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开题报告【汇编10篇】

语文开题报告十篇

语文开题报告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在此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的开题会。此项课题由我主持申报,于今年6月被立项为县级-般课题。这是我县“十二五”规划课题。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这也促使我们珍惜这次机会,都能发挥一己之长,在我县的教育科研领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于阅读教学我们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学好语文,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不完全令人满意。前些日子,我们做了关于阅读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们的语言阅读教学仍以学生和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据我们调查统计90%的初中学生反映,没有或很少经历创新学习方式;57%的初中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出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课题。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对此省内外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创新学习自主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启动,此学科正处于试验阶段。

〈2〉丛化市庾浣冰老师《语文学科自主阅读教学研究》课题已取得初步成果。

〈3〉过尔宁老师发表了《新课题背景下语文自主阅读的一点尝试》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本课题是从本地区的教学实际出发,为了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的探究是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拓,是现代阅读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的生长点,它属于应用性研究。

理论意义:新的教学思想是要落实到教学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并引起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课题研究将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实践意义: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使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勇于创新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沉淀和积累,逐步学会从多视角,多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感悟。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这是奠定“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要看其智力参与的程度:一是广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强调将师生之间多向性的交互作用引进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发展

2、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

杜威指出,“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现代化教学思想中,情境教学得到系统的反映。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共同进行,从而充分发掘大脑的潜能,达到惊人的教学效果。这个理念是“自主创新”教学模式第一个环节的理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表明,个人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而创设情境就是要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

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表现为,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构建“以目标为核心,以学法为线索,以活动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目标为核心”就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目标体系,以及文本的内容特点确立本节课的具体目标。师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进行,使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法为线索”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渗透学法,贯穿学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为实现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动为手段”就是在阅读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演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探究发现活动”等,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给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骤

本课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于实验研究,利用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验证和丰富新语

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我们的思路是教师即研究员,教室即研究室,其具体步骤为:

1、准备阶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论学习转变观念〈2〉资料调研〈3〉拟定研究计划,确立实验班,对比班,启动实验

2、实验研究阶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规研究活动 ①每周一节研讨课 ②每周召开学习理论交流会 ③每月形成一篇实验报告

〈2〉形成阶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分解细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论文《设置单元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 ③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活动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论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法实践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论文《注重阅读迁移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3、形成最终结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成果,形成子课题和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借此开题之际,我向课题组的全体教师提出几点要求与希望:

(1)要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教学不再是经验教学,我们平时要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中获取信息,指导教学。就本课题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创新学习、创新教育两个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报刊、网络上的相关材料,积累素材,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

(2)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合作观念。

在我们乡镇中学课题研究有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如:资金、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我们的软环境不能差,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应该有人人争先的意识,因为没有竞争就不存在进步,但课题本身又是一个集体工作,要讲求团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在竞争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个体与整体融为一体,扬长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3)要富有创新精神,提高业务能力。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一种未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需要我们平时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传统,摒弃旧模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树立教改意识,借助课题研究这个平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上档升级,争取两年后成为我校、我县的名师。

此次开题会后,再过一个月,此项课题将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精心谋划,查漏补缺,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彻底、做到位。课题启动后,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兄弟校的协助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们要把责任化做动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拓展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把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开题报告 篇2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使语文、数学与各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上因特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2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研讨、修改课题研究方案。

5、培训实验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6、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2、根据研究方案实验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立子课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实验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4、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六、课题组人员结构及分工:

七、预设的研究结果

(一)文本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教师教学论文集、课题沙龙录象光盘或照片。

3、学生优秀作业设计集。

(二)实践成果

1、布置层次性作业,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2、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自信心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3、合理选择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4、教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安排弹性而有效的作业的能力得到提升。

八、保证措施

1、人员保证: 领导重视,学校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协调,组织,包括指导工作。并直接参与研究,本课题组选用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教学工作能够任劳任愿的教师承担此次课题研究任务

2、时间保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和定期研讨制度,每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探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3、经费保证:学校领导对开展该课题的实践研究非常重视,提供一切资金保障,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争取圆满结题!

语文开题报告 篇3

一、文言文考试状况

文言文阅读在我市每年中考中占有较大的分量,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一致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还包括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汲取营养。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重视。

初中阶段是为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市每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基本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题目设计,主要考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等几部分内容,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明显就是以课下的注释为主。

然而从近几年来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平均得分处于各类题型的偏下位置,甚至垫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往往“望文生义”,如20xx年中考,有些考生把“以其境过清”的“清”解释为“清楚”,更为可笑的是还有考生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岸边有一群狗在互相撕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连基本的字、词、句都无法把握好,那就更不用谈理解了。

二、原因分析

我们的教师重视文言文,而我们的学生却无视文言文,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该从其原因开始分析。

1、社会的现状原因

五四以来,白话文一统天下,文言文距离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遥远,似乎白话文的历史趋势就代表文言文时代的完全终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加强,外语热成为当今时代的产物。我们的文言文在白话文和外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处境极为尴尬。

2、学生的认知原因

出于初中生的年龄及智力发育的考虑,从远离他们的角度讲文言文功用他们似懂非懂,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当你如痴如醉地讲解文言文时,学生的一句 “老师,学文言文有什么用?难道我们在交流的时候用文言文说话吗?”就将你打回原形,学生们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学外语;他们知道文言文时代不会再来,所以仅仅把文言文学习当成对付考试的必需罢了。

3、教师的教学原因

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言知识上,尤其是难词难句的意义和用法和语法知识的分析和记忆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如果不和语言环境及很强的史实背景相结合,那是相当枯燥的。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很难投入,尤其当教学以应试、升学为宗旨时,教师往往把作者激情甚至心血凝聚而成的作品肢解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项目,学生的冷漠感就更为强烈。冷漠是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另一心理障碍。

三、相应对策

1、唤起感觉 我们不能左右时代,但我们可以从时代的发展中反思。学英语是为了交流,学习英语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可我们汉语,别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那上面承载的文化资源有的至今仍很新鲜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举个最简单的汉字的例子,它还凝结着先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智慧,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汉字,那是中国文化的基因。

比如“时”字,甲骨文是太阳加上脚步的象形,后来又加上“寸”,合起来就是太阳行走的刻度。我们至今仍是以太阳运行为时间参照。

当今计算机二进制能在几千前的《易经》中找到思想源头,未来的纳米技术早在庄子文章中就有相似的理论阐述。

如果能从文言文中获得这些信息,清晰我们祖先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努力建设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立于世界之林还远吗?我们必须多读、多了解文言文,其价值才会被一点点认识、发掘、利用,为将来的人类造福。

2、激发兴趣

既然学生实用性较强,那么我们何尝不利用这一特点呢?告诉学生,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分成乐意为之和不乐意为之两种;但同时还分为必须为之或不必要为之两种,往往我们经常遇到不乐意为之恰恰又是必须为之之事,这时候我们只能强迫自己去做,如果你一开始就以这种意识约束自己,相信开始是强迫自己做的,到了后来我们反而乐意做了。正如学文言文,假如你不喜欢学,但掌握好文言文有利于语句理解,就不会因题目不懂而失误。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恐惧、不反感才是我们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感到不太难,而且还有很多乐趣。如果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本着整体感知文言作品内容的目的去读,学生的反应就活跃得多。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一些简短而含义丰富的文言文,如华夏文明的起源,三皇五帝的故事;战国的合纵连横,秦末的刀光剑影,三国的群雄逐鹿;魏晋的名士风度,盛唐的雍容华贵等。学习文言作品,不仅是学字句的意义,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了民族昨天的辉煌和耻辱,更让我们懂得怎样以史为鉴。

文言文的美与汉字的视觉——形象性维系在一起。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将汉字的形体与诗歌描写的景致结合在一起,借此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3、授之于“渔”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4、养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1)、养成诵读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韵律节奏方而看,文言文立足于汉语方块字的基础,形成了一种偏于对仗、注重平仄、节奏整饬、讲究协韵的韵律形式。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偶句和散句的搭配串联,形成了一种节奏整齐、韵律统一的行文之美。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较少读课文,认为读课文会耽误授课时间。其实不熟悉文章,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认识从何而来?不反复诵读文章,又如何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呢?因此,要提口文言文学习的效率,就必须加强课堂诵读训练。诵读乃至记忆,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还要尽可能让诵读方法多样化,如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默读、吟诵、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等,也可以开展比赛,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应指导学生读出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哪些字要加重读,哪些字要舒缓悠扬,哪些地方要低吟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势必会增强。

(2)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开题报告 篇4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语文开题报告 篇5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自我表达,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生成。

“个性化阅读”就是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让教师在集约研究中工作。 具体指向是坚持并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主动理解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将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立人”教育结合起来,将阅读教学的学段教学与创智发展的终身教育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彰显个性,培养学生的自由独立精神,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认识,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提高个人素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初,西方逐步发展起一门新的学科--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认为,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学理论关于对人的个性倾向性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定性分析学生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新课改以来,各类学校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颇有成效,但从研究目标看他们的重点放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兴趣的激发;从研究内容看研究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较多;研究对象多是城市内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而以农村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小学为研究环境的研究甚少。《农村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的研究目标内容是教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课外阅读量较少的农村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机制,构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水平。

2、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3、以阅读教学为载体,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阅读知识,帮助他们体验阅读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为后继的语文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阅读个性化潜能。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课堂,即主渠道中的阅读教学,同一材料、同一篇课文对于个性差异的学生,认识不同、理解不同,就是针对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教”与“学”,不断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并且能够使之经常地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渐养成个性化阅读行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1、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所具有的特点,以寻找其操途径、方法和基本模式等。

2、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让学生阅读实践。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口味,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阅读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来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一原则,揭示了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学生的阅读,而不能用教学参考去套套框框。

(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进行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培养不能光读少量的精品文章,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阅读来源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

(5)倡导学生开展阅读期待、阅读创造、阅读批判活动。此策略重在尝试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3、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造就我校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个性化阅读的相关理论,查阅国内关于个性化阅读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经验。

2、行动研究法:通过采取行动研究法,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及时反思教学实验研究中的问题,写出教学心得。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作追踪调查,研究分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施变化。 4、 经验总结法:从活动中归纳和提升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其一般方法步骤:①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②掌握有关参考资料;③制定总结计划;④搜集具体实事;⑤进行分析与综合;⑥组织论证;⑦总结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提高教师对课堂的实践能力。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阅读即生活的体验,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一部作品,都是作家、作者在某个方面生活经验的表述,诉诸于文字,以抒发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的表现。

2、课题研究与教学互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文本材料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七、理论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教育,在知识经济的隆隆脚步声中,面临着新的抉择。我们急切地呼唤着教育的个性化,让教育从大统一的刻板模式中摆脱出来,成为开发创造潜能的园地。语文,既然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那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方面也就责无旁贷。

1、教育现代化理论

现代教育强调语文教学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大部分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考必须与老师的答案一致,这样的课堂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也使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因此,有必要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2、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把阅读活动变成自己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提高阅读的水平。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可见,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完成,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阅读、感悟,促成语言的积累,对知识加以整合、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实施个性化阅读很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中解放出来,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将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开放的空间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因此,我们在实施该课题的时候要注重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拓展“问题的空间”,不能在低效、狭隘的问题空间里让学生因为去追寻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制了个性的张扬。同时,个性化阅读要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即“诵读感悟”,以感知为基础,以独立思考,富有个性的创造性阅读为特性,以感性、具象、知觉思维、顿悟思维为主,促使学生利用对语言的直感能力沉潜到语言文字的深处,晤见作者,获取丰富的文本意义、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人格精神以及一定的意象建构。

八、研究基础

课题组组长顾萍萍,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该老师平时注重教学的积累,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课题主持人徐素华,县语文教学能手,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教务处主任,有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核心成员王欣荣,县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研副校长,主持过市课题并顺利结题。有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课题组成员孙其飞、单雪、吴春红等同志都曾参与过县、市级课题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九、预期成果

1、在实践中,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由于选的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的和感悟能力的内容,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同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学生在独立学习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学习方式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2、在研究课题实践中,成果喜人。课题组成员勤于钻研,踏实肯干,具有浓烈的科研兴趣和执着精神,并有与课题相关的多篇论文在县教育学会获奖。

十、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根据课题的指导思想,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能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贴近,反思自己的教学。选定研究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等。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7月)实施阶段:依据实施方案与语文教学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本课题研究与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借此改变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实践个性化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注意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

第四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总结阶段: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等。迎接课题结题验收。

语文开题报告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界定

过去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教学改革仅着眼于“怎么教”,体现为教学方法的种种探索。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便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教学艺术”的表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搞得热热闹闹,各种名师和特级教师送课下乡的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我们一线的老师反而有点不知所措,甚至变得不会教书的原因。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在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在课堂里“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就极容易产生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据研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例如①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②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重构。在语言(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领域,按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需要,积极地吸纳学术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并加以转化。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教学内容的反思和改善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设想一是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二是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地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重点只能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上。

二、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这与过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被当作是用一种“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方法,用一种“好”的方法驱逐“坏”的方法,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

1、新基础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当前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价值。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要从生命发展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语文学习,变革陈旧的学习方式。“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亦即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起来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语文“图式”,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理解绝对统一的“集体失语”现象。

3、后现代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后现代课程目标决定了后现代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从总体来看,后现代课程内容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强调不要过早地或者最终以一种观点作为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结束,而是要把各种观点投入到多种组合之中,从而形成较为开放的、蕴含着创造之光的可能性结果。对于课程实施者来说,其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正是契合了这一理论。

4、对话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对话理论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教科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科书不仅体现了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同时它也是教师扩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教科书的编制也需要具有一种内在的生成性。尤其是在用教材教的时候,用什么去教,为什么要用这种东西去教,更是有选择与创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

2、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行动及研究提供鲜活的示例。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文章教学内容研讨,古诗文教学内容古研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等等。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正在于它跳出了将课程改革小化为教学方法变革的定势,而且它认为“用什么教”本能地内含着“怎么教”的问题,因而认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切入课程改革,要比单从教学方法角度审视课程改革更科学有效。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四、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既不能随意肢解、挖掘、衍生教学内容,也不能原原本本搬用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

2、理论问题:本课题要求教师必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问题,而不只是从方法论或者技术论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3、技术问题:本课题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技术性不强,但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应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将比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落实在一篇篇课文中,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4、实践问题:语文教学是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五、研究思路、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首先是全体参与研究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著,要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要对当前国内课程改革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

其次是要确定研究的内容,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而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又只能以语文教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那么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类型确立一系列研究模块,例如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等等。

第三是在确定了研究模块的基础上动态地研制和出示一批教案和教例,并在一些班级展开实验。在展开实验的同时,就教学中的困惑、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总结,撰写一些有品位的论文,力争能发表出来,扩大影响。

第四是要在实验、摸索、小结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研究措施:研究经费保障 研究制度保障 聘请专家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和分析,了解关于学作文评改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作文评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拟在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可将所得数据在平行班之间进行比较,以研究本课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每个研究环节都包括计划、实验、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专题研究法:本课题将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如有人专门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章教学内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实验。

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准备立项阶段:主要任务是先申报立项,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共同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教案,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总结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一定的模式,在更多班级推广运用,提高效益;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并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的落实

黄建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

黄文 负责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协调联系和实践保障。

黄存、朱文 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张武、周平 负责文章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娜、黄建 负责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建、黄存 负责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汪纯、黄文 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及课题资料上传、下载

七、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新课程改革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我校作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摸索和实践,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全校所有的教室装了背投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与中学联手打造远程教学平台,可以共享中学的教学资源,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条件:课题组成员既有行政领导,也有教学骨干,都是执教初中语文多年的教学骨干,都有过完成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经历,摸索、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并且大都多次赴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参加研讨会,思想上观念先进,行动上敢于实践,有认认真真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勤勉态度。其中黄文老师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参加过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工作,现在又被聘请担任市语文培训基地的培训者,是骨干教师,在县语文界乃至地语文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黄建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参加了市骨干新课程培训班,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来篇。此外汪纯、张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或者教研组长或教育行政,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上有深厚的功底。

八、本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1、教师和学生对课题核心观点的认可和支持度。可能认为“研制教学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教案别无二致。

2、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相当难度,因为“合适”的界定比较难。

3、实施过程中可能有骨干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同时缺少专家指导。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是《将语文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肯定存在考虑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语文开题报告 篇7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因为传统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学生讨厌作文,缺乏写作的兴趣;二是没有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中被动地去写,从而内容空乏;三是没有教材,写作的指导出现“天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师的批改不及时,或一天两本,或两天三四本,时间上的拖沓,不能使学生的作文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失去习作的兴趣;五是学生养成对教师和作文书的依赖。但限时作文从形式上看,是对学生的作文时间做出了限定,实际上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涉及如何进行写作积累,如何调整写作心态,如何提高写作效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快速限时作文之“快”的实现不在于约束,不在于规范,而在于“放”。“工夫在诗外”,想要能在限时写出优秀篇章来,就必须长期地多读、常悟、勤写,“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指导我们学习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牵扯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限时作文它是一定时间内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写作过程中它既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局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身的自娱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生命成长的营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取知识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限时作文教学就会取得显着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堂上精心设计的限时作文训练,增加学生写作训练次数,降低学生写作训练难度,激发学生写作训练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实现学生写作易写、乐写、善写的目标。

2.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实现写作教学的内容创新、方法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乐写,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去体验。

2.精心设计,正确引导,积极参与。以课堂训练为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

3.训练过程做到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写作能力、情感发展、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4.运用先进的思想,灵活的方法去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习作氛围呆板,沉闷,拖沓。学生讨厌作文,两节作文课,只开个头,于是愁眉苦脸利用课下时间继续写,把娱乐、休息、课外阅读的时间都挤占而去,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

而快乐的限时作文,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灵活多样的训练过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扩大阅读量,去体验生活,在习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拟定为一年。

第一阶段:20xx 年 3 月,课题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方案,认证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xx 年 4 月~20xx 年 4 月,课题实施阶段。根据方案实施、探索、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及时调整,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20xx 年 5 月,课题验证和结题阶段。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等相关文献及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后实践,反馈研究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收集有关资料,定期进行整理、分析。

(4)个案研究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备案,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不同阶段,根据研究情况使用适当方法,使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灵活合理应用,以达到最佳的研究结果。

语文开题报告 篇8

1、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即转变过去单一、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改中出现了“不穿鞋难走路,穿错鞋走错路,穿旧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弯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2、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人才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学校不少骨干教师相继调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鉴于以上几点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3、理论意义在于: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

(2)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4、实践意义在于: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初中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核心概念界定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而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收获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也是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俗地说,课堂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我们可以看出,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对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师来说,自身必须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具备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也就是“用脑、用心、用情”,才有可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思想,在国内外早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思想显然就关注了教学效率。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1632年的专著《大教学论》中就在探索与完善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教学制。而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国学术界对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高慎英的《“有效教学”的理想》、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肖亮红《有效教学初探》等。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与求知协同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确立语文教师的学科管理思想,从“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语文教学的系列行为,包括课前的准备:有效地计划制定、教材的研究、学情的分析、教案的设计等,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策略的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的后续性:课后练习的布置、及时到位的辅导、准确的评价与补救等。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放到语文“教学”的系统中统筹管理,有效落实。

2.研究语文教学系统中每个环节的“度”,即相关教学活动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优化环节结构。

3.细化语文教学系统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组合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语文开题报告 篇9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朗读实效,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黄怀山《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张巧玲《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学生朗读时间不充分,对课文的领悟就不够透彻,有时甚至用速读一带而过,教师讲解占用了朗读训练过程,致使学生语文分析事倍功半!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实效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门艺术。精彩地朗读,深情地表达,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朗读是构建师生情感

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而且成功的朗读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让语文朗读教学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

3、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4、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本课题计划一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人员并明确分工。

(2)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聊天等形式调查学生为什么早自习不愿意书声琅琅?为什么读文章结结巴巴?

(3)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具体措施:

(1)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积累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

(3) 以多媒体课件等作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读,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 培养学生读准字、读通句子,读出课文感情的良好习惯。

(5) 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容易指导,

但要读出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学生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6) 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更是为课文教学穿针引线,因此学生的朗读训练需要形式多样,课堂上,同时要穿插适量的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朗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教师尽量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等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课堂必不可缺的当然还有齐读的形式。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而是教师明确了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它可以跟其他形式的朗读交叉使用,它还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全面检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中每联都分上下句,非常适合采取此种方式学习背诵。教师先简单介绍方法,再与学生作示范对句,然后由学生同桌间进行自由训练。训练时,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也避免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那训练也算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以教学设想为核心,灵活适当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实践引导教学。

2、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1) 每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课前认真预习,利用工具书查准确字词,读通顺句子。

(2)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对于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朗读时可采用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

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形式,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4)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在这学期学《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音乐,歌词中学生们得知关东人民被迫流放、思乡心切而有家不能回归时,心情很是沉重,这时教师导入:“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这时,教师范读,让学生们把自己就当作是作者本人,就很容易入情入境!教师范读完毕,学生掌声经久不息,都跃跃预试,朗读乐趣大大提高!课文解读就顺利多了!不理解写作背景,怎能有感情地朗读?不深情地朗读怎能彻悟课文主旨?

(5)课外开展活动:

(1)全班进行朗读比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

(2)参加全校的“中华情”朗读大赛,教师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3)全班开展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赛,作品由学生自己拟写,选拔出作品后,教师给该作者做朗读引导。

(4)参加全校的演讲赛,教师给予指导。

进行以上活动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喜悦,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佳作美文;教师做好活动记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xx年9月——12月)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我所任教年级是七年级学生,目前的他们朗读不流畅,读错字、加减字,不会准确停顿,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角色错位,读而不思,缺乏交流,缺乏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准备不断地鼓励学生读准字句,多读多体悟,增强学生朗读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多读多悟多质疑,提升语文分析能力。

五、研究的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2、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语言表达要形象化。

(2)语言表达要准确化。

(3)语言表达要整体化。结合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语言概括力求整体化。

(4)语言表达要想象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美丽的景物,去体悟作者的喜怒哀乐!读思结合,大胆想象,力求语言表达想象化! 3 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后最终得出结论。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六、 小组成员及分工

陈娜: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引导学生用诵读、吟读、咏读、讲读、开火车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方法感受文意、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论文、随笔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石晓: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黄伟: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向娇: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朗读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语文开题报告 篇10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

二、课题组名称:

湘阴县玉华中学农村中学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课题组

三、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语文是百科之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更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现在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几乎很少有人坚持下来的,,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上不愿多出力。语文学习习惯较差,短期内看不出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但常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将大幅度下降。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效性迫在眉睫,成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养成的研究非常多。国内外关于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构建了全方位的内容结构体系和途径方法体系,但研究对象较广,多是针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学生,且研究范围较广。但是对于习惯养成关键时期的初中关注不多,对单一学科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不多。我们的研究意在对初中学学生语文学科良好学习习

惯的养成作更细致、更具体的研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五、课题界定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界定:所谓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后形成并发展为学生个人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语文的倾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以农村中学生为培养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大多数语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学习习惯是影响语文科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从语文学科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国内外有关学习习惯形成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再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素质能力的提高。

(2)现实意义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甚至高尚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等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

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视。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对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作用都进行了精确的阐述。

习惯培养的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也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要使下一代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掌握种种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它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以之,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因此,“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本质上也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叶圣陶就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可见,他当时强调“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思想本源和重要内涵,就是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先进的面向未来的思想,并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整个社会大教育、大文化发展和进步的一项奠基工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各校实际,所以我们以立足课题研究,来探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入手,把学习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激活德育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理论依据

1. 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3、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接受美学”为支撑.

4、广泛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素养及整个教学领域的改革成果

八、研究目标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调查了解学生平时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现状,分析、归纳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操作规程,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语文学习,使他们主动而有创造性的获取语文知识,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情感和道德修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九、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表,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2、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目前在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关注学习习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了解成绩优异者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

3、调查结束后,研究人员制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可行措施,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找到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4、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不足,探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产生的影响,找出可推广的习惯及养成方法。最终形成成果。

十、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

2、调查问卷法

3、分阶段检查法

4、定期训练法

十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4-20xx.12):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6):开展宣传动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地围绕方案目标开展对应内容的具体研究部署。基本操作如下:

1、期初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2、在常规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及时了解和观察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明确细目标,养成好习惯。

——学习习惯的初步养成:七年级第一学期始学教育。

——学习习惯的基本养成:八年级第一学期巩固教育。 ——学习习惯的全面养成:九年级第一学期提升教育。

具体要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书写认真清楚、保质保量地完成家庭作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

具体方法:老师和课代表、小组长共同实施打分和监督,由课代表及时记录,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折算。做到每天组长查,每周课代表查,每月教师的小范围抽查,每学期教师的全面检查,并打总分反馈。

(2)抓好基本功,促进好习惯。

首先,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各班一月一次对学生写字进行指导。

其次,要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必须提倡阅读习惯的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可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比赛。学校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指派专人负责,定期指导检查。

最后,要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积累素材,积累语言,累技巧)。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定期进行指导检查。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进行及时评价。

第三阶段:发展深化阶段(20xx.9-20xx.12):落实课题方案,全面进入实施研究阶段,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对实施阶段研究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实施方案,进行深化性、拓展性研究。定期开展汇报,交流各校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xx.1-20xx.6):收集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研究报告,整理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只要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地努力,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高一级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好铺垫。所以,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收获耕耘的乐趣。

十二、成员分工

十三、经费管理

资料费:约3万元,用于教师购买书籍,订阅资料及撰写论文、报告所需费用(120xx元);学生订阅资料(18000元)

器材费:约150000元,用于维修语音室,阅览室,广播站等多种功能室及添置部分器材。

奖励费用:用于研究中对有突出贡献的成员进行奖励(20xx0元)

十四、主要成果及目前行动情况

1、成立了课题组,进行了成员分工,组织进行了校本理论学习

2、撰写了开题报告

3、制定调查问卷表,对中学12个班作调查取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语文的预习、听记、作业、复习、书写、阅读、写作等几个方面的习惯。

4、部署成员在网上进行理论学习。

十五、主要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养成习惯教育》(林伦)

《心理学与教育》(罗明)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