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
1.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但在具体创业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许多高校都是以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等形式开展创业实践,这与美英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与模式较为单一、实践载体不够丰富、实践投入与支持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定位只限于实务层面,实践教学方式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多集中在事实呈现或介绍经验,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深层次的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系统比较研究,普遍存在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偏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偏重创业实践的培训活动,创业实践活动存在着形式化、浅层次、边缘化的问题,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实践差距较远。高校倾向于采用创业报告、创业讲座、经验推介研讨、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缺乏多样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并且针对的对象不是面向多数人的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也就相对比较窄。创业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资投入和政策扶持,但大部分的创业计划和实践活动都由于资金问题夭折;创业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重理论轻实践,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体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多数创业实践仅仅停留在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阶段,其可行性、操作性、实效性都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学生对常识性、基础性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掌控与应用方面理解有误区,决策时多从直觉出发,缺乏处理和应对问题的基本套路和程序;实践活动管理方面表现比较随意,缺乏利用制度、程序使日常经营活动规范化的能力,与人沟通交往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成为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难点。
2.大学生创业实践实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在设计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创业学、创� 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实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实践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和实践环境的客观因素。在创业实践中,参与者的主体作用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要素,其创业意愿、创业规划、创业技能、心理素质、沟通能力、领导水平、交际手段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实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数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在创业初期往往热情高涨,对创业前景充满信心,但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估计不足,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缺乏一种迎难而上的毅力和品质。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对创业实践的实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使得实践参与者具有创业积极性和创新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创业支持力度。培育良好的创业实践环境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教育的保障制度,对实行创业实践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人员、社会资源的支持,要适当对坚持创业实践的学生给予帮助;社会要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或团队支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注重宣传体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塑造创业成功的典型示范,与校内外加深联系,创业实践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实践形式和资金支持,保障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有效推进创业教育
1.实践活动引入创业教育内容的案例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传统“就业教育”的内涵拓展与功能延伸,实际上也是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基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要求和条件等方面的认识,近年来我们把创业实践活动作为目前开展创业教育最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注重以创业课题、项目和实践活动为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积累创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践行能力,将创新、创意、创业的理念和方法逐步融入创业实践,采用“3+2”(三个平台,两个评价体系)创业实践模式,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创业心态、积累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利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在“3+2”创业实践模式中,对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三平台各有侧重,创业社团侧重创业心态培养,创业竞赛侧重创业知识积累,电商经营侧重组织管理与社交能力提升,在三平台基础上遴选较好的创业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扩大创业,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评价和教师的指导创业效果评价贯穿全部创业实践活动中。笔者对2010~2012年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创业素质和项目创业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容易接受采用创业实践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现阶段的创业教育中,高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社团,为在校学生提供企业培训、考察、实习等机会,丰富学生对企业运作、社会生活的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了解和适应社会,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实际创业做铺垫;举办多学科、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创业竞赛,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以及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创业,采用有效的电子商务创业管理模式提高创业效果,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以创业实践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方式。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既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践,也包括创业经营性的实习实践,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了解市场经营的风险,学会预测市场变化,掌握市场信息,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为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梳理分析我院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业心理调节能力、市场调研与开发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教育目标,本文提出了以创业实践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流程。
(1)创业项目选定。
侧重市场调研、基础条件分析、竞争力比较等方面的内容,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准确分析,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产品分析能力,加强对宏观环境、产品定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培训。
(2)创业团队组建。
侧重团队发展目标、团队框架、团队成员角色定位与职权分工、团队管理机制,注重成员的扬长避短,恰当使用。
(3)创业计划书制定。
侧重特性分析、市场竞争力与前景预测、生产运营计划、市场营销手段、项目风险分析、项目财务需求与回报分析等内容,重点是市场营销和财务分析有关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4)创业项目启动准备。
侧重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场地选择以及项目运行基础物资购入,该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关能力等。
(5)创业项目运维。
侧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公司管理、市场战略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手段的应用能力,这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特别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角色转变能力、财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创业项目总评。
针对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创业实践过程中项目管理、市场影响、财务分析等方面的掌握。
三、多途径提高创业实践教育的实效
当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等工作,为了使创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作用,就要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我
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激发参与创业实践积极性。
面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变化,高校和大学生都要解放思想,重视创业教育,转变教育理念。高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更新创业实践活动模式及评价机制。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所学,树立自主创业的想法,明确自身的创业方向,树立创业自信心,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社会知识,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增强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
2.以教育协同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学定位出发,做好学生对创业专业知识需求的调查,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来开设课程,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结合、渗透、强化的方式,注重各学科教学协同效应,以实践联动教学,引导多样化创业训练,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以组织协调为关键,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
高校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是组织和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运作机构。以创业指导服务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专题讲座,推广成功创业者的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通过平台的外联功能,协调创业团队与学校、企业、其他机构间关�
4.以政策激励为驱动,建立可行性强的创业教育实效评价体系。
目前部分高校的创业实践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这需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管理。将创业实践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分、综合测评、就业推荐、资金补贴、优先培训等挂钩,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5.以措施保障为支撑,营造良好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需要专职指导教师指导、多渠道资金筹措、适合的创业实践场地等保障。所以高校应从完善创业导师的绩效考核机制方面,鼓励教师为创业团队提供技能和经验方面支持,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设立扶持学生创业的专项基金,并做好学生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协调工作;有条件地开放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研发基地等公共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教育环境。
四、结论
创业教育先是在西方国家开展的,并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创了独立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创业教育正式� 创业教育主要以创业精神为教育核心与教育理念、以“白手起家”为核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整体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它主要将创新性作为教育理论核心,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个人的冒险精神、自主工作能力与高层管理技能。
二、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一触而就的,它是在各种社会条件以及科技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文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改革的方向随着国家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必然转向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它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突出就业的导向作用,并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创业教育注重将学生的就业观念从传统被动的就业理念转化为主动的创业理念。其次,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智力型综合人才,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创业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并将知识智力转化为经济产物,最终实现经济价值。再次,创业模式的进步与完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其劳动力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列,所导致的后果是剩余劳动力过甚,增加了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重视就业问题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国内大中型企业带动,也需要国内个体创业者带动经济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劳动岗位,稳定国内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模式,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创业教育的理念实践
中职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意识,它不是一种静态性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需要在时间历程中不断完善,并形成系统性的创业意识。我们应通过中职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并注入相应的创业意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师资建设实践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要明确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创业过程中以师资建设为基础进行实践工作,即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明确具有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并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职教育模式,在具体的教育模式指导下进行创业培训教育。
(三)具体的教学模式
因中职教育有着自身特点,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就不能以知识理论灌输为主,而应以学生能力�
四、结语
1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创新创业主体,他们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他们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具有特殊的优势。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应优先引导他们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目前的创新和创业研究成果大多拘泥于理论和问卷的分析,而缺少对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又或者混淆在校大学生与社会人员创新创业的差别,使得大多数成果无法在高校得到推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渴望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知识经济背景下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成为一个迫切的要求。
2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作者从下列几个方面提出了在高等学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其中有些方法已经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了教育实践,有些思路也在一些课堂和课外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1)试办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将其作为大学生选修课程,邀请校内知名教师和创业企业家代表讲课,传授经验。
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教学中创办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内容,大学生虽然对创新和创业充满憧憬,但一般都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更没有创新和创业的经验,通过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引导,给他们创新创业的初步认知。专业教师可通过总结归纳知识经济背景下各种创新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并邀请校内有众多创新科研成果的优秀教师和校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进行讲学,将自己的切身经历传授给学生,这样可取得更佳的效果。
(2)成立创新团队,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对工科研究项目进行创新研究。
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单打独斗在未来的竞争中很难取得成功。在创新团队中,引入现代企业模式,让团队的成员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不断激励和前进。团队成员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自己最熟悉和感兴趣的邻域进行创新和研究。
(3)将创新思想融入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
青年学生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解决思路,不拘泥于传统的解决方法,不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鼓励新的思路和发明创造。大学里很多教师都承担着企业的研究课题,学生创新团队可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参与教师的企业课题研究,通过与企业实际应用领域的技术结合找到创新创业的思路,获得创新创业的经验积累。
(4)成立创业团队,给予启动资金支持,在校园周边建立以知识和文化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企业,一代代延续下去。
学校可资助部分优秀的创业团队,让他们有机会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通过启动资金的支持,学生可在校内和校园周边建立大学生企业,企业以服务大学生为主,以知识和文化为内涵,通过不断补充新的企业成员来延续企业的运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学生企业可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第一块试验田。
(5)在校园内开展创新创业的竞赛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学校可将创新创业大赛纳入年度竞赛计划,通过竞赛引导、鼓励青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这些竞赛的成果可以向社会和企业推广,实现经济效益,也可 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在青年学生中形成勇于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3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措施
在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积极进行相关的课堂和实践活动之外,还需要社会、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得到扶持和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生优先选修的素质课程之一,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措施引导高校重视和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使得不同高校的教育经验得以相互传递,组织高校编写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教材,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拥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材体系更加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推广。再次,相关部门应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结合,仅仅有理论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可以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高校可以在相关的企业设立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接纳大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可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联合指导下进行实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更加贴近实际,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那里学习的经营管理知识又为他们将来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后,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启动资金,设立奖励基金,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奖励。设立创新创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高校教师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4总结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大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文化素养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在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为大学生将来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为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将来能够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创新必将在这些青年学生中产生。
作者:左韬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
笔者在与数位高校创业教育管理者访谈后,总结出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三个层级:一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期将这个意识带到日后的工作岗位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快速成长为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者,为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打下基础;二是提高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创业计划、决策、营销等创业技能,尝试开展创业活动甚至创办一家企业,让学生尝试成为一名创业者;三是引导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深造,使其发展成为创业领域的研究者或学者,为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深度发展贡献智慧。这三个层级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
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的三级目标,目前国内各高校主要围绕创业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实践平台三个方面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一是创业课程教学。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创业基础》课程,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能按照要求开设《创业基础》课程。这类创业教育活动由于政府导向及高校重视进展顺利。但是教授课程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各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创业课外活动。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以来,广泛邀请企业家、创业者来校开展讲座、报告会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热情,传授创业技能。随着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性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日趋火热,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形成成熟的校、省、国家三级创业计划竞赛体系,这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更开放的学习平台。这类创业教育活动由于资源丰富、形式简单、要求不高、受众面广而广泛开展,目前已在高校形成相对成熟的活动模式,为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三是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其重要内容就是创业实践。鉴于以上认识,目前有条件的高校主要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园、创业集市等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业园区经营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技能,丰富市场经营经验。这类创业教育活动由于对场地、资金支持等要求较高,因此只有一部分高校开展并且受众面窄,但是参与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及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教育由目前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向“内涵式发展”阶段的转变。
二、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现状
从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期待来看,有效提高创业能力和实现成功创业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基于此,针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现状,我们从提升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角度出发,考察两者的关联度。课题组采取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专题调研。其中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9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问卷817份。经过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审核,剔除作答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无效问卷,统计有效问卷共801份,回收率达到96.12%,有效率为94.24%。同时,我们对正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的负责人、创业指导教师共8人次开展深度访谈。
(一)学生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认识
调查发现,所有学生均参加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各高校已经全面普及。关于学生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活动,按照参与人数从多到少分别是:参加创业讲座、接受创业教育课程、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接受个体创业指导。其中,参加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讲座、报告会的学生最多,占59.9%;参加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占38.1%;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占34.1%;参加创业孵化园实践的学生占7.9%;接受个体创业指导的学生最少,仅占2.1%。从对学生接受上述创业教育后的认可度的调研来看,超过75%的学生认为参加学校创业教育后对其发展有帮助,其 然而,在学生认为对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帮助更大的教育方式的调研统计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到成功的企业顶岗实习、提供个体咨询服务。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比较认可,但是从学生对提高创业能力的需求来看,其更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和个体创业指导。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还需要在创业孵化园、到企业顶岗实习等创业实践环节上继续加强。
(二)学生创业能力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相关性研究
在305位参加过创业课程学习的大学生中,89位大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学习对提高创业能力很有帮助,占29.2%;147位大学生认为有点帮助,占48.2%;22.6%的学生认为参加创业课程学习没有提高其创业能力。目前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创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后普遍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创业能力。但是由于课程结构设置、教师授课方式、授课能力等差别,创业课程对学生创业能力提高的整体效果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学生因对创业丝毫不感兴趣而导致对这门课程无好感,因此在结束课程后 调研数据统计显示,480位参加过创业讲座的大学生中,170位大学生认为创业讲座对提高创业能力很有帮助,占35.4%;216位大学生认为有点帮助,占45%。数据表明,随着参加创业讲座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参加讲座报告对提高其创业能力很有帮助。多次参加创业讲座学习的学生往往创业意识相对较强,对创业知识的需求较明显,因此学习后对提高其创业能力的认可度也较高。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偶尔被组织去听报告等情况,认为讲座对提高创业能力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创业讲座对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明显正相关的联系。在对273位参加过创业竞赛的大学生的调研中,有139位大学生认为参加创业竞赛对提高创业能力很有帮助,占50.9%;98位大学生认为有点帮助,占35.9%随着校、省、国家三级竞赛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参加各类创业竞赛的学生通常先通过学校比赛后再参加省级比赛,省级获胜团队才有资格参加部级比赛,因此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的创业知识也与日俱增。因此,参加过部级创业竞赛的学生认为其对提高创业能力很有帮助的比例远远高于参加省级、校级的学生。在对63位参加过创业实践的大学生的调研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其对提高创业能力有帮助。其中,52位大学生认为很有帮助,占82.5%;11位大学生认为有点帮助,占17.5%。这说明创业实践对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作用非常大。综上所述,从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创业实践四个方面的创业教育内容来看,学生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创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课程,对创业实践的认同度远高于创业讲座、创业课程。此外,通过与8位创业教育负责人、创业指导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他们一致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最好的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实践教育,其次是创业模拟实训,最后是创业个体指导服务。这与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可度不谋而合。而这恰恰与目前高校开展的以创业讲座、创业课程等教育形式为主体的创业教育有些偏差,这一问题值得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业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各高校已初步形成创业教育教学体�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创业教育存在教育途径相对单一、教育方式不受欢迎等客观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在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创业实践训练平台及对创业者提供个体指导服务三个方面继续深入改善,以期提高教育效果。
(一)不断完善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到萌发创业意向,发展到产生创业行为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群体:全体学生、有潜质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已经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三个不同群体对创业教育有不同的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目前,高校在具体开展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针对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普及阶段,以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创业基础》课程为主要课程,目的是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其企业家精神。针对有潜质、有意向创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提高阶段教育,开设《KAB创业基础》、《SYB》(创办你的企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目的是让其系统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业务能力。针对已经开始经营创业活动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教育,开设《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等课程,以及进行个体咨询指导,目的是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创业成功率。总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块的基础上,提出创业教育三阶段论,即普及阶段、提高阶段、高级阶段,构建多层次的、递进式的创业教育课程 (二)积极构建全方位的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根据调研和访谈结果,创业实践训练是教师认为对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效果最好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创业教育形式。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创业实践训练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加大创业实践训练经费投入,整合资源,采用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多途径搭建更多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训练营。目前,高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实践载体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通过招募有创业项目雏形或者已经在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进驻创业孵化园,给予场地等硬件设施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继续加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鼓励更多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行动起来,进驻创业园开展创业活动,同时设立灵活的团队进出机制,提倡孵化成熟的企业团队走出校园,到社会市场上接受挑战。然而,由于高校条件有限,创业孵化园规模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团队的需求,我们提出可以依托专业教师力量,以教师的科研� 这类创业实践教育模式将学校的学科、技术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有效克服了创业孵化园受场地、资金等限制,有利于高校大规模开展。此外,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校外实践训练平台,高校可以通过政府牵线、行业影响、校友资源等途径,联系企业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训练基地,创造更多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训练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训练,吸收创业者精华,大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
(三)探索引入教练式的创业教育个体咨询指导
创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从萌生创业想法到产生创业行动的过程中,创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等方式教授学生创业知识,在学生经营创业活动前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持续性推动作用。而在创业行动的过程中,学生将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他们寻求帮助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人选是教师,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高校创业指导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和创业经历、经验,在指导创业学生解决诸多实际困难时显得力不从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业行为的开展,甚至降低了学生创业成功率。因此,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校内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鼓励一批有强烈创业指导意愿的教师参加各类创业培训,甚至提倡部分有创业想法、有创业能力的教师,结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创业活动。这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创业指导能力,而且也是推进学校科技成果更快更好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广泛利用资源,壮大创业指导团队,邀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创业校友、社会企业家等组成创业教练团队,给每个创业实践学生团队配备合适的创业教练,采用问诊咨询的方式提供个体指导服务,增强创业指导的针对性,提高创业指导的实效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虽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但仍存在不足和挑战。创业教育要直面这些不足与挑战,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发展需要,构建创业教育新常态。为进一步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生力军,我们还需要在创业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方面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陆秋萍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一、创业教育内涵及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关系
(一)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基于创业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通过向学生传授创业的意义、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以开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它与经济、社会、时展紧紧相联,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是融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的系统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关系
任何教育其目标实现与课程的实施是分不开的。高校要使创业教育的开展有最根本的保障,就必须认真落实创业教育课程这个载体。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创业教育的最基本平台和环节,一定要围绕目标来选择和设置课程体系、内容及模式,这样创业教育目标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众所周知,创业教育是一项多层次性、系统性、全方位的教育工程,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包含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队伍、机制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具有全面性、合理性、科学性、独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最重要前提。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相对不平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主要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教育部在2010年5月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贯穿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许多高校还是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的、只是为想创办企业、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良好的大学生服务的。因此,多数高校只是对毕业生或少数经选拔后的优秀学生进行精英化的创业培训,把大多数真正希望得到创业教育的学生拒之门外。在我国目前创业教育仍被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作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政策来积极宣传和执行,他们通常提出“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和口号,这就造成我国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被认为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责,只是就业指导教育层面上的一个环节。因而创业教育课程未能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整体育人体系中。许多高校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该课程,将创业教育认为是“第二课堂”活动、是业余教育,鲜有高校将创业教育设为必修课。正是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偏差,课程定位不清,许多高校不可能像建设一门学科或专业一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去开展创业教育,这就必然造成创业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都比较随意,缺乏严谨性、专业性,未能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学科内容以及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从数量上看,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求的日益增长,创业教育师资的总量远远难以满足,存在严重的“狼多肉少”现象。据统计自2002年教育部在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至今,教育部、共青团 从质量上看,我国高校创业师资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内容丰富的应用型学科,它既要求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化的创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知识和实战经验。然而,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创业教育的师资却主要是由从事经管类教学的专业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的管理人员、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共同组成的,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化的创业学的教育和培训,更谈不上有实际的创业经验,他们大多还兼上其他课程或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创业教育。所以,他们上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只能照本宣科,陷入“坐而论道”的尴尬局面。尽管许多高校为弥补创业师资的不足,尝试邀请一些创业者、成功的企业家来担任学校的创业教育客座教师,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活动和论坛,但这种形式通常缺乏制度性、规划性和持续性,极不稳定。
(三)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限制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大多还依靠毫无创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照本宣科地传授书本上的创业知识和案例,上课内容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个性的开发。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业活动、实践为基本载体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强调从创业实践中学习知识,强调边干边学,强调技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没有创业活动环节的真正情感体验、没有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创业教育就只能流于形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活动上只是局限于诸如创业计划书大赛、专家论坛、参观企业等操作技能的模拟形式,缺乏创业科技园、工作室、孵化器、基金会等实践场所和平台,所以让学生参加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数停留在口头上,致使创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四)创业教育课程运行机制不健全,创业成功率低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综合的工程,它需要高校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更需要企业、政府等多元的社会主体共同合作、参与、扶持与投入。首先,从学校层面上讲,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的制度化体系、联动发展机制及保障机制。高校仍然是闭门造车,没有去寻求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持续的政策、资金资助,没有与行业、企业、社会有关组织机构形成密切的创业教育合作关系,高校未积极、主动地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去搭建创业教育平台,这就导致了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有关创业优惠政策不能落实,社会优质创业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其次,从政府、行政部门层面上讲,对大学生创业在优惠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还未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未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最后,从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机构层面上讲,他们也未形成主动帮助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态度和氛围,更没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源、资金、创业机会等意识。目前,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上模糊、创业教育的课程管理归属不一,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未将创业教育课程正式列入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大多高校在创业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师资、模式、体系及考核等方面各具特色,因此根本无法建立一套具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内容规范、有效和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导致各高校也就无法对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横向比较,更谈不上对课程评价的方法、反馈机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统一。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层面:明确理念,准确定位,彰显创业教育的远展性与时代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明确与定位是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与基础。首先,以必修课形式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该被纳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具体地说,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一定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提升,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当然,它也不是教育每个大学生都当创业者,而是从思想认识和精神层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做充分的准备,真正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其次,高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事,它是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事,是高校各部门都应该主动关心的事。各高校应该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最后,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高校的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只有这样,高校的创业教育才能满足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时代性。
(二)队伍层面:优化师资,加强培训,确保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与多元性
教师是创业教育的支撑点、直接实施者。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和深层次推进的基本保证。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创业专业知识,要有创业教学能力,更要有较为丰富的创业经验,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创业教师。我国虽然培养创业学专业的高校较少,但毕竟还有像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的本科教育。因此,高校要开展好创业教育就应该面向这些高校招聘一些创业学专业的大学生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虽然有了专业化的创业师资,但仍不能从数量上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不仅要鼓励本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参与创业教育,而且应当邀请企业家、创业名人、校友、政府官员、工商、税务等各界专家、领导或外校知名创业教育教师,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兼职教师团队,给创业教育带来多元的教育视角、丰富的实践经验、精彩的创业感触、多维的创业思维和不同的创业效果。目前我国的创业师资严重缺乏。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是师资队伍的素质。国家应该制定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资格认证机构、标准和等级,严格实施创业教育师资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提高目前创业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首先高校要以学习创业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方法、手段、创业活动和创业能力等为中心,邀请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优秀创业教育工作者来学校为全体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丰富教师的创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教育综合素质和技能。其次,高校应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共青团中央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的“KAB”师资等培训项目、建立创业网络学习平台、与一些创业教育先进的国内外兄弟院校建立交流机制,让教师走出去,接受专业的、前沿的知识和方法,或到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管理经验、课程设计等,同时加强校际之间的创业科研合作,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各高校应从自身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健全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建设,成立由学校“一把手”为负责人的创业教育中心,中心组成员由各相关处室负责人、学院或系部主要负责人、专业创业教师、企业家、政府官员、创业知名人士、校友等共同组成,全面规划、指导和协调全校的创业教育,负责创业教育的全年经费安排、计划、项目、活动、课程设计和总结等。创业教育中心应分块将学校创业师资分为学科带头人、理论课程讲师、实践课程讲师、实操指导专家、课程设计队伍、创业专题研究人员等几种类型,建立合理的招聘制度、培训机制、评价平台和奖惩机制,让创业教师切实意识到创业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师享有同等侍遇,提升教师全员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内容层面:理实交融,完善体系,充实创业教育的知识性与活动性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保证,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当紧紧围绕“培养大学生具有主动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丰富的创业知识、坚持的创业精神、自主的创业能力”这个创业教育目标进行选择和设定,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体系,并在教学中做到理实交融。创业理论课程是指高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学时要求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多以必修课形式开设有关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基础课程;而在大三、大四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能力、技能等创业教育核心的素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是指将创业精神、知识、意识、能力、技能等理论内容运用于创业实际操作、模仿、竞赛和体验以及其他各种创业活动中的课程。它是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模块,是创业理论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创业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和载体,对创业教育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它是创业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首先,高校应通过合理整合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建立起可供大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践、素质拓展及创业研究等活动的创业实践平台、科技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其次,高校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创业讲座或沙龙等创业知识类实践,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竞赛类实践,开展“创业训练营”和“创业实验室”等模拟创业的创业体验类实践,开展自办企业的实体创业类实践。最后,要建立起从学习创业理论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一期间的具体操作机制、评价制度,让学生在校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就能很好地懂得创业。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系统地讲授理论课程,又要让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丰富体验、提升能力,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机交融,充实创业教育的知识性与活动性。
(四)机制层面:拓展渠道,统一评价,探究创业教育的开放性与可比性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只有得到各方面的机制保障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学校、政府、企业应该在资金、管理、校园文化、信息、场地、政策、社会环境与舆论导向等多个环节给予创业教育支持。高校要积极制定推进创业教育开展的指导性文件,要制定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各项优惠条件,能在管理上采取分模块、学分制、分阶段地进行创业教学,能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能以学生创业经验为典型,营造创业氛围。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的资金、场地、政策的支持,建立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基地、孵化园、科技园和创业基金会,引进创业专家、学者、官员,促进创业教育资源保障机制的有效形成。政府要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宽松政策,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给予经费上的保证,为大学生创业计划、活动、实践和自主创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建立创业扶持中心,加大科技、金融、法律、税务、财务、工商、人才市场、城建、社保等部门对于创业的支持;构建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帮助大学生创业成长提供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企业要意识到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活动,是企业应有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企业要大力发挥自身在经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各种有效资源;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乐部、天使基金、种子基金、校友会、智囊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信息平台,给予他们在资金、培训、模式等各方面的有力帮助,从而构筑企业扶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企业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为高校输送和培养创业实践教师,联合建设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及实践机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可以通过创业文化的营造,助力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当然,各高校在拓展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创业教育的同时,应大力推进创业教育课程评价统一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样才有利于探索和研究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开放性与可比性。首先,评价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单向指标与互动指标相结合、点面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力求评价体系全程化、科学化、综合化、信息化,减少人为因素。其次,评价指标的构建在内容上以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反馈、创业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和社会声誉等为主要指标,确定好下一级明细指标,并配备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综合权重,使各高校均能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权衡比较;最后,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应包含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及实施效果等三个方面。理论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设置、教学环境、教学研究、学校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学生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实践课程评价侧重是从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在实际创业情境中的动手技能、创业流程以及制定创业计划书等方面能力的评价;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接受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的渠道、基础设施、服务方式、扶持力度以及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后的创业成功率、创业素质提升、参加创业大赛获奖情况、带动同学共同创业的人数等方面进行评价,是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整体性的最终评价。
四、总结
总之,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和新兴的探究领域,而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课程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从目标、队伍、内容、机制等四个层面上大力建设与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素质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国家经济的复兴和繁荣、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作者:陈建 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创业教育影响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激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也成了各国共同的一个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创业是未来理想还是立即付之行动的决策,受自身和周围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效力。我国学者范巍、王重鸣认为创业意愿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创业意愿不仅是大学生参与创业行为的一种主观态度反应,更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的内生源动力。一般来说,创业意愿越强,个体即将或是在未来几年内进行创业的可能性越大。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孙蕾、庄娱乐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特别是在学校提供创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更强。吴启运和张红也认为,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最大,当教育对大学生的鼓励分值每提高1分,创业倾向的分值就相应地提高了0.269分[4]。创业意愿本质上是大学生有计划有意识的创业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学习的巨大内驱力。为此,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从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维度来了解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此次调研选取了江苏省部分高校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五所大学学生为样本总体,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在2014年8月至10月,共随机派发问卷500份,剔除回答不完整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总有效率96%。被调查人员都是在读大学生,体现了本次调研数据的可靠性。从样本的性别以及专业构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一般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方法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调查问卷。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学历、专业、性别等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受访者接受创业教育以及创业意愿的情况,主要包括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创业竞赛、创业准备等信息。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个体差别与创业意愿关系调查
本次调研大部分为本科学历的调查样本,硕士生样本较少,在分析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差异的时候,调查显示,有创业意愿的本科生占被访本科生的55.2%,有创业意愿的研究生仅占被访研究生的11.1%。硕士学历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低于本科学生,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随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未来能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充分地认识到就业的预期收益和创业的困难。从专业来看,调查显示,经济管理类被访学生中71.6%有创业意愿,理工类被访学生中46.5%有创业意愿,文史类被访学生中33.7%有创业意愿,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还是有差别的,这可能与各专业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各专业开展的创新竞赛类活动以及各专业接触市场前沿动态的机率有关。在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自我是否考虑创业所持有的态度时,有创业意愿的女生仅占11.5%,这可能与女性传统的社会角色认知有关,女性往往以家庭为主,所以,她们更易于接受“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调查显示,大多数男性大学生表示有创业意愿,占77.4%,他们或开过网店,或摆过地摊,但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且自身条件尚不成熟,后来大多都暂时放弃了在读期间创业的考虑。当这些学生被问及有创业项目、创业资金支持,他们是否考虑创业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可能与男性社会角色、高成就需要的因素有关。
(二)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调查
在获取创业优惠政策的信息方面,调查显示,39.6%的大学生通过学校讲座、培训的形式了解,41.5%的大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渠道了解,10.4%的大学生通过朋友等周围人介绍,8.5%的大学生不了解。这可能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创业的关注程度有关。在创业知识学习方面,调查显示,在被访者中,有45.8%的大学生通过公选课、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的形式参加了创业教育相关学习,并且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次数越多,他们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越高,他们对周围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也更高。在学校创业教育活动方面,调查显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意创业类活动的大学生有24.2%,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创新项目科研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有18.3%,100%的大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这可能与当前学校还一直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关,或者是学校新办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对学生技能要求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达不到要求,造成大学生参与率低的缘故。在学校开展的创业实践体验方面,11.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有创业商业街或是创业园,20.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类似商业街的模拟创业活动,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模拟创业活动,这可能与学校场地有限、学校安全管理等等因素有关。对有创业意愿的被调查者问卷进一步剖析。调查显示,8.2%的大学生是由于父母拥有自己的企业而考虑可能创业,9.4%的大学生是由于政府、学校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会考虑创业。82.4%的大学生是由于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父母拥有企业可能会让大学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企业运营,这容易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学校和政府扶持无疑会吸引那些高活跃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实施创业行为。大多数大学生考虑创业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马斯洛的最高层次需要理论。在创业准备方面,24.6%的大学生即将准备或是正在进行创业,63.5%的大学生准备毕业后先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能考虑创业,11.9%的大学生是由于工作难找而选择毕业后即创业。极少数大学生由于工作难找而选择创业,他们大都可能从事生存型创业,创业门槛较低、风险较小。大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他们有的考虑将来一段时间后创业,有的待时机成熟就可能创业,这可能与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对匮乏有关。当被问及创业资金来源的时候,合伙筹集占2.1%,家庭支持占1.2%,银行贷款占96.3%,风险投资占0.4%,除了有合适的项目以外,资金缺乏则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启示
(一)结论
(1)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创业意愿存在差别,经济管理类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理工类、文史类专业学生。不同学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本科生高于研究生。从性别来看,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创业意愿。(2)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表明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期望,但正在进行或即将准备创业的比例却较低,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还比较缺乏。(3)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与创业教育各维度均有关。有创业教育学习经历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度比较高,并且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预期效益往往由他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丰裕程度所决定。(4)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创业意愿,这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认知水平,重点激励高活跃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转化提供了条件。
(二)启示
从调查分析来看,创业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还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应重视创业教育,从课程、实践、服务角度提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促进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同时为潜在的创业者做好启蒙教育。
1.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实际上,创业是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而创业教育又是一个理念与思维的重塑过程,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必将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只有改变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设置学科类、实践活动类、创业体验类课程,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合宜的创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而推动创业意愿的产生。通过创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学生能及时完善自己的创业知识体系,从而对创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如:成就欲望、风险承担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术优势,提高机会型创业的可能性。
2.构建多途径实践体系,提升大学生的技能水平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学习和体验,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挖掘潜能、积累经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认知水平,避开休学创业的风险。此外,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们更可能选择创业或是在原有岗位上创新。因此,高校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注重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丰富的创新创意创业类竞赛活动,并且充分利用好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创业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活动参与、实践锻炼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机会辨识能力等经营管理实战技能,进而逐步改善大学生对创业的整体印象与态度认知,同时也可以引导个人对创业选择做出理性反应,避免大学生由于自身创业经验的不足而导致的创业行为的盲目性。
3.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实践性和社会性特征,不仅需要学校传授给大学生与创业过程、技能等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而且需要政府提供创业舆论支持和创业政策环境,同时更需要企业等产业资源的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企业、政府的联合培养功能,探讨三者共同参与的创业教育机制,更�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主动思考并建设由政府组织指导部门牵头的服务平台,加大对创业相关政策的宣讲与解读力度,加大对创业大学生的资金扶持,设立创业奖学金和专项扶持资金,等等。在扶持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只有面向大学生做好创业咨询和服务工作,才能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热情,也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的队伍,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办企业、创新事业、创新业务”的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的发展。
作者:钱宗霞 单位:南通大学理学院
第五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研究
一、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
为了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能够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更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
1.组建并完善组织机构,保障创新创业顺利开展
目前,大部分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只是挂靠在教育研究所、科研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教师也是由其中一些人员兼任,既要从事管理工作,还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造成一人多职、一人多课,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的实施、人才培养的管理和监控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创业能力不够。而国外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由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组成的专门机构,负责教师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管理、实施、监控等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学生能够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我国高校为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一是应建立创新创业领导小组,这样的小组一般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下设若干部门,不同部门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宏观的管理。二是应在各个有教学任务的二级单位同样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一般由院系领导、教研室、教研小组、教研团队组成,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实施、检查、监督、考核,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三是应有效利用学校团委、学生总会、学生社团、学会、协会,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奠定创业的基础。
2.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工作,要想实施好这项工程,高素质的教育师资队伍是核心、是根本所在,教师不仅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更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者。高校要发展,师资是基本,为提高师资整体水平,提高授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加强校际、校企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优秀人才流动机制,通过讲学、访问国际学术和科研合作,将教师派到国内外知名的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交流经验和学习,取长补短,使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使教师在流动中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不了优秀教学团队。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能力建设,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如专家讲座、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等。另外,将年轻教师、新入职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而且使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具有针对性,同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3.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搞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体现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中,只落在了纸面上,未真正落实,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因此探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理论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紧跟时展的前沿及方向,根据现代企业的需要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五大模块向学生开放,增设了课程的设置模块,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在模块中穿插安排集中实训,有效地将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创新创业课程融入教学之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使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活动有依可循,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过程借鉴了国内外创新创业成功经验,根据专业特点,坚持“走出去”,到企业、社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学习,强化创业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创业流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坚持高标准的教材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渗透到教材之中,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考试增设试题库随机出题的创新,增设开放性实验,教师授课全部采用影音文件完备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内容创新,过程具体逼真,接近创业实景。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力度,让学生将来就业做放心产品、良心产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淘汰落后技术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比例,增设部分独立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再用理论去讲解,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变了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机械性地操作,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将模拟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操作作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工艺、采购原辅料、生产操作、销售产品,教师对学生生产的产品及操作规范要点考核赋分,并记入期末总成绩。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创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政府应准确定位角色,把创业作为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使更多的人去创业,创好业,使初创业的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保障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在良好的创业环境里健康成长。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科学完备的政策
受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政府是资源掌控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外部环境的形成和维护,有着责任和义务,创业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创业的成功与失败。没有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机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政府应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及行政职能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创办企业的场地扶持、不定期地举行创业指导、颁布创办企业的相关激励政策、融资政策等,发挥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2.加强创业环境政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生家长及学生都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关注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能否拥有高额的工资和丰厚的待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未上升到系统化的理念和理论高度上。因此,政府应自身转变管理理念,转变教育思维,发挥政策的功能,政策的杠杆作用,使政策成为创业的风向标,让全社会都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理解创业、参与创业、联手创业的氛围。因此,国家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组建创业培训机构,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的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家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舆论氛围,让创业文化充满校园、充满社会。
3.政府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和高校的共同责任,应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政府应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加强加大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平台、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把大学生的科研成果拿到企业进行小试,创业园进行中试,让有创业计划和能力的学生在创业园创办小企业。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创业团队场地、资金、政策的支持,使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成为创业型人才转变的孵化器。同时政府还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举措,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
4.加强社会导向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企业引领平台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较晚,社会上还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使大学生被动创业,因而引不起大学生的兴趣,再加上企业参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积极,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较大的压力。一是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非常必要,这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主导及引领作用,鼓励大学生创业,正视大学生创业,不歧视大学生创业,参与大学生创业。二是强化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设备优势、场地优势、条件优势,扶持培育大学生优秀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使大学生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三是对大学生进行企业技能的培训,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积累创业经验,把企业引入学校,使企 四是为了使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真正进入到社会从事创业,应充分发挥中介及民间组织的作用,为大学生在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给予资金、场地、咨询、嫁接等提供优质服务。
三、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为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有依可循,在高校中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大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拓宽就业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法,建立数据库,把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及企业反馈的学生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和有效应对。
1.建立毕业生就业调查服务平台,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的大学生就业通常采取辅导员家访式的统计,逐一地进行电话沟通,效率低下,统计不完整。而国外通常采用网上平台,在线调查的方法,大学生可以登录网站,进行注册登记,方便、快捷、及时地将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给学校,简化了跟踪调查的难度,使学生就业的单位、岗位、薪金、待遇、企业的满意度一目了然,学校能够掌握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学校便于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使招生与就业,出口与入口保持通畅。
2.强化学校与毕业生、企业的联系,保证信息反馈及时准确
为做好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加强学生与高校的感情,可以在学生中建立公共邮箱、微信群、QQ群等现代联络方式,不定期、不定时的进行沟通和交流,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界限,强化学校了与学生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母校的情感,保证学生毕业后联系不中断。另外,学校要与企业、用人单位搞好关系,不定期地到用人单位走访、调研,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企业的需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通过调研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3.构建监督约束机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学校应成立相应的监督组织,成立督导处、评价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检查和督促,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督导检查评价,使学生真正学到创新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本领,使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精神有所激发。在督导过程中对于授课效果不明显,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不清晰的坚决调整,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激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毕业生,必须将他们的相关信息录入就业平台,准确反映他们在企业的状况、稳定性、工作收益、工作满意度、工作领域等,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就业实况,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综合教学质量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四、结论
1.1校企共同研制、组织实施培养方案
学校依据企业的用工名额拟定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后,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1.2校企共同招生招工
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招生队伍,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学生生源紧缺问题。
1.3共同制定教学文件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校岗交替,根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编制课程标准,确定校企双方师资队伍构成及聘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以及相应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各种制度建设。
1.4共建实习管理平台
完善传统的家政技能实训室、共建满足在线家政电子商务实战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实训室、校办家政企业,共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心理疏导”、“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适时发现和调整实习中的问题。严格执行校企双方“师资培训”制度,提高双方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总之,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克服了学校培养人才针对性不强的局面,激发了企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前校后企、校岗直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含义
校内的家政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前校”,承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精选百强企业和校办企业石家庄尼特家政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工学结合教育的“后企”,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轮岗训练。采取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反复交替进行,螺旋式递进,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基本技能准备。最后一年,在家政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或自主创业,完成就业创业技能的演练。
2.2教学体系
学徒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要求的高度统一。通过理论与实习的反复交替式训练,创造了接触社会、调整自己的机会,学生逐步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2.3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了“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为第一学期-第四学期第1学段的所有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部分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为第四学期第1学段模块课程理论部分到第六学期的全部课程,分家政企业运营管理、家政服务信息化平台维护与管理、管家三个方向,可在协议允许范围内自选一个模块学习,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4逐层递进的实践体系
创业企业观摩、家庭服务、家政企业日常管理、模块课程顶岗实习以及顶岗毕业实习的五段式的创业实践体系,由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到就业创业层层递进。在本企业内聘任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即企业的准员工,在师傅的密切指导下完成实习。实习和毕业答辩实施多元化评价,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用户、行业专家、学习小组或者学习者本人共同进行。
3融合式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表现如下。①贯穿于每个学期。创业教育的融入课程、创业知识、创业企业观摩、创业理论与实践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第一学期的思政课程上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家政专业导论及KAB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中,加入学习企业创业优秀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家政创业教育讲座等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创业的心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在第二至六学期完成创业课程、三项学徒项目和一项就业创业模块课程,最后学生完全以一种社会职业人的姿态去面对工作。②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项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某一创业机会的识别甚至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习项目。使就业创业以专业为依托,专业与岗位对接。③融入第二课堂。举办了家政创业计划大赛,以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引起一家明星家政企业的扶持;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平台或网店运营管理的无偿服务;成立线上线下“午餐快递”创业小组;依托校办企业,学生运营的创业项目成立早教部和老年陪护部。
4结论
1.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查阅到了8所本科大学创业教育精品课程
它们是: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江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个别本科院校具有的教学内容:创业风险与危机管理、创业生涯管理、创业企业激励、创业环境分析、事业内容的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企业内部创业、法律事务、创业信息获取、创业过程、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产权、知识产权、产品创新、品牌管理、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生存管理。
2.分析。
通过汇总可以看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些内容是创业教育独立学习的内容,比如创业机会、创业团队等;有些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学习内容,比如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为了更好梳理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我们把这些知识分成四类: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创业机会、创办企业、管理企业。其中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归为基本知识,创业规划归到创办企业,创业融资可以归到财务管理。这样个别本科院校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归到不同类别,创业环境分析、事业内容的确定归到创业机会、创业过程归到基本知识,其余都可以归到管理企业。从而构架出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简介
1.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查阅到了7所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精品课程
它们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个别高职高专院校具有的学习内容:创业精神、经营企业、创业模式选择、商业模式选择、风险防范控制、规避投资风险、选择创业项目、成功创业小企业的关键因素、生产管理、客户管理、网店经营与管理、创业平台建设推广。
2.分析。
通过汇总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也一样是丰富多彩,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的内容和本科院校统计结果差不多。但高职高专创业教育课程更具有操作性,创业理论知识比较浅显,概括水平较低。比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网络创业。还有高职高职学院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如本科集中,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从能力训练来谈论创业教育。
三、我院创业课题理论内容的架构
参考8所大学的理论内容的构架,同时也借鉴7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理论的内容体系。
1.根据高职学生情况,选取教学内容。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学习是他们的短板,因此在选择学习内容是更多是学生实际创业过程中如何操作,相对创业的理论知识要求够用即可。
2.内容体系构架基于创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学生第二学期就到岗位实习了,因此本学期要求每个班都要申报创业项目,并付之实际。因此本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学生创业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和学生创业活动同步。
3.学习的内容具有弹性。
(1)授课情况。
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方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欠缺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与社会工作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专业技术。
(2)教学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多门类学科,专门教材稀缺,现有教材水平又参差不齐,能够选用的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优秀教材不多。可以学习的网络资源很多,但仅限专业知识,没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3)学生方面。
学生缺少社会历练,独立能力弱,对教师、家长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高考成绩不理想,内心自卑脆弱,无法承受创新创业教育压力。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成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站开发方向的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课堂上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大量佳作赏析,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企业一线的实际案例作为切入点,在模拟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创作。课堂外,成立项目工作室,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专业项目;带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实习,感受企业学习、工作氛围。
(2)创新实训环节。
网站开发方向的课程实践尤为重要。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创新实训项目。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结合教学大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设计出创新创业实训教学情景。实训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行业发展现状,又可针对性地提升综合素质和设计创新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3)教学手段。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现代化教学迈出一大步,大大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在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专门的课程学习资源栏目,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案例等教学材料。开设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应用包括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等特性,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答疑讨论、网络仿真实验等学习活动,并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与管理。此外,将网站方向的专业课程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课后自学。
(5)教学方法多样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围绕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①小组研讨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程中的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前,再将正确的答案提出并修正讨论过程中的偏差。②开放性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内容。③研究型教学法,局限于课堂内,可以延伸到课堂外,是课堂内外的互动。④任务驱动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6)考试形式多样化。
由于网站开发方向的课程更偏向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形式也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纸质考试。可采用:①ISAS考试方式,并以演讲方式展示小组调查分析报告,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情况。②提交作品考核方式,自命主题,自选题材,制作符合课程要求的网站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③在线考试,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完成测试,要求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熟练使用软件完成测试。
3结语
1.国家出台的针对扶助医学类毕业生的政策较少。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但是针对医学内大学生的还是相对较少。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基层去“”培训全科医生”相关政策对毕业生就业都很有利,但是对医学类大学生的需求数量有限。医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也有部分自己创业,更有少部分改行
2.医学类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就业前景的区别。
医学类毕业生因为专业特殊性而受到很大的局限。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医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多就业于医院和医疗相关机构或改行它就。然而创业方面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基础较弱,很难在其他方面形成有力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医生职称评定有很多必备的条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需要经过3~5年的考核。医学生在毕业一年后才有资格考助理医师证,有了助理医生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医学工作,没有职业证是不能行医。这就导致部分正规医院不愿接收毕业生,使得医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比其他专业学生更为艰辛。
3.医学生就业优势。
医学类基础知识和人体本身的健康息息相关,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医学知识应该服务于生活,社会需要大量的医务人才,尤其是社区 但是只有少数能够接受到医学知识的职业培训,社区当中的医学知识普及,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抢救生命在于分分秒秒,尤其是突发那一刻是生命延续抢救的关键,掌握后对应对一些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二、社会对医务工作的需求和要求
医疗事业是社会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服务业中光辉而具有使命性的服务全人类的行业。
1.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健康是社会的财富,所以维护并恢复人类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心理、生理、社会、经济、家庭等各个方面去彻底了解其失调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协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进而有效防范医患矛盾。
2.医务工作者应如何适应和开创医务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疗工作更应与时俱进。各医院要站在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将医务人员的医德建设纳入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的医德教育制度。使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并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认真执行各项卫生法规,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基层乡村、社区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
普及医学知识,更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抢救生命,更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国家普及乡村医疗机构势在必行,这样既可以达到普及医学知识的目的,还能为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能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幸福指数。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医疗救护的突发事件较多,常见的如急需马上做心肺复苏的人,旁边好心人一般都是拨打120然后就束手无策,往往错过生命急救的关键几分钟。
三、医学院校对学生就业创业分析指导
1.创业是实现就业的一个好途径。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需求,自主创业是新形势下的一条就业途径,它有利于加速、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挖掘其潜能提供了人生大舞台,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实现就业的一种出路、趋势,激活内在的知识创新能力,它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从而促进高等教育。
2.医学院校应该为医学生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
医学生就业难是系统的工程,医学院校医学生自身甚至家庭和社会等方面都应积极地去营造有利的创业条件。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以有效缓解医学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等不够彻底。实践能力、组织领导、协调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综合性教育和培训不够。然而,学校应不能再局限于专业课的培训,而把其他知识的课程总是作为选修的培养目标,应兼顾好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停留在“学医只懂医”的这种意识上,要注重实用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学医不一定从医”的意识,这样,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就会更宽广。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重点放在“教学”和“就业”这两个环节,也就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改进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3.医学类高校应该针对医学生综合能力培训指导。
医学类高校要加大教改力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改革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应大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着力构建教学大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选科、选课、选师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营造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医学人才的育人环境。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重,大多数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矛盾突出。普通的大学生拥有技能证书,但工作经验不足。有些大学生就业信心较强、对收入的期望较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够健康,缺乏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意向,择业期望值很高,很多医学毕业生会选择到大医院工作,而相对中小医院、偏远地区的医院却是无人问津。从而产生了矛盾心理,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医学院校还应注意学生的个人就业方向,多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多创新,为以后自主创业做铺垫,多一个选择多一条生存之路。
4.医学类高校应该积极联系社区提供创业平台。
围绕医院医疗过程而展开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包括对病人的心理生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康复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计划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专门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医疗服务工作就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疗效果。
5.积极引导学生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
2009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对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难的问题,通知明确要求,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除了国家贴息小额贷款政策,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都公布或已实施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对于创业,大学生对社会的激情是不可估量的,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科教兴国的背景下,坚持他们的独特创业愿望,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让他们来学习前人的成功之路的同时无形中也积累了知识和意志品质,为他们在创业方向铺平道路。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