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2篇)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教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仅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教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所以,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当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欢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坚持欢乐的心境,做个阳光教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教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
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确定,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教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我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到达,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理解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形容爱的定义,可是我明白,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代替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正是这段文字,吸引了我的眼球,给了我无限的感动,让我受益匪浅。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这句话。作者龙应台的文笔是那样的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爱的气息,读着读着,一股暖流慢慢飘进了我的心房。
让我们慢慢来,让我们耐着性子学会等待。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反思了自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大声训斥。记得期中考试前一天,我和白教师一齐从会议室回到北教学楼时,老远就听到哈哈大笑的声音从楼上传出来,我俩边走边猜测着这笑声是从何而来。当时的我虽没说出口,但心里早已断定是我们班。于是,上楼直奔教室。“教师,崔晨曦给他的同桌讲笑话,他还大声地笑。”班长见我来了,立马站起来,气愤地说。听班长诉说的同时,我带着满脸的怒气瞥了崔晨曦一眼,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自我错了,低着头,看着桌上的卷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如果今日不给他点严厉的教训,我怎能安心?”想到那里,我走到他的座位,只见他的卷上仅写了几个词,看到这些,我便火冒三丈:“走,去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来盯着你写。”他一听,急了:“教师,别……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竟然这样对我说,我装出一幅很生气的样貌,走出教室,进了办公室,一会儿,他也跟了过来,说:“教师,对不起,我不应当讲笑话。”听他这么一说,我真想原谅他,可是,想想以前的种种违反纪律的事,都与他脱不了干系时,说:“以前,我总是心平气和地跟你讲道理,你也总是不断地向我承认错误,这次我再也不给你机会,打吧!”
他见我这么坚定,拿起话筒,拨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的工夫,她的妈妈赶了过来,明白他犯了错后,一向数落着:“这么长时间,付教师没给我打过电话,我还以为你表现得很好,没想到你这毛病还没改……”说罢,她看了看他手里的试卷,相当生气,此时的他再次认识到自我真得错了,赶紧写了起来。当我把学生带出学校回到办公室时,他已写完。我们一齐下楼、回家。
说实话,这样的结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天起,他那些过分的行为收敛了许多,也正是从那天起,他的名字再也没被值日班长写在黑板上。直到今日,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因他折服而自喜,也没有因我的胜利而置之不理。如果我学着安安的妈妈,耐心地与他交流,让他愉快的理解;如果我不冲动不叫家长,换一种方式教育;我就会带给他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上周四的一个课间,我让他下节课课后找我,他没有忘记,规规矩矩地进了办公室。我和他谈了好久,谈到他期中考试考得不错,三科都在九十分以上,表扬了他有写好作业的习惯;谈到了他的日记比以前大有长进,肯定了他有坚持阅读的习惯。并提醒他,如若能做到严格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教师相信他还会有大的提高。一句表扬,一次肯定,一种相信给了他莫大的自信,谈话结束,他准备回教室上课时,恭恭敬敬地说了一声:“教师,再见。”此时,我感到很欣慰。心中默默地重复着那句话:孩子,你慢慢来。教师对你有耐心。
事后,我重新拾起《孩子,你慢慢来》细细品读。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享受孩子一朝一夕的变化!让我们用心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片段,享受孩子一喜一怒的真实!长长的路,慢慢地走!长长的路,健康地走!
《孩子,你慢慢来》,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抓住了我的心。作者龙应台的文笔细腻,全书蕴含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爱的气息。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的成长的散文,简单的文字,浅显的语言,母亲的想法,孩子的天真,在书中表露无疑,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的谈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在叙述发生某件事情时,母子间的反应和对话,十分的生活化。龙应台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她自我的教育方法,用温情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鼓励他们自由、理性地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地成长。她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路上的车……这些文字是那么地朴实、细腻,简洁地还原着一幅幅岁月画面,没有议论、抒情、感慨,只是简洁的描述,让读者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若有所思。
孩子的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母亲慢慢地走。作者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孩子在中国台湾的幼稚园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样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一样?作者所有的爱都在细微,耐心中付出。作者懂得:爱,必须对幼小生命尊重,尊重缘于平等——从孩提时代起,就告诉他:你的名字叫做“人”。也所以,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才不会简单地去粗暴指责,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正直、诚实、优雅和担当……
这是孩子的成长手记,也是极好的启蒙日志。温情的教孩子看这个世界,鼓励自由和理性的思考,用安静、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孩子“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平常琐碎的句子,也因为有爱而动人。长长的成长之路,要慢慢的让孩子吸收丰富的营养,培养他们珍贵的品质——善良、同情、诚实、优雅和职责,收获友谊和爱。
孩子对于女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漫长的孕育之苦,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出现化成无限的甜蜜和喜悦。小小的身体将带着女人的烙印,延续着她的情感,他们彼此陪伴,以全新的心境体验生的痛楚和喜悦。她觉得那个生命是完全属于自我的,是自我跨越生死迎接到的宝贝,他将是她的全部。我细细的看过她写的每一段亲身体会,当我再经历的时候,感觉是那样真实,她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孩子,你慢慢来!”给了我很多启发,是啊,你慢慢来,慢慢的等你长大!
作为一名母亲,有了宝宝以后,我看见别的孩子,会有一种忍不住的关心,一种出自母性的表现,不像以往的我,对别家的孩子提不起兴趣,因为那时自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对小宝宝的感情也是从自我的宝宝身上开始培养起来的。
当大人觉得对于小孩该学习什么,该了解什么,总会把自我的意志强加于小孩的身上、脑海中。可曾问过小孩的意愿?也许小孩的身心发展是不成熟但不代表没有自我的意识;也许动作很慢,但总有做好的时间,不要看到慢腾腾,就强加其成人的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有时会很生气,有时也会对学生很大声。我是否能够细声细气地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愉快地理解我的提议。我是否能不批评学生,而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一样的学生运用不一样的、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充满欢乐。教师要带给他们欢乐,而不是无穷的压力。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不是赛跑,教育学生应当慢慢来,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多给学生一点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必须与家长一齐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我想对所有的教师们、家长们说一声: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暑假中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 ……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该界定显示出“一个经验”至少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完整性,即“走完其历程”。二是圆满性,即“达到完满”。完整性和圆满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经验”的。
应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能尊重幼儿对完整经验的需要,比如.给幼儿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幼儿唱完一首歌,帮助幼儿完整地经历一次科学探索活动,等等。然而,不少幼儿园在追求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所获经验的圆满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会不断地催促幼儿完成其作品;为了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得出答案,教师会缩减探索的时间,给予幼儿过多的直接帮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表面上看来,教育活动是完整的,教师引导幼儿获得了完成某一个教育活动任务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却是肤浅的,不具有累积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试图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常常会在关注幼儿经验完整性的同时,以牺牲幼儿经验的圆满性为代价。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的经验既完整又圆满呢?
一是分解。分解就是把原先过于庞大的“一个经验”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经验”。比如。要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就可以让他们通过几次活动分别来探索水的颜色、味道、流动,物体的沉浮等不同特性。对一首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歌词、初步学会演唱、歌曲演唱与表演、音乐游戏与创造等几个层层叠加的活动分步骤地逐渐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每一次都获得了相对完整的一个小的“经验”.而每一个小的“经验”的不断累积便构成了既完整又圆满的一个大的“经验”。这就好比我们成人在读长篇小说和看电视连续剧时的经验历程模式。
二是留白。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留白就是在教育活动设计时间歇性地预留一部分不做任何教学安排的时间。有了在活动设计时有意识的留白后,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才有可能从急迫的教育任务中脱身,才有可能用更多的心力来观察、分析幼儿:当教师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活动计划不一致时,才能根据幼儿现场的反应调整教育计划,切实追随和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通过活动获得深人、满足的体验。
三是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是幼儿获得高质量经验的条件。要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教师必须学会放慢脚步,善于等待,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探索。有了充裕的活动时间,教师才可以不急于让幼儿获得某个既定的结论,幼儿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寻找结论,自己发现和修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幼儿才会体验到挫败与成功,感受到困惑、激动、喜悦、失落、难过等各种情绪,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才会是饱满、充实的,并在与原有经验的汇聚中成为推动幼儿成长的重要力量。
捧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我感到自己以前对于《论语》的理解只能算作冰山一角。这部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哪些实际意义?她眼中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而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个人道德、品性和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追寻快乐人生的智慧。
一、真正的快乐来自心灵深处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足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更富裕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但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学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富足,其实当咱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就选择了无私奉献和精神追求。那为何老师们现在的怨言越来越多了呢?我想这就和于丹老师所说的人的视力问题有关。如果教师总是用眼睛去看周围那些拥有香车豪宅和巨额存款的人,那么你永远也不会快乐。可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用眼睛去看自己的内心,就能够每天从学生成长的点滴进步,从孩子的一声老师好,从家长的一句老师谢谢你,从若干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学生还记得你的生日并送来祝福等许多细小的事件中,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职业幸福感。
因此,真正的快乐并不属于有钱人,而属于心灵富足的人。
二、快乐的本性是平和
人们喜爱品茶,在茶的面前,就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快乐的本性犹如茶平和。茶的确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温不火。所以,茶能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性情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茶道讲求的是要让人身心愉悦,这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不谋而合了。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以平和的性情待人处事,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老师师德修养并不一定有问题,他是没有达到性情平和之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控制自己。一个教师只有性情变得平和,才能像茶一样,与各种性格的学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其实,教师面对问题学生老想发脾气,这样做不仅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害无益,对于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教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问题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用平和的心态创造教育的快乐。
三、快乐的核心价值是恕与仁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给别人干。这句话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比如我们教师,如果自己要做机械重复的工作,就会感到很烦,但给学生布置作业却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搞题海战术。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教师又有多少回在暗示学生如何如何回答领导的提问,实际在变着法诱导学生说谎。我们的所言所行距离恕字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人的一生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的一个恕字,那么他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书中对仁的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空隙。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的,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也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教师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理想的实现则必须依托于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我们在事业上才能有所建树;只有帮助学生实现理想,拥有幸福人生,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找到心灵的快乐。教师的一生都与学生紧密相连、荣辱与共。关爱学生、帮助学生、造就学生是我们收获快乐的唯一途径。
爱人爱己,悦人悦己,成人成己。人生路如果能够努力践行恕与仁,我们就会实现快乐人生的核心价值。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要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学生涯,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学生自然的生命个体,这样我们才能追寻到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学期,我拿到了一本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赞科夫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领导人。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联的教育曾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教育之一。众所周知,中国教育受苏联教育的影响很深,建国之初,我们曾根据苏联教育的经验对旧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这给当时我国的教育带来过积极影响。
在苏联教育界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有鼓动用共产主义教育青年的加里宁,他对教育下的定义至今仍影响着教育理论界;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欧美教育的克鲁普斯卡娅,她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芒;有改造流浪儿童的教育家马卡连柯,他提出的许多教育原则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宝库,也被广大教师所运用;有提倡教育促进发展的赞科夫,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实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此外还有像维果茨基、巴班斯基等一批教育家,他们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是作者以其长期实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十一章,以各种谈话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翻开书来,刚看第一章,我就被吸引住了。第一章讲的是“课堂上的生活”。其实这个说法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类似。书中有人认为像是在作文里描写儿童观察到的东西就是联系生活,或学语文时举生活中的例子就是联系生活。依我的理解,这确实是联系生活。也有人认为:——儿童是那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物,如果学校不能给以响应,那将会对他们欠下一笔多么大的无法偿还的债务啊!在此,指的是那些记忆犹新的、昨天或者前天才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件。孩子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可是结果怎么样呢?在课堂上,常常是根本不谈这些重大事件,或者是三言两语的一带而过,而孩子们很想倾吐自己的满腔热情,并且希望对不懂的问题得到解答因为是谈话,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可是,我本以为既然孩子们从自己家里的人那里,从电视里已经听到或者看到了,课堂上又何必重复讲解呢?书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就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交谈自己的想法,跟在校外偶然听到别人的谈论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儿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祖国前进的巨大的步伐。这里就会萌发出幼芽,从里面培育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来。是呀,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读到这里,我感觉到这一切很需要,但是做起来就有困难。首先,在上课时哪里有时间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其次,怎样跟儿童进行这种谈话?—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中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面以语文课的讲读课时的做法为例。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这样上课:把课文初读之后进行分段阅读和分析,然后把全文重读一遍,再把全文来个表情朗读。还不算完结,还要进行分角色朗读。—-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上的气氛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即使教师竭力想把课上的活跃一些,向儿童提出几个引起注意的问题,说几句有特色的话,但是仍然达不到目的。看得出来,儿童眼光里刚刚露出一点火花来,可是刹那之间就熄灭了。有时候,眼看着儿童就要“热情奔放”起来了,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按照教学法的规定,这时候却要转到重复朗读课文的阶段去了。我想,这些话触及了一个怎样上课的问题的一个新方面: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那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人的(也包扩一切有机体的)生理的存在。这就是说,人在呼吸,他的心脏在跳动,消化器官在工作,感观在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在任何一节课上,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但是,还应从精神生活(人的思想、感情、愿望)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精神生活可能是积极的、丰富的、多方面的,也可能是贫乏的、萎靡不振的、单调的。第一章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到底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意义?能否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为什么分析课文一定要先经过六个阶段,才开始阐述作品的中心思想呢?为什么加深对课文的完整感知一定要和阐明它的中心思想分开进行呢?为什么整篇课文的表情朗读要放在末尾呢?表情朗读是跟阐明课文内容和它的语言表达手段无法分割的!起初呢,我还觉得原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很严整,很有逻辑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样教授的,而且一直是这样教的。但是,现在读了专家的谈话,我也开始怀疑它的优点究竟在哪里了。
最近学习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未完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有效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有效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
在这本书中作者偏重于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顺其自然的不受伤害不被扭曲的成长,如:安安和弯腿的昂弟在抢一辆小卡车,昂弟抢赢了,把东西紧紧抱在怀里,死命抵抗敌人的攻击。妈妈看见安安突然松了手,退后一步。她正要安抚他,却见这两岁小娃儿端起两只小手臂,做出猎人射击的姿势,对准昂弟,口里发出“碰碰”的枪声,然后满意地说:“死了!”妈妈觉得惊心动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杀人”的灵感来自哪里。孩子爱听故事,妈妈给孩子讲过《小红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猎人的动作,有了“杀人”的动机。
妈妈为了不让孩子看到某些童话里的残酷和暴力,她用心去为儿子选择,哪些书该让两岁的孩子读?哪些不能读?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盗》后,就自言自语起来:我怎么能跟两岁的孩子讲这种故事?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他很谨慎地把这些有残酷和暴力的书移到书架上最高一格,保证她的儿子即使搬来小椅子也够不到的地方,把对孩子有益的书放到下一格让孩子看。从她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母爱的伟大。母爱,让她理性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根本没有时间自己休闲,根本没有时间慢慢来。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实上呢?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真的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吗?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
曾经我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学英语吗?在我看来肯本没必要,有很多家长跟我交流过,孩子上了小学后经常把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并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教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当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便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异常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齐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能够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教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我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我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我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本事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研究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此刻谈谈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齐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可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学校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学校文学。那次我和他一齐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我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齐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教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学校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应当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欢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最大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我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欢乐成长。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陽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陽光的笑容对待陽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
最近我学习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感受颇多。有效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厚的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研究者,是成功的教育合作者,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本书也让我对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产生许多的体会。
一、胸怀大志
理想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教师应该树立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为人生目标。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的工作是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辟一片绿地,播撒上真善美的种子。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我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么我便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我想我也应该有这样远大的目标,为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二、爱岗敬业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拥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在教师中,敬业是使所有其他素质成为可能的特征。好的教师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帮助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许多名师,都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中;他们的教育超出了课堂,敬业精神扩展到了学校、甚至社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把我全部的爱与热情献我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热爱学生
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与互惠的感受创造了一种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好的教师总是给学生送去温暖,即使没有报答;总是拥有极大的耐心,一边又一边的传授知识;总是维护着学生的自尊,给于信心。
四、学而不厌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近几年,教材地不断更新,加入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将大学的知识带到高中阶段要求掌握。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要向书本、实践、各种信息渠道学习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的教育生涯还很长。通过对《有效教师》的学习,我体会做一名教师不难,但是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就不容易了。同时也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加明确目标,想着做一名有效教师的.目标不懈努力!
放假期间,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这不是一本书,是篇文章,反反复复我把它当书一样的看了好几遍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一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
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
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
3、工作时间长,报酬少;
4、工作上的比赛无休止;
5、幼儿老师的安全责任大;
6、在社会,没有谁能瞧得上幼儿老师;
7、每天都在幼儿的吵嚷声中度过;
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疯子般。
9、为了布置区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
10、家长工作有难度;
11、当孩子们长大了,认识儿时的幼儿老师几乎是零等等。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从来没有一种学习如此吸引着我、感动着我,《青年教师成长之旅》它一次又一次地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让我从全新的视觉角度审视“我”、“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处于朦胧状态的问题迎刃而解,眼前豁然开朗。
收获最大的是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活动中历练,才能促成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必须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上成长起来。
赞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赞赏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孩子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
爱,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温暖,爱,可以让孩子更自信。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献出一点爱,时时、事事呵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教育的美丽。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爱”字。我想,我们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照搬书上的东西,要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宽容的心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要不断的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同事要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教会我作为人师者,在工作中如何追求与奉献,在生活中如何投入与面对,如何使自己的观念不断地体现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也让我学会自省,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回过头来看过去。我愿意做《教师成长》中的一名成长教师。我想,不只是我,我们一起学习的许多同事都将在这次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
《青年教师成长之旅》让我明白:“浪漫只是职业生涯的最初底色,幻灭也仅是岁月对心灵的一份涅槃,行动才是描绘蓝图的真正颜料。”对教师而言,再多的语言,再多的文字也比不上“行动”两字,“撒下种子,未必能马上收获果实,教师要有静候花开的耐心。”所以我对自己说:“行动起来,静候花开。”
最近在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感觉这书太理论化,也就失去了原本看小说的热情。
对于教育专著,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去消化。看了,丢了,也就什么都没了。想想这样的读书习惯很不好,所以在没有彻底遗忘之前,赶忙写点什么。不管是否有可取之处,多思考总归是好的。
在专著的第二章,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呵呵,可能说得严重了,或许自己早已成为了这样的凶手……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陽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对于正在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工作的老师们而言,《做最好的自己》无疑是最实用的书之一。李开复教授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念,即以诚信价值观为中心,包含六种姿态,决定六种行为准则,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寻找通向成功和达到卓越道路的抽象模型,对于青年学子们未来的道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雕塑出未来的自己是会有帮助的。
读完《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后,我试着闭上双眼,用心去感受这本书的真谛。我想学习李开复教授的所有美好品质,想象着自己哪一天也可以像他一样的成功。可是睁开眼后,我又被拉回了现实,我依旧是我,依旧只是个普通的女孩,依旧只是名平凡的老师,依旧没有开复老师的美好品质,依旧没有他的成功。现实如此,我不能逃避,但我相信我又能力改变。我不可能复制别人的美好品质,也无法复制别人的成功,庆幸的是我相信别人也无法复制我,所以我们还是做好自己吧,是的,我就是我,我要做自己,而且要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们要用信心放飞自我,简单的讲,就是要自信。所谓自信,就是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讲自己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并相信自己会成功。关于潜能,我们来分析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我们并不陌生。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巨大潜能,我们就好像故意在自己的潜能面前放置了一面凹透镜,潜能在凹透镜里成的“像”(也就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被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光线折射原理“缩小”了;反之,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并释放自己的潜能,我们就可以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这种效应就像在自己的潜能面前放置了一面凸透镜。因此,我们要自信,因为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其次,我们新老师必须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就是要有勇气。勇气就是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精神。我们当今时代需要创新,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会不畏失败,敢于尝试。我们常常社会生活压力太大,竞争太激烈,一不小心就被社会淘汰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勇敢去创新。当然,承认错位,从失败中学习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当代大学生被冠上“虚荣”的帽子,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了却不敢承认和对面,其实,我们做好自己, 除了走向成功外,我们也应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并在失败中学习。
除自信和勇气外,合作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时候的社会中,我们离不开合作。我们要学会与伙伴互信互。著名的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说:“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中国相关的流行语则更多,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说善于与人精诚合作才能顺利地取得成果。对我们现在来讲,学校是集体,班级是一个集体,我们是其中小小的一员,我们大家应该互相合作和沟通,只有这样,我们的班级和校园才会更加美好。由此推知,合作和沟通也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好,世界更加美好。
读完《做最好的自己》,我不再羡慕别人的美好品质,也不再幻想自己像谁谁谁那样的成功,我是我,独一无二的我,我要做最真实的自己,要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从书本中吸取知识是再正常不过了。但作为一名幼儿园的幼教,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去“读书”了。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方便,但同样,生活的节奏也变的更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很少再有机会去接触书本,甚至是电子书籍。
而在这次的阅读活动中,我们意外的得到了参与阅读的要求。尽管很意外,但是对我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充电机会。对于这次的阅读,我选择了基本与幼儿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童话。这些都能给我的工作带来帮助。以下,是我读书的心得体会:
一、对幼儿知识书籍的感受
这次的阅读,给了我很多的收获,尤其是这些幼教知识书籍,这些书籍记载的都是一些篇幅较短的实用知识经验,我每次都是趁着幼儿午睡或者自己休息的空闲时间来阅读。
尽管只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看书,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帮助可不小。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中,有不少都是非常实用性非常强的经验!我们老师之间常常互相交流,但是却渐渐的沿用了一套在学校中教导的方法。但是通过阅读,我学习到了不少更为出色的小技巧。这些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方式,更让我在各种活动和游戏中想出了不少的好点子!大大的丰富了我的教学。
此外,我也学习到了不少的幼儿知识,并且认识到了我们平常一些习惯中的错误,我不仅仅自己吸收了这些经验,并且还和老师们交流,经验,将自己的收获交流了出去,让读书的效益更大化!
二、对童话阅读的体会
选择了童话,本身是为了让我能更多的掌握也些教学材料,也能成为一些实用的比喻。但是,通过童话的阅读,我发现受益的不仅仅是幼儿,看着这些童话中的美好故事,我自己也深受其感染,在教学中要和更能理解幼儿们的行为习惯,并且能更好的去引导他们。
童话并不仅仅是安抚孩子们的故事,它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帮助。
三、心得感受
此次的阅读,不仅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是让我更加的热爱这份工作。同时,我也在阅读中认识到,自己如今的知识并不足以完成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不断的累积,不断的丰富自己!为此,我会好好的保留这个阅读的好习惯,在今后的也不断的提升自己!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 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后感作文。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
现在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 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
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
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
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最近这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直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通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在细读慢嚼中,我品出了朱教授反复强调的“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组关键词。
一、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第一项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二、写作
阅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为此,朱教授指出:“专业写作,对教师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行为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生活也是从写作开始。我们通过写作,超越了日常教育与家庭生活的碎片式经验,从而对自身进行不断反省,我们的教育必然因此提升,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完整,我们的人生就会从此而幸福。”
为了让教师们明白写作的重要性,朱教授举例论证:“有的老教师认认真真教了一辈子,之所以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就是因为经验未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将粗疏的经验提炼为精炼的专业能力,将浅层的教学感受深化为内心的实践洞察的最好手段。”并且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写作不断反思生活,才能明晰生活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最后,发出语重心长地召唤:“如果你想超越自我,如果你想让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成为永恒,不妨从现在开始教育写作吧!让精彩的文字记录你精彩的岁月!如果你能够每天把你自己的课堂记录下来,把你和孩子们交往的故事记下来,把你读书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仅你每天的业余时间会非常充实,而且你的进步也会非常迅速。”
三、静思
朱教授说:“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写作与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诸行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走状态。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静心思考,但存内心宁静方寸地的老师,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朱教授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轻轻合上《致教师》,珠玑般富有哲理的朴实语言萦绕于脑际,深切感受到与经典著作相伴的日子,心中充盈的美好。
朱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思考的行者。他总是以深邃地思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持续关注和研究教育,关注和研究儿童,几乎所有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并在身兼数职、要事缠身的间隙,笔耕不辍,把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笔端,终于成就了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滋养着一个个走近他,走进他著作的教育人。
放假期间,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
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后,对我启示很大,收获很多,这本书从教师人生最需要什么,教师教学最需要什么,教师职业最需要什么,教师教育最需要什么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最需要什么?
首先,教师最需要一份滋润心灵的爱心。“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爱孩子。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是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淘气包,都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日里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成功时,与他一起开心;学生退步时,与他一起分析;学生气馁时,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我相信对待学生需要无尽而真诚的爱。
其次,教师更需要一颗能纳百川的宽容心。宽容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爱,是博大的胸怀。宽容好比是春风,温暖着寸寸心阙。曾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句话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圣者,犯错也在所难免。更何况是小学生呢?现今大多数孩子是家里的“独苗苗”,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从小就养成娇气惯纵。所以,教师更需要一颗能纳百川的宽容心。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在11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伍尔夫读书随笔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高中话题作文范文新的挑战,从中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高中英语范文背诵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中国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读书心得范文们专着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高中随笔范文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小编精心推荐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在着三尺讲台上。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 “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假期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就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就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就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就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就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就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就是一种自然选取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就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就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就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就是他不要放下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此时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就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就应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就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仅就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好处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就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就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提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提议,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景,我会如故事中教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教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可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终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教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