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反思【汇编30篇】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精选30篇)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设计,使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一个数的绝对值实质上是数轴上该数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数值,而这种几何解释反映了概念的本质,学生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再概括上升到形式定义上来,这样比较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同时使得绝对值概念的非负性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教学中对-a所表示的数学生理解不到位,下节课还应采用不同方法加深理解。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

这是一节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课,本课内容讲的是明清对外关系中有关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的史实。其中包括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通过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了解事件经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学会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的经过,从中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能依托历史事实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及补充的课外材料,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中国台湾的历史沿革这一主题,对历史上中国台湾的情况作一归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反击战,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从课堂中学生的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均能出色地达成。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3

我认为所谓的“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们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老师以引领的方式带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其单元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组的学习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本单元大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先睹为快的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本单元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单元导读课对我及学校的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这课到底具体怎么实施,环节如何设置,教材处理到什么地步,都是单元导读课所要关注的问题。本单元的主题是 “以诚待人”。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教他们以诚待人,并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启示,所以这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么“导学、激趣”就是本单元导读课的重中之重。其次,单元导读课要注重整合性。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以诚待人”进行的:由讲导读引入本单元;让学生统揽教材看一看本单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对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最深?这些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来进行的。所以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4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奠定学文的感情基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部分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图片,相机介绍他的背景及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搜集并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深入学文的探究意识。

二、自主朗读,图文结合渲染气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读,朗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发挥教材的课程功能,依据教材、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重组,以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多媒体找出作者安徒生给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一个怎样的结局,并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的学生在比较中品读,在品读中有所感悟,形成见解。使学生明确小女孩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唯一疼她的奶奶时是幸福的,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而幻想过后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别是她幻想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学生汇报时,配以多媒体演示加深体会,加强理解。教学中既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内心感悟更趋多元化。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5

《翠鸟》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课文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文字上的一个亮点,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要学习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贴”、“一眨眼”、“注视”、“蹬”、“叼”、“刹那间”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渗透爱护大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动物也应该自由自在地生活。

如果说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敲门砖,情趣则是语文教学的精神催化剂。教学中,尤其是讲读课文中,我认为课件适时地引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读书时的情感投入,确实起到积极作用。

我在教学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时,及时利用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翠鸟外形的美丽和行动的敏捷。然后再充分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与句子品味语言美,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在朗读中想象、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师的板书,引导学生背诵描写翠鸟的外形的段落,然后让学生仿说自己喜欢的鸟或者其他动物,学生在说的时候及时指导叙述的顺序,帮学生理清思路,最后再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读与写关系与魅力。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能读出翠鸟的机灵、敏捷”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内评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蹬”、“叼”、“刹那间”应该如何变化读。再进行男女生、师生赛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读好书,感受阅读的快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鸟类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会自觉地爱上这些小生灵,并时时处处保护他们,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让人和动物能友好、和谐地生活在美丽的地球村里。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6

第一次上一年级的美术课,刚拿到教材看到这课内容时,很是头疼。因为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第一课。就要求学生集体合作,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就想小组合作让四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一个主题展开想象、讨论、分工、绘画。可时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对某一主题进行展开绘画吗?不能。如果靠老师手把手地教,这么多地小组根本指导不过来,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再想如果放手让学生自由绘画,那么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于是打开教参看到上面的设计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难道我不能设计一种形式,既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又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去完成吗?经过一番设计,我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用各种美术教材和工具布置出游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说说:“你认识了哪种工具?怎样画更漂亮?”并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最后要求孩子们在体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学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最后就是想象力的解决了,我打开了几幅画,让孩子继续分析,我说水果能真的跑吗?孩子就说不能啊。我就继续发问那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就这么画呢?孩子很自信的就说是用了想象力啊?那你会怎么用想象力呢?让他飞起来,给他建房子……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又给他们介绍了集中适合集体作画的主题。给学生观察。学生们说的的很好,说出了用的各种材料,颜色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很丰富,作业完成的出乎我的预料。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深感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7

我在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有两点:

1、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我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像在操场上百米赛跑的学生来类比电流,这样学生较易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2、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一下效果

(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在本节课上,我需要以后注意的是:在电流和电路的基础知识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教师黑板演示连接代替了学生,当学生自己动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会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以课程改革为标准,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8

50米快速跑是发展学生快速跑动作能力的重点教材之一。要求学生在保持姿势的跑进中,坚持以最快速度完成50米跑的距离。50米快速跑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等精神。但教材较单一、枯燥,因此,上课时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要多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途中跑的动作方法,为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感到枯燥,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辅助练习中利用,利用敏捷梯来训练训练步频、步幅,又利用原地摆臂练习和高抬腿跑练习,提高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前脚掌着地、快速蹬地等技术动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小步跑踩敏捷梯练习,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力量、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学生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9

-一、活动目标的反思: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目标的制定要全面,符合幼儿的实际。根据本班幼儿的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两个个目标:

(1)了解《小黑鱼》这个绘本故事的主要情节,并乐意讲述。(2)尝试在困境中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

第一个目标在活动中基本达成,幼儿能学会用老师提供的线索来阅读,并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第二个目标的达成较难,因为比较笼统空洞。建议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后迁移经验到生活中来达成。

二、 活动过程的反思:

(一)思得1.绘本的教学对幼儿来说很新颖的,尤其是小黑鱼绘本幼儿都没有接触过,幼儿对于故事很感兴趣。

2.刚开始我给幼儿提供阅读的线索,让幼儿带着问题阅读。这问题的提出,幼儿的阅读活动就是寻找答案、揭密的过程。他们会很期待书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一条条线索的提供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出来,很开心。

3.活动最后环节让幼儿欣赏小黑鱼的视频,幼儿看着故事一起再次完整欣赏。幼儿都喜欢这样的形式。

(二)思失:

1.教学设备的运用。在活动中,我利用幻灯片给幼儿提供线索。可惜的是没有让幼儿看到书本。如果幼儿在分段欣赏绘本后自己在翻一翻、看一看会更好。

2.教育契机的应变。在活动的最后小鱼们把大鱼赶走了,幼儿都很开心,如果教师在这时点出团结力量大,让幼儿感受小鱼团结精神会更好。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0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华少年的心,通过朗读,明显感觉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朗诵诗。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朗颂表演,通过朗诵体会诗意、掌握节奏、学习集体朗诵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学均以4人为单位自由分组,进行朗诵,大家训练十分踊跃,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学都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了风采。

反复朗诵后,学生也总结出本文是从中华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历史、人物、近代的耻辱、旧中国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的决心等方面来写的,视野非常开阔,文笔遒劲有力。学生在不断朗诵、不断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国的知识。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照样是由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中,焦柔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问同学们谁能回答,谁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学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约意思,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1

石晓丽

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我鼓足勇气,决定承担年级集体备课交流课的教学。在充分征求,采纳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下。我博采众长,经过认真研读教材,深思熟虑,决定采用刘畅老师的“阅读教学‘激情导读’创新教学模式”和“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两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挖掘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嘎羧重情重义的人性美,适时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给学生一写法,即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写的。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给课文定好位,然后进行教学设计。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课文的内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时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这里我只想真诚地给大家汇报一下。我在备课时候的几点思考,以及教后的感悟。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专家、领导以及同行门批评指正。

沈石溪的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__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2

本周进行了分享阅读《机器人》教学活动。

活动第一环节——以模仿机器人的动作和幼儿进行“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引出读本的主人公“机器人”。然后请幼儿观看封面。

在第一环节实施过程中,就遇到了一点小意外!孩子们都说:“老师,看不清”。(这个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孩子人数较多,另一方面读本摆放和幼儿距离较远造成的。)画面上有很多细小的部分不是很明显线条也比较模糊,所以根据孩子们看不清的问题,我立刻做出了回应把小书发给大家:“仔细观察封面,小朋友们还能发现什么呢?”。孩子们顺利的理清了老爷爷的身份、老爷爷和机器人的关系等问题。

活动第二环节——逐页阅读,通过细微观察,猜测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第二环节实施过程中,由于小书发放给幼儿后,很多孩子会好奇的翻看,面对混乱,我的阅读方式也由逐页阅读改成跳页阅读。跳页阅读之前先请孩子安静的完整的阅读一遍,然后按老师的提示翻到制定页进行详细的阅读:“观察机器人的动作和表情,科学家的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跳页阅读时先请孩子看3、4、5页,对机器人和科学家的表情变化进行有“梯度”的分析后,对第六页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什么机器人会这样呢?机器人和科学家有些什么样的想法呢?”

活动第三环节——回忆和总结故事,并对情绪变化的特点进行梳理。

在第三环节实施过程中,当孩子们看到最后一页时就会大笑起来,可见孩子们对故事内容的“体会”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情绪变化梯度的感受上还不太明显,词汇也不丰富,只有简单的高兴和不高兴,在活动中通过对读本表情的模仿,让幼儿感受不同的情绪变化,也作为下次活动的一个“引子”。 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重点突破。

反思:

活动中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有的是意料之中,有的却在意料之外。老师的回应策略关系着活动中孩子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提高。虽然我在活动中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但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环节看不清的问题,是意料之外。但很快就以小书阅读代替解决了。所以活动时人数相对较少,才能更好的照顾到孩子的个体差异问题。

整个活动中,可能是对机器人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孩子对机器人充满着好奇,而孩子对机器人的认识只停留在非常浅显的状态。在第一、二页的阅读中谈到机器人的功能,孩子只有:“只是和人走路说话不一样、会打怪兽”等简单的认识,对机器人的构造、生成、作用等方面都缺乏了解。所以第一环节的引导显得非常薄弱,要相应的加入科常方面的知识,孩子对读本中3、4、5、6页的内容才能够更全面的感受。在活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只有在第二阶段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在第三环节对人物情绪的梳理,采用文字和老师表情的模仿可能不是很直观,如果用事先画好的人物表情配上文字,孩子对情绪梯度的变化会感受更明显一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参为我提供了分享阅读活动的一个固有模式,也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比较规范的行进轨迹。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呈现出来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今后的分享阅读活动中,课前不仅要分析读本,做好充分的准备,更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和孩子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3

《大地的话》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把它的默默奉献精神化为诗的语言,娓娓到来,如诉心声,抒发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从带着问题“大地的话分别是说给谁听?”初入文本的阅读,到初探感悟“从大地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的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读悟情的读。

我都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从一开始练读,读顺、读懂、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由读来变成说,而且要用心来说,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经读促写,以“说”促“写”,贴近文本,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中感受大地母亲的慈爱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后,抓住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发出的情感,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大地这位慈祥的母亲是多么深爱自己的孩子,她除了温柔而耐心地给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话外,她还会跟谁说呢?”听到这个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雨滴,有的说蘑菇,有的说落叶,有的说沙粒…….看着孩子们高涨的情绪,我接着问:“如果你就是大地母亲,又会对她的这些孩子说些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教室里更加热闹起来,听着孩子们模仿大地母亲的语气说的话语,真是带给了我很多惊喜,宽泛的思维、优美的语言,确实让我有些意想不到。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4

三月一日我与学校其他语文教师在太行小学参加了联片教研活动。这次活动中的主讲教师是我们五处小学的吕伟红老师,吕老师的这节践行三步导学的示范课能够说十分有好处,课后各校老师的交流讨论尤其是王建萍主任对课堂逐步环节的精点细评,让我对三步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具体,对今后课堂教学践行三导模式起了实际好处上的指导作用。下面是对此次活动的一些收获:

教学设计完全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吕老师的课堂来看,由始至终让人觉得“她心中有学生”。第一,教学要求降低难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围绕“三维”提出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合理,让学生在课堂学有目标;使用语言“我能”以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发现”给出学生学习思路;情感目标隐藏在课堂教学的始终没有预先提出,但学生在学习后却发现这一目标的实现贯穿在整个课堂中,这种学习目标的提出方法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亮点。第二,设定的学习任务针对性强。针对学习目标下达了明确而具体,而且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核心任务;之后紧之后带给了完成任务的方法,包括如何读、思考、动笔、与同桌交流。第三,交流展示真实有闪光点,理解词语的方法多样实用(如:“波涛汹涌”画面直观明了),注重积累,注重引导学生学着展示交流,评价具体有针对性等等。第四,目标检测围绕核心任务设计。虽有一些漏洞,但是也能体现出“三导”模式始终贯穿。

总之,今后要向吕老师学习她认真钻研的精神,努力把“三导”模式好好践行,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5

20__—20__年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开放周我们初二年级语文组推选我上公开课。刚接到这个通知,我的心情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参加开放周的教学公开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紧张的是怕自己上得不够好有损学校的名声。

为了上好本次开放周的课,我早早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题,根据我本人的实际情况,我决定上《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的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随缘自适、感慨深微的情感。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这一课分为四个步骤讲解的。 一、三读课文,理解成诵。二、涵咏品味,共赏佳色。三、深入文本,体悟情感。四、合作探究,解难释疑。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觉得,本课的教学思路整体上效果不错,教学步骤清晰,教学环节齐全,教学安排科学,整个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教师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提前了几分钟下课。

总的感觉,本次教学开放周让自己进步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最后衷心地感谢初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6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习李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7

我不惜用许多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诞生的。当时,全国只有五十多个党员,有十二个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会过了3天时,由于受到了敌人的注意,为了安全,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了2天的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来历。‘星火’是说火星,火小的意思,可毛泽东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党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为‘星火’非常恰当。而‘航船’即指那只开会的游船,又指从此开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学生恍然大悟。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有人问:“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呢?”

“因为当时在延安确定党的生日时,参加第一次大会的代表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个人在,由于时间长了,两个人记不准确具体的日期,但确切知道是7月份,于是就确定为7月1日了。后来虽然根据资料考证出开会日期是7月23日,但并没有改过来,就以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了。”

现在,又回过头来讲题目,“‘中华少年’与‘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关系吗?”

在老师指导下,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中华少年即可指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又可指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几十年,还是和少年一样充满生机。同时说明我们的祖国发展前程光明,一定会蒸蒸日上。

一个问题,竟然引出了这样一段学习经过。可见教学素材随时都会出现,如果我们教师用心留意,注意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提问,适当加以利用引导,肯定会上出学生欢迎,自己得意的生动之课。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8

《趵突泉》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而且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好这篇文章可为今后写景的文章做好铺垫。本文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的情趣。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以欣赏趵突泉的美为线索,结合重点词句朗读品味文本的美,视频短片冲击视觉感官的美,引导参与、自主探究进行教学方法的美。

一、抓住线索,质疑美

教学本课,我主要抓住了趵突泉的水、大泉的景色、小泉的美丽这三个重点进行教学,课的开始我直入主题,一问激起千层浪,“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趵突泉的美丽的?”教学中始终抓一条线索:以“假如没有趵突泉泉,济南会丢失去它一半的妩媚”为线索展开,并贯穿整个教学,形成一唱三叹、步步深入的效果。我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妩媚。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从文章开头质疑为什么三大名胜趵突泉却占据一全文笔墨进入课文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趵突泉泉,济南会丢失它一半儿的妩媚。”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小泉的姿态美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它一半儿的妩媚。”时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而在学完小泉的有趣之后,又回归到:“假如没有趵突泉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更体会到趵突泉在济南的重要位置。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理解趵突泉的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懂内容就必须品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趵突泉的美。从而促进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教学中我教给学生抓词语意思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从而理解课文,最终是感悟趵突泉美的 。在学生学习泉水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从句子中提炼出重点词语,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感悟。如学习理解“清浅、鲜洁”这两个词语时,首先学生说意思,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趵突泉总的特点。在理解趵突泉冬天时的美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仙境”的意思,再想像出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最后我采用感情朗读的方式夯实对文本的感悟,感受美。在品读课文时,我采用师范读、学生小组读、个人读、配乐朗读的方式品读课文,去感受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从而感受美。

三、品味语言,创造美;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一是紧紧抓住大泉的昼夜翻滚、生生不息的特点进行重鼓敲击,二是抓住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特点,进行感悟积累。课堂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读、欣赏,对个别词语的反复推敲、评析,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积累。同时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记得引导学生学习小泉特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理解,通过读、画、议的方式体会小泉的特点,班上有位同学在品味作者语言精准的同时,想象画面,采用画的方法把小泉气泡的美丽跃然纸上,更形象的创造了美。

四、观看录像,升华美

这么美的文章,语句精美吸引读者,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图结合会超越文本的美,我精心制作了课件,有图片,有实景视频,在视觉上给学生强烈冲击升华了文本之美。教给学生把观察图片、视频录像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再读读课文,通过看图片和视频录像,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想像能力,把所见的景色和自己的联想、感受结合在一起,仔细体会写这些句子的意思。同时,在教学“泉水”这一节中,通过朗读后看录像使学生感受到仿佛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在教学“大泉的景色”这—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边描绘泉景,—边想像,最后播放录像,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觉,使学生打开想像的闸门,产生种.种遐想。教学“小泉的美丽”这一节,则具体描绘它的多姿多态和有趣活泼。引导学生充分地想像,拓展他们的思维,在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小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很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学生在说一说、画一画、读一读的语文活动中,扎实有效的理解,学生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最后播放录像增强学生对小泉特点的理解。对于大泉充满力量的阳刚之美与小泉的阴柔秀美之间的区别,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比较贫乏,所以体会不深,感受不够,所以在课件制作上我颇下一番功夫,学生在图片及美文的感染下,理解并体会泉的美丽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感到在教授本课时学生读的时间还不算很充分,打算进行仿写也没有时间进行,语文课堂上的课外延伸力度还不够,这都将成为我今后语文教学新的使命。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19

一年级学生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比较熟悉,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就播放一段下雨的声音来引出课题,课题《雨点儿》中的儿化音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指名学生朗读后发现问题,于是提醒学生注意有个“儿”,但是学生仍不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于是我就进行了示范读,让学生听我读然后再让学生读,有个别学生会读,在一次次的示范下学生逐渐能读好这个儿化音,但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出现了这个儿化音,学生却读不好这个儿化音,特别是放到句子中,总有一些学生会读错。我又进行了示范,但是这次的效果不太明显。在句子中的儿化音学生总是不能适应,因此在读句子的时候还有许多学生没有读准。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字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将生字圈出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读生字,自己学习生字(可以说说生字的拼音、偏旁、组词等。)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碰到生字的时候可以知道认识这个生字的一些方法。接着我将生字出示,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如:“数、清、方”提醒学生正音,“飘、落”指导学生记字形。有一些学生还主动介绍了他们认字的方法:“门加口就是问。还有在出示生字后再出示搭配的词语,柚子到词的学习,这样能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0

教学中,我要注重品词品句,作者以问句开篇,用一个“山环水绕”就勾画出了小山村的总体特点。第二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小山村的特点“群山环抱”“不容易发现”“坐落在山谷里”都体现了小山村的“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写了走近小山村听到的声音:“鸡鸣、犬吠”走进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层楼、清泉等”有静有动。特别是动词的用法,更是小文的精妙之笔。最后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拟人的手法,抒发了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教学中,学生以多读为主,品味词句精妙,学习作者的用词之在习作中育人,在习作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写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尽管教学目标中没有要求学生背诵,但是,我为了帮助孩子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4、5、6自然段。让学生在熟读中,在记忆中,反复揣摩、品味作者的准确用词和细腻的写作手法,以达到能够学以致用。

课堂是灵动的,孩子的心灵是灵动的,教师智慧的语言是开启孩子心智的一把钥匙,我愿自己永远拥有它,开启我的学生们的心灵之门。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有效提高。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1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2

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创设实,美,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 ,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欢庆》这首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教材,这组教材围绕着"爱祖国"这个专题进行编写.这首诗展现了隆重,热闹的国庆场面,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闹场面.由于低年级小朋友对国庆的来历,意义并不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首先让孩子们课前寻找有关国庆的资料,上课时,又通过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让孩子们了解国庆的来历和意义.本课的重点在于表现国庆的欢乐热闹气氛,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国各族人民欢度国庆的录像,并通过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录音朗读,以点燃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起学习兴趣.学习中,以读为主.形式上,有自读,同桌共读,齐读,展示读;层次上,有初读,理解读,想象读,感悟读等等,读出学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设计本课时,我始终没有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我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了解"大海唱起欢乐的乐曲"并配上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欢庆的气氛.会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课堂中加入到欢庆的队伍中.对"十三亿孩子"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先让学生确定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从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得出这个妈妈是谁,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字.当学生了解了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后,我再总结"十三亿孩子"是指生长在中国的每一个人,举列学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老师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中国的十三亿人口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学生对"十三亿孩子"的了解才能达到形象生动.

在教学中也有不少失误.如文中出现了"欢乐的乐曲"中"乐"是个多音字,本来是放在"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遗漏了.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配乐朗读,不过音乐选得过于抒情,不大适合课文欢庆的气氛.在设计中,我还准备了说话训练,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但可能教学时间安排还不够合理,没有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

"构建开放的课堂"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社会,来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3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4

我不惜用许多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过:“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诞生的。当时,全国只有五十多个党员,有十二个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开会过了3天时,由于受到了敌人的注意,为了安全,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举行了2天的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就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一句的来历。‘星火’是说火星,火小的意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党的力量很小很小,比喻为‘星火’非常恰当。而‘航船’即指那只开会的游船,又指从此开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学生恍然大悟。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有人问:“为什么党的生日是7月1日呢?”

现在,又回过头来讲题目,“‘中华少年’与‘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有关系吗?”

在老师指导下,大部分学生明白了:中华少年即可指的是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又可指我们的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几十年,还是和少年一样充满生机。同时说明我们的祖国发展前程光明,一定会蒸蒸日上。

一个问题,竟然引出了这样一段学习经过。可见教学素材随时都会出现,如果我们教师用心留意,注意学生的课堂发言和提问,适当加以利用引导,肯定会上出学生欢迎,自己得意的生动之课。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5

1、 兴趣引领课堂

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善于捕捉他们的兴趣点,学习的过程才会变得轻松而快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我把学生熟悉且喜欢的动画片的人物阿凡提作为主线,如“品尝”阿的特产,接受阿的考试,聆听阿的小曲儿,唱阿的歌曲等等,阿的机智幽默的形象像烙印一样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2、 活动丰富课堂

在教学中来,我用各种手段丰富教材的内容,让孩子们在玩中乐、动中学。如寻找小曲儿中的“水果节奏”,让孩子们边聆听,边思考,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起来就会很轻松。另外,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这节课就将音乐与社会,舞蹈融为一体,唱维族歌,跳维族舞,知民族事,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能在课堂中自主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6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基础,围绕制作和运用雨量器进行教学。以开放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动手制作--延伸到课外的测量--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既有动手制作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的培养,又有观测中的长期性、坚持性和亲近、体验大自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科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求把课堂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把教学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例如: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立即高涨,马上进入思索讨论阶段,这时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有疑问就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不断观察、思索、比较。很多学生通过探研有了新的发现,这种骄傲、激动、兴奋的神情不时地展现在学生的脸上,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真正自觉的投入。这里没有老师强制性的灌输,冷峻的面孔和冗长的讲解,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或讽刺,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教师真正地在组织、引导和合作,教师轻松,学生愉悦,教师潇洒,学生生动。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形成了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不正是我们时时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吗?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这课的一个特点。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探究,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这正是本课要刻意追求的境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怎样想就怎样说,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释疑。让学生以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大家思考,或帮助同学解决一个难题为荣。这不正是以人为本,开放搞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发展的好手段吗?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7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8

课文写了战国时期,西门豹管理邺地时,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惩治巫婆、官绅头子、兴修水利的事,歌颂了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造福的业绩。

上完课后感受颇多。这堂课有自己比较满意之处:教学重点能够把握,后半堂课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对第二段的想象丰富而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在讨论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妙在哪里时,费了很大的周折!这与学生的知识面,概括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29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

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不足之处:

1、课堂密度过大,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给学生朗诵的时间不够充分。

3、教学重难点体现不明显。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篇30

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进而类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举例验证,共同推导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化简比的难点是最后结果的表现形式,因此,通过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使学生明确化简比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比,并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的,然后让学生遵循这条原则,尝试化简各类比(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探索,完成学习。不可思议的是,学生在试化简 : 时,有的把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再化简,也有的前项除以后项来化简,大多数学生都是前、后项同时乘4的方法来化简。于是,我及时让学生讨论、比较,得出化简分数比的一般方法。

但是,在学生大胆猜想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比值不变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但没有在学生的验证时让学生比较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和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微小区别,造成学生一定的概念上的混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