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评课稿(通用4篇)
李老师讲授的是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乘火车》这一课,从她的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分享交流
从这节课的情境导入,同桌交流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独立列式计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等等,这些环节中,可以看出李老师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每个环节,并和同桌进行交流,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有交流的时间。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展示汇报
课堂上,孩子们上台展示汇报的时候,仪态大方,声音响亮,表达想法条理清晰。对72×5的计算方法,孩子们上台展示的就有好几种:
有点子图、表格、竖式,口算等,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学生能把计算过程的每一步都说清楚,那么他对于算理和算法也会理解的很透彻。对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学生已经能很清楚的表达了,那么接下来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李老师更是完全放手让孩子们独立计算,上台展示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李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并让学生上台分享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真正在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今天,听了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奇异的植物世界》一课。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奇”字,主要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参观的植物园中所看到的几种植物,向大家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雷老师以奇异的植物——猪笼草,切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板书课题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奇异,让学生找出文中介绍了几种奇异的植物。因为文章结构基本相同,老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学习文中植物奇异的地方。最后,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孩子们认识了解更多具有奇异之处的植物。
这节课给人感觉就是安静而朴实。教师没有华丽的语言,教学过程也并不复杂,但却足以吸引所有前来听课的老师。
一、甜美的嗓音。
雷老师有一副令人羡慕的好嗓音,特别是我。课堂上一张嘴,那优美的声音,清新的语调,就像磁铁般一样把学生和在座的老师紧紧地抓住。
二、闪光的思维。
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都各有各的奇异之处。雷老师大胆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贯穿在每种植物教学中:假如你有一棵这样的树(植物),你会有什么想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社会、对家人浓浓的爱。例如:在学习“哈哈树”时,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种在自己家里,让爸爸妈妈永远快乐;有的说送给朋友当生日礼物;还有的说送给汶川的孩子们,让他们忘记痛苦。多善良的孩子们呀!老师趁势小结:把哈哈树种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世界少些痛苦,多些快乐, 到处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这样闪耀着爱心光芒的思维,在这节课上多次出现。我想这和老师平日里对学生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三、奇异的图片
文中这些奇异的植物,连听都没有听过,更是没有见过。雷老师在课堂上竟然带来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别说是孩子们,也满足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强烈好奇心,忍不住地啧啧称奇。看的出雷老师为了这节课费了一番功夫。
总以为课文不够煽情、设计不够新颖的课堂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但今天,雷老师的这堂课却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安静而热烈”的课堂魅力,也正是我要学习的地方。如有不足之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还不是很到位,特别是朗读后的点评。
看到今天身着红衣为我们带来新的教学启迪的雷老师,让我不由地想到这两年我们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比赛,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遍了整个校园,吹进每个老师的心田。青年教师在这种思潮的带动下,纷纷展露才华,用智慧装点十三小这个百花园。而雷老师正如其中一朵娇艳的红杏,默默吐露着自己独特的芬芳,这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今天,师徒结对的两位数学老师同课异构,同一课题,不同的上课风格,真是异曲同工,又各有风采呢!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让我受益匪浅,现就新教师周媚媚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感受。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初步接触用韦恩图表示集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脑经急转弯,激趣学习热情
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本节课,周老师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的例子,讲了一个听似4个人,实际只有3个人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身份“重复”的例子。这样一个育教于事的例子,生动地展开了本堂课,并且直接导出了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想碰撞
周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具引入新知,让学生在口算“一共有多少样文具”这个问题中,引出了本堂课的第一个“矛盾”,也是教学重难点。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周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画一幅图来表示。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周老师给予了足够的时间,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了体现了“学本课堂”。在这样的学生的合作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自己智慧闪光顺利讲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介绍了韦恩图的每一部分的意思。
三、问题突出,难题突破
周老师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地问孩子,将孩子的答案一步一步完善具体。可见周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仔细思考,深思熟虑过。
四、精心练习,巩固基础
在练习环节的设计,周老师更注重孩子的基础的巩固。练习的来源都来自于生活,更凸显了生活是数学的.来源。在练习讲解方面,周老师根据孩子的作业进行方法的总结,让孩子更加清楚明白。
周老师在这几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当然也有各个方面需要改进:
1、学生在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还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呼啦圈圈人”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接触,再让学生画下来的方式,将具体的图像转化为抽象的数学图像。
2、对于两种算法的理解,个别孩子理解还比较困难。应该结合韦恩图仔细理解,让孩子多说说,可以自己说,还可以同桌互说。
3、评价语不够丰富,对学生的评价缺少指向性。在课堂中,我们更应该针对孩子的努力作出评价,给予鼓励性积极性的评价,而不是只针对孩子智力等方面的评价。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略读课文,吴老师从略读导语中入手,即领悟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此略读要求即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这略读导语进行教学,通过问题引领,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与思考,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
教学理念:问题引领以说促想
教学模式:问题研学分享提升
一、充分阅读,充分思考
略读课文的阅读训练点是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吴老师根据导语中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归纳成若干问题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么样的`,哪些地方有趣。要求先大声朗读,再拿着笔默读,画出和这两个问题有关的词句。有了这两种阅读方式,学生对课文一下子熟悉起来。就让学生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品读句子。
二、问题明确,逐个突破
在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后,吴老师让学生先交流第一个问题——机器人有哪些特点和本领。这个问题涉及到整篇课文,也是整体感知课文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隐含着一个逻辑关系的问题,果园机器人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要让学生知道这种设计的独特性和合理性。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铺垫,想象必须是奇特而合理的。
三、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在这一节课中,老师能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是介绍果园机器人的本领的那一串形容词和动词,老师抓得很准,既达到在赏析语言中引发对机器人世界的兴趣,在对科技的兴趣中习得语言,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读说结合,以读促想
在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探究的机会,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整节课中学生主动参与性很高,课文的内容虽然离孩子们较远,但内容的生动和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吴老师采用主动探究式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探究,使整节课环环相扣,有效地抓住了重点,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要求,是发明和创造的动力,接着让学生畅谈设想,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机器人,通过学生对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图片的展示介绍,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意犹未尽。可惜的是学生的评价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