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得体会800字(精选31篇)
通过学习,我认为,教育学不能单纯作为知识进行学习,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
一、始终将自己作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相统一的角色来看待。将自己当为学习者,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平等地讨论和对话,表达自己的教育认识,实现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提倡平等对话,积极交流的合作教法。
三、要让学生找到自信与尊严,多鼓励学生提问与思考,欣赏学生的表白与论述,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要倾听学生的表达,要尊重学生的见解。用教育的思维,形成教育的理念与智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快。
通过学习,我认为封闭式的教育是是把学生与社会进行分离。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有利于打开思维,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封闭式教育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只有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证。成绩好的学生更努力,成绩差的学生失去自信心。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有可以超过知识的东西——灵魂。教育传授知识,不过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而这关键在基础教育。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才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得到健康成长,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学人执着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出版的《教育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以往的许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常常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培养人”这一条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
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以“培养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育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本人受教育多年,教育学生多年,自认为有些教育体会,但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还是让我感受颇深。熊川武教授所写得的内容丰富、易懂、精彩;他所举的案例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天看书的学习中,我体会最深的是理解教育的策略。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一下在教育中的一点思索。
熊老师指出理解教育策略就是消除误解,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他们的情况,并拿出好的策略教育学生。
第一条:情绪发泄策略。他举例说明设立发泄室,开发理解室等等。对于体育而言,也常常被用于人的情绪发泄,比如:设立皮的木桩供学生发泄情绪。同时,体育中的教材很多都可以利用。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好好的掌握这些内容。“学生通过掌握教材中的人类经验和思想,也就基本上构成了个人精神发展的内容。”这是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国教育对教材认识的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
第二条:兴趣融合策略。熊老师讲到一个“玩”字,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用到玩,怎样教学使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这里运用兴趣融合,使师生间能够更好的发展。假如碰到一个特别“厉害”的学生也不用害怕,正所谓“困难没有办法多”,我想肯定会有一个好的办法。
第三条:亲近游戏策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做一些游戏,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使他们得到快乐,有时会使他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本来学生是主体,现在游戏才是主体,人不是主体。这样他们的热情度也会提高,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作用。
第四条:甜言蜜语策略。社会在进步,人也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也会越来越强。作为“人”的学生的未来更是具有不确定性,任何人都无法为他们预设。以前经常听到学生被体罚,现在则很少。我想“甜言蜜语”总比处罚学生来的有效吧。
第五条:特殊奖励策略。熊老师讲到“热情”是学生最受欢迎的一个性格,因为它最直观,又不用成本。我想我也要这样做,对学生热情,对同事也要一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使自己更加出色。
第六条:委以重任策略。我想这一条对表现差一点的学生更加有用,每一位学生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平时表现差一点的学生要求更加强烈,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比如:体育准备活动时,可以派表现差一点的学生担任组长进行带队练习,同时要对他的表现给予肯定。
理解教育与其他理解理论研究和教育形态有诸多不同,其中,教育策略不同。理解教育从师生理解观念的形成、学校道德场建设、课堂教学过程、师生智慧发展等多方面开发理解策略,形成卓有成效的策略体系。面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策略。现今,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使教育由知识本位向人发展本位转轨,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要尊重学生作为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存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意识到教育面对的是人,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后我也要更好的理解教育,从事教育!
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淘气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时刻想着两句话:“假设我是孩子”,“假设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谢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xx月xx日,有幸听了周小冬老师的一堂体现有效教育的课,并学习了有效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从中收获了很多。有效教育是孟照彬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方法。
孟教授的MS课型即要素组合方式给我最大感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导型,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所谓“聪”,即“听、看、讲、想、做”的有机活动的结合,一堂课中,这几种要素的多变组合给予学生更多新鲜的'学习空间。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就是没有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即学生参与度低,也许只是表面的参与,只是浅层次的参与,而并非全力投入,全身心的投入。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想方设法让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事情,成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另外,教师不能仅仅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认真思考时的“静心”,即真正的“静中有动”。从而实现“听、看、讲、想、做、动、静”,实现有效教育。
这次活动,我还感受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团队式的活动方式。
1、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
学习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学习方式之一,一般2-6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小组有五个基本元素关注、关照、倾听、资源利用、亲和力。具体操作程序包括构建学习小组、明确构建目标、规定合作要求、关注学习中的边缘人物,所谓“边缘人物”是指没有参与或没有真正投入学习的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团队合作是在学习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更为高级的学生学习组组织形态,它至少由8人以上组成。它更注重团队中角色分工和学生才能的发挥。组内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监督员、记录员、操作员、综合发言员、助理员、声控员和协调员。只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分工角色可以转换,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教师团队评课方式
与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一样,教师的评课方式也是以团队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教研组的老师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团队名称、队标。而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学习到了之前从未接触过得评价方式,如经典性评价:基本元素有—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就是所谓的三性三动评价。流程性评价:流程性评价指的是一种在课堂上,针对某个教学环节,为落实或强化某个关键要素所随机进行的快速检测。这两种评价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操作,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理论学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孟照彬教授的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跟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迥然不同,如果实施起来其艰巨性不言而喻,需要教师勇气和毅力。
我们知道了以后我们教师应该要怎么去做,要走什么样的路,怎样去培养优秀的人才。得到了一条通向有效教育的道路。就是我们先要做有些基本的改变:第一,是要改变思想观念,第二,是要多思考转变教学方法。通过这几天孟教授的讲座知道了有效教育的备课方法:要备学生,要备学法,就利用孟教授的5J去进行,5J即指1)单元组、(2)备课、(3)约定、(4)表达呈现的多样性、(5)团队。还知道我们教师的教学评价应该从ES经典教学评价去评课,ES经典评价指的是(1)知识性目标(2)创造性目标(3)个性目标(4)能动目标(5)互动(6)主动几个指标去评价一堂课。同时我们教师的备课和听课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最好用图文结构式。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动静转换,实现有效教育。
曾经以为,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可是真正走上幼儿园教师岗位时才发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们的哭声总是不绝于耳,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新来的宝宝,面对他们的哭闹、不安、焦躁,我有过安抚、引导也有过束手无措。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情感培养,我渐渐地学会用心去聆听他们,爱他们,照料他们。 有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孩子最起码的心理需求,教师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关爱孩子是每一个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
经过几个月的教学摸索与孩子的交往以及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使我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绝不亚于孩子任何一个教学阶段。幼教基础打得好,将对孩子以后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不为过。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对待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幼儿园的孩子还小,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时刻都需要教师的帮助,这些琐碎的事,作为老师是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的,这并且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这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好奇心又特别强,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有时候孩子之间为了抢玩具要动手打人、闹矛盾,遇上这种情况的时候,老师要热心的帮助他们,并妥善的解决好问题,不能冷落了某个孩子,要把温暖送给每一位孩子。对于刚入园爱哭爱闹的孩子,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新生对陌生环境需要适应,老师要耐心安慰他,多和他们交流,多带他们熟悉环境和周围的小朋友。还要很快了解孩子的性格、爱好,先和他们交上朋友,让孩子喜欢和老师一起玩,让自己在孩子心中有地位,而且能玩得开心,这样,他们会很快适应的。哭闹孩子的情绪很快就会安定下来,再慢慢地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多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还要及时的拥抱,亲吻孩子,或送给孩子小礼物,要让孩子从老师的身上感受到妈妈的温暖与和蔼可亲。同时还要细心观察每一位孩子的表现,如:孩子的饭量,挑食情况;孩子的大小便习惯;睡觉规律等等。小班老师不但要多和孩子沟通,还要常常与家长交流,将孩子一天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表现情况等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交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老师是值得信任的。通过交流,教师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让家长更好的理解、支持并配合教师进行孩子的教育工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或许是农夫的写照。对于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教师,那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进入幼儿园的工作以来,看到每一个忙碌的身影,和自己一次次的实践体会,使我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更懂得了“爱”字的结构,懂得了该怎样去教和爱护孩子们。
我想,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要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每个孩子得到更周到、更细心的照顾,让每位孩子更聪明、更可爱、更健康的成长。
3月22日下午,我们庆宁小学20名教师参加了嘉定区教育局德研室陆春晔老师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学习虽然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但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受益匪浅。
开始展现了图片:虎妈蔡美儿、狼爸萧百佑、鹰爸何烈胜、猫爸常志韬、大李和小李以及复旦大学投毒案等。引起老师们的深思。由于形式新、效果好,赢得了在座老师们阵阵掌声。真的是既紧张、充实,而又充满了快乐。
学习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陆老师做的精彩报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现场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们每位学员——未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上了生动难忘的一节课,对我们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给予了有益的培训和精心的指导,使我们对家庭教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工作更充满了信心。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要做好自我反思,把学习中的感悟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检验学习效果,对学习过程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学习培训真的成为我们人生长河中一段美好难忘的永恒记忆,学习感悟颇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为清晰。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是对孩子的初加工,学校教育是主体性的教育,对孩子是具有一定延续性的深加工,社会教育其实就是人文性教育,具有拓展性、检验性、环境性的特征。家庭教育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因此一个学校想把教育教学质量搞上去,首要应该是家庭教育,对学校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起跑线。没有问题的孩子,更没有问题的家长,出现问题孩子主要是看孩子的高度、角度出了问题。改变家长看孩子的高度和角度,更需要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并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去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家长。
反思自己,过去在事业上付出的更多,忽视或看轻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的做法现在看来是很不妥的。教师更应该既种好事业的田,又育好自家的园。作为教师家长,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更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并付诸于行动。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工作的重要,渐渐感受到了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重视并切实抓好家庭教育工作,承担起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应有的职责和义务,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台阶。
客观地说,赫尔巴特的这本《普通教育学》所带给他的名声,在当时还仅仅限于学术界内。赫尔巴特的学说,真正被运用于教育改革运动之中,是在19世纪中后期,是在他的学生们的努力宣讲下,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注意的。作为现代教育之父的他,生前曾不无悲凉地这样说过:“我早就知道,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学说都不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我也不想耍小手腕去迎合这种精神。”杜威晚年之时,常代进步教育家们受过,其实他的教育理想和主张并不为他同代人真正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杜威的理论并没有在进步教育运动中真正得到实施,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天才总是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相比于后人,赫尔巴特和杜威离他们的同时代人更远。从后世来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全世界的教育状况,而且从19世纪中叶至今,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恐怕没有一个教育家能够像赫尔巴特那样,对欧美各国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活动发生过如此广泛、直接、持久的影响,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教育学者们时常引用的经典,尤其著名的是他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成为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处理日常教学工作的现成处方。赫尔巴特努力把教育目的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目的。确定这个原则,是现代教育学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一步。实际上,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虽在裴斯泰洛齐已经开始,但它为世人所信服和普遍采用则应归功于赫尔巴特辛勤实验和研究的功劳。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赫尔巴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如何能够诞生?尽管赫尔巴特的理论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例如,他在教育者的立场上走得太远,以至于他对儿童的能力越来越不信任;他对科学能够带给人类永恒的秩序,如此坚信不移,以至于他把他的理论机械化和教条化了,从而冷漠了人的主体性价值和创造性;他并没有建立一套合乎理性的道德秩序理论,而是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宗教和现有封建伦理规范的保守立场之上,以至于他总是因此而备受后人诟病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理解:赫尔巴特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成就指引着后人在科学教育学的道路上,不断迈向人类智力发展的一座座高峰,他的智慧启发着后来的教育家们,思考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断试图以观察、实验和数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来解释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至于他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乃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使然。赫尔巴特是伟人,但他不是神仙,他无法脱离开他的时代想问题,正如我们无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一样。
读《教育学》这本书很枯燥。犹如啃石头一般。这本书上的东西都是老理论了,就算是新理论,我们也早已实践过。而这本书也算是老古董,从上个世纪的80年开始第一版印刷,然后修修改改,一直到今天的第六版,也有近30年的历史了。因此,这本书我只看了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一个章节——就是第十三章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读这个章节的时候,让我感触不多,很少。以前为了考试,这本书看过一次。今天再去看这本书,因为是看书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得到的感触也不同。
这一次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书,看过之后,也有些体会。
什么是信息?
人们都说现在是信息的时代。那么信息是什么?
是不是以前就没有信息了?
是不是有了电脑就有了信息、没有电脑就没有信息?
其实,我们古代人们很重视信息。孙子兵法就说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中的“知彼”就是指敌人的信息。你都没有敌人的信息,你怎么能“百战百胜”?所以,信息并不只是现在才有的。只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对信息资源越来越依赖,所以我们才会更加主动的去获取信息。
举个例子,从瑞安到上海旅游。我们一般出发前要了解上海那一边今天或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为什么要了解今天或明天的天气信息,因为我们早上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上海,路上行程时间很短。但如果,你也学古人一样,非得要走上10天、半个月的,那你了解上海今天或明天的天气信息什么用?
所以,随着生活的现代化,我们身边的各种信息设备或终端会越来越多。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不用等太久,再过四、五年吧,到时候我们的身边将到处是便携式的信息终端机器。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会是被隔离的孤岛一样,与外界隔绝。曾经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不识字的人被定义成文盲,那么几年后,不懂得信息处理的人或没有信息能力的人也将是“文盲”。因此,一个人一定要有信息素养。
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要求。
那么信息素养是什么?
信息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和信息处理能力。
什么是信息意识?就是对信息的敏感性。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信息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对信息的判断力。哪些信息真的、哪些信息对我有用、哪些信息对我没用,什么样的信息会对将来的生活有影响。这就是信息的价值观。
什么是信息处理能力?这个很好理解。它包括信息的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说简单点,就是用什么工具、什么途径搜集到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看看信息是否真假、对自己有没有用处,有用处就把它用起来,用起来后,这个信息还要不要与别人分享?这个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一系列的过程。因此,信息处理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
你看,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要求。
所以,信息技术课不是电脑培训课。
我很喜欢<<幼儿教育>>这本书,它贴近我们幼儿教师的生活与学习,像一盏指路灯,从不同的角度与方位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书中有好几个版块,每当我一拿到这本书,第一反应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让我体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给了我心灵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提高与视野上的开阔。
我又一次翻开了《幼儿教育》,一册上,卷首中的“铁杵磨成针”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很小的时候,我就学过。这个故事一直被老师作为教导孩子要有恒心的道德范例,他们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样领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恒心与毅力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气馁、逃避。曾经我也给幼儿们讲过。这个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书中它又有了“铁杵磨成针”新释,难道在这里还有什么我们还没有参透的道理呢?带着疑问,我一口气就读完了它。读完后,我又进入了思考,现在的孩子,是新时代的人,同样的故事,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们并没有对老奶奶磨针的毅力发出赞叹声,而是说:那么费力气,为什么不去买一根针呢?她真是太笨了。我们也都知道,这个故事对孩子而言,有另一层寓意,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要坚持到底。但是,又有谁能肯定这条道就不是死胡同?坚持是要的,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但是,现在的社会,变通则显得尤为重要。文中说到:变是生命的一般规律,“适者生存”,想要“适”就要“变”,如果不变通怎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不适应又怎能生存?这个实例本身并没有错,错在我们运用它进行教育的视角与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时代的信息,才会焕发出活力,出现新面貌。
感谢《幼儿教育》,让我的心灵得到启迪。由此感发:无论什么事,我们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多思考,换一种方位,换一种角度,对我们又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截然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让我们做一名适应时代的教师,多方位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领悟道理的基础上,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试一试,我们会懂得更多,收获更多,体验得更多。
近段时间考试多多,教育学心理学都是复习重点,故此把大学时喜欢的一些名篇论著拿出来又看了看。
或许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又或许在应试教育下讨了十几年生活,对中国现行教育情况总是摇头不满的。可是现在自己从事教育也几年了,心里隐隐的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教育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日以继夜的投身在教学的第一线,甚至拿不出多的时间照顾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事业,我们的劳动获得了什么?
不管是赫尔巴特抑或是国内的教育大家的论著中,都是立意高远,读之引人向往的。教育,是教育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必要为即将要成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贤们都肯定的描述过,独立、自主、自由的人,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奋斗的目标。由原先附属的人成为有自己思想见地的独立人,不仅需要知识的给养,更需要老师言传身教的树立这样的意识,买下这样的种子,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巩固、培养、煅炼而成。
再来赫尔巴特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也是我很感兴趣的,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总是觉得在这一块总是学得不够。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管理这一方面的方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威胁,监督,权威与爱。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这其中的分寸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磨练把握的。就以威胁一项来说,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不管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不影响威胁这一手段的广泛运用。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都有一一分析叙述,这为我等急需积累经验,得到指导的青年教师来说无异于是开了回金手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错误。
书总是常读常新的,原是读书时闲暇涉猎的作品,在而后几年中亦是让人过目不忘,还能因为新的人生经历,读出新的体会,实在是饶有趣味的一个过程。
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 在班级文化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比单一的说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出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首先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力争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育人作用。
我始终认为一间教室,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在我的班级中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教室的门口就是我们班级的名片包涵了我班的班名、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和班级集体照。
进入教室,前面的墙壁有班级的公约和安全公约,这是需要全班学生和我一起都要遵守的约定。教室的左右两面墙壁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这两个板块里主要展示学生的各类作品。教室的后墙是学生的心愿墙,因为我工作的地方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一定有很多的心愿无人诉说,所以这个板块能够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愿,我们挑选一些能够达成的心愿帮主孩子们实现愿望,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只不过以上这些环境的布置大多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学生参与的不多,最近有幸聆听了新教育种子计划飓风老师的公益课程《从空荡荡的房间开始》让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在郭老师的讲座中,她从三方面想我们阐述的怎样合理的布置班级文化。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原来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要比教师独自完成的效果更好。
聆听郭老师的讲座还让我认识到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发挥墙壁的作用,还要不断的完善,要以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文化系列呈现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不忘初心育桃李,身向明亮那方行。让我们借着新教育的东风不断充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本着不断求索的态度坚持学习,努力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让我们原本空荡荡的教室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我的45朵蓓蕾们借着春风努力生长。
一提到《教育学》,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够把《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领会到心,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也许不是很多。就拿我来说吧,《教育学》我已学了三遍。在师范学,在读专科时学,读本科时又学,可真正能够深入我心的东西却很少。而这次我选择读书套餐,学校里要求我们读这本书,这是我第四次学习《教育学》,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本次学习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也想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为自己充电,以便在今后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
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她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很多人一看到特殊教育,就会认为其对象是一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其实这是极为片面、落后、不准确的看法。随着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教育素养的提高,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广义上的特殊教育除了对生理或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外,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狭义的多指研究各类残疾儿童教育现象与规律的科学,又称“残疾儿童教育学”、“治疗教育学”、“缺陷儿童教育学”、“障碍儿童教育学”等。世界各国多用狭义概念。按具体研究对象又可以细分为盲教育学、聋教育学、智力落后教育学等。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二者又有一些共性,前者是研究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后者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是二者的汇合点。本书在论述中,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较多地注意了“特殊教育学”和“特殊教育”的共性,而未做严格的区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特殊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多学科的角度阐明特殊教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出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出当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主要内容,相邻学科的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反复核对,提供准确的数据,提供丰富的有关国内外特殊教育新的研究资料,尤其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引起读者深思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和解决特殊教育发展中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用特殊教育前驱者的感人事迹来激发人们为特殊教育和其他人类崇高事业献身的精神,使学员能更多地受到人类文明的熏陶,进一步感受到发展特殊教育是远古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近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人类反思后在共存与合作意识指导下的自信与骄傲,启发学员鞭策自己,去积极地探索和解决特殊教育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竞争与共存的矛盾,创造性地搞好我国的特殊教育。
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至今特殊教育学科自身建设尚不太完善。在理论探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革新、师资培训、行政管理等许多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初级阶段加强特殊教育学科的自身建设刻不容缓。据资料显示:我国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学龄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2%。种种现状表明:中国的特殊教育只是刚刚起步,21世纪的中国特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到这项光荣的事业中去。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简而言之,为了能让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迅速适应小学生活。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一、幼儿园方面:
(1)逐步培养孩子们的任务意识。进入大大班以来,幼儿园老师会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这样,孩子步入小学后,不会感觉学习负担较重,会让孩子们从思想上提前接受作业的准备;
(2)为了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幼儿园大大班集体活动时间稍微有所延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引导孩子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让孩子在心理上对时间概念有所准备。
二、家长方面:
(1)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孩子开始上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没有必要过度紧张。作为家长,应该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学习和生活习惯,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认识到,上学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2)以身作则,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也就是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三、孩子方面:
(1)知识准备,在步入小学阶段之前,孩子们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会写自己的名字;开发语言潜力;具备初步的数理逻辑能力。谢校长特别强调家长不必在儿童入学前就让他们学习大量的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比如可以不失时机、不拘形式地向孩子灌输学校的种种事情,如“学校里有许多小朋友”、“学校里有好多老师和好多书,他们将教你好多有用的东西”
(2)习惯养成,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与幼儿园在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幼儿园阶段,老师会时刻关注宝贝们的吃饭、睡觉等生活方面,相反在小学阶段,更多的是依靠孩子们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为了使孩子们逐步适应学习生活,我们应该提前多多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
总而言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进入小学后能够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需要家长、幼儿园和小学需要共同努力。通过今天的幼小衔接会议,相信我们一定会有了更新的认识,让迷茫的家长会找到了更加清晰明了的方向,陪伴孩子们顺利度过幼小衔接这一段特殊的时期。
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开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根底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成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根底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奉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说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表达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局部。
开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通过对安全知识体系的研究,我们对安全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提高了安全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
第一,安全工作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不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大家都知道,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麻痹和侥幸。只有当事故真的发生了,造成了损失,他们才会回来醒来。这是因为安全工作没有放在第一位。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们的维修工作中,要以安全规章制度为保障,严格执行,杜绝工作中的习惯性违章。
第二、加强安全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
“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他人伤害”,特别要求每个员工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确保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安全,准确把握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安全生产管理者也要时刻牢记“安全重于泰山”,树立“居安思危”的紧迫感,把安全提到讲政治的高度。一线员工和管理者都要充分了解岗位和部门可能涉及的风险因素。高危岗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三,安全工作要“三抓”,不留隐患
首先是“专注”。对于重大维修作业和高风险作业,应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现场监督,确保措施落实。加强过程控制,除了工作前的安全交底外,还要定期组织检查,及时整改隐患。
二是“抓弱”。认真开展危险点分析,特别是多关注一些工作量较小的`简单工作,克服马虎的思维,认为简单的工作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加强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的临时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个角落。
三是“抓细节”。千里筑堤毁于蚁巢。你应该从一个小地方开始。细节不容易引起注意,比如施工工具不合格。但几乎所有重大事故一开始都是由“不注意”和“粗心”造成的,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很容易成为小事故的放大器。
总之,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从心底里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安全生产,效益就没了。只有时刻思考安全,重视工作中的安全,牢记安全理念,才能营造稳定和谐的氛围。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阅读教育类书籍非常有必要,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看完这本书受益匪浅!
《普通教育学》所讨论的教学理论阐释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形式的原则,论证了教育教学的理念,并具体指出了培养各种兴趣对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意义。这些都在教育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这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和评价这本书的原因。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现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拓者和基石。
赫尔巴特努力统一人的人格和社会性,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呼唤统一起来,培养能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人才。
赫尔巴特的管理理论建立在恶性理论的基础上,这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然而,即使在赫尔巴特最专制的管理理论中,我们仍然可以隐约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将这种服从与孩子自己的意志合理地结合起来,而且他们也只能将这种服从结合起来。期望得到成为一个真正的结果。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如果老师擅自行使控制权,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也不是从学生那里获得的`。那么他在这里就彻底毁了自己。”
《普通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其教学理论。首先,赫尔巴特从自己的思想、兴趣、感知和其他心理思想中寻找其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并试图将其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这是赫尔巴特极其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次,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教与教”的概念,从而正确厘清了教学的定义,阐述了教与教的关系。三是提出“四阶段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明确划分教学的四个阶段,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关注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兴趣,特别是考虑到在不同教学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系统的知识转移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赫尔巴特把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提出了以威胁、监督、惩罚、权威、爱为主的管理手段。并指出只教不管会徒劳无功,只管不教是对儿童的压迫。这几种管理手段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都会不时用到,说起来感觉很容易,可运用起来其中的分寸是需要好好把握的。比如威胁和惩罚使用不当就会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几种管理方式要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儿童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尤其我们年轻教师更应该好好琢磨避免使用不当造成错误。在这几种管理方式中,我比较认同权威与爱。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而树立权威就要求教师要有卓越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养,要成为他们次序的守护者,知识的领航人。要受到儿童们的爱戴教师自己要爱儿童,要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要成为他们心灵的港湾,知心的朋友。作为管理者一旦树立起权威的形象,受到儿童们的爱戴,那管理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以上是我初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将再读《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去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3月28日,作为一名刚踏入工作岗位的特岗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很荣幸地到阆师附小和民族小学参观学习并听了三堂精彩的观摩课。
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了阆师附小,在他们学校的精心安排下,由副校长给我们介绍了阆师附小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基本情况、办校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等等。接着便听了由数学老师严霞上的一堂《分数和除法》的观摩课,她的课堂语言十分的简练;从周末出游买烧饼这个话题来导入新课,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自由的发言,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都是那样的专注,乐学好学。
接下来的一堂课是由名师文利老师讲的一堂习作课,四年级第二单元的作文—《说说心里话》。去年在培训的时候听过文利老师的汇报演讲,她发明了文利作业评价法,当时就觉得她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老师。听了她的这堂作文课,她的课堂设计很精细巧妙,首先是三分钟的课前展示活动,由一位女生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带领我们游览桂林山水,在她的导游下,我们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接着用班上同学的作文录音导入,引出本次作文的题目-说说心里话。截取了一篇相对较差的作文和一篇优秀作文进行对比,通过让学生对比这两篇作文来发现自己的作文的不足,再进行修改。这样能够启发学生们的思考,拓宽写作的范围,扩展思维,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处。同时在学生们写作的同时老师也一同写作,作文中分析了孩子们开学以来的表现,流露出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与期望。用一首《我喜欢》的小诗来结束本堂课,整个课堂都充满着语言的魅力。
在民族小学《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中,充分展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明白了“为什么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人”,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层层分析、理解。
总之,这三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精英的风采。他们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自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很清楚,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呈现。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新教师学习。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使我认识到了:
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其次要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我要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幼儿园每次发的《幼儿教育》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好,看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虽然这本书写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现在所流行这个教学法、那个教学法来说,这本书写得是相当的朴实,但确从实际出发,解决了我们家长所面临的种.种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可以解决问题简单易行的实际方法。我们家壮壮,有时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觉或是看电视到入迷处不肯停下来时,以往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或实在不听时采取强制手段,但效果并不好,过一阵又会重犯,看到书上介绍的游戏式的教育法,想着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相当好当我打算让他上床时,或停止看电视时,我就会喊:“壮壮比比看,谁先跑到床边,”或“壮壮比比看,谁先把电视停下来”他以为我是在和他做游戏,就会很快的行动起来,生怕你超过了他……。教育是要讲方法的,采用合适的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家长再教育的过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长应该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喜欢上洗手间的时候拿份报纸看看,壮壮看见过一次后他也学样,每次也会拿本看……这就逼着大人们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我们是和着孩子一道在成长
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往往不加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家长的行为习惯指家长日常举止的稳定性,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等。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幼儿正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都还未定型,既容易养成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幼儿最善于模仿,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以达到自我满足。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
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长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家长与幼儿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家长对幼儿品德及个性形成的影响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家长的言行对幼儿起着言传身教和人格示范的作用,这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育。幼儿对父母生活、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使幼儿常以父母为自己的榜样,因而这种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赏家长能和孩子间不仅是母女的关系,还是朋友的关系。就如《幼儿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与孩子成为朋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你将会发现很多的好处。
大一的时候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就已经给我们推荐《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了,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教学的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那时候老师介绍我们看时,我觉得那么有名的人写的书应该都是比较深奥的,所以就一直迟迟没有去看。
这个学期因为外国史这个课程,我终于有机会去看它里面的内容了,借来这本书一看,原来我之前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概念性的东西很多,理解不了他要表达的,可能我们看的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翻译过来的吧,或许看英文版本的话会更容易理解。不过虽然它比较的深奥,但我还是能够吸收一点他里面的精髓的东西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管理的方法中提到了用权威和爱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我觉得这是非常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够使儿童对你信服,让他们觉得你是有这样的资格来做他们的老师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的话,那么学生或许就不再地信服他。当然,除了有卓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爱儿童,跟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和温柔的爱抚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儿童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便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不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便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课堂的管理。
赫尔巴特他也提倡通过赞许和责备来对儿童进行训育,他认为应该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我觉得适当的奖励和责备对儿童来说也是必须的,用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而责备则让儿童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不能一味地奖励,这样儿童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有时候责备也是很必须的。
这是我觉得书中比较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大量的家庭作业扼杀了孩子的课余时间,让孩子无法读更多的经典,这是不好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多读经典吧!》。
在辅导学生写暑假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校作业得以大量扼杀学生时间,杀死学生学习兴趣的秘密。
以一个问题为例:
孩子问我:“‘农村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句话应该用逗号,还是句号?”
我回答:“句号。”
然后我猛然想,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为什么孩子回答不上来,还得问老师?
记得当年我读小学时连哪里用单引号,哪里用双引号,都是自己从阅读中总结出来的。
孩子读书不够多,见到的句子少;或者心里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不敢确定。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匮乏的表现。
如果让一个初中生,或者一个高中生,或者任何一个成人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太简单,so easy!
但对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天大的难题。
那么,为什么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定要能解决这样的难题呢?为什么不等孩子长大了再问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重要吗?有必要非要在小学阶段搞定这个问题吗?
小学阶段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损失吗?
看清楚这些问题之后,您就知道应试教育对孩子,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伤害有多大了。
这些成年后只要有足够量的阅读,自然而然就知道的问题,大量类似的这些问题,都变成了小学阶段横亘在孩子面前的鸿沟,直接而残酷地消灭着孩子的时间、精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这些随着成长,随着读书,随着阅历,自然而然就会获得的东西,就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逼着她掌握。
那么年幼时该干什么呢?
当然干那些成年后干不好的事儿。
比如积累,比如记忆……
哪些是最值得积累的?
哪些是最值得记忆的?
哪些是最能训练孩子的恒心、耐心的内容?
当然是经典。
所以,无论孩子多大,带孩子多读经典吧!少做点儿题,少上点儿各种课外班,多读经典。你会收获一个勤学上进踏实肯干的好孩子!
班会目的: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同时为了加强班级同学的友谊,增进班级同学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提高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班级凝聚力,特此举办此次“创新创业教育”主题班会。
班会流程:
1、班会开始后,首先由主持人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创新创业对在校大学生的重要性,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
2、创业小故事,你我都懂的。贺秋平同学给我们讲解了现实中创业成功的小故事,故事虽小,却蕴含着重大人生哲理,对我们今后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3、由王成同学为大家带来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示与注意事项。通过对国家政策的认识与了解,让我们在校大学生知道了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与鼓励;国家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的优惠政策,使得我们在校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方便了我们大学生的实践创业。
4、易波与邢宝同学带来诗歌朗诵《我有一个梦想》。在我们的心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青春的向往,对生活的梦想,一首《我有一个梦想》诵出了在校大学生的心声,勾起了我们心中那珍藏的梦,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5、陈洁同学现场为我们讲解自身在创新创业上的经历与感受,提出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应该重视的要点。通过倾听陈洁同学的演讲,让我们对创新创业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今后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应该注意的地方,给我们今后创新创业指明了方向。
6、歌曲欣赏《最初的梦想》。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坚持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并不断地通过努力去实现我们心中那最初的梦想。
7、主持人带来班会总结。
班会心得:
通过这次班会,我们了解了创新创业不在陌生,不在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此次班会增强了同学们对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对创新创业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懂得如何才能让创新创业走向成功。此次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资源。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正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学习教育,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党员们要通过这次“四史”学习教育,理清“四史”之间内容上的区别、逻辑上的关联,了解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的时代内涵。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怎么学呢?
想一想,提升思想内涵。党员们不仅要认真听党课,带头讲好“四史”、学好“四史”,并通过座谈会等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从严从实抓好“四史”学习教育。同时,还要通过学思并行的方式,既能学好一段历史,也能读懂一段历史,要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切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看一看,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四史”学习教育更深入,党员们可通过党支部组织的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用历史敲响警钟,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热情。党员们还可以在红色教育基地里重温入党誓词,共同重温初心、重悟信念,回忆入党时的神圣庄严和激动心情,在感知奋斗与牺牲、初心与信仰的过程中种植希望、传承红色基因。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党员的精神可以得到新的淬炼,思想可以得到新的洗礼,也能更好地激发党员们的热情,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动一动,助力社会发展。学好“四史”、用好“四史”,党员们不仅要在组织生活中进行学习,也要将学习情况结合实际工作,切实推进“四史”学习成效落实落地。在工作中,党员们应自觉地履职担当,尽责有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要以集体利益为先,永守入党初心,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党员的先进性鞭策激励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兑现对党的庄严承诺。同时,党员们还应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带动身边人共同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一、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人的差距”。
我们现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发现,路的差距在缩小,交通工具的差距在缩小,楼的差距在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人的质量”。
二、学校管理要向企业管理学习,用心打造学校文化。
在外界环境不改变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的改革要注重“内力”的挖掘。升学率再高也不可能解决中国当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学校不能只有升学率,要“一只眼睛盯着眼前,一只眼睛看未来”。“让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站在企业文化的“肩上”去探索学校管理文化。虽然企业与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但两者也有相似的地方,即都需要调整内部要素的组合,完成各自的使命。
三、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
我们曲解了“全面发展”,用机械唯物论的观点理解“全面发展”为“总分第一”,“物理不好补物理,英语不好补英语”。实际上,“全面发展”是针对一代人来讲的,而不是针对一个人来说的。
就一个人来说,只能发展“强势智慧”。这就要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四、不能“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实现的,“一切为了学生”,难道教师就不需要发展吗?
学校里如果一切只是为了学生发展,不关心教师发展,那么学生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
“教育既要给学生创造幸福,也要给教师带来幸福;既要追求明天的幸福,也要实现今天的幸福;既要谋求人类的幸福,也要获得个人幸福。”
教育应该教人“求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现行教育充斥着虚假,这将会给成长中的学生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可这有多难啊!因为,我们教师作为普通人,谁又敢说自己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人呢?我不奢望每个教师都能做到言必真,行必果,但我希望教师都能成为不自欺欺人的人。
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教育应该教人“求美”。赏心悦目谓之“美”。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我常想,试图以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政治课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是南辕北辙。因为很多学生看透了虚假,又怎能相信书上的“崇高”的谎言?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
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同时也是纸上谈兵,惟望能警醒同仁,抛砖引玉,则愿足矣!
10年前第一次看老虎学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故事书,书内说了一个企业家成长的过程与经历,很生活化的描述,心中只是反射出一个意念,啊,这家公司的股票最近不能买,因为张忠谋、林百里出书的时候,公司股票都跌了一阵子,哈哈,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当我领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我就想立刻可以写读书报告了,我早就读完啦,但是,冷静一下,我想从真实的工作面来验证一下,经历十年的岁月,董事长的观念与哲学有什么不同之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贸然去用过去的经验去做判断,因为身为员工时,再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在时间的洪流中,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代表的人物,引领风骚。中国台湾近代商业巨子如王永庆、蔡万霖、尹衍梁、郭台铭等等,都有其突出的表现,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坚持信念,走自己的路”。同样的,董事长在老虎学中以及做事风格上,也非常鲜明的表现出”个性”。”领先、超前、捉住机会,不做跟别人一样的事,不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我觉得这是我个人较深刻的感受,从董事长事业的起步到涉足不同版图,乡林强调的一直是不一样,住涵碧楼与一般酒店的不一样;买乡林的房子与一般建商盖的不一样;员工表现出霸气的文化与其它公司不一样,在许多不一样中,我觉得就是在实现董事长一个理念,「如何留一些东西给子孙」,在历史或现实的见证中,能令人怀念、赞叹的,都是能让人类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万里长城、第五号交响乐、苹果、CHANEL,在不同的领域中,他们代表的就是典范,十年前,董事长发表了「老虎学」,十年后,出了「从涵碧楼开创七星级人生」,从两本书中,感觉出一个建筑业结合服务业的企业家行事风格的另一种”突破、创新”意念。
董事长一直在提醒员工,多看书、多读报,我从小就喜欢阅读,正式工作时从事营销工作,更是要大量的阅读搜集信息,从数据中去找出机会与问题,同样的,要立刻从中吸收最重要能为自己所用的,老虎学是一个生活化描述性质的管理学,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格局”,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做不出领袖群伦的事业,老二哲学,不是身为乡林员工应该有的想法,甚至不应该存在脑海中。
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
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四、学生是具体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由于他们的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