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本科开题报告范文(精选20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拓展知识:
(一)研究目的:
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从20xx年11月1日起我国政府又实施了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其中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20xx年,国家对出口退税率又连续4次微步上调,4月1日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青岛作为全国纺织服装的老工业基地,其服装行业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列前十位,20xx年1——6月份青岛市纺织服装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90家,完成出口交货值118。2亿元,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拉动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市服装产业迅速崛起,给服装行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国内服装业空前发展的大潮时代下,青岛的服装制造业却没能赶超国内后起的部分服装产业集群带。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青岛的服装行业如何在国家出口退税率调整之后,抓住发展机遇,更大的发挥出口退税的作用,扶持服装外贸企业,带动整个青岛服装产业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随着青岛对外贸易的发展服装出口额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消费需求下降,使服装行业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意义就是分析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青岛服装行业现状的影响,并提出青岛服装行业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寻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网融合彻底打破了电视的垄断局面,电视业务及其发展模式将面临较大的冲击。多年的积累使电视产业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以及相关牌照的发放权。在融合发展的环境下,电视媒体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研究电视产业面临的生存现状,探究其寻求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由于三网融合对我国电视产业有重大影响,所以相关的研究比较多,综合起来主要是对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电视产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掌握业务优势和渠道优势的电信运营商逐步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向媒体行业渗透,这必将打破现有的媒体竞争格局,将给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把此项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比较多。
舒芳的《机遇与挑战论三网融合对电视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指出:由于电信的业务能力大大增强,电视用户资源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电视业的广告市场会受到很大挑战,传统传输渠道的价值和地位降低,传统电视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张海军在《谈三网融合给电视带来的影响》一文中说: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不仅有体制上的竞争,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上的竞争,原本在传统媒体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的电视媒体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新的增长点。
崔杰在《解读三网融合下电视业运行体制》中指出:三网融合直接威胁广电企业的核心电视业务,使其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电视传媒缺少相应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绝大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 此外,电视网络的整和程度较低,这增添了电视在 三网融合后市场化运营体制改革的障碍。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视业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扬长避短,积极制定一系列应对政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且以此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也很多。
梁小兵在《三网融合系列举措推出将引发电视系统变动》中认为,电视业可借势完成全网整合,在巨大的存量用户的基础上,各地的电视运营商将有可能在统一的平台上运营数字电视增值业务,乃至开展基础电信业务。其次,电视行业投资力度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机会。 再次, 电视将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值三网融合之际,电视系统企业除可以继续做互联网接入外,还有可能提供IDC业务、网元出租业务以及VoIP业务,电视业有机会在电信业务上大展手脚。
黄升民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自身网络整合,并转变运营模式,高度重视媒体内容集成和运营,建立完善电视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和运营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媒体内容基地,建立内容合作运营机制,逐步从网络管理向媒体内容业务管理过渡,向综合内容提供商的方向发展。
吴铮悦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产业的生存之道》中指出:目前电视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大力发展新媒体,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大力加强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建设,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吴升高在《三网融合下电视传媒体制创新走势》中指出了电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即事业企业并轨,逐步实行企业体制;打破地域界限,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体制;加快重组并购,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超越分业管理,确立全覆盖的监管体制和手段。
从以上研究材料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三网融合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整体实力这一重大举措对电视业的影响,成了传媒、业界和各方面专家研究的热点。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但是,电视业在以此为契机面对挑战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很
少有人提及,我将试图着力对此加以探究,为之前研究的不足做必要的补充。
3.选题研究的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挑战的研究
(一)广电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二)员工配置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三)广电网络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对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所面临机遇及对策研究 (一)机遇
3、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技术路线: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把自己的关键问题用两句话写下即可)
现代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给我国的建筑业得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对建筑技术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技术以及低碳建筑的高科技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 建筑工程中的土方工程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和辅助工程。最常见的土方工程包括场地平整、基坑(槽)开挖、地坪填土、路基填筑及基坑回填土等。设计标高一般要求:大型工程项目通常都要确定场地设计平面,进行场地平整。场地平整就是将自然地面改造成人们所要求的平面。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规划、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及最高洪水水位等要求,并力求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土方量最小。设计标高确定方法:一般方法如场地比较平缓,对场地设计标高无特殊要求,可按照挖填土方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实际工程中,对计算所得的设计标高,还应考虑下述因素进行调整,此工作在完成土方量计算后进行。考虑土的最终可松性,需相应提高设计标高,以达到土方量的实际平衡;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降低设计标高;根据经济比较结果,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计标高进行调整。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也是繁重的,如修改设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2 混凝土预制桩的建筑施工技术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一般多层建筑物当地基较好时多采用天然浅基础,它造价低、施工简便。如果天然浅土层较弱,可采用机械压实、强夯、堆载预压、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进行人工加固,形成人工地基。打桩前的准备工作:打桩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清除妨碍施工的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平整施工场地;定位放线;设置供电、供水系统;安装打桩机等。桩基轴线的定位点及水准点,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水准点设置不少于2个。在施工过程中可据此检查桩位的偏差以及桩的入土深度。打桩技术要点如下。
打桩机就位后,将桩锤和桩帽吊起,然后吊桩并送至导杆内,垂直对准桩位缓缓送下插入土中,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 0.5%,然后固定桩帽和桩锤,使桩、桩帽、桩锤在同一铅垂线上,确保桩能垂直下沉。在桩锤和桩帽之间应加弹性衬垫,桩帽和桩顶周围四周应有5~10mm 的间隙,以防损伤桩顶;打桩开始时,锤的落距应较小,待桩入土至一定深度且稳定后,再按要求的落距锤击。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在打桩过程中,遇有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如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土面,则需用送桩管将桩送入土中时,桩与送桩管的纵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拔出送桩管后,桩孔应及时回填或加盖;多节桩的接桩,可用焊接或法兰锚接。目前焊接接桩应用最多。接桩的预埋铁件表面应清洁,上、下节桩之间如有间隙应用铁片填实焊牢,焊接时焊缝应连续饱满,并采取措施减少焊接变形。接桩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矢高不得大于1‰桩长。打桩的质量控制:打桩的质量检查包括桩的偏差、最后贯入度与沉桩标高,桩顶、桩身是否打坏以及对周围环境有无造成严重危害。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之内,平面位置的允许偏差,对于建筑物桩基,单排或双排桩的条形桩基,垂直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00mm,平行于条形桩基纵轴线方向为150mm;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为100mm;桩数为4~16 根桩基中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最外边的桩为1/3桩径或1/3边长,中间桩为1/2桩径或边长。
3 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4 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大学与社会的衔接阶段,体育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得到更好的实践,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教师,本文做了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可以了解体育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现状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很多,范围很广。有关于北京市,河北省,陕西省等的研究。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只有一少部分,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殷鼎和刘军的《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里面运用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然而此研究已距今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体育教育实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所以说本现状调查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
1.2.2问卷调查法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有关问卷进行调查
1.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和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来得到相应结果
1.2.4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通过统计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
四、研究内容
1.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模式
1.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
1.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间
1.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评价方式
1.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的感受和建议
五、参考文献
[1]张云.北京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研究[J].中国知网,20xx
[2]高治,王兵,陈兴胜.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知网,20xx
[3]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中国知网,20xx
[4]卢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知网,20xx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顺丰速运公司入职培训分析
学生姓名: 徐建锋
学 号: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班 级: 人力1101
指导教师: 赵 路
填写说明
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开题报告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开题报告的内容要求:
(1)论题、背景和意义。学生应对论题、选题的出发点、相关背景情况、理论和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可能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做出简要分析、说明。
(2)研究基础。学生应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准备情况、参与学术研究情况、已发表论文或已完成相关研究情况等做出说明。
(3)研究内容。学生应对所研究问题的研究范围、学术渊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研究要点、可能涉及的相关领域和问题、拟采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对本论题的适用情况、论文主体框架等做出明确说明,对于课题直接相关的已有成果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已有成果存在的不足和研究空间,做出分析和判断,对可能达到的学术目标做出预测。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5)研究计划。学生应根据自己所确定的论题制订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日程。
4.该报告由学生所在二级学院保存。
5. 若有关内容所留空间不够,可另加附页。
1.论题、背景和意义 (1) 论题 顺丰速运公司入职培训分析 (2) 背景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 ,生产方式向提高产品中智力和信息含量的方向转 变 ,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大,人在生产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世界经济格 局一体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竞争将主要表现为技术竞争 ,而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 力资源 ,必将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依托。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 国力、发展经济的关键因素 ,是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及时、 规范、 全面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有 80% 以上的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 上的问题,使得很多企业虽然下大力气进行了入职培训,却未收到预期效果。如何探 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模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为企业培训出真正的“合格品”,才 有利于员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优秀品”,让入职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3) 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
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最关键的要素 ,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 视。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许多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人力资源的有效 开发和利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人力资 源已成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国家提 高国际竞争力和繁荣经济的关键因素, 而新员工则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新鲜 血液。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企业将新员工由“社会人”转化为“企业人”的重要手段。目 前,中国的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中的问题,使得新 员工入职培训流于形式化, 达不到预期效果。以顺丰速运对企业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进 行简要分析,加强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视、建立完善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体系、明确 新员工入职培训各方的职责、挑选优秀的培训讲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进行 学习效果反馈评估等。 此文章是笔者根据自身在顺丰速运长安点部实习经历所得,在实习工程中,结合 自身情况和长安点部实际情况及顺丰速运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利用调查问卷,访谈 法等提出顺丰速运新员工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 针对顺丰速运新员工入职培训现状所 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2. 研究基础 新员工入职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漫长的历程。它作为员工培训 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培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片面 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人泰罗和吉尔布雷斯等最先强调培训的意义,主张 以规范性操作来取代过去工人的经验性操作, 推行标准操作法并按照这种标准方法来 培训工人。开始了新员工的技能培训。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发现:人是“社会人”,不能单靠支付工资 来调动积极性,员工的士气、工作满足感、能够被赏识同样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 因素。这个发现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增添了重要内容。 二战后,培训成为一门职业,有人专门从事新员工入职培训。在加强对新员工知 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要视对新员工素质的培训。 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 5 个层次,这 5 种需要是 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 需求。这个理论使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0 世纪 50 年代,赫兹 伯格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各种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 这个理论给 新员工入职培训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道格拉斯提出人性假设的 X 理论、Y 理论。这个理论使新员工入职培训与员工上岗后的其它培训紧密地联系起 来了。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培训理论开始研究管理者的领导作风与员工工作之间的 关系。 这一时期的培训理论更加系统化,入职培训的对象也从一般工人扩展到管理人 员。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入职培训提出了新的目标。 至此, 国外的培训理论已淅趋完善,而国内的培训实务与培训理论研究还处于不 成熟阶段。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尤其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日渐 重视。 以上是一些文献资料中关于培训相关的理论, 将作为。
一、选题背景
踏足《爱弥儿》研究之路绝非一个简单随意的沙滩拾贝,因为后者始终没有摆脱兴之所至的盲目性。但这并不是说沙滩拾贝毫无可取之处,若说真正的思想面临的是无路可走的荒原,那么沙滩拾贝未尝不是莫大的惊喜。不过,这同时意味着,只有当这惊喜作为沿途之风景而归属于更加宏阔的道路时,也即,只有当贝壳不仅仅是作为美丽的贝壳而更是作为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贝时,这惊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奋力延伸,一切不过是作为脚下的路而将被裹挟于身后的。对《爱弥儿》的到达,同样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暂作回望的滞留之处。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问题的源出和归宿,对《爱弥儿》的朝向也正是根源于此。我们当下引以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义为现代生活:“在许多现代社会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倾向,要将一种优越意识与现代性意识联系起来”[1]。现代人认为历史总是在进步的,但这一源自启蒙运动的对进步的乐观精神在 19 世纪末开始变得灰暗:“在法国之后的时期,现代社会被描绘成破坏性的和异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术的现代性,在“耗尽了文化的意义”(韦伯)之后在根本上造成了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状态”(海德格尔)。所以,作为生存于现代性中的我们不得不回溯现代性的源头以便重新检审我们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卢梭以一种突出的样式展示在我们面前:“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出现在让-雅克·卢梭的思想中”[3]。危机,乃是常态与危险因素的碰撞,这就意味着在危机之处,我们不仅能够目睹现代性的根本样态,亦能反思现代性的根本问题,细究之下,卢梭以一种拒斥而又推进的形象矗立在现代性的道路上。
其次,在卢梭看来,“在人类所有的各种知识中,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最少的,是关于人的知识”[4]。卢梭在他的第二论文里以醒目的方式展示着他对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双重批判,在此,卢梭从根本上把握了现代性的特征所在: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变革导致现代性的诞生。这也正相契合“主体性”作为“现代性的基本概念”[5]所标示出的深层内涵。但是,卢梭关于人的知识的探究并不仅限于“人是谁”这样的科学式的疑问,他更为关心的,乃是“人应当是谁”这样的深具人文关怀的问题。而这就意味着,《论不平等》作为人类之进程的历史展示仅是“一个可资参考的资料”[1],更为重要的,乃是在此一资料之上对人类生活的重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2]。言外之意,《爱弥儿》才是那最终的目的。所以,《爱弥儿》才是卢梭思想的根本展示。最后,卢梭在教育中呈现自己的根本思想意味着他对教育的独特观念:教育乃是“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3]。教育关切的是人之为人,也即以人为目的的事业,而这也正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谬误:将人作为工具:“某一专业的一个精英学者很像工厂里这样一个工人,他终其一生无非是做一个特定的螺丝钉或者手柄,隶属于一种特定的工具或一台机器”[4]。教育所展示的这样一种对人的工具化的理解铸就了当今现代的技术化的生活,一切都在异化为可以算计的物。正是远眺到了这一点,卢梭才将文明社会的拯救寄希望于教育。这是一种远不同于古代和现代的思想,盖因为他为教育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教育,而不是政治或者科学,才是人类现代生活的救赎所在,这正是卢梭对问题重重的现代性的救治方案。所以,沿着对现代生活之追溯的指引,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于耸立在现代性转折之处的卢梭上。而卢梭的思想或明或暗地被全部容纳在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里。《爱弥儿》不但揭示了现代生活的由来和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它亦以一种值得深思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生活应有的朝向。这也就是必得研究《爱弥儿》的根本原因。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也即,在通达卢梭根本思想的道路上:1、呈现作为教育著作的《爱弥儿》在卢梭著作(思想)中的集大成的位置;2、深究卢梭的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性的关联,梳理出卢梭不同于其他现代性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展示卢梭作为“现代性思想家”而不是“反现代性思想家”的根本地位。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一般地,对于西方思想家,其生平与思想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当然不是以愚蠢的形式否定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生平”中得以孕育和展现的,而是说,在“知”、“行”分离的情况下,我们很难从生平中窥见思想家的真实思想,所以,对生平的研究实在不是件紧要的事。但是,卢梭是极其特殊的一位:“卢梭的作品与其人格个性的联系实在太紧密了”[2]。原因一方面在于卢梭童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一生奉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将此番“塑造”明确地彰显在《忏悔录》里。对卢梭生平的最好的介绍当然是他的自传——《忏悔录》,但是,很难有人能够跳出自身来评判自己,这对满是激情和坚定信仰的卢梭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来自他者的重新梳理和审视。萨利·肖尔茨[3]、雷蒙·特鲁松[4]之类的著者显然意图做这样的工作,但是,此类传记大部分停留在对《忏悔录》的简要重述上,并未对其做更深入的反思和解读。不过,对此,近来有两个研究趋势颇为值得关注。一是布兰查德的《卢梭与反叛精神——一项心理学研究》。观其书名,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著者的意图:“本书最好被描述为对卢梭和他的政治理论的心理分析”[5]。这样一种研究倾向显然建立在现代心理学的兴起之上,换言之,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口味。无人能够否认心理学的价值,但是,心理学意图通过科学的确定性来客观地把握人脑的活动——思想,这实在远远超出了它的能力范围,所以,当它最终得出“卢梭建构理想的政治体系时他所陷入的两难境地的解决方法:个人偏见,个人口味,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渴望,对于理智运行的感情损害”[6]这一结论时,一种更为广阔的对思想的思想被“心理活动”所遗忘了。卢梭的生平乃是作为“思想”生平而不是一种童年心理创伤的成年反映。另一研究倾向乃是与政治哲学的现代复兴相伴而生:《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凯利看到了“卢梭修改了一些重大事件,以某种有意义的顺序加以记载,精心描绘,以揭示这些事件的一般含义”[1],但是,他将卢梭对其生平的展示解读为“卢梭意图树立一个新的榜样人生,可以保存文明的幸福而无伤政治利益”[2],这实在有着过度解释之嫌。因为在《忏悔录》里,卢梭宣称这是“一副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3],这就是说,卢梭是在陈述自己的生平,他的榜样或者理想人格,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爱弥儿》。卢梭对“重大事件”的揭示,在童年时是为了肃清他的思想的来源,在中老年时,则是为了清白名誉的申辩。综上看来,卢梭的生平并未得到应有的如实的对待。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首先,呈现卢梭思想、性情的渊源,也即,通过解读《忏悔录》来梳理《爱弥儿》中所表达的思想的最初源头;
2、其次,《忏悔录》里所展示的时代乃是以科学与艺术为典型表征的时代。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一篇论文[3]展示出与《爱弥儿》中的教育相对立的卢梭时代的教化,指明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所导致的最大恶果:不平等;
3、再者,追溯不平等的来源,即,通过解读卢梭的第二篇论文[4],一方面铺展开人类生活的历史变迁,解释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另一方面,不仅呈现出《爱弥儿》奉行的自然教育的根本依据,而且在厘清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之转变时,亦显白地言说出文明——教化社会的诞生;
4、接着,《论不平等》里显现出的仅是自然教育的部分依据,另一部分依据根植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所以,在表面上,能够清晰地觉察出《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里的教育思想的矛盾。通过对诸多矛盾的深层消解,指明卢梭思想的根本统一之处:《爱弥儿》;
5、紧接着,通过道路的追溯,在此就达到了本论文的一个终点:《爱弥儿》在卢梭思想中的大成位置。不过,对于这一教化——改善方案,卢梭本人已有清醒的认识:它在文明社会中可能的凄凉遭遇。这认识真切地反映在《爱弥儿》的结尾和《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梦》里;
6、最后,需要解读的是,《爱弥儿》的现代地位折射出的乃是现代性的朝向和精神。卢梭呈现在这条道路上的思想,虽然是以对现代性的清醒批判起始的,但是,无论是在误解还是正解的情况下,卢梭都急剧地推进了现代社会的进程,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性”乃是对人之存在的前无古人的关注之意义上,卢梭本质上就是一个现代性思想家。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6-9
Abstract 9-12
序言:卢梭何以能够显现? 13-16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6-32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16-17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7-28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28-30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 30-32
第二章 爱弥儿之师:卢梭是谁? 32-50
第一节 家庭之化育 32-38
第二节 日内瓦与卢梭的共和理想 38-41
第三节 失败的教师与父亲 41-44
第四节 作为申辩的《忏悔录》:另一部教育文本 44-50
第三章 科学时代中的“人”:《爱弥儿》立身时代的教化 50-69
第一节 《论科学与艺术》的由来 50-53
第二节 知识进步与风俗改良的隐喻 53-56
第三节 从形而上学与宗教脱离而出的人之尊严 56-59
第四节 科学之本质 59-62
第五节 科学的六种败坏 62-69
第四章 自然教育的起源:《爱弥儿》的“自然状态” 69-103
第一节 《论不平等》的由来 70-73
第二节 自然法 73-76
第三节 卢梭的人类学研究 76-80
第四节 自然状态与自然教育 80-97
第五节 文明教化的诞生 97-103
第五章 通向自由之路:《爱弥儿》的公民教育 103-119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的地位 103-106
第二节 教育的两种来源:自然与社会 106-109
第三节 社会中的野蛮人:自然人与公民 109-112
第四节 自由与公意:道德、法律及宗教 112-119
第六章 现代性方案:作为拯救之道的《爱弥儿》 119-137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里的卢梭 119-123
第二节 谁是爱弥儿? 123-126
第三节 卢梭思想体系的终点:《爱弥儿》 126-128
第四节 拯救之道:人性本善对人性本恶的制衡 128-132
第五节 《爱弥儿》的结局:《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132-137
第七章 结语:卢梭·教育·现代性 137-147
第一节 《爱弥儿》的现代道路 137-140
第二节 失落的教育:《爱弥儿》的湮没 140-142
第三节 卢梭:一个转折的现代性 142-147
参考文献 147-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152-153
致谢 153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 2世纪 8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 风,李 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1. 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2. 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3. 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 行政不作为 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 合法权益 的解释 ,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国外研究动态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1944 年教育法案》,明令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双轨制,确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权。2世纪 6年代以来,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进一步的重视。1967 年的《儿童和他们的小学》强调政府更加关注教育机会和社会协调,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屏障,通过国家干预,突破因社会经济障碍而陷入贫困的儿童无法摆脱困境的恶性循环,对于那些处于 教育优先区 的贫困与处境不利儿童给予额外的教育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民主化,确保不会有人因贫穷等问题而丧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受教育权,20xx 年颁布的《儿童法案》,采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儿童权利,包括卫生权利和平等受教育权等。
美国的 教育券 计划。美国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比较优越、历史比较悠久、牌子比较响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学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学校和条件不利学校更具创新精神。为了实现公平竞争,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学校均衡发展,在部分地区采取了诸如 自由择校 和 教育券 等制度,把国家的人均教育经费以 教育券 的形式发给学生家长,由他们自由选择自己信任的学校,达到学校在竞争中的均衡。
美国的特许学校运行办法。学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门签订一个合同,学校要对学生承担责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学生经费给该学校。根据特许学校法,民间也可以兴办,民间兴办的学校可以从国家获得公共经费。特许学校被认为是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学费,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的重大意义。其次,阐述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的历史进步及其如今面临的困境,概括了我国近年来在法律在政策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做出的努力,并通过调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从法律保障、政策、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别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难实现的原因,进而就完善其宪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对策和设想。
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的创新:当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制度从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研究相对较多,从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较少。而我国的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就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意义: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应用逐渐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课题将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外国有许多刊物及著作,包括学术期刊、年签、手册、大事记、大全、全书、报告、指南、历史回顾、辞典等一批文献资料和网站,还有专题会议、学术年会、学科建设会议等多种学术交流。
国外的汤姆·邓肯的“关系利益人”理论、特伦希?希姆普的“营销-传播等同”理论、凯勒的“品牌化”理论等等,对本论文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我国李世丁的《整合致胜,打造强势品牌的锐利武器》、周运景,黄桂红的《营销传播法眼,顾客关系管理》、向华的《整合营销传播:科龙的实践》等著作;以及国外特伦斯·a.辛普的《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舒尔茨的《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乔治·贝尔奇的《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等著作,则为本论文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参考资料。
本文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所在,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协调企业内外营销机制,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形成理论应用和完善机制的良性互动,按照和谐的发展观促进企业营销机制及规模的协调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首先建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框架,对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其次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的应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验证结论提出本人对于如何在公司更好的利用整合营销传播及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协调发展的建议。
本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框架,将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公司规模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实践性建议,本意上是为青岛圣元乳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推动青岛圣元乳业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方法、步骤及措施:
研究方法:本论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公司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探索。理论方面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广告及促销、品牌效应出发,建立了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综合分析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成果,辅以在实证上青岛圣元乳业营销传播的理论验证。既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也使用了丰富详实的资料给予说明,并结合数据分析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步骤及措施:
1、针对客户关系管理方向进行相关的资料文献积累,收集汽车美容相关资料和数据,深入分析总结,以期探索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应用的一般性规律;
2、结合本人在本科阶段的学科知识,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深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框架;
3、整理关于汽车美容的相关资料,从实证上对客户关系管理在汽车美容行业的应用机制理论进行验证;
4、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提出推动汽车美容行业发展的措施。
一.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的及意义: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的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谨慎性。然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向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显然,资产减值会计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
但是,资产特性不同,其减值会计处理也有所差别,因而所适用的具体准则也不尽相同。由于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存在多重性,企业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在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时会选择利于本企业的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比性等。另外,虽然新准则规定禁止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仍不能完全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问题。
资产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对其会计处理加以规范有助于推动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规范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处理方法和完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利于在保证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增强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预算、财务核算及财务分析,制定经营或投资决策提供更加可靠有效的依据。除此之外,资产减值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加强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规范,也有助于增强企业责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本文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在计提的过程选择利于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动机和目的,以及对会计信息一致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准则规定中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与披露,企业责任和会计人员的素质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36年,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在《影响公司报告的会计原则初探》中提出了可回收金额的概念,这是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20世纪80-90年代,所有涉及长期资产的国际会计准则已对资产减值作了规定。20xx年3月IASB发布了有关改进现有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对IAS36中关于资产减值内部指标和使用价值确定做几项主要变动的建议。此后,各国在其会计准则中对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又作了一系列更变。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起步比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存货、固定资产等生产物资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物价,企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并不计较盈余亏损。因此,根本不需要考虑资产是否减值的问题。所以在1992年第三次会计改革前,在会计法、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
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存货、投资、固定资产等频繁地发生减值现象,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对这种潜在的减值进行确认。1992年。不管是财政部首先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还是随后陆续开始实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都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1998年1月财政部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即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20xx年l2月29 日在我国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在原来对四项资产计提减值的基础上,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八项资产。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报表体系,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环境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xx年2月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这一准则比较具体地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增强了实务中的可操作性。这一准则也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至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执行从自愿性到强制性,减值的范围从单一项目到八项减值制度的完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的同时在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合并准则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我国在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应注意强化证券市场监督;正确看待差异;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资产减值的不断规范也使得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可靠、谨慎。但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得资产减值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需要继续研究和发展。
二.本课题的任务、重点内容、实现途径
任务:
认真学习掌握我国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企业会计准则,然后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分析企业选择不同资产减值损失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目的和动机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靠性、可比性的影响。探讨以规范会计政策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从而最终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具体任务如下:
1、搜集毕业论文文献资料。根据论文资料撰写不少于20xx字论文综述,文献综述中须引用的中外文资料不少于12篇。
2、撰写毕业论文大纲和详细提纲。论文提纲应分为几个部分或几个层次。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结论等。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根据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经充分准备,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xx年10月12日在云南民族大学莲花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进行了开题论证。课题负责人王江屏向省内管理学以及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专家省教育厅宣传统战部桂正华部长、云南民族大学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员以及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的相关领导、工作人员详细汇报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目标和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组织分工、研究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评议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认真审议,明确指出研究计划的具体要求和可操作的规范步骤,要求该课题在开题后要把责任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个成员,确保研究任务按时按质完成。课题组成员王江屏、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参加了开题会议,并与专家们一起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具体分工、职责要求和实施步骤等。 开题报告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后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同意该课题可以开题研究。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 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摘 要:本文简单阐述了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给出具体的标准体系,选用模糊综合评定的方法,构建具体有效的书籍装帧评价模型。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综合评价
前言
书籍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是专门用于存储符号、图形以及文字等物质的载体。其的装帧设计,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设计方式,主要通过文字、图形等视觉形式加以传达设计者的意图。书籍整体的艺术水平,主要取决于其设计的层次。而书籍的畅销量,也与其的设计水平存在密切联系。近些年来,在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准上,具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存有层次的关系或者评价优劣的关系,进而造成书籍装帧设计的综合评价未能得到切实的评价答案。
1、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传统的设计风格和现代的设计风格有机结合;2)注重整体和局部细节的搭配表现;3)选取适合书籍封面的材料及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表现方式上,书籍的装帧设计还存有具体与抽象的区分。其中,具体的方式主要给人产生直观的感觉,而抽象的形式,则是利用抽象的语言加以体现纯理念及纯精神的世界。
2、构建书籍装设设计的评价体系
由于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准,具有多个层次及多种属性的特点,对此,其的评价也具有不同层次属性不同的决策问题,能否确切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种种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构建评价标准体系的适合与否。根据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全面性、可操性以及个性化等,构建具有安全性、保护性、环保性、宜人性、成本构成以及外观属性等6个进行综合的评价标准体系,以全面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平。
1)安全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时,要确保其具有防潮、防水、防蚀、防晒、防盗、防虫以及防伪等功效,与此同时,确保书籍的包装材料对内部包装的物质具有稳定性及安全性。2)保护性。书籍装帧的保护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应确保书籍在流通中,能承受装卸外力、运输外力以及应用外力等因素的影响。3)环保性。书籍装帧设计的环保性,即为设计书籍时,要使其具有便于销毁并可再生应用的作用。4)书籍装帧设计的宜人性,是指在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应使书籍便于操作应用以及搬运的作用。5)书籍装帧设计的外观属性,包括书籍的装潢设计、标志设计及造型设计的水准。
3、模糊的评价方法
模糊的综合评定方法,是采用数学知识中的部分模糊概念,对现实中的评价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模糊的综合评定方法,实质是在模糊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的合成原理,将部分难以定量、边界模糊的因素进行定量化,并从不同的因素对被评价物质的隶属等级情况加以综合评判的方法。
3.1一级的评价模型
模糊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因素集、判断集及单因素的判断等三个因素。其中,U={u1,…,un},这个因素集的集合,是由被评判事物中的各个因素组成合成。其次,判断集V={V1,…,Vn},这个集合是由评语组合而成。第三,单因素的判断,是通过评价单因素的集合,而获得判断集V上的集合(ri1、ri2、rim,…)。通过构建权重集以及评价其的矩阵后,得出模型的综合评价,其的运算公式为B=A·R。
3.2二级的评判模型
二级的综合评判,是指将评价的因素分别分成两个层次,在选用单级评价的结果B,作为二级评价的矩阵置。将因素集的集合U={u1,…,un}中各因素的子集设置为A,设置A=(A1,…,An),则集合U的综合评价矩阵为:
根据上面的公式,得出模型的二级综合评价答案为B=Ar·Rr。
4、构建模糊的综合评价模型
4.1构建模型的因素集
因素集,是将评判事物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为元素,进而组合而成的集合。依据相关的理论分析及市场调研的结果,选取书籍装帧设计水准的影响因素,包括审美性u1、宜人性u2以及经济性u3等[4]。而各种单因素的子因素则由下面一级的因素组成,比如审美性u1主要包括图形设计u21、文字设计u22、设计创意u23及色彩设计u24等。进行综合评价后,得出一级评价的因素集为:U={U1,U2,U3};二级的评价因素集为:U1={u11,u12,u13,u14},U2={u2l,u22,u23,u24}等等。
4.2构建模型的评价集
所谓的评价集,是指对评判事物的种种评价结果进行组合的集合.其的评判结果可通过多种不同的等级表示,如优、良、中、差及劣等五个等级。
4.3构建模型的权重集
在综合评价中,确定权重集的适合与否,将对综合评价的结果造成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专家估计法、德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等进行确定权数A。如利用专家评估法,获得
一级的权重系数A=(a1、a2、a3、a4)。二级的权重系数A1= {a11、a12、a13、a14),A2={a21、a22、a23、a24)…
4.4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度
第一,先将单因素的隶属函数算出,再将此单因素的相关数字引入函数,从而得出其的隶属度[5]。第二,组织相应人数的专家,进行评价某一单因素,再将所有人数统计并评价优、良、中、差、劣的等级(n1、n2、n3、n4、n5,)其中,综合评价后,得出其的隶属度( n1/n,n2/n,n3/n,n4/n,n5/n)。
5、结束语
关于书籍的装帧设计,其设计水平的影响因素繁多且复杂,不仅具有层次感与模糊性,而且多种多样。能否促使书籍畅销无阻,主要取决于是否真正评价书籍的装帧设计水平。对此,唯有采用模糊的综合评级方法进行评价,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才能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书籍装帧设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蔡丽芬.现代书籍装帧的创新设计——交互[J].电影评介.20xx(06).
[2] 李永霞.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xx(01).
[3] 王芳,陈华喜.书籍装帧设计水平的综合评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5).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究以我国中部宗教文化旅游为例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题目来源
在我国中部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下,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中部六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总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众多,20__年底总人口3.53亿,占全国的27.3%。这些省份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具有综合区位优势,是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中部六省为加快经济发展,都将旅游产业定为本省的支柱产业,使得旅游产业具有了重要的产业地位。中部地区历史上是我国佛教、道教的主要活动地,有着众多的宗教遗产,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宗教旅游资源,发展宗教旅游是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探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现代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而现代旅游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化性强。随着旅游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来的观赏层面上了,人们更注重旅游产品的品味。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宗教旅游正迎合了现代旅游者的这种需求。宗教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开发及研究中部六省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目的在于指导中部六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完善中部六省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并形成中部六省旅游链,促进中部地区经济文化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加强中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从而提升我国整理综合实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资源有利于扩大中部六省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中部旅游的知名度;有利于丰富中部六省旅游产品种类;有利于构筑中部大旅游格局,提升中部六省的综合竞争力,也是发掘中部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中部六省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可以说,宗教文化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文化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宗教旅游的基本概念
(1)宗教
(2)宗教旅游
(3)宗教旅游资源
2、中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中部宗教旅游资源状况
(2)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3、中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现存问题
(1)各宗教文化景点间缺乏整体规划
(2)宗教文化产品较为单一
(3)宗教旅游资源整体分布相对密集,但是局部分散
(4)宗教旅游资源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开发
(5)旅游设施不完善
(6)对外宣传不足,市场开拓乏力
(7)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
4、中部六省宗教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建议及对策(1)指导思想
(2)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3)深度开发中部六省宗教旅游资源的建议
5、总结
三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容:
1、理论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络等一切可以利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经过对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各种学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最大限度的提高论文的准确性、严谨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目前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把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列出事实和依据,用真实案例来分析和证明论点。
3、与指导老师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论文的方向与质量。
四工作进度安排(时间、内容、步骤)
(一)准备阶段
1.20xx年12月20日至20xx年2月24日,收集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为进班进行调查研究作好理论准备。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xx年2月25日至20xx年2月29日,进班观察、调查,做好被试的情绪表现记录,边观察边实施策略。观察记录
3.20xx年2月29日至20xx年3月15日,继续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15日至20xx年4月1日,继续做好观察记录工作,整理个案,为论文的写作作好准备。
(二)写作阶段
1.20xx年4月1日至20xx年4月15日,整理资料和数据,撰写论文初稿。
2.20xx年4月16日至20xx年4月30日,提交论文初稿,并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初稿和二三稿。
3.20xx年5月1日至20xx年5月11日,论文定稿、打印、准备论文答辩
(三)答辩时间
20xx年5月12至20xx年5月18日,论文答辩,具体时间由系确定。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在学校又流行音乐风,尤其是欧美歌曲,也有许多欧美歌手让学生痴迷,学生们热爱欧美歌曲吗?他们最喜欢那些歌曲及歌手?他们是否认为听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有帮助,有哪些帮助?
二、可行性论证
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英语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英语精神,提高英语水平,使学生更易于国际接轨,更易为国家做出贡献。
实验条件
我们考虑了此项所需的环境条件,决定选择我先一中,四中,五中为主要研究范围,以便于我们完成报告。此项研究不需要专业的设备与仪器,只需要一定的资料和纸币笔即可。
三、研究方案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了解中学生对听欧美的看法,研究方法是访谈法,另一部分是去向老师寻问对学生听欧美歌曲的看法,最后将结果公布。
四、研究方法
访谈法、文献法
五、研究假设
根据我们现在身边的同学来看,为使研究更明确,提出以下假设:
中学生听欧美歌曲是普遍现象。
中学生认为挺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有帮助。
研究成果及形式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分析听欧美歌曲对学习英语的帮助。
对研究结果进行公布。
六、研究速度
1.查阅资料(XX年2月——3月)
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社会调查(XX年3月——4月)
设计访谈内容,选取合适的对象进行访谈。
3.访谈整理(XX年4月——5月)
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七、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理解,研究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访谈的设计,数据的处理,但我们会通过努力解决它们,这也是对我们能力的提高,我们将在研究中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研究取得更加圆满的结果。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学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提升艺术教学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学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这体现了艺术教学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学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学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
提升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教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搞清楚它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艺术学科建设不能是粗放式的,而应该讲究精品效应。单科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综合大学则要致力于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进行改革,注重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教学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确立艺术学科的地位。要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教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学教育,提升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博士认为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学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她认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
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艺术教学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技能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基础知识和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学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础文化知识之上的。但是,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只盯在论理上,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更能说明艺术教学教育中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应如何。所以,作者对艺术教学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也愿更好的为艺术教学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建言献策。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教学教育中文化素质缺失及其表现
(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支撑薄弱
(二)哲学知识不足,创新思维迟钝,思想僵化
(三)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高,人文情怀不足,人格影响力欠缺
(四)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欠缺,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
二、艺术教学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的思考
(一)将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突出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
(三)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三、结语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经验总结法等。
1、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周 最后确定选题、交中英文题目
第二周------第三周 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译文
第四周 开题报告答辩
第五周------第六周 论文初稿完成
第七周------第八周 第一次修改
第九周------第十周 第二次修改
第十一周 第三次修改定稿
第十二周 一般毕业论文答辩
第十三周 优秀毕业论文答辩、二次答辩
第十四周 成绩评定、总结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装订成册、归档
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
论文题目: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景区旅游便没有了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兴起,吸引了人们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但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已经着眼于中国情,对于政府、企业、集体在旅游景区治理中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做出认真的定位。我国每年都会有大批的专业人才走出校门,参与到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问题研究智能光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的佼佼者彭德成著有《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并发表了大量文章,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问题研究的较为全面,并拥有其独特的见解。在《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一书中,他详细论述了旅游景区的治理结构,现在主要几种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背后的利益纠葛等关键问题。但他也在书中表明,旅游景区治理模式这一命题具有长期研究的意义,它不应该被轻易定性,对他的研究也十分任重而道远。国外的旅游业起步早,尤其是欧洲的旅游业发展的最好,无论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遗产环境的保护都做得非常好。国外对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比较全面也比较先进,创新之处也很多,但可持续和人始终都是研究的重点内容。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选取这个题目对于旅游景区的科学治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旅游景区治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稍晚,加之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旅游业处于了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尴尬状况。因此在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给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进的保护带来不良影响,旅游业的混乱与其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主旨背离愈远。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深入研究,能够发现现有治理模式的弊端,找出对应的策略,从而对旅游景区的治理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国内目前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总结在旅游景区治理这一问题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辨清利弊。旅游景区的治理模式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已有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优缺点,理清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利害关系,寻找到更加科学的治理模式,以期改善我国在旅游景区治理上的混乱状况。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我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研究,发现其问题并且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论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阶段,选题和搜集整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期刊和学士论文,并对参考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第二阶段,阅读参考资料,撰写提纲和开题报告,并进行修改。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参考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第四阶段,论文定稿,进行答辩。
1. 文献阅读
2. 综合分析
3. 对比总结
四、参考文献
[1] 彭德成. 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__:69-124.
[2] 王国新,唐代剑.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__:32-37.
[3] 王建春,任丽君.旅游景区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__,23(1):87-89.
[4]王三忙,李树民.基于交易成本节约视角的旅游景区治理模式选择研究[J].旅游科学,20__,(4):34-35.
[5]陈芳.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的选择[D].厦门:厦门大学,20__:1-8.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1.设计(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主要研究内容。
3.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4.设计(论文)的预期结果(成果)。
5.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安排。
基本要求:
一、用a4幅面纸打印或碳素墨水书写。
二、设计(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论证等)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设计(论文)的预期结果(成果)
六、设计(论文)的工作进度安排
【注意】与任务书要求一致
以上是本科生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使变动成本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首先应关注变动成本法的实质及其利弊和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探索出变动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短期经营决策和管理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其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引导企业将变动成本法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发挥变动成本法应有的作用。
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及科学虽得到迅猛发展,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加之由于20xx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出口大幅下降,而内需始终不足,企业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关注成本这条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在这种国内外大环境下,谁拥有了成本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在当前情势下产品销售的主动权,就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信息就成为企业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和日常控制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逐步提高,使得固定成本的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样,按传统的成本法提供的会计资料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预测、决策、考核、分析和控制以及获取成本竞争优势的需要了。因为现行的完全成本法认为,只要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所以,对制造费用不管它是固定性的还是变动性的'都应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却是从成本性态分析出发计算产品成本,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克服了全部成本法的许多不足之处,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它认为只有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成正比例增加的那部分成本(变动成本)才构成产品的真正成本。于是变动成本法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必要的、现实的选择。变动成本法是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直接由当期收益予以补偿的一种方法,与完全成本法相比,有其显著的优势。它既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又是损益的计算方法,因而它更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国外研究: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哈里斯撰写的,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会公报》。自哈里斯的文章公开发表之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得以迅速传播。但由于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未被美国税务当局认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外部环境市场竞争的日趋激化,企业的管理当局要求会计人员提供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以便加强对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与日常控制,于是变动成本法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成为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其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在美、日、英等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到现在已经普及应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
国内研究: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已被引进我国。当时,国家在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陆续对变动成本法的使用进行试点,从而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道路。1993年,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改革,为了做到尽可能与国际惯例协调、接轨,在成本计算方面,把过去那种将销售及管理费用都包括在产品成本内的“特大型”的全部成本法,改为“制造成本法”,即计算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成本项目,这样与西方现行的财务会计做法基本上一致,从而为变动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还把一些典型企业如海尔的先进成本管理经验向各大中型企业推广。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在推广和应用变动成本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它仍以理论的形式停留在书本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应用还是很少,大多数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实行全部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成本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愈来愈不适应,而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三、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1、论文主要采用主要应用比较分析法,对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多方面进行了比较,并结合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对变动成本法进行了评价。
2、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和社会、企业实际案例。
四、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1]杨鉴淞《管理会计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6.P47-59
[2]龚曼君《管理会计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1.P43-63
[3]李劲,胡文君.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沿革、意义与作用.《科技创业月刊》.20xx,11.P65-66.
[4]孙林.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运用.《企业导报》.20xx(7).P86-87.
[5]聂超颖.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和决策应用.《消费导刊》.20xx,12.P141.
[6]孙金莉.变动成本法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6.P189-191.
[7]王勇.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湖南包装》.20xx,1.P14-18.
[8]翟春凤,赵磊.变动成本法利弊辨析.《中国乡镇企业计》.20xx,8.P44-P45.
[9]逢远东.浅谈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内蒙古煤炭经济》.20xx,4.P78-79.
[10]廖晓莉.论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商场现代化》.20xx,27.P65.
[11]陈桂娜,张家喆.谈变动成本法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xx,8.P375-376.
[12]颜廷生.变动成本法在现行成本核算中的可行性探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xx,2.P103.
[13]黄宝华.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会计之友》.20xx,1.P16-17.
五、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交毕业论文。
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分析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2,调研安排
2.1搜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文献,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并总结广告业中的基本数据
2.2对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了解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
2.3根据所研究分析成果,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提出广告业中的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方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2.4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并对论文初稿进行必要修改,最后定稿。
论文基本大纲
一、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现状分析
二、福州地区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一),传统的经营思想和淡薄的发展意识阻碍了福州地区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发展。
(二),福州地区的广告专业人才大量缺乏阻碍了广告公司的业务团队建设。
(三),缺乏有效的行业管理和监管,对福州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福州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大环境。
三、广告公司业务团队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业务团队的建设是广告公司发展的需求。
(二)加大对福州地区广告人才的"开发,吸引和和保留"是解决地区人才匮乏的重要手段。
(三)建立良好的地区的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应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和加大行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来有效的管理和监管。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在当代,判例不是我国法律的渊源,但在司法实践中,判例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法律问题层出不穷,成文法自身的缺陷也表现得比较明显,对判例法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中国当代法制建设仍然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制约,而中国古代法律具有鲜明的判例法传统。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能够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的演变,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判例存在的原因、条件及价值,进而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并从判例法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选题研究现状
我国法律史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的讨论与研究是多角度的,学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判例的存在形式、效力及发展演变情况;判例与制定法的关系;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总体上看,学术界就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的论着较少,往往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时间接有所涉及;研究某一具体朝代中判例的论着比较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论着比较少;虽然对中国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形成的原因作了一定解释,但切入点比较陈旧,原因分析比较肤浅;研究方法多拘泥于历史分析法,缺乏将中国古代的判例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成果;关于古代判例法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也缺乏辩证的分析,也未能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等)
一、基本思路
笔者将依据古籍资料,从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判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分析出其存在原因,以及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价值,进而总结出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而后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二、论文框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文写作: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所判例的演变过程和存在原因;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地位与作用;第三部分总结我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第四部分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传统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式
本文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从制度层面着手,介绍我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而后理性分析其存在原因,并深入阐述其地位与作用,在前文基础上,归纳我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特征,最后,结合现实,阐述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研究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演变的规律,总结出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比较分析法。将中国古代法律中所存在的例与律进行比较,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例与普通法系中的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更清晰展示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特征。
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浅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法特征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判例
(一)中国古代法律中判例的发展历程
从奴隶社会的法制入手,并从封建社会各朝代中撷取代表性法律形式,梳理出古代法律中判例法的演变情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从立法技术、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角度入手,分析判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长期存在的原因。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判例的地位与作用
(一)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主要从例与制定法的关系入手,分析判例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变化情况。
(二)例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分析例在中国古代法律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法律判例法特征的表现
(一)以例破律
从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现象入手分析判例的法律效力。
(二)判例集汇编
从《折狱龟鉴》、《棠阴比事》、《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判例集汇编入手,分析统治者对判例效力的认识。
四、古代法律的判例法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混合法”的法律发展趋势
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在当代中国引入判例法的历史基础和可能性。
(二)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结合中国古代以例破律的弊端,分析如何正确处理判例与成文法的关系。
五、结语
论文主要参阅文献
[1] 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
[4] 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J].法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20xx.11.24
[5] 汪世荣:《中国古代的判例研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中国法学,20xx,(1):82-89
[6] 汪世荣:《陕甘宁边区刑事调解判例判词点评》[J].中国审判,2,(4):76-77
[7] 武树臣:《“混合法”--成文法与判例法相结合》[J].政治与法律,1996,(5.):1
[8] 汤唯:《试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道路》[J].新疆社会科学,1994,(6):63-68
[9] 姚D:《清代刑案律例发展的内因浅析》[J].历史档案,2,(2):25-31
[10] 李玉年:《元代法律体系之构建--元代法律组成解析》[J].安徽史学,2,(3):39-43
[11] 王贵东:《我国古代判例法的特征及其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6):123-124
[12] 谢天:《论中国古代法中的例》[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xx,(4):98-100
[13] 赵玉环:《中国古代判例制度及其特征》[J].政法论丛,20xx,(5):86-88
[14] 吴雪元:《谈我国实施判例制度的条件》[J].法学,1991,(12):21
研究进程安排(包括提纲、一稿、二稿、定稿起讫时间)
1、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2.10.5-2.10.25
2、完成一稿 2.10.26-2.12.25
3、完成二稿 2.12.30-2.2.25
4、完成三稿 2.2.27-2.3.15
5、完成定稿 2.3.16-2.3.22
1、11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2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xx、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