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通用19篇)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精选19篇)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

【门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钓鱼岛等三个中国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的私家园林。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2

(走进曲廊)

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有300多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为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楼廊等;按形式又可分为曲廊、波形廊、复廊、廊是园林建筑中独立的有顶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虚”字,有连贯的作用。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在这里有这么几个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阳,冬天可挡雨;二是景点之间的联系纽带,天然的游览线路;三是作为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镌刻的“二王”法帖。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至今,留园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称园林一绝。

现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儿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理,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

(进入可亭)

过了水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壁石做成的。灵壁石产于安徽灵壁县,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刚才,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观赏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处的可亭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外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所谓对景,就是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从乙观赏点可以观赏到甲。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那么,为什么苏州园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园有香洲,狮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与苏州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旧时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园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活气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种建筑形式,有厅、有台、有楼、有阁……,是苏州建筑艺术的集萃,并可增加园林建筑的层次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要求;四是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思想,《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成为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标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义,尽管他们希望隐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抛弃不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对老百姓好,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这条花街尽头就是远翠阁,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史记》中讲,瀛洲、方丈和蓬莱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据说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药,并在宫苑中叠造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为造园中常见的题材。前面这个方亭叫“濠濮亭”。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么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进园时,我就跟大家讲,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一个主题,后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3

大家好!

(站在门后留园全景图前)

有道是:“苏州好,城里半园亭。”现在,我们就来游览苏州著名的园林--留园。田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结构紧凑,富丽堂皇。其余的三处分别是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园。同时,留国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所谓全国的四大名园,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四处园林,其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而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园的门很小,高不过2米许,宽不过1.5米,很不起眼,小中见大,这正是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园又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门厅正中上方悬挂着“吴下名园”匾额,似乎要告诉我们留园曾经拥有的辉煌,大型漆雕屏风上绘有留园的全景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2500块玉石呢?因为这幅图是在苏州2500岁生日的时候,由扬州艺人所雕,每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通过这幅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留园分为四个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北部具有农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尽得山林野趣,整个园林占地30多亩。

那么,这座园林为什么叫“留园”呢?其实,留园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当于哥白尼、布鲁诺生活的年代。第一个主人叫徐泰时,曾经当过工部营缮郎中,所以他对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这对他后来修建东园很有帮助。因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为太仆寺卿,相当于从建设部的高级官员升到交通部的部长。徐泰时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权贵,在遭人弹劾罢官回家以后,修建了东、西两园,东园就是今天的田园,西园后来被他的儿子捐做寺庙,也就是今天的西园寺。徐泰时去世以后,这个园子也就逐渐荒废了。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的吴县东山人刘蓉峰辞官回家后买下了东园的旧址,改建为“寒碧山庄”,因为园内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为前面有一条路叫花步里;又因为主人姓刘,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刘家花园”。光绪年间,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废园,盛旭人精通医道,原在常州开国药店,经李鸿章介绍,献丹药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兴之下,就把中国台湾海峡的钓鱼岛等三座小岛赏给盛家种药草,因而盛家很有钱。

盛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后就将它改名为“留园”,一个原因是“刘家花园”的“刘”与“留园”的“留”谐音,这是花园易主常用的一种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将“隋园”改为“随园”;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园时曾发现一块“长留天地问”的石碑,据说是刘伯温写的,他想这个花园历经战火仍然保留下来,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爷的保佑,也希望留园能永远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风月伴烟梦”,这个“留”字又有让客人留连忘返之意。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在《留园记》中讲,“泉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憩也。”

从留园的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园主修建花园时花费了不少心血,田园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小品.每一副对联,每一处题额,都别有一番用意。因此,我们在游览园林时,必须把握住园主的用意,这样,您才能真正领会到园林的魅力所在。苏州园林大多数以“隐逸”为主题,那么,留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呢?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景观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从留园的门厅到中部花园入口处的腰门,是一条50多米长的“S”形过道,这条过道是园林建筑中空间处理极为成功的例子,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请大家跟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体会。

进了门厅,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小天井,这个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飞翔的小鸟,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边的这个建筑是轿厅,古时候,有钱人出门,大都坐轿子,但轿夫是下等人,不允许与主人一起进入内厅,只能坐在这儿歇息。顺着边上的过道往前走.弯弯曲曲,前面有两个蟹眼天井,种了一些瘦竹,为昏暗的过道引来一些光亮。这儿也是一个天井,花台里种了桂树、白玉兰,还有石笋,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的意思。到了这个敞厅,大家再回过来想一想,体会一下,这一段过道由小变大,由暗转明,随着空间的变化,“放”、“收”、“再放”、“再收”,让人感觉不到过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同时,园主巧妙地借助这个过道将外界的尘嚣挡于门外,反映了主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受外界干扰的隐逸思想,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过这一段过道,是不是有点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到了留园的中部,园中有大型假山和宽阔的水池,极具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漏窗,通过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隐隐可见、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说:“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则有何趣?”这六扇花窗,图案各异,大家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边看,你会感到随着步子的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并且,这几个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墙上有砖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坛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此处以粉墙为底,翠柏山茶,上有砖额点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

(到绿荫轩)

这座“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来到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为什么要写上这几个字呢?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们常说的“里弄”、“邻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网师小筑”,主人很谦虚地说,我这个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霄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炼洒脱之感。

(继续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请大家随我到露台前,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种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因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园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为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国这儿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过头来,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建筑是田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定自然凉”,在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一种“闻名心底凉”的感觉呢?

(走进曲廊)

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有300多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为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楼廊等;按形式又可分为曲廊、波形廊、复廊、廊是园林建筑中独立的有顶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虚”字,有连贯的作用。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在这里有这么几个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阳,冬天可挡雨;二是景点之间的联系纽带,天然的游览线路;三是作为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镌刻的“二王”法帖。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至今,留园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称园林一绝。

现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儿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理,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

(进入可亭)

过了水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壁石做成的。灵壁石产于安徽灵壁县,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刚才,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观赏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处的可亭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外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所谓对景,就是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从乙观赏点可以观赏到甲。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那么,为什么苏州园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园有香洲,狮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与苏州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旧时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园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活气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种建筑形式,有厅、有台、有楼、有阁……,是苏州建筑艺术的集萃,并可增加园林建筑的层次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要求;四是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思想,《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成为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标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义,尽管他们希望隐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抛弃不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对老百姓好,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这条花街尽头就是远翠阁,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史记》中讲,瀛洲、方丈和蓬莱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据说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药,并在宫苑中叠造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为造园中常见的题材。前面这个方亭叫“濠濮亭”。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么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进园时,我就跟大家讲,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一个主题,后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家抬头看,这便是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向右就可以进入了西楼,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叫“西楼”。它处于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一个承接的作用。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后面有“汲古得梗处”,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功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

留园的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这里是旧时园主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通过粉墙、走廊等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重院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

(进入五峰仙馆)

出清风池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的假山,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峰仙馆是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五峰仙馆是在东园的后乐堂、寒碧山庄的传经堂基础上翻建的。五峰仙馆建成后,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小孩满月等重要活动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处,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对应就坐。古时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抛头露面,里边的厅相对于外边的厅叫内厅,人们还将其夫人称为内子、内人、贤内助等,内厅也可以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使唤。这个厅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为什么这儿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来日本兵曾将这里作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建国后重修时只得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钓鱼岛是日本国土,这是没有根据的。当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国盛氏后人手中,这些楠木柱子正是当年日本侵华有力罪证。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其重演。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鱼化石。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宝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画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

(石林小院旁)

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们说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大家看这边有几个字“静中观”。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现在,大家站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做“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有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

院中的这座建筑叫“揖峰轩”,朱熹说:“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轩名是来自古人文章,但是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却不难发现,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还我读书处”便是主人的书房,不过,它在揖峰轩的后边。

(站在鸳鸯厅前)

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为什么叫“东山丝竹”呢?是不是刘恕是东山人的缘故呢?这几个字也说明了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主题的重要性。其实,“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

而这“鸳鸯厅”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总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大家请随我一起来看看鸳鸯厅有哪些特点。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大家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厅,北边是男厅。那么,有人就会问了,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来比较一下,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如果还分不清的话,大家不妨看一看,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硕之馆门前)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石头就是举世闻名的“冠云峰”,“冠云峰”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称。冠云峰是留园“三宝”之一,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湖石名峰。郦道元的《水经注》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造型奇特的石头,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书画家米芾被人称为“石痴”,他曾让人给石头穿上衣眼,摆上香案,与石头称兄道弟,他将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瘦是说这块石头苗条修长;皱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漏指雨水不会积存在石头上,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玲珑剔透,这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一些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有人从瘦、皱、漏、透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眼前的这块石头可有一番来历了,据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宋徽宗在东京修建“寿山艮岳”时,让朱勔帮他搜罗奇花异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巧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腊起义,苏州也发生了石生起义。宋朝的花石纲导致了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很快就被金灭掉了。当时有两块有名的太湖石被称为“大小谢姑”,“小谢姑”没有来得及运走,后来被一位姓董的买了下来,他的女儿嫁给了徐家,将这块“小谢姑”作为嫁妆,改名为瑞云峰放在当时的东园里,留园也因为这块石头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将这块石头运到苏州织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十中,让皇帝玩赏,一直未搬回来。盛康买下留国后,总觉得留园没有瑞云峰就少了几分灵气。因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银两,终于寻到了另一块石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云峰,当时搬运它时,真可谓过河架桥,见山开路,房挡拆屋,据说这块石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

冠云峰西边的石头叫岫云峰,东边的石头叫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才这样布置的。后来,盛康的儿子盛宣怀还将他的三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为留园平添了一段佳话。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冠云峰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向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池子里边种有睡莲,水池里边养有金鱼。冠云峰的北面有冠云楼,东面是冠云亭,还有冠云台、储云庵等几个建筑,当时主人为了烘托冠云峰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大家请看,这里周围的建筑有比冠云峰高的吗?

(站在冠云楼北墙处)

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要算《山海经》了。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龙鱼、鳖鱼,想成神仙的坐骑。那么,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在我们的游览结束之前,大家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留园是不是到处都给我们一种古朴凝重的石文化感觉,那些用湖石、黄石堆叠的假山,营造了留园的山林气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园传统艺术氛围;那些大理石座屏、鱼化石等,充满了清新而朴素的自然气息;那些墙壁上的书条石记录了留园的昔日风采,这些作品林林总总从具体到抽象,无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园林比作“立体山水画”、“无声山水诗”、“综合艺术博物馆”。我想,通过对留园的游览观赏,大家一定会觉得这种评价是很贴切的吧。

风风雨雨四百多年,留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当时园主所期望的“名园长留天地间”,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富强的今天,方才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留园是苏州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讲解完了,谢谢大家!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4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最新的江苏留园导游词范文(五)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5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常州人盛康,即盛旭人因用偏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皮炎,得到朝廷赏赐的鱼岛等三个中国台湾海峡中的小岛用以种植草药。盛氏从此发迹,于是购得此园,并重新修建一新。盛康袭“刘园”其音易其字,将园名改成了留园。尔后,经过盛康之子盛宣怀的用心经营,留园声名大振,成了吴中著名的私家园林。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_三年苏州市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的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的。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的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的。为了避免造景上的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的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的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的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的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的“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的立体国画的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的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的话,那么这里的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的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的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的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的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的,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的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的期望,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的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的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的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的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的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的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的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的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的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可使窗外的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的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的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的园景,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的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的同时,花窗本身的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的丰富墙面审美内容的效果。另外,在不同的光影照射下,花窗的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的落影,为古朴的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的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的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的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的临水敞轩。它的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的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的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的处世哲学。这里的“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的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的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的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的“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的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的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的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的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的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的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的诗意来命名的。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的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

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的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的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的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的高与低的视觉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的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的气势却远在水的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的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的拙政园中部的山与水在审美上的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的规制筑于水池的中央,但夺人眼目的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的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的一种道具。山成了水的陪衬,水的灵秀往往超过了山的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的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的实廊与离墙的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的光线和地势的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的纽带,是一条天然的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的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的“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的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的“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的“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的“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的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的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的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的书条石就成了留园的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的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的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的湖石在桂花树的掩映下,显的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的香气。这里的“动”字用的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的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的。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的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的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的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的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的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的灵璧石制成的。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的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的手法,使静止的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的大小,地理位置的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的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的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的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的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的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的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的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的功能外,还巧妙的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的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的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的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的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的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的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濠濮亭】

过小蓬莱东侧小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方亭,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的名字。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的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的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的超然情趣。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的方方面面。

【曲西楼—西楼—清风池馆】

出濠濮亭往东进洞口,我们现在来到了曲西楼。这是一座外观秀美的两层建筑。其底楼实际上是一道宽宽的廊,西墙上开有很大的空窗和洞门。通过它们可看到中部花园的秀丽景色,这是“移步换景”造景手法的典型运用。同时,窗框、门洞也被当作“造景框”,因而在廊中看到的每副窗景也都是一幅立体而生动的画。

如果说西墙上的空窗和洞门宜移步动观的话,那么东面粉墙上所嵌的二十余幅方书条石则需止步静观方能品出其中的韵味。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到欧阳洵、褚逐良、颜真卿等唐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以及明代吴门才子文征明晚年手书的小楷作品。

另外从园林建筑审美上看,这里西墙上大大的空洞、洞门与东墙上小方的书条石在游人视觉上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虚与实的对比的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理上将山明水秀的现实世界与遥远的历史烟云有机地连在了一起。

从曲西楼向北上二、三个台阶,我们就进入了西楼的底层。这里和西墙和曲西楼一样,设有两个大空窗,使中部园景自然透出,而东面则不设墙,取而代之的是一排落地的长窗,与外面的五峰仙馆风格协调。

从西楼在往北,左手边绕过一缕花隔扇,便是春风池馆。这是一个向西敞开的水榭,与小蓬莱、濠濮亭构成一个小小的水院。周围的楼台倒映在明净的池水中,显得宁静而幽雅。

纵观曲西楼、西楼、清风池馆这组外形各异的建筑,以其精巧的构思,将留园中部的山水风光与东部的幽深庭院有机的连在了一起,让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审美心理上的自然过度。这也是留园以建筑;来化分空间这一艺术特色的绝好佳例。

【五峰侧馆内】

现在各位来到的是留园东部的主要建筑五风仙馆,这座高大宽敞的大厅,装修精美、陈设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美誉。以前厅内梁柱均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厅之称。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庐山五老峰的写意神韵,于是取唐代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诗意,将大厅命名为五峰仙馆。厅中扁额上的“五峰仙馆”四个字是园主盛康请金石名家吴大题。

这里是园主以前用于举行重大宴饮以及婚丧寿喜的活动的场所。由于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厅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门、纱隔和飞罩将大厅隔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南面,宽敞明亮,座椅严格按规制摆放,是主人宴请男宾之处。而北面则相对局促,是专为女眷而辟。正中银杏木屏上刻有光绪年间马锡藩所书的《兰厅序》全文。二十四扇纱隔下方的群板上刻有花篮、葫芦、竹笛等“暗八仙”图案。纱隔的上半部装裱着张辛稼先生的绢本花鸟画。

另外在大厅北侧一角,还有一块圆形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属全国罕见。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了一幅天然水墨画。尤为另人称奇的是石面左上方有一天然的“朦胧月”,给人以“雨后静观山”的意境。这块大理石和太湖石精品冠云峰以及冠云楼中的鱼化石通常被俗称为“留园三宝”。

除大理石座屏外,大厅东、西墙上,还挂有四幅庄重典雅的理石画挂屏。深褐色的理石屏板上各嵌上下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其天然石纹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同时上圆下方的布置又表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含义。

【静中观】

与五峰仙馆东窗隔开一个小天井,有一砖洞门,门额上有“静中观”三个字,是清初学者朱熹尊所题写。意思是说,此门内的景物易静观。在这里,除建筑和焦叶、青竹、牡丹等植物配置外,充满各位视野的都是太湖石,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石林小院。在五峰仙馆和是林小院之间之所以要留一小方天井,主要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更多的层次感,让人们在竹影摇摆间产生出“庭院深深几许”的美感。

是林小院北部是一座北朝南的峰轩。因轩前庭院中多太湖石缝,所以去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前庐山,一峰独秀”来命名。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旧时园主对奇峰异石的钟爱之情。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不管是阳刚十足的黄石,还是线条柔和的湖石,其质朴而坚硬的品质,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早就被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因此,在构筑文人山水园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时,石就作为文人作为抒发情志的绝好对象,成为造园不可或缺的第一素材。

峰轩环境幽雅,是吟诗作画,操琴对弈的佳处。峰轩北墙上有三扇窗。窗外有一堵粉墙为了弥补粉墙在视觉上产生的空白,减少墙与窗之间的狭小空间所产生的压抑感,造园者在粉墙前,用洗炼的手法将数枝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

奇林小院中奇峰异石散落有致,一条曲廊在蜿蜒中将小院四周隔成了六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小院。这种布局即造成了院外有院,景中有景的景深层次,又可收到以小见大的审美效果,可谓一举两得。被曲廊隔成的各个小院中,或点缀石峰,配以苍翠的焦叶,或植以修竹,配置清秀的石笋,总之,都形成了一幅幅构图精巧、立意生动的立体对景画面。石林小院正中央立着一块湖石晚翠峰,是旧时园主的新爱之物。其上部的形状如苍鹰展翅俯冲,峰下方有有一湖石,形状像猎犬头部,正迎视着上方的苍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鹰头犬”画面。

透过晚翠峰南面的空窗,可见窗外有一湖石屹立在其中。乍一看,宛如晚翠峰的镜中背影,妙趣横生。在苏州古典园林的造景中,有时为了遮挡尽处,或丰富园景,经常运用镜子、空窗和门洞来造成一些虚景与实景的对应,使游人置身其中能产生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生动美感。

【林泉耆硕之馆内】

现在大家来到了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林泉耆硕之馆。“林泉”在此指山水风光,“耆”是指六十以上的老者,“硕”在此指有学问名望的人。因此,通过这个建筑的命名,想必大家都能知道,这里原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处,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从建筑形式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鸳鸯厅结构的建筑。鸳鸯厅在建筑上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外观是一个大屋顶,而室内则分成两个屋面;二,一间大厅用屏门或纱隔、飞罩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以便不同季节或供男、女宾分别使用;三,两个区域的梁柱、铺地等建筑装修以及家具布置均有明显不同。

林泉耆硕之馆的南厅正中屏门上刻有冠云峰图,是清末的作品,这里布置着香妃榻、红木架穿衣镜以及大理石座屏,显得简洁而典雅。南厅外天井中,东、西各种有一棵金桂,中间石库门上有“东山丝竹”四字门额。“东山”原指晋代谢安在浙江上虞的隐居地,在此则指代隐居。“丝竹”在此指音乐。石库门外字中原有戏厅,是主人听戏赏曲的地方。

林泉耆硕之馆北厅是观赏“留园三宝”之一的冠云峰的佳处。这里布置有一堂红木家具,陈设精致,显得富贵而古雅,北厅门上刻有俞樾先生择写的《冠云峰赏》。

【林泉耆硕之馆北廊下】

现在大家看到院子中央立着一块高大的太湖石,这就是冠云峰。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之意而命名。前面也曾经说过,古人称石为云根。尤其太湖石形状、色质近似云彩,所以自古多以云来命名湖石名峰。留园中,为了烘托冠云峰主景,在其两旁还立有两块湖石作为陪称衬,分别命名为瑞云峰和々云峰。这也就是俗称的“留园三峰”“留园三峰”中尤以冠云峰高大奇伟,壁立当空,嵌空瘦挺,孤高磊落,具备了古人对太湖石的八字审美标准,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

石,由于它质地坚硬和外表不易发生变化的特质而被赋予了忠贞不喻的人格特征,自古为人类所崇拜。太湖石产于太湖。由于湖水荡涤,石质坚贞而色泽清白。这种坚贞和清白让在官场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文人从它的身上找到了精神寄托。尤其是太湖石阳刚的石质与阴柔的外形和谐于一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外圆内方”处世道的生动典型。所以,自古从孔夫子“仁者乐山”开始,文人们爱石、友石、赏石,就是要通过与石的情感交流来表现自己坚贞和高洁的品德。说到这里,各位想要理解“拜石称兄,以石为友”的“石痴”文人米蒂那种对石的特殊情感,恐怕就不难了吧。

另外,太湖石那天成的多姿曲线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片富于想象的审美空间。因此,欣赏太湖石,就犹如品茶读画一般,让人在玩味的同时;意境凸出,美不胜收。也正因为太湖石如此具有审美价值,所以它常作为营造文人山水园的叠山素材之一被广泛布置于古典园林之中。苏州之所以多古典园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盛产太湖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石有聚族,太湖为甲”。可见诗人对太湖石是何等钟情。

冠云峰,传说是北宋末年々为宋徽宗采办“花石纲”时遗留在江南的一块名石。后来几经周折,到清代被颇有“石痴”遗风的留园园主盛康购得。他为可欣赏此峰,还特意在石峰周围建造了一组亭台楼榭,并都以“冠云”来命名,可谓匠心独运。

【远翠阁前】

从冠云台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长的长廊西行,便来到了中部花园的东北角。这里有一两层楼阁式建筑远翠阁。它取唐诗“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楼是“自在处”,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颇有些禅意。远翠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观。阁前有青石花坛,是明代遗物,上面有各种雕刻,显得古朴典雅。花坛内现种有牡丹,花开季节一派雍容华贵。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6

苏州园林众多,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以小巧精致著称的留园了。

为了能更好地体会留园的美,我们请了位导览员伴游解说。导览员说,留园建于明朝,以前是一座私家花园,全园以曲廊贯穿。园中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以假山池塘为中心,东部是主人居住的厅堂楼阁,西北部是土山枫林,中部是留园最美最精华的部分。没想到看上去小小的园林里面有这么多的乾坤,让我好期待啊!

随着导览员的脚步,我们进入了留园。刚一入园,映入眼帘的是个祠堂,祠堂屏风的左右两侧各栽一黄一白两棵桂花树,寓意金玉满堂。顺着曲折通幽的长廊往里走,沿路是各种风格的漏窗,漏窗上的图案各不相同,有的如蜂窝,有的如梅花,有的如棋盘,形状千变万化,竟然没有一扇图案是重复的,工匠们的智慧真是让人惊叹。透过漏窗,我们已经隐隐约约地看到园区中部假山池塘的春色,可走廊曲曲绕绕,真让人心焦。太阳透过这些漏窗,光和影在白墙和地砖上变幻着身姿,长长的走廊也不显得那么单调和枯燥了。走过两条曲廊,跨过半掩在藤石中的门洞终于到达了最美的中区。

踏入中区,只觉眼前豁然开朗。一池春水微波荡漾,池中红色、白色的锦鲤悠闲自在的穿梭着,池塘四周是郁郁葱葱的古树和玲珑的假山花石,那些假山太湖石,形态各异,有的象小狗,有的像乌龟,高处亭子边的竟然像老鹰,……粉红的桃花、火红的春梅、金黄的迎春,在留园白墙黑瓦的映称下,越发称托出花的明媚和叶的娇鲜,绿萝和古藤缠绕着,曲溪楼、远翠阁和可亭掩映在花木丛中,显得错落精致。随着我们的移步和登爬,小池塘也变幻着它不同角度的美,有几位古装的演员在亭楼间表演评弹,坐在绿荫轩中,听着不太懂的姑苏软糯的弹唱,更是增添了几分特有的文化韵味。

随着人流的移动,我们到了留园的东区,这里庭院重重,是主人生活居住的场所,有客厅、书斋、戏剧、卧室,里面的屋顶全都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桌椅床榻都是用上好的红木精心雕凿而成,餐桌的中间还镶嵌着稀有的大理石,院落之间通过曲廊联接,穿插着各色漏窗和门洞,既相连又独立,东区最有名的是冠云峰,它其实不是山峰,是块4米多高的太湖石,据说东区庭院虽然华丽,但也比不上这块石头的贵重。

留园不大,很快我们就到了最后的西北部,这里以假山、枫树为主,景致浑然天成,不象中部和东部,很少进行人为的修饰和雕凿。假山怪石嶙峋,姿态各异,山上枫树绿郁成林,导游员说,到了深秋,这里红霞似锦,美不胜收。

留园,它的景,是错落有致的;它的美,是小巧精致的;它的工艺,让我们对工匠们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做工啧啧称赞。留园让我们留连忘返,更让我们意犹未尽。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7

“遗石峥嵘湖畔立,点仓山水画犹神,凉台燠馆池涵碧,亭榭馨楼桂沁脾”,你知道这首诗是写的哪一处的风景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就是我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留园。

上个星期,我们一家驱车前往古城苏州,开始了一场留园之旅。

刚踏进留园的大门,我便被她的古朴典雅迷住了。历经沧桑的巨大木门上,雕刻着精巧的花纹,满园的和谐阳光,满眼的眼波画船,水韵悠悠,绿意融融,像是跌入了一个氤氲朦胧,如诗如画的梦中。只见满园的花草,亭台楼阁,粉墙青瓦,数杆翠竹。窗牖画卷,琳琅满目;奇石峥嵘,假山错落……这些景物交相辉映,显得更加自然,更加美丽.

我们沿着长廊走着,只见两侧墙面上挂着许多书画,有的早已模糊不清,有的却依然苍劲有力。不知不觉,长廊到了尽头,我们走进了一间客厅,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两张雕花红木椅端正地摆放在厅堂的正中央,其他四张太师椅整齐划一地排在左右两边。椅子后面,精心修剪的盆景和各种精美的瓷器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架子上,将整个客厅衬托的静谧而典雅。我缓缓地在客厅中漫步,眼前仿佛浮现出主人与客人热情交谈的情景。客厅外面,是由太湖石组成的假山,突兀嶙峋,高低错落,我和妹妹爬的时候,都差点摔倒。

去留园游玩,最不能错过的趣事便是喂鱼了。九曲桥边的池塘里,成群结队的锦鲤在水中嬉戏,漾出一片迷离斑斓的光晕,仿佛天上的彩云降落于此。他们时而匿于湖底,时而跃出绿波,时而又盯着往来的行人,一动不动,真是一群机灵的小家伙。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饼干稍稍捏碎,一点一点地撒到湖面上,这群锦鲤立刻聚集到食物边,狼吞虎咽地争夺起来。突然,一条二尺多长的大鱼从水底猛地窜了上来,气势汹汹地赶跑了其他小鱼,自己把半块饼干独吞了,真是个“霸王“啊!。

喂完鲤鱼,我们又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在楼阁中行走,在假山中穿梭,在亭台中休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那扇木门前,结束了这场氤氲朦胧,如诗如画的游园之梦。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站在门后留园全景图前】有道是:“苏州好,城里半园亭。”现在,我们就来游览苏州著名的园林—留园。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结构紧凑,富丽堂皇。其余的三处分别是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园。同时,留园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所谓全国的四大名园,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四处园林,其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而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园的门很小,高不过2米许,宽不过1.5米,很不起眼,小中见大,这正是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7年12月4日,留园又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门厅正中上方悬挂着“吴下名园”匾额,似乎要告诉我们留园曾经拥有的辉煌,大型漆雕屏风上绘有留园的全景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2500块玉石呢?因为这幅图是在苏州2500岁生日的时候,由苏州玉石雕刻厂制作,每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通过这幅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留园分为四个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北部依稀可见乡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尽得山林野趣,整个园林占地30多亩。

那么,这座园林为什么叫“留园”呢?其实,留园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相当于伽利略、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第一个主人叫徐泰时,曾经当过工部营缮郎中,所以他对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这对他后来修建东园很有帮助。因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为太仆寺卿,相当于从建设部的高级官员升到交通部的部长。

徐泰时为人耿直,得罪了权贵,遭人弹劾罢官回家以后,修建了东、西两园,东园就是今天的留园,西园后来被他的儿子捐做寺庙,也就是今天的西园寺。徐泰时去世以后,这个园子也就逐渐荒废了。到了清代的乾隆末年嘉庆初(公元1794-1798),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广西右江军区的警备司令)的吴县东山人刘恕(号蓉峰)辞官回家后买下了东园的旧址,进行整修和扩建,改建为“寒碧山庄”,因为园内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年取了这个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为前面有一条路叫花步里;又因为主人姓刘,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刘家花园”。同治末光绪初(公元1873-1876),湖北布政使(大致相当于今日分管财政、税务、民政等的副省长)盛康(字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废园,对此园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葺,盛旭人出身中药世家,精通医道,原在常州开国药店,曾给李鸿章搞军需品,经李鸿章介绍,献丹药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兴之下,就把中国台湾海峡的钓鱼岛等三座小岛赏给盛家种草药。盛家是近代中国显赫的家族,盛康的儿子盛宣怀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洋务派重臣,当过邮传部尚书,是既有权,又有钱,连宋子文都曾经追求过盛家的小姐。二十世三十年代,张治中曾在这里设立“高级教官室”作为筹划抗战的秘密司令部,苏州沦陷后,日军驻扎在这里,被用来养马,里边马屎堆积,糟蹋的不成样子。

盛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后就将它改名为“留园”,一个原因是“刘家花园”的“刘”与“留园”的“留”谐音,这是园林易主常用的一种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将“隋园”改为“随园”;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园时曾发现一块“长留天地间”的石碑,他想这个花园历经战火仍然保留下来,“庚申乱”(太平天国战乱)后苏州阊门外“刘园者则岿然独存”,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爷的保佑,也希望留园能永远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风月伴烟萝”,这个“留”字又有让客人流连忘返之意。漆雕屏风背面刻有清末朴学大师俞樾的《留园记》,上面有“泉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台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息也。”

从留园的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园主修建花园时花费了不少心血,留园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小品,每一幅对联,每一处题额,都别有一番用意。因此,我们在游览园林时,必须把握住园主的用意,留园是最适合人居休闲的园林之一,这样,您才能真正领会到园林的魅力所在。咫尺山林,书写人生文章,苏州园林大多数以“隐逸”为主题,那么,留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呢?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景观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从留园的门厅到中部花园入口处的腰门,是一条50多米长的“S”形过道,这条过道是园林建筑中空间处理极为成功的例子,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请大家跟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体会。

进了门厅,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小天井,这个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飞翔的小鸟,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边的这个建筑是轿厅,相当于今天的私家停车场,古时候,有钱人出门,大都坐轿子,但轿夫是下等人,不允许与主人一起进入内厅,只能坐在这儿歇息。顺着边上的过道往前走,弯弯曲曲,前面有两个蟹眼天井,种了一些瘦竹,为昏暗的过道引来一些光亮。这儿也是一个天井,花台里种了桂树、白玉兰,还有石笋,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的意思。到了这个敞厅,大家再回过来想一想,体会一下,这一段过道由小变大,由暗转明,随着空间的变化,“放”“收”“再放”“再收”,让人感觉不到过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同时,园主巧妙地借助这个过道将外界的尘器挡于门外,反映了主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受外界干扰的隐逸思想,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过了这一段过道,是不是有点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大家抬头看一下,门楣上有砖刻的“长留天地间”几个篆刻字,落款是“伯温”,据说是刘伯温写的,盛康发现此碑额时非常高兴,他很崇拜刘伯温,认为有先贤的保佑,一定能使此园传于后世。其实据分析,这几个字是元朝参知政事(相当于富宰相)周琦周伯温所书,此“伯温”彼“伯温”,究竟是谁写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

现在,我们来到了留园的中部,园中有大型假山和宽阔的水池,极具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漏窗,通过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隐隐可见。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说:“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这六扇花窗,图案各异,大家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边看,你会感到随着步子的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并且,这几个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墙上有砖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坛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此处以粉墙为底,翠柏山茶,上有砖额点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

【到绿荫轩】这座“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来到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为什么要写上这几个字呢?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们常说的“里弄”“邻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网师小筑”,主人很谦虚地说,我这个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宵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练洒脱之感。

【继续向前】前面就是“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爿、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请大家随我到露台前,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种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因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园林建筑中的假山按材料可分为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和土丘假山。留园这儿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过头来,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建筑是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定自然凉”,在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一种“闻名心底凉”的感觉呢?

【走进曲廊】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约700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为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楼廊等;按形式又可分为曲廊、波形廊、复廊。廊是园林建筑中独立的有顶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虚”字,有连贯的作用。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在这里有这么个几个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阳,冬天可挡雨;二是景点之间的联系纽带,天然的游览线路;三是作为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董汉策镌刻的“二王”法帖,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留园墙上保存了379方法帖(另有4方因破损残缺放在仓库没有上墙,文庙碑刻博物馆现存6方,苏州图书馆有10方仅存拓片,根据推算留园原有法帖应在400方以上),留园墙上的这些书条石不仅收录了历代书家名帖,还记载了很多留园珍贵的史料,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长廊、艺术长廊、园史档案”,堪称园林一绝。

现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儿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理,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

【进入可亭】过了山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可”字,就会发现这个字用的非常巧妙,“可”还有“好,漂亮,美丽”的意思,如我们常说这个姑娘很漂亮叫“可人”、这个菜很好吃叫“可口”、“可口可乐”有又好吃又好玩的意思,这个亭子也就包含了漂亮的亭子的意思。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璧石做成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县,是虞姬的故乡,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说法。灵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是比较少见的。刚才,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观赏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对方,此处的可亭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林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现在,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所谓对景,就是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从乙观赏点可以观赏到甲。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那么,为什么苏州园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园有香洲,狮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与苏州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旧时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园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活气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种建筑形式,有厅、有台、有楼、有阁……,是苏州建筑艺术的集萃,并可增加园林建筑的层次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要求;四是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思想,《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成为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标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理想,尽管他们希望隐逸,但文人士大夫骨子里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抛弃不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对老百姓好,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可亭的东北侧有一两层小楼叫“远翠阁”,唐诗有“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之意而命名,楼下是“自在处”,佛教有“大自在”的说法,陆游有“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史记》中讲,瀛洲、方丈和蓬莱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据说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药,并在宫苑中叠造了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为造园时常用的题材。前面这个方亭叫“濠濮亭”,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么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进园时,我就跟大家讲,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一个主题,后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大家抬头看,这便是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向右就可以进入了西楼,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叫“西楼”。因为处于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一个承接的作用。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

留园的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这里是旧时园主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通过粉墙、走廊等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重院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

【进入五峰仙馆】出清风池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的假山,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从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样,游客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肖石峰。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小院中是用青石铺成的冰裂纹地面,厅前的台阶也很独特,是用朵云石垒成,取脚踩祥云,人在云上,人上人的意思。在小院的东侧是鹤所,松鹤延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

五峰仙馆是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五峰仙馆是在东园的后乐堂、涵碧山房的传经堂基础上翻建的。五峰仙馆建成后,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小孩满月等重要活动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所,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一对应就座。古时候,女眷不能再外客面前抛头露面,里边的厅相对于外边的厅叫内厅,人们还将其夫人称为内子、内人、贤内助等,内厅也可以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使唤。这个厅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为什么这儿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来日本兵曾将这里作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建国后重修时只能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钓鱼岛是日本国土,这是没有根据的,当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国盛氏后人手中,这些楠木柱子正是当年日本侵华有力罪证。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其重演。

在五峰仙馆的正中的银杏屏门上刻有《兰亭序》,两旁的纱隔窗有精美的花鸟画,看上去就象玻璃一样,有点透明的感觉,可以隐隐看到对面的景色,虚虚实实,明暗相间,画中有画,苏州自古以来就盛产丝绸,丝绸不仅是日常必备的生活用品,一些大户人家还将这些丝绸制品用在装饰上,不过,用这么大幅的丝绢画来分隔空间也是比较少见的,《红楼梦》里多次提到的“碧纱橱”就也是用丝绸做的纱隔,隔出来的小空间。

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在五峰仙馆的西边有一房间“汲古得修梗”,这里是一间小书房,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功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我国有许多关于刻苦用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典故,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李白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荀子有《劝学》、明代文嘉的“《明日歌》、《今日诗》、《昨日谣》”等,还有很多“劝学歌”,大家可以将这些故事给小孩讲讲,勉励他们认真读书,好好学习。

我们来到五峰仙馆的北边。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鱼化石。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宝“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

抬头我们看到的这副对联非常有名气,是苏州状元陆润庠所写,“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上下联各取五句,都用五字或韵,与“五峰”之数相合,读起来让人感觉清香徐来,琳琅在目,上联用“正、变、幽、达、坚”五字概括这五部古代文人士大夫必读书的精髓,意思说潜心读书,其乐无穷,说的很有道理,不然古人就不会讲“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所以中国人向来重视教育,读书考大学几乎是所有为人父母的理想;下联用“野、疏、洁、芳、韵”五字概括了五种花的独特风格,与人的品格道德一一对应,花品即人品,自喻为花中神仙,借物言志,这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典型表达方式,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说话做事比较委婉,园林建筑中的很多东西都体现了这一点。

【石林小院旁】从五峰仙馆边上往北,穿过小门,有一个小院子,这里就是“还我读书斋”,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这儿是主人的书房。书斋为楼房,非常安静,现在这里陈列了一些工艺品。

退出书斋,或者直接从五峰仙馆往东,我们来到的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们说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大家看这边有几个字“静中观”。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现在,大家站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还有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

院中的这座建筑叫“揖峰轩”,朱熹说:“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轩名是来自古人文章,但是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却不难发现,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看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

【站在鸳鸯厅前】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为什么叫“东山丝竹”呢?是不是刘恕是东山人的缘故呢?这几个字也说明了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主题的重要性。其实,“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园主人虽然罢官还乡,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能象谢安那样,“东山再起”,打的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皇帝召唤时,立马重出江湖,建功立业呢。

而这“鸳鸯厅”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大家请随我一起来看看鸳鸯厅有哪些特点。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大家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厅,北边是男厅。那么,有人就会问了,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来比较一下,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如果还分不清的话,大家不妨看一看,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硕之馆门前】我们面前的这个小院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层面”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这座亭亭玉立的湖石名峰,“二个层面”就是围绕冠云峰的几座石峰、池子和几组建筑。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个中心”,如果说留园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随着画轴的缓缓展开,我们眼前的冠云峰就是这幅山水画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个中心就是我们面前的冠云峰。冠云峰重5吨,高6、5米,造形奇特,峰顶似乎像一只雄鹰兀立其上,鹰头在西,向下盯着一只向上趴的老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湖石名峰假山。冠云峰与留园的大理石座屏、鱼化石并列为“三宝”,同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

那么,为什么叫冠云峰呢?因为“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而且在《水经注》中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还有人讲从西北方向看这座湖石假山就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点象观音菩萨,怀抱婴儿,脚踩鳌鱼,取其谐音叫“冠云峰”。

这么精致的一块湖石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宋朝花石纲的遗物。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晁盖带了一帮英雄好汉智劫“生辰纲”,而“花石纲”就是跟“生辰纲”类似。“纲”是唐宋时一种运输编制,在运送大批量货物时,每批编立字号并分为若干组,一组称一纲,运盐的称为“盐纲”,运茶的称为“茶纲”,运马者称为“马纲”,运米的称“米饷纲”,运送奇花异石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叫“花石纲”。马以五十匹为一“纲”,米以一万石为一“纲”,船运的以10艘船为一“纲”。《水浒传》中的“生辰纲”,顾名思义就是为生日准备的货物,晁盖、吴用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就是一个打劫生日礼品运输队的故事。冠云峰应该也是徐氏东园的遗物,刘恕在修寒碧庄时此峰在东部围墙外,“久废为踹坊,皆布商所佣踏布者居之。”,刘恕一直有个心愿想买下冠云峰,但是刘氏修园时花了大量的钱财,所以没有钱再征地扩园了,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经过太平天国战乱,冠云峰周围“数百家亦化为荒烟蔓草,惟此峰岿然独存。”盛康也非常喜欢石头,也有石痴遗风,几经周折,花了重金,才买到这些花石纲的湖石名峰,特地在周围修建亭台楼馆,也成为留园的一个标志性景区,说是“留园名片”应不为过吧。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什么是美,美是主观情趣与客观意蕴的统一。”通俗地讲,美就是当客体的某些特征与人的主观感受相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美。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造型奇特的石头,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书画家米芾被人称为“石痴”,他曾让人给石头穿上衣服,摆上香案,与石头称兄道弟,他将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冠云峰的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瘦、皱、漏、透”。为什么说“瘦”反而美了?早在20__多年前的孔子就在《诗经》中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历史上还有“环肥燕瘦”之说。由此可见以“瘦”为美,古来有之,讲究线条美、曲线美并不是今人的专利,大家不妨看一看冠云峰是不是象一位少女一样苗条修长?而冠云峰的“瘦”正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与我们的主观认识相一致;“皱”是绘画中的一种手法,这里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也有人说此“皱”指人脸上的皱纹,有皱纹说明人年纪大了,或饱经生活沧桑,而我们的园林主人大都经历宦海浮沉,官场黑暗,他们将自己的生活沧桑赋予了这块石头,有点借物言志的味道,同时,石头自古就是长寿的象征,“奇石寿太古”,这也是主人所向往的。至于,“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可以透出光线,玲珑剔透;“漏”指洞洞相连,脉络贯通,石头上有许多孔隙,雨水不会积存在上面,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所谓“瘦、皱、漏、透”,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我们从“瘦、皱、漏、透”而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么,这座小院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围绕冠云周围的湖石、水池。冠云峰西北(冠云楼的右前侧靠近走廊边)的石头叫岫云峰,冠云峰东北十余米处(冠云楼右前方、贮云庵后面的石头)叫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补缺才这样布置的,留园为世人津津乐道的瑞云峰却不是这块石头,在苏州十中里。后来,盛康的儿子盛宣怀还将他的三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为留园平添了一段佳话。据传,新瑞云峰不是一个整体,峰头是人加上去的,所以不是很牢固。瑞云小姐不幸夭折后,盛宣怀很难过,命人将后加的峰头敲掉。于是,这方湖石就被撂到了新瑞云峰底座旁。冠云峰左侧的湖石名峰为“箬帽峰”,形状犹如一位瘦小老人头戴大箬帽,为留园十二峰之一。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表面意思是“洗洗天上的白云”,冠云峰的倒影透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像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池子里边种有睡莲,水池里边养有金鱼。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座小院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冠云周围的几组建筑。冠云峰北面是一组体量高大的建筑“冠云楼”,东北侧的六角形亭子为“冠云亭”,戗角黛瓦,顶部有泥塑如意和橘子,寓意如意吉祥。冠云峰的东面是盛氏的家庵,是盛康参禅礼佛的地方,盛康别号待云,所以当时叫“待云庵”(后来改名叫伫云庵或贮云庵),往南小院中有亦不二亭,是一个半亭,亭名深含禅意,佛教中有“不二法门”之说,“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文字,直接入道。”留园中很多景点融合了主人在这方城市净土中参悟人生,寻求解脱的佛教思想,如“闻木樨香轩”、“活泼泼地”、“自在处”、“亦不二亭”等。在浣云沼的西面有冠云台,是四方形,背靠长廊,三面敞空,台下砌驳岸,台内匾上有“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则蕴含了园主对道家思想的追求。

此处小院以冠云峰为中心,周围的几座石峰、池子和几组建筑犹如众星拱月,加之园主人有意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更加烘托出冠云峰的高大。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灰白色的太湖石与周围的黑色的屋顶对比,产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通过线条的对比,高高竖立的冠云峰与周边的建筑屋脊、屋檐等横线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由此而衬托出冠云峰犹如江南少女般明快、修长、靓丽,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美感。

【站在冠云楼北墙处】我们现在来到了冠云楼,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要算《山海经》了。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龙鱼、鳖鱼,想成神仙的坐骑。那么,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从冠云台西进入,这里是“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佳晴”出自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指及时雨,“快雪”是轻快、飞舞飘落的雪花,暗指瑞雪,这三词连用所描述的三种自然现象对农耕很重要,既表示园主人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愿望,也表达了希望园中花草茂盛的心情。站在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弯弯曲曲的长廊将以冠云峰为中心的景区与西部隔开,西边比较空旷,但又紧密相连。

【进入又一村】我们走出亭子,顺着走廊向西,前面一堵高墙,墙上的圆洞门有“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陆游的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此门,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呈现在我们面前。园内种值了杏树、桃树,碎石路上还搭建了葡萄架,一派自给自足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隐约可见一丝田园气息。以前“又一村”里有一畦菜园,还有茅屋,鸡鸭鹅羊叫声不断,园主人将此营造成农家田园风光。留园的盆景园以苏派盆景为主,盆景园内有一处木屋“小桃坞”,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桃李纷芳,给人无尽的暇想,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还会让人想起桃花坞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还可以让人想起《红楼梦》中苏州才女林黛玉,她吟咏的《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出盆景园进入西部山林】我们顺着小路往西走,便看到前面山峰林立、绿树浓荫,这里就是留园的西部山林,留园的北部和西部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区分,这条小路很自然地将游人引到西边的假山旁。西部大假山采用了土包石、土石相间的做法,这里的假山为徐氏修园时从中部挖出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种植了许多枫树、香樟,春天香樟新叶红嫩娇艳,深秋枫叶如花似火,非常漂亮。

游到此处,大家是不是还有一些疑团没有解开?是不是很想知道与留园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瑞云峰”是怎么来的?今天的瑞云峰又身在何处?瑞云峰被运到这里时,园主人将它放在什么地方了?下面我会结合西部的大假山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想问一下大家,你认为瑞云峰会放在今天的什么位置,为什么?当年,徐氏将此石放在东园,我们要澄清一下,这个东园不是今天留园的东部花园,而应指的是留园。明袁宏道在《园亭纪略》中有“堂侧有垄甚高,多古木,垄上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的描述。通过前面的游览,大家可以看到,留园中有垄的地方有三处,一处在中部池塘北部,高约4米,上面有可亭,可亭为清代建筑,这里土垄面积较小,所以高大的瑞云峰肯定不好放,放在此处就不可能种很多的树木;一处在中部池塘西部,闻木樨香轩建于明代,这里也不可能放瑞云峰;一处是西部土山,高约七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24米,占地约十亩,西部土山地势最高,占地最广,比较符合袁宏道的描述。而西部假山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似为明代遗留。所以,瑞云峰放在今天的西部花园里是完全有可能的。

其次,瑞云峰是怎么来的呢?宋徽宗在东京修建“寿山艮岳”时,让朱勔帮他搜罗奇花异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巧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腊起义,苏州也发生了石生起义。宋朝的花石纲导致了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很快就被金灭了。在苏州西山有一谢姑岛,现在已在陆地上了,岛上有两块有名的太湖石被称为“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到艮岳,赐名“昭功神运石”,封为“盘固侯”。“小谢姑”为什么没有运走?因底座“石盘”沉湖底耽误了运送时间,没能和大谢姑一起启程,后来“靖康乱”起,朱勔被杀,小谢姑石“弃诸河滨”,就流落苏州了。明代陈氏用船将此石运回横泾途中,船漏水,石头和石盘沉入湖底,陈氏筑堤合围,用水车排掉堤中积水,将石峰捞出运回了家,但没有找到石盘。后来,小谢姑石又被湖州乌程(今南浔)董氏买过去,在运送途中,又船破石沉,董氏采用陈氏的办法筑堤打捞,原地打捞上来的竞是陈氏丢掉的石盘,派人在湖底摸索,后来在一里之外的地方找到小谢姑,石峰和石盘在陈氏沉石六十年后才合壁,大家都认为很神异。为减少摩擦力,搬运时在石头底下铺了一万多斤葱,才将石头运回到南浔,搞得南浔是一葱难求。董氏的女儿嫁给了徐家,就将这块“小谢姑”作为嫁妆,送给了女儿女婿,据说晚上“有光烛空”宛若祥云,所以改名为“瑞云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将这块石头运到苏州织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十中,让皇帝玩赏,一直没能再搬回来。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9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时臣)所作。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0

有道是:“苏州好,城里半园亭。”现在,我们就来游览苏州著名的园林--留园。田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清代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结构紧凑,富丽堂皇。其余的三处分别是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代的拙政园。同时,留国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所谓全国的四大名园,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四处园林,其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而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则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瞧,留园的门很小,高不过2米许,宽不过1.5米,很不起眼,小中见大,这正是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19987年12月4日,留园又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一起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范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门厅正中上方悬挂着“吴下名园”匾额,似乎要告诉我们留园曾经拥有的辉煌,大型漆雕屏风上绘有留园的全景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2500块玉石呢?因为这幅图是在苏州2500岁生日的时候,由扬州艺人所雕,每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通过这幅全景图,我们可以看到留园分为四个部分:中部是精华所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北部具有农村田园风光;西部林木高耸,尽得山林野趣,整个园林占地30多亩。

那么,这座园林为什么叫“留园”呢?其实,留园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她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相当于哥白尼、布鲁诺生活的年代。第一个主人叫徐泰时,曾经当过工部营缮郎中,所以他对建筑是有一番研究的,这对他后来修建东园很有帮助。因为他工作做得好,被提升为太仆寺卿,相当于从建设部的高级官员升到交通部的部长。徐泰时为人耿直,因而得罪了权贵,在遭人弹劾罢官回家以后,修建了东、西两园,东园就是今天的田园,西园后来被他的儿子捐做寺庙,也就是今天的西园寺。徐泰时去世以后,这个留园也就逐渐荒废了。到了清代的嘉庆年间,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的吴县东山人刘蓉峰辞官回家后买下了东园的旧址,改建为“寒碧山庄”,因为园内多植白皮松,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又叫“花步小筑”,因为前面有一条路叫花步里;又因为主人姓刘,所以老百姓都叫它“刘家花园”。光绪年间,湖北布政使盛康(字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废园,盛旭人精通医道,原在常州开国药店,经李鸿章介绍,献丹药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慢性皮炎,慈禧太后高兴之下,就把中国台湾海峡的钓岛等三座小岛赏给盛家种药草,因而盛家很有钱。

盛旭人买下寒碧山庄后就将它改名为“留园”,一个原因是“刘家花园”的“刘”与“留园”的“留”谐音,这是花园易主常用的一种改名方法,比如袁枚将“隋园”改为“随园”;再有,盛康在整修花园时曾发现一块“长留天地问”的石碑,据说是刘伯温写的,他想这个花园历经战火仍然保留下来,似乎在冥冥之中有老天爷的保佑,也希望留园能永远留在盛家手中;另外“但留风月伴烟梦”,这个“留”字又有让客人留连忘返之意。清末朴学大师俞樾在《留园记》中讲,“泉石之胜,留以待君之登临也;花木之美,留以待君之攀玩也;亭石之幽深,留以待君之游憩也。”

从留园的得名,我们可以看到园主修建花园时花费了不少心血,田园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小品.每一副对联,每一处题额,都别有一番用意。因此,我们在游览园林时,必须把握住园主的用意,这样,您才能真正领会到园林的魅力所在。苏州园林大多数以“隐逸”为主题,那么,留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题的呢?接下来,我将结合具体的景观跟游客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从留园的门厅到中部花园入口处的腰门,是一条50多米长的“S”形过道,这条过道是园林建筑中空间处理极为成功的例子,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请游客跟我一边走,一边看,一边体会。

进了门厅,游客看到的是一个小天井,这个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飞翔的小鸟,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边的这个建筑是轿厅,古时候,有钱人出门,大都坐轿子,但轿夫是下等人,不允许与主人一起进入内厅,只能坐在这儿歇息。顺着边上的过道往前走.弯弯曲曲,前面有两个蟹眼天井,种了一些瘦竹,为昏暗的过道引来一些光亮。这儿也是一个天井,花台里种了桂树、白玉兰,还有石笋,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的意思。到了这个敞厅,游客再回过来想一想,体会一下,这一段过道由小变大,由暗转明,随着空间的变化,“放”、“收”、“再放”、“再收”,让人感觉不到过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同时,园主巧妙地借助这个过道将外界的尘嚣挡于门外,反映了主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受外界干扰的隐逸思想,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游客品味一下,走过这一段过道,是不是有点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到了留园的中部,园中有大型假山和宽阔的水池,极具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漏窗,通过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隐隐可见、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说:“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则有何趣?”这六扇花窗,图案各异,游客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边看,你会感到随着步子的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并且,这几个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墙上有砖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坛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此处以粉墙为底,翠柏山茶,上有砖额点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

(到绿荫轩)

这座“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来到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为什么要写上这几个字呢?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们常说的“里弄”、“邻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网师小筑”,主人很谦虚地说,我这个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霄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炼洒脱之感。

(继续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游客再看看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请游客随我到露台前,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种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因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园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为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国这儿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过头来,游客所看到的这座建筑是田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定自然凉”,在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一种“闻名心底凉”的感觉呢?

(走进曲廊)

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有300多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廊按位置可分为沿墙走廊、爬山廊、水廊、回廊、楼廊等;按形式又可分为曲廊、波形廊、复廊、廊是园林建筑中独立的有顶的通道,就像文章中的“虚”字,有连贯的作用。留园的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廊在这里有这么几个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阳,冬天可挡雨;二是景点之间的联系纽带,天然的游览线路;三是作为平缓地过渡,巧妙地将客人引到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观赏秋景。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镌刻的“二王”法帖。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至今,留园保存了359方法帖,堪称园林一绝。

现在游客所在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因此,这儿是观赏秋景的地方。我们说,苏州园林建筑的命名很讲究,此处的“闻木樨香轩”也包含有深刻的禅理,佛教的禅宗讲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影无踪。

(进入可亭)

过了水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这个桌子是用灵壁石做成的。灵壁石产于安徽灵壁县,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声”,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刚才,我们已经分别看过了观赏春、夏、秋三季景色的地方,此处的可亭就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外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现在,请游客回过头来看一看,对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楼与可亭形成了一个对景。所谓对景,就是从甲观赏点可以观赏到乙,从乙观赏点可以观赏到甲。从这儿望去,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这艘船就像在水中缓缓航行一般。那么,为什么苏州园林中有很多的船形建筑呢?比如,拙政园有香洲,狮子林有石舫等等。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这与苏州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有关,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旧时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园中修建船舫,可以增加园林的生活气息;二是船舫集中了多种建筑形式,有厅、有台、有楼、有阁……,是苏州建筑艺术的集萃,并可增加园林建筑的层次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三是船形建筑介于似像非像之间,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要求;四是体现了园主的隐逸思想,《庄子.列御寇》中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不系之舟”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成为他们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标志;五是包含了一些政治含义,尽管他们希望隐逸,但文人士大夫骨于里的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抛弃不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希望君主对老百姓好,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

这条花街尽头就是远翠阁,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史记》中讲,瀛洲、方丈和蓬莱三座神山在渤海之中,据说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去寻药,并在宫苑中叠造三神山,此后三神山也就成为造园中常见的题材。前面这个方亭叫“濠濮亭”。为什么叫“濠濮亭”呢?濠、濮均为水名,《庄子.秋水》里面有这么两个故事: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观鱼,庄子说:“鱼自由自在的多么快乐啊!”惠子答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快乐呢?”庄子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理解鱼的快乐呢?”另一个故事讲,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出来做丞相帮他治理国家。庄子说:“我听说有一只大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用盒子把它装起来,用手巾盖在上面,珍藏在庙堂之中。那么这只龟是死了被人供奉着好呢?还是活着在污泥中摇头摆尾的好?”那两个人讲,“好死不如赖活,当然是活着的好。”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呢。宁愿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活龟。”庄子的这种思想与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的隐逸淡泊的愿望相符合。所以,一进园时,我就跟游客讲,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一个主题,后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游客抬头看,这便是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向右就可以进入了西楼,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叫“西楼”。它处于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一个承接的作用。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后面有“汲古得梗处”,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功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

留园的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这里是旧时园主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通过粉墙、走廊等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重院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

(进入五峰仙馆)

出清风池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请游客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的假山,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峰仙馆是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五峰仙馆是在东园的后乐堂、寒碧山庄的传经堂基础上翻建的。五峰仙馆建成后,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小孩满月等重要活动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处,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对应就坐。古时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抛头露面,里边的厅相对于外边的厅叫内厅,人们还将其夫人称为内子、内人、贤内助等,内厅也可以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使唤。这个厅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为什么这儿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来日本兵曾将这里作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建国后重修时只得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钓岛是日本国土,这是没有根据的。当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国盛氏后人手中,这些楠木柱子正是当年日本侵华有力罪证。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其重演。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鱼化石。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宝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画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

(石林小院旁)

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们说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游客看这边有几个字“静中观”。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现在,游客站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做“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有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

院中的这座建筑叫“揖峰轩”,朱熹说:“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轩名是来自古人文章,但是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却不难发现,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游客看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还我读书处”便是主人的书房,不过,它在揖峰轩的后边。

(站在鸳鸯厅前)

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为什么叫“东山丝竹”呢?是不是刘恕是东山人的缘故呢?这几个字也说明了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主题的重要性。其实,“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

而这“鸳鸯厅”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总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游客请随我一起来看看鸳鸯厅有哪些特点。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游客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厅,北边是男厅。那么,有人就会问了,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游客不妨来比较一下,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如果还分不清的话,游客不妨看一看,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

(站在林泉耆硕之馆门前)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块石头就是举世闻名的“冠云峰”,“冠云峰”与苏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西湖的“皱云峰”,有江南四大奇石之称。冠云峰是留园“三宝”之一,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湖石名峰。郦道元的《水经注》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造型奇特的石头,孙悟空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贾宝玉则是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宋代书画家米芾被人称为“石痴”,他曾让人给石头穿上衣眼,摆上香案,与石头称兄道弟,他将太湖石特点归纳为瘦、皱、漏、透。游客不妨看一看冠云峰,瘦是说这块石头苗条修长;皱指石头的表面有花纹;漏指雨水不会积存在石头上,顺着孔隙很快就会流出来;透是说石头上有很多孔洞,玲珑剔透,这只不过是这些石头的一些外部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欢石头,更是把人的情感赋予石头,对石头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对人自身修养的要求。有人从瘦、皱、漏、透引申出来的顽、清、拙、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们眼前的这块石头可有一番来历了,据说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宋徽宗在东京修建“寿山艮岳”时,让朱勔帮他搜罗奇花异草、珍木怪石。朱勔利用手中的职权,巧取豪夺,搞得民不聊生,激起了浙江的方腊起义,苏州也发生了石生起义。宋朝的花石纲导致了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很快就被金灭掉了。当时有两块有名的太湖石被称为“大小谢姑”,“小谢姑”没有来得及运走,后来被一位姓董的买了下来,他的女儿嫁给了徐家,将这块“小谢姑”作为嫁妆,改名为瑞云峰放在当时的东园里,留园也因为这块石头而更加出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苏州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将这块石头运到苏州织造署,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十中,让皇帝玩赏,一直未搬回来。盛康买下留国后,总觉得留园没有瑞云峰就少了几分灵气。因此他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银两,终于寻到了另一块石头,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冠云峰,当时搬运它时,真可谓过河架桥,见山开路,房挡拆屋,据说这块石头也是花石纲的遗物。

冠云峰西边的石头叫岫云峰,东边的石头叫瑞云峰,是当年盛氏寻到冠云峰后为了应景才这样布置的。后来,盛康的儿子盛宣怀还将他的三个孙女分别取名叫冠云、瑞云、岫云,为留园平添了一段佳话。冠云峰前面的池子叫浣云沼,冠云峰的倒影投落在清澈的池水中,似乎主人要用这池水来清洗冠云峰。实际上也就是说,做人也要向冠云峰一样,时时洗涤身上的“尘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池子里边种有睡莲,水池里边养有金鱼。冠云峰的北面有冠云楼,东面是冠云亭,还有冠云台、储云庵等几个建筑,当时主人为了烘托冠云峰的高大,有意控制周围建筑的高度。游客请看,这里周围的建筑有比冠云峰高的吗?

(站在冠云楼北墙处)

冠云楼下面北墙上的这块石头叫鱼化石,也是留园“三宝”之一。这块鱼化石呈薄片状,像云母一样层层剥开,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令人叹为观止。有关鱼化石最早的记载,要算《山海经》了。当时人们对石头中的鱼形图案无法解释,只好发挥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龙鱼、鳖鱼,想成神仙的坐骑。那么,鱼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考证,是在一亿四千多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将鱼虾掩埋凝结而成的。

在我们的游览结束之前,游客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留园是不是到处都给我们一种古朴凝重的石文化感觉,那些用湖石、黄石堆叠的假山,营造了留园的山林气氛;那些湖石名峰,增添了留园传统艺术氛围;那些大理石座屏、鱼化石等,充满了清新而朴素的自然气息;那些墙壁上的书条石记录了留园的昔日风采,这些作品林林总总从具体到抽象,无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园林比作“立体山水画”、“无声山水诗”、“综合艺术博物馆”。我想,通过对留园的游览观赏,游客一定会觉得这种评价是很贴切的吧。

风风雨雨四百多年,留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当时园主所期望的“名园长留天地间”,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富强的今天,方才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留园是苏州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我的讲解完了,谢谢游客!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1

进了门厅,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小天井,这个天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通风、采光和漏水,往上可以看到天空的云朵,飞翔的小鸟,往下可以漏水。在天井后边的这个建筑是轿厅,古时候,有钱人出门,大都坐轿子,但轿夫是下等人,不允许与主人一起进入内厅,只能坐在这儿歇息。顺着边上的过道往前走.弯弯曲曲,前面有两个蟹眼天井,种了一些瘦竹,为昏暗的过道引来一些光亮。这儿也是一个天井,花台里种了桂树、白玉兰,还有石笋,合起来就是金玉满堂的意思。到了这个敞厅,大家再回过来想一想,体会一下,这一段过道由小变大,由暗转明,随着空间的变化,“放”、“收”、“再放”、“再收”,让人感觉不到过道的昏暗呆板,反而让人觉得很有趣味。同时,园主巧妙地借助这个过道将外界的尘嚣挡于门外,反映了主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受外界干扰的隐逸思想,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大家品味一下,走过这一段过道,是不是有点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现在,我们来到了留园的中部,园中有大型假山和宽阔的水池,极具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特征。前面的粉墙上有六扇漏窗,通过漏窗,中部的山水景色已隐隐可见、我们说漏窗好,好就好在“隐隐可见”上。用《红楼梦》中贾政的话说:“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人目中,则有何趣?”这六扇花窗,图案各异,大家一边慢慢地走,一边透过花窗往里边看,你会感到随着步子的移动,所看到的景色也在变化,这就叫“移步换景”或“一步一景”。并且,这几个花窗还有通风、透光的功能。墙上有砖刻“古木交柯”,“古木”指花坛里的一棵明代的古柏和一棵山茶树,“交柯”指两树枝干交错缠绕,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此处以粉墙为底,翠柏山茶,上有砖额点缀,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

(到绿荫轩)

这座“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这儿便是我们观赏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来到后边,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为什么要写上这几个字呢?留园一带旧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们常说的“里弄”、“邻里”,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所以,二十五户人家称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网师小筑”,主人很谦虚地说,我这个花园只是花步里边上的一处小建筑而已。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霄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炼洒脱之感。

(继续向前)

前面就是“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片、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请大家随我到露台前,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池子里种植了很多荷花,夏天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因为露台靠近水面,所以叫做荷花台。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园林建筑中的假山接材料可分为湖石假山、黄石假山和上丘假山。留国这儿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回过头来,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建筑是田园中部的主体建筑“涵碧山房”。取自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国有句老话叫“心定自然凉”,在这个地方,你是否有一种“闻名心底凉”的感觉呢?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2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1961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xx年,留园作为苏州园林(虎丘、拙政园、留园)扩展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曾经有一个美国组织欲二十亿美元购下留园,苏州市政府却坚持没有出售。

留园占地三十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留园 建筑 内景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留园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 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3

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我们说大院要“动中观”,小院要“静中观”。大家看这边有几个字“静中观”。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东西宽15米。园主别有用心地将院子隔出六个小院子,互相沟通,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层次非常丰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现在,大家站在这个角度看一看,上面的这块石头像不像俯冲下来的老鹰,下面的石头像不像昂头向上的猎犬?所以叫做“鹰犬斗”或“鹰斗猎狗峰”。前面的墙上好像有一面镜子,镜子里边有这只老鹰的背影。其实,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块石头,这种用隐蔽的手法构成对景、漏景、框景,匠心别具,恰到好处,让人感到院子很大,层次很深。

院中的这座建筑叫“揖峰轩”,朱熹说:“前揖庐山,一峰独秀”。轩名是来自古人文章,但是园主对石头的恭敬之情却不难发现,刘蓉峰爱石成癖,有“石痴”米芾遗风,他曾经搜罗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书馆宠异之”,认为湖石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得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揖峰轩环境幽雅,不妨作为三四个好友论诗作画,操琴对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边有琴、有棋。尤其是两桌,一边是围棋棋盘,一边是象棋棋盘,拿掉棋盘,桌子形同七巧盘,可以拆开来随意放置,小方桌可以拿到院内用来拜月,也可取一墙角放花盆、茶具等。红木菱花门窗上的蝙蝠、双钱、万字图案等都是吉祥的符号。古人读书总要找一个幽静的地方,陶渊明讲,“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还我读书处”便是主人的书房,不过,它在揖峰轩的后边。

(站在鸳鸯厅前)

揖峰轩东边的这座大型的厅堂,就是留园著名的鸳鸯厅,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库门上有砖额“东山丝竹”四个字。为什么叫“东山丝竹”呢?是不是刘恕是东山人的缘故呢?这几个字也说明了我们观赏园林必须把握主题的重要性。其实,“东山”也有一个典故,《晋书》上讲,谢安在浙江东山隐居,朝廷几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动心。所以后人就用“东山”或“东山高卧”指代隐居,“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天井外边原来是盛家的戏厅,在这里听戏品曲,好不惬意!置身于此,能说园主不是“东山高卧”吗?

而这“鸳鸯厅”也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形式。鸳鸯本是水鸟名,因为它们雌雄偶居总不分离,所以中国民俗中常把配对的事物用“鸳鸯”称之。大家请随我一起来看看鸳鸯厅有哪些特点。第一,我们从外边看只有一个屋顶,但里面却是两个屋面;第二,外边看是一间房,里边是两个厅;第三,两边的功能也不一样,有男厅、女厅之分,和冬厅、夏厅之别。大家现在所站的位置就是女厅,北边是男厅。那么,有人就会问了,男厅、女厅怎么区分呢?过去,中国社会很讲究男尊女卑。大家不妨来比较一下,男厅一般建筑华丽,梁架扁方,且精雕细刻;而女厅则比较简朴,梁架用圆木,没有什么雕饰,就连地面上的方砖男厅的都比女厅的大。如果还分不清的话,大家不妨看一看,哪边的风景漂亮那边就是男厅,这儿当然是朝冠云峰这边风景好了。除了“鸳鸯厅”名字外,它还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硕之馆”,“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隐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硕”指有名望的人;“馆”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连起来讲就是: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聚会的地方。银杏屏门上的这篇《冠云峰赞》是清末著名的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还有全景图后的《留园记》也是俞樾写的,俞樾与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欢留园的山水景色,这些文章使得留园更加迷人。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4

今天,我和爷爷去了苏州第二大私家花园-------留园。天气很好,太阳当空照,让人感觉非常热。我是第一次去留园,所以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听爷爷说,年轻时奶奶在高考前,每天一早就在这儿的一个地方复习呢!爷爷还说,那里有许多鱼。让我准备好饼干之类的东西。我一兴奋,一下子拿了三大包饼干去喂鱼!

到了那里,我们决定先玩,再喂鱼,然后继续玩。玩什么呢?就是爬假山、看风景、上山看著名的景物等。

我先开始兴致勃勃地爬上各种假山,哈哈,爬来爬去,钻来钻去,真是高兴极了!虽然又热又累,但为了开心,怕什么?然后我们又上了“小山”,上面除了有一个亭子,一条长廊,其它的就是花草树木,一片绿意盎然。

我再找了个阴凉的地方,站着喂鱼。不愧是“喂鱼高手”,一会儿整个池塘里的鱼都被我的饼干吸引过来了,我又惊讶又兴奋,都快惊呆了!爷爷忽然叫道:“啊!那洞里有只小老鼠!”匆忙之中,我也顾不上喂鱼了,就扔了一大块饼干到水里,然后把小块饼干扔进洞里,静静观察。啊!一只小老鼠出来把饼干叼走了!好可爱的小老鼠啊!尖尖的鼻子和嘴巴,圆而小的眼睛,小巧的身体,不愧是小老鼠!我低头一看,发现蚂蚁居然在忙碌地搬运着地上的饼干屑,卖力极了!哦,原来这就是各取所需哪!

我又跟爷爷去了奶奶复习的地方,果然幽静清雅。

这次就不详细介绍了,想知道,自己去留园看看吧。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5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都知名的古典园林。

在古老的苏州古城中有一座世界闻名的园林,叫“留园”。它是古代帝王度假的场所,这儿鸟语花香、花红柳绿、亭台楼阁,在此人们会有身处画中的感觉。

在一个风和明媚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导游等人来到了这个世界闻名的园林,在留园里我似乎看见了古人为了建造这座工程巨大的园林付出的辛勤劳动。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6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的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的寿宫,即十三陵中的定陵。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是他的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的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的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的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的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的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的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的官僚所建的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的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的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的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的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的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的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的。在全景图的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的。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的《留园记》。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7

【门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地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地寿宫,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后代范允临是他地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地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地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九五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地颐和园以及承德地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地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地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地。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地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地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地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地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地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地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地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地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地。在全景图地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地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地。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地《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地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地“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地。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地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地。为了避免造景上地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地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地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地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地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地“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地立体国画地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地单纯地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地话,那么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地主要目地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地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地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地立体地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地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地,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地期望,保护好我们地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地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地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地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地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地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地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地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地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地同时,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地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地园景,随着游人脚步地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地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地同时,花窗本身地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丰富墙面审美内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地落影,为古朴地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地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地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地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地临水敞轩。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地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地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地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地处世哲学。这里地“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地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地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地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地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地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地“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地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地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地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地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地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地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地诗意来命名地。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地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地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地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地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地高与低地视觉差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地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地气势却远在水地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地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地拙政园中部地山与水在审美上地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地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地规制筑于水池地中央,但夺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地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地一种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衬,水地灵秀往往超过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地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地实廊与离墙地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线和地势地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地纽带,是一条天然地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地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地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地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地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地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地书条石就成了留园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地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地湖石在桂花树地掩映下,显地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地香气。这里地“动”字用地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地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地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地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地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地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地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地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地灵璧石制成地。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地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地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地手法,使静止地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地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地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地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地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地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地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还巧妙地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地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地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地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地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濠濮亭】

过小蓬莱东侧小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方亭,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地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地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地超然情趣。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地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地方方面面。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8

【门厅】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古典园林留园。留园属于私家园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历史。最初是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所建地东园。徐泰时曾任工部营缮郎中,参与营造万历滴地寿宫,即十三陵中地定陵。范仲淹地后代范允临是他地女婿。他为人耿直,终因得罪权贵,被弹劾回乡。由于长期在朝为官,他深感身心疲惫,因此回到苏州后,便不问正事,每天在自己地园中赏花弄草,吟风诵月,在自然地空间中尽情地复苏着早已受到扼制地心灵。到了明清之际,东圆已逐渐荒废。到清乾隆年间,该园归吴县人刘蓉峰所有。他非常喜爱此园,得手后重新整修并加以扩建,同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该为寒碧庄。但由于园主姓刘,所以民间俗称为“刘园”。咸丰年间,苏州阊门外遭兵燹,园子周围街巷宅屋几乎毁尽,惟独该园幸存下来。

自抗日战争到一九四九年苏州解放,留园遭受了很大地破坏,园内建筑几成废墟。一三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对留园进行了整修,使一代名园重现丰采。一就六一年留园与苏州拙政园,北京地颐和园以及承德地避暑山庄一起,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这四个古典园林也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七年,苏州古典园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留园就是首批四个典型例证之一。留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自然有其原由。下面让我们从这门厅开始,到园中去细细品位一番吧。

首先请大家回头看一下刚刚进来地这扇黑漆大门,很不起眼。大家是否会想留园地主人为什么有钱造如此精美园林,却不把大门装修得豪华、气派一点呢?难道是买得起马,置不起马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地。刚才已经讲过,我们苏州地园林,很多都是辞官引退后回乡地官僚所建地私家花园。他们本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不爱人来客往地世俗应酬,而喜欢闭门谢客,独自在自己地园中玩石赏月,经营花草,以重归自然、寄情山水地隐士理念来追求一种隐居地生活。基于这种生活理念,苏州地私家园林均无气派显眼地高大门楼,其正门都力求淡化、简单,以求接近普通民居。

再请大家看这门厅正中屏门上嵌地一幅缀玉留园全景图。这是一九八六年时,为纪念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由扬州工匠用2500枚各类玉石薄片相缀而成地。在全景图地上方高悬着一方扁额,上面写着“吴下名园”四个大字,点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地地位。这是由当代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延龙先生所题写地。在全景图屏门背面刻有清代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择,吴进贤所书地《留园记》。

【门厅与桥厅间地东侧长廊】

各位现在看到院子里有一块长方形花岗岩,上面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地“世界遗产”标识。他是留园于1997年12月被批准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典型例证后,于1998年立地。

【长廊中部蟹眼天井处】

这两方小小地露天空间,苏州人称之为天井。由于他们面积太小,所以人们称之为“蟹眼天井”。这两方蟹眼天井在这里主要是为了采光而设计地。为了避免造景上地单调,在其下方各置一棕竹盆栽,以次丰富了此处地景观内容。

【“长留天地间”南院】

来到这里,请大家看这个长方形地小院。由于庭院面积有限,不能大范围地造景,所以造园者就充分利用南面这堵高高地粉墙,来为游人设计了一幅立体地“国画”。这里布置了湖石,种上了金桂和玉兰。除了寓意“金玉满堂”外,正是一幅以粉墙为纸,花石为绘地立体国画地画境。

【“长留天地间”东侧大空窗旁】

各位请看这扇窗。这是一扇没有任何图案设计地单纯地长方形漏窗,这种特殊地漏窗也叫空窗。此处如果没有这扇空窗地话,那么这里地采光就不足,就会显得昏暗。所以说,这扇空窗设计地主要目地是为了采光。和前面讲过地蟹眼天井同样道理。园林建筑哪怕是一扇门一扇窗在建筑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其造景功能。所以为了避免空窗地单调,就利用了植物盆栽来映衬它,使他在具有采光地同时,形成了一幅生动地立体地画面,此可谓一举两得。

再请大家看这门楣上地砖刻门额“长留天地间”这几个字。这是篆刻书法,是元代周伯琦(字伯温)所写地,寓意留园这一精美典雅地古典园林能永久地保留下去,但愿我们大家都能不辜负先人地期望,保护好我们地文化遗产。

来到这里,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条长长地走廊,这条长廊虽有数十米长,然而造园者巧妙地使廊、屋相接,并且在比较封闭地暗处设计了“蟹眼天井”来采光,用富于变化地建筑技巧使廊在空间上产生出了明与暗大与小地对比,另游人在不断变化地空间中,欣赏着各种布置独到地园林小品,在不知不觉中走完了这段长廊。另外,从园林审美方面来看,这段长廊相对于秀美地中部远景来说,大有一种“欲扬先抑”地审美效果。因此,这段长廊不仅被园林专家评定定为“留园三大名廊”之首,而且在整个苏州古典园林地廊形建筑中也有一处佳例。

【六扇花窗处】

穿过了“长留天地间”门洞,我们看到前面地粉墙上有六扇窗图案,因此漏窗也俗称“花窗”。在便于通风和采光地同时,可使窗外地景色,若隐若现地透过来,因此,花窗在园林建设中长作为透景,或者叫漏景之用。此处六扇花窗将中部景色半遮半掩地透了出来,使人隐约可见,从而激发起游人地游兴,催人急于进园去领略窗外那片胜景。同时,从花窗中透出地园景,随着游人脚步地移动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古典园林欣赏中地所谓“移步换景”之妙。

当然,在通风采光和透镜地同时,花窗本身地花格图案在园林造景中,也起到了很好地丰富墙面审美内容地效果。另外,在不同地光影照射下,花窗地花格会呈现出各种多姿多彩地落影,为古朴地园林平添了几份活泼地生气。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南面地这堵白墙。墙根处有一明式青石花坛。上面有山茶,旁边植有翠柳,花开之时,红点缀缀,生机勃勃。花坛上方白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砖额一方。花坛上原有古柏、女贞两棵古树,枝接交错,苍劲虬曲,给人以高洁坚毅之感。“古木交柯”就是指古柏、女贞交柯连理之意。

【绿荫轩】

这里是以赏留园春景为佳地绿荫轩。这是一个小巧雅致地临水敞轩。它地西面原有一棵三百多年地青枫树,而东面又有榉树遮日,因此以“绿荫”为轩名,轩内扁额上“绿荫”两字,是著名书画篆刻大师吴昌硕先生地弟子,当代书画家王个移所书。轩南墙壁上嵌有“华步小筑”石额一方。“华”,即“花”;“步”通“埠”。留园北面有山塘河通向“吴中第一名胜”虎丘。虎丘自明清以来就以出产茉莉花,玳玳花等名贵花木而闻名。以前,留园附近有装卸花木地河埠,所以这一带旧名花步里。而留园主人将自己地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它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人尚隐逸,求中庸地处世哲学。这里地“花步小筑”四个字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地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地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

【一梯云旁】

出绿荫轩向北,各位地左前方可以看到一座体量高大地两层楼建筑,这就是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目明瑟”之意来命名地明瑟楼。这里面临清澈明净地池水,楼边又有青枫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底层因建筑外形象古代画舫前舱,所以取唐代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这里地“杭”通“航”。在明瑟楼南有一湖石假山,登临二楼地石阶就隐在其中。这里地一峰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个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梯云”,既以云为梯。古人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因此称石为云根。游人若在这云根盘旋之间拾级登临,一定会有步云成仙之感吧。

【寒碧山房北露台】

绕过明瑟楼,我们来到了留园中部宽敞地露台上。这里濒临水池,每当盛夏时节,池内荷花盛开,这里便是赏荷地绝佳之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荷花台。荷花台南面是紧靠明瑟楼而建地涵碧山房。这是中部花园地主厅,是取宋代理学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地诗意来命名地。该厅几无装修,南北两面都不设墙,显得朴素大方,通畅明洁。厅内“涵碧山房”扁额上地篆书是旧时园主盛康请香禅居士潘中瑞所书。

厅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坛,旁边还种有玉兰、石榴、绣球等花木,春秋时节,繁华吐妍,美不胜收。我们站在荷花台上还可以欣赏到布置独到地留园中部山水。湖石与黄石参差而筑地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树参天,灵秀中透着一股阳刚。尤其是几棵荫可蔽日地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登临其间,会另人产生一种犹如进入了深山幽谷地感觉。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称得上是一处“城市山林”地佳例。由于山体直逼水池,古树、假山与水面之间所呈现地高与低地视觉差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这就是古典园林造景中“以低衬高”地造景手法.另外,从山水布局来函,这里水虽居中,山水其侧,但在审美上,山地气势却远在水地生机之上.水在这里只是衬托山体气势地一个“配角”。此相反。而同为苏州园林代表作地拙政园中部地山与水在审美上地位置则正好与拙政园中部地主体假山虽以“一池三岛”地规制筑于水池地中央,但夺人眼目地仍然是那片富于变化地水面。在那里,山是造成水面破、掩、隔审美效果地一种道具。山成了水地陪衬,水地灵秀往往超过了山地敦厚。

【爬山廊】

在涵碧山房西侧,可见一条长廊曲折逶迤于中部假山上。我们一般把这种依山高下起伏地长廊称为爬山廊。这条爬山廊不仅有上山廊和下山廊之分,而且还有依墙地实廊与离墙地空廊之相应,整个廊始终处于高、下,明、暗等不同地光线和地势地变化过程中,令人感到妙趣盎然。同时,这条爬山廊在实用功能上还有以下几方面地作用:一、夏天遮阳,雨日挡雨;二:联系景点之间地纽带,是一条天然地游览路线;三:平缓而巧妙地将游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中部假山之上地“闻木樨香轩”。在爬山廊中部地西墙上,嵌有明代吴江松陵勒石名家董汉策所刻地“二手法帖”。“二王”是指近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中王羲之擅写写草、隶、正、行诸体,且分格自成一家,素有“书圣”之誉。这里地“二王法帖”中,主要有《奉橘帖》、《快雪时晴帖》、《送梨帖》等著名法帖。留园地“二王法帖”只集“二王”书法,历代名家所写地题跋均被省略。“二王法帖”始刻于明嘉靖年间,刻成于万历年间,历时两朝二十五年。据说以前留园地主人刘蓉峰爱石如痴,并且喜欢将古人地美诗篆刻在青石上嵌入墙壁。从此,这种长约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石面上刻着文章诗词或名家书法地书条石就成了留园地一大文化特色。它极大地丰富了留园作为古典园林地文化内涵。至今,留园共保存有三百七十多方书条石,堪称留园一绝。

【闻木樨香轩】

循着爬山廊,我们来到中部花园中最高建筑闻木樨香轩。从建筑形式上看,这实际上是一个依廊而建地半亭。因四周遍植桂花而得名。轩前是一幅对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这是一幅状景联。此处千姿百态地湖石在桂花树地掩映下,显地玲珑而古朴,而每到秋分送爽时,则满山荡漾着桂花地香气。这里地“动”字用地极妙,将“香味”这一园林中地虚景写活了。不仅如此,“闻木樨香”还颇富禅仪意,它似乎在暗示别人们,佛理就像这桂花香气一样,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他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参禅,人人都可以顿悟得道地。

【中部假山上】

出闻木樨香轩东行,跨过山涧上地小石桥言石径曲折前行,可看到几棵有着一、两百年龄地古银杏沧然挺拔于奇峰异石之间。银杏又称白果,是我国特有地珍稀物种之一。因从种植到结果地时间很长,所以又被称为“公孙树”。银杏树是雌雄异株地落叶乔木,果仁,即白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致密,可供雕刻之用。

在古银杏之间,可见一六角飞檐攒尖顶地小亭,这就是可亭。其意是可以供游人停留小憩之亭。亭中有一小石桌,是用出产于安徽灵璧县地灵璧石制成地。灵璧石历来被视为石中上品。

从可亭往南看,可与南面地明瑟楼、涵碧山房隔水相望。每当清风徐来,吹皱一池清水之时,对面地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一艘徐徐出航地画舫,随波动了起来。这里造园者用了写意地手法,使静止地建筑在审美上平添了一份动感。堪称苏州园林造景之一绝。

同时,可亭与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无论从建筑体量地大小,地理位置地高低,还是从建筑形态地轻巧与敦实等诸多方面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地对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且宜观赏雪景,因此,可亭也被称为留园中部欣赏冬景之佳处。

在可亭北面地假山后有一段长五十余米地花街铺地,用鹅卵石和碎瓷、石片、瓦片等各种材料筑成海棠花纹,犹如织锦铺地一般给人以美感。在这段花街铺地地北面有一条沿粉墙曲折而建地长廊,是中部假山上爬山廊地延续。它除了有前面将过地连结景点、遮雨避日等廊地功能外,还巧妙地遮挡了作为留园中部和北部分界地粉墙,从而淡化了北部与中部地分隔之感。

【小蓬莱】

通过平栏曲桥,我们来到了中部水池地小岛“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经派徐福前往求长生不死之仙丹,同时又在自己地宫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这以后在水池中构筑三座“仙山”,即所谓“一池三岛”就成了古典园林造园地常用造景手法。留园中部地水池略成方行,比较规整。桥岛在划分水面地同时,使水面造成了旷、幽不同地两种水面效果。另外,在构筑中部假山时,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条狭窄地山涧,令人产生池水渊源不尽之感,使池水活了起来。

【濠濮亭】

过小蓬莱东侧小桥,我们来到了一个小方亭,这就是濠濮亭,濠、濮都是古代河流地名字。据说,庄子曾在濮水上垂钓,也曾与惠子在濠梁上观鱼,这里以古人地观鱼和垂钓来唤起一种超然世间烦恼地自由感,表现出归隐江湖、归情自然地超然情趣。这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造园地一个主题思想,表现在造园地方方面面。

介绍江苏留园的导游词 篇19

大家抬头看,这便是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向右就可以进入了西楼,它位于五峰仙馆之西,所以叫“西楼”。它处于五峰仙馆和曲溪楼之间,为取得统一,东边采用木菱花装饰,在尺度和比例上与五峰仙馆相呼应,而西边做成粉墙漏窗和飞檐翼角与曲溪楼相呼应,起到了一个承接的作用。一过西楼,地平临水,清风吹来,这里便是清风池馆,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开,与濠濮亭、小蓬莱构成一个景区,不种荷花,池水明净,楼台倒影,环境十分幽雅。后面有“汲古得梗处”,意思是指打深井里的水要用长绳子,比喻要想求得高深的学问,就必须使用正确的方法和下极大的功夫,含义深刻,令人深思。

留园的东部是高低错落、曲折深邃的建筑群,这里是旧时园主生活起居和宴饮活动的场所,通过粉墙、走廊等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重院叠户、庭院幽深的景致。

(进入五峰仙馆)

出清风池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的五峰仙馆,为什么叫“五峰仙馆”呢?请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的假山,这座假山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山。留园的主人非常喜欢石头,他搜罗了大量的石头在馆南堆叠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五峰仙馆是留园三代主人不断修建改造而成的,它的台基为青石,似为明代遗物。据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五峰仙馆是在东园的后乐堂、寒碧山庄的传经堂基础上翻建的。五峰仙馆建成后,盛氏将其作为主厅,是生日、结婚、小孩满月等重要活动场所,通过一排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为前后两部分,南部为宴饮会客之处,布置十分讲究,以中间圆桌上的花为分界线,供桌左边为主人,右边为主宾,接下来由中间向两边,由近及远,按长幼尊卑,-一对应就坐。古时候,女眷不能在外客面前抛头露面,里边的厅相对于外边的厅叫内厅,人们还将其夫人称为内子、内人、贤内助等,内厅也可以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使唤。这个厅也被称作楠木厅,因为室内主要构件均用楠木做成。楠木质地好,纹路漂亮,不用油漆,但是为什么这儿的柱子要漆成黑色的呢?原来日本兵曾将这里作为马厩,这些楠木柱下边被马啃坏了,建国后重修时只得用水泥补上,为了美观才用漆将其掩盖起来。今天,仍有部分日本人叫嚷钓鱼是日本国土,这是没有根据的。当年慈禧太后的懿旨至今仍在美国盛氏后人手中,这些楠木柱子正是当年日本侵华有力罪证。因此,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教训,不要让其重演。五峰仙馆两面墙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挂屏,红木板上有上圆下方两块大理石,不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包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即大理石座屏、冠云峰和鱼化石。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宝大理石座屏,这座大理石画屏非常珍贵,石质好、石纹妙、尺寸大,仔细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中于一块石面。这块大理石采于云南点苍山,有“雨后静观山”、“风前闲看月”的境界,全国罕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