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可爱的小编sky给家人们整理的10篇初中信息技术论文的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和学生作品评价的能力还需要提升。尽管课题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但由于评价能力对师生而言都是高层次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实验校还存在师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初中政治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便是对时政性要求比较高,要求所接触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是最新鲜的时政要闻,但是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具备较强的时政性。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点,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以图片、视频的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时事有所跟进和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内外的大事、会议、政策等,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了解更深入,从而使学生对时事新闻产生兴趣。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形式比较新颖、活泼、丰富,有图片、声音、视频等等多种形式,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进行刺激,给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可以使学生顿时产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上《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一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找了几幅春运的图片,图片上人潮拥挤,人山人海,我又找了几幅国外火车站的照片,让学生进行对比,说出感受。学生展开讨论,兴致盎然。很快学生便认识到:我国人口太多,大大缩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束缚人类自身的发展。这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现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对政治教学产生了一种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教学《隐私和隐私权》的时候,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是关于一个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法律案例,我让学生观看案例,并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呢?有的学生就说,“学校装摄像头就侵犯了我们的隐私权。”而有的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学习本来就不是隐私的,学校装摄像头也是为了监督我们学习,这并没有侵犯我们隐私权。”还有很多学生也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课气氛十分热烈。
四、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整合
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交流平台随之出现。而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国家一直大力提倡综合素质教学,鼓励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并积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加大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
1.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不是逻辑自然学科,而是人文学科。它对于学生的信息敏感性及知识积累程度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将目光集中在书本学习上,否则只能学到表面,而无法得到深入提高。这就需要学生将目光拓展到信息网络平台,开阔自己的语文眼界,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基于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生一般是十三岁至十五岁,他们的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活泼好动依然是他们的天性。而传统枯燥的书本式语文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数值模拟和信息仿真特点,可以将抽象枯燥的事物通过仿真进行形象化、直观化。通过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感官、视听、思维等全面的进行信息技术仿真刺激,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
1.创设校园网
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网络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创建网络平台,将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及名师课堂分模块上传。创建学习专区、讨论专区、分享专区等多维度立体框架学习模式。课文的重难点、复习目标也可以上传到学习专区。而关于学习后的总结,可以上传到讨论专区及分享专区。这样学生就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同学之间友谊。
2.基于数字图书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一般规定阅读量在200万字以上。但是很多学校的中学生阅读量远远小于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年龄还小,对枯燥的文字阅读难以提起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新型教学辅助手段,来刺激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然后每一个学生创建一个登录账号。在新课内容展开前,教师搜集相关资料,设置教学内容,然后上传到班级图书馆,让学生登录账号查看。海量的资料可以很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量。而后在课堂中要针对上传的资料信息进行班级小组讨论,使学生去主动地阅读资料,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
3.基于网络平台,强化专题讨论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很高。很多题目往往没有定性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创建讨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大胆设想。例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教师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创建专题讨论。讨论的主题就是围绕“克隆技术的利弊”。然后基于信息网络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然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的利弊时,便会主动地去搜寻资料以强化自己的论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及交际能力就会得到飞快提升。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可知,在当前信息技术相对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地整合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了创建数字图书馆、专题讨论、校园交流平台等策略。强化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效果甚好。
参考文献:
[1]李 涛。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析[J].学周刊,2012(02).
[2]王雅静。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4).
对学生进行德育,需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出发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学习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上机学习引导。在学习中,初中学生需要对计算机有所爱护,正确操作计算机,使学生养成科学与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利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的行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真实的情感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以自己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以高质量的语言与思维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是正确的。比如,在教初中学生进行多层文件夹的创建时,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文件夹进行科学的命名,并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性质或者相似内容的文件夹归到一个文件夹当中。学生的演示行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分类与整理文件夹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所以,从课堂的规矩出发,对学生的正确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是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法律与安全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涉及许多的信息安全问题。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病毒问题进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于计算机的危害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具体案例的举出,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破坏作用,如损坏数据与信息,破坏硬件与系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制作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社会上重大的计算机病毒案例,熊猫烧香等等,让学生在案例中找到学习的真实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初中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但绝对不可以利用恐吓让学生不敢接近计算机。教师可以利用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关注,从而延伸到对自身、他人的安全问题进行关注。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一些因计算机文件外漏而导致的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案件,也可以举一些计算机安全问题引发的个人隐私外泄事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起安全意识。教师针对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扩展,将安全问题的对象从计算机转向人们,使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应急能力。这样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教学内容得到渗透,学生的法制意识与安全意识大大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也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三、利用团队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合作意识
对于每一个学科来讲,团队活动都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团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具有合作意识的社会人,更具有社会竞争实力。合作意识是当代企业对于人才的基础要求。能够与他人合作的人才,才是受欢迎的人才。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小组学生建立起共同的学习目标,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做出相应的努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使每一小组的整体信息技术学习水平保持一致。比如,在讲解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时,因为初中学生对于动画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个性动画的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动画”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动画编制方案的设计与落实,让每一个小组在合作学习之后上交一份力所能及的动画作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进行头脑运动,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掌握与人交流的方法,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利用团队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促进德育自然化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快速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进行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学科教学与学生德育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正确引导。笔者就初中信息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来加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可以优化科学教与学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有所借鉴。
随着教育改革的前进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提高,教育设备的配备越来越现代化,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是现代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联系切身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策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1、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
“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扩展,使得信息如此容易获得,以致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能够容易地找到有关的思想、概念和主题。网上的许多信息源都是原始数据来源,它们常常包括了和科学家使用的相同的数据体系。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信息资源,并且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能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数字化环境。
2、信息技术可以为初中科学教学提供探究的工具与平台
参加一项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中的各种测量仪、电子表格与数据库等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理想工具。随着网络通讯软件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超文本、超媒体标志语言(hmtl、xml等)的不断扩展,不仅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而且网络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方便和简单。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多媒体特性和交互性的结合,特别适合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国外,许多的科学教学研究组正在设计一些项目,为学生提供展开网络探究的平台。
3、信息技术对科学概念理解的支持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隐喻,具有抽象与深化的特点。可视化模拟软件、交互式多媒体软件、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供平常难以看到的科学现象。有些事物的现象可能发生得太快,或是太慢,或是很危险,或是宇观、微观现象而难以观察,技术通过创设这类事件的模拟情景,能达到“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的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整合的策略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因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科学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课型进行选择
新授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如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在新授课时通过创设趣味性的动画情境,使抽象不易理解的磁场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复习课则侧重与该知识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构,生活、生产、交通等实际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真实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既可以缓冲教学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现状,又可以让学生去体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和主动发现者。
初中科学课程是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整合课程,其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和让学生亲手探究是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较完全地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操作中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往往不能进行或者难以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能够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就可以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光学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电学中的电流概念的形成,水的电解、质量守恒定律等微观解释,对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都极有意义。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载体。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必将不断涌现,其操作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将会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把需要引起注意的实验现象凸显分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物理学科中有很多实验通常都伴随有多种现象,教师要用科学的方式将某一现象凸显出来引起学生重视,使得学生积极从中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将某一现象明显化,如用加深不同现象的颜色突出实验现象,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观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实验仪器的限制,又具有操作方便、可视度高、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展示,将一些在现实环境下很难进行或者效果不明显的实验更好地完成,这样使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现象的记忆和知识的理解。
如在讲授《天平测量固体或者液体的质量》时,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很难观察清楚,而运用信息技术把这些实验过程扩大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观测到整个实验过程。同时,对于一些关键的、学生没有看清楚的实验环节,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以便其多次观察,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效果。又如在讲《浮力》时,如果教师仅凭语言来为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感到困惑,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
在此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展示:教师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一个浸没在水中正在上浮的空心立方体,通过动画模拟演示让学生观察四周和上下两个面的形变程度,从而让学生得出立方体在水中前后左右四个面所承受的压力是相等的结论,而且在动画展示中因上下两面的压力差使得立方体向上浮动的原因也显得很直观,这时再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推出浮力计算公式,学生就更易理解了。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1.切莫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替代学生动手实践
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有很多的好处,但是有些实验技能、实验体会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感受到。因此,教师在进行模拟性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有所选择。只有在学生动手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理想时,才可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实验,让学生更易理解。另外,在数据处理方面,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取而代之,必须要让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更多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能太直接,该设问时要设问,该演示时才演示。
总之,教师既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又要防止过度使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适时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给物理实验教学增添魅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新课改不断的推广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和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包含了理论和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理论的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意义
虽然初中信息技术不是主课程,但也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普及的程度远远高于我国教育普及的程度,简单来说,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还没在课本中出现时,已经普及在人们生活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式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信息课堂效果和效率,构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教学实践意义。
三、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节课能否学习到知识,不仅仅受到教师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上的热情,以兴趣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还能使学生紧跟教师教学的思路进行听讲和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合理地进行意境教学,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就业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大学生毕业求职面试、简历、参加工作后的情况,信息技术企业在我国发展的情况,为学生展示一个出色的简历、出色信息技术工程的发展,并展示个人才能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地运用网络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图片、视频等,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四、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对策
(一)巧设教学任务
驱动教学课程发展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任务,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充分使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拓展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营造学习氛围、巧妙设计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强烈地进行问题动机的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交流、互动、协作,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要高效地实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活动。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的“word文字处理系统”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通过电脑的实践操作进行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考虑到各个学生能够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共同进步,提高成绩和提升技能水平。
(二)分层教学
指导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潜力、技能水平等进行指导教学称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等因素和存在的差异情况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与智力差异的现象,并且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而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PPT的放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A层的学生在PPT的创建和操作中引入动画;要求B层学生掌握PPT创建的步骤和操作步骤,并且还需要加入动画类型、秩序、属性等设置;要求C层同学熟练掌握PPT的创建和设置,并运用文稿修饰等技术进行PPT的创建和操作。分层教学的模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信息素养的能力和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对信息技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全面的了解,我们也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巧设教学任务、分层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文的阐述,分层教学、巧设教学任务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的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陈晓清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韩立.“导学导练,自主互动”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08):250.
[2]曹刚.巧借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7,03(21):150-151.
[3]陈庆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会声会影的应用教学设计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10):252+254.
1.以问题为引导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探究学习的先导
教师要将知识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障碍,通过分析、整理、实践、操作等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要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自主思维.例如,在讲“矩形、菱形和正方形”时,教者设计问题如下:(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四个角(或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2)当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扭动成矩形时,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反过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一定是矩形吗?
2.以合作为方式信息技术
特有的人机交互功能使有效的合作成为可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不再会遇到困难而表现出紧张、局促,学生会摆脱自卑,畅所欲言,敢于质疑,能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3.以自由为前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有效的课堂管理,一味地要求课堂“井然有序”,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氛围过于严格苛刻,不利于学生灵感的迸发.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成长的土壤.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1.借助仿真数学实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计算机的引入以及数学软件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动手实践的平台,为数学思想方法注入了更广泛的内容,让他们摆脱了枯燥繁重的计算,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平面图形的镶嵌”时,教者运用FLASH软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拼图实验”,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图形,并可以任意移动、拼接、旋转,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2.通过动态演示,化难为易,让学生更易理解
所学内容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有些知识点缺乏形象表述,仅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能产生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能改变过去课堂枯燥记忆、生硬灌输的教学现状,将知识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为学生打开了一窗探求数学奥秘的窗户.例如,在讲“丰富的图形世界”时,由于“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知识点有些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通过FLASH的遮罩功能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圆到圆柱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数学性质的获得不依赖于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要留有让学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通过绘图、比较、分析、概括,从而掌握规律、获取性质.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绘制y=6x与y=-6x的图象,并探究:(1)函数的图象分别在哪几个象限?(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的增大,y是如何变化的?(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吗?与y轴有交点吗?为什么?学生在归纳结论后,教师请多名学生进行补充,直至得出完整的结论.
3.以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传统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讲解阶段与学生的实际操作阶段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们忘记操作流程,在演习阶段操作起来就会倍显吃力;新兴的微视频演示则不同,它摆脱了枯燥的理论教学,将信息技术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生的脑子中形成清晰的轮廓,便于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使学生们更好的明确教学目的,方便直观、形象具体。在、同时,教师们也可以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将微视频发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强化记忆,对于微视频教学中仍不懂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启发,使学生们在熟识信息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整体的学习效率。
二、微视频的选取应当顺应教学要求
微视频就像一片大海,里面的资源就像大海中活跃着的各种各样的鱼,如何在如此种类繁多、样式不同、信息质量不同的资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将教材中需要强调的知识以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信息技术的发展史时,通过简单的口头授课不足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长篇大论会使学生们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可信度低。如果在授课过程中加入微视频就会大大改善这种现象,选取的微视频应当尽量有历史意义,以动态的形式表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为接下来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微视频应当尽量简短,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全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们,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三、微视频的播放应当适时
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收集能力,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微视频在中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们也对微视频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在教学中,微视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生活中,微视频也逐渐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是,微视频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当注意微视频播放的适时性,以改善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吸引学生为前提,不应当过多的在讲解计算机技术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对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口头讲述没有效果就用微视频的方式讲授,选择合适的播放时机,使学生能详尽的了解操作流程,加深记忆,从而使课堂效果得到改善。
四、将信息技术教学要点融入微视频中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试着制作自己的微视频来加强对微视频的了解,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将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加以展示,对于主题明确、以及题材新颖的优秀作品加以鼓励,会使学生们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强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视。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并不多,加上其他学科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学生们自然会对信息技术的听讲懈怠下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量减轻学生们的学业负担,课堂应当轻松愉悦,能使学生们感到放松,在微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插入其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材料,让学生们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汲取要学的知识。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将微视频教学穿插其中,以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微视频的展开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的重点;微视频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要求,应当适应教学的要求,摆脱传统教学的枯燥理论式教学,应更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时,微视频的播放应当合时宜,否则不就成了长视频了吗?将教学重点与微视频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的形式将教学中的知识点记在心里,更加了解操作流程。也使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方面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许多学校在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时,一般都实行“放羊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在教授完一些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以及WINDOWS,OFFICE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后,便象征性地宣布上课,学生则自由打开计算机,盲目地上网聊天、玩游戏。遇到问题时,教师才慢悠悠地走到学生面前予以解决。诸如类似的课堂管理模式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初中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管理时,完全忽略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由此,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课堂管理的方案时,应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以下特征进行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课堂的有效管理:
1、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苗逢春博士倡导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即本能、使能、效能和智能。其中“使能”阶段,主要是通过熟练地应用各种应用软件提高学科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要达到“效能”“智能”阶段,则要增加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并利用这些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去解决实际问题。但限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绘画,文字处理,多媒体制作,网络操作等几个模块。
2、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开设初中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信息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就是学生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简单地说,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让初中生单纯地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是要培养他们以下四种能力:第一,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第二,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第四,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课堂管理的核心。
鉴于信息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革新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使命,因此,初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课堂管理的核心。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上课之前,我都会将每堂课的内容用普通话不断地进行练习,以避免发音不准而影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课堂上,我都会微笑地用文明语、鼓励语“请”、“谢谢”、“你真捧,了不起”,“有进步”等进行讲课,并尽量保持用丰富自然的语音语调,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我的带动下,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讲普通话的习惯,也在无形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其次,要从细节入手。在上信息技术课程之前,我会提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微机室。在进微机室之前,我一般要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步,要求学生自觉排队,依次进入教室,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下课时也要求每个小组按队列依次离开微机室。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第二步,要求学生自觉清理自己周围的垃圾纸屑,不能随扔纸屑垃圾,更不吃零食,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好公共卫生的习惯。第三步,要求学生管理好自己所使用的电脑及其附属设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步,要求学生要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打断别人,有异议要举手发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三、创立和谐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课堂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课堂风气、规则、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和谐的课堂文化体现了师生的情感交融,它是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我深知:课堂里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与角色认同,才能达到彼此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只有做到充分的备课,才能帮助学生高效的获取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我的经验来说,我的备课不仅仅针对教材内容备知识、备教法,而且我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教学资源,并予以适当的扩展和交*引用,在课堂中适当适量的加入一些调剂的元素。如业界最新动态,相关的时事资料,或者一些相关事件等,一方面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另一方面,使学科的知识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同时,我知道,要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教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我非常注重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我发现,在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又比较强,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信息课完全是他们轻松娱乐的时间,课堂上不会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了上课做其它科目的作业、看课外书、说话、上网、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每个学期之初就和学生一起制定出信息课堂的规则,并严格的贯彻执行。当然,我非常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我经常和学生交流,和学生做朋友,关心和爱护他们。这样,和谐的课堂文化在我班级中自然就创立了。
四、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管理的灵魂。
正确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笔者主张选择“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富有创造性和明显时代特点的课程。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教师必须让学生以一个明确的任务作为目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讲授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样例,让学生初步掌握第一层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然后在要求学生掌握第一层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只给出第二层任务的具体要求,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和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地运用学过的技术完成任务。由此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