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文反思【20篇】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精选20篇)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2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3

最近对识字的教学做了如下几点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我爱识字”的习惯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在教学中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

可是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

二、倡导学生“我的识字能力最棒”

由于学前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在识字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认识不少字了,但有的学生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学习能力的差异,如果要统一地从头学起、从零开始,学生一定不喜欢,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能不能将认识较多字的学生作为我们识字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最有利的教学资源呢?我进行了尝试:

1.培养合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

现在的小孩大部分不会与他人合作,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通过半年多的培养,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习惯。在识字教学时,我通常先让学生尝试读课文,不会读的除了借助拼音认读以外,还让他们请教小组里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在这一环节里,小组成员就可以实现异质互补,会的教不会的,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学了一篇课文后,可以让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听读课文,辨识生字,并告诉他们:如果你的同学读得好,请你夸夸他;如果你的同学需要帮助,请你帮帮他。这样做,既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会让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获得帮助。

2.请“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

课堂上我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于是我采用请“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刚学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老师听。对于确实读得好的,就请他为“小老师”,其他同学都可以到他那儿认读生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每一位识字过关的同学都可以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就积极地到老师、“小老师”处认读生字,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鼓励学生“我是识字小能手”

比如可让学生把自己最爱看的动画片里的人物的名字认下;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认下;把爱吃的蔬菜、水果等名称记下;把自己家的小区认下等等,在班会时间举行各种形式的课外识字大比武,以此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这样,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以上几点是我总结的个人教学经验,让我在识字教学中能取得一点效果。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4

小学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 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 .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5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学期的体育课又即将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体育课,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对乒乓球的了解更是几乎从无到有。我打乒乓球的真正经历要追溯到高中了,但那也根本算不上经历,因为我连起码的发球都不会了。来到大学,也只是从本学期开始接触乒乓球的。不过,自从本学期乒乓球体育课的学习之后,我终于学会了较好的发球技术,当然,球技也提升了很多。

上第一节课时,听着老师对球拍和发球的讲解,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记忆里的动作与标准动作的确存在一定偏差,于是在纠正动作的第一节课里,发一个好球对我来说真的有点困难。跟我配对的同学刚开始也不太会,后来经过我们的密切配合,我们的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后面的课程里,从握拍到发球,再到击球,一步一步地学习练习,我开始逐渐找到了打球的感觉。发球和击球不再是纸上谈兵,现在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精通罢了。我乒乓球方面现在还有很多的不足,击球过柔,没有血性,有些动作还没舒展开等等,需要用时间来弥补。

相信只要多点时间,我就可以更上一个台阶!说到老师,他是一个和蔼的人,也很负责任。每当上课练习,若发现同学有动作不规范的,他会耐心地去讲解,直到对方基本掌握为止。我旋转球发的不好,总是力度不够,发不过网,老师便过来指点我,说了一些技巧,我练了练,后来就会了。至现在,我发的旋转球,一般人都很难接上,这得多谢我的老师。

无论什么运动,我觉得,多想多练是最重要的。想能把老师和书本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练能把理论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想不练,永远只是纸上谈兵的料;只练不想,永远登不了泰山之顶。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6

教学一篇课文重整体感悟,最好有一条贯穿、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读课文。我发现:

课文其实就是通过牛和鹅眼里感觉到的人,与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牛和鹅对人的不同的态度。也就是牛和鹅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反映也不一样。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鹅。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观的事实——在人的眼里,鹅比人小,没什么可怕。他从人的角度去看鹅,所以他不怕鹅;而我却偏信了大家的传言——在鹅的眼里,人比鹅小,恶不怕人。却忽视了人实际上是比鹅大的事实。我站在了鹅的角度去看人,觉得人应该怕鹅,导致了我见鹅就怕,还遭到了鹅的围攻。

我觉得编者是想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告诉学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应该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确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正确地对待生活。

而这些正是通过我和金奎叔对待鹅的不同态度与鹅对我们不同态度的对比突现出来的。因此,课文的5-11自然段应该是课文的核心段落,是我态度改变的真正原因。而1-2自然段的内容是束缚我正确思维的固定思想,正因为我被这个固定的思想束缚了,我才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对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因此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7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8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 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9

现在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掌握好。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

4、从具体到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适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探求概念的含义,沿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圆周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这样,引导学生把大量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抛弃事物非本质东西(如圆的大小,纸板的颜色,测量用的单位等)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论圆的大小,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形成了概念。

5、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

二有效巩固概念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使学生熟记并灵活地运用概念。我认为概念的记忆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练习,及时复习并做归纳整理,对巩固概念具有特殊意义。

1、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2、学习一个阶段以后,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如学生学了“比”的全部知识后,我帮助他们归纳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这一系列知识复习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决求比例尺三种类型题和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这样做,就构成了一个概念体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概念学得扎扎实实,应用概念才会顺利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应用,巩固概念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势必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之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商店了解几种商品的价钱,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让他们在课上向大家汇报。通过了解的过程,非常自然地对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得以运用与理解。又如学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那些地方有这些平面图形。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这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综合运用概念,不仅巩固概念,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之后,进一步设计各种不同形式的概念练习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思考、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也是培养检查学生判断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练习形式。

学习数学仅仅是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0

乒乓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询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男生的兴趣浓于女生,但由于学校场地少,上课班级多,学生人多,因此学生的练习密度相对较小。本单元乒乓球的教学目标主要为初步掌握乒乓球的一些基本技术,主要练习项目为颠球、对墙打球、台内颠发球、推挡球。

在教授乒乓球课的初始阶段,因为大部分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乒乓球,对于技术性较强的乒乓球练习来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存在。这个时候,如果目标定的太高,学生不可能在短时的乒乓球课上达到标准或完美,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这样就会大大削弱学生进一步对乒乓球课的兴趣。我把课堂的目标或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分解几段,每一段都设立一个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们每学一段都可以通过自测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效果。

使学生看到自己阶梯式的进步,从而产生一种满意的感觉,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例如:在乒乓球课中熟悉球性这一练习中,我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捉球”游戏的练习。我拿一些球在手上,逐个抛出去,让学生去捡,在规定时间内刚开始肯定没能捡到几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球性的熟悉,就能慢慢多起来。同时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 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与练习,学生对乒乓球的技术有一定的掌握,掌握较好的学生能够进行对抗赛,大部分同学在球性练习上还需要加强。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1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啰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对学生所听:

1、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对学生所言: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

对学生所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对学生所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请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对学生所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整洁,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__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没有老底子,就没有新文章”,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____同学从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以下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是那么生机昂然,鸟儿是那么生机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再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____)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7、8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12、13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2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榕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2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非常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因此,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定的语感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学校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内容有差距,因此对课文所写内容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

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马上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现在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马上提议:“你能用现在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接着,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3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陌生的,他们并不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意义;同时,信息技术又是熟悉的,他们把这门课等同于“玩电脑”。如何上好信息课,如何抓住三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一开始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所执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并不是在于让学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体会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由于三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我把这节理论课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信息,让学生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对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在设计第一课时时,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层层递进。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既然学生对游戏感兴趣,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就设置了游戏导入,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踊跃的参与游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个教学环境中不仅能够玩得开心,潜移默化中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都是信息,并且为第二课时信息的传播打下了基础。第二环节中,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也强化了“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设置疑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的信息吗?”指导学生说出身边的信息就不难了,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我还抓住了学生的比拼心理,采用开火车的方法每组一排同学依次回答,同学们回答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了。这时候,我引导到“什么是信息?”同学们同桌讨论、向书本请教,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概念。第三环节中,我进行了课堂小结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个同学回家跟父母说说你上学以来的信息。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课后不仅巩固了本课所学内容,同时感受了信息无处不在。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中,参与的学生可以涉及面更广下,每组的学生可以在遵守游戏的规则下,给自己组的同学比划。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也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体验快乐学习的意义。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看图说一说的环节,图片的选择应摆脱书本的束缚,放宽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并且把图片分为几类,由浅入深、层次递进,学生不止是从图片中看出信息,还要能感受到图片中隐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预示着冬天来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无处不在。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4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本课内容属于立体造型的范围,从学生们熟悉喜爱的蝴蝶导入美术学习,融入了折纸、剪纸、图案装饰和色彩知识,知识点多,跨度比较大。这一课前面刚刚学习过《跟奶奶学手艺》,了解了图案和剪纸套色的方法,为这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而蝴蝶的造型又是学生们从小就爱画的内容,有了这些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容易设定了。

本课重点之一就是立体柱的折叠方法,四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立体思维思维能力强,但是想象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这里我请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圆柱体的折叠方法很简单,同学们轻轻一卷就可以做到,这里在讲课时一带而过。四棱柱和三棱柱部分学生做得出来,但是部分同学随意一折,不知道对折,通过小组内交流,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是美观的问题,好多小组没有预留边角,这样折完只能用透明胶带硬粘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同学想到提前留出一个边,这样就可以和另一边重合,看起来更整齐美观。

本课难点是如何刻画蝴蝶?老师按照学生回答示范错误的方法,同学们发现,首先蝴蝶应该画在棱角两边,刻画时要与棱角留出空隙,这样才不会将蝴蝶翅膀完全剪下来。

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如何装饰的更漂亮?可以在不同棱边上刻画蝴蝶,可以装饰小花小草。

本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三维目标的预期效果。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5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平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教完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创设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让学生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让学生读着课文,清晰地感觉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说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不仅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二 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1、我们一起来读“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让学生抓住“兴致勃勃”“ 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他站在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让学生抓住“仔细”“ 连声”等词进行品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文中的内容,还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我将它做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欢庆》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学科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

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 ……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感悟文本深层,提高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

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捕捉课堂生成,珍视独特感受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

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堂课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而不说灰色呢?”“大海会唱歌吗?” ……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已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堂课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环节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问道:“蓝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为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结,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处于低年段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本课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已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已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往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 ……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已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 满意之处:

1 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 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给春天画个彩色的太阳?

二 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课改后,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参加课程实验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本课,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读一读

“爱读书,多读忆,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乐意地去读书呢?为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我采用了“自由读、欣赏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中去。

二、记一记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很多环节我都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学生在表演中学会生字,懂了课文。课文表演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想像表演的内容:“原来爱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动物(蛇、公鸡、猴子等)也来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动物,看见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你想说什么呢?注意了,你们的表演要尽可能地和课文中的不一样,这可有点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举止手,我请你来演一演。”此时,我感觉到:学生的表演欲望达到了高潮,个个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真正快快乐乐学语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本课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有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 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只选择一些简单的生字来记,对于个别较难记的生字(如“鼻”“鹿”等字)无法识记,没能在“记”上动脑子。

3 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有些胆子小的同学不敢演,没能进入角色之中。

改进措施:

l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 鼓励学生课外多识定,并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荷叶圆圆》教学反思

在《荷叶圆圆》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然的表演,听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这堂课中,我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有了学生争先恐后自主学习的体现。

二、合作读演,共享阅读的快乐

在课堂上,我转变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合作读书、表演、实现了师生零距离。我还抓住各种机会培养学生互相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如引导学生邀请伙伴一起读书,创设导演导戏的情境,开展“最佳合作小组奖”评比活动等。

三、开放拓展,让快乐走出课本,飞身课外

本课节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只凭教材进行教与学的现象,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自我调节,变封闭为开放,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延伸到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到课外,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足之处:这节课中我感到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夏夜多美》教学反思

《夏夜多美》是一年级下册的一个童话故事,孩子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富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满意之处: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老师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帮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就会时时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来指导老师这一片段,学生的主动性和表现欲被调动起来,争相向老师挑战,小导演的指导声情并茂,谈得有情有理有节,令我欣喜不已!

二、富于弹性而开放的课堂,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情绪,对难点的理解用色彩鲜艳的动画来演示帮助,头饰的设计,音乐与课本剧表演相得益彰,课堂一片欢声笑语。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深远的。课后我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密切了,小伙伴们懂得互相帮助,心贴得更近了,自信心也更强了。

不满意的是:实践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如果能增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短文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就更好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成功了》教学反思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并积累语言以外,还要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平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3、“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6

课前我带小朋友做吹泡泡的游戏,小朋友非常兴奋。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游戏则是儿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情感、想象以及好奇心。在活动中通过泡泡游戏,自己动手玩,创造性的玩,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获得对泡泡的形,色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我在学生玩、吹泡泡时适时引导“发现有什么奥秘,找一找泡泡的形状和色彩及发挥想象泡泡会飞到哪里去?你希望有谁陪着你一起飞?”等。以吹泡泡的快乐感受为话题,进入泡泡形状与色彩知识及飞的感受讨论与学习并以体验画泡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任务。

师生间互动、适当进行示范,解决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我在课尾展示、提示可采用另外的一些方式来表现泡泡,让学生自己在课后以喜爱的方式来再次创作泡泡飞呀飞这一课题、扩展思维空间。若课时安排为多课时则还可考虑让学生合理多选择几项,在学习要求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7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角度”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写“我”被鹅追赶这一部分时,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通过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第二课时在处理重点词句的引导方面,我抓住“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语让让学生感受鹅的害怕以及“飞快”“提”“握住”等词语感受金奎叔对鹅的不害怕,并采用多形式的朗读内化词语加深体会。另外在设计中能始终围绕文本思想内涵组织教学,语文人文性特点落实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8

1.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3.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4.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19

滚动、滚翻、攀爬等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比较复杂的体操动作,这也是体操教学的基础。通过技巧的教学,能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发展灵巧、柔软等身体素质。攀爬练习对发展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选择《前滚翻成坐撑》作为一年级汇报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的。因为根据教材安排,与前滚翻相关联的辅助课时安排只有一个,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两个课时内教会一年级小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前滚翻成坐撑的基本动作,而且动作要求到位。

通过反复试教与思考,发现同学们在完成前滚翻动作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头顶着垫。因此,在本次汇报课上我从解决这个问题出发,精心设计了教案。利用情境教学手段,带领孩子玩了一个时空穿越的游戏并且在游戏结束时埋下伏笔。小渔夫带着打到的鱼来到一个洞口,准备逃离,这时魔鬼也追到了洞口。魔鬼藐视小渔夫说到:“如果你能不用双手完美的将自己和鱼从这个洞口带走的话,我就答应不吃掉你”。

同学们很是激动,想出了很多方法,我选择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来进行展示。我将画有一条小鱼的卡片夹在下巴下面,并且把动作要领变成了口诀:一蹲、二低头、三蹬地、四赶快跑。通过夹卡片这个小小的设计,大部分同学都能用后脑勺着垫,本课要解决的问题顺利的被解决了,但是还是有部分仍然不能顺利的滚翻,这是出乎我预料的。

汇报课结束后,与同事反映了这个小疑惑,听了经验丰富教师的一席话,再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由于自己过度注重解决教学重点以至于忽略了前滚翻动作的连贯性,用过度分步教学来代替连贯教学。也就是说会翻的同学都是自己摸透了窍门才翻过去的,而不是我教出来的。

看来,自己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有点死板,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了,争取下一次汇报课能更优秀。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篇20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习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习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习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习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近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