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论文(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编辑小鱼儿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企业管理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1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内容,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宜德彰,详细内容请看下文管理会计对物流企业管理作用

管理会计涵盖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等内容,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目前快运公司进行的运输总支出预算、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收入和成本考核等都属于管理会计范畴。

利用边际成本,合理组织生产

1.1 引入固定成本的概念。

固定成本就是不随工作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即每月无论运量多少都固定发生、保持不变的成本和费用。以中铁快运的行李车为例,行李车的挂运费也可以算做是固定成本;还有行李员的工资等人工费用,并不随发送件数的增减而变化,因此也算作固定成本。

1.2 计划体制下的快运产品运价体系。

在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上,只有靠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才能争取更多的客户,在各个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因此计划体制下的固定价格和市场的自由价格是一对矛盾体,也是摆在所有铁路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3 从管理会计角度出发,充分利用铁路资源,使边际利润最大化。

通过笔者日常了解,局管内的行李车大部份仓位都处于闲置状态,有的行李车只装几件货物,甚至有的常年全程空车跑,直通列车也不是趟趟满载。那么我们就可以下浮运价,以稍低(接近或低于公路运输)的价格开拓市场,增加快运公司的营业收入,弥补固定成本支出,这样可以增加边际利润,从而扩大了市场份额,使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所帮助。

浅谈企业管理论文 篇2

前言

如今,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企业的经济体系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想要实现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就要从企业的管理模式入手,首先要完成传统管理模式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转换,制定出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管理体系,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

(一)管理水平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当今时代下快速发展的经济管理水平之间依旧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目前,许多企业依旧停滞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没有对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规律,甚至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的对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改革,这个企业将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二)管理发展失衡

企业管理模式的制定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当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周围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经济水平等。根据这种情况,每个地区甚至是企业所制定的管理模式也就不同。

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的经济比较发达,员工的水平整体较高,并且拥有先进的技术。所以当地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水平也就较高、较为完善,并且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地资源,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而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管理情况相对于东部地区较差一些,由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企业多以劳动资源为主,企业所含的技术含量较低,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相对较低,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较为缓慢。所以,从我国整体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上来看,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就造成了管理发展的严重失衡。

(三)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许多企业由于对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这就造成了大多数企业依旧沿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方向主要放在提高利润和对技术的改革上面,忽略了对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1]。

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管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推动了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所以,企业在运行的过程当中,把目光放长远,将企业的全面综合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不要将管理精力只放在一个方面,那样极易造成企业发展的不平衡。并且在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业务水平。

(二)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的根本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也是企业未来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以当今时代为背景制定符合企业环境的管理系统。例如,建立一个完整的考核机制、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进行聚餐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員工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工作的责任心,促进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员工对公司有一种归属感。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更将积极热情的面对工作,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使企业发展智能化

由于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并且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所以企业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并且将先进的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同时提升了企业的综合业务水平。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一)社会责任型

社会责任型的管理模式就是根据社会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测评的结果来评价企业管理模式发展的过程。这种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社会价值的要求非常高,使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从而体现出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社会责任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更加侧重于对全局的把控,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调整,确保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将人作为生产发展的主要对象,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的综合能力。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员工综合能力,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制度,使员工在物质以及精神上得到满足,并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进一步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

(三)知识型

知识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将先进的技术与专业的知识相结合,使企业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提高。其中包括使员工接受先进的知识技能培养、建立健全的智能管理系统、及时的对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更新等多个方面,全面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知识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企业要想在当今的时代下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经营的实践中去,进一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志建。论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xx,02:12-15.

[2]李颖。浅谈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xx,04:138.

管理企业的方法论文 篇3

摘要:

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是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文章探讨了水泥电杆制造企业如何实行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分析了在运行精细化管理时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制造企业;水泥电杆;精细化管理

面对不断变化且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水泥企业如何安家立命成了重要问题。面对目前的机遇与挑战,水泥电杆制造企业所需要的支撑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就目前而言,企业精细化管理是帮助企业应对机遇与挑战、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更好应对市场需求,从而促进水泥企业的稳步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行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水泥电杆制造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水泥价格高位徘徊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都是加剧企业间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这就给水泥电杆制造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与挑战。针对这样的形势,必须引进新的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加强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1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与意义

所谓精细化管理,指的是在管理上更加精细与完善,在社会分工与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前提下,以及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与理念。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管理所需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成本。现代化生产主要是集约化与规模化,而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为适应这一生产,通过实施管理责任制,将管理责任更加具体化与明确化,从而保证企业的战略与规划能够更好地落实。水泥电杆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方式的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改革创新制度

就目前水泥电杆制造企业来说,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其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现代化信息与科学制度下,水泥企业要想在管理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就应该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保证水泥电杆制造企业的安全生产与进步,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以及安全意识。过去的企业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水泥企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水泥企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精细化管理成为了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地保障企业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体制创新时期,精细化各管理步骤,在创新技能与管理方法上做到精益求精,是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在企业意识与观念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使得企业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1.2 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强化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全面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精细化管理首先是规范企业的运作以及明确企业的管理目标,其次是对管理方式进行细化与创新,最后保证了企业的每项管理方法都做到位,从而提高了水泥电杆制造企业的管理效益,保障了其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水泥电杆制造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强化其团队协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其执行力。

1.3 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面对不断改革与创新的企业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管理过程的精细化,也促进了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精细的管理方法与理念,不但提高了企业成员的价值管理协调能力,而且提升了其竞争力与凝聚力,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与和谐。在管理方法与管理体制上的创新,能有效保证企业管理模式的先进性,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通过精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使得其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促进企业管理的和谐与发展,这也是水泥电杆制造企业长远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2 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1 工作组织系统化

企业的组织系统是否完善,对企业的工作目标的最大化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管理体制下,因为企业内部各自拥有本部门的状况与管理信息,导致各业务管理部门之间有着严重的职责交叉与信息不畅通的现象。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得工作组织更加系统化,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

2.2 工作目标清晰化与明确化

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就是清晰与明

确的工作目标,明确管理目标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而且可以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另外,企业还比较审核工作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仅要符合实际的工作需求,还要满足客户的需求。

2.3 管理资源使用最大化

企业必需的管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限的,其为了实现较好的效益,就必需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使得管理资源使用最大化。首先是拥有一定质与量的员工,这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工作的开展与特定目标的实现;其次是拥有开展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后是各类经费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因为各种资源归根到底还是有限的,所以将各类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重视的问题。

3 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以人为本,实施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

在所有企业中,人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是首要前提,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更是将以人为本作为主要条件。在水泥电杆制造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将员工的安全管理作为基础,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生产的安全。同时,要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与安全培训,强化员工的技术水平与整体素质,完善考核体制,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以人为本地进行人力资源精细化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

3.2 转变观念,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

对于水泥电杆制造企业来说,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生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将财务精细化管理具体化,强化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意识,使其能够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节约意识与观念,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3 实行6s管理模式

“6s管理”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不仅是能够提升企业形象,整齐清洁的工作环境,能够吸引客户,并且增强自信心;减少浪费:由于场地杂物乱放,致使其他东西无处堆放,这是一种空间的浪费;提高效率: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个人心情愉悦;东西摆放有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搬运作业;质量保证:一旦员工养成了做事认真严谨的习惯,他们生产的产品返修率会大大降低,提高产品品质;安全保障:通道保持畅通,员工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会使生产及非生产事故减少;提高设备寿命:对设备及时进行清扫、点检、保养、维护,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降低成本:做好6个s可以减少跑冒滴漏和来回搬运,从而降低成本;交期准:生产制度规范化使得生产过程一目了然,生产中的异常现象明显化,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作业,以达到交期准确,这些对水泥企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泥电杆制造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是其他管理理念上的进一步升华,与目标管理以及全面预算管理等等是有紧密联系的。企业的管理理念主要是为企业的效益服务,因此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以企业效益为首要目标。精细化管理是企业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理念的重要方法,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抓住机遇与挑战,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高金。战略布局决定市场能力—冀东水泥发展

的思考[j]。中国水泥,2010,(5)。

[2] 郑瑞宏,赵鹏飞,武洪明。试述水泥企业精细化管

理[j]。中国建材,2010,(3)。

[3] 田延平。水泥企业如何做好出厂水泥的质量管理

[j]。中国水泥,2009,(5)。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4

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当前社会的主旋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到企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物质基础的建设,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有利的外部环境,挖掘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加强企业文化管理的工作,以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与建设的必要性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一個企业的存在形态。它是企业所有成员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适应外在市场变化中形成的一种产物,由于外在社会需求的力量是巨大的,企业只有顺应了人们需求的发展才能存在。

(2)中小企业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多种功能:

一是约束功能。作为一个组织,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进行“硬”约束。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除了这一方面外,更强调以一种无形的精神、价值、传统等因素,形成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对职工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就是软约束。

二是导向作用。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这种强有力的文化,能够对企业整体和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起导向的作用。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对企业成员个体思想和企业整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心理,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自觉自愿地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来实现的。

三是凝聚功能。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成员的习惯、知觉、信念、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来沟通企业内部人员的思想,使人们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和观念的认同感,使企业人员乐于参加企业事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群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企业群体对企业成员进行鼓励和认可,又会大大加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对群体的归属感,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管理文化的创建策略

(1)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要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

企业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觉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同时,企业在投身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赢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也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了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必将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2)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所以,企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强化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自身的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加宽松的环境。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切实增强企业科技水平,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加强文化建设,为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中形成的良好整体精神风貌,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对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团结、激励、鼓舞员工积极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构建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的有力保障。严格的管理是企业高速运转的内在需要,保证人、事、物到位,保证竞争能力增强。以严格文化来影响整个企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为推进和谐

企业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努力营造团结、协调、有序的氛围。而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是企业前进的主要推动者,协调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员工与员工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各种关系的处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调动员工积极性,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要仅仅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雇员,而应该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的资源,要尊重他们、善待他们,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调动员工积极性,还要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要在员工之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保持员工利益关系的平衡与稳定,以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企业就像一台运转的大机器,只有每个零件在控制范围之内正常的运动,企业才能生产出竞争力。而要众多的零件都能按照总体要求运行,惟有规范的企业制度才可实现。

[1]成树军。浅论企业管理文化对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24):227-228.

[2]闫勃。推进“五精”管理文化创建新型高效能化企业[J].现代企业,20xx,(1):43-45.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法律思维 现代企业管理 规则性思维 平衡性思维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法律思维的内涵,分析了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并探讨了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包括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的内涵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的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本文理解的法律思维内涵有四:其一,法律思维是诸多思维中的一种,它以法官或律师的思维为典型代表,是指根据法律进行的思维,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其二,法律思维是在决策中以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透视所遇到的客观情况,作出特有的法律判断和法律推理,是按法律逻辑思考、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模式,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其三,法律思维是根据既有规定,通过推理、判断、程序和自由心证,也即通过法律方法给争议双方一个解决问题的结论,注重对法律事件的公正处理;其四,法律思维由专业训练获得,源于法律思想和法律逻辑,表现为思维人意识、观念或态度的自主性,是法律品性对人的思维产生抽象、概括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

法律思维与处理法律关系的考察因素密切有关,表现为重证据、讲事实、守程序。其中,重证据是指法律思维下处理问题时以证据为根据,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从查明案件证据和正确运用法律两个关键环节入手;讲事实是指法律思维下以事实来支持所获得的结沦,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而且要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这种事实一般是公开的,而且具有一定说服力;守程序是指以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时,严格执行程序,程序是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以严明的程序保证处理结果的公正。

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企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我国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域外法先进的法理念导入我国,正如庞德所说“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的手段”,已不仅仅是惩治的代名词,而更多体现的是倡导平等、恪守规范、诚实守信的原则,发掘法律作为社会调控手段的深刻内涵,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在企业管理中渗入法律思维,能更好的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目标。

传统企业管理主流理论—泰勒的“分析式”科学管理理论及连续因果链条管理思维,缺乏对复杂环境涨落的响应能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引入法律思维,在价值取向、基本原则、战略重点选择上规则而理性,直接导向企业管理目标的及时应变。

(一)法律思维以减少企业法律风险为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有一个重要的潜规则,即机遇与挑战共生,经营和风险并存。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单纯强调企业生产流通销售业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企业预期管理目标。另外,企业风险承受度与预期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企业管理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如果一味过度强调控制或者回避风险,可能造成商业机遇丧失和管理成本增加。法律思维能够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预警、揭示、识别、降低、化解企业风险视为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二)法律思维以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为基本原则

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警示,其中包含强制性、责任性的信息给人以威慑和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责任意识,防患于未然。现代企业管理中,法律思维关注企业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警示企业对管理事务作出合理安排,预防事故发生。法律思维倡导和突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强调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无法预防事故后,引导企业迅速补救及妥善处理。

(三)法律思维以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战略重点

现代企业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只有规范化管理,才能将企业意志统一,形成合力。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法律思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制度化,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有效性,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法律思维始终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企业管理战略重点。

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表现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将其中法理逻辑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其应用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

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法律是使人们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以法律规则为标准。法律思维的规则性强调三段论推理的表现形式,强调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是合乎情理的,对决定理由进行说明和论证,推出法定结论,这种结论出自理性,具有说服力。规则性思维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在判断行为和事件时,要求逻辑缜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

现代企业管理中,会面临各种利益冲突,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注意规则的存在,帮助企业预设标准,并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遵照已有规则,不任意改变已有规则和原则,对管理冲突中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判断。继而当该思维成为企业管理习惯性思维后,引发出如何协调管理矛盾的日常考究。规则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约束企业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层通过向员工传达稳定性、可预测性的规则,表达企业管理决策理念,通过规则性规范指引,增强员工对经营行为的预期,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避免禁止行为,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从规则而不是听从情感,也意味着规则必须重复使用,不能轻易更改,以有利于企业管理长期有效机制的构建。

(二)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

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集中由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诚信原则将各种利益维持在合理框架内,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平等和公正。对于不论是产生于个体与社会之间,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纠纷和冲突,法律包容主体间的利害冲突,尽可能将冲突和平解决,一旦发生特殊争议,则交由权威的法庭解决,将失衡社会秩序恢复到平衡状态。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倡导平等,体现在管理上,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要信守诺言,这样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行为对员工的单一义务,而是互动的原则,以平衡矛盾及倡导平等。通常,平等包括结果意义上的平等和机会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中,由于各部门、各员工个体职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不可能有所谓结果意义上的平等,企业管理强调机会平等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实效上强调机会意义的平等,意味着企业为每一部门、每一员工搭建统一平台,提供平等竞争机会。在客观条件存在差异情况下,平衡企业各部门与员工差异带来的机会不均等,调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使其相互配合,达到机会平等的理想状态,衡量企业管理的成功度也应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的综合评价。

(三)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

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法律程序是实现公正的重要手段,是法律内部生命力的表现。程序性思维表明特定政治或社会组织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而确立某种适于生存与发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

现代企业管理中,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行为的有序状态,它对管理的启迪不仅在于手续、步骤上的要求,更触及管理的核心,因为任何程序相对于内容而言,无疑更具灵活和易变的特性。程序是实践内容的前提,规范的程序下,即使管理结论未必让人信服,也具有很大的可接受性,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如何管理,拟定的管理方案如何实施等。随着社会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企业管理可能会出现局部性调整,尤其经济变革或者转型时期,企业与社会环境联系越加紧密,现代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复杂,信息传递日趋迅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复杂而矛盾的问题,企业原有管理程序在某些问题上可能会有“妥协”或者“能动”,此时更须保持程序性思维,以惯常使用的程序,防止过度自由化而导致权力滥用的危险。

(四)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

法律思维是一种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以既定标准评判确定特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法律基准性思维评判结论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

现代企业管理中,基准性思维出发点是把握客观标准,将权利义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分析,检索企业主体各项权利义务后,寻找连续的因果链条,再进行推理。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抓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通过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请求、期待做出评价,依据因果逻辑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纲举目张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基准性思维以既定标准为决定依据,以此判断并保障特定管理关系的稳定性、管理行为可预见性、管理发展进程连续性,保障企业管理决策明确化、公正化和稳定化,避免模糊、随意、不确定和不稳定决策的产生。

结论

社会转型和法律制度的变迁,使各种法律问题日益突出,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中,法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企业管理中兼容法律思维的优异功能,吸收其合理内核,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法律思维帮助把目标实现过程做得规范,法律思维应用于企业管理,预示着和谐和利益的统一,效率和公平的均衡,成本和效益的最佳,资源和边际利益的最大化,帮助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职责、流程设计规范。

目前,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忽视法律思想、法律逻辑的借鉴意义,在法律思维尚未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情况下,在我国走向市场、走向法治的进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学习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实践中将法律思维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激励、监管、执行、裁处过程中,逐渐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恩吉斯。法律思维导论[M].法律出版社,20xx

2.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

3.国资委。20xx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新思维与全程策划操作范本大全[M].企业管理出版社,20xx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