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论文(最新8篇)

中西方由于习俗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学作品也存在着各种差异。如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外国文学论文(最新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外国文学论文 篇1

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国人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路径

摘要: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本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具体分析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路径,即采用“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期为高校外国文学教学路径的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教育;外国文学教学;生态化教学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就我国而言,教育部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新世纪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等研究项目,试图推进大学教改的顺利进行。

目前,许多大学虽然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大都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教师不能深入理解教改的精髓,过于注重对教学外在形式的翻新,未能从多元化视角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主客体进行再认识,从而使教改形成表面上繁荣但实际虚空的现象,这种状况也突出表现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

二、生态化教学相关概述

大学教育应保持独立的品格,不但要对社会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而且要运用多学科的话语解读教学的意义。

20世纪初,生态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学科”,其“颠覆”的是3来支配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价值观、世界观,但“颠覆”的同时意味着一种知识体系和文明范式的转换。

目前,一些生态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也逐渐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形成了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最早由美国学者克雷明提出,旨在把教育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研究其结构、功能和规律,进而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台湾地区较早开展教育生态化研究,以方炳林、李聪为代表,而大陆相关主题研究较晚,代表人物是郑雪。

目前,生态化教学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并决定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大学生态化教育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入手,主要阐述环境与人类教育活动的交互关系,而从微观角度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某一具体课程教学问题的并不多。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凝滞、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质量。

因此,建设生态化课堂已成为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实现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的路径

教育教学之所以能够与生态学相联系,是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从生态学角度看,学校中的教学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具有的信息的采集、编码、翻译和利用过程,也就是人和环境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体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同时,由于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又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大学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三自、三化、三面向”的生态化教学模式。

(一)“三自”——从主导者到引导者,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研究者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主导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服从者。

生态化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关系,因此,应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三自”原则——“自主合作”“自我调控”“自我内省”。

1.自主合作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性,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自主合作,其包括学生自身内部的自我合作,以及学生之间个体化的合作,其中自我合作是基础,个体化合作是深化。

自我合作,是指学生在课前可通过各种媒介主动探索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个体化合作,是指学生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研究,可采用讨论、辩论、演绎的方式,这是由外国文学课程的特殊性决定的。

外国文学首先突出的是“史”的线索,其次是对重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

因此,讨论、辩论、演绎的教学方式能实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个人喜好和知识结构不同,讨论可将学生研读时发现的问题和各自的观点呈现出来,从而拓展思维。

辩论,是比较集中的对一个或几个争议较大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其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演绎,是对作品进行外化形式的反馈,外国文学作品体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教师可将课堂变换为舞台,让学生化身演员或者朗诵者,以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人物的心路历程。

2.自我调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在课前明确设立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即要求所有学生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由于外国文学课程容量大,而教学课时有限,所以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既要有教师的统筹,又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每个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从教学总目标中选取与已有研究相匹配的目标作为专题性研究目标,并自发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种专题研究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自我的思维方式及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做整个研究过程的自我调控者。

3.自我内省自我内省是在每一次自我调控式的研究之后,学生总结研究经验。

这种经验往往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国文学课程性质和规律更为深入的把握;二是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最切合自身状况的方法。

(二)“三化”——从单一、粗暴的评价到立体人性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考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中,这种评价往往单一、粗暴,主要以期末考试试卷得分为准,且试题内容往往重记忆轻能力,答案设置缺乏开放性和创造性。

这种考核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

而生态化教学评价是一种立体、多元、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其采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即由过去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拓展为由众多因子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也就是说,除教师外,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生、学校都可以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有资格对教学状况作出评价;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者,也有资格对教学情况作出评价。

这种多元化评价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全面化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置较为丰富,所以教学内容的评价也需要全面,即不仅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此外,还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完善做出评价,以显示学习对生命和生活的巨大指导意义。

3.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必然带来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试卷的得分情况,而应通过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研讨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评价。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三面向”——从固守知识到可持续育人

“三面向”是指“面向自我,面向社会,面向未来”,这是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的目标。

传统外国文学教学目标往往是取得优异的卷面成绩,这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及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即把教师所教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几千年的人类思想丰富当代人的生活,并最大限度地指导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同时,为实现学以致用,学生要面向自我,尊重自我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以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综上所述,为改变高校当前的外国文学教学现状,突显教学价值,需要探索积极有效的新教学路径。

生态主义价值观为重新构建教学价值,实现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并体现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的生态价值意义。

因此,运用生态学理论开发以“三自、三化、三面向”为主要实施路径的高校外国文学生态化教学模式,将极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玉华,李美华,顾玲玲。构建和谐课堂心理环境:一种生态学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3):97-99.

[3]汪霞。转变课程观:来自杜威和怀特海过程理论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3):32-35.

谈外国文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方式

[摘要]我国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快速发展,增加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而与此同时,外国文学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却一直以来被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所忽视,使得学生素质出现短板。

为此,我们极有必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补充外国文学知识的力度,并细致思考具体的有效补充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提升上去。

[关键词]外国文学;大学英语;课堂引入;有效方式

因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再加上全球化进程的稳步向前,近一段时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内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成为各所院校学时较长、学生耗费时间与精力较多的课程。

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并非是完善的,其中依然存在一些显著问题。

比如,教师处在教学定式框架之中无法脱身,过于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却忽视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以四六级考试为指针走应试学习的老路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出变革,真正提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妙处,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外国文学知识的引入,毫无疑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一、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是表达的艺术,而文学则是这种表达艺术中的独秀之枝。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特质的文学,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存在风格的不同、背景的差异,其语言结构可以给英语技巧训练提供很大的帮助,特别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解释过程中,这种帮助的效果尤其明显。

此外,一部甚至一篇文学作品中,通常都含有极为丰富的语境功能,受此影响,相应的词汇和句子学习与记忆便会变得非常容易,而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则可以让学习者接受到词语妙用、文学风格、体裁变化的训练。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包含了数不尽的俚词妙语,生动再现了英语语言的精髓,如果能够善加利用,无疑会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起到很大帮助。

(二)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毋庸置疑,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并且可以让人类共性的基本命题得到呈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上的悠久积淀,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映照,它可以将时间上的限制、空间上的隔膜化解开来,使处在相异文化环境之中的人们得以完成思想深处的交流,保证了语言的流动性。

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外国文学知识进英语课堂的活动,将会使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各地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

(三)提高语言应用素养

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能够在作品中接触到比较具体生动的语言知识,这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从另一方面来说,文学作品里面所包蕴的语言之美、音韵之妙,

虽然并不在具体语言知识考点范围之内,却同样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有益内容,接触与认知这些内容后,学生将会更进一步体悟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可以说,这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情操上的陶冶、心灵智慧上的启迪,是另一种对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补益。

二、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

(一)文学知识和教材的结合

文学知识和教材的结合,是外国文学知识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策略的基础,其中,切入点的寻求非常关键,它能够让外国文学教学有机会成为平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中西方文学论文:《中西方文学复仇形式的比较》 篇2

复仇是人类情感和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有关复仇的表现形式,首要的问题是双方仇怨因何而起,复仇主体(复仇者)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意念由何而来,他(她)怎样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对于这些,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各有偏重。本文谨就其中的一个方面――中西方文学中的复仇形式来略加阐述。

一、西方精细对等的复仇

相比之下,“睚眦必报”一语往往更适用于西方,只不过其含义不是侧重于些微小事也要报复,而是侧重在报复时的严格的对等性质。法国思想家拉法格在《思想起源论》一书的第三章《正义思想的起源》中即认为,人类报复的情感起源于平等的愿望,能够以相应的惩罚给首先作恶的一方以教训,则是正义的体现。而复仇观念反过来又在人类头脑中产生了“报仇的正义”的思想,对于分配中的正义观念预作准备:“为了抑制攫取的本能,人类曾走过比抑制和消灭复仇欲还要多得多的阶段。这种原始的本能的克制促成了正义观念的建立,而正义观念已由复仇的克制预作准备。”〔1〕古代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汉穆拉比法典》第196至197条中也早就规定,实行同态复仇法:“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比较讲究复仇的对等性。这些都足以证明在西方世界有关复仇的文化观念,是具有较早重视“法”的意识,而且较为讲求复仇对等的,这对于西方后世的复仇观念以及相关大量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从西方复仇文化观念的总体倾向相对说来,法的观念较强,且由此还受到西方人重视契约的原则熏染,较为普遍地实行过赎金制,而又比较注意分寸。不过这一点稍有例外的是,在西方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中不是太突出,像《罗兰之歌》歌咏查理大帝为罗兰复仇,就有复仇扩大化倾向。但是,双方胜负仍旧是以般那贝和梯埃利决斗的方式来最后实现的。不过,当梯埃利获胜后,法兰西人欢呼着要把为奸臣甘尼伦作担保的亲戚也处死,扩大了复仇的应有范围。

这一观念,在西方小说主人公复仇情感的具体表现上,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突出体现出来。像美国作家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长篇小说《白鲸》中所描写的那位亚哈船长,指挥该船航行了几乎整个世界,不惜代价地向南太平洋上那条巨大的白鲸复仇,因为他自以为白鲸莫比・狄克不仅是咬掉了他的一条腿,直接地致残了他的身体,更严重的是造成了精神上难以愈合的创伤,以至使他成为一个痛恨邪恶的偏执狂。这条巨大的白鲸,仿佛是一个诚心要与人类为敌的魔鬼的化身,而亚哈船长自己则是率领着众位船员在同它代表的恶势力奋战:

……它令我作苦工,它拼命增加我的负担;我在它身上看到残暴的力量,以不可测的狠毒心肠支持这股力量。我所恨的主要是那种不可测的东西:不论白鲸是走卒,也不论白鲸是主子,我都一定要把仇恨发泄到它身上。不要对我讲什么冒渎神灵,老兄;假如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戳穿它。因为假如太阳可以那么干,我也就可以还手。

这里,亚哈船长显示的是一种不分等级贵贱的平等式的报复思想,因而尽管同伴非议他不该向一个不会说话的畜生开战,他也毫不改变既有的复仇的念头,毫不因为所要复仇的对象是那样一个极其可怕、特殊的角色,就降低自己个体人格尊严的阶位,而稍有姑息和动摇,而是对仇敌不依不饶,穷追猛打。

而古代中国,虽然也有上古时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的抗争复仇气概,然而,这种对待正义复仇刚毅执着的神话精神,却在后世日渐强大的儒家文化整合和君权强化过程中,逐渐可悲地失落了。像武松打虎那样的人向猛兽抗暴复仇故事,大多存在于野史传闻中,复仇主体则被视为侠气纵横,而人物可贵的侠气,却成为非主流文化――下层民间的一种亚文化伦理。

显然,西方文学描写复仇的公平对等,与古代长期来盛行于西方的“决斗”之风不无关系。决斗,即往往因一方或双方的名誉利益受到侵害而起。讲求公平竞争,在对等的交手过程中解决事端。究其原因,至少可以有这样的中西之别,即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同态复仇”规定所影响下的西方复仇观,较为讲求复仇雪恨的公平对等性质,而两汉之后的古代中国盛行的复仇扩大化、残忍化倾向,则受“族”的专制酷刑影响而长期持续。而岂有仇怨是能用赎金来化解的?可是在西方,人类学家却早就指出,其实,以酬金赎罪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因为以金钱赎买人命或人受到的伤害,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一种重视,而精确地计算人身体哪怕一个最小的部位所受伤害的赔偿金,亦同此理。这种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不仅与复仇动机关注的偏重点有关,也与西方复仇偏重摧残折损仇人精神,而非偏重肉体毁灭有关。例如,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这样有名的英国哲人即曾批评个体私自复仇是“一种野生的裁判”:

“人类的天性越是向着它,法律就越应当耘除它。因为头一个罪恶不过是触犯了法律;可是报复这件罪恶的举动却把法律的位子夺了。……确信所罗门有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的光荣。’……复仇中最可原谅的一种就是为了报没有法律纠正的那一种仇的;可是在这种情形里那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那报复的行为要没有法律惩罚才好;否则他的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为二人之间吃亏的比例仍是二比一也。”〔2〕

他甚至还注意到复仇之心对于复仇者本人的精神压力和折磨,认为这些人的精神负担也是相当沉重的:“衔怨深而喜报复的人所度的生活是妖巫一般的生活,这种人活着的时候于人不利,死了也是于己不幸。”

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西风东渐的华夏之邦,就有思想敏锐的学者注意到,中外小说(这里的“外”其实主要指的就是西方、欧洲)中对于那些惨酷场面的描写、以及彼此读者接受的态度大为不同〔3〕,这之中除了别的原因之外,其实就主要与中国人传统上对于复仇的理解,和复仇习俗的明确而强大的导向有关。似乎,正义的一方在惩恶复仇之时,就应该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19世纪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指出:“由于复仇就是报复,所以从内容上说它是正义的,但是从形式上说复仇是主观意志的行为,主观意志在每一次侵害中都可以体现它的无限性,所以它是否合乎正义,一般说来,事属偶然,而且对他人来说,也不过是一种特殊意志。复仇由于它的特殊意志的肯定行为,所以是一种新的侵害。”〔5〕并不是像中国古人那样,因为复仇的动机是属于正义的,就连同其过程和后果也都被认为是合理的,而是充分认识到复仇的负面价值,尤其是对于社会正常法制的危害作用。

二、中国复仇范围扩大化情绪化

然而在中国古代,复仇却往往呈现出在复仇者和复仇对象之间是不对等的,至少有着下列三重具体表现:

(一)不愿向上司和有势位者复仇,如同小说名著《水浒传》写林冲那样,这位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可算不低,拳脚功夫也不算不高,可是,他一看到调戏妻子的是高衙内,是自己的上司高俅的儿子,举起来反抗的手先自软了。虽然也不乏那些反抗贪官污吏的斗争,但是民间还是持久地流传着“民不与官斗”的谚语。一般说来,复仇者除非抱有深怨大怒,无路可走时才去义无反顾地实施复仇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充分泛化,“人治”社会形态无所不在的影响,难免不制约到中国古代复仇的视对象变化而随机性的有轻有重,或有或无。

(二)复仇叙事在“好人向坏人复仇”一面倒的模式支配下,排斥那些坏人向好人复仇、好人遭遇复仇的文学描写。在传统社会长期专制酷刑的重要参照下,中国古代的复仇文化,明显地体现出因复仇对象身份、伦理品位的变更,导致复仇消减或扩大化的倾向。忠良之辈,因为禀赋良善的道德作用,甚至可以使得仇家怨心顿时消解,如清代金丰、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中写金兵统帅金兀术,偏偏总是不记敌国忠臣之仇,而也莫名其妙地总是憎恨宋朝奸臣,梁王夫人也劝告儿子不要向岳飞雪报父仇。就像《水浒传》写梁山好汉们无端杀了人或杀死了人家一家满门,如双枪将董平杀了正直的程太守一家,抢走了程太守的女儿为妻,小说就没有写她向董平报家仇。梁山泊好汉们常常滥杀无辜,也不必担心被复仇,而且就真的没有人来向他们复仇,小说《后水浒传》里岳家军、名将岳飞杀死洞庭湖杨么一伙起义造反者,也没有被复仇。这些都不仅仅是作者们为了偏向好汉团伙而进行的有意疏漏,而是古代中国复仇逻辑“好人向坏人复仇”的主导倾向决定的。

(三)因为中国古人的复仇对象,除了孝子报父仇的小范围复仇外,非常关注复仇如何在惩治国家朝廷大奸大恶上泄愤,力求复仇行为社会化时符合大众的伦理期盼,使叙事者们在叙述奸臣恶棍遭到复仇时,被着意渲染惨烈的一面。而且,如果我们翻检这一类小说有关复仇的情节,有关奸臣所遭受到的仇报,其扩大化与残酷化的描写,可真称得上是比比皆是。

此外如上所述,中国古代行使正义复仇而却不讲究对等,更体现在中国文学总体讲基本上写的都是──善先受到恶的侵害、好人向坏人的复仇,似乎所有的值得文学家笔下一提的复仇壮举,都成了具有正义属性的,而正义的复仇就应该无所不用其极。主流文化伦理观念的明显介入,影响了复仇原本具有的公平对等性质,从而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损害、削减了复仇行为实际上应有的正义性。

参考文献:

[1][〔瑞士〕弗朗西斯・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廖鸿钧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

中西方文学论文:《论中西方文学侠客形象异同》 篇3

摘要:“侠客”作为中西方文学世界共有的人物形象,自诞生始一直深受中外读者的喜爱。但是由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形象有所异同。其“异”在于,出身、价值取向等不同;其“同”在于,都秉持着扬善惩恶、伸张正义的侠客之心。侠客文学的产生及繁盛,揭示出了世界人民不畏暴政、反抗压迫的英雄气质。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侠客;异同点;价值观

“侠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绝不陌生,在世俗文化里,游侠小说较之于其他纯文学更受人们青睐。这种现象不单存在中国文学里,外国文学中游侠身影在某种层面上更显大放异彩。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形象却大不相同。

一、侠客的定义

“侠客”一词的解释,中西方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称豪爽好交游、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善传游侠。西方“侠客”有“圣武士”与“巡林客”两意,一般所指乃前者,但与东方传统的侠客相去甚远。事实上西方文化中的巡林客,从心态和理念上说更接近东方的侠客。他们以森林为家,以动物为友,与自然之间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其性格叛逆,行事原则遵循自然的选择或是自己的心,几乎可视为东方侠客的翻版。

二、中国文学侠客形象

中国文学特别是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基本被固化了。

从身份上来看,中国侠客出身多不是贵族阶层,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是隶属于门阀世家的武士。他们大多为草莽英雄,可能是占山为王的大盗巨贼,也可能是江湖名宿,可能是隐居深山的樵夫,也可能是江边垂钓的渔父,总而言之与统治阶级沾不上关系,他们先天就与“富贵”两个字隔离,就算个别的出身高贵,也会后天与权贵保持距离,比如贵为帝王却时时向往江湖的段誉和将帅之子却厌恶仕途的袁承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侠客扎根民间,在平民阶级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我们也可从文化上加以分析。如前所述,中国侠客多出身平民,这就决定了他们与学问文化无缘。他们大都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仅粗通文墨,有的甚至目不识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叱咤江湖。相反,如果他们当中谁要是整天之乎者也,摆出一副文化人的架子,肯定会被人讥笑为酸腐儒生,为人不齿。在江湖中文化是可有可无,甚至是最好没有的。侠客们看中的是手中的剑,“剑”就是侠客的文化。一个人的武艺越强越受到江湖人的钦佩。

剑是中国侠客的文化,那么“义”就是侠客的心。

义分大小。小义就是江湖义气:简而言之就是通行江湖的道德标准。何为江湖?江湖就是众多侠客不自觉组成的团体。作为团伙成员,要想继续留在这个团体中,就必须维护这个团体,也就是维护这个团体的成员。这就决定了江湖义气根本上是“朋友义气”。

“朋友义气”的非理性的成分居多,尽管有时我们会对侠客们为朋友两肋插刀、自我牺牲的行为肃然起敬。如《水浒传》中的及时雨宋江,为了保全晁盖一伙宁愿担负杀妻之罪,因而受到江湖的称赞。可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感情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其说他们是在维护朋友义气,不如说他们是在维护规矩。尽管这规矩在他们看来很无理,但必须遵守。金庸所著的《书剑恩仇录》中有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红花会文泰等人为了躲避朝廷鹰犬张召重的追捕而来到江湖名宿周仲英的家中,是时恰逢周外出不在,其幼子在无意中向张召重泄露了文泰的藏身处,从而导致文的被捕。周仲英得知后,明知幼子是无意而为,但为了维护这种朋友义气,扔狠心下手击毙爱子。我们看到这幕时应该不难看出这种义气的偏颇和狭隘的地方。

与小义相对,大义在中国侠客中就是爱国主义。如前所述,侠客们与权贵互不往来,那么维护权贵的国家政权应该得不到侠客的真心拥护,因而王朝更替也不会牵动侠客的注意。但事实上,侠客们总是能够超越这种阶级情感,为了民族和国家,他们能够放弃所有成见,与统治阶级中的忠良派结盟,共赴国难。这种情怀更像是与生俱来,没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一点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俯拾即是的,例如《天龙八部》中作为武林异端势力存在的天山派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本应该是与世隔绝不问俗世的状态,可当金兵南下时他们竟然可以自发起来不顾生死阻挡强敌,没有人提出异议。又如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自小被狼养大,尽管后来为人所救,教授绝技,但是仍时不时表现出与常人相异的野性。就是这样的绿林女盗生平最为痛恨的不是恶人为非作歹,而是卖国求荣。这很难让人理解,但又似乎自然而然。

在中国武侠小说构筑的武侠世界里,江湖人可以藐视一切王法,可以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必须有义气。义气就是他们行为的最高准则。

三、外国小说中的侠客形象

外国侠客脱胎于骑士阶层。而骑士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这就意味着外国文学中的侠客与中国侠客有所不同。

显而易见,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多出身贵族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彬彬有礼,富有教养,浪漫多情,爱情和荣誉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中世纪骑士文学就是典型代表。

尽管他们也会锄强扶弱,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只有他们认定有人在破坏法律才会拔出正义之剑。如美国小说《佐罗传奇》中,出身贵族家庭的狄亚哥就是就是不满殖民者的违法勾当,才会假借佐罗之名伸张正义。

当然,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并不都是统治阶层出身,也不都彬彬有礼。如法国文豪亚历山大。仲马的小说《侠盗罗宾汉》的主人公罗宾汉就是以绿林好汉的身份和豪爽开朗的形象广为人知。

四、不同点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侠客和外国侠客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具体来说就是:一是身份不同。中国侠客趋向于平民阶级,而外国侠客则是贵族出身;二是对文化的认同感不同。中国侠客排斥文化,外国侠客则醉心于文化;三是人生追求不同。中国侠客总是在追寻大义:匡扶正义或兼济天下,儿女长情与侠客精神相悖;外国侠客对比则是处在自然状态,他们的义举总是无意而为,追求的目标较为现实,如世俗情感等等。四是与权贵者和主流文化关系不同。中国侠客反叛当权者,挑战主流文化,而外国侠客特别是骑士则忠君护教,维护主流文化。

五、导致差异的原因

(一)文化原因

中国侠客所代表的是草莽文化,它根植于民间,有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是一种远离庙堂的平民文化;而外国文学中的侠客,尤以骑士文学中骑士为代表则是象征着上层的贵族文化,成为骑士是一种荣耀,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正因如此,中国侠客和外国侠客才会在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上以及价值取向上大相近庭,南辕北辙。

(二)时代原因

尽管中外文学中的侠客大都同处于封建时代,但是两者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却不相同。

中国经历一段相当长的大一统王朝时期。这对国民性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从内心深处不愿看见国家分裂,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侠客总是会将维护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的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王朝活力的衰退,吏治腐败,民生贫困的局面日益恶化,官府与民众的矛盾激烈,这也造就了中国侠客不愿接近权贵,反而站在统治阶级对立面锄强扶弱的性格特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的封建史就是一部国家分裂史,民众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并不十分的强烈,而且松散的邦联状态削弱中央集权,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相对并不突出,人的天性并未受到过大的压制,这就养成了西方民众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早期的侠客小说是满足了民众对无法探知的新奇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受到欢迎的话,那么到了科技如此发达,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侠客还是让无数读者如痴如醉的原因该怎么解释呢?

我大胆猜测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读者是“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身处何种文明背景下,人都保存着崇尚自由,反对压迫的天性。他们或许出身高贵,或许生活卑微,但都没有丧失天性。而且这种天性会随人类的成长而永不消失。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A]。孙中山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18-19.

外国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4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历史悠久。往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即便是今天,唯美主义也仍旧在启发着当代艺术思潮。

在古希腊时期,卡利马科斯曾创造出一种 亚历山大里亚诗体 ,被认为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最早起源。在后来的古罗马晚期诗歌和文学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康德首先提出审美活动的独立性,这是从理论上论证唯美主义的开端。康德之后,莱辛、歌德、席勒等人也对唯美主义进行探讨,而19世纪戈蒂耶 为艺术而艺术 (Art for art s sake)的口号推动了唯美思想明确理论体系的建立。美国诗人、作家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响应 为艺术而艺术 的口号,英国的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亦积极回应戈蒂耶的主张。在19世纪的英国,唯美主义两次达到高潮,王尔德是这一思想的中坚代表,是继承者亦是实践者。

唯美主义者反抗社会功利、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强调超然于生活的艺术纯粹、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他们尖锐批判物质社会,倡导应享受美的形式,充分享受个性。作为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对唯美主义的研究从来是艺术理论探讨的重点话题。

唯美主义的特征在于 超现实、超道德和无目的性 ,所谓超现实是指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 ,正如王尔德所说, 生活模仿了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艺术可以反映道德,但艺术是纯粹的,仅受艺术家道德观念的影响,艺术本身并无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而 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 (All arts is quite useless),不应该被利用来获得任何经济或社会效益,或者巩固道德的地位。

唯美主义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不仅开拓了题材,也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王柯童,曾海珠,,p68)。但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评也不少见,比如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 反对为教义而艺术,这是进步的,但是他们矫枉过正,宣扬艺术并非来源于生活,力图以艺术来美化生活,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并是艺术脱离现实,这又注定是行不通的 ;并且 由于过分强调超道德而陷入感性崇拜,反而使美庸俗化 。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最新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张莉、刘晓茜,2015,p38-39)

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界影响也很深远。20世纪初,随着林纾等人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中国问世,唯美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本土。周作人对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的译介是唯美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端,随后陈独秀对王尔德喜剧《莎乐美》的介绍,及代表五四新文化的《新青年》、《新潮》杂志对王尔德作品及其生平介绍,使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一股 王尔德热潮 ,还有朱维基翻译的《谎言与颓败》,林语堂翻译的《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及梁实秋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等等,将王尔德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译介和初步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20世纪90年代,唯美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受到中国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的重视,认为唯美主义虽然 唯心 ,却明确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虽然 极端 ,却构建了真、善、美相结合的审美观;虽然 片面 ,却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关联,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选题撰写框架

拟参考的书目

专著:

[1] 王佩兰。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龚翰熊。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徐葆耕。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

[4] 薛家宝。 唯美主义研究[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期刊:

[5] 宫昀。 王尔德《道林 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体现[ J] . 考试周刊,2015(11)。

[6] 田红燕。 王尔德的艺术和人生[ J] . 聊城大学学报,2015.

[7] 张介明。 从《道林 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 外国文学研究, 2015, (4) .

[8] 傅琦。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7)。

[9] 王柯童、曾海珠。 《论唯美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J]. 中国比较文学,2015,(3)。

[10] 张莉、刘晓茜。 《清醒的扑火飞蛾》[J]. 中州大学学报,2015,(4)

有关外国文学论文 篇5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小妇人》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写作目的、创作形式、现实意义以及内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妇人》中的写作特征。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外国文学;《小妇人》;写作特征

《小妇人》是外国文学的代表之一,对于我国文学创作而言也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学史的进步和发展。小说通过讲述几位女性的生活故事,表达了期待女性独立的愿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小妇人》主要内容介绍

该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有位马奇先生住在新英格兰小镇上,后来赶到战场成为了随军牧师。他家中有四个女儿,还有一位妻子。当他去了战场以后,妻女都过得十分艰苦,但她们都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她们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赫梅尔一家。虽然作为女性的她们,也有着爱美之心,渴望能够过上优渥的生活,可以天天穿美丽的服装,吃好吃的食物。在这样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她们对将来充满了幻想,不管现实如何残酷,她们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面对命运的种种挑战。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了马奇一家在战争时期的家庭生活情况,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当马奇赶去战场之后他的妻女追求幸福生活的经历。大女儿叫做梅格,她天生爱打扮,对爱情有着浓厚的期望。二女儿叫做乔,性格独立,文笔很好。三女儿叫做贝思,是一位听话的乖乖女,十分讨人喜欢。小女儿叫艾美,非常喜欢画画。小说讲述了这四位女儿逐步成长的故事,也描写了她们追逐幸福的过程。其突出表达了人的尊严以及自强自立的个性,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

二、《小妇人》的写作特征

1、将解放女性作为目的。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美国夫权统治时期,那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基本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全部。这样的传统思想禁锢了女性的个性发展,也阻碍了女性的精神成长。作者意识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这一问题,所以决定创作这部作品,希望可以促使女性得到解放,让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小说中塑造了几个追求梦想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并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四姐妹虽然在艰苦的生活中挣扎,但都在积极寻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即使在现实中碰到种种难关,但皆能坚持下去,成为新时代女性。马奇的妻子是一位颇有威望的女性,她的生活自律而活跃,最终她和自己的几位女儿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部小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女性地位不受重视的当时,该小说的创作将解放女性作为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具有独特的形式。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优秀女性的定位就是贤妻良母,这种传统思想阻碍了女性的发展。所以,作者写下这部小说,希望借此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该部小说的创作形式比较独特,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有一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各自的主见,不为生活的困难所屈服。这是一部以家庭日记作为基本表达形式的作品,讲述马奇夫人及四个女儿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小说将马奇一家的生活日记作为主要线索,逐步铺展开来,记载了每个人的不同经历,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得呼之欲出。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当时属于文学领域的创新形式,可以说是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先河。该写作形式具有贴近生活的优点,能够更为深入地表达出文中的主题思想。

3、具有现实意义。男女平等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这种矛盾就开始凸显,乃至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之后,为了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少有关解放女性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现,而《小妇人》就是其中之一。该部作品较为深刻的体现了解放女性思想的需求,点醒了许多处于困惑中的传统女性。小说中的四姐妹都经受了情感的纠葛,在这之中又表现出了独立和坚强。这对于当时禁锢女性思想的社会背景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该部小说的写作特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4、女性多于男性。小说中重点讲述的是马奇夫人及其四个女儿的故事,对于女性的描写明显多过对男性的描写。男性形象主要有马奇先生和劳伦斯等,但是出现的频率都比较低。即便有男性形象出现,也是为了对女性形象进行烘托。比如马奇先生病重时,是他的妻子对他悉心照顾,才慢慢恢复了健康。劳伦斯先生由于痛失爱女而受了严重打击,是在贝思的关心下他才逐渐走了出来。由此可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描写并不高大,着重突出的是女性的乐观和坚强。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们也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也是该部作品的写作特点之一。

三、结束语

《小妇人》是一部倡导女权的作品,其通过讲述马奇夫人与四位女儿的故事,表达了女性的乐观和坚强,呼吁女性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发扬自己的个性。小说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将解放女性作为目的,具有独特的创作形式,现实意义浓厚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其能够唤醒女性的潜在思想,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外国文学教学论文 篇6

外国文学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外国文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知外国文化。

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考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成熟。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文以《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命运起伏为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远大前程》;皮普;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多种价值观共存。

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点。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但网络和各种媒体中不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报到,如国家观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学习上急功近利,

部分大学生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其中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各类选美选秀,功利型婚恋观念严重,傍大款,充当外围女等。

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加上对某些贪腐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许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把金钱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抑或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各门学科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人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实践机会,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以下将以《远大前程》为例,分析皮普的价值观的变化及后果,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2皮普的价值观

1)童年的梦想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社会等级秩序分明,造成了穷人攀龙附凤的心态,皮普的姐姐和潘波趣舅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皮普自幼父母双亡,由处于社会底层的铁匠姐夫和姐姐乔氏夫妇带大。

若没有和罪犯马格维奇在墓地里相遇的经历,他的成长路线应该就是在姐夫的铁匠铺里当学徒,等成年之后再自立门户成为一名平凡的铁匠。

虽然在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想要摆脱下层人生活状况的远大梦想,时刻讥讽那些粗俗的下层人士,如伍赛先生、伍赛甫姑奶奶以及潘波趣舅舅,但他从未想过能做一个有钱的上等人。

可是当他踏入郝薇香小姐家的大宅,见到美丽高贵而又骄傲蛮横的艾斯黛拉后,淳朴善良的皮普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转变,他喜欢上艾斯黛拉,开始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羞耻,他不顾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百般羞辱和嘲笑,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和她的生活方式。

在打牌时,艾斯黛拉鄙夷地说:“你瞧这孩子!他把‘奈夫’叫做‘贾克’呢!瞧他的鞋有多笨重!……说我是个干粗活的、笨手笨脚的蠢孩子。

”【1】p.66-67出于对艾斯黛拉高贵、富足的生活羡慕和渴望,敏感而叛逆的皮普没有做出任何的反驳。

他竟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艾斯黛拉的价值判断,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以前我从来也没为这些(粗糙的手和蹩脚的皮鞋)烦恼过,现在却烦恼了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要是乔当年受到的教养高尚一些,我也就不会这般没有教养了”。

【1】p.68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其实表征了皮普‘做绅士’远大前程梦想的开始:他对自己低下的劳动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满,想要成为像艾斯黛拉那样的‘上等人’”。

【2】p.150随着与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接触的增多,对金钱的崇拜侵蚀着匹普的内心,上等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皮普,他更加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徒生活,幻想着郝薇香小姐能让自己飞黄腾达,整天郁郁寡欢,终于向毕蒂吐露了想做上等人的心声。

此时的皮普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也明白我是这样的出生,我要过这种平凡而清白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相反倒是很值得自尊,引为幸福……突然之间又痰迷心窍,记起了在郝薇香小姐家里的光景,于是我的神智顿时像中了一颗毁灭性的飞弹,给搅得心烦意乱。

”【1】p.164-167这种矛盾的价值观为皮普后来连下等人都不如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匹普式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

悲剧的导火线是整个社会对道德判断标准似乎总是对物质的力量控制,道德判断标准要求自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上帝的忠诚上,更要求在实际社会中得到认可。

”【3】p.314而社会地位、金钱是最为直接的认证方式。

2)梦想实现

在皮普对过上“上等人”生活的梦想满怀憧憬之时,上帝眷顾了他,伦敦律师贾格斯的出现让皮普的生活出现了重大转机,一扇通向“上等人”生活的大门向他开启了。

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头换面,定制了很多华丽的服装,并与自己熟识的人保持距离,觉得抚养自己长大的乔在读书写字和礼貌规矩方面很欠缺。

怀揣梦想走向了繁华都市伦敦,皮普开启了其远大前程中的第一步。

伦敦奢华的生活让皮普逐渐散失了正确的价值观而终日沉迷于“提升自我形象,他尽量将自己包装成绅士,如改换衣食样式、模仿措辞用语、注重举止仪态、雇佣仆人、拜师提升学识”【2】p.151,良好的教育没有使他内心善良本性得到升华,反而使他在“上等人”奢华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他变成了他曾经痛恨的那种冷漠而高傲的人。

得知乔要到伦敦,他就开始不快,“非但不快意,还相当心烦,感到有些羞愧”【1】p.241更为过分的是乔来探望他时他不但不热情地招待他,还因为乔拘谨、局促、手足无措的'行为而羞愧懊恼,认为很丢他的脸。

事后,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其实都是我的错;我如果对乔随和些,乔也会对我随和些。

可惜我不识好歹,又不知体谅因此迷住了心窍,反而对他不耐烦,对他发脾气……”【1】p.247他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没有改正,他能特意回到家乡看望郝薇香小姐,妄想她会把艾斯黛拉嫁给自己,但却为自己编好种种理由和借口不回去看他那卧病在床的姐姐和抚养自己的乔。

皮普获得财富资助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在社会金钱崇拜风气熏陶下他已经失去发达前的纯真和善良,整天浑浑噩噩,毫无事业心与进取精神,蜕变成一个自私冷酷、爱慕虚荣的伪君子。

3)远大前程的破灭

好运并非时刻存在。

匹普二十三岁那年,得知了自己的恩人不是郝薇香,而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时,他才知道到自己能飞黄腾达原来是拜一个社会地位远比自己低的逃犯所赐,他觉得他的一辈子算是完了。

他明白了郝薇香小姐只不过把当他当作一枚棋子,利用他来刺激她那些贪婪的亲戚,让他充当训练艾斯黛拉折磨男人的道具。

所有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心爱的艾斯黛拉嫁给了他人,皮普的远大前程彻底断送了!然而当他落魄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还是自己曾经看不起的乔,然而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乔那里去了,再也回不到毕蒂那里去了,原因很简单:我自己知道干了丑事,对不起他们,即使拿得出什么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觉得没脸。

”【1】p.364最终他负债累累,身心俱疲,病倒了。

他的远大前程在真正的恩主病逝之后终于完全破灭,他不名一文,只得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活。

3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启示

皮普以物质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的价值观令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丧失了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前程破灭,沦落到社会的底层。

皮普之所以结局悲惨,这和他缺乏正确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乔和毕蒂是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但是他们对皮普的影响不敌社会大环境的作用。

“萧伯纳对皮普的财富观嗤之以鼻,将他称作趋炎附势的‘寄生虫’(parasite),认为他欣然接受神秘恩主的资助去伦敦过起绅士生活的做法属于不劳而获。

”【4】p.49皮普的命运启示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该具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应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还应该具有精神追求;更不应该想着有“恩主”的出现,让自己一夜暴富过上“上等人”生活的幻想,自己的命运靠自己掌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幸福才可以让人心安理得。

4结语

当今飞速发展的物质文化逐渐侵占了人们的精神领土,很多人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评判成功的标准。

“在现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就变得更为重要。

文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课程。

”【5】p.40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令人新奇的异域色彩、极强的文学感染力,具有有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情怀,又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通识内容,对学生心智成长的培养具有独特的魅力。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与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远大前程[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陈礼珍,李思兰。文化、资产与社会流动:《远大前程》财富观再批判[J].外国文学研究,(1).

[3]王培培。匹普命运的现代价值———试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命运[J].科技信息,(7).

[4]Shaw,bleEstellaandPipasFunctionofClassSnobbery[M].CharlesDickens’sGreatExpectations.Ed.HaroldBloom.Philad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

[5]童燕萍。经典文学教学和我们的教学目标[J].郑体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论认知诗学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

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

引言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

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

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

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

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

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

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

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

外国文学新颖论文题目 篇7

论文题目是吸引读者阅读你论文的重要步骤,你的选题一定要新颖,才有用。下面整理了些外国文学新颖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帮助~

外国文学新颖论文题目

1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俄狄浦斯与自我认识

5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 中西文学中怨妇形象比较

7 从古希腊到

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8《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9 试论基督教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10 但丁与基督教文化

11 哥特式小说与中国古代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12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3《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4《堂吉诃德》元小说特征

15《巨人传》的狂欢化特特征

16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7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8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9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20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21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22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23 莎士比亚的喜剧与莫里哀的喜剧艺术比较

24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5《伪君子》的喜剧艺术技巧

26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27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8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29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30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31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32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3《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34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35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36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37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38 于连与高加林(路遥《人生》)比较

39于连与拉斯蒂涅比较

40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文化意蕴

41论《包法利夫人》

外国文学论文 篇8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小妇人》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写作目的、创作形式、现实意义以及内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小妇人》中的写作特征。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外国文学;《小妇人》;写作特征

《小妇人》是外国文学的代表之一,对于我国文学创作而言也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学史的进步和发展。小说通过讲述几位女性的生活故事,表达了期待女性独立的愿望,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小妇人》主要内容介绍

该部作品的故事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有位马奇先生住在新英格兰小镇上,后来赶到战场成为了随军牧师。他家中有四个女儿,还有一位妻子。当他去了战场以后,妻女都过得十分艰苦,但她们都有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她们乐于助人,经常帮助邻居赫梅尔一家。虽然作为女性的她们,也有着爱美之心,渴望能够过上优渥的生活,可以天天穿美丽的服装,吃好吃的食物。在这样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她们对将来充满了幻想,不管现实如何残酷,她们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面对命运的种种挑战。小说的前半部分写了马奇一家在战争时期的家庭生活情况,后半部分则讲述了当马奇赶去战场之后他的妻女追求幸福生活的经历。大女儿叫做梅格,她天生爱打扮,对爱情有着浓厚的期望。二女儿叫做乔,性格独立,文笔很好。三女儿叫做贝思,是一位听话的乖乖女,十分讨人喜欢。小女儿叫艾美,非常喜欢画画。小说讲述了这四位女儿逐步成长的故事,也描写了她们追逐幸福的过程。其突出表达了人的尊严以及自强自立的个性,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喜爱。

二、《小妇人》的写作特征

1、将解放女性作为目的。这部小说的写作背景是美国夫权统治时期,那时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基本都是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全部。这样的传统思想禁锢了女性的个性发展,也阻碍了女性的精神成长。作者意识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这一问题,所以决定创作这部作品,希望可以促使女性得到解放,让其发挥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小说中塑造了几个追求梦想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并且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四姐妹虽然在艰苦的生活中挣扎,但都在积极寻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即使在现实中碰到种种难关,但皆能坚持下去,成为新时代女性。马奇的妻子是一位颇有威望的女性,她的生活自律而活跃,最终她和自己的几位女儿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部小说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女性地位不受重视的当时,该小说的创作将解放女性作为目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具有独特的形式。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优秀女性的定位就是贤妻良母,这种传统思想阻碍了女性的发展。所以,作者写下这部小说,希望借此唤醒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该部小说的创作形式比较独特,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有一个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各自的主见,不为生活的困难所屈服。这是一部以家庭日记作为基本表达形式的作品,讲述马奇夫人及四个女儿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小说将马奇一家的生活日记作为主要线索,逐步铺展开来,记载了每个人的不同经历,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得呼之欲出。这样的创作形式在当时属于文学领域的创新形式,可以说是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先河。该写作形式具有贴近生活的优点,能够更为深入地表达出文中的主题思想。

3、具有现实意义。男女平等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这种矛盾就开始凸显,乃至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之后,为了提高女性的地位,不少有关解放女性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现,而《小妇人》就是其中之一。该部作品较为深刻的体现了解放女性思想的需求,点醒了许多处于困惑中的传统女性。小说中的四姐妹都经受了情感的纠葛,在这之中又表现出了独立和坚强。这对于当时禁锢女性思想的社会背景而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该部小说的写作特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4、女性多于男性。小说中重点讲述的是马奇夫人及其四个女儿的故事,对于女性的描写明显多过对男性的描写。男性形象主要有马奇先生和劳伦斯等,但是出现的频率都比较低。即便有男性形象出现,也是为了对女性形象进行烘托。比如马奇先生病重时,是他的妻子对他悉心照顾,才慢慢恢复了健康。劳伦斯先生由于痛失爱女而受了严重打击,是在贝思的关心下他才逐渐走了出来。由此可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描写并不高大,着重突出的是女性的乐观和坚强。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她们也积极乐观地面对。这也是该部作品的写作特点之一。

三、结束语

《小妇人》是一部倡导女权的作品,其通过讲述马奇夫人与四位女儿的故事,表达了女性的乐观和坚强,呼吁女性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发扬自己的个性。小说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将解放女性作为目的,具有独特的创作形式,现实意义浓厚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其能够唤醒女性的潜在思想,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