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这里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14篇农田水利论文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问题;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09)11-0013-02 一、农田水利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灌溉面积仅有1 593.33 万hm2(2.39 亿亩),只占耕地面积的16.3%, 全国人均粮食仅209 kg。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利用每年冬春的农闲时机, 发动和组织农民,以自力更生为主,辅以国家支持,持续不断地兴修农田水利,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文革”动乱期间“ 百业俱废”, 在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亲自领导下, 全国仍坚持开展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3—1979 年的7 年中,国家集中了4.45%的财力,6.7%的基本建设资金, 每年投入的劳力占农村总劳力的50%~70%。在华北平原, 共建成配套机井220 万眼, 发展井灌面积733.33 万hm2(1.1 亿亩)。至1980 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 860 万hm2 (7.29 亿亩),人均有粮327 kg,并扭转了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调”的局面。 几十年来,我国以农民劳动积累为主,建成了8 万多座水库、50 多万处机电抽水泵站、460 万眼机电井以及2 000 多万个塘坝、涵闸、旱井、水窖和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累计完成土石方达数千亿立方米。在短短几十年内, 完成规模如此巨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堪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 在国外也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运行, 现在大部分工程都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问题严重,难以为继。 据水利、农业部门有关资料,目前全国5 900 万hm2(8.85 亿亩) 有效灌溉面积中, 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 实际灌溉面积只有4 666.67 万hm2(7 亿多亩),旱涝保收的仅4 000 万hm2(6 亿多亩),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据2006 年水利部门开展的百县农村水利情况调查,125 个县477 个万亩以上灌区,共有有效灌溉面积206.67 万hm2 (3 100 万亩),但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35.67 万hm2(2 035 万亩),有35%的面积灌不上水。 这次到广西调研,发现上述问题就很突出。1982 年广西全区实灌面积132.73 万hm2 (1 991 万亩), 到2007年降为121.6 万hm2 (1 824 万亩),下降了10%;河池市有万亩灌区11 处,有效灌溉面积1.67 万hm2(25 万亩),现在实灌面积只有0.71 万hm2(10.6万亩),有一处泵房成了养鸡场;广西桂中旱片有效灌溉面积3.67 万hm2(55.07 万亩),2005 年实灌面积只有2.13 万hm2(32 万亩),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抽水泵站大部分都报废了,大片水田成了旱地。 在2009 年北方抗大旱中, 也充分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报废等问题,如河南省就有40 万hm2(600 万亩)农田有水浇不上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2.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亟待改变 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 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 2004 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 担,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农民每年投工投劳修水利数量锐减,只相当于以往的1/4 左右。 再则, 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
摘要:农业的发展关键就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只有农田水利工程发展跟得上农业整体水平,才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的更好,也只有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才能推进农田水利全面快速的发展。文章重点阐述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得以飞速发展,在农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业技术、农田水利、机械设备等外在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农田水利。农作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水,只有保障了农田水利,才能使农业发展得越快越好。但是,农田水利是一个大工程,它的建设和发展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文章对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中机制不完善
新时期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的发展需要我国具备农机设备、农业技术、农田水利等各种外在条件,其中农田水利是最为基础的一个外在条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惠民工程,这个工程是以惠民为主要目的,以踏实,实干为主要路线,但这些都要以健全的建设机制为基础。健全的机制是工作的前提,是工作的指导方向,所以说,健全的机制才是基础,每项工作都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机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缺乏一个健全的机制,这就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正常工作,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初目的的实现。所以,为了尽快实现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最初目的,首先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机制。
农田水利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能全面落实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农田水利的工作人员。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整个农田水利的机构,但在农田水利机构中,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财政工作人员,由于财政工作人员的工资固定,工资不高等,所以就导致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并直接导致工作不能出色地完成,从而使农田水利工作出现漏洞,及农田水利工作机制的破坏等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会使农田水利工程瘫痪。所以,为了避免这个恶性循环的发生,一定要从工作人员着手,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把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
农田水利工程中科技不足
农田水利工程在性质上属于科技型的工作。比如农田的灌溉,有滴灌、漫灌等各种灌溉方式,不同的季节,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实行不同的灌溉方式。但是,针对极热、极寒的特殊地质土地,目前还没有一个适合的灌溉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科技,让科技解决这些问题,使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2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之初,由于条件等的各种限制,建立的各种机制只适合当初的经济状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事业都在不断进步,当初制定的建设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现状了。所以,农田水利建设就出现了问题。为了让我国的农田水利工作能够跟得上发展的步伐,能够快速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最初目的,一定要建立不同的建设机制。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建设机制,才是适合的机制,才是好的机制。机制内容上,要包括每年的工作计划、工作预算等在内的全部农田水利工作。以健全的建设机制为主导,一定能够让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得到长足发展。
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各种机械设备构成了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结构,而其中具有能动性的就是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若不积极,将导致农田水利的工作滞后。为了让我国的农田水利呈现良好的态势,一定要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使农田水利工程得到良好的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促进水利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农田水利所需的农机设备更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农田水利中需要科技,在这方面还有待改进,许多偏远、特殊的地区还没有被水利工程所覆盖。只有发展农田水利科技,才能使农田水利工程做得更好。
[1]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甘肃农业,2014,(16)
[2]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5,(21)
[3]河北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6)
[4]浅谈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农民致富之友,2013,(12)
兴水治旱就是突出以抗旱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要一鼓作气地解决好山区人民的农村饮水困难,解放劳动力,提高生活质量。在平川以节水园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喷、滴、微灌和防渗渠系工程;在河谷川地,优先改造旱坪地,并使之逐步达到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园区;在山区打旱井、建水窖、兴建集雨场蓄住天上水,修建拦蓄、提引工程利用间歇河流及小泉小水,打井、截潜流、提用矿坑水,开发利用地下水,逐步建立区域性天然水资源的调节利用体系。尤其是要将全区现有机修梯田逐步配套旱井集雨工程,增加基本农田的抗旱能力。
改善生态就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突出以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建设,以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保土、蓄水、育林、种草多种措施并举,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坝则坝,实施综合治理;着重抓好小流域与荒山荒坡的开发治理,发展林果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的当前利益及长远效益相结合。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战略机遇,把林草植被建设放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突出位置来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有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才能促进农建的不断发展。
在组织形式上,要坚持群众自愿和政府支持引导相结合,可通过实行村民代表大会活动,把选择农建项目的自交给农民。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由村集体制定村规民约,使农建形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出政策、建制度调动千家万户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充分运用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形式来组织建设小型农建工程。跨村工程由乡镇组织实施,跨乡镇工程,由县市组织实施。
【论文关键词】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变革
在我国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增效与增收,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普遍面临严峻的资金难题,导致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举步维艰,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环境与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策略,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1.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筹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加快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筹资政策的变革步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从筹资政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经历了三个变革阶段:
1.1 在1949年-1980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集体出资为主,国家出资为辅的阶段。1952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在沟渠、塘堰、渠道、井、泉与水土保持等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以组织和发动群众力量为主,从而奠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集体出资、收益的格局。
1.2 在1981年-2004年,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各级地方政府与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投资为辅的阶段,展现了市场化筹资的特征。特别是在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瓦解,家庭承包经营成为新的形势,而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善,而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入投资严重不足的时期,而且筹资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
1.3 从2005年到至今,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筹资政策处于国家投资为主,而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投资为辅的阶段,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格局。特别是在我国取消“农业税”与“两工”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日趋明显的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所以,国家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2.国内农田水利建设中资金难题的引发原因
从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而言,总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资金难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不能对于引发各类资金难题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都江堰人民渠水利工程建设及维护工作中财务管理的经验,总结了以下两方面的引发资金难题的原因:
2.1 农田水利建设的筹资机制滞后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农业生产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兴修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积极性较高。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更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农民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近年来,国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规模大、工期长、投资大的特点,而且强调建设中的专业化与机械化,农民的投工、投劳需求大幅下降,而传统的筹资机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政府自筹资金的能力相对较弱,单纯的依赖于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2 资金投入不足,主体责任不清
在我国已经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中,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占据主体地位,其次为社会资金筹集。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的投资重点更多的集中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城市防洪、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但是由于自身财力资源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由于受到历史原因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导致很多在建农田水利工程因后续资金不足或资金管理不善,而出现管理日渐荒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进程。
3.破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的对策
在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重要的,而从国内的实际状况而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破解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难题。
3.1 广辟投资渠道,用活用好各类资金
在国内今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积极开辟投资渠道,如:政策融资、利用外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个人捐资等,以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都江堰水利系统紫坪埔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正是利用了政府投资、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资金来源方式。在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后,应注重各类资金的用活、用好,特别要强调“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而且要逐步完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度,积极建设民营水利工程,从而实现由存量资产向增量资产的转变。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将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筹资渠道,并树立民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地位,实行“捆绑使用资金”的方式,有效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在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中,筹资体制的构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而且要符合农田水利设施的准公共产品或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机制。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构建中,必须要注重其所具备的公益性、战略性与基础性等属性,进一步明确各方投资的主题与次要地位,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筹资体制的逐步完善。另外,在农田水利建设筹资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中,应尽量构建以市场或农民为投资主体的机制,更多的吸引民间资金,从而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各方投资主体享受到相应的收益。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 建设 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的凸显出来,特别是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其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泛,作为农村地区的水利基础,已经成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抵御干旱和水灾、提高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体制不断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其在施工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项目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全责不明晰、投入力度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等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本文主要对我国先行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帮助。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利工程的设施不足,工程老化、季节性问题突出
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设施季节性和工程缺水的现象在很多地区相当的突出。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每年的夏季是降水的高峰时期,而在春季四五月份的降水较少。由于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数量有限,在雨季很难做到储存雨水,在旱季持续的供水,保证农业生产对灌溉的需求。同时由于很多地区的水利工程数量不足,且工程完好保存率较差,有的地区的水利设施完好率还不足20%。这就导致了水利工程的拦蓄能力较差,导致了防洪抗洪,抗干旱的能力较差。
2.工程技术全面,设计标准较低
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数都建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相当一部门的工程是一边设计、一边规划一边施工,这种设计方式的标准普遍比较低,且很多水利工程运行到现在已经超过了50年的时间,先天施工的不足,加上后天维修配套设备没有跟得上,导致了工程老化现象严重,很多工程退化、失修严重,效益锐减。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在0.3-0.4左右,水的利用效率十分的有限,利用效率在40%左右。此外,在进行水利工程过程中,很少会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组织论证组进行论证,工程的建设和施工存在很多的不规范现象。但是很多水利单位还有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中的严重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解决。
3.投入不足,建设缓慢
自从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农村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但是项目在规划设计、项目安排以及资金补助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倾斜。但是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足,很难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导致部分工程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即使是准时开工建设之后,工程也会延期竣工。所以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以民办公助的现象为主,建设资金比较紧张,存在能省则省现象,因此建设的项目工程一般都比较简陋,存在很大的施工和管理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农村很多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足,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工程都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原有的工程也因为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损坏十分严重。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建议
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的力度
在项目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的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该不断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切实保证提高供水的保证率和农田排涝的能力标准,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溉服务。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根据农业的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建设水利工程项目过程中要多方的进行论证,科学的进行规划,慎重的对项目工程进行规格和布局。在项目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以及政策引导和全面参与的道路,统筹考虑地域的防洪抗洪能力,做好水资源的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等各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将建设施工的体制理顺,健全法制法规,不断改革机制,强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保全工程的各项功能,不断扩展工程的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3.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水利技术人员
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现有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的分工管理,明确每一个业务的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的选拔人才进行深造,以不断适应岗位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积极的鼓励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开展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的实力切实得到提高,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能够独当一面。
参考文献
[1]康静。农田水利工程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作用[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0(04)
[2]楚化君,孙光炎。 安徽省蒙城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用管理[J]. 水利水电技术。 2010(12)
[3]张来红,范广宇,张铁平。 农田水利工程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保证[J]. 水利天地。 2012(07)
[5]居哲琛。水力冲挖机组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排灌机械。 2010(03)
关键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灌溉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灌溉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灌溉工程的建设水平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要注重农业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问题,在工程建设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改变传统的灌溉技术和灌溉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农村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质量。
1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村水利灌溉技术逐渐有了很大进展,新技术的运用给农村水利灌溉提供了方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灌溉用水量逐渐增大,通过利用当前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等,可以实现现代农村灌溉用水的建设目标,满足农村灌溉用水需求。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就需要对工程施工企业和灌溉工程的目标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水利灌溉工程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管理灌溉施工工作。因为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工程施工的进展,降低了水利工程灌溉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要加大对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论述出现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
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逐渐向节水灌溉发展,灌溉技术也逐渐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但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也会对水利灌溉工程的技术要求有很大提高。现代的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跟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截然不同,已经摒弃了传统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施工中提高了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但在施工中由于对技术和理论的掌握尚未成熟,容易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就需要重视对灌溉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下面具体介绍灌溉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目前在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中主要是以土石坝为主体结构,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灌溉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向节水灌溉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当前灌溉技术的要求,需要加强灌溉渠道的防渗性能,减少水资源在运输渠道中的浪费和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农村灌溉工程中采用的防渗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渠道的渗透性。其中,通过利用衬砌防渗墙来降低渠道的渗透性,具体通过抹光和压实技术来实现;通过混凝土防渗衬砌和膜防渗技术来实现,并用砌石水泥土等来作为防渗材料。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面积、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施工防渗技术。
2.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首先要保证农村灌溉用水、节约用水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到经济性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和地质勘探状况来选择施工技术,掌握原材料的供应状况,最终实现施工建设目标,满足农村水利灌溉的需要。
2.2.1 土质勘探对施工技术的影响
为了保证水利灌溉工程能够达到防渗的效果,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对灌溉工程路线上的土质地质情况进行探查和研究,明确其特性和工程抗冲击性。如果土质良好的区域可以选择采用覆膜施工技术,如果是土质较为松散的区域,就需要选择混凝土衬砌和砌石施工技术,提高抗冲击性,保证渠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减少工程施工的成本。
2.2.2 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想使水利灌溉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体系,因为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要明确施工技术中的管理要点。利用灌溉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作为依据,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根据土石水渠、混凝土水渠等施工技术的特点,明确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使得施工现代施工技术能够发挥其优势和功能。
2.2.3 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建立施工技术管理评测体系,提高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管理是工程施工中最核心的环节:施工中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满足防渗膜施工和混凝土防渗衬砌技术的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进行,同时要遵循相关规范,避免出现因参数、数据疏忽等造成质量隐患;技术管理中还需要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技术水平;岗位和岗位职责的完善,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能顺利进行。另外,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评测体系,主要是评价技术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技术管理的不足,制定措施来消除不利因素,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2.3 注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特点
农村水利工程灌溉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分析和管理,分析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状况,然后优化施工技术,确定技术的管理方法和重点,保障工程质量。
3 结语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灌溉条件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灌溉环境的转变,使得传统农村水利灌溉技术已经很难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灌溉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技术和灌溉理念,利用现代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农村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摘要】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滕州市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科学编制规划,推进科技创新,改革管理机制,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其他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滕州市;农田水利;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农业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滕州市水务局坚持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强基础、惠民生的战略工程来抓,改革建管机制,创新水利科技,多方争取资金,实施规模治理,相继兴建了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项目,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已发展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万hm2,每年节水7600万m3,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新增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值万元。
1科学规划布局,高效规模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实现标准化
根据全市农田水利现状和经济发展格局,委托专业机构高标准编制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坚持“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在全市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万hm2,约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91%。
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实现高效化
抢抓机遇,争取资金亿元,完成了全国第二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80hm2,新打机井120眼,建设小型提水泵站1座,维修加固塘坝15座,2013-05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项目区基本实现了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高效化的建设目标。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实现规模化
通过全省竞争立项,分3年实施总投资亿元的全国第五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投资万元的2013年度工程已全面完工,新打改造机井155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年增节水253万m3。投资万元的2014年度工程也正在实施。到2015年项目全部建成后,规模连片发展节水灌溉面积万hm2,形成较为完善的规模化灌排体系,使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3%,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74%,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达到53%。
2强化监督管理,推进科技创新
加大项目建设监管力度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按照基建程序,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开工前,委托招标公司对工程施工、监理、设备采购进行公开招标。项目实施中,由专业机构进行质量监测,派员跟踪监理,严格项目管理和质量进度控制。同时,抽调技术人员深入各项目工地全程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加快进度。每项工程完成后,严把竣工验收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加快农田水利科技创新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平原井灌区采用机井灌溉射频卡控制系统,实现了灌溉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沿湖沿河提水站灌区采用供水恒压控制变频设备,运行方便,灌溉分组自如;水库塘坝灌区采用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与修筑混凝土现浇防渗渠相结合技术,既节约了投资和占地,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推广应用了土壤墒情监测、地下水位遥测、灌溉信息自动传输等信息自动控制技术,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的科技水平和含量。
严格项目资金和施工安全管理
按照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对每一项农田水利项目均设立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由国库统一支付,确保工程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严格施工安全管理,配备了安全管理人员,对每一单元工程,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了农田水利建设优质高效推进。
3改革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
深化基层水利服务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注册成立了21个灌溉供水和9个饮用水协会,在部分项目村成立了用水组,配备了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制定完善了协会章程、灌溉管理、工程维护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农民互助式的服务组织。
创新农田水利管护模式
先后出台了《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明晰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建设管理职责,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实行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同时积极探索实践用水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维护、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灌溉供水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4存在问题与建议
经过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滕州市的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结合世行贷款、国土整治、标准粮田建设等多个项目的实施,全市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万hm2,其中井灌区低压管灌节水面积万hm2,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但同时应看到,由于多年投入不足,建管机制不活,全市万眼机井仍有部分尚未配套,现有水库河湖引、提水工程大部分设施老化及损坏严重,225座塘坝部分老化失修、标准偏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转移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
将节水灌溉、水源开发、水保治理、生态建设等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农建工程项目作为投入的重点,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规范投资渠道,统一整合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对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统一规划,防止项目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加大对小农水基本建设扶持引导力度
对自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村及农户,在继续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贴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补贴比例,并制定出投资到户的补贴办法,以调动农民群众和民营大户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明确权属关系,落实责任主体,实行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各类农建工程都要按照“先建制、后建设”的办法,采取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进行建设、管理和经营,同时,要加强政府管理及群众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类管理体制下的工程能服务于农、造福于农。
农业灌溉,俗语有:灌溉之利,田之大本,农业丰收源于引水,成于输水。但无论是哪朝哪代,在重视水利的同时却对农田这块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建设投入少之又少,管理日渐疏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财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以政府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为引导,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革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划分市场体制下农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乐山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乐山是西南地区的一部分,全年平均降雨量达1000多mm,但降雨量过于集中,造成春旱夏涝,很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于是,乐山地区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指支渠以下的建设管理。我们以乐山市沫江堰引水工程为例:从近年来此灌区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和建设效果来讲,新建项目没有一项,毁损却十分严重,使得设施总量不增反减,再者灌区内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利益中下的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沫江堰引水工程是全灌区10万多人义务投劳上工修建的三边工程,兴建于七十年代。其支渠建设也相应配套,但之后,几乎没有更多的配套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冲激下,要想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在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的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二)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多年来新建设的调水、分水、提水、排泄设施在疏于管理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为破坏。一些值钱的设备被地方组织变卖,或被人盗窃。这与人们对水利认识的不足有着直接的联系,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三)水质污染,渠系自然损毁严重。在沫江堰灌区,仅有沫江堰工程为当地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渠系途经长,渠系所经之处有党校、群居地、工厂生活垃圾、生产排放物等,甚至农民生产剩余物、畜牧排放物和死尸等,都很自然也方便地污染着沫江堰水。灌区人饮用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需处理直接饮用沫江堰水,中下游人民到了“谈水色变”却又无奈的地步。另外,水利工程发挥的好坏最关键还是要建设。支渠工程年年建年年修,功能却一年不如一年,渠道淤积堵塞,堤毁渠亡。人们对工程建设仅有一点信心更是到了绝忘的极限。
第二,管理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一)虽然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边工程,土沟土渠,渗漏十分的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极低。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建设却没有停止。始终保持着每年的彻底掏沟(渠)、除草、蓄水,呈现的是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状况,基本实现灌溉自流化。可是现在,市场开放了,经济也发展了,原有的划段管理,分级管理、受益管理模式,都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于是,沟渠内杂草从生,淤沙满沟,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把庄稼种在沟渠里的现象。在沫江堰灌区,因为支渠以下管理不善,造成水涝与水旱,于是有上游淹死,下游之说。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水利设施呈现分割状态,无法发挥水利工程整体配合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每户人在产业结构上各有不同,造成用水季节和用水量的不同,出现水利设施功能的发挥不同步现象。靠整体发挥效益的水利设施,在独立系统下就失去原有的功能和自身的发展,其结果是水库失修,塘埝干涸,工程毁坏。
第三,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在有义务建设和自觉交纳水费的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为历史。二是村级基层干部有力无法使,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另外,水利建设最根本的保证是水费,而在沫江堰灌区140万的水费,每年收取率不足70%,仅沫江堰灌区冠英镇多年来所欠水费就达33万之多,相当于冠英镇全年水费的200%,其他乡镇都与此有相同之处。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乘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原因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经济,靠现有农田水利状况是无法保障的,但一边要发展,一边却又在退化,这不是十分矛盾吗?分析其原因可以为我们改善农田水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计划经济的思想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得到保证。首先是思想认识发生偏差:
(一)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就乐山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水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如沫江堰管理处对支渠的配套改善工程长度一年一处不过才2km左右,仅占全灌区支渠以下650km的0.31%,如此建设,按20年的最高安全运行算,循环性建设也只能保证40km的渠系畅通。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不够、认识狭隘。按分级管理原则,支渠以下一级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由这一级的政府负责,其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已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立马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二)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上,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三)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物排放物、死尸等不费力地去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水质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与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修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运行安全,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洪水期,因渠系不畅通,排洪不及时,又造成水了毁。在这种反复建设又不能治根条件之下,谁还愿意建设水利工程呢?
第二,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
(一)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单位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意识就是最直接的效益意识:我交了水费,你就应该把水放到我田里。这些计划统管一切的经济年代在市场主导生活面前总显得可笑而又无奈,就是因为市场改变了我们的贫穷,也就是因为市场推动了我们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也就是市场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找不准自己的市场。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我没受益决不负担,那种按行政区域划定的义务在市场面前似乎不再有理了。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那里来,水又怎么来,……?
(二)在用水上,农民对种田也不在再是增收的手段,而是养家糊口的的主要目的。各自为营的用水方式使水利设施疏于管理维护,利用自然降雨和辅助其他设备来解决农田灌溉成为农民普遍做法。表现为一是高台丘陵地带挖坑、蓄水进行灌溉;二是地少的地方利用山溪流水机灌解决;三是季节性等雨灌溉。无论那一种用水方式,都加大了用水成本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水利设施被租赁、承包或出卖,这些设施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经营管理,往往是改变其用途和功能。最有例范的就是水库的管理,天旱时庄稼需要水,而经营者却要保证水库蓄水养殖;防汛时,水库应蓄水挡洪,经营者却又怕蓄水过多影响安全。经营者保证的是利益而非公益。如此一来,用水成本的增加,导致用水户对输水设施的管理更为疏远,最终是水利设施无人用也无人管,投入不能产生效益,又限制各方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用水、管水、建设矛盾从从,恶性循环。
第三,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制约农田水利建设的规模化开展。
有句话叫北修堰南淘沟,充分地肯定了北南两方在水利能源上的差别。然而,许多水利政策、规范、技术性要求都产生于北方地区,其区域的不同并没有随实际的差别在政策等方面有更大的区别,仅随市场经济的深入而统一。计量收费,按方收费及价差节水等等政策的制定,出发点就是用经济的杠杆使其用水户节约能源,搞活水利经济。这在国外特别是以色列最具代表性,且非常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这在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实现这一政策。但在南方丰水地区,这一切成为空话,农田用水中的漫灌、跑灌现象实为普遍。按方收费、按实收费在南方成为拒交水费最充足的理由。再有,费税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村经济增长百分点,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全面发展。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也是地方各项建设的基础。税费改革后,由于各级政府广泛效仿财政集中,加强整体调控能力,其结果是财力自下而上逐级向上集中,事权却逐级向下移的局面。比如,农田水利建设,在“谁受益,谁负责”原则之下,按经济能力大小分担至用水户,提留各种义务工、摊工的费用,并用于各类水利建设中。税费改革后,财政的集中导致地方事权只能停留在监督和组织中,并无实质性地表现行动。政策要求:村民自治,一事一议解决。但市场经济的广泛推进,人们看到的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在同一件议事的比较中,一个人就有一个看法,往往是“一事一个议,决定早过时”。令人忧虑的是,至今为止,我们水利建设似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合法性却不合理的危机正在悄然来临,对于整个基层政治权威的冲击就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后果。
对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把农业推向市场已是整个农村工作的主题。大气候影响下,农田水利也要破除原来那种国家、集体建设和管理,农户无偿或低费用用水的方式,进入市场机制。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并不能完全市场化,而是有规范和政策性偏向的市场化。
第一,对于农田水利主体设施应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国家应该全力承担。因为自身经济实力有限以及对水利利益的追求使得市场经济条件的各种组织不愿承担这种风险。其次,对社会上其他资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只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主干部分实施配套,水管单位或社会团体才会把对主体部分的重视放入到支斗农毛那些本由受益户自行管理、建设的工程建设中,主、支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加大投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符的。一是经济实力可以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现在,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了8%左右的增长率,完全有能力支持农田基本建设。二是符合国家自1996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发行国债用于基础建设,拉动内需。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对基本农田的粮食直补就是有力的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减和补的方式来保证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国家对农田建设的投入可以重新树立农民对政府的信心和威望。在农业灌溉区,逐渐发现,多数农民对政府官员、村级领导的不满,两者充满不信任,甚至敌视。更有甚者,政府的工作还需要水管单位人员出面才能得到农员的支持和理解。农民的话说:只有对农业建设投入的部门才是直得信任的。
第二,土地制度的改革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管理。
现有的农田灌溉面积的核定是以83年三查三定即土地第二轮承包面积为基础的,多年来,各种发展原因导致了有效灌溉面积的减少与增加,统一灌区却无统一收费标准。过度分散的生产经营容易产生免费搭车或乱收费现象,最终导致人心涣散。过度的家庭经营生产又造成水利建设的重复性和建设能力的浪费。所以土地制度上应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下重新核实土地实有灌面,保证有效灌面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农民对按面积收费的信任度。
改变原有谁受益谁负担为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团体投资。充分发展小型水利工程的效益,解决建设和管理在市场机制下的作用,利益就是市场下最原始的动力。乐山水利建设正在试行的成立用水户协会来管理正是这种模式的体现。但这种格局的改变其前提是在国家对水利主体工程配套后,剩余的具有独立的区域或独立的灌面下才能得以保证。
第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应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受益区域的建设与建设区域的差异在于同一条水利工程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受益建设区可能在本受益地域上。建设的难度在于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冲突,一边是公益事业必须的,一边又是自身的利益。两者的矛盾是不能兼得的。要改变这种现象:一是实行市场体制下的农田建设,建设的不再由受益户义务户负担,而是统一缴纳建设费用,由水管单位来统一规划建设。二是重新规划受益区域的建设地段,实行差额补助建设的办法。建设方式实行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加强建设的规模化和透明度。
但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其系统内的公益性特点却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政府还是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进行调控和引导,完全市场化的农田水利经营管理,应从税、费中支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应在市场化中考虑计划性的规划,制定必要的用水、防洪制度,约束市场化的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乐山市水利志[乐山市水利局]
2当代四川水利事业[四川水利电力厅]
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市场机制的建立[山西水利科技]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探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情况,特别是1999年以来民和县出现的大面积干旱,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工程形式多样,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保障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一、目前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二、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民和县近几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编制《民和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此,要求地方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4.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以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三、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使其长期充分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作为以后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一个参照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
2.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超级秘书网
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优质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向立云,姜付仁。水资源与水资源化刍议[J].中国水科院学报,2000,(1).
关键词:古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经验
2009年财政部和水利部联合下发文件建设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目的是为了扩大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主要执行方式为政府或地方相关部门参与到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行扶持政策,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总之,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情况,并总结相关的经验,为古田县后期和其它县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重要性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可以促进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对实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田县是个农业大县,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台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水利工程建成年代早,工程标准普遍较低,大量建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水利工程经长期运行,已经整体老化,功能衰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水利设施的落后已经影响到这个山区县份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情况
古田县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一个北靠屏南、建瓯,南界闽清、闽侯,东邻蕉城、罗源,西连延平、尤溪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辖七镇五乡二街道,286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2.56万人,耕地面积40.31万亩,林地面积268.04万亩,淡水湖面积6.5万亩,其他11万亩。古田县也是全国闻名的食用菌之都和水果之乡,水果总产量6.74万吨,食用菌总产量54.8万吨。2009年,古田县有幸被列入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从2009年至2011年分三年实施,建设范围涵盖14个乡镇(街道)和1个国有综合农场,惠及159个行政村。经过三年来建设,共完成投资6814.35万元,完成小型水源工程176处、灌溉渠道整治217处共414.149km、配套改造渠系建筑物146处、排涝工程26处共15.799km、高效节水喷灌0.21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2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0.5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7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7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15万亩。灌区内形成布局合理,输水畅通的灌溉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三、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提高古田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广西“马帮”和农民监督员的经验确保了古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杨傲男.山西省河津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经验与问题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7):161-162.
[2]张翠华,候绪东,张汉军等.东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经验做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3):384,362.
[3]何冬.广东梅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 影响 保护措施
农田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增加产量的基础,经过多年的进步和发展颍泉区农田水利工程也从单一的进行农田灌溉服务模式变为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方式。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全面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生产环境等的发展。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参考和依据。近年来,颍泉区政府更加注重建设农田水利工程,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1.颍泉区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颍泉区处于阜阳市中部,北纬32°54′至33°07′、东经115°33′至115°55′之间,西接界首市,北靠太和县,东接壤颍东区,南临颍州区,具备南低北高的地势特点,存在1/7000~1/10000的自然坡降。颍泉区位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接位置,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气候温和,但是季风性气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降雨,不均匀分布降雨量,春秋经常干旱,夏季多雨,容易出现洪涝灾害。颍泉区境内有汾泉河、沙颍河,季节会严重影响内流河的流量,冬季流量小,夏季流量大,地表水被严重污染以及匮乏。近年来不断加剧污染的根本原因就是过长时间关闭沿河梯级控制闸、存在比较小的河水径流,不断降低水体环境容量以及自净能力;此外,颍泉区境内直接朝着河流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农田水利对环境的影响
(1)对林地、农田、草地的影响。建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无论建设规模大小,都是占据相应的水域面积和土地面积,实际施工的时候应该清地和占地,防止严重破坏林地、农田、草地的现象出现,以至于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大量破坏食物链。
(2)对水域的影响。建设现代化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出现噪音、粉尘、工业废水、建筑垃圾等杂物,如果不处理就排放到水域中会严重污染水质。河道中大量倒入建筑垃圾,促使堵塞很到,并且水利工程施工中也会严重破坏植被、土壤等,从而促使植物大量死亡,甚至有些植物开始灭绝,所以,农田水利工程不但影响水域质量,也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
(3)影响陆生动物。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会不同程度影响水域环境,同时也会破坏林地、农田以及草地,从而会破坏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以至于改变本地生态按结构,破坏食物链,从而极大程度上影响本地生态环境。
(4)影响水环境。现阶段都是在农村原有河流上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但是实际建设过程中会适当改变水温、流量、流速等,以至于从流动状态水流变为静止状态,极大程度上改变河流规律,从而会严重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同时也破坏河流自我恢复功能,降低自身清洁能力,促使河流中出现严重超标的物质,破坏生态水平衡。
3.农田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 1统一合理规划布局
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对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选择最科学、合理、最优秀的方案来处理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同时也也需要全面考虑建设水利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深入研究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影响,不能仅仅只是分析短期利益,应该注重长远利益和影响,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切实落实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为构建良好生活环境奠定基础。规划过程依据十年一遇标准来治理局部,五年一遇标准来治理和开挖疏浚,以便于能够充分满足降渍标准,并且也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桥涵,及时拆除沟上堵坝。
3.2满足区域特点因地制宜
为了充分展现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作用和意义,需要依据颍泉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修建农田水利工程。科学评估以及研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农田水利工程,并且依据颍泉区农业生产状态、特点、发展需求等来具体设计以及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选址、设计等相关工作,保障能够充分协调生态环境和农田水利工程,确保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3减少人为破坏
修建以及使用农田水利工程的时候应该适当提高管理工作,不管是工程管理部门,还是施工企业都需要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禁止直接对水域排放废物、废水的行为,并且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培养相关人员责任感,以便于上述人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全面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相关部门应该对于平常积极表现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保证能够激发周围人群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全面保障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3.4提职能部门管理力度
在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依据自身情况使用合理解决方式,也需要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力度,构建相应管理机制,以便于全面提高执法力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随意排放废水、废弃、杂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应该提高惩罚力度,并且从严治理违规行为,时刻谨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落实保护工作。
3.5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中想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需要实施谁危害、谁治理、谁补偿的基本原则,并且构建专项资金,保障做到专款专用。从多方面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变,保证能够协调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在平衡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也能够全面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
3.6大力建设循环经济
目前社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约意识,此时需要人们不断健全环境保护理念,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速度,构建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完全体现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保证能够和谐发展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7]。
4.结束语
综上,为了和谐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农田水利工程,需要科学评估综合分析农田水利规划方案,并且有效提高环保意识和理念,实际操作中做到文明施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任小松。农田水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5):1137.
[2]王鸿飞,霍凤双,肖景贤等。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0,38(6):192-193.
[3]贺平。浅谈小农田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029-1029.
[4]朱永波。关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心得与体会[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8):364-364.
[5]李红艳。新时期环境下水利发电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学中国人,2014(19):23-24.
关键词:水利工程项目;环境评价方法;生态效益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除了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农业的水利工程项目同样对环境产生影响,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子孙的长远利益,重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识,怎样能准确的衡量这一影响,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忽视水资源的载力问题。一定意义上说环境也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在短期内是无法恢复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上千年才能恢复。水资源自身的生态平衡也需要一定的水量,例如渗入地下的水、蒸发的水、排沙除淤的水、排盐碱的水、湖泊洼地的水量等等,一定要保留维持其基本平衡的水量。国外的研究表明,河道内径流为多年平均值的30%,这是保持大多数水生生物有好的栖息条件所推荐的基本径流量。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多的回报,否则大自然的报复常常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沙尘暴已不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每年春季北京及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已让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惩罚。
(2)对地质结构考察不细致,工程选址不当造成大面积库岸崩塌,诱发强烈地震,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盐碱化问题。
(3)在水库建设中缺少生态考虑,给一些濒临灭绝的水生生物带来致命打击。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
(4)给社会环境如工程带来的移民问题和耕地补偿问题,以及由于其安排不当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5)工程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影响。由于工程施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粗放型的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
二、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及具体实施内容
以上重点阐述了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受到重视,_规定今后凡大型的水利工程都要进行环境评估,但是往往由于缺少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导致我们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仍然不够。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也总结出了很多评价方法,形成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3种:预断评价、回顾评价和现状评价。评价方法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陈述,重点说一下评价方法的具体实施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研究;②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③环境影响的预测;④综合分析评价,在此我相应的展开论述。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
环境状况的预先调查是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为此后的工作提供依据,所以预先调查的翔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的由此的产生的一系列结论。简单说就是对工程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状况进行调查,为现状的分析和今后发展变化的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具体执行上又分为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自然方面主要有地形、地质、水文、水质、泥沙、气候、生物等等,社会方面是人口、民族、土地、经济发展、文物、军事设施等等。
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的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着的问题进行加强控制,以此来使其工程的施工能够得到顺利的保证。在对其存在着的问题进行控制的时候,主要是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其进行入手。
1.1要不断的加强落实岗位责任制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各地区的相关部门经济发展要求纳入到其中。每个政府作为牵头羊,在其所管辖的农村中组织其相关的机构,进而使其形成领导责任制度,分阶段的来对现有的农田水利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使其能够形成评估的方案。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将其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实施管理归纳到行政管理当中,使其能够成为分阶段的进行评估以及考察。
1.2要不断的加强质量监管
要想能够保证其小型水利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使其能够具有着一套完善的建立管理体制。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和后期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使得工程建设中不出事故,使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效益。同时应该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进而做好以下方面的内容。
1.2.1要不断的加强工程设计和招投标过程管理
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模式,进而对其工程的资质进行完善,同时还需要聘请相关有资质的人员,严禁没有资质的单位以及个人通过不正当的受到来从事水利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并且施工图纸要加盖资质证方面的章来可以使用。然而对于任何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必须要通过行政主管部门来对其进行招标。招标至少要组织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准入证的三级以上,进而引入竞争机制,之后在设计出工程项目的进度目标。
1.2.2要不断的加强健全管理机制
在对小型农田进行建设中,要对其项目的建设管理进行规范,同时使其能够施工过程中的合理以及项目规划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使其最大化的实现投资效益,实行严格的管理以及规范化的审批制度。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比较广泛,应该要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进而合理用地规划布局。一律按照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最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与此同时,相应地需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搞好工程建设,这样能够更好的使工程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使其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益,,必须要建立起严格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以此来防止水利工程项目的重复性建设。
1.2.3施工准入制和监理制度
在施工中,其施工企业应该要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也要求这些工作人员能够持证上岗,施工人员的工作证件主要是由行政管理部分所发放,并且要进行送检处理。在进入到施工过程中,其建设单位必须要配备具有资质的质监员对工程各部分进行检测,详细填写检测记录,尤其是那些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必要时还需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后,这样才能够使其作为工程项目的材料,同时其填写的检测记录也是为工程验收提供参考依据。
2.关于小型农田投资标准的多元化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其投资的资金比较少,从而使建设标准降低以及造成了恶性的循环。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遵循投资主体躲远远以及建设多样化的方式,根据谁投资谁管理原则,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对其政策进行放宽,同时要不断的深化水利工程投资供水价格的改变,要实行计量收费以及加大水费征收的力度,并且也能够提高水费的投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推动进水权制度的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筹资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各级财政可以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项目,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