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细心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金融学优秀毕业论文【精选12篇】。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专业;数据库系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1-03
Database System’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Professional//Wang Yanling, Lin Xiao
Abstract For the High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ervice outsourcing,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database system required the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and proposes a 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database system. First, the status of financial services outsourcing and database system was analyzed; second, the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reform of outsourcing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outsourc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 professional; database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Luoyang Normal College, Luoyang, Henan, China 471022
“如今,以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为主的金融后台服务与金融机构前台经营分离,正成为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使金融业务进一步摆脱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流程重组和实现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业内专家通过对信息科技在金融业深入应用趋势的分析,得出上述论断[1-2]。正如专家所言,随着金融后台服务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中国试水多年的金融服务外包有望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未来10年将是中国金融行业变革发展最集中的一段时期,金融服务外包业必将大有所为。
在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中急需金融服务外包的人才。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服务外包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数据库系统课程在金融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在金融外包服务专业中所开设的数据库系统课程为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没有突出其为金融服务的特性,因此急需根据金融行业中数据库的实际应用来对数据库系统课程进行课程改革,从而更适合该专业的教学。本文先讨论金融外包服务的知识特点和发展趋势,后讨论数据库系统课程目前的实验体系,最后针对金融外包专业对数据库知识的要求重新进行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 金融服务外包
1.1 金融服务外包的知识特点
金融机构在业务流程中必须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书面和电子形式,而且通常要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其数量巨大,覆盖范围宽,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作为支撑。金融业务与IT技术的融合是金融服务外包的特点。
1)除了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一般知识外,还需要网络技术,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处理(采集、备份、恢复等)、视频处理、系统开发和维护、IT项目管理等。
2)与金融和保险相关的知识,包括货币银行、保险、基金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金融业务外包发展趋势
从目前业务发展情况看,金融业务流程外包越来越专业化,但主要是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金融后台服务作为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领域,正在细分市场上向更深、更专业化的领域拓展。
金融灾难恢复作为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金融外包业务。
2 数据库系统课程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与措施,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实现“中国梦”的建设中显示出更大的生命力,那就要突出我校教育的特色,打造“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金质品牌。
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决定了其教育特色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职能,是由企业生产的客观需求决定的。1、工程师的助手,即协助工程师进行部分设计或具体运算等工作;2、根据图纸进行工艺设计,组织指导技术工人进行生产;3、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二)“四性”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院校与高校、技校具有不同的教育体系、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它是教育的不同分支。高等职业院校生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性质方面的特点,实质反映的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上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特点,反映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特色。本人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大致有2点:
1、实践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调实践训练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学生能较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突出的特色;
2、针对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是结合现生产实际安排的既照顾未来的发展,有考虑现生产的适用性原则,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技术和需要组织教学,真题真做,有的放矢。
二、打造“第一汽车证书职业能力证书”金质品牌
我校以《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作为载体,针对优秀毕业生颁发《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校企融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的能力本位原则,旨在努力提升学生适应企业需要的整体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是我校培养优秀汽车职业人才的标志。获得证书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是优秀毕业生的金质品牌(简称为“金牌生”)。获得证书的学生在就业推荐方面有优先选择权,也是企业选择优秀职业人才的依据之一,极大的鼓舞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第一汽车职业能力证书》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金牌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修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部课程,并且达到获得毕业证书的全部要求;按照子证书详细的考核标准,全部获得六个子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能力证书、品格素养证书、外语口语证书、体能体魄证书和企业实习证书,);近年来能够达到此标准获得此证书的毕业生每年已经达到了10%,这些毕业生均受到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许,其工作能力是同期入职的佼佼者。
三、通过 “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特色
(一)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人的活力,并且是动态式的因而专业内部结构、课程设置,就不能是静止不变的,而要与之相适应,培养企业“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是“动”。那么何为静呢?不管是哪种专业,开设的开设的基础课都要相对稳定,因为不奠定好专业基础,就学不好专业知识,也无法满足毕业后再学习的需要,这就是“静“。调整专业结构,必须遵照动静结合、灵活多变的原则,我们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用两年的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用一年的时间主攻专业实践,这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经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反复讨论确定下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培养方案是非常实用的,学生即掌握了实用、适用的理论,又在企业与学校实训基地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实际历练。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既懂技术,又熟悉企业生产,既能进行一般的设计,又能亲自动手操作;既掌握了必须的专业知识,有具有组织生产的初步能力;既能文,又能武;既能上,又能下;因此,就决定了我们在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要把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专业课教学质量一起抓,不可偏废。为提高专业质量必须联系企业现生产的实际,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就等实时引进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势所必然。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加快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上海与纽约、伦敦等西方金融中心难以抗衡,与亚洲的香港、新加坡和东京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继续培育金融市场要素、完善配套制度环境建设与培养战略性金融人才,上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果金融人才具备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就能够快速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待同样知识的不同理念,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接受信息,获得英美等先进国家金融学科和实践方面的前沿知识。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开放对金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掌握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掌握对外沟通交流的能力。金融专业英语作为金融专业的专门用途语言对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对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主要通过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资料掌握专业有关的词汇,因为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在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如position在基础英语中是“地位”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头寸”的意思;future在基础英语中是“未来”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期货”的意思;interest在基础英语中是“兴趣”的意思,而在金融专业英语中是“利息”的意思;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求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相关的资料是学习专业英语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其他能力拓展的基础。但在当今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处理与金融有关业务的综合能力,因此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阅读和翻译的能力,应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方面的听、说能力,以及处理相关业务(如金融往来函电和报文)的写作能力。
2提升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关专业文献中涉及的词汇、语法进行讲解,侧重于学生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翻译能力的培养,较少涉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哑巴”英语人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很难用英语进行灵活地沟通交流,不能适应适应开放金融环境对金融人才的能力的需求。为适应新环境对金融人才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文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专业英语课程的改革。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保持与基础英语的延续性,适当增加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础英语学习在大一、大二就完成,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才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的脱节。此外,金融专业英语的课时相对较少,一般为40学时左右,这使教师不得不花大部分的时间在专业词汇、语法的讲解上,较少有时间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因此,建议在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就开始金融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在大三至大四上学期各学期都开设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当然各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大三上学期可以进行基础词汇的学习和阅读的训练,大三下学期可以进行听说的训练,大四上学期主要进行金融业务相关实践和综合能力训练。其次,应加强金融专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英语的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目前各高校金融专业英语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基础教学英语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这些教师英语基础较好,口语交流能力也较强,但缺乏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在讲解时不能深入,也难以对学科的前沿知识进行介绍;另一类是由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这些教师对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前沿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口语交流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师进行培训。如果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是基础英语教师,则应专门对其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基础英语教师到金融机构学习实践。如果金融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主要由金融专业相关老师担任,则应对其进行口语能力的培训,为其出国交流提供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的能力。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其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目前,大部分学生在金融专业英语“读”和“译”方面存在的障碍较少,学生所欠缺的主要是“听”“说”“写”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学完金融专业英语的词汇和语法,具备基本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在后续的专业英语学习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情境教学法在对英语专业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听、说、读、写的情境训练来培养学生金融专业英语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中,每堂课由教师设计金融专业英语的某个主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主题的内容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围绕主题用英语口语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场景模拟,如可以用英语模拟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保险从业人员如何向客户推销产品等,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高美(2009年)通过对南湖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的情境教学实验表明情境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3结语
1.金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
2.金融英语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3.浅论金融英语文本词汇的英汉理解与翻译——以翻译美联储2005年货币政策报告为例
4.金融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
5.金融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境功能
6.关于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
7.金融英语的翻译策略探究
8.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9.依托金融行业探索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10.浅析金融英语翻译
11.应用型人才需求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2.金融英语长句翻译探讨
13.论ESP金融英语的词汇教学
14.金融英语术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5.金融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16.浅谈金融英语翻译基本特点
17.浅析微课在金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金融英语翻译中的关联原则
19.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论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模式
21.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22.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23.语域理论指导下的金融英语翻译(英文)
24.对高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对策的思考
25.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金融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刍议
26.基于ESP理论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27.谈建构主义理论观照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28.高职金融英语分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29.金融英语教学与学科建设
30.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1.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32.金融英语词汇的翻译策略探索
33.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金融英语教材建设
34.金融英语课堂教学工作坊:研讨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35.浅析金融英语在实际中的应用——以金融文秘英语为例
36.提升能力需求视阈下的金融英语教学策略设计
37.语境在金融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38.从语域理论解析金融英语翻译的对等原则——以翻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国的FSSA报告为例
39.刍议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40.金融英语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41.金融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42.金融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43.基于课程设置的金融英语教学探究
44.以英文电影丰富《金融英语》课堂教学的探讨
45.国际化就业环境下的金融英语应用模式研究
46.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
47.平行文本在金融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48.项目化教学法视角下的高职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49.浅析金融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50.金融英语的词性转换研究
51.金融英语的几种教学方法
52.金融英语教学策略创新与金融双语教学共生性研究
5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54.金融英语教学法初探
55.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路径探讨——以金融英语教学为例
56.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7.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探析
58.金融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境功能
59.金融英语词汇的语义变迁探析
60.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效果
61.成人金融英语教学的特色与策略
62.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63.关于强化民办高校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
64.金融英语信函的体裁特点与撰写原则
65.建构特色金融英语课程体系 服务龙江经济发展
66.论金融英语热点词汇的翻译
67.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金融英语词汇教学
68.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9.基于能力本位的金融英语教学改革
70.学习金融英语如何“难”中求“易”
71.金融英语技能竞赛与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72.开展金融英语技能大赛的必要性研究
73.人际功能与慕课时代金融英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究
74.高职院校EOP课程需求分析纲论——以金融英语课程为例
75.试论上海二本院校金融英语专业词汇教学
76.满足应用型人才需求,改革金融英语教学
77.金融专业学生在金融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障碍及对策分析
78.浅析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的金融英语教学
79.金融英语教材建设刍议
80.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81.金融英语术语的特点及其翻译
8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金融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83.关于金融英语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
84.专业人才培养视阈下的金融英语教学探究
85.图式理论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86.基于时事新闻的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87.基于平行双语语料库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方式准则在金融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90.金融英语词汇中的缩略语现象
91.基于金融英语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研究
92.金融英语技能竞赛设计
93.浅谈高职高专“金融英语”课程中的实践教学
94.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95.浅谈国际化就业环境下的金融英语应用
96.当前金融英语热点词汇分析
97.金融英语与金融全球化竞争
98.语用学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99.浅谈微课在金融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00.“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01.主位结构理论在金融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2.金融英语培训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103.基于福建绿色经济的发展研发金融英语校本课程探究
104.金融英语证书综合考试备考策略
105.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106.图式理论与金融英语阅读模式构建及教学启示
107.从翻译生态环境视角浅析金融英语新闻的汉译
108.高职高专《金融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109.基于沟通目的的金融英语培训模式初探
110.高职院校金融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111.浅谈高职金融英语教材与教学
112.谈谈多媒体金融英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
113.高职高专金融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几点经验
114.对等理论观照下金融英语隐喻翻译的喻体形象取舍策略
115.金融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探讨
116.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金融英语词汇学习—以金融术语为例
117.金融专业英语听力理解与技能刍议
118.元认知策略在金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19.“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金融英语教学探讨
120.金融英语的词汇拟人修辞手段
121.大学英语拓展课程金融英语听说研究型课堂教学范式创新
122.金融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与掌握
(一)两种金融学研究内容差异
从现代经典金融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现代金融学其主要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在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资源配置上是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研究必然以市场均衡和获得和合理的金融产品价格体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那么现代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其差异主要表现点值得深入研究,曾经有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分析法和框架。现代经典金融学其主要分为参照系、视角以及分析工具等组成部分,金融研究过程中由于两者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差异,经典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具有差异性。当代的经典金融学主要是以继承传统经济学的假设作为研究的基础,并且建立起完善的现代金融学完整体系,但是其在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模型上仍然存在着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而不注重微观个体的决策行为。两种金融学对于风险和无风险情况下对于人们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核心价值的心理物理学效应会造成人们柱塞盈利的时候出现反感风险,而且在亏损的时候会出现追求风险。心理物理学效应则成为了人们过分偏执定性可能和不可能事件的主要因素。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提供了自身参考系
我们以有效的市场理论和理性的人性假定作为参考系,那么在此参考系下并不是要求能够准确的描述现实,而是在金融活动中是否能够建立相应的规矩和标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EMH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验证,非有效市场已经成为了行为金融学研究主题,而且传统的资产定价和组合理论均建立在预期效用理论基础上。由于在现实的研究中,总会出现对预期效用理论产生理论上的质疑,因此在此研究过程中就产生了两个新的研究方向。即,我们所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预期效用理论来对技术进行替代和修正;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学者独自去寻求对预期效用理论的合理解释,并且出现了两位学者共同创建的期望值理论,而且该理论还获得了长远的认同。如此以来,以市场非有效性和期望值理论作为研究的参照对象,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金融学分析工具介绍
现代经典金融学之中具有一套分析工具,其主要是由不同的数据模型和图形模型组成。其主要通过简单明了图像和数学结构来对繁杂经济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这些除了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进行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实现在金融学上的研究突破。由于金融学被一度看作为非实验性科学,但是其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却属于经济学,而且是还是最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而来,使得我们在进行金融学的研究时,更加符合和数据收集。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困境
(一)噪声交易解释困境
为了保全一种完全的竞争状态,引入“噪声交易者”来对整个价格系统进行控制,使得价格均衡,且不会揭示私人信息。往往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非理性或者流动性的交易者则会追求,因此这也会造成在整个现代经典金融理论框架下难以取得理性预期平衡。噪声交易者常常会使用外生变量来对证券的需求总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在经济学家看来,仍然是理性交易行为。但是没有对噪声交易者和理性预期者的差异进行探讨,由于理性预期交易者对于证券供应成立随机变量,因此不能够使得其确定性的维度增加。因此整个证券价格就会由于随机变量出现,而造成私人信息不能够完全揭示。
(二)不完全竞争困难
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其主要是在实现均衡价格的同时还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私人信息的动机。在不完全竞争研究之中,决策者的行为受制于交易者的信念,交易者价值不仅存在于预期时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其他交易者对此交易获取信息的猜测。每个交易者在衡量自己是否会对均衡价格的配置产生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出具体信息,这就可以有效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搭顺风车”的情况。假设,一些股票教育者,在发生交易的过程中,若不去获取哪些隐私信息,那么自己很可能陷入被动,使得自己处于困境之中。从不完全竞争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要求交易者具有理性的认识,在交易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决定别人存在的影响。
(三)经典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例如,经典金融学常常会假设一些异性交易者具备同性质的先进理念,这就使得市场有效预期理论处于平衡状态,可以使得证券持有者与交易者均会各自承担风险,使得其分担来自金融经济的风险。证券交易所产生的原因其主要由于交易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承担能力,这就是同种信息的先验信假设所带来的缺陷。相关经验告诉我们,人们对于证券的收益不同预期应该是证券交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同种性质的共同知识先验信念差异主要是由于私人信息的不同,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的时候,此时属于预期均衡状态,该状态下不会存在着交易。因为理性预期交易者虽然认为愿意承担交易,而且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信息,不会使得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而发生交易。现实股票市场中,交易量非常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会呈现出非理性的交易。现代经典金融学关于投资者在进行个体交易的时候,存在着未解之谜包含:投资股票的倾向效应。
(四)股票溢价解释困境
股权溢价与波动率之间的相关问题一直困扰着金融学家,其中股权溢价主要是由于美国股票市场总体收益率水平高出了无风险收益率,部分很难是由于消费者资产定价模型所解释。从消费者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研究,消费边际代替率和收益协方差之间绝对了股权溢价,即实际的消费增伤水平比较稳定,高股权溢价隐含了高风险厌恶水平,高风险的厌恶水平与高风险的实际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虽然得出的这个结果与实际的利率水平之间存在和极大的不相符,而且该问题也会看作为无风险利率问题,若假设按照他投资者的期望折现率为常数,则较之价格利比和红利增长率波动应该相似。但是在相关数据整理的时候发现,价格红利比的波动远大于红利增长率的波动。
三、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一)基于信念行为的金融模型
基于信念行为模型的解释主要是以投资者作为解释的主体,投资者中出现过度自信则可以被看作为过度交易现象,由于过度自信使得人们始终相信自己的信息就完全可以实现对整个交易的掌控,而实际上这些信息对于是否盈利的影响并不大。但是这种信息对于投资者无疑你一种鼓励,使得其在交易过程中始终相信这些都信息就是其盈利的根本,于是就产生了过度自信交易状态,这种过度交易自信尤其是在男性投资者中更加突出。使得男性投资者交易更加频繁,投资的收益也较低,这就证明了过度自信心理倾向解释。(二)极端股票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股票应运而生,而且均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出现,于是就有许多投资者进行炒股,但是其炒股行为更多是一种极端炒股行为,常常认为这种极端方式炒股主要是因为股票在以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认为利用股票可以获取更高额利润。极端股票行为主要表现在使用可利用法则驱除投资者的关注表现最好或者最好股票。
(三)波动率解释
由于一些人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对私有信息极度自信,使得经典金融理论对于波动率难以作出正确合理解释。首先,如果投资者没有公开信息,那么对于未来资金增长的先验信念进行公开,然后再对收集一些极度自信信息,这样投资者就会高估私有信息对于整个波动率的影响,难以达到准确显示。如果所获取的私有信息属于正面信息,那么投资者很可能将股价推到红利相对较高价位,致使红利价格比波动率快。在对红利波动过小进行解释的时候,其始终属于认知代表,而且始终坚信平均红利增长会比实际的波动率大。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如果看到红利增长,则投资者就会信任红利增长率不断提高,那么就会买入行价格,逐渐将价格推到一个与红利水平不一样的位置。当看到红利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会认为红利收入会低于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也会出现抛售现象,将股票抛售使得价格低到与红利相宜的水平。
(四)横切面股票收益率解释
经典金融学对于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的解释存在着困境,其主要因为我们在对横切面股票收益率研究的时候,主要是以信念模型作为基础,研究过程中将其分为动态和经验模型,静态模型则是根据特定的投资者心态引起心里因素偏差。有专家学者曾经构造了CAPM静态定价模型,而在此模型之中存在着两个交易者。一种交易者为极度自信投资者,一种为风险厌恶理性套利者。CAPM模型结果显示,其主要功能为对资产进行均衡,这种均衡不仅与定位偏差有关,而且与风险因子有关。定位偏差则主要是变量,属于股票市值和价值型的变量。造成这类变化的根本原因则是当股价上升,BM值下降,此时如发生投资者过度自信事件,则很可能造成过度反应。由于风险厌恶套利者可能会产生消除投资者厌恶套利者的系统因子影响,于是静态模型就会对股票溢价进行解释,那么此时虽然风险厌恶套利者可以消除一些特定的因子下被投资者过度自信,但是其对于系统因子的过度自信影响却难以消除。
(五)溢价之谜解释
溢价之谜,从行为金融学观点进行解释为投资者厌恶可以解释为股权溢价之谜,因为其他投资者不能够明确知晓股票收益分布。如若这种模型的收益部分被公布,那么人们则会做出最坏打算。从Maenhout的实验中不难看出,投资者为了弥补使用错误股票模型所带来的风险,势必会要求更加高的股权溢价。我们在对股权溢价之谜进行研究的时候,通常会采用BHS模型,该模型从直观上能够轮子损失厌恶程度发生差异,还可以观察股票价格过度中的波动,但是其损失厌恶本身就会使得投资者不愿看到股票下跌,因此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势必会要求更高的股权溢价,这样才能够满足投资者的心理平衡。
(六)基于偏好的行为金融模型
对于股票购买者出现倾向效应,其推出了一个基于偏好的解释。如果投资者的偏好是由瘦构架组成,而且符合前景的理论描述,那么投资者在购买股票的时候,股票价格为50,则现价为55,如果前景理论的盈利和损失以买卖的差价来衡量,那么此时卖出的股票的价格为v(5),投资者选取下一期进行售出。因此,将前景理论运用到股票的一般均衡定价模型之中,而BHS假设投资者的偏好则可以细分两个部分,其一为投资者消费获得效用,其二为投资者持有风险资产的价值变化所带来的效用。曾经Johnson针对损失厌恶程度依赖、以前的收益和损失之间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认为人们在赢得一次之后,通常不会参与,若输掉之后则会拒绝参与。
四、总结语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科定位;人才培养
一、 金融工程是金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学基本处于对事物的定性分析,即描述性阶段。它由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的转变始于马柯维茨的风险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奠定了现代金融定量分析的基础。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在结合奥斯本(Osbeme)的股票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期望收益率分布的基础上,在《金融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一文,把投资的收益或回报定义为其可能结果的期望值,把风险定义为平均值的方差,这种均值—方差模型使数理统计方法可以应用到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法玛(Fama)在奥斯本(Osbeme)通过理性无偏的方式设定投资者主观概率的基础上,建构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设(EMH),并进一步细分了三种有效市场,从而说明了价格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已知的信息对获利没有价值的结论。随后的夏普(sharp)、利特纳(Litner)和莫辛(Mossin)将 EMH和马科维茨的资产选择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 ,说明了市场上的超额回报率是由于承担更大的风险才形成的结论。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进一步相继拓展了上述研究,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期权定价模型(OPT)等。至此,20世纪7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支撑的标准金融理论确立了其在金融经济领域的正统定位,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和范式。80年代末期,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的创始人里兰得(H·Leland)和国际着名期权理论学者鲁宾斯泰(J·Rubinstein)开始提出“金融工程”的概念。1988年,金融学家芬纳迪(D·Finnerty)则基于公司财务对金融工程作出了较为完整的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价格波动频繁,风险与日俱增。为求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金融创新。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成为了西方金融领域最为活跃和突出的变化之一,伴随着金融创新,发达国家公司理财、银行业和投资业得到了迅速的扩张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活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很快便渗透到了商业银行等金融实务部门。可以说,金融工程的产生顺应了国际金融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潮流。
二、 金融工程的理论架构和技术基础
金融工程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分解与组合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其成果金融产品既包括原生和衍生的金融商品,也包括金融服务和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和策略。其创新和创造性既意味着金融领域思想和思维的飞跃,即一种革命性的全新金融产品问世时所具有的创造性,也意味着对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与运用,以及对现有产品进行的分解与组合。
金融工程的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应用已有的各种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对社会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控制风险和进行资本经营。二是开发、设计金融创新产品来创造性地解决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实现预先设定的金融目标。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技术方法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因此,金融工程更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通过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设计优化算法或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三、 建立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科学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整个金融科学向更高水平层次发展的重要性。金融工程的产生不过十余年,在把金融科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对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金融工程的实践提高了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化程度,而且由于金融工程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着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然而我国目前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水平的发展。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从现在起围绕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建设,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
其次,合理定位我国的金融工程研究。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具有左右和驾驭经济局势的力量。一方面,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断推动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深化着与社会各个层面的联系,极大地推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现代金融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迅速膨胀的游离于实体经济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又必然加大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谁能在复杂的金融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活动的各个层面越来越依赖于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世界开放经济中的一员,引进消化西方金融业的先进技术,积极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是无可避免,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对我国正在转轨中的经济金融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前我国金融工程研究和应用的定位应根据中国金融制度的特点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实际确定,必须从我国金融安全和发展效益这两个战略基础出发做出选择。建议我国尽快在有关高校和金融机构建立起跨学科的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将国家的金融竞争力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思考,加快金融工程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金融工程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金融工程是一门融合金融学、管理工程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按我国目前高校的学科分类目录,可以将它放在金融学科,也可以将它放在管理工程学科。19世纪90年代初期才基本定型的金融工程在短短数年间就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体现在国外众多的金融实业界人士开始实际应用金融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事金融创新和金融管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国外许多高等学校已将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理论界和金融实务部门越来越重视引进与吸收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领导已对金融工程的学科设立有过多次批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名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及金融管理”的九五重大研究项目,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金融工程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着作和译着得以发表出版。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于金融工程尚处于系统介绍和初步研究的阶段,需要我们对金融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我国早期的金融工程研究主要是在一些理工科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展开的,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新兴专业,它的发展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最先是在博士阶段开展的,然后依次下延至硕士、本科阶段,这是由金融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决定的。目前我国博士、硕士阶段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基于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于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培养,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国金融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立足于使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有的金融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模型,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的金融工程师人才。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等。第二层次为技术方法,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经济博弈论、统计学、计量金融学、随机过程、软件基础与应用、数据库原理等。第三层次为专业知识,包括金融工程、期货期权与特种衍生证券、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建立金融工程模拟实验室,针对金融工程领域二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考虑到经济成本和计算机的兼容问题,在Excel(电子表格上)就可以完成这些模拟实验,且学生易于掌握使用。同时该专业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Fortran、Basic等),学会一门以上软件应用(如Excel、Spss、SAS、Matlab、Eview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成为真正的金融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宗成。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8).
刘志远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为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1987年起,刘志远教授在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从事会计学、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96年至2007年担任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主任,1999年至2007年兼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信用管理)、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业绩计量与评价、报酬激励系统)以及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等。近年来,刘志远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财政部会计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研究”等课题。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产生了深刻的学术影响。主要著作有:译著《财务管理与政策》,专著《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论文《高层经理报酬激励与业绩评价》、《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控股权转让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基于实验研究的恶性增资行为解释:自辨理论还是前景理论?》、《Analysis of Face Changing after Right Issues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等等。刘志远教授在公司财务战略、投资项目恶性增资、比较审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刘志远教授严谨为学,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而不失创新,大胆思考与科学求证相结合,其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天津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中国教育会计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天津市会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都柏林,作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家首都是一座艺术、教育、技术、科学和商务云集、活力四溢的城市。它为电脑、科学、制造和商务领域的高技能毕业生提供了无数机遇,这是一片充满机会的土地。圣三一大学坐落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市中心,而圣三一大学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历史上均位于它的心脏,向爱尔兰经济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的人才,以其所授予学位的含金量数百年来闻名于世。
都柏林圣三一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学术传统的世界名校,由伊丽莎白一世创建于1592年,圣三一大学在文、理、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学术及教学方面堪称一流的世界名校。校园占地47英亩(19万平米),校内有许多建于18、19世纪的优秀建筑,其中包括著名建筑师威廉・钱伯斯勋爵设计的礼拜与考试大厦和托马斯-努恩哈姆・迪恩和本杰明・伍德沃设计的博物馆。圣三一大学的历史可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齐名;同美国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为录取优秀学生生源而竞争。教师队伍中有世界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及文学名流,在许多科技领域的研究、创新及探索方面,该学院均居于领先地位。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大学是一所拥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师生的著名国际学府。其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许多毕业生已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该学院对世界教育所做的巨大贡献归因于其高标准的学术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丰富和悠久的学术传统。400多年来圣三一大学一直是世界著名的教育中心。当时是都柏林惟一一所大学,如今,圣三一大学一如既往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富有进取之心的莘莘学子。圣三一大学的毕业证书无异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进身之阶,学院享有的国际声誉使其毕业生成为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人力资源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
独立与自由思想的中心
圣三一大学不仅历史悠久,也是都柏林的城市灵魂,同时更是爱尔兰人心目中的精神象征。
从圣三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有些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影响至今。比如著名的爱尔兰传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了《格列佛游记》。这部书打动了各类读者:孩子们喜欢里面的头两部故事,历史学家看出了当时英国朝政的侧影。思想家据以研究作者对文化和科学的态度,左派文论家摘取其中反战反殖民主义的词句,甚至先锋派理论家把它看做黑色幽默的前驱。而广大的普通读者则欣赏其情节的奇幻有趣,其讽刺的广泛深刻。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的小说。
爱尔兰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是圣三一大学的骄傲,少年成名蜚声文坛。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是他的主张还是他的个性或者作品都是充满魅力的。唯美主义哲学尖锐批判了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倡导人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现个性。
1871年,王尔德17岁就获得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奖学金,在这所学校遇见马哈菲教授。在1874年,他获得了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古典文学最高荣誉――希腊文学柏克莱金质奖章。同年,他拿到牛津大学莫德伦学院奖学金。当时年仅20岁的王尔德在那里受到罗斯金、沃尔特・佩特与纽曼红衣主教等人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王尔德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是《快乐王子》和《自私的巨人》,《快乐王子故事集》至今依然是英国最著名的童话作品之_,多次再版。
400年来,圣三一大学一直是爱尔兰独立与自由思想的中心。那些优秀毕业生的名字宛若天上繁星,点缀着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夜空,他们包括:《尤利西斯》的作者杰姆斯・乔伊斯,著名的剧作家奥里富・歌德史密斯,爱尔兰第一任总统道格拉斯・海德、上届总统Mary Robinson、现任总统Mary MacAleese。圣三一大学历史上曾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物理学家沃尔顿和英语文学家塞谬尔・贝库,文学奖得主William Butler、Yeats、BernardShaw。圣三一大学还产生了很多其他伟大的学者,如伯克利(美国加州伯克利太学就因此得名),数学家罗文・汉密尔顿,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奥斯卡・威尔德。
顶级经理人工厂
圣三一大学不仅英才辈出,在思想和文化上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当代的圣三一大学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下设7个分院(Faculty),共有70多个系(Department)。课程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保健科学、系统科学、MBA、工程、建筑、电子、计算机、文学、经济学、人文科学等。计算机学院是圣三一的一块王牌,爱尔兰是世界第二大的软件出口国,许多著名的计算机公司如微软、苹果、IBM都把其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圣三一大学是他们在当地的亲密合作伙伴,每年这些大公司都会出资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新的项目。
人文学课程历史最为悠久,商业课的教学水平居爱尔兰之首。圣三一大学商学院于1969年就开设了MBA课程,凭借圣三一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该课程已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MBA课程是一个为期一年的强化课程。这个课程是一个国际性的课程,学生不仅来自于爱尔兰,还来自于欧洲、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应有至少3年的工作经验,而最低入学年龄为25岁。根据最新的《金融时报》调查,圣三一的MBA毕业生在毕业后3个月的就业率为100%。就业方向主要是银行、金融、金融服务和咨询业。
[关键词]:金融金融学金融学教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学是一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全面开放,中国金融业不但面临着外资金融企业在国内的强大竞争压力,还必须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显然,当前形势下国家必须加大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金融人才的力度。未来的金融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懂现代金融实务,熟悉国际金融市场惯例,而且要懂得金融投资管理和金融企业管理,能够进行金融创新产品设计,通晓英语、计算机、法律、电子商务等相关知识。金融网络化与工程化的发展,给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我国的金融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传统金融产业,特别是传统银行业基础上的金融教育,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既反映了这样的认识,也是当前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而现代金融学教育的开展还面临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培养的大多数金融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终必将影响我国金融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的高校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学教育模式,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改革金融学教学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学教育体系。
一、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到4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公务员之家
第四,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虑到金融学科更具有实证和实用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保险学等宏观类课程,可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高质量的金融学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保证。由于现代金融学的引进是很晚的事情,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是很完整,水平更有待提高。从事金融学教学的教师,需要对各种金融经济理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对各类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正是通过教师与社会及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各种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得以酝酿并付诸实施。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需要从海外引进人才,更应该立足于师资的培训,以及通过加大高水平的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0/5,pp69-73.
[2]王聪,提高金融学科教学水平的思考,暨南学报,2001年6月,pp91-95.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The Reuters Pinancial Training Series),由路透集团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商品,能源和交通运输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The Commodities,Energy&Transport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1 edition (April 14,2000)
ISBN:0471831506
《外汇与货币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Foreign Exchange & Money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ne25,1999)
ISBN:047183128X
《金融衍生工具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Derivative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April 16,1999)
IS8N:047183176X
《债券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Bond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3,2000)
ISBN:0471831743
《股票市场导论》
英文版简介:An Introductionto Equit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July 30,1999)
ISBN:0471831719
《技术分析导论》
英文版简介:Introduction toTechnical Analysi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March 19,1999)
ISBN:0471831271
推荐理由:路透集团(REUTERSPLC)编撰的这套“路透金融培训
系列”丛书由6本组成,涉及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外汇与货币、商品与能源等诸多领域,对这些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如此运作都给出了清晰的描述,同时也解释了有关行业术语。读者学完此书后应该有能力对外汇与货币市场上的各种工具进行考察,特别是那些加以定义方能使各种工具有价值的参数和一些基本评估技巧。
相对于其他金融入门书籍来说,“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具有以下特色:包括专业术语解释、介绍理论背景、附有说明的图表样例(从中可得知如何解读每个图表)、每章结尾有总结与复习(重达要点与定义)及提供小测验的问题与答案(可以强化学习)等。该系列书籍还列有其他相关书籍名称、文章以及互联网的参考资料,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理解,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该丛书得到威利――路透金融培训中心网站的协助支持:定期更新,提供直接从路透终端机上接过来的屏幕图,各类专业考试的信息,与各金融机构网站的连接等许多内容。
“路透金融培训系列”特别适用于初级交易员、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中搜寻导论性教科书的培训者,对于有志于从事金融业的高等院校和商学院学生也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由国内经济出版界声誉卓著的梁晶工作室策划引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刘振亚教授牵头的翻译团队的译校质量也很过关,使“路透金融培训系列”在同类书中出类拔萃。
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购买2005年6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英汉路透金融词典》。该书从路透在全球198家分支机构的财经记者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中提炼而成,附有关键术语的网址及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的词汇译法对照,实用性强。
教材类
《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
(金泉文库――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查里斯-R-吉斯特(CharlesGeisst)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InvestmentBanking in the FinancialSystem
出版商:Prentice Hall;1edition(August 18,1994)
ISBN:0023414316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内第
一部介绍现资银行业务的专门译著,全面回顾了投资银行业的历史,涵盖证券承销、金融工程、并购顾问、零售经纪等具体业务,并展望了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由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贝多广先生撰写的序言也很精彩――贝多广兼有长期理论研究和中外著名投资银行的实务运作经验,他的评论见解自然不容错过。
《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
(第3版)
弗兰克J.法博齐(FrankJ.Fabozzi)、弗朗哥-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Capit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lnstruments
出版商:Prentice Hall;3 edition (June 15,2002)
ISBN:013067334X
推荐理由:本书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弗兰克J・法博齐和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金融和经济学教授莫迪利亚尼合著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金融市场的知识点,主要论述了美国市场的运作规则。
《金融工程学(修订版)》
(金泉文库一当代金融名著译丛)
洛伦兹―格利茨著(LawrenceGalitz),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简介:FinancialEngineering:Tools andTechniqueS to ManageFinancial Risk
出版商:McGraw-Hill;1edition(February l,1995)
本文在构建金融发展指数及其结构指数(金融中介发展指数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开展金融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效应和研发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能够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的提高;但金融中介发展的作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发展,且金融发展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作用和研发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改善我国金融约束政策环境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约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随机前沿方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0YJC630006);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Y12-033)
作者简介:翟淑萍(1975-),女,天津人,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司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顾群(1978-),男,上海人,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讲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38-06收稿日期:2012-08-30
一、文献综述
Fazzari等(1988)开创性地提出融资约束的概念,即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由于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支付过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导致融资不足,由此使投资低于最优水平、投资决策过于依赖企业内部资金。
Solomon(2002)认为良好的金融体系不但能够向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大规模资金投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且资本市场通过为技术创新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功能、分散风险和共享机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行为的长期化、稳定化和持续化。Gorodnichenko 等(2010)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和收入水平。
国内有关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大多基于地区总量和结构数据开展。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成果有李颖等(2009)基于广东企业的问卷数据对广东省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能力开展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效率与主要金融指标成显著正向关系,且资本市场、银行、保险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依次递减。凌江怀等(2010)对广东省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外源融资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FDI、民间借款、银行、证券等融资来源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弱增强。
国内对地区金融发展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成果涉及了总量和结构(融资来源),总体而言金融发展促进了企业或地区金融创新,但从结构而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而从企业微观角度的研究,一方面没有深入比较金融发展结构对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途径差异;另一方面,仅局限于个别地区的分析,难以反映地区间金融发展不平衡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本文在这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6年以前上市的沪深股市所有A股高新技术企业,剔除ST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样本为2006年~2010年97家公司的平行面板数据,共485个样本。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依据为上海聚源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公告,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研发投资的数据均手工搜集于上海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
(二)检验模型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