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推荐9篇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精选9篇)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1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五(7)班的代加良。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汩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又纷纷把江米装进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身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2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完端午节,今天我们就围绕端午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其中。如今,我们过端午,挂艾蒿,包香粽,喝雄黄,悬菖蒲……还得追溯到2200多年前。那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抗击强秦侵略、维护楚国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的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划着船去打捞他,直至追到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自此以后,人们有了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和他“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的屈原,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屈原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而由屈原繁衍开来的端午节,更是传递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需要有这样崇高的品格。屈原之后,中华民族在风雨之中,见证着这种强大精神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眷恋的内容和最敬畏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岁月的洗礼,屈原的宝贵品格愈加闪亮。铭记这样的精神品格,是后人的责任,也是后人的荣耀。

灵秀湖北,九省通衢,群贤毕至,龙舟待发!三峡大学的莘莘学子,秉承校训,上下而求索,求,则追其源,索,则探其本。求索者,求立身之道,索立身之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节,索的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追求的是“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探索的是改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强大之路。时至今日,路虽漫漫,五千年的求索之梦依然执着!

过端午,怀屈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让我们用屈子般的执着求索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地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的聆听!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3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对,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本周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刚刚过完端午节,今天我们就围绕端午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节日是表达一种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其中。如今,我们过端午,挂艾蒿,包香粽,喝雄黄,悬菖蒲……还得追溯到2200多年前。那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在抗击强秦侵略、维护楚国独立、实行清明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怀着对楚国深深的眷恋,投汨罗江自尽。当地的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划着船去打捞他,直至追到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就包粽子,投到江里去祭奠。自此以后,人们有了在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和他“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的屈原,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可以说,屈原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而由屈原繁衍开来的端午节,更是传递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需要有这样伟大的人,需要有这样伟大的精神,需要有这样崇高的品格。屈原之后,中华民族在风雨之中,见证着这种强大精神的力量。在新的时代,这样的品格,这样的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眷恋的内容和最敬畏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岁月的洗礼,屈原的宝贵品格愈加闪亮。铭记这样的精神品格,是后人的责任,也是后人的荣耀。

灵秀湖北,九省通衢,群贤毕至,龙舟待发!三峡大学的莘莘学子,秉承校训,上下而求索,求,则追其源,索,则探其本。求索者,求立身之道,索立身之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气节,索的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追求的是“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探索的是改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强大之路。时至今日,路虽漫漫,五千年的求索之梦依然执着!

过端午,怀屈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让我们用屈子般的执着求索的人生态度,不断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更加踏实,更加沉着,更加自信地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的聆听!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5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让我不由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他仗义直言,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却被革职流放。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楚国,楚国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悲愤之下,他抱着一块巨石投汩罗江而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更能感受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面对强权宁折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会珍惜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鸦片战争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6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5月25。再过四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一提到端午节,我好像有话要说。我今天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的随想。端午节让我想起爱国诗人屈原。我怀想,滔滔汨罗水,悠悠数千年,拳拳赤子心,感天动地情。我仿佛看到: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臣,屈原仗义直言,却被革职流放。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楚国,楚国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悲愤之下,他抱着一块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湖面上大小船只往来穿梭,百舸争游,蔚为壮观。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已经无法让21世纪的现代人感动。但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有一篇报道让中国人震惊了!20__年5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送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不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吗?如果有人告诉你,几年后中国人想要划龙舟、吃粽子、过端午节,需要向别的国家提出申请,你一定会说:“开什么国际玩笑!” 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成了人家的“文化遗产”,这还了得?一场“保卫端午节”的论战在民间悄悄发起。有人说:“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坚决捍卫这一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有人说:“我对端午节一直情有独钟,每年这天都要吃棕子看赛龙舟。如果端午节真被别国抢去了,我会觉得特别别扭。”还有人说:“我们的端午、中秋、元宵、重阳等传统节日本来就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大举进攻下渐显颓势,如果连端午节今后都改姓了洋,真是愧对祖宗啊。”后来经过查证,韩国申报的是他们本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祭奠的“祭”),并不是想抢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过,韩国的申报,可以说是从外部刺激了我们的神经。也可以说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韩国保护江陵端午祭的经过至少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本土文化态度的转变有多么可贵。因此,这也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去保卫祖宗的“遗产”,去体悟它们的弥足珍贵。

同学们,去年夏天的端午之争让我们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有了一种忧患意识,并且引发了一些相应的行动。有关部门正在加紧考虑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交了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我国法定假日的议案。我认为,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但同时我也觉得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一个偶然的事件,一场热闹的争论,一张申报表,一纸法令,并不能保证老百姓从此以后就真的会很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激情一过可能又会麻木,危险一过又会不懂珍惜。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和自信。有了这种内驱力,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伸与丰富,民众的心态也会变得健康、美好和开放。比如端午节,它的真实内容和真正内涵,并不只是纪念屈原,它是一个全民健身、全民共享的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翻开历史书、民俗书学一学,才发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端午节。

怎样才能让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我们的生活,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驱动力从哪里来?教化。提高国民教育,加强个人的修行。整体的国民教育得到提升,国民就会对本民族的文化资源有一种广泛的认同。个人的修身齐家到一定层次,民族文化的种子就会在心灵生根发芽。能在个人的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就会鲜活而永恒。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因为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

由端午节想到屈原,想到去年的端午之争,想到保护民族文化关键在于教化。这些就是我今天站在国旗下的感悟。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请接受我对各位的端午祝福: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7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这几天,我们又听到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是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点,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了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

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

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点,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龙舟竞渡自古就有夺锦标的惯例,夺锦标不仅要有体力、耐力,而且还要团结协作、机智灵活,更要熟悉水性。这些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现在,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正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是现代人如果只是吃粽子,或是看看电视里的划龙舟,就失去了端午节原本的意义。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

我们应该多注重开掘、整理、充实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人文价值和时代精神。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等等,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广为人知的当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了。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屈原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于是,端午节也就慢慢地被后人沿袭了下来。

端午节的时候,南北方的习俗也不太相同。北方人喜欢在这一天吃粽子和鸡蛋。而南方人则会在门上挂上艾草、菖蒲等来驱除毒气和不祥之物。有些地方,人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雄黄酒以驱虫解毒!

端午节最盛大的活动莫过于赛龙舟了。龙舟,与普通的船不太相同,一般都是用木头雕成的,然后涂上彩绘。船尾大多数也是用整块木头雕制,上面刻着鳞甲。赛龙舟前,先要请龙、祭神。正式开始时候,现场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气氛十分热烈。

除了赛龙舟,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过节方式。在这里我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虽然我已经说了很多,但这也只是端午节的一小部分,如果你感兴趣,那就亲自去中国体验一下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

谢谢大家!

2024年端午节主题国旗下讲话 篇9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久以前,中国绍兴地区有一条江面宽广的江,相传那江里有江神。人们为了祈求江神不要因发怒涨水而淹掉田地和房屋,于是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备好猪、牛、羊三牲等去祭拜它。祭典相当盛大,百姓们当日都要斋戒,非常庄重严肃地伏地跪拜、祭祀江神。

有一年的五月初五,又到了祭江神的日子,百姓们推举当地德高年长的曹旴做主祭。于是曹旴跪在江边祈求,不料因太靠近江水,一不小心失重跌入江中。

人们赶紧打捞,无奈潮水太急,人们打捞了很久也不见曹旴的影子。曹旴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叫曹娥。她也在祭祀的人群中,一听父亲落入江中,不禁悲痛得哭得荤了过去。

曹娥醒后,见众人打捞不到父亲,痛哭着纵身想跃入江中,幸得旁人尽力阻挡。而她的这一举动却让人们感动得流泪,纷纷解囊相助以悬赏打捞。可是打捞了几天,仍然是一点消息也没有。

曹娥每日郁闷不乐,终日哭泣,不思茶饭。她伤心地想着父亲一生正直为人、德高望重,不料却落得今日连尸身都找寻不到,不免更加悲从中来,于是下决心自己去找。

她来到江边,趁着四处无人便跳入江中,去追寻她的父亲。

到了第二天,消息传开了,说看到了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人们都赶到江边,果然看到江心浮着紧紧相拥的两具尸体,一个是曹旴,一个是曹娥。

从此以后,曹娥如此孝道的名声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就把那条江改名为“曹娥江”,来纪念这位孝女。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但是“孝”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动。

孝的真意是什么?孝,就是爱。在中国传统启蒙典籍《孝经》中告诉我们,不仅仅要对父母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也就是说,你孝敬父母长辈,这只是小孝。你还要用同等的心去孝敬亲戚长辈,这算是中孝。普天下的人都会老,你也要做父母,父慈子孝,你能用平等的心孝敬天下的父母,视天下父母如同自己父母,用慈爱的心对待天下所有的人,视天下儿女如同自己的儿女,这才算大孝。

因为“孝”我们才有了这和谐的社会,因为“孝”才是我们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孝”不仅是我们应该尽的义务,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爱。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动人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蓝天中飘荡,那是对蓝天的感恩。草木非人,皆有感恩,更何况我们人呢?

亲爱同学们,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时代的骄子,更应该把“孝”付诸于行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要等到父母他们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才懊悔。有了侍奉父母的心,即使不能终老,亦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