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堂教育心得体会(通用30篇)
3月29日,有幸听取了政法系统英模事迹报告会,两名基层干警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忠实地实践了科学发展观、忠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地担当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尤其是观看李立华报告时,热泪盈眶,也可以听到同事小声借卫生纸的声音。一个个英模,一个个党员,始终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放在工作首位。我们要学习英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会感觉到英模的平凡与伟大;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会将工作完成的更出色。今后我要将英模精神带到工作中,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再次,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够取长补短,见识到了很多老教师的风采,也认识了优秀的年轻教师,我了解了自身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可以向他们学习、请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成长的好方式。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觉得课堂上的东西都学会了,那这节课决不是完美的课;如果学生还愁眉不展,在思索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堂绝对是精彩的。课堂上高悬的永远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下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延伸课堂的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确实使我大开眼界,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会把学到的技能用于今后的教学当中。
八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终于落下了帷幕。我非常感谢我们的魏老师,正是她春风般的循循善诱的引导让我重新锤炼了计算机的操作技巧,接触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这次的培训与往常的计算机培训不同,以往的`计算机培训更注重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而此次培训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学习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谈谈我的感想:
通过八天的培训,结合了教师应掌握的大部分内容(单元的策划,框架问题的设计,创建学生演示文稿,创建学生支持材料、信息搜索引擎,网站及网页创建,)。师生平等,使我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使我认识到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将自己的课设计好和上好,并且很大程度的弥补了我的计算机知识的缺陷。
在互相帮助,合作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十分注重这种教学法的运用。因为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所以,“结对共享”和“教法研讨”两项活动被安排在每一模块的学习中,学员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教法研讨是让学员讨论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将要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等。每个学员都按严格的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且设置共享。
今年春季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选择的教育专著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通过阅读教育大家的名著,使我是受益匪浅。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找到《终身教育引论》的书籍我只在网上下载该书的电子本进行阅读,而该电子版本整体是没列出章节的致使我对该专著的理解也是不完整和准确的,但我仍然乐于将阅读《终身教育引论》的心得体会呈现出来。
保尔.朗格朗(1910-20xx) 是法国当代著名的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曾在中小学任教多年,积聚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后转向成人教育实验,建立职工教育中心和“民众与文化”协会,其富有成效的活动奠定了其成人教育思想基础。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是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 在人类教育史上,是难以找到一种教育思想如终身教育思想一样,能够在短短半个世纪里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并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贯彻落实,迅速而广泛地传播。
朗格朗在《 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人们在一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接触和学习许多形式的智力、体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它们的大门总是敞开着的。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习惯,任何一个在青年时期掌握了一定技艺的人可以在任何时候成为新的技能的初学者和实践者。对于十分之九的人来说,教育就意味着学校,意味着性质特殊的、用过程、方法和专业人员体现其内容的一种活动--一个只能用它自己特有的名称"学界"来描述的世界。人在闲暇问题上最难但又最重要的训练,无疑是要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地用于工作和休息,用于集体生活和独处,用于学习和娱乐。
朗格朗还在《 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的原则是:一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止知识过时。二要使教育计划和方法适应每个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创新目标。三要在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努力培养新人,使之能适应充满进步、变化和改革的生活。四要大规模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这种训练和信息超出了对教育的传统定义和组织形式上的限制。五要在各种形式的行动(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行动等)和教育的目标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这些原则都服从于同一条件,这就是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生活职责的工具。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朗格朗首先是一个终身教育的实践者,其次才是一个终身教育理论的传播者。他提出的终身教育五大原则对我们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意义首先要求我们要像朗格朗一样潜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次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作为我们自身要不断学习提高避免知识过时才能在对学员进行教育、教学服务时要尽量保证教育服务的质量;其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大规模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其四是要在各种形式的行动(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行动等)和教育的目标(学员)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近几天阅读此书后,收获很多,感受颇深。
书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浅显易懂。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受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感慨万分的学习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我们学习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
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习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习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习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我们在平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用心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只要我们对自己还没有放弃,我们一样可以创造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们放开手脚,用规范加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长的育人目标,开辟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的语文教师,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全国语文后现代化教育高峰论坛活动,感觉受益匪浅。从文老师的讲学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文老师先以《春雨》为例,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文老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写春雨,你会怎么写?”紧接着向学生介绍写作的方法技巧,如:时间推移法、地点变化法、特点归类法。文老师以地点变化法为例,分为三个地点湖面、树林、屋顶,又分别以形状、颜色、声音来丰满每个地点的写作。最后让孩子们进行写作练习,效果显著。
紧接着进行了互动交流及评课环节,文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是只知道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给学生。语文老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去创造美。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
第一,教师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求学生背的好词好句,老师要先会背。
第二,作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三,作文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要让学生广泛的阅读,不断增加词汇量,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不仅要有爱心,还要不断充实自己知识,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只有这样才能挑起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为接受英模熏陶,传承英模精神,在全局树立学习英模、崇尚英模、争当英模的良好风尚,激发全警干事创业热情,推动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3月24日下午,绵竹市公安局在绵竹市人民公园举行了“缅怀先烈忆初心,熔炼警魂担使命”队伍教育整顿英模教育主题活动。
在葱茏抱翠、庄严肃穆的“七四农民*纪念碑”和“王干青烈士”墓前,参加活动的全体民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英烈敬献花篮,并脱帽默哀,表达了对英烈们的敬仰之情。随后,在党委书记的领誓下,大家面对党旗、警旗,重温入党、入警誓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民警代表、就弘扬英模精神做了表态发言。
多少年来,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一直被人们传诵。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先烈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后人谋幸福的高尚品德不应该被遗忘;和平时期,我们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的队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模范,原绵竹市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韩顺军”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他在工作中始终任劳任怨、从不推诿,在危急关头始终敢打敢拼、毫不退缩,在原则面前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精神,是我们需要一直坚持学习和崇尚的。全局民辅警要,发愤图强、顽强拼搏,将革命先烈的精神融入到公安工作中,为深入推进绵竹公安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三高三地”新绵竹建设做出新的贡献!活动最后,参加活动的全体民警在党委班子的带领下向英烈献花,表达了对英烈们的深切哀思。
全局民辅警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英模教育主题活动,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绵竹山河大地的崇高精神。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一定会牢记革命历史,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以教育整顿为契机,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开创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持续深化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把革命先烈战斗过、生活过的绵竹大地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以告慰革命先烈的铮铮英魂,用一流的工作业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既是以传授知识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的情绪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所以,每一节课都是师生双方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感基础。在工作中,我以真诚、平等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我的真心换得了学生对我的诚意。在孩子心中,我不仅仅是教师,更是一位能够信赖的大朋友。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对我讲,学习和生活上有了困难愿意向我寻求帮忙,课堂上,在对联知识的探索中,课堂气氛既严肃又简便,大家进取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已经下课了他们也经常围着我问这问那,从孩子们的神情和言谈中流露出他们对知识的喜爱与渴求。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产生自信、自强、奋进向上的决心。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很多人赞美老师的工作,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不喜欢这样的比喻,也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天性,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讽刺和谩骂可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可使白痴变天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赞美评价。
三是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目前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在体力、智力方面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然而,对他们的思想品质的培养相对来说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开发智力,而个性品质等长大了再培养也不迟。这就明显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品质是由小形成的这一特点。因此,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着任性、自我意识过强,独立能力差等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格教育端赖6岁以前之培养”。这充分说明了幼儿时期品质教育的重要性,说明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智力、性格、体格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体、智、德、美、等方面的良好品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已成为我们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在幼教工作实践中,对如何进行幼儿的品质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注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老师和家长都愿意孩子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可有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太诚实了会被别人欺负。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诚实不是无能,诚实的品格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只有品格上的完善,孩子才能健全地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出父母的美德,也能照出父母的瑕疵,这就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应事事处处注意以身作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做好表率。注意用诚实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另外,对孩子的过失,不可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应鼓励孩子说真话,以免孩子为了掩饰所犯的错误而说谎。
对孩子进行诚实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我们要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因势利导地耐心教育,平时也要多通过周围成人或小朋友的榜样,以及文艺作品中的生动范例教育孩子,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2、注意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品质。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一名言是对勤奋与成材关系的精辟总结,是对无数成材者的高度概括。我国古代也早有人发现了勤奋品质的作用,留下了“勤能补拙”的格言。勤奋的反面是懒惰。幼儿一旦养成懒惰习性,无论其天赋有多优越都将一事无成。懒惰是成材的大敌。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幼儿一点一滴的开辟勤奋之地。
勤奋的基础是爱干,这对幼儿尤其如此。因此,培养勤奋品质的方法之一就是激发孩子的劳动学习热情与兴趣。给孩子提供锻炼勤奋品质的机会或条件。保护过度是难以培养出勤奋的孩子的。除了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以外,还要培养孩子乐于为他人服务的习惯,这是磨练勤奋品质的两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孩子都是好奇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新鲜奇异的。他们的头脑中有许多的问题,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会提出来。成人对待他们提问的正确态度,对保持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态度是不仅要耐心地解答他们的提问,还要引导孩子多观察事物,让他们努力寻找答案,对孩子的独立的、有创意的想法应及时给予鼓励。我们在解答孩子提问时,要让孩子知道答案是从书本得来的,书可以解答人们的疑问,从而让他们感觉到书本的神奇,激发起他们读书的愿望。这样就能养成孩子勤学好问的习惯,从而为他们学习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当前,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过分地疼爱孩子,总是不让孩子单独进行活动,事事都护着他,有些事孩子会做的也不让他干,使孩子失去了进行独立性培养的机会,因而造成孩子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样,当他长大后将难有作为。有时我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些难题,希望孩子能独立解决,可绝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让家长帮忙解决,有的孩子则不知该怎么办。因此,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必要。
我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一是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孩子将来总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外人,多接触外界环境。二是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从小就要逐渐实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如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等生活小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尽早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劳动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三是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责任在于启发诱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孩子的作业让他独立完成,大人要做检查,对的给予表扬,做得不好时要指出、纠正。不要担心大人离开了,孩子的作业就会做不好。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幼儿品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上述几种。我们只要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生活的点滴抓起,围绕一个个小目标,不放过孩子身上每一微小的毛病和不足,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就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女儿王博琳3岁7个月了,在幼儿园小班读第二学期,对比上学期刚入学时有了明显的改善,自理能力、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儿女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经验,对子女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一、在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
孩子从3岁起上幼儿园,就慢慢地踏上了正式教育的节奏。上学放学,生活作息也有了规律,慢慢养成了自己的习惯。随着幼儿园老师们一天天辛苦的付出,孩子们一天天慢慢的长大,家长们心里的期盼也一天天增高。校门外,随处可见的早教班、兴趣班早就瞄准了我们的孩子,随时准备给孩子们在起跑线上加油。
笔者个人是反对上这些所谓的兴趣班、早教班的,在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懵懂的时候,家长以自己的意志让孩子去学这个那个,过早的给孩子增添了负担,挤压了孩子的童年。我们应该让他们做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就是一个字,玩。让他们在玩耍和嬉笑中感知这个世界,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野外,在尽可能安全的前提下,自由畅快的玩吧!
听说幼儿园到现在也没有教材,很高兴。意味着孩子在幼儿园里没有压力,每天就是就幼儿园和小伙伴们玩耍中过一天,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啊!所以,每天接孩子回家时候,笔者不会问孩子今天你学了什么,而是问你今天都玩了什么,快乐不快乐。
二、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学会示弱。
家长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孩子成长过程中经验积累、体会和感悟。
在家里,不光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空间,还要给孩子一个轻松的语言空间,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这一点是笔者慢慢体会到的。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不同,做事方式不一样,对待孩子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在一个家庭里,对待孩子的理念要达成一致,特别要对爷爷奶奶说明,我们的做法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哪怕是说错了,也要在当下达成一致。
说的简单,做起来难。相比于爷爷奶奶的溺爱,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过于强势。这一点在妈妈们身上更为明显。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这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三、善于和孩子沟通,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带来的天使,要和天使交流,你也要变成天使。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每次笔者问女儿时候,女儿都会眼睛放光的把自己的见闻详说一遍。等女儿说完,可能一块哈哈
孩子成长过程中经验积累、体会和感悟
大笑,也可能亲亲女儿的脸蛋,表示她做的好!
除了言语的沟通,陪孩子玩耍也是重要的一个沟通手段。
玩耍不光是你陪着她在游乐场里面玩玩具,有一种儿童的假装游戏非常重要。 比如,孩子们都打过针,而且孩子对打针这种“游戏”印象深刻,回到家里,拉着你的装扮成当医生护士,给家里的玩具们挨个打针。如果你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家里的东西当做道具,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会兴奋的一遍又一遍玩相同的游戏,乐此不疲。这种儿童假装游戏影响孩子元认知等众多能力发育。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应充分发挥孩子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画画、音乐、运动、模仿等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都感兴趣,都想参与,那就让孩子去玩,去体验。孩子是社会上最灵活、领会能力最强的一部分人。不用为他们发愁,他们会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并适应生活。家庭教育意味着每一位家长都必须努力去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索的动力,它源于孩子在大脑发育过程中感受刺激和热望学习的急切需要。
总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笔者不期望3岁多的孩子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孩子要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多提问题,多去感知、思考这个美丽的世界,在快乐和玩耍中自由的成长。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成长我们自己,多一点爱和耐心,用行为影响孩子,呵护孩子自由的天性,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近几年来,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人们忽视了城市建设与人防的有机结合,建房时不注重地下防空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学房屋建设,基本没有防空设施,学生们对人民防空意识谈薄,甚至根本不了解。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但加强城市中学人防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要加强城市中学人防教育,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中学国防教育为契机,努力推进人防教育。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防教育应当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中学教师应结合国防知识教育,自觉把人防教育贯穿于国防教育中,努力让学生认识到国不可一日无防,国强则民安,这样人防的地位和作用就能让学生们认识和理解。老师们还可以利用国防的具体可感性以及学生对国防的认识更有贴近性的特点展开人防教学,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祖国未来一代人的国防意识和人防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二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加强中学人防教育,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也很有现实意义。有条件的城市,可利用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增加学生的疏散、逃生和救护等多项内容的实际演练,这样既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又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利用城市附近大厦的防空地下室进行人员疏散隐蔽演习,开展人防实际演练,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
三是在开展民防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人防知识教育。现在的中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硝烟,战争离他们太遥远,即使象伊拉克这样的战争,也很难拉近战争与学生们的距离感和真实感。因此,必须结合民防教育中的消防与逃生、触电与紧急救护、非气象灾害与紧急疏散等,教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防护知识与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学生们的人防知识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们的人防教学内容,使原来单纯的课本知识学习,变成与学生们的生活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
四是积极开展人防进社区工作,推进人防教育。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区,在校是学生,在家是社区居民。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在社区尝试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防知识进社区”教育活动,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教育的同时,巩固和强化中学生们的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利用城市开展防空袭警报试鸣演习,增强学生们面临紧急情况逃生和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推进人防教育。
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着隐患。灾害可以分为两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干旱、洪水、台风等大自然中存在的,人类所无可避免的。当遇到以上情况时,应保持冷静,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例如,在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的现象: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以防在先。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如果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
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如果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
而现在全球所面临的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等灾害则是人为造成的。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
面对这些灾害,人们应尽最大可能去防治。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尽可能的挽回更多的人的生命。
我在此发出倡议:用我们的双手去保护好地球,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吧!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唐﹞李世民《帝范》中一句“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标准是一面镜子。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镜子的“分辨率”就会高一些,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才能纤毫毕现。无论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正因此,习近平同志才强调,“较高的工作标准是一种动力”。有了高的标准,大家就会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一旦放松了标准,就容易一泻千里。
从身边英模杜成军院长、杨小萍庭长、冯芳庭长等的先进典型事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人。作为一名政法干警,我要学习英模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学习他们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们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以英模为榜样,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使命。
通过先进人先进事,我学习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学习到勤勉敬业、严谨细致的担当精神,学习到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学习到严于律己、严守规则的优秀品质。从事法院工作,要坚定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守牢公正这一司法灵魂和使命,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在细节上严谨认真,深刻理解法律条文,精准适用法律,在法定范围内穷尽一切手段力促案结事了,以公正裁判力促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还要严格执行“三个规定”,强化规则意识,浩然正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感谢英模榜样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不忘继续践行英模精神走好未来法治建设的道路。
我们看到的一年四季的景色,是那样美丽动人,但盲人却看不见,他们一生生活在黑暗之中,没有一点儿光明与美好。
为了更好地理解盲人,我与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次盲人的感觉。我们走到公园里,边骏就帮忙把手帕蒙住我的眼睛,我的眼前顿时一片漆黑,见不到一点光明。我走了几步,忽然感觉自身失去了平衡,一下子就摔倒了,但我根本没有感觉到自身的疼痛,我想:原来盲人走路时那么困难啊!
我又想:盲人干活是怎么干的呢?于是,我决定试一试,我拿了一些石子当一盘果实,端在手上。走着走着,我又摔了一跤,石头掉了。我又想:盲人好难当啊!
我把手帕摘了下来,眼前又恢复了一片光明。我凝思了好久,盲人走路做事,可真不容易,随时随地都有栽跟头、碰钉子,甚至是生命危险。而他们大都非常坚强,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困难,自强不息,干出了常人难以做好的事。比如说,大家熟悉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俄国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盲人,这部书是他在病床上花费了三年心血完成的一部小说。他们能够做出健全人都无法做到和做好的事,我大心眼儿敬佩他们。
通过体验盲人生活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作为一个健全的正常人,我们应该多去关心,帮助盲人。盲人过马路扶一把,生活中有困难帮一把,为盲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同时,我们更需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地针对教师的提高培训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笔者注意到,这种种培训、学习活动的内容大都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等方面,忽视了甚至是缺乏对教师个人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打铁要靠自身硬。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做教师的先得有一身过硬的基本功。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耳“听”八方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见解,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真正让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的平等对话,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要善于聆听,乐于倾听,练就一双“聪”耳,这样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师还应时刻留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甚至要善于从学生的日记、作文中捕捉信息,聆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听众,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从而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
二、“口”吐莲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能说”,还要说得“巧”,说得有特色。激情四射的语言能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文采飞扬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含蓄幽默的语言可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可以说,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否成功。语文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口”吐莲花,相信他在教学中一定会左右逢源,用语言“粘”住学生,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的翱翔。
三、“读”占鳌头
1.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语文教师要经常性地示范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意蕴,如学习《童趣》,教师模仿孩子语气、神态进行朗读,或“怡然称快”,或“怡然自得”,或“呀然一惊”,教师读得抑扬顿挫,学生学得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学习《行道树》,教师包含深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则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理解行道树“这种命运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奉献浓荫”的精神。由此看来,语文教师有技巧的、成功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神迷其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使其进入心领神会的境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语文教师还要会“读”教材,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在不断阅读中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学素养,才能吃透文本,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并通过精湛的讲解、多层次的练习唤取学生的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让课堂焕发活力,充满智慧,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四、“写”出华章
1.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是一个教师的“门面”,是语文教师的形象大使,会在无形中增进教师的影响力。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往往是从细节开始的,漂亮的书写、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手势……都是学生乐于效仿的对象。教师规范的书写习惯,认真的书写态度,深厚的艺术素养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写好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一手漂亮的书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还能影响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对书法艺术普及和传承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语文教师不仅要懂得作文教学之道,更要懂得作文之道,要能够通过写作实践总结领悟,得法其中。语文教师要多尝试“下水作文”,努力成为一名作文好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亲历作文的甘苦与得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作文教学的主动权,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作文教学更具有效性,真正地上好作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要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师就应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我想,只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在听、说、读、写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无论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如何变化,他都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这就正如习武之人一样,只要练好了内功,不管招式、套路如何变化,他应对起来断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英模精神鼓舞斗志,英模气概激荡人心。最近我参加了很多英模教育活动,无论是影片《平安中国之守护者》,还是老一辈赣州检察人的光辉形象,还有聆听身边季检和钟致雅的先进事迹,我看到了他们坚守本职工作的决心,将工作落实落细的恒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们做的是一件件为民办实事、为民解烦忧的常事,但映射出的是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与忠诚。英模是时代的丰碑,只有认真学习英模,心里才会有英模精神,只有积极争创英模,英模才会常在。作为一名检察人,就是要学习他们牢记始终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检察初心和使命,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以“工匠”之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立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想一下原来我的父母在教育我的时候,运用的方法很多都和书中所提及的方法雷同。虽然我的父母没能给我创造优越富裕的生活条件,却让我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他们给我以信任、尊重、理解,时时刻刻给我激励,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给我提醒,用博大的胸怀宽容的对待我的不足,让我成长、生活的非常快乐。现在我还没有孩子,但是我发现把这种爱的教育运用到教学中,学会赏识自己的学生,就真的象周老师说的那样,赏识的言语和行动,像温暖的阳光,能融解人心中的冰山,在我的赏识下,我觉得我的学生是健康快乐而又自信的孩子,在快乐地成长。下面我简单的谈谈我在用赏识教育来教导孩子时的一些感受: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本身性质来说,就是面对学生极易受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校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的交流。孩子每每受到表扬和肯定后特有的自豪感是我这个当老师心中再也熟悉不过的风景,这恰恰证明了孩子渴望被人赏识。
于是在教学时我努力去赏识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好表现出于弱势的孩子们,开始时,我觉得真的很难,我发现自己的耐心真的有限,于是我一次一次告诉自己可以。随着我的不断的坚持努力,随着“偏见”这面有色眼镜的摘除,在赏识的眼光里,我很快就发现这些平时并不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孩子们其实很不“简单”,有的孩子调皮好动,但爱动脑筋,有很强的思维想象能力。有的懒惰贪玩,可是头脑灵活,心思活络,动手能力很强,有的脾气倔强,爱钻牛角尖,但做事很有毅力,完不成任务决不罢休。要赏识这些并不出色的孩子我该如何做起呢?我认为首先应接受孩子的全部,其次重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最后多加以鼓励和表扬。就象照镜子一样,在我的赏识和赞美声中,这些处于弱势的孩子们,渐发现自己的美好形象,他们不再自卑,不再胆怯,对自己充满信心。
书中谈到:“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领先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优点。”那么作对老师而言就是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是肯定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胡的。但是会实事求是,不过分夸大注意掌握好分寸。这以后,凡遇到学生有点滴进步时我都很关注并适度地鼓励,表扬。让有缺陷的孩子逐渐找回了自信。
今年班上转来了一个新生,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张口脏话,出手打人,加上比同年级学生高一个头,经常欺负同学,简直就是个班霸。天天都有学生来我这儿告他的状,还有些孩子跟着他学,惹得好些家长都有意见,说我们不应该收留这种学生。一开始我也感到很头痛,每次把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的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但收效甚微。于是决定改变教育方针,当他再犯错误时在帮他指出错误后,没有批评指责和大道理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善良很听话的好孩子,只是不能管住自己而已。要想让大家都喜欢你,你必需改掉这个毛病。老师相信你能做得到,你一定能变得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和出色。果然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器张又不屑的气焰立马下蔫去了,以后每次他再进办公室,在帮他指出错误时总不忘先表扬他的进步,再加以一翻鼓励的话。并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号召同学们团结鼓励他。在班级里,也是处处留心他的细微变化,发现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用赏识教育激励他。现在这名学生逐渐改掉了不良习惯,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孩子们所有的细小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孩子没有优差,只要在对他们教育的过程中施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赏识,这包括了尊重,信任,提醒和等待,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取到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并学会拼搏进取从而达到成功。赏识的力量不仅使孩子获得成功,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航航很调皮,每天午睡时,不仅自己不好好睡,还要发出怪声影响其它小朋友,让我们伤透了脑筋,有一天午饭后,带他们小便后,散着小步来到休息室,别的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可是航航却拿着小旗挥舞着,玩的很高兴,我在生气的同时一想,这不是教育他的最好锲机吗?于是我对孩子们说:“今天哪个小朋友睡得最好,我就把这面小红旗插在他的枕边”。
这天孩子们都睡得很好,尤其是航航早早的睡了,在他睡熟的时候,我把小红旗悄悄地插在了他的床头,起床时他看到了床头的小红旗非常高兴。见此情景,我趁机说:“以后谁睡得好,就会发现自己的床头插上了小红旗。”等到学期结束后,我们来比比看看谁得到的小红旗的次数最多,孩子们连声叫好。
从那以后,班里的午睡情况大有好转,我知道是奖品起了作用。
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则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职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它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八大教学素养
一、回答好三个问题。
(1)你要把学生带到那里去?
(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
(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二、具备三种基本功。
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三、把握三个前提。
即把我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四、做到三个读懂。
即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五、完成六个转变。
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学室教材编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六、明确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的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七、解读课程目标。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八、构建道德课堂生态。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我们不应该把道德课堂神秘化、复杂化,而应该简单化、行动化。道德课堂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的队伍,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公安英雄模范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乃至宝贵的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淬炼出可歌可泣的公安英模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的那样:“正是有了你们的辛勤付出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你们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一、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不是高中生活的延续。大学生活是学生在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成长经历,不再是高中生活的延续。以前的高中生活只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考大学”,所有的生活学习都为了这一个目标转,学生处在一种家长、老师的高压下学习,很难有自己的掌控权。而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学习生活更为自由,进入完全自主的状态,可以朝着自己喜欢的目标奋斗。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都会感到,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视野,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都跟高中生活完全不一样。
二、纪律教育
虽然说大学生活比高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学校同样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制定相应的条款来规范、约束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校纪校规是警示你什么不能做。
一直以来,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往往是通过思想教育来进行的,但仅仅依靠思想教育显然是不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正面说理,宣传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主管认识,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进而达到学生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行政管理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思想教育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规范化,条文化、制度化,从而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因此校纪校规成为强制执行了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学生因违反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而被处罚的有很多。在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学好学校的管理条例是相当必要的。
三、安全教育
近几年来,全国各高校因忽略安全问题或对安全重视不到位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件在各大报纸和网络中经常出现。对新生进行人身、生活、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组织新生学习《安全管理条例》,并剖析典型事例,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严格要求,严加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且是现在每个学校最为重视、也最为头疼的问题。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影响稳定,稳定影响秩序。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需要全校师生的支持和密切配合。为了学生的安全,学校在对新生教育时要要求大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四、心理健康教育
1、新生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问题由于受到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视野,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巨大改变,很多新生出现了各种对大学生活不同的反应。
正所谓“天才不是第一天生下来就是天才的”,换言之,一名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不是一进校门就是的。他本身有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很多同学在才进校门时就不同程度的出现“大学适应不良症”。生活的变化。不论是从生活环境还是生活方式上来说,都跟以前的高中时期大相径庭。以前很多时候家长都会帮助孩子处理好各种生活上的问题,比如“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花钱”、“某天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等。
可现在全部要由自己处理,很多同学感到了焦虑,没有归属感。学习状况的变化。从紧张的中学阶段过渡到自由度较高的大学,教学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某些地方上考试大学的学生来说,也许过去你的成绩一直在当地名列前茅,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可进入大学后发现,比自己成绩好的人比比皆是。这样就会造成这类学生的失落感。人际关系的变化。在中学时期的人际交往显得较为单纯、单一,都是自己的父母,亲戚,同学、老师;可到了大学,天南海北的同学有着自己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秉性脾气大为不同,大家素昧平生。刚开始也许大家会觉得新鲜,可时间久了,各自间操着自己的方言,难以适应,难免会有孤独感。管理方式的变化。大学是讲求个性的地方,学校不会给学生施加更多的压力。 在管理上就比高中时期自由了很多。“在大学,完全靠的就是自觉。”最典型的是:也许很长一段时间学生才会见到教授某种课程的老师一次,也许隔段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辅导员。大学实行的就是自主管理,学生全权安排自己的时间、金钱,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大学生有他特殊身份多规定的内涵。想要当好“自己的主人”就必须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负责。忽视对自己的“管理”,时间长了,就使自己成为了“没有责任心”的人。
2、如何让学生在进校时就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正确认识自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得到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摆在学生的面前。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找寻自我,时间自我,完善自我。正确的处理自我的问题是每个大学生不容回避的课程。能进入大学的人都很优秀,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位自己,一切从头开始。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对仪表容貌,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性格、品德、人生观价值的一种探讨。充满自信的人永远是最美的,更知道让大家如何去欣赏自己的美。构建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目标的人就不会无聊,有目标的人就不会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大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人。拥有目标就拥有美好的明天。关键是看自己如何付出,付出多少。一定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了兴趣和欲望就能够自觉地徜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正视挫折。遇到挫折时我们会很困惑,但这也是一次挑战,又或许就是一次机遇。当“风雨”来临时,我如何才能找到“避风港”。痛苦是必经之路,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我们不止拥有痛苦的体验,也更要拥有把不幸变为幸福,把令人心痛的缺陷变为新力量的机遇。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并保持快乐的心,就可以得到最珍贵的收获。正确的与人交往。人属于社会性的,群居的动物。在与人的交往中可以实现个人各种需求。
如何才能与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方言,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和谐相处,从而达到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相处,这也是新生的必修课程。大学的人际交往不再像高中时期单纯,单一,需要处理的各种矛盾也随之增加。
大学生要处理好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团圈、老乡圈、学习圈、娱乐圈等各方面的关系,让他们应接不暇。良好的第一印象、爱心助人、交往有度、善于倾听、适度请教问题、得体优雅的谈吐、学会赞扬他人、正视别人的批评、帮助别人做决定、勇于承认错误等都是处理好人家交往的必要手段。让新生在一踏入大学这座“象牙塔”时,就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愿。上好新生入学教育这门课至关重要。拥有“爱心,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的学生才是我们学校为之奋斗的目标。
最近阅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后,由衷地对该书作者冯恩洪老师产生了崇敬的情怀。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头顶的那些“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关工委全国教育专家指导中心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后担任的“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等等头衔,而是由衷地崇敬他从1985年受命担任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开始,到20xx年主动、执意辞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为止的28年时间中,不断创造性地进行了诸如合格+特长的课程改革、让每一面墙都说话的“第三课堂”建设、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管理文件的编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个貎不出众、平平常常的重点中学,提升为学生特长得到很大发展、各种获奖不计其数、高考上线率接近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校。在他的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我觉得上海建平中学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一、为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胆地将一本教材,分成三种进度进行教学,也就是建平中学倡导并实行的“差异课堂”教育改革
建平中学使用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种进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稍微具体点地讲是这样的:比如高一数学,分成适合学习较困难学生的A进度,适合中等程度的B进度;适合数学很好的C进度。根据全年级学生对数学这科教学进度类别的选择的统计人数,再分为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时间里,这三种进度的教学班同时上课。这样使选择不同教学进度的学生都能更好地听懂、学好。在一定时间后,经过统一考试,允许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重新选择。建平中学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后,教学质量得较大的提高,学生高考一本上线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稳定十年后,20xx年的一本上线率更提升到90%!这个模式推荐到内蒙古包头第二中学并实施一年后,该校的本科上线率实现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第二课堂”,在真正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里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建平中学曾经花了10万元人民币购置了短波无线电台,从此开展了短波无线电项目的第二课堂。此后不久,建平中学每年在由教育部、中宣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号称“五部委军事体育项目”的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拆装机比赛中有斩获,每年该比赛设置的金、银、铜牌,70%被建平中学参赛学生获得。高考虽然不考短波无线电收发报,但是,金牌高考加分50分,银牌加分30分,铜牌加分20分。这样,不是在培养和发挥学生特长中拉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了吗?
三、为了使每个学生全面合格,从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开始搞好“第三课堂”建设
冯恩洪老师是这样定义学校育人课堂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学校教育环境,称之为育人的第三课堂。冯恩洪老师认为:为了使学校的每一面墙成为有意无意中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都能“说话”的“第三课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么整洁,只要有教育意义的字画都可以上墙,甚至再宽容些,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上墙;谁的美术画画得好,上墙;谁的作业做得好,上墙;谁的试卷做得又整洁质量又高,上墙。当然,建设能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第三课堂”,决不是仅仅是在教室的四面墙上做文章,还有更多的办法和措施。比如给学生提供倾诉衷肠的环境“心理咨询室”、“周末饮茶会”等等。
四、为了使学校的发展更加平稳、高效,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全套学校管理制度
冯恩洪老师认为:学校管理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阶段,学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亲;第二个阶段,学校的管理是进食到法治阶段。在法治阶段,不是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而是符合这个流程,符合这个标准才是对的。学校管理的最高阶段是墙上无制度,人人心中有规范,这个最高阶段,我们叫做德治阶段。为了使学校管理从人治阶段向法治阶段过渡,冯恩洪老师率领学校各处室部门的主管人员利用18个月的所有双休日,编制了全校所有岗位的上岗标准、工作流程、奖惩条例等在内的,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所谓全员,指的是学校里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上岗标准,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操作最优化流程,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个岗位的奖惩对策。所谓全程,是指一个学校从学生进校到学生毕业的全过程,每一天、每一类事都有一个操作的标准。而最优化就是在每一个环节上努力地实现谁来做都能出这样的结果)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
当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现的时候,第一把手已经不需要事必躬亲了,因为常态下出现的问题都有标准管着,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学校发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来,思考两年以后学校该怎么办,学校该怎么发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标准的20多万字的学校全员全程过程管理最优化的管理文件之后,建平中学较快地由单一的一个学校发展成为由多个学校和分部构成的建平教育集团,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提高
教师怎样实现个人的发展与提高呢?冯恩洪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1.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使人变得更有智慧的事实上,冯恩洪老师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为教育部特邀基层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会议上作不限时的发言并引起强烈反响,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为建平中学校长。这都得益于冯恩洪老师长期坚持读书、思考。
2.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一节课,是自己已经上地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这,需要重新审视的环节。一个会反思、会读书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3.学会合作,实现双赢。除了读书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
这些合作既有老师之间的合作,还有师生之间的合作。
4.做复合型的老师。教师能不能上一门国家课程,开一门校本课程,带一个学生社团
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走出了60年来中国教师的单打一,走进了三合一,在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
从冯恩洪老师的成功到建平中学的改革成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读书、思考、实践”对于教师的成长很重要,对于一个校长或校长们更为重要。因为毕竟一个教师的作为影响的是一、两个班的学生,而一个校长的作为则是影响到全校几十个班上千学生的未来。所以加强学习、勤于思考,对于校长等领导们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书中提出的结论,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都是我们应当考虑的。读了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首先,在应用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已经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课程强调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需求,体验数学的“真实生活”价值。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从学生的这些经验出发,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再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乘法的应用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2袋大米,每袋3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例如,教学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口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等计算时,教师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练习中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其次,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分析和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探究。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知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对数学就会充满好奇、充满兴趣,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比如《位置与方向》内容的教学,就设置了同学们参观新农村的情境,通过参观新农村不同的景点,学习和认识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并会观看简单的线路图。“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中如果将静止的教学内容呈现成动态化,将理性的知识情趣化展开教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教学《认数》时,把教学例题和习题串联成“逛动物园”的户外活动情境。教学《烙饼问题》时设计成“小红请客”的情境,这样不仅仅是知识得到学习和掌握,也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再次,倡导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和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中将数学内容“过程化”为一个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体验和探索。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了解其生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教师设计摸球游戏,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摸出的球的颜色,判断摸出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比如摆小棒,画圆圈等)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觉得生动有趣,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
英模前辈们是时代的英雄,是我们青年民警学习的榜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立足本职、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情系百姓、为民爱民的公仆情怀;爱岗敬业、永不言弃的奉献精神。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学习和弘扬英模精神,将精神运用到自身实际工作中,让英模精神在我思想中扎根、开花、结果。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了新兴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的四名英模用朴实的语言、感人肺腑的案件、真挚的情感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作出的不平凡事迹。这其中,作为政法同行,对这些英模人物的付出及获得的成绩,又多了一份亲切、骄傲。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学习到司法为民的理念、甘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业务过硬攻坚克难的勇气;通过对英模事迹的学习,提高了政治站位,看到了差距,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在工作中,立检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忠诚为民本色,不畏艰险,捍卫法律的尊严和社会安宁。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英雄模范不仅是用来敬仰的,更是用来反思的、“对表”的、学习的,进而才能找出人生的价值意义、纠正人生的航向目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模范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就是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实质上是对每位公民的精神洗礼、灵魂塑造和价值重铸。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每个人来讲,无论从事什么职业、职位高低,只要保持昂扬正气,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自己岗位上埋头苦干,在困难挑战前不屈不挠,就一定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都可以成为新时代的英雄。只要每个人都能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整个社会就会英雄辈出,就会凝聚起磅礴力量。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英雄是人民的优秀代表,是民族的闪亮坐标,是国家的模范先锋。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就能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学习英雄事迹,汲取前行力量。学习英雄模范们对党忠诚和对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学习英雄模范们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的执着。学习英雄模范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革命风骨。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的朴实。学习他们坚守初心、对党忠心的一腔赤诚。向榜样学习,要学习他们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可贵精神。
伟大的时代需要珍视英雄。当我们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讲好英雄故事,将英雄的精神发扬光大,让英雄事迹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帮助我们正确对待得与失、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用他们的事迹涵养人心,凝聚共识,增强社会各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