课等工作,并对这一研究进行反思和展望。
五、课题负责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
王娟,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43中一级教师,宣武区中语骨干培训3班学员。在任教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崇洋忘本之风焉能再行》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得北京市课改论文二等奖。2、《固本浚源方能使教育事业长青》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3、《究前车之鉴,思前行之策,方能确保前途无忧无惧》这篇文章在20xx年9月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试验监控与评价一等奖。4、《爱之深责之切盼之殷——在高考恢复30周年之际的反思与期盼》这篇文章发表在20xx年第11期的《中国教师》上。5、《殷切期望中国的孩子读〈论语〉》这篇文章于20xx年7月10日发表在《新京报》的C02版上。
六、本课题预期主要阶段性成果
1、结题报告一个
2、学术报告一个
3、公开课一堂
4、相关课件
5、研究日志
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回顾教育的过去,对话教学是存在的,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也是存在的。然而,由于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理念。这样看来,我们提出“对话教学”,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提出了“合作学习”即“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而是激励思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大胆表现自我,学会对话交流互助合作,它特别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本世纪初,“探究交往合作观”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被列入中学课程计划,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说明我国已在课程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资源价值进行重新确认和开发。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建设活动。其中,在吸取融合主体性教学、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是西方解释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话理论”,已成为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引进的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该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二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我认为对话理论必将在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前,对如何用该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案例还较少,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可供借鉴的案例。
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教学: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课程的根本特性,自组织过程是一种教学的佳境,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隐喻与描述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引发对话参与体验,要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规划活动。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孔跨布置方式,由于它的主孔跨径一般比双塔三跨式的主孔跨径小,适用于跨越中小河流和城市通道。
独塔双跨式斜拉桥的主跨跨径与边跨跨径之比一般为1.25~2,但多数接近1.52,两跨相等时,由于失去了边跨及辅助墩对主跨变形的有效约束作用,因而这种形式较少采用。
斜拉桥与悬索桥一样,很少采用三塔四跨式或多塔多跨式。原因是多塔多跨式斜拉桥中的中间塔塔顶没有端锚索来限制它的变位。因此,已经是柔性结构的斜拉桥或悬索桥采用多塔多跨式将使结构柔性进一步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变形过大。
斜拉桥的施工工艺及描述
主梁施工
主梁除钢主梁和叠合梁采用工厂加工制作,现场起吊拼装形成外,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大多采用挂篮现浇或支架现浇,少数也有采用预制拼装法完成。挂篮悬浇法由于其造价较低,且主梁线形易于控制,采用较为广泛。在我国,挂篮悬浇从后支点发展大前支点(也称“牵索式挂篮”),从小节距发展到大节距,从轻型发展到超轻型从节段施工周期15天发展到最快4天,技术已经逐渐成熟。牵索式挂篮的采用提高了挂篮承载能力,加快了施工速度。
索塔及索塔基础施工
目前中国斜拉桥无论采用H形,倒Y形,还是钻石形索塔,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索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支架和模板工艺。近年来大多采用简易支架或无支架施工法;索塔施工模板、提模、翻模及爬模工艺,其中爬模造价较低,浇注节段高达6~9米,施工速度快,外观较光滑。斜拉桥因为其跨径较大使得主塔墩基础竖向荷载相应较大,从而基础工程相应较大。索塔基础一般采用桩基础、钢围堰、沉井、或围堰加桩基础施工方法。
一、开题报告封面:
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论文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的要明确,充分阐明该课题的重要性):
1、论文的背景;
2、理论意义;
3、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应结合毕业设计题目,与参考文献相联系,是参考文献的概括):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四、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思想明确、清晰,方法正确、到位,应结合所要研究内容,有针对性)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六、预期的结果
七、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论文提纲)
八、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内容要丰富,不要写得太简单,要充实,按每周填写,可2-3周,但至少很5个时间段,任务要具体,能充分反映研究内容)
九、参考文献
一、论题的提出
1、全面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语文素养的整体体现,文品如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作文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够推动学生积极向课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思想的丰富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然而,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性、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计划的无序性、写作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导和批改讲评的简单化、学生写作训练数量的有限性等共同构成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破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困境就显得较为迫切,破解意义极为重大,它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2、中考、高考的要求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其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作文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双翼,作文堪称其半壁江山。但是,近些年来,初中作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成效甚微,逐步演变成了一个不易化解的难题:学生为不会写、写不好而发愁犯难,教师为作文耗时费力却收效甚微而焦灼,甚而有人对作文教学持不负责任的放任态度。
作文是中考、高考的一个大项,分值最重,对学生的升学作用巨大。农村初中不能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写作基础,农村孩子的中考、高考语文成绩就不会很理想,他们很可能就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3、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写作方面要求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无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4、时代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来的人才也必须要学会如何在信息社会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分析整理信息,能够有力地推介自己和团体,这就需要在求学时代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初中语文教育不满意,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意见尤为突出。我们一部分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也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思考应对策略。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
合作教学理论: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课程的根本特性,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鼓励学生参与体验。
2.语言学理论 :
语感论:重视语感这一写作基础的培养,在语感外化和言语作品内化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3.哲学依据:接受美学和解释学
写作要以阅读为基础。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联想而生成新的意义和塑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用阅读去影响生活,对写作产生积极意义,将阅读和写作完美地结合起来。
4、学习行为本身:学习是一项目的性、指令性很强的活动。
本研究与学生的切身利益(中考、高考)联系紧密,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经过指导、训练和实践,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尽快提高写作水平。
三、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试图破解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将教师与学生从写作的痛苦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教学与写作为一种乐趣,让写作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本课题将逐一破解农村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对农村初中学生的限制性、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计划的无序性、写作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指导和批改讲评的简单化、学生写作训练数量的有限性等困扰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普通话和写作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
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不仅对语文有用,还可以使其他各科受益,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希望能够通过反复实践论证,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成果,在广大农村初中进行推广运用,对广大中学生的作文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不断提升其写作能力。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的一个总体规划和设计,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监督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先决条件。它既是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瞻性分析,也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一个有益的实践。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在科研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与一般的科研型研究生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开题报告内容与临床资料和统计学方法关系十分密切,更加注重应用性。本文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撰写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应注意的问题和质量保障作一探讨。
1选题的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医学上,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课题题目应适中,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开题报告书内容。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课题中英文摘要、课题立项依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课题前期研究基础或预实验结果及可行性分析、课题中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中英文摘要(约200字)应具有独立性,充分显示本文的创新之处,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多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尽量避免/本文0、/我们0等语。英文摘要尽量用被动语态,医学研究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专业术语,摘要中的缩略语、缩称,首次出现时要用全称;摘要的句子应力求简单,主谓语搭配得当,不要出现图表和引文。课题立题依据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背景也叫问题的提出,多从现实出发去论述,指出需要去研究去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主要就是文献综述部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是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课题的研究内容,一般涉及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三个部分,相对于研究目的而言,研究内容是研究课题所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具体化。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动物、人或由人组成的群体,必须说明标本来源、样本数量及选择标准。医学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常常还包含需要检测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应与课题密切相关,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使结果更为真实可信。医学课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流行病学方法,在选择统计学方法时,尤其要认真推敲,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是提高课题结果说服力和可信度的关键环节,一个严谨规范的科学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虚拟化网络管理中网络拓扑的构建问题、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问题,以及对虚拟网络可能出现故障及其引起的告警信息效果的模拟。
本课题为实现此目标,在策略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对于网络拓扑结构的生成,这里要研究的是根据网路的一组简单信息,模拟生成出一个网络可能的拓扑结构,这是非常有创新意义的。这里需要提出一个能够根据这些简单信息生成网络拓扑结构的算法,这一算法与现有的网络拓扑生成算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2、在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过程中,是根据基本的信息模型,自动生成一组符合信息模型的网络配置信息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关键字段都具有关联关系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里自动生成一组网络配置信息,破除了网络配置信息生成的局限性,降低了生成的复杂性,是虚拟网络配置信息的生成变得简单,充实而且准确。
3、故障信息的模拟中,可以根据故障,设定了一套衍生规则逻辑,来影响网络的运行效果。这一套逻辑,需要将模拟故障转化成负面的效果,体现在网络中。这需要建立新的仿真模拟的逻辑,提出合理有效的参数比较判断方法。
4、使用面向接口的方法编程仿真,更具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思想和关键技术上主要有这四点创新之处。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2.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不少于500字)
1、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本人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为web service接口技术在网络管理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学习了WSDL接口的定义,XML scheme信息模型的定义,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另外,本人在研究组的网络管理原型系统构建的项目中,承担过一些涉及网络拓扑构建,网络配置信息呈现,以及网络故障告警信息的模拟检测和呈现工作。具备进行课题研究仿真的实践经验。
对如何进行原型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学习了开发时所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比如java、JSP、XML等语言,为将来的课题模拟的开发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对于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方向,本人具备研究和建立原型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的能力。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
本课题研究,需要查找网络拓扑生成和故障仿真的相关资料和论文,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料数据库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持。另外,对于课题需要仿真的工作,本人可以利用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实验环境的仿真构建和仿真原型系统的开发,本人所在研究组具备相关研究所用的仿真硬件环境。同时,实验室研究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做一些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一些对网络拓扑生成算法相关图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本人有决心和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时间研究内容预期效果
20xx.11.23-20xx.12.31 开题报告 顺利开题
20xx.03.01-20xx.0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撰写综述完毕
20xx.04.01-20xx.05.31 虚拟网络拓扑生成研究 制定生成算法,生成网络节点拓扑关系
20xx.06.01-20xx.07.31 虚拟网络配置信息生成研究 制定生成逻辑,生成配置信息,定义WDSL,编程呈现拓扑
20xx.08.01-20xx.09.30 被管计算机网络故障模拟研究 制定故障仿真策略,模拟故障告警效果
20xx.10.01-20xx.11.30 综合仿真及测试最终完成研究 所需的所有仿真测试工作
20xx.12.01-20xx.12.31 撰写论文及修改 顺利提交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利用手机对基站进行定位的算法程序设计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xx年3月
目录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2
1.1 课题背景............................................................................................................................ 2
1.2 研究意义............................................................................................................................ 2
二 研究现状 ..................................................................................................................................... 2
2.1 获取基站位置 .................................................................................................................... 2
2.2 空间定位技术 .................................................................................................................... 3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 ......................................................................................................................... 4
3.1 定位原理............................................................................................................................ 4
3.2 测距法................................................................................................................................ 5
3.3 程序编写............................................................................................................................ 5
四 预期目标 ..................................................................................................................................... 5
五 工作计划 ..................................................................................................................................... 6
六 参考文献 ..................................................................................................................................... 6
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课题背景
本课题属于实际应用类课题。现如今利用基站定位移动终端用户地理位置的技术已十分成熟,相关的应用和使用人群数量都十分可观。本课题反其道而行之,创新性的采用利用手机定位基站位置的想法。想要完成这个课题并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需要涉及地面无线定位技术、移动通信原理、Android应用开发以及Java语言的程序设计等多领域学的科专业知识与技能。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旨在锻炼研究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随着课题的深入进展将会遇到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问题,在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在锻炼能力的同时,通过本课题最终做出的成果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最终开发出的程序可以用来获取周边基站的位置,获取基站及其所属运营商信息,找出不属于传统运营商的私人基站或伪基站。因此通过本课题最终做出的成果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 研究现状
2.1 获取基站位置
基站当前定位手机基站位置的方式是利用统一规则给现有的所有基站进行编码,每个基站将获得一个独有的识别码,称为全球小区识别码(CGI)。该码用于识别一个小区(基站/一个扇形小区)所覆盖的区域。其结构是 :
MCC+MNC+LAC+CID ,其中各项代码的具体定义为:
MCC:移动国家码 (中国为460)
MNC:移动网络码 (中国移动00,中国联通01,中国电信02)
LAC:位置区号码
CID:小区标识码
其中MCCMNCLAC为位置区标识(LAI) ,CID为2Byte的BCD码,由各MSC自定。
通过定位技术获取每一个基站的实际地理位置,将其与全球小区识别码一一对应,建立完整的基站数据库,即可通过已知的全球小区识别码查询对应基站的实际位置。目前多数获取基站位置的应用程序皆采用这一思路,通过手机信号获取基站信息,再调用第三方的数据库获取基站的经纬度信息,从而获取基站的实际地理位置。
2.2 空间定位技术
现今最为广泛使用的技术是GPS,即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此外还有UWB( ultrawideband,超宽带)无线通信定位技术。
2.2.1 GPS定位原理
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面,每一个轨道面上各有4颗卫星绕行地球运转,让地面使用者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至少有4颗以上的GPS卫星出现在我们上空中供使用者使用。每颗卫星都对地表发射涵盖本身载轨道面的坐标、运行时间的无线电讯号,地面的接收单位可依据这些资料做为定位、导航、地标等精密测量。GPS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基本三角定位原理,方法是:已知A、B、C三点的距离,通过某种方式确定另一点P离A、B、C的距离。通过作立体图形(球)可确定在空间中P的位置。GPS接受装置以量测无线电信号的传输时间来量测距离。由每颗卫星的所在位置,测量每颗卫星至接受器间距离,即可算出接受器所在位置之三维空间坐标值。使用者只要利用接受装置接收到3个卫星信号,就可以定出使用者所在之位置。一般的GPS都是利用接受装置接收到4个以上卫星信号来定出使用者所在之位置及高度。
2.2.2 UWB无线通信定位技术
UWB定位技术属于无线定位技术的一种。无线定位技术是指用来判定移动用户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即定位算法。目前最常用的定位技术主要有:时差定位技术、信号到达角度测量(AOA)技术、到达时间定位(TOA)和到达时间差定位(TDOA)等。其中,TDOA技术是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方 案,除了用于GSM系统,在其他诸如AMPS和CDMA系统中也广泛应用,UWB定位采用的也是这种技术。通常,UWB定位系统设定几个定位参考点(根据实际需要),以接收待测点(数量上百)发出的高斯脉冲信号。为了避免信号发生碰撞,每个待测点都 有自己的代码序列。当一个高斯脉冲中代码序列被参考点收到时,它将在一个时间整合相关器内与当前产生的一个对照序列作比较。当收到信号的位移与对照信号相 吻合,即出现一个相关高峰信号。这样就容易判断是否收到正确的代码序列。处理接收到的脉冲序列得到接收时间,从而计算得到待测点的坐标。
三 研究方法及内容
3.1 定位原理
采用三角定位法。利用三台间隔一定距离且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部移动终端向同一站发送无线电信号,通过测量信号传输时间获取距离信息,再通过几何计算得到基站的具体位置。
具体算法如下所示,
设已知锚节点,即已知的三位测试者所处位置的坐标分别为( xa, ya, za ), ( xb, yb, zb ) , ( xc, yc, zc ), 未知节点,即所要定位的基站位置坐标M ( x, y, z )到锚节点的距离分别为da, db, dc, 则存在下列公式
( x- xa ) 2 + ( y - ya ) 2 +(z-za)2 = da2
( x- xb ) 2 + ( y- yb ) 2 +(a-za)2= db2
( x- xc ) 2 + ( y- yc ) 2 +(a-za)2= dc2
在学生学习上面刻苦勤奋是比不可缺的,在学习的时候总会面临一些问题,遇到难题不要退缩。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主要的任务肯定是教书育人,能长远的促进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步,下面为大家推荐20xx年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希望朋友们能够从中收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流于形式、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课堂巡视还普遍存在着。在这种课堂上,当老师安排学生自学或者作业后,他们或者毫无目的地在学生之间转悠,只是为巡视这个环节走过场而已;或者只是以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维持学习秩序为主,不给学生以任何指导;或者只是装模作样地侧身看看、听听,“身入”而不能“深入”;或者只是催促学生,“请同学们做快一点!”或者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很不耐烦,“你怎么还不会!”在他们看来,课堂巡视就是为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而进行的。
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巡视的有效性方面作了一定的思考,并将以下问题作为研究过程中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问题:学生对课堂巡视的态度如何?如何让学生欢迎并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好每次课堂巡视?如何在巡视中培优辅弱,提升优秀学生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如何在巡视时指导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同的课型,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预设不同的课堂巡视?如何根据巡视时的课堂生成来调整教学预设方案?又怎样通过巡视来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更好地沟通师生感情,从而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二、问题的研究
(一).以生本教育理念引领研究过程
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我正在品读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知道了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全书贯穿了这一崭新理念;知道了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生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知道了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坚决地从师本教育转向生本教育,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我想,以上这些生本教育理念不正可以指导我对课题作深入地研究么。
(二).生本巡视与师本巡视的对比
在问题的提出中笔者所例举出的课堂巡视中的现象,便是典型的师本教育下的课堂巡视。很显然,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本巡视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从根本上违背了“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生本教育观点。生本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巡视,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在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
(三).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课上老师进行课堂巡视的一些想法,以把握课堂巡视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在课堂巡视中为学生服务,我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全体学生采用无记名答卷的形式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对比较丰富的原始数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1.在独立解答题目时,老师来到自己身边,有意露出作业本并希望老师指点的占47.5%,这些同学能从心理上能积极配合老师巡视;5%的学生根本不配合老师巡视,他们会立即盖住作业,怕老师看见;心理有点紧张,总感觉有点不自然的学生占46.3%;没什么感觉,自己照常解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占38.8%。
分析:学生是否配合老师的巡视,这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学习成绩有一定的联系,更与老师平时巡视时的态度或说明确点其实就是亲和程度及耐心有很大关系。
2.在老师巡视时,如果自己遇到了难解答的题目,你会怎样?举起手,请老师来指点的占63.8%;不敢举手,怕老师批评的占12.5%;不敢举手,怕同学笑话的占8.8%;空在那,先做其它题目的占67.5%。
分析:在独立解题时,遇到难题是常见的事,多数的同学能举手请老师指点,然而更多的学生选择空在那,积极主动的态度还欠缺。近十分之二的学生心理需要疏导,需要培养好问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讨论时,希望老师到自己小组来只是听小组讨论的占31.3%;希望老师指导,并成为小组一员,参与讨论的占46.3%;要求老师到其他小组去,别影响自已小组的占5%。
分析:多数同学希望老师参与或指导自己小组进行讨论,说明学生很欢迎在小组合作时的老师巡视,同时也说明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要进一步培养。
4.在课堂上自己进行相关操作时,希望老师到我身边来,看我操作的占26.3%;希望得到老师指导的占77.5%;怕老师发现自己操作中的错误,最好别来到自己身边的占15.0%。
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巡视时来指导自己进行操作,怕发现自己错误而不希望老师来巡视的也有少数同学,他们需要老师从正面多多引导。
在调查问卷给老师的建议一栏中,有些学生这样写到:老师应该一边巡视一边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告诉全班同学,一边巡视一边讲课,这样全班同学的正确率就会提高;在巡视到学习差的学生身边时,如果发现他们有许多题目不会,请稍微指导一下就好,不要停留太多的时间,这样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应该让更多同学都得到指导,不要让有些同学觉得老师对自己不够重视;老师,您在巡视时有时发现我的新颖解法,请向全班同学介绍;请老师课堂巡视时,应该到处都看看,不要单独站在哪个学生的身后,让这个同学感觉不安,好像自己的题目做错了一样,有时不知老师在身后,猛一回头,就被吓了一跳;老师在课堂巡视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过多会影响我们,会令我们过度紧张;我希望老师在巡视时发现我们的错误不要说出来,用手指点指点就行,这样我的自尊心就能得到很大满足。这些都是学生原始的话语,透视这些真实的表白,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巡视了。
(四).教学实践与课堂巡视的策略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相应的课堂巡视策略呢?笔者就自己具体的教学实例,作了以下研究:
1.推崇“走马赏花”
每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每次课堂巡视也只能以秒来计时。在这短暂的几十秒时间内,教师要捕捉到反馈信息,了解掌握学情,并迅速作出相关的教学举措,也就是说要有类似于“走马赏花”巡视效率。“走马观花”只注重速度,仅注视表面现象,忽略了问题的本质,“走马赏花”则需要教者敏锐的观察力,有效的分析与判断力,既能观察到所有的花情,又能欣赏到几朵别具一格、特艳的花,最终能快捷合理地调控好教学。
【案例】学习了百分数应用的第一个例题后,学生开始练习教材上的题目:六年级一班有48人,其中30人会游泳。会游泳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我在巡视中发现,全班学生列式全部正确,可在计算30÷48时,全班多数学生都在草稿上列上了竖式30÷48进行计算,只有肖祝均、花明露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30÷48=5÷8=62.5%,他们两人没有用草稿,并且很快计算出来。
我知道,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并且记熟了常见几个分数与小数、百分数的值,如1/2=0.5=50%,3/4=0.75=75%,3/5=0.6=60%,1/8=0.125=12.5%等,然而在平时的计算中却很少有同学主动运用这些结果让计算简便,尤其是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看来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真是势在必行。于是,我马上让这两朵“花”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算法,他俩的介绍得到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
2.善于“容错借错”
生本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错误观是: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应当做得完美,而是说允许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允许错误的出现。
也有人说“差错对于学习就像沙粒之于河蚌,起初是没法排斥,后来改变策略,分泌汁液来包容沙粒,反而培育出了珍珠。”我想,这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正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面对课堂巡视时所发现学生无法避免的错误,我们首先也只能是包容,然后依靠学生之错,稍作点拨,顺水推舟,“容错借错”或许能柳暗花明,水到渠成。
【案例】一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的研究课,学生在小组内编除法算式。
生1:8÷2;生2:9÷11;生3:54÷9;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三个学生都喊起来:“编错了!编错了!”生4难过地低下了头。
这时,旁听的老师轻轻地抚摸着生4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只是这道题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生4也慢慢抬起了头)
“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2
“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4:(赶紧举起了手)还可以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容错”,让老师变得更加宽容,让教学变得富有弹性,这将会使学生不会产生挫折感;“借错”,让教学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容错借错”,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易经》表达的“无咎”境界。
3.倡导“大禹治水”
相传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导”,终于成功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课堂巡视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困难,我们唯有合理地疏导,适度的点拨指引,方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案例】师生共同探索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后,学生开始求下面图形的侧面积:
在巡视时,我发现冯凯丽同学是这样做的:4X3=12平方厘米。怎么会这样列式?我低下头,开始了我和她轻声的短暂的交流:
“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图形?”
“圆形呀。”
“圆的周长又应该怎么算呢?”
“直径乘圆周率呀。”
“那你又是怎么算的呀?”
“我是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算的呀?”
我总算明白了,原来她把底面直径看作了底面周长。我直接在她的补充习题上画出了这个圆柱的底面透视图,并用虚线作出了底面直径,如下图:
“箭头表示的是两点之间线段的距离,不是表示中间所有的线的长度,因此在这儿只能表示圆柱的底面直径的长度。”我边说边用笔比划着两点之间的线段。
“吴老师,我知道了,用箭头表示的应该是线段的长,而不是曲线的长。”
4.坚信“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要以民心为心,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与生本教育所遵循的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是一致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巡视中,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习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学生小组合作,探讨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生1:(演示)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横着对折,一共有两条。
生2:对,只有两条,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不对,应该有四条,沿两条对角线对折,折痕两边是一样的。所以,两条对角线也是它的对称轴。
生4:(一脸茫然。)
生1、2:这……..
小组四人不约而同地抬头看着旁听的我。我知道他们把轴对称概念中“重合”一词与“一样”混淆了。我刚想指明,但欲言又止。“你们再仔细想一下,一定会得出正确结论”。我给他们四人送去了期待的笑容。
(十几秒的沉默后,)
生1:(兴奋地对生3)你错了,对角线两边是一样,但折后两边不重合,所有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
……
我想,在课堂巡视中,坚信“无为而治”,定能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达到“善教者少教甚至不教”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成效与反思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较深刻地感悟到数学课堂巡视作为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在进行课堂巡视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细心地发现学生的错因,处理好课堂生成,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从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巡视努力构建高效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
由于多种因素,该课题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研究过程重视巡视中的生成研究减少了巡视的预设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巡视预设?巡视过程中教者的心理如何?等等,均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写“毕业论文”及“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必要的科研能力,而写毕业论文就是对这种能力的考核和验收,如同任何学校的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来检验其学习是否合格一样。应该说,写毕业论文从本科班学生就开始了,只不过要求没有研究生这么严格罢了。
写“论文开题报告”实际上就是为写毕业论文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是在指导教师(一般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教师,通常是一位)的帮助下,对论文的选题、论证、意义、价值、依据、内容、结构、写作、创新等等,进行必要的梳理和说明,最后通过开题报告的形式,再经过更高一级的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决定论文写作是否可以进行下去。所谓开题报告,是指在个别指导教师指导下具备了开题资格(即得到了自己指导教师的认可)的学生,再向指导教师小组(通常有几位教师组成)进行汇报并接受其他教师(开题时自己的指导教师一般不发表意见)集体指导的过程。在开题前,有多少指导教师学生就要提前印多少份开题报告送到教师手里以便接受指导。
如果多数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开题报告有问题,不适合进行下去(即写论文),就会以“不允许通过”的方式,使原来所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废,这样的学生就必须对论文构想进行调整,重新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准备下一次的论文开题报告,直到被通过为止。(现在,通常一年一次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开题的学生另寻时间开题,尽量不耽误年度完成论文,如果有特殊原因只好推移到下一个学年度,如果再通不过,再往后推移,直至通过为止)而通过论文开题报告的学生,则继续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
可见,写“论文开题报告”还不等于“写论文”,只是作论文的前期准备,写教育硕士论文与写别的论文也存在一定区别,应该弄清楚以下两个重要的不同。
二、写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毕业论文”和“论文开题报告”的区别
这里注意两种误区:一是有的学生把写“论文开题报告”同写“论文”混为一谈,开题写的很详尽,费了不少力气,结果论文开题报告没通过,所有努力付之东流;二是有人很明白这个区别,在写论文开题时过于简单,把开题报告变成了写作提纲,结果言之无物,缺少必要的论证和说明,开题报告同样不能通过。
应该说,论文的开题报告,把论文中主要的东西进行了高度概括,让人通过开题报告基本能了解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大致轮廓,开题如能通过基本上论文已经完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处理了。开题报告包含“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但它又不等于“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而是把其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写论文开题报告,是为了通过这种介绍和说明,来论证论文选题、论据、意义、写作、创新等是否具有合理性,以期达到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和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
2、注意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的区别
一般说来,同本科班学生相比,教育硕士的论文比较专业化、深入化、要求理论深度、实践证明更精深一些,开题报告就是为此服务的,有的本科班学生甚至没有这个环节。
而同其他研究生论文比较,教育硕士论文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在理论方面可能要求没有这么深入、专业、系统;但在实践、可操作性方面却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方面,特别是在职研究生,其论文要求必须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所写论文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普遍)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硕士论文既有写作劣势又有写作优势,劣势可能更多地是在理论方面,在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方面;优势则在实践方面,在教学经验方面。所以,要学会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在实践教学方面找到研究课题,选择适宜的题目写开题报告。
三、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通过几年对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指导和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的经验教训,我把论文开题报告的大致要求归纳如下:
1、选题:
2、选题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4、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关键词等
5、创新点(要重点考虑)
6、论文的理论部分
7、论文的实践部分
8、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论文写作提纲
我觉得,写好开题及论文的关键是先确定好“创新点”和“关键词”,有的学生写开题报告时根本就没有思考这两个问题,显然没有弄清楚写论文是为了什么,把写开题和论文仅仅当成了完成任务或应付学校的考察。
写论文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要有“创新”,如果没有创新,都是别人早就发现和解决过的问题,论文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关键词”恰恰反映了你的论文,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应该围绕着关键词来写,关键词也是写作的中心问题,如果连考虑这个问题都没做到,可想而知以后的论文会是怎样了。
那么,写论文开题报告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四、写论文开题报告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但无论什么方法都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来写。
第一,是确定“论文题目”。尽量选择比较小的或具体一点的题目,学会“小题大做”。一般来讲,论文题目是提前(分配指导教师之前)已经确定好的,而且被学校所认可的,如果没有极特别的原因是不允许任意改变的,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不能影响整个论文构想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特殊原因不要任意改变论文题目。
第二,搜集材料。题目确定后,就应该围绕自己想要论述的问题去搜集材料,现在互联网比较发达,什么样的材料几乎都可以找到,要善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材料。在搜集材料时,尽可能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创新点寻找出路。但切忌不可抄袭,把别人的东西不经过消化、整理,完全照搬过来算作自己的东西,这种科研恶习必须杜绝。学会利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服务。
第三,思考、整理材料。在这种思考、整理中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或教学经验,把所学理论和教学实际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体会进行理论升华,通过论文写作对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
第四,确定关键词。找出自己论文的关键词,作为论文写作的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来安排自己的论文写作,写好开题报告。开题中的安排要围绕自己的关键词来确定,它们构成了论文的中心思想。
第五,建议随时编一个“开题目录”。把目录放在前面,后面所写的内容,随时检查同目录是否一致,写完开题后目录是可以删除的,但在写开题甚至写论文时是很有用的,你可以随时发现问题,对论文进行修改,不要小看目录所起的作用。
第六,论文依据。应该以主流文化、主流文献为依据,文科论文应该注重搜集、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许多人把根据仅仅放在非主流思想文化上,不重视主流文化,这是在写教育硕士论文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第七,注意“有的放矢”。有人在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成果、介绍研究方法等的时候,为了介绍而介绍,没有目的性,没有把这些介绍同自己将要写的论文结合起来。有时安排写作内容、写作逻辑结构时,也不能很好地为论文中心思想服务。其实,论文的一切安排,都应该围绕着论文主题进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有可无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去掉。
第八,注重“参考文献”的作用。通过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引用,也表现着论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表现着研究水平和范围的不同,也表现着论文说服力和全面性,应该注重这个方面。
第九,实践部分是重点。这是教育硕士论文与其它论文相比,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学生应该把实践、操作当作自己选题、论述、创新的重点,这也是对教育硕士论文的特别要求,开题报告一定要把这部分写好,论述完整。很多学生把参考文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依据、方法、意义等等论述得非常详细,到了“实践探究”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了,这是不符合要求的。
第十,合理安排论文结构。这部分也可以叫列出“论文写作提纲”,这部分一般放在开题报告的最后,通过这部分使人能看到将来论文写作的大致情况,对论文的基本情况有个概述的了解。这部分内容也是对前面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把开题报告中的可行性论证进行一个写作规划,开题一旦通过即将按照这个规划进行写作。
第十一,多向指导教师请教,主动接受指导。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作为学生要学会利用写开题报告和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充分地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学到在平时所学不到的东西。许多优秀论文,都是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分不开的。有的学生,把写开题报告乃至毕业论文当成应付差事,天天忙得被指导教师催着写,这样的论文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提纲”大致有以下部分组成:
绪论(导言、引言、引论等,总体情况介绍)
论文的理论部分(理论论述)
论文的实践部分(具体方法、技巧,应有创新性)
反思与对策(有一定的实践证明材料及其对材料的分析)
结束语及参考文献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作提纲”(或论文结构)同“开题报告”混为一谈,开题报告包括论文写作提纲,但写作提纲不能代替开题报告。但是,二者也有联系,论文写作提纲的部分内容通过开题报告的方式,展现在前面的各个问题中,如果开题报告通过后则前面的各个部分又要写进论文提纲(或结构)中,成为论文提纲(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开题如果写得好,直接就可以使开题内容转化为将来论文的内容,故开题报告能够完成好等于论文写完一半,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了。
总之,想写好教育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就要弄清楚写作的目的,弄清楚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或写作提纲)的区别,弄清楚教育硕士论文和其他论文的区别。写作时还要按照一定的基本要求,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多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开题报告的写作。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论文题目:论钢琴的即兴伴奏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度计划等。
研究意义: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伴奏要与歌唱者一道共同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与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时,行腔、换气,伴奏者不仅要能“跟”好、“托”好、“带”好,还能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敏捷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展示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音乐的氛围与再创造,最终与演唱者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它除要求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外,还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文献综述:
①刘聪、韩冬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凯斯特莱尔·略林茨著张瑞、邹国昌、徐振华译《键盘和声学教程》20xx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立斐岚著《钢琴伴奏艺术纵横》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谢耿、陈雪慧著《钢琴即兴配弹教程》20xx年1月第一版花城出版社
主要内容: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与歌唱两者就象是鲜花与绿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有统一的平衡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会推动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们以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为例,具体详细的展开讨论,看看钢琴的即兴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熟悉、分析歌词、旋律: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旋律的风格、情绪、调式、高潮等方面内容,把握住旋律的内涵,对旋律有总体的了解。
二、和声布局: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们要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及和声进行原则开始总体布局。
首先进行开始部分、高潮部分、结束部分的和声安排,注重和声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终止及终止式。然后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则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正三、三度叠置、原位和弦为主、副三、转位、变音和弦为辅,多用第一、四、五级的连接。
2、旋律开始部分以主和弦为主,以强调调式,高潮部分选用不稳定和功能性强的和弦、变音和弦,以增加动感。
三、选用适合的和声伴奏织体:
根据旋律的内容、情绪等设计、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是即兴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求伴奏者应掌握各种风格、各种情绪、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
1、抒情优美类乐曲,多让人感到精神放松,顾而常用分解和弦
2、坚定有力、庄严宏伟类乐曲,常用柱式和弦
3、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乐曲,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种形式是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当然,它还可根据旋律表现之需要进行变化,产生出更多、更适合的音型织体。伴奏音型的使用应统一中求变化。单乐段可只用一种织体,其他曲式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织体,伴奏音型之间有个对比,会在听觉上更舒服好听。
四、旋律中重点部分的处理:
1、长音地方应进地填空:(a)、把旋律进行加花。(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进行理复。
2、高潮部分应加强处理:(a)、反向的八度、音阶、半音阶进行。(b)、根据风格使用震音、琶音等。(c)、选用动感较强的变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强紧张度、烘托气氛。
3、对前奏、间奏、尾声进行较细致的处理。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它是在没有正谱伴奏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旋律即兴编配伴奏织体,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有时,灵感横溢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还能弹奏出比正谱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兴伴奏者对钢琴演奏技能、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厚实的键盘和声基础和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
进度计划:
06、7、8——06、7、15完成论文选题
06、7、16——06、8、31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前期调研
06、9、1——06、910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
06、9、11——06、10、20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06、10、21——06、11、19进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审查及开题答辩
06、11、20——07、1、20进行课题调研及论文撰写
07、121——07、5、10进行论文评审和修改
07、5、11——07、5、31准备并进行论文答辩
开题人(签名):
20xx年XX月XX日
注:本开题报告为参考样式,各教学单位可结合专业特点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开题报告内容应不少于20xx字,可附页。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论证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xx)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袁来德认为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尹启泉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有七个,包括提升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积累、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精心设计提问、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等;
王真东认为应从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形成问题意识的适宜条件这四个方面着手;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刘大椿认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淡漠,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命力将随之枯竭。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令学者们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呢?其原因就在于,学术研究离开了真正的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学术向两个不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生吞活剥西方的各派理论,进行空洞的所谓“纯学术”研究;另一个方向是干脆退化成肤浅的“对策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并不高明的论证。所以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真正问题是:我们有问题吗?或者,我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问题都不明白,要侈谈什么“研究”就是多余,学习就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古代语言中的“学问”一词,比“学术”更有价值。学问即是为了问题而“学”,而学术的目的则不得而知,不过从字面可以看出,反正“学”仅仅是一个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学”为其他不相干的目的服务的问题。事实正是如此,对多数“学者”来说,不过是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已,与一般人理解的“学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四、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6-20xx.8 实际调研阶段 对河北省拥有教育学专业的四所高校的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进行调研;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0-20xx.12论文撰写阶段 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xx/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xx/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xx/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xx/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xx/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xx/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xx/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xx/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xx/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xx/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xx/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xx/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xx/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xx/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xx/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xx/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xx/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xx/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xx/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xx/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xx/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xx/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xx/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xx/32
[55]李曙光.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6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xx/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xx/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文章大纲: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 博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学 号:
姓 名:
论文题目:算法研究
及其在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所在学院: ×学院
研究生院制表
20xx年XX月XX日填
填 表 说 明
1.研究生须认真填写本表相关内容。
2.凡所列栏目填写不下的,可以另加附页。
3.本表采取双面复制(复印),且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 A4(页边距为上、下:2.5cm, 左为2 .6cm,右为2 .1cm;字体为宋体小四,行间距为18磅。),装订要整齐。
4.开题报告完成,此表经相关人员签字后,须交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保存。
三、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及预期目标
四、开题报告审查意见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教研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多研究生们虽然接受了研究方法的培训,有不少与开题报告相关的知识,但是真正能做好开题报告的研究生没有几个。开题报告不仅要显示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问题,还要揭示这些问题得以提出的依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写开题报告就不能满足于将开题报告诸表格逐一填满,而是要研究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路线去表达。
首先,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其次,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等。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交代清楚目的,切忌长篇大论和交代不清。
一、论文课题名称
名称要准确、规范,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研究的目的
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六、论文的大致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七、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虽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不太重视这一环节,认为只要把毕业论文写好就可以了。但是论文开题报告是包含论文提纲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不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都应认真以待。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生产所替代,起重机则是其中运用较广泛的机械,它对减轻劳动强度,节省人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施工质量,加快建设速度,实现工程施工机械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斗是起重机上十分重要部件,它是用来装卸物料的装置。单绳抓斗的单绳是指它缺少双绳或四绳抓斗中固定于抓斗上承梁上用以张开或倒空抓斗的支持绳,所以单绳抓斗虽然具有可以用于任何一种件货起重机上的优点,但是抓斗必须借助于特设的辅助装置才能张开,因而单绳抓斗就其构造而言,比较复杂。由于单绳抓斗的装卸效率比双绳抓斗低,故而它只能用于以件货装卸作业为主,仅偶尔用于必须进行抓斗作业的件货起重机上。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自从本世纪之初,德国人 Pfah 在他的论文“自动取物抓斗力之分配与抓取过程”中,阐述了抓斗抓取过程中抓取力与阻力的相互作用与抓斗参数的影响关系以来,迄今 70 多年。其间应用试验方法对抓斗进行机理分析和立足于适用实践改进抓斗结构、开发新型抓斗者不乏其人。我国自 50 年代末,从改进船用抓斗开始,同时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丰硕成果。
60 年代初,孙鸿范教授和肖乾信教授都曾对苏联的抓斗设计理论提出质疑,并且应用模型抓斗和原型抓斗进行过探讨抓斗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工作。孙鸿范教授为清除长江葛洲坝航道中巨石而研制的耙集式抓斗和肖乾信教授为首发明的钳式抓斗,代表着他们在 80 年代的力作。
在今后的抓斗研究工作中,仍需继续加以解决的几个问题:
(1)目前,还缺少用来评价模型抓斗试验结论适用性所必需的相似定理。
(2)在进行模型抓斗试验时(例如在试验台上进行的试验测试),不允许忽略或者遗漏实际抓取过程中的重要条件。但是,中外目前的试验研究对这一要求解决的还不够完善。
(3)计算抓取阻力的理论关系式,几乎都是建立在对抓取阻力合力的作用线进行简化假定后的基础之上,因而可靠性较差。
(4)从散体结构力学试验得出的公式,是否完全适用于散货粒度增大时抓斗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结论是很清楚的。
(5)尽管大家都看到了抓斗在实际应用中填充量将随着散货粒度增大而变差,但在目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中,散货粒度的影响仍然很少被注意到。
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1、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设计一种起重重量为 2 吨的用于装卸散货的单绳抓斗。
2、实验方案:
本设计将侧重于机械方面的设计,主要有抓斗设计,起升机构设计,运行机构简单设计。
起升机构用来实现货物的升降,它是任何起重机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起重机中最重要与最基本的结构。起重机构主要由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卷绕系统、取物装置与制动装置组成。本设计的起升机构将电动机、减速机构、卷筒等紧凑地集合成一体。运行机构的任务是使起重机或载重小车作水平运动。运行机构有无轨运行和
有轨运行之分。本设计采用有轨运行方式。这种方式在专门铺设的钢轨上运行,负荷能力大,运行阻力小。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总体的设计方案,然后各部件机构尺寸、型号等,最后对部件进行校核。
四、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一)、研究目标:
对起重机抓斗有了比较整体的认识,了解起重机抓斗和起升机构、运行机构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的功用、原理。
(二)、主要特色:
设计拟定先对抓斗进行系统的设计计算,然后根据抓斗计算出的参数和给定的参数再对起重机的起升机构进行设计,参考相关书籍,选择一个合理的布置方案。通过计算选用机构中所需的标准部件(如电动机、制动器、减速器、联轴器、钢丝绳等)。
(三)、工作进度:
1、搜集有关资料,熟悉抓斗工作原理,撰写开题报告 1 周
2、相关外文文献的资料的阅读与翻译(6000 字符以上) 2 周
3、总体方案设计 2 周
4、抓斗与起升机构设计 3 周
5、运行机构设计 2 周
6、绘制总装图 3 周
7、撰写毕业论文 3 周
8、答辩准备及毕业答辩 1 周
五、参考文献:
[1]顾迪民、 工程起重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陈道南,盛汉中主编、起重机课程设计、冶金工业出版社,1983
[3]起重机设计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4]倪庆兴,王焕勇编著、起重机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5]唐照明、计算机辅助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6]陈立文、机械优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8]单祖辉、 材料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