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寄语

要做好观念、角色转变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新生首先要适应新环境。“美国很多大学在新生阶段淘汰率很高,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注意在新环境的适应和过渡。”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说,新生们跨入校门就意味着真正走向社会,要注意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说,新生入学后要“拓宽视野,把眼光从家庭转向社会,从中国转向世界,从中华民族转向全人类。这三个转变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新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要注意学习方式、内容转变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要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现在的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也给年青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很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侯自新说,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时有很大不同,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踏踏实实地学习,从基础开始。同时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大学的学习最主要是靠自觉,比如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学习等。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文科学生也要加强科学素质修养。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大学中的学习内容与中学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一定延续性。新生们可以适当提前了解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籍。

学会独立生活,融入集体

顾秉林说,在生活上,新生们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遇到问题时主要靠自己调整、解决,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在为学之前,应首先学会为人。

王生洪说,大学的环境相比中学有很大变化,大学更强调独立。应更积极、主动地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环境里去。多找老师谈想法,多向高年级同学讨教。

谢和平说,新生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要注意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的转变,关怀他人,关注社会,多一份社会责任感。

校长们表示,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很不容易。然而,考上大学并不是目标,应看作吸取新知识和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一个机会。上大学后千万不能放松,要继续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多了解社会,参加实践,争取思想上的进步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高分到高层次、高素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大学里,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做有用的人,学好知识,将来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此外才是学会做成功的人,”谢和平语重心长地说。(新华网/记者林立平 廖雷)

附: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

教育部部长周济:大学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10日在北京强调,中国需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但对大多数大学而言,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周济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式上说,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大学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从国家利益看,中国必须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但对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周济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证明,每个学校都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突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成各自办学特色。“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都要重视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周济强调,要积极推进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内部环境与制度建设,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政策导向和评估体系要更加注重选题和成果的原创性,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培养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大学在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方面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8月4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始举行,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特区以及中国内地的多所知名高校校长就“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和“大学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两大主题进行了探讨。(新华网/记者廖雷 林立平)

周济:中国高教取得“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10日在北京表示,6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下一步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取得新的跨越。

周济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式上说,中国已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在校学生超过2000万人。2004年全国高校全日制学生招生规模达420万人,毛入学率达19%,而1998年仅为108万人。中国高等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是6年前的5倍,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以前的10倍。

周济说,中国高教目前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这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他表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和动力;国际科技、经济、政治变革和竞争态势要求中国高教实现新发展;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尤其是“人才强国”战略为中国高教发展提供新机遇。

周济说,近年来,中国高校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一批综合性大学,规模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下一阶段要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重点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他说,下一步要继续提高高教规模,尤其是发展民办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新华网/记者廖雷 林立平)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 中国高校校长寄语新生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中国400万顺利通过高考的幸运儿即将跨入大学校门,开启人生新的阶段。作为新生,他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未来如何把握?10日在此间闭幕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的大学校长们给出了他们的建议:

要做好观念、角色转变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新生首先要适应新环境。“美国很多大学在新生阶段淘汰率很高,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注意在新环境的适应和过渡。”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说,新生们跨入校门就意味着真正走向社会,要注意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说,新生入学后要“拓宽视野,把眼光从家庭转向社会,从中国转向世界,从中华民族转向全人类。这三个转变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新生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要注意学习方式、内容转变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要珍惜在大学的学习机会。现在的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也给年青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应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很好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侯自新说,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时有很大不同,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踏踏实实地学习,从基础开始。同时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大学的学习最主要是靠自觉,比如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学习等。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文科学生也要加强科学素质修养。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说,大学中的学习内容与中学有所不同,当然也有一定延续性。新生们可以适当提前了解大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书和参考书籍。

学会独立生活,融入集体

顾秉林说,在生活上,新生们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遇到问题时主要靠自己调整、解决,要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在为学之前,应首先学会为人。

王生洪说,大学的环境相比中学有很大变化,大学更强调独立。应更积极、主动地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环境里去。多找老师谈想法,多向高年级同学讨教。

谢和平说,新生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要注意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的转变,关怀他人,关注社会,多一份社会责任感。

校长们表示,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很不容易。然而,考上大学并不是目标,应看作吸取新知识和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一个机会。上大学后千万不能放松,要继续努力学习。同时,还要多了解社会,参加实践,争取思想上的进步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高分到高层次、高素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大学里,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做有用的人,学好知识,将来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此外才是学会做成功的人,”谢和平语重心长地说。(新华网/记者林立平 廖雷)

校长论坛闭幕 “思想风暴”洗礼中国高校校长

“如果是在自由市场,你带一个苹果来,我带一个苹果来,大家经过交换,最后每个人得到的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思想来,思想和思想交换就能变成无数的思想。参加这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我们每一位大学校长都带着一个思想来,却带着无数思想走,这就是我们所获得的总体收获。”

今天下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会上的这番激情讲话,道出了经过一周“思想风暴”的中国大学校长的共同感受。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普遍进行了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大调整与大学自身的深刻变革。其主要趋势是,更加强调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加坚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形式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加倡导在大学的教学与管理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更加突出教学工作的基础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高水平大学、新兴学科建设和尖端创新人才的培养。

近距离地听世界和中国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讲述各自的办学理念和思考,相互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思想交锋,对众多的中国大学校长而言,如同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

一个好的大学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

连续两次参加论坛的山东大学校长展涛说,从国内外这些著名的校长演讲当中,我感觉到他们对大学发展的使命感和教育理念深层次的理解,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我们从整个世界发展的高度和视野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时候,更加感到作为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肩上所担负的责任很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大学处于全球化的环境中,不论是选拔校长还是招聘人才,竞争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中国高校靠什么吸引人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认为,一般来说要靠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还要创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一个大学如果找到三种感觉:学生的自豪感、教师的尊严感和工作人员的成就感,这三种感觉能够同时并和谐地存在着,这个大学就是健康的。

中国的大学要避免趋同化,“不能只有一片高原而没有高峰。”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说。“参加这个论坛,我最深的感受是明确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他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分层次、多类型的。不同的大学要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好的大学不一定都是规模大的大学。农林水地矿油这些行业院校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朝着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一哄而上。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还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对大学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校长不止是看他的学术水平和融资能力,还要看他能否管理好一个学校。徐显明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应该具备4种能力:第一个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第二是寻找一批能力比他强并愿意与他一起工作的人,第三是寻找并发现资源,第四是能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在大学管理过程中,无数的价值取向处在冲突中。大学校长在创新与传统、公平与效益中作出选择,把冲突降低到最低点,实现学校利益的最优化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