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学生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面临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比如说,在我们前段时间开展的吃饭好习惯观摩活动中,我们为了吸引孩子,创设了“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当老师说“小熊过生日,请大家吃饭,请大家吃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回答“蛋糕”,但是老师推出的餐车上是饭和菜。
这是谁的问题呢?是孩子的错?肯定不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生日就是吃蛋糕”。完全怪罪于老师?也不行,老师的出发点也是好意,并且为之花了很多心思。我个人认为是对于活动设计,我们还缺乏一定的艺术,总之,只要是有一个情境就可以了,很多时候就是套用一个情境,而不管这一情境是否贴近孩子的生活,也不管是否有利于支持整个活动那个。类似的问题,在幼儿园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很常见。其实创设情境,符合学前段孩子的认知特点,但是我们好像进入了误区,明知道又这样的问题,又很难回头,并且从此越走越远。
收到满满都是爱系列绘本之《我爱幼儿园》,是针对入园宝宝克服焦虑情绪的一本书。虽然宝贝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年龄,但是提前“进入”幼儿园体验一下生活,对日后入园也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主人公安娜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妈妈提议她该去幼儿园了,安娜的担心就开始了“谁来帮我穿鞋啊”、“没人喜欢我怎么办”,妈妈安慰道“幼儿园有老师和好多小伙伴呢”。送安娜去了幼儿园,老师萨姆太太的出场,让安娜宽心了不少,“多漂亮的鞋子,我来帮你穿上好吗”,并指导“外套挂在这儿”,还给她介绍了一个小伙伴“这是汤姆,他也是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之后萨姆太太带着汤姆和安娜去找其他小朋友。萨姆太太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老师,她的关心,让初入幼儿园的汤姆和安娜能比较快地适应。
安娜的妈妈话语不多,但也是一位非常睿智的妈妈,“在幼儿园做一样好玩的东西送给我,好吗?”看似妈妈在给安娜“布置任务”,实际是让安娜在幼儿园找到好玩的事情。
另外,在幼儿园找个小伙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看,这些泰迪熊一直哭个不停,他们不乖”汤姆说,“可能他们想妈妈了”安娜说。跟初入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状况和心理很相似。“我们带小熊去散步好吗”,于是他们带着小熊去了学校好多好玩的地方。萨姆太太还让他们两个当小帮手,并夸奖道“你们俩都很能干”,让他俩很快地融入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的生活对所有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所有的小朋友都排队上厕所,但还是有小朋友尿裤子了;上完厕所要洗手,汤姆忘了把袖子卷上去;老师要求大家安静地回到座位上去,但是有的还是跑着回去;老师让大家乖乖坐好,小朋友们还是连蹦带跳的。在这种“闹哄哄”的情境中,汤姆和安娜坐在了一起。孩子们唱歌,拍手,还到教室外面去玩,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妈妈接安娜的时候不忘问安娜今天做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安娜说“我交了一个好朋友”,并问到“明天还可以上幼儿园吗?”
安娜很幸运,她有一个睿智的妈妈和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是每个宝宝入园都能碰到这么好的老师,所以做父母的要提前把幼儿园的生活了解一些,平时有所侧重点的锻炼。看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宝宝入园前至少有两件事情要提前锻炼,一是锻炼孩子自己换衣服、鞋袜,二是锻炼孩子自己交朋友。总之,生活能基本自理,能轻松找到一起玩的小伙伴,宝宝入园基本就不成问题了。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好的地方就是后附英文缩小版,可以念英文给宝宝听呢。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静下心给自己充电拜读了陈磊老师所著写的《体验孩子: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案例》。本书列举了宋庆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13个案例。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何创设一个能吸引儿童、引导儿童活动的区域环境的答案,书中也能对区域合作游戏开展的策略分析采用案例剖析的形式来阐述观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提出: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等等。本书中列举的案例有环境创设与生成策略,观察倾听与回应策略,分层指导的认知策略,操作探究的经验积累,个别启发的引导策略,集体活动的交流指导策略等等。其中“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合作游戏的设计”对我启发很大。
书中提出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等等。对此我觉得这正呼应了《纲要》。《纲要》中指出:区域环境的创设应该从幼儿的水平和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要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还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老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组织幼儿活动时,老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去,当孩子之间发生争论时尽量不当“裁判员”,而是根据区域情境的需要对幼儿的语言或者行为作出反馈,或者偶尔提些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游戏。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可使幼儿逐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让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能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并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合作的乐趣,同时促进区域游戏活动更好地开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自由选择、自发探索的自主活动,为幼儿们所喜欢。在活动中,幼儿们通过持续不断地实践与环境相互作用,培养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与集体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有所区别,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中心的一种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指导更多是非正式的、隐性的和机动灵活的。对3至6岁的儿童来讲,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应更多地选择那些结构性低、非正式的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更多的技能。比如:孩子们在进行建构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自行商量活动中要运用的材料,让孩子们自行收集搭建主题作品。这样孩子们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性和自信心。
对于我来讲,平时虽然对幼儿的区域游戏进行仔细的观察,但是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方面还是比较不足的。书中的案例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作为老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分层次进行指导。
我认真读过《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后才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其实,读过此书之后感受颇深。很多时候成人自以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则教导孩子,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是我们有意识的闯入了他们的世界,破坏了儿童世界的法则,还沾沾自喜的认为我们是为他们好。其实,作为异物闯入孩子的和谐世界的我们所做的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日常规律和相关法律教导孩子要怎样做,而是要认真了解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的内心,当孩子们能够安心放心的敞开心扉接纳你的时候,你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开始发挥你来此世界的引导者的作用和目的,而在这之前,一切都是徒劳无功。
孩子的敏感期即为关键期,而孩子关键期的发展是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作为一名老师,要在充分了解孩子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孩子,最大限度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孩子的不一样年龄阶段有着相对应的发展关键期。
0——2岁:新生儿从刚刚出生就开始敏感的对待这个世界,无论从视觉、听觉、口腔、手、还是行走和语言方面,都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关键期。当新生儿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他们就从视觉开始观察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这时的我们要为孩子带给科学的视觉环境,这不仅仅仅单纯的是为孩子锻炼眼睛的潜质,更重要的是在视觉敏感期的阶段的孩子的视觉与大脑发育与治理的发展都有务必的关联。视觉是人脑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显著影响脑部发育。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用口认识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现象不断出现。当我们发现吃手指的现象在孩子生活中发生的时候,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绝对性的禁止。孩子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他们用口去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从口到手这需要一个时刻过程。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相反,很多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还是出现吃手这一现象,这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家长的制止的原因。
2——4岁:这阶段的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由独立个体成长到群众生活。很多时候,我所在的小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在椅子上爬来爬去从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这些现象,最初的我是采取制止的方法告诉孩子们这些行为时不正确的,而不没有深刻的反思到这些正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识的产生、空间感、和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发展。对待什么都是我的的孩子,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选取,不好谴责还自己的行为,若是强迫孩子归还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正确引导孩子的同时,要给他们足够的权利自己决定。而孩子对细小事物的观察,皮亚杰认为:儿童首先是透过简单图式发展认知和认识外在世界的。因此,儿童起初对世界的认识务必是从微观开始的,并且外在世界在他们眼里也是微观的。亮晶晶这一现象几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一天都在上演。从开始的制止到此刻的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我深刻体会到观察细小事物对孩子的重要性。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带领孩子进行一节对亮晶晶的观察教育活动课远比经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学、实际且更能解决问题。针对每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哪些关键期在这阶段发
展对孩子进行了解,是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仅仅如此,很多时候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还会出现排斥一些孩子的个性现象,原来这正是孩子处在人际关联的敏感期。这时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关联的重要性。人际关联很好的孩子和人际关联很差的孩子的区别不是在他们喜不喜爱交往,而是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潜质。行为表现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表现友好、用心的交往行为就会受欢迎,而那些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儿童。这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便显得至关重要。但很多时候,这两种孩子都会受到老师的关注,而经常会不记得受忽略儿童,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这时,我会经常发动全班孩子进行记名字的游戏。那些孩子们都不记得名字的孩子在某一阶段我会采取着重让他们进行表演、回答问题等方式使其受到关注。虽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技能,但至少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解决孩子之间出现的问题。
年纪再大一些的儿童,比如4——5岁的中班孩子会出现一些关于婚姻和性别方面的问题等,5——6岁的大班孩子会在秩序方面、文字符号和数的排列组合等抽象方面产生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最为儿童导师的我们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正确指导孩子走出困惑,不进如此还要重视家园教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但只依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很多时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是当他们一旦意识到就会自己反省,他们有自我反省的潜质,而作为老师的我们,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的必经过程。老师的耐心教导,家长的支持配合,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透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很高兴在20xx喆妈公益阅读终年终回顾:“金钥匙在行动”有奖征文大赛中获得奖励。我收到的是漓江出版社的《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和孩子一起画画》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开本不算大,这两本书都是由德国的弗莱娅·雅福克所蓍,作者长期在德国罗伊特林根市华德福幼儿园工作的老师。本书记录了德国华德福教育的经典所在,是国内第一套直接从德语翻译过来的书,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华德福幼儿教育实践的丛书,是出版社送给父母和幼儿老师的最好礼物,先说说《和孩子一起画画》这本书很适合我这样没有画画基础知识的妈妈来学习,最近的天气不是下雨,就是雾霾不能多在室外活动,刚好收到这本《和孩子一起画画》书,于是我们就照着书上的步骤来画画了。
首先是彩色蜡块画,我们暂时没有这个材料,于是我们选择了用油画棒,画西瓜,先用绿色的油画棒横握住,画一条绿带,然后再用红色的油画棒竖握,在绿色的外面画弧线,再用黑色的油画笔在绿色上点几下,这样一块切开的西瓜就画出来了。是不是很好学啊!
家长要关注孩子画画的过程,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去辨认孩子的画,问问孩子画了什么,最好能给孩子的画做一个记录。
作者强调不提倡给孩子看或让他们模仿拟人的动物画。也就是不要给很小的孩子先入为主地确定一些固定的模式来画画(比如卡通画)。
书中还介绍了用湿水彩绘画和用植物颜料来绘画两种方法。我和孩子也的准备去试试画,真的都很实用和容易操作,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请家长把这套书带回家吧。
再说说《幼儿园的工作与娱乐》,这本书虽然书的开本不大,但翻看起来还是很方便的。封面和封底都是以绿色为主的书,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书中的每个小孩都是不一样,孩子从出生到7岁之前,都是模仿和学习的阶段,他们从身体的各个器官发育完整阶段开始,孩子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能将自己的手脚五官运用自如。父母从孩子出生以来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颜色,他就图什么颜色。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老师。
华德福幼儿园给孩子们成人所做的事情让孩子们来体验:雕刻,缝缝补补等等,使孩子在无意识中寻找到自己成长中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经常说孩子的东西都是宝贝,有时我不小心拿走一张纸,儿子就和我急,原来那是他的恐龙蛋。孩子会把一个自己做的线团说成是做了一只小鸟,而了我的孩子又把线团说成是小羊。通过这样的缝制让孩子达到心灵手巧,锻炼孩子的毅力,使孩子的总体规划能力也得到练习。
虽然书一共只有一百二十多页,可细读内容却发现,这本书要慢慢读,要用心去品才行。作为家长要弄清楚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在游戏中引导孩子,使孩子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可最近,一本孙起英的《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这本书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
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我曾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拿着笔不知所措;有的无目的地在纸上胡乱涂画;有的东瞅瞅西望望,看到同伴画什么便画什么……幼儿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学前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本书在实施操作篇中给了我几条很好地建议:首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幼儿感兴趣的题材作为创作题材。其次,创作开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或者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明确创作主题、与创作相联系的绘画内容以及可以如何表现等。再次,应为幼儿提供简单易学但具有变化性的绘画材料。最后,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应多观察,当发现幼儿停笔不动或左顾右盼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心态,多给幼儿正面回应,找出幼儿成功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建议的提出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如:“刚才想画什么的?”“哪里不会画了?”“看看旁边小朋友画了什么,对你有启发吗?”……通过言语上的提示、问题的启发,帮助幼儿找到创作的方向继续下去。
还有在美术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结束了,仍有些幼儿因种种原因还未完成自己的作品。那么这时教师该不该进行活动评价呢?怎么评价?很有幸在本书的发展评价篇中我找到了答案:首先,教师要观察还没有画完的幼儿有多少,如大多数没完成,不必着急评价:如只有少数几个就可以进入评价环节。其次,教师要将这些没有画完的幼儿作品与画完的展示在一起,并与未完成的幼儿说:“等有时间你们还可以画!”评价过程中不要回避这些作品,因为他们只是没有时间继续画,并不是画得不好。最后,老师要分析没有画完的原因,如果只是因为在构思、构图上比较复杂,所需时间长,教师只需为他们提供再次作画的时间就可以了;如果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可与幼儿交流:“今天在画画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下次需要老师帮助吗?并对其作品给与肯定,以增强幼儿下次创作的信心;如果是因为不能集中注意力,易受外界环境干扰而延长时间,则有必要对其进行行为习惯上的培养。
如此好的建议还有很多,推荐大家有空时赏析。
读完这本书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