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现代教育管理论文【最新5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财务管理;本科教育
一、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0多年来,我国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与其它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现代教育理论,采用现代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在规模数量、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并不满意。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
财务管理学专业从独立出来开始。其教育目标始终没有被明确地界定过。甚至于那些致力于财务管理学教育的教师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宗旨、目标、前景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虽然也有学者对财务管理学专业教育目标下过定义,如汪平的“致力于财务理念和理财技术的训I练,以培养专门化的、高素质的理财人员为直接目标”,“本科阶段财务管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一流的CFO”。但这一目标定位具有明显的理性主义色彩,教育目标单一,过分强调培养“完人”,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和学生批判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二)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经过10多年的努力,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四种类型:一是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是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课打基础的;三是专业课,是集中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点的中心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和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四是跨专业、跨学科课程,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立的,多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以利于学生在专业化基础上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构建目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模式的缺陷;二是具体内容不完善。
1 从总体模式上看。这种课程体系安排的基本特点是:财务管理课程定位于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案等显性文本,追求的是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忽视课程的生成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程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分类设置,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理论叙述的详尽性、思想观点的统一性、结构体系的严密性和教材编写的规范性,它是一种凝固的、静态的课程,与教育创新和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怀疑精神的要求不相适应。
2 从具体内容上看,上述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存在不完善性问题。在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已走过百年历史,财务管理的课程水平较高,形成了由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理财学等学科门类构成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即便这样,西方理财学原理的内容也相对较弱,特别是它过分注重财务管理的技巧性、忽视人文性的特点很明显。在国内,目前学术界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争议较大,以专业核心课的安排及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按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二是按财务管理环节安排;三是按财务管理的主体安排;四是按财务管理的知识层次安排。争议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结论,而且教学实践中矛盾突出,如内容重复、遗漏、老化等。
(三)教学过程的封闭性
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财务管理教师的中心任务,教师把学生作为某一抽象的群体来认识,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依据逻辑顺序,分解一系列问题和习题。为了教学的顺畅进行,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具体教学进度、课堂讲授内容及具体环节作出精密、细心的安排。上课只是努力实旋教案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学预案。课堂只是教师预案的回放与展示。这种“录像式”的封闭式教学过程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的开发。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我国财务管理的教学在方法上承袭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典式;二是讲座式:三是推导式;四是科普式。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只重视具体理财技术的传授,而对具体的技术方法外的人文社会知识关注不够。财务管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财务思想、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不够重视,只大量地讲授财务的计算,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网络导向法、试验教学法等符合财务管理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教学手段方面,以黑板、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仍占主导地位,教学课件往往被作为板书的替代物,对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远远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要求。
(五)教学效果评价的片面性
目前,财务管理教学效果评价仍然是以理论为主、笔试为主,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主。“标准化测试”盛行,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财务管理实践的开放性、多元性、不确定性,不能为学生的创造性的、不同的见解留下空间。
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植于现代教育理论下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是其主要根源。支撑现代教育的思想支柱是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认为人有一个普遍的本质,因而主张用统一的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在这一理念下建构的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表现为:
(一)理性的预设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基于理性主义,主张教师充当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在理性、集体、制度、秩序的原则下,预设理性的教育目标,并在目标的导向下,把严密组织好的、有顺序的、带有结论性的材料提供给学生。于是在教育实践中便有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评价方案,这种预设有助于缩短学生掌握间接知识的时间。但是,它忽视了学习的动态生成性。
(二)封闭的教学过程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论述了课程实施的四个步骤:教学目标的预定;教育经验的选择;教育经验的组织;教育目标结果的评价。这种现代教育观认为:目标必须预先确定,而且一旦确立就无法更改。其它三个步骤都是围绕目标是否实现而进行的,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孤立的可循环的系统。
(三)单向的输出过程
现代教育观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
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习的榜样,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学生是旁观者,是预定真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容器,处于受控制、被支配的地位。
(四)工厂化的制造过程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一些人把用来提高工厂生产力的模式――科学管理模式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以效率、标准化为基础,他们认为,如果工人包括教师能够按令行事,那么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制造更多的产品。正如丘伯利在《公立学校管理》中所说:“学校是将原材料制成产品以满足生活中各种需要的工厂”。通过这种方式,作为原材料的青年,便被磨制成没有个性,但标准化了的产品。
三、后现代教育理论视角下的财务管理本科教育
在国外,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肯定的影响和贡献。
后现代主义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将后现代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如利奥塔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集中陈述了知识价值的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此种形式只占少数;二是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引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此种形式占多数。相比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著作,有关后现代主义教育的著述并不算多,真正产生影响的则更少,主要有:斯拉特瑞著《后现代时期的课程编制》;罗宾・厄休与里查德・爱德华兹编《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威廉姆・多尔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皮纳著《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主义者》等。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及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学者的理论立场和观点各异,所论述或涉及的教育问题也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教育目的,有的侧重于教育制度,有的侧重于教育研究方法,有的侧重于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有的则侧重于学校课程等等。不过后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一般均对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利奥塔尔和罗蒂对后现代知识论的观点是突出代表。
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国外已经成为相对完善的体系。尽管如此,笔者还没有发现将后现代教育理论直接用于财务管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事例。
后现代教育理论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倡导多元化和差异性、提倡交流与合作、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的教育主张,对于克服现代教育理论的固有缺陷是有益的。特别是后现代教育观的主张与财务管理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的融合性,为我们研究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理论和进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视角。
(一)批判科学主义,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以人文视角理解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真正使命
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有助于我们摆脱单纯的“技术”视角,而从“技术”视角和“人文”视角思考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真正使命,思考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流的CFO,还是培育人格、关注人生、关注人生意义的实现。
(二)否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采取“复杂思维”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二元对立思维的消解,有助于我们将财务管理实践的复杂性、多层面性、不确定性特征纳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并对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进行复杂的、有机的建构。
(三)质疑理性主义,有助于我们在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过程中重视人的“全面性”
从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解构中,我们应该置换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的视野,一方面,关注生活与教育的密切联系,不能将教育仅仅视为一种传授理性知识、发展理性能力的活动,而应将教育视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全面性,使人成为一个既有理智又有丰富情感的健全人,而不是标准化了的“理财工具”。
(四)消解权威话语,有助于财务管理课程和教学的建构
在后现代教育理论看来,权威背后是三大主义:一是基础主义,真理是一切知识之为知识的基础,是全部学科围绕的中心及思想统一的标志;二是表象主义,其实质是主张以理性的、知识的和理论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从而将科学、理性等推上了优先地位;三是普遍主义,其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权威话语的解构,启示我们应该消除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的权威话语的影响,建构多元化、差异化、开放化、平等化、本土化、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和教学体系。
由此,笔者认为,从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研究财务管理本科教育理论和进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既有实践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权力是教育管理的基石,在政府中心治理模式中教育管理权力几乎被政府垄断。正是认识到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权限统得过死,我国自1985年开始推行“简政放权”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管理权力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重构与改组。随着权力重心向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下移,教育管理权和学校办学权配置的合理性得到提升,较大程度地理顺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经历了30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除了管理权和办学权,关键还有一个评价权的问题。因此,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以完善教育公共治理。至此,教育管办评分离问题被明确化,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又对其给予了进一步的强调与确认。从根本上看,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关键,就是要在现代教育治理框架下重新划分教育管理权力的结构并在其基础上合理重组。现代教育治理理念以公民社会理念为核心,倡导人本型、责任型和服务型政府以及公民社会的平等、参与和互惠精神,因而在现代教育治理理念下,教育管理权力就是为了实现多元权力主体的参与合作,保障教育活动能最大化地实现教育功能而合法实施的一种支配或控制力量。现代教育治理中政府、学校和社会都可以成为教育管理权力的主体,但三者在教育的供给、生产和监督活动中承担的主要角色是不同的,因而各自拥有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性质、作用和关系上也就不尽相同。
(一)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是行政性的,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是基于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能产生的,是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支配力。教育管理职能是政府管理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职能,教育管理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政府教育管理权力的实施。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是行政性的,它具有法律性、不可放弃性、优先性、强制性和效率性的特点。自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宪法就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具有对文化教育事业进行管理的职权和职责,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自然具有法律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各类学校,其权限大小应由法律加以确认,不能超出法律授权范围越权行使。并且,政府也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教育管理权力,不能滥用权力。当然,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政府也不能不作为,即政府必须实施对教育进行管理的权力,否则就是渎职,所以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具有不可放弃性。另外,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是国家介入公共教育事业的体现。国家往往通过设立教育行政机构进行教育事务管理,借助国家强制力实现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保障[7]。因此,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拥有一般行政权力所特有的优先性和强制性。换言之,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执行过程中,不需要征得管理相对人的同意便可单方行使自己的意志,因为他们之间不是平等的民事关系而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如果中途遇到阻碍,政府可以运用强力手段或借助司法来保证权力效力的实现。教育管理权力还具有效率性的特征。追求效率是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管理权力服务于组织效率的追求。由于政府机构具有典型的科层制特点,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也就具有了效率性的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教育管理活动中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中央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进行宏观的规划、监督和调控,地方政府通过执行教育管理权力进行协调统筹、管理各级各类学校。
(二)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我国是准行政性的,具有微观的调节作用。
学校是通过法律法规授权的特殊行政主体,与行政性的政府教育管理权相比,学校的教育管理权是准行政性的。一方面,学校是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学校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的行政职权时具有和国家行政机关相同的法律地位。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学校可以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管理相对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但另一方面,学校又与作为机关法人的行政机关不同,学校具有的是法律法规授权的特殊行政主体地位,学校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能而非一般行政职能。也就是说,学校只有在行使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职能时才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非授权范围内学校只是一般的民事主体,其享有的只是民事权利,承担的是民事责任。学校行使的特定行政职能范围是狭窄有限的,它仅限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具体职能或具体事项。并且,学校与校内师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并非完全行政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学校是育人机构,其教育管理权力的行使必须以尊重师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所以,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力与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性质上是存在差别的,它具有的只是准行政性的权力。当然,学校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并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它与其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之间是一种合作分工的关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学校自主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力是学校在内部管理上享有的一种自由裁量权。政府应尊重学校的这种自,保障学校对教育活动的决策权、指挥权、组织权和协调权,真正落实学校在人事、财务和课程教学上的支配权。实际上,教育管理权力在政府与学校之间的配置是教育体制内部的分权,它是依据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内部调节。所以,学校这种准行政性的教育管理权力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的是微观调节作用。
(三)社会的教育管理权力是市场性的,具有监督与中介作用。
社会的教育管理权力是政府面向社会进行的体制外分权,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质量的客观评价和监督作用、最大化地实现教育的功能及其效益。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权力配置已不适应我国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以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权力配置应该愈来愈分散化。教育管理权的配置既要符合政治发展需求,也应该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与专业分工基础之上。教育活动在供给、生产和监督上的分离,必然要求教育管理权力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进行合理的划分,以确保三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政府的教育管理权力主要保证政府是公共教育事业的最大供给者,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力保障学校教育生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社会的教育管理权力则主要发挥监督与中介作用。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社会中介组织是减少学校与政府之间冲突摩擦、降低两者之间交易成本和保障教育效率与公平的有力协调者。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教育中介组织,主要运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涉入教育评估、教育拨款、教育咨询以及资格考核等领域。例如,教育评估中西方很多国家都采取项目委托模式,该模式能充分调动各方广泛参与,其形式也很灵活,能有效地保证教育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治理离不开市场机制的运作,社会的教育管理权力不同于政府和学校的行政或准行政性质,是具有市场性的能起监督与中介作用的权力。
二、现代教育治理下教育管理权力的重构原则
(一)权责明确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责任的权力,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承担责任,权责明确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原则。教育管理权力的分配有纵向和横向。从静态的观点来看,纵向上的教育管理权力分配必须注意权力的层级性,使得各级政府都知道自己管理的权限和职责,不能越位以避免造成权力和责任的混乱;横向上的教育管理权力分配主要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要明确各自的权力性质和作用对象,避免权力的缺位或权力的滥用。权责不清,最容易出现权力的缺位和越位。总之,权责明确要求理清政府、学校和社会间的权力关系,政府必须从过去的“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从“全能主义”转向“有限主义”。在教育管理权力上,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行政职能,学校和社会则应在微观调控和监督评价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扮演其应有的角色。
(二)权责非线性转移
权责非线性转移是动态灵活处理教育管理权力的得失关系以及权责转移关系的指导性原则。美、德、英、法、澳、日等六国在处理政校关系时都曾遵循权责非线性转移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权力得与失的关系并非是“政失即校得”或“校失即政得”的直线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权责转移关系并非“责随权走”或“权随责走”的线性关联关系。例如,英国政府在直接拨款学校、信托学校、自由学校等改革计划中下放的经费权或其他决策权并非给予校方,而是交给由家长和校外人士为主体的学校董事会,即并非“政失即校得”的权力得失关系。在学校的课程教学决定权收归中央后,学校和教师并未因此摆脱相应的责任,反而在课程教学中要接受更严格的标准,即并非“责随权走”的权责转移关系。实质上,权责非线性转移原则就是要打破一种线性对应的权力关系观,一方面权力的得失并非是线性对应的,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间的权力分配意味着“得”与“失”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因素,即得权者并不一定和失权者线性对应,反之亦然。如政府“失去”的权力并非直接下放给学校,而是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介入代为监管或执行。另一方面,权责转移关系并非是线性对应的,权力的转移并非意味着责任的去除。例如,政府向学校和社会分享教育管理权力,但却不能转移其作为公共教育主要供给者的责任。
(三)分权立法
教育管理权力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理重构离不开法律保障,也就是说,他们行使的教育管理权力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及其适用范围。要有法可依,才能做到有法必依。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管理权力性质是不同的,适用的法律关系也不同,但目前三者的法律依据和使用范围仍存有较大的不明确性,这就给重构教育管理权力造成巨大障碍。有学者指出,在政府和学校分权的规定方式上,我国法律主要规定了学校自的适用范围,而对政府的这部分权力不作明确规定。于是,在实践中往往将学校自以外的剩余权力默认为政府权力。由于我国学校本身缺乏自治传统,并且政府历来有较强的干预惯力,再加上立法本身对学校的自也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种赋权立法方式造成了立法上的不明确,其结果必然是政府和学校关系模糊。以德国为代表的分权立法是对不同的权力在法律上给予明确规定,这是适合我国权力分配的立法方式。教育管理权力的重构以合法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分权立法既是适合我国目前教育管理权力分配的立法方式,也是在教育管理权力重构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教育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政府、学校和社会教育管理权力的范围以及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协作才能实现的事务范围。只有立法明确,才能保障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教育管理权力分配的合法性及其重构的合理性。
(四)权力的多元制衡
为了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协商和合作,教育管理权力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理配置必须保障三者之间权力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制衡。只有权力的相互依赖才能实现权力的互相制衡,而权力的互相制衡正是为了保障权力主体间的互惠关系,进而激发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积极性,体现现代教育治理的理念,满足现代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政府主导的教育治理中,政府是学校和社会的权力中心,政府与其学校、社会之间权力关系主要是指挥命令的支配关系。市场主导的教育治理中,学校、社会的权力在没有限制的市场营利驱使下必然破坏教育的公益性。因此,在现代教育治理中,教育管理权力的配置既要是多元的,避免单一主体的垄断和支配,也要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权力的相互依赖与互相制衡关系,以此保障教育供给、生产和监督的分离,避免权力的膨胀或失衡危及教育的效率及公平。
(五)权力重心适度下移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管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使整个教育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一直到教育资源的使用过程全部实现了民主化、大众化和社会化,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我国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中,管理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
发展。
1.理论研究滞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信息时代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即使在发达国家,它也还处于探索、发展时期,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研究开展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的取向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构建、多种媒体建设、教学计划改革等方面,对管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管理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因缺乏理论指导而进展相对迟缓。
2.内动力不足。现代远程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的构建都围绕着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需要这个中心。因此,相对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从主导、辅助、管理、研究角度的设计、策划来说,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管理服务需求,是模式构建、完善的重要参照依据和必不可少的内动力。
3.组织管理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组织管理平台是远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基础性工作,优良的管理环境是管理模式通过稳定运行而得以构建的保证。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组织管理平台基本构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规章制度系统,虽然己得到初步建设,但还远未完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力量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支持的延伸、搜盖、使用和效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4.远程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着远程教育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容量。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直接影响着远程教育被认可程度及教学效果。如今我国网上的资源数量不足,且各校制作的教学系统工具属性不规范、接口和通信机制不统一,很难兼容,教学资源也无法共享。当前,急需国家制定并出台有关的技术标准。
5.学生缺乏网上学习技能。目前,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却需要学习者具有熟练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自我监控的能力,借助网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能力等这些特殊的网上学习技能,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垦待提高。
二、解决远程教育管理理问题的对策
1.关于理论研究滞后问题,除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外,还应将实践第一线的广大管理人员、教师、技术人员作为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进行发动和培训,使远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质量尽快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实践探索的有序、有效开展。
2.关于内动力不足、组织管理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机构在育人模式框架构建上的人员培训的力度,加快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和管理规章制度系统配套完善的速度,不断优化管理环境,支持和促进管理模式的构建、运行和完善。
3.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富有特色的远程教育队伍。一方面,要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强化聘后考核,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多劳多酬、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促使远程教育从业人员树立起以信息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4.建立有效机制,开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目前,参与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和技术人员还只是学校教师和技术人员的一小部分,各普通高校、各试点高校均有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迅速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运营机制,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积极鼓励校际间的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充实我国的远程教育资源。
三、结束语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不能盲目推崇、一哄而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合理定位,强化改革,要注重对远程高等教育的管理过程、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还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主动出击,积极拓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盛。试论我国的远程教育[J].山西教育,2005,(6).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年全县教育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一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教育系统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科教兴威”战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教育发展。20*年,中央下达我县专项危改资金267.14万元、农村初中校舍建设改造工程专项资金826万元,全县共排危3447平方米,修建学生宿舍、食堂7700平方米。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600万元资金,进行校舍改造的基础上,出资为一中新校区建设征地280亩。积极争取香港苗圃行动支持,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教师队伍管理逐步规范。开展在编在岗教师清理,掌握全县教师工作动态。严格选聘教师,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和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工作作风明显好转。采取措施,整顿考试秩序,考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师的责任心也明显增加。
三是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管理为第一要务,狠抓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0*年,全县初中、高中教育成绩稳步上升,中考考生优良率居全市第一,高考上线1314人,上线率达62.2%。县一中在全省中学生物理奥赛中再创佳绩,我县中学生在全市“迎奥运”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县一中申报省一级三等完中通过市级验收,县一幼晋级为省一级三等示范幼儿园。
四是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教育收费。实行教育收费审批、公示制度,实行教育收费校长负责制和承诺制,确保依法收费,公开收费。开展教育经费执行情况检查,对全县32所中小学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接受市审计局的义务教育经费审计和市教育局组织的收费交叉检查。查处了8所学校违规收费,清退所有违规收取费用,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
五是“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截至20*年秋季学期,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95529名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并免除学杂费,对23397名贫困寄宿制学生发放了生活补助,义务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在校学生达68651人,入学率为99.42%,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巩固率为99.56%;初中在校学生达26878人,毛入学率为102.41%,巩固率为98.38%。加强扫盲巩固提高工作,完成200人的脱盲巩固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全社会给予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各位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同行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很薄弱。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还有“瓶颈”制约,职业教育还需进一步发展。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教育教学管理仍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大,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同时,受金融危机和复杂经济形势的影响,教育发展还将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农民群众增收幅度减缓,教育投入和消费受到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量大面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压力加大。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不断巩固成果和解决问题中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力度。今年,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扩内需、增投资、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省、市也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科教兴威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抓好幼儿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围绕以上目标任务,重点抓实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实学校常规管理。管理是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项事业永葆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抓实学校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措施。当前,少数学校存在着管理松懈、纪律松弛、教学质量低下、工作秩序混乱等现象,严重影响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县教育局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把今年确定为教育管理年,希望各中学、中心校从严格管理制度和健全责任制入手,在学校管理制度化、教学工作目标化、常规工作规范化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强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今年全市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现场会将在我县召开,这是对我县教育管理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促进。各学校要以此次现场会的召开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抓实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校园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结合结合学校实际,逐项分解细化,逐条抓好落实,做到在管理上有特点,工作上有亮点,质量上有提高,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在此重点强调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各幼儿园要加强规范管理,让其更好地服务社会。要做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工作。要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在省教育督导团的工作通报中,我县两基巩固提高的几项指标位于全省后列,例如:全省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10个县中,我县仅有2.92平方米,列倒数第三;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不到6平方米的11个县中,我县仅有4.15平方米,列倒数第一;小学生均图书不足6册的7个县中,我县仅有2.95册,列倒数第一;初中生均图书不到10册的44个县中,我县仅有4.86册,列倒数第五;小学师生比不到1:24的14个县中,我县以1:29.23列第二;初中师生比不到1:19的21个县中,我县以1:28.34高居第一。这些指标通报给大家,是希望大家了解我县的教育工作在全省的情况,找准差距,迎头赶上。当然,有些指标是一时解决不了的,但有的问题是只要我们重视了就能解决的,比如生均图书这个指标,该投入的,就必须投入。去年在我们县召开了全市学校“两室”建设现场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县是个较好的机会,我们要借此契机促进这些建设的发展,不要其他县一上去,我们县就掉队了。
二是抓实教师队伍建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本身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县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做好教师招聘工作,切实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搞好在职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增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国务院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县教育局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上级要求把这项惠及广大教师的好事办好。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要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积极完善校长责任制和校长培训方式,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是抓实减负提质工作。近期,省、市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减负提质”工作,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和我县签订了《2009年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必须认真做好减负的宣传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减负的内容,积极支持减负工作,并使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参与监督。通过宣传,使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自觉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作为本职工作,管好自己,搞好服务,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但是,要强调的是,要防止和克服减负就是撒手不管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做法。减负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降低教学质量。我县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等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在有的地方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一些学校就不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要保证每学期20周的教学时间;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减负。减负工作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培养、挖掘学生特长,并为学生展示特长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各学校要广泛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为主题的“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热爱生活的体验能力和关注生命的感受能力。要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把弘扬民族精神、开展诚信教育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县情和历史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历史、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四是抓实学校安全工作。学校安全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全县各学校要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要加大学校安全教育力度,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要强化学校安全隐患整治,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公安、交通、消防、卫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重点做好学校治安防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努力营造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同时,要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师生安全。学校安全工作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每学期都要讲安全,关键是要强化落实,责任到人。
五是抓实教育公用经费管理。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要严格落实教育收费和教辅材料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严禁乱收费行为的发生,决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今年,市政府纠风工作的一个检点就是落实农村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及免费提供教科书,请大家务必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县教育主管部门及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大对各学校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监督举报制度,设置举报电话,违反国家相关规定乱收费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涉及教育乱收费的案件,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不但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规范合理地使用教育公用经费,今年公用经费补助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小学300元,教育局要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各学校要继续坚持实行“校财、局管、校用”的管理模式,提高教育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去年组织过一次财务人员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后要组织更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新上任的校长们,更要加强学习,尽快掌握经济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规范合理使用公用经费。县审计局和教育局内审室要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探索有计划地开展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今年,从国家到我们县,都是经济形势较为困难的一年,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各学校也要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管好用好每一笔经费。
六是抓实建设项目监管。目前,全县还有近7万平米的危房,危房率高。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在实施农村初中建设工程、新一轮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基础上,用3年时间全面排除现有中小学危房。并且提出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做到小学向村所在地集中、中学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三个集中”,科学、合理布局校点,力争3年内逐步消除一师一校。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建设项目较多,主要涉及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一中新校区建设等工程,县教育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项目规划、施工监管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严禁套取、滞留、挪用项目资金,严格按标准建设,高度重视学校建设的工程质量,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教育发展,百年大计。要实现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今年县委、县政府将把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把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多办实事,为学校多解难事,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县教育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分管领导要多过问、多研究教育工作,促进本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各学校负责人对教育工作负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团结本校领导班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a织保障。
二是落实工作职责。教育靠质量立业,学校靠质量立校,教师靠质量立身,这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财政、人事、发改、国土、建设、文体、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对教育工作继续予以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环境。同时,教育系统内部更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确保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县教育局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管理水平。学校校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牢固树立质量是教育工作生命线的意识,管理好、服务好教师,以身作则,当好表率,真抓实干,靠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带动班子抓好教学、抓好质量。
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但农村学校因地域、环境、资源等因素,还未完全实现教育现代化。鉴于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因而,农村学校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值得深入探索。
一、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目标偏颇,管理方法失范
政府和农村学校自身为了发展农村教育和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致使现行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形成了以成绩为重心的管理模式,反而忽略教育质量管理而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以升学率作为管理工作成败和学校质量优差的重要指标。一方面,班级有较好的升学率,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会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名利双收;另一方面,高升学率的农村学校不仅可以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嘉奖还能提升学校的美誉,进而提高在本地的名气和生源数量以及质量。因此,教师与其在“落后生”花大量的耐心和精力倒不如在“优等生”身上花些时间,且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和工作成果。此种评估教学工作的方法和管理模式致使教师只关注一小部分优生和潜力股而忽略了大部分的普通学生和一些差生。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者为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动力,把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班级,大部分称之为“实验班”,对这些班级和学生重点管理,从对教师的安排、待遇到学生座位排列、专门辅导、优先发言等都给予了特殊的设定。管理者以这些班级管理为中心,教师以这些班级的成绩为工作重心,导致教师一心教书育人的部分被极大的忽略,把学生的管理当作了成绩的管理,而学生一心提升学科成绩,同学之间竞争压力大关系不融洽,此种急于求成的管理方法往往会背道而驰,缺乏系统的管理观,使农村的教育脱离落后的怪圈也会难上加难。
2、农村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程度低
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探究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问题均显示了农村学校教师未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二、推进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1确立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思想,规范教育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现代化是管理上的一场革命,要进行管理革命,先要进行管理思想的革命,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首先,从农村地区实际出发,积极运用和创新能正确指导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思想。其次,在学校管理现代化中面对复杂的内外部事务,应树立权变管理的思想意识,这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特征所决定,也是学校管理者应对新兴教育技术冲击的客观要求。权变理论认为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能够随机应变,现实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优的管理论和方法,它注重在管理应关注不同的问题类型或条件,寻求不同的管理方法、模式或方案。最后,农村的发展瓶颈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缺乏,人才是这些改革措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是人才输出的重要源头,针对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状况,务实地改变教育管理策略,提升人才结构、质量和综合能力,这也是摘掉贫困帽,赢得攻坚脱贫战对农村学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规范教育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依法推行教育管理现代化即学校教育管理者运用教育法令、规章、制度、批示等对教育活动予以强有力的指导、调节和影响,保证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架构学校教育管理政策评估标准,确保政策的实施切合教育政策的目标,并作为管理行为的事实判断和价值说明,保障我国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加强农村学校对学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还要依法依规办事。
2.教研引领,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现代化
教研是普及农村教育现代化知识的良好平台。农村学校应积极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教研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F代化执教能力及创新意识,最关键的是能够深化农村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在农村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农村教育现代化深度发展,要依托教育教研,要增加有关教育现代化的课题。根据实际情况,传统教育与教育现代化的整合,则是当前农村教育教研的主要内容。对此,学校应将研究重点放在加强数字化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深度融合方面。具体情况如下: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支持性研究,将“数字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理念运用于学科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多元学习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提供了方法。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得到了优化;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校讯通,实现学校管理数字化、教师备课信息化与家校沟通便捷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教师进行教学和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校讯通服务系统用于家校沟通。将以上研究成果用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是全面深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农村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