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和师德修养心得体会(精选3篇)
学习了许多关于师德方面的明人名言,也意味着进行了一次师风师德的学习,我又一次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的形象,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形象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雨果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教师这个行业就象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学生就像那含苞欲放的花朵,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美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行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对自己更高的要求。
首先,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其次,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
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对学生的教育上都较缺乏经验,因此,我觉得以爱来教育学生更是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最好途径。教师怎样倾注对孩子的爱,怎样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呢?回首自己将近一个学年以来的教学教育工作,我觉得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理解、尊重为根底,以爱心为动身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动身这一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作为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挖苦伤学生的心。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动身,爱心是教育的前提,老师要关怀保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判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盼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盼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加深师生的感情,以使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二、耐心说理,稳住学生情绪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操纵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同意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说理,要有耐心,有充足的理由。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开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觉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假如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觉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四、提出期望,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崇拜的人,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教师在了解他们的理想之后,向他们提出要求,让学生生活在实现目标的期望状态之中。
五、宽严相济,在表扬中有批判,在批判中有表扬
“爱”并不能溺爱,更不能纵容和放弃,而是把对学生的温情和严格相结合。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不因为优生就“爱中无严”,也不因为差生就“严中无爱”。对于差生要“严中有爱,严之有序”,不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教师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诚相待,方可使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敬,就能主动接近老师。同时对于学生所发犯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加以指正,决不姑息。假如教师一味面慈心软,对学生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松散,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其实,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作为教师,我们在拥有宽容的同时也应该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总之,做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根底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呈现平等和尊重,才能呈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象我们所盼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师爱是师德之魂
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这种爱出自教师的职责,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永葆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中有明显缺陷的差生,很难。于漪老师说:“表达师爱,不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来实践的;老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做到师爱荡漾。”师爱荡漾,追求自然和谐,细雨润物。讲求真切、透彻、持久。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罗素语)。而爱的核心却是善。教师职业如何为善?从教师职业道德中更是难以尽数。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从教师的身传言教到教师的自我修炼,从教师学而不厌的钻研进取到教师诲人不倦的忘忧情怀。等等,形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无不包含着何以为善的道德策略。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一颗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师德是教师的良心。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学生也会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养人的良好品德。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崭新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点是平等,其特点是对话。
师生平等意味着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有潜在独立人格的人。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展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师生平等的蕴意还包括要理解学生,信任学个学生会成功。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呈现为两个人平等的“会晤”和“对话”,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将单向训导、垂直传达的关系转化为双向对话、相互沟通的关系。
学生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他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理性的爱。
师生平等并不是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则重要定律。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由于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只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心中便会坦然,会在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同时,会努力地创造一个促就学生自觉的环境。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曾说过:“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有愧,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
在中国,缺乏高尚师德的,专业素养绝不会是顶尖的;没有高超的专业素养,师德也会是苍白无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是相互促进、制约的。高尚师德的养成靠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磨练。教师要善于从师德修养的角度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从自我教学行为的变化改善师德修养。
三、寻求自我发展
我们已步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环境的改善,多种媒体的介入,一个班学生的信息占有量远远超过一名教师,“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因此,教师必须是一个终生学习、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的人。教师的专业结构应是处于不断的流变、革新之中的,因为教师专业总是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整个专业活动之中充满了创造性。寻求自身的发展的教师,会把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成功与持续不断的学习结合起来。并且不安于已有的成绩,始终像一名田径场上的起跑者,以昂扬的生气、精益求精的态度、学而不厌的精神超越自己。尤其在社会剧变、知识总量剧增的今天,作为教师应更清醒的认识到: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也才能完成社会的重托,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在终身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地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学习和进修不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也不只为薪水的提高这些纯粹功利的目标,更为自我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曾有一位教师这样说过:“开始教学的时候我是一个学科本位的教师,那时总是把学科放在首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我是教艺术的,……”由此,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修养、听说读写水平、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教育教学基本功。师德修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