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尔管理模式的思考(精选6篇)
自从4月9日参观完海尔之后,我就在头脑里浮现了这样一句话“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在海尔,海尔的精、气、神无处不在——不论是海尔园区的门岗守卫,还是静默悉心打扫的卫生的保洁员,不论是接待我们的海尔领导,还是带领我们参观讲解的“宣传员”,不论是整洁安静的办公区工作职员,还是青春激情的厂区员工,我都能够从他们的眼中、身上感受到一股“自豪之气”,他们为他们的工作环境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的工作价值感到自豪,他们为他们是海尔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我们看到这些鲜活的企业生命力身上流淌着相同的精神血脉,那就是海尔的魂——创新。参观过海尔的人都会有千千万万的感慨,感慨海尔怎么能够想的这么细,怎么能够做的这么精,感慨海尔怎么能想到就做到,感慨海尔世界级的品质是出自这样朴实的环境,感慨海尔能把每一天坚持成为20xx年,感慨海尔从来没有一刻的倦怠和停留。
在这次的参观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海尔的市场链新模式——“人单合一”。
海尔是不断变革的海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海尔在前行在思考,怎样才能使企业能够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怎样才能实现“零库存、零应收”,怎样才能学到丰田、微软的精髓并超越之?!海尔提出:我们要“人单合一”!唯有让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融入市场、创造市场,才能持续地拥有市场。
就此,我请教了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师,老师说:“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单,都对定单负责,而每一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很多定单之所以变成“孤儿定单”,就是因为没有人对它负责,“库存”、“应收”也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我们海尔人认为:定单就是市场,定单在市场创造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人单合一”,就是人与市场结合为一体,每人都是市场的经营者。
听了老师的这番介绍,我深刻体会到了“企业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海尔是把海尔人的主人翁精神化作了海尔的战斗力、竞争力。
张首席曾经解读过:“人单合一”的模式不是产品技术的革新,而完全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就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来获得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差异。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尔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已从“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升级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我不禁为之钦敬为之感慨,我在心底默默的祝福海尔走的更远,我也将用海尔的精神不断鼓舞自己,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征服险峻的高峰,海尔是海尔人的海尔,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海尔。
“海尔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挑战,通过组建自主经营体,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实施人单合一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员工能够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驱动,从而原创性地建立起一套以市场需求拉动的、敏捷高效的、全员自主经营的商业模式,企业业绩实现快速提升,他们这种紧跟时代、持续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值得我国广大企业认真学习。”这是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在近日举办的“20xx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对海尔正在探索和实践的管理创新模式给予的高度评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在全球逐渐展开,在此背景下,由中企联、中企协主办的,以“做强做优:世界经济变局下大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大企业高峰会在吉林长春召开。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中国500强企业重要代表赴会,以共同探讨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受邀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变局下的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和企业界领袖的高度评价。
张瑞敏表示,当前全球产业界正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节拍,实现观念、体系、制度三个方面的创新。这三者之间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关系,即拥有正确的观念是前提条件,创新体系的支撑是必要条件,制度创新是充分条件。
记者现场了解到,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正是企业创新的代表。该模式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通过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在这一模式下,海尔集团8万员工变成20xx多个自主经营团队,每个员工动态地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应变,实现自驱动、自运转、自创新。
记者获悉,在本届峰会上,海尔集团成功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并成为两项榜单中排名最高的家电企业,该荣誉是对海尔全球化发展和创新管理模式的高度肯定。
在全球领先的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下,海尔在过去五年间保持了两倍于行业利润复合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全球白电品牌的“三连冠”。 在今年全球家电市场不景气背景下,海尔上半年收入和利润增幅均大于行业增幅的两倍,并且利润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在整个行业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海尔管理变革对于中外企业均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我关注海尔变革的原因所在。海尔变革并不局限于具体战术层面(当然离不开战术层面支撑),属于超战略变革,高度上升至模式层面,它试图解决的是关乎企业生存的一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事实上,我更愿意将海尔管理模式变革视为“上刀山下火海”、“趟地雷阵”,挺过去给大家开辟一条生路,挺不过去就杀身成仁。今天,我们还暂时得不出“海尔新模式必胜”的结论,因为变革还在持续,而且我们的观察也需要时间。但是,海尔变革方向毋庸置疑,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战略设计形成可操作化的模板,而不是100个小微公司仍然有100张面孔。过去100多年,科层制管理模式被全世界广泛运用,即在于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因此,我坚持认为,关注海尔变革,实质上是关注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的未来。
前不久,某知名企业管理类杂志就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对本人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有人认为海尔缺失的其实不是管理,而是切实可行的战略,甚至是“经营不足,管理有余”,您对此怎么看?您觉得海尔的战略是什么?
刘步尘:这个问题非常好!
我不太认同“海尔不缺管理缺战略”的说法,和其他企业相比,我并未觉得海尔战略有明显不足,比如,海尔在中国企业界最早推行国际化战略,是品牌意识觉醒最早的中国企业,是服务意识觉醒最早的企业,这都是海尔战略较为清晰的体现,我们怎么能说海尔缺少战略呢?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张瑞敏执意推行管理模式变革?这是因为,他发现一旦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就会逐渐丧失原有的活力,患上我们通常说的“大企业病”。20xx年海尔实现营收20xx多亿元,这个体量已经很大了。张瑞敏渴望找到企业永久性生存的终极解决方案,这是“人单合一”模式的由来,也是张瑞敏倾力推行管理模式变革的核心。
如果说海尔战略有什么不足,我倾向认为尚未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及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当然,我这么说是相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和国内同行企业相比,海尔品牌形象和技术开发能力都是不错的,但是,对于雄心勃勃的海尔来说,找一个国际企业做参照物可能更有意义,比如和三星相比,海尔品牌力、研发力还是不够的。
问:您认为海尔为何会这么做,这么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存在风险?
刘步尘:我上面说过,张瑞敏执意在管理模式变革上下大工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找到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彻底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事实上,张瑞敏作为中国企业界素有“管理大师”之誉的企业家,习惯于从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当然,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存在较大风险,即使张瑞敏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为什么过去海尔这么重大的变革基本上不对外讲?就是因为张瑞敏觉得没有必然成功的把握,低调一点更好。
海尔管理模式变革难在两点:
一、转变观念很难。20xx年起,海尔即启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变革,至今已9年有余,仍然未达至预期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让习惯了领导发工资的人自己找饭吃,这个转变很难。
二、找到可复制的模板很难。现在,海尔在积极推进小微公司建设,但是,这些小微公司各各不同,海尔至今未提炼出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模板,导致推进起来不畅。为什么连锁店发展比较快?因为连锁店模式拥有一套可复制的模板。
张瑞敏有一个基本原则,宁愿慢一点,也不能出大风险,不能让海尔发展的步伐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人们就有可能对变革产生怀疑,那麻烦就大了。
问:您认为海尔去年的利润大涨40%,多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微化、创客化等组织架构的变化?
刘步尘:20xx亿元的营收,150亿元的利润,这个成绩不错,对提振海尔人推进改革的信心有益。但是,要说这个成绩有多少来自管理模式变革的贡献?还真不好讲。
但是,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海尔变革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我的这个结论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首先是海尔小微公司在20xx年出现了明显的数量性增长,说明模式正在逐渐清晰起来,逐步有了模板。其次是海尔产品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创新度比较高的产品(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产品)开始出现在海尔产品序列里,这说明小微公司模式对产品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问:张瑞敏反复提及了试错容忍度,他也说:“《失控》里讲,进化的'代价可能是失控,我们一直在拿捏这个度”。您认为这个“度”在哪里?海尔怎么变才会让自己变得最快,而阵痛最小?
刘步尘:是变革就有风险,没有风险的变革一定是没有价值的变革。当然,我这么说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听任风险的存在,更不意味着可以让企业出现失控状态。
变革的“度”,就是要确保变革不出现大的动荡,确保海尔必须实现营收、盈利双增长,做到这一点,海尔改革就能照常推进。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导致变革遭遇挫折甚至搁浅。
变革必须稳妥推进,“快”绝对不是企业变革的第一原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式改革要不得。如果要我给海尔改革提一个建议,我的建议是:在推进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前往不要忘记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大家发现没有,不管什么样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建立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全球企业皆然。国际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以及品牌建设,中国企业应该例外。当我们为华为叫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华为近年每年研发投入都在300亿元以上,已跻身全球研发投入最多企业前20强。
问:您之前也提及海尔患了“多动症”,看不清这些战略、理论、模式到底给海尔带来了什么,经过长期观察,您觉得海尔“多动”到底给它带来了什么?
刘步尘:的确,此前我曾经批评海尔患了“多动症”,事实上,即使今天大多数人仍然这么认为。前几天和一个家电连锁公司老总在一起,谈到海尔他说,海尔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我们都知道该和谁打交道,“这次接口人是张三,下次可能变成了李四,再下次又可能又变成了王五”。这位老总的话提醒我思考一个问题:当海尔大力推进内部变革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外部客户的感受?无论怎样改革,都不能给客户制造麻烦。
我对海尔心怀敬意,十分关注张主导的这场变革,希望海尔的变革不仅对海尔而且对中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模板。我同时希望,海尔一旦完成这场变革,一定要给企业一个平静期,以便休养生息,频繁的变动必然会形成内耗,甚至伤及企业筋骨。打个比方,要想身体好固然要锻炼身体,但是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问:海尔没有大搞30年庆典,反而以研讨会和创客大赛模式纪念自己的“30岁”,您对此有何评价?
刘步尘:海尔想以此展示今天的海尔已经告别昨天那个传统企业,同时,海尔希望藉此进一步强化公众乃至媒体对海尔管理模式变革的关注。
问:目前企业界有一现象,就是互相斗嘴、吵架、打赌,比如小米、格力,阿里、京东,而海尔走了相反的路,专心改变自己,面对质疑,基本不去辩驳,对此您有何看法?
刘步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近年来,吵架、斗嘴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风尚,甚至成了一种营销手段,不少企业看起来玩的花样翻新,实际上很肤浅。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海尔,但是在家电行业,大家对海尔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企业极少攻击别人,我认为这是自信的表现。
好比硬币有两面,海尔的这种自信也有其不利一面。比如,有人对海尔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很希望能听到海尔的反应,但是海尔基本不予回应,导致不同看法、不同声音无法与海尔实现互动,这里为什么有人说海尔“关起门来搞改革”的原因。
海尔管理变革对于中外企业均具有借鉴意义,这是我关注海尔变革的原因所在。海尔变革并不局限于具体战术层面(当然离不开战术层面支撑),属于超战略变革,高度上升至模式层面,它试图解决的是关乎企业生存的一般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事实上,我更愿意将海尔管理模式变革视为“上刀山下火海”、“趟地雷阵”,挺过去给大家开辟一条生路,挺不过去就杀身成仁。今天,我们还暂时得不出“海尔新模式必胜”的结论,因为变革还在持续,而且我们的观察也需要时间。但是,海尔变革方向毋庸置疑,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战略设计形成可操作化的模板,而不是100个小微公司仍然有100张面孔。过去100多年,科层制管理模式被全世界广泛运用,即在于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因此,我坚持认为,关注海尔变革,实质上是关注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的未来。
前不久,某知名企业管理类杂志就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对本人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问:有人认为海尔缺失的其实不是管理,而是切实可行的战略,甚至是“经营不足,管理有余”,您对此怎么看?您觉得海尔的战略是什么?
刘步尘:这个问题非常好!
我不太认同“海尔不缺管理缺战略”的说法,和其他企业相比,我并未觉得海尔战略有明显不足,比如,海尔在中国企业界最早推行国际化战略,是品牌意识觉醒最早的中国企业,是服务意识觉醒最早的企业,这都是海尔战略较为清晰的体现,我们怎么能说海尔缺少战略呢?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张瑞敏执意推行管理模式变革?这是因为,他发现一旦一个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就会逐渐丧失原有的活力,患上我们通常说的“大企业病”。20xx年海尔实现营收20xx多亿元,这个体量已经很大了。张瑞敏渴望找到企业永久性生存的终极解决方案,这是“人单合一”模式的由来,也是张瑞敏倾力推行管理模式变革的核心。
如果说海尔战略有什么不足,我倾向认为尚未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及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当然,我这么说是相对于国际企业而言。和国内同行企业相比,海尔品牌形象和技术开发能力都是不错的,但是,对于雄心勃勃的海尔来说,找一个国际企业做参照物可能更有意义,比如和三星相比,海尔品牌力、研发力还是不够的。
问:您认为海尔为何会这么做,这么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存在风险?
刘步尘:我上面说过,张瑞敏执意在管理模式变革上下大工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想找到一个终极解决方案,彻底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事实上,张瑞敏作为中国企业界素有“管理大师”之誉的企业家,习惯于从企业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当然,海尔管理模式变革存在较大风险,即使张瑞敏本人也承认这一点,为什么过去海尔这么重大的变革基本上不对外讲?就是因为张瑞敏觉得没有必然成功的把握,低调一点更好。
海尔管理模式变革难在两点:一、转变观念很难。20xx年起,海尔即启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变革,至今已9年有余,仍然未达至预期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让习惯了领导发工资的人自己找饭吃,这个转变很难。二、找到可复制的模板很难。现在,海尔在积极推进小微公司建设,但是,这些小微公司各各不同,海尔至今未提炼出一套成熟的、可复制的模板,导致推进起来不畅。为什么连锁店发展比较快?因为连锁店模式拥有一套可复制的模板。
张瑞敏有一个基本原则,宁愿慢一点,也不能出大风险,不能让海尔发展的步伐停下来,一旦停下来,人们就有可能对变革产生怀疑,那麻烦就大了。
问:您认为海尔去年的利润大涨40%,多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微化、创客化等组织架构的变化?
刘步尘:20xx亿元的营收,150亿元的利润,这个成绩不错,对提振海尔人推进改革的信心有益。但是,要说这个成绩有多少来自管理模式变革的贡献?还真不好讲。
但是,我有一个基本判断:海尔变革已经走过最艰难的时期。我的这个结论来自两个方面的观察:首先是海尔小微公司在20xx年出现了明显的数量性增长,说明模式正在逐渐清晰起来,逐步有了模板。其次是海尔产品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创新度比较高的产品(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的产品)开始出现在海尔产品序列里,这说明小微公司模式对产品创新的激励作用正在显现出来。
问:张瑞敏反复提及了试错容忍度,他也说:“《失控》里讲,进化的代价可能是失控,我们一直在拿捏这个度”。您认为这个“度”在哪里?海尔怎么变才会让自己变得最快,而阵痛最小?
刘步尘:是变革就有风险,没有风险的变革一定是没有价值的变革。当然,我这么说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听任风险的存在,更不意味着可以让企业出现失控状态。
变革的“度”,就是要确保变革不出现大的动荡,确保海尔必须实现营收、盈利双增长,做到这一点,海尔改革就能照常推进。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公众质疑,导致变革遭遇挫折甚至搁浅。
变革必须稳妥推进,“快”绝对不是企业变革的第一原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式改革要不得。如果要我给海尔改革提一个建议,我的建议是:在推进管理模式变革的同时,前往不要忘记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大家发现没有,不管什么样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建立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全球企业皆然。国际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以及品牌建设,中国企业应该例外。当我们为华为叫好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华为近年每年研发投入都在300亿元以上,已跻身全球研发投入最多企业前20强。
问:您之前也提及海尔患了“多动症”,看不清这些战略、理论、模式到底给海尔带来了什么,经过长期观察,您觉得海尔“多动”到底给它带来了什么?
刘步尘:的确,此前我曾经批评海尔患了“多动症”,事实上,即使今天大多数人仍然这么认为。前几天和一个家电连锁公司老总在一起,谈到海尔他说,海尔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我们都知道该和谁打交道,“这次接口人是张三,下次可能变成了李四,再下次又可能又变成了王五”。这位老总的话提醒我思考一个问题:当海尔大力推进内部变革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外部客户的感受?无论怎样改革,都不能给客户制造麻烦。
我对海尔心怀敬意,十分关注张瑞敏主导的这场变革,希望海尔的变革不仅对海尔而且对中国乃至全球企业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模板。我同时希望,海尔一旦完成这场变革,一定要给企业一个平静期,以便休养生息,频繁的变动必然会形成内耗,甚至伤及企业筋骨。打个比方,要想身体好固然要锻炼身体,但是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问:海尔没有大搞30年庆典,反而以研讨会和创客大赛模式纪念自己的“30岁”,您对此有何评价?
刘步尘:海尔想以此展示今天的海尔已经告别昨天那个传统企业,同时,海尔希望藉此进一步强化公众乃至媒体对海尔管理模式变革的关注。
问:目前企业界有一现象,就是互相斗嘴、吵架、打赌,比如小米、格力,阿里、京东,而海尔走了相反的路,专心改变自己,面对质疑,基本不去辩驳,对此您有何看法?
刘步尘: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近年来,吵架、斗嘴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风尚,甚至成了一种营销手段,不少企业看起来玩的花样翻新,实际上很肤浅。
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海尔,但是在家电行业,大家对海尔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个企业极少攻击别人,我认为这是自信的表现。
好比硬币有两面,海尔的这种自信也有其不利一面。比如,有人对海尔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很希望能听到海尔的反应,但是海尔基本不予回应,导致不同看法、不同声音无法与海尔实现互动,这里为什么有人说海尔“关起门来搞改革”的原因。
为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在院团委宋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期骨干训练营的部分学员于7月3日参观了青岛海尔模具。
作为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5个制造基地,10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xx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连续9年蝉联有价值品牌榜首。想想此次要参观学习的是全国前50的著名企业,同学们更是激动不已。
怀着激动的心情,同学踏进了海尔集团的大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海尔内部进行参观。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们了解到海尔最初所用的机器是由8人手工操作,而现在的自动化机器只需要1-2人,在机器设备的不断改善下,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也在随之提高,并由此在全车间形成了良好地工作作风。之后讲解员又为我们讲解了海尔实行的新型管理模式:“自主经营体系”,即让员工做“老板”,真正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新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优势,深受海尔管理层的重视,在海尔他们通过采用公开表扬创新这样的政策来提高员工们的创新意识。
在我们的参观接近尾声时,海尔模具的陈主任发表讲话并对我们所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陈主任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及建议,使我们受益匪浅
为推动“讲大局、强责任、提能力、抓落实” 活动的深入开展,针对公司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 20xx年2月24日,在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们一行前往海尔公寓进行参观学习,
参观学习海尔心得体会。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相关部门及业务对口人员对本公司物业管理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意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创新模式、共谋发展。此次观摩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进入海尔公寓管理区域时,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的外部环境和着装整齐、严肃认真的保安工作形象,此情此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细心、细致的物业服务。在公寓物管办公室里,我看到了那些分文别类、存列有序的物管档案,随机查阅发现软硬件档案管理科学规范、流程细化入微、管理核心明确。这些都体现着物管从业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力度。参观中,我们不停地询问管理细节情况,并认真听取了海尓公寓物业管理处负责人对环境保洁、治安防范、秩序管理、生活设施、文化娱乐、绩效考核、档案建制、后勤保障等物管项目的详尽介绍。通过现场观摩交流,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体会自当溢于言表。
三点体会:
首先感触很深的还是海尔公寓智能化的管理体系,从人员去向、文件往来、公告信息、安检维修、物资配额、进库出库、后勤保障等方面拥有的信息软件系统,在网络上实现了明晰、快捷的办公系统,管理程序让人一目了然,
再者是管理人员敬业奉献的精神让我感动。海尔公寓只有两栋楼,但来自全国各地务工人员大约五、六千人左右,昼夜倒班的工作性质致使人多事杂,给管理带来了让人难已想象的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四名女同志在主管负责人的带领下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勇挑重担,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延长服务时段,确保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辛勤的的工作赢得了服务对象的赞誉。她们以岗为家、以业为重的精神,让我深受鞭策和鼓舞。
其次是标杆成就了管理模式。海尔的管理模式是在海尔集团严格细化的督促中逼出来的工作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管理的每个项目都经过专门的认证,十分切合海尔内部的管理要求,也为我们在今后物业管理模式上形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使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提高了业务水平,创新了管理机制,挖掘了自身的潜能,作为身在其间必然得益匪浅、为我所用。
二、两点思考
1、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经根植于海尔体制之中,形了强大蓬勃的生命力,通过与其对标,便可窥见一斑见全貌。海尔集团在企业管理模式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启发,这一精神财富为今后从事更多业态的管理奠定了基矗因此,我们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海尔的管理模式予以恰当的“移植”、摸索和创新,从做好服务品质入手,打造行业品牌形象。
2、随着物业的发展,物业服务的格局也在不断的重塑,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应加强对物业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与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物业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有时它对员工道德素质的要求要高于专业素质。所以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注重个人素质方面的培训,注重培养他们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当企业管理者的标准高于被服务对象的标准时,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持续提升。只有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充分体现管理能力。
三、一点认识
通过对海尔公寓的参观、学习与交流,我认识到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与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有关,更重要的是企业规范化管理。作为一名物业工作人员,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此次观摩不但为我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让我清楚的认识到,以我现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经验是很难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因此,我应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习中勤动脑、善思考,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层面,把自己煅炼成为真正熟悉业务、胜任工作的“多面手”,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C) 记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