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论文【精选8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德育答辩论文【精选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德育答辩论文 篇1

答辩会主持词一:毕业答辩会主持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大家辛苦了。经过四年课堂教学的洗礼、社会媒体实习单位的风雨检验,以及四处奔波找工作、谋生活的艰难艰辛,我们终于盼到了今天——毕业论文答辩。大家都知道,毕业论文撰写是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过了今天,就意味着你们的大学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请允许我代表新闻专业全体教师祝贺你们,祝贺你们羽翼丰满、学有所成!

同学们,在多次场合我强调过,咱们新闻专业建设方针是:尊重个性、尊重创造;自我挖潜,借风行船。四年来,你们亲身参与、见证了新闻专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省级新办专业a级达标,凝聚着我们师生共同的心血。优良的学风需要继承,未来的业绩需要你们开创!同学们,你们是继XX级之后最优秀的新闻梯队。今天,就是你们全面展示你们四年所学的一个平台。希望同学们在遵守规范的前提下,张扬个性,大胆发挥。

预祝同学们答辩顺利!

答辩会主持词二:

老师、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迎着温暖和煦的春风,怀着澎湃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育德育才,规划未来”20**年**班德育开题个人报告及主题PPT展示班会。

德育答辩是我校坚持“以智养德、以德养才、育德为首、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适应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的一项特色工作,历经7年实践,现已形成了由新生入学时的德育开题、三年级的德育中期检查和毕业时的德育答辩组成的完整的大学德育体系。

今天大家迎来了第一个环节——德育开题,在这里我们回味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对大学四年做出规划,理性认识自我并深度剖析自身优劣,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老师莅临指导,欢迎他们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我宣布20**年**班德育开题正式开始。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大家对自己大学的期望,一起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8个月的时光。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经从丹桂飘香的九月走到了灿烂缤纷的四月,相信大家对大学已经有了几多收获,几许思考,那么就让我们来展示一下我们的思想的落穗吧。不过也许大家还不知道,班会之前,几个班委同学不辞辛苦地给我们每一位家长通了电话,留下了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在这里,也提醒大家没事的时候多往家里打打电话,家人挺想你的,也挺关心你的。

下面我们将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展示,每个小组先集体表演一个节目,然后我们会随机播放一段家长给我们的大学寄语,再有请相应的同学做ppt展示。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他们的小品和ppt。

下面友情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第七组**,**,**,**,**。

短短的四个小时的展示,看得出有大家的思想的火花在闪烁,有理性的光芒在熠熠生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万丈踏上征途,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愿我们在大学里放飞梦想,走向成功!

下面让我们有请**老师为我们做班会总结。

下面我们将进行德育签名活动,请全体同学和指导老师在横幅上签名。

德育答辩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35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事,而数学学科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即几何与代数,讲究数形结合、类比论证等。人们认为,对于数学,

学生能做题,考试得高分就行了,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数学教学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更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这在《数学教学大纲》中就有体现,尤其是现在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设置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项,由此可见一斑。下面我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 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巧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新版九年级数学教材第三十章“二次函数”时,我提出问题:“以前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你还记得有哪些内容吗?”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同桌讨论,再进行补充。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学生完整地答出来以后,我紧接着提问:“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哪些内容?”举手的学生很多,我灵机一动说:“可以抢答。”赵倚贤同学回答问题一直很积极,上课状态很好,她第一个抢到,但没答全,这时,马志安同学马上起立补充,他俩是一个村子的,我利用了这一点,说:“肖杜李村的学生回答了,那马庄、曹庄、大河庄的学生呢?”这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这节课进行得相当顺利。

数学有高度的、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间的知识体系,要有一定的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二、 利用数学史进行德育教育

为完成知识传授,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某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发明者及发明过程。我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先要求学生按书上的图示操作,并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书籍中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记载: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周髀算经》第一章中,有商高关于勾股形问题与周公的谈话“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因此,也有人称勾股定理为商高定理。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利用“弦图”巧妙地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中国发明勾股定理的时间要比欧洲早几百年。同时告诉学生此图标曾作为奥林匹克数学大会其中一届的标志。这样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在教学“圆”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约在公元前480年,他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个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近千年。通过这些数学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使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三、 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有的章节后面有“读一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七年级数学教材“有理数”这一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是世界上认识和使用负数最早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九章算术》中就有了以卖出粮食的数目为正(可收钱)、买入粮食数目为负(要付钱),入仓为正、出仓为负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的正负数定义。而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章节后面的“读一读”中,又展示如下内容:《九章算术》中提出了加减法,则“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意思是:正负数的加法,异号相加绝对值相减,同号相加绝对值相加,零加正得正,零加负得负;正负数的减法,同号相减绝对值相减,异号相减绝对值相加,以零减正得负,以零减负得正。这与现在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是一样的。以古代记载为例,有据可查,很有说服力,这使得学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力争为祖国作贡献。

四、 利用班主任职务之便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答辩论文范文 篇3

1.浅谈高校毕业生德育教育

2.德育答辩在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的价值探索——以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为例

3.关于在本科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的思考

4.毕业生就业多元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初探

5.茂名卫生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德育调研分析与对策

6.将德育工作融入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去

7.从就业角度谈高校毕业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8.德育答辩: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

9.从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反观高校德育环境的社会化

10.实行“德育一票否决权”和对毕业生实行“三包”的效果分析

11.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

12.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导向 以“德育素质档案”为抓手 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色化发展

13.发挥德育功能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4.浅谈高校毕业生择业向市场机制转轨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15.将德育工作和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16.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作法——在毕业生中开展德育答辩工作

17.从苏医毕业生情况反馈看我院教学和德育工作成效及改进思路

18.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实现毕业生平稳过渡

19.当前高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与大学德育对策

20.高职高专院校德育教育的外延模式探讨

21.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2.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

23.渗透式法律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24.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三大德育答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5.落实中央精神 再创广州市学校德育工作新优势

26.以德育为重 育“四有”新人——茂名广播电视大学德育工作走出新路子

28.“德育教师专业化”的逻辑理路及其悖论

29.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校德育

30.德育视野中的道德信仰教育

31.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

3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

33.现代德育理念与高校德育创新

34.置疑“德育生活化”

35.德育目标应有的要求: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

36.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37.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38.德育研究主题嬗变30年轨迹扫描——教育学视野下的叙事研究

39.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40.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41.以人为本的德育本体论解读——兼论由“民本”思想影响的德育到“人本”德育的历史性发展

42.论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

43.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

44.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45.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

4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探索

47.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48.德育叙事之“阻隔”问题探究

49.我国青少年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50.对德育实效性的辩证和理性解析

51.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52.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与冯文全教授商榷

53.论西方主知型德育模式的问题及其理论修正——兼谈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54.建国五十年大学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5.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56.关于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视角:德育生活化

57.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挑战及其对策

58.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

59.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60.论德育的功能

61.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辅助功能

62.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基于河北省唐海县职教中心的实践

63.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

64.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5.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程序设计

66.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

67.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

68.“看的德育”:在场的缺席——一项普通初中教师德育观念的质性研究

69.论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0.论青少年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

71.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72.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73.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的历程及其思考

74.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75.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76.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77.德育理念研究综述

78.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德育内容的分析与启示

79.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80.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

81.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

82.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83.体验式教材:德育教材新样态

84.对“大德育体系”的思考

85.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

86.国外德育发展趋势及我们的立足点

87.德育环境论

88.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89.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启示

90.当代中国德育目标的解构和重建——基于传统德育理念的思考

91.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

92.在超越中适应: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由之路

93.聚焦“德育目标”

94.家庭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优化措施

95.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96.德育过程的文化解读

97.从知识德育走向生活德育

98.改革开放30年来德育目标的研究与反思

99.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

100.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101.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102.德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成因

103.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

10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105.制度: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杠杆

106.试论学科德育的问题与出路

107.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08.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体系——尤·布朗芬布伦纳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启示

109.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

110.生态德育:国外的发展走向与中国的未来趋势

111.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

112.德育生活化路径新探

113.功利主义: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归因诊治

114.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115.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116.论新时期高校隐性德育的强化

117.大学德育中的“学校人”与“社会人”——当代大学的德育目标辨析

118.学科德育:“渗透”“融入”还是“体现”

119.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

120.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育人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21.德育评价应超越量化取向

122.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职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

123.自由美丽人格的培育—蔡元培德育思想解读

124.试析我国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内在原因

125.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126.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

德育答辩论文范文 篇4

民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心理与行为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以往理论界对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偏少,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更少,因而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对于促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1]。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作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

[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

[3]程芳。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要求[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2).

德育答辩论文范文 篇5

远程教学毕业论文写作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流程:

1、选题: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高校制定并公布选题目录或选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经网络学院审批后确定学生选题并为学生指派论文指导教师。

2、论文写作:选题之后,论文写作过程开始,在这一阶段,首先,学生们要查阅大量文献,确定论文提纲或是撰写开题报告;然后完成初稿,二稿,最后确定终稿。

3、论文指导: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形式大致分为间接指导形式和直接指导形式两种:间接指导形式是指采用电话、QQ、电子邮件、专门的论文指导平台等媒介进行指导或是对学生进行书面指导;直接指导形式是指面对面对学生进行面授指导。

4、论文答辩:分为全体答辩;部分答辩;部分答辩又分为申请学位者答辩、优秀良好以上答辩、随机抽取答辩;不答辩。

二、存在问题

1、选题方面问题选题较为固定,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本职岗位和特长对论文题目做出调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方面问题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论文指导直接指导形式即面授指导,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采用此种指导形式毕竟为少数。而大部分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采用间接指导形式。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写作分为提纲、初稿、二稿和终稿,每一稿提交截止之后,论文指导教师会有一段时间的评阅期,评阅期结束,学生就可以在论文指导平台上看到教师对自己论文的指导意见,同时,在论文写作期间,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和教师交流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但是,这种沟通形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问题之间有一个时间差,问题不能够实时地被解决,就有可能对论文写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3、论文作弊问题包括抄袭、、“拿来”。所谓抄袭是指在网上或者书本上部分或者全部抄袭别人的文章;是指有偿或者无偿地请别人代替自己写作论文;“拿来”是指在经过他人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将他人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文章挪为己用。

4、教师指导问题以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因为每位论文指导老师所提供的论题数量不一样,导致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不一样多,有些特别多,有些特别少。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科研任务繁重,对论文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下降,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建议

1、完善开题报告环节,公布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时俱进,双向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前的工作,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这些是从事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工作时,已经开始对自己的选题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过程,同时也着手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出论文的提纲。因此,开题报告环节是论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起点。就好比一艘即将出海航行的船,先将方向和补给准备充足,才能够对今后的航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众所周知,有些学科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首先体现在论文的选题上就需要经常更新,比如根据法学专业的学科特点,许多法律条文国家每隔几年便会修订一次,若论题不及时更新,可能会造成写作内容与法条相悖;其次,只公布选题方向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双向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

2、重视文献综述,建立论文答辩网上旁观环节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论文的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比如,浙江大学就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对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在论文写作中适当参考引用文献,对于提升研究质量也很有帮助。考虑到远程教育地域上的特殊性,采取全体答辩形式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而部分答辩占多数。以南京大学为例,在论文成绩为良好以上的学生中抽取答辩名单,答辩专业控制在四个,答辩人数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名左右。但是这样的话,没有参加答辩的同学还是占了大部分,这一部分同学就不能够学习到优秀良好的毕业论文中的可取之处。若将论文答辩设置成网上会议形式,允许没有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自觉自愿地选择网上旁听,听取别人论文中好的理论和论点,应该会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3、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论文库与论文制度可以将优秀的论文整理入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们论文写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同时,为了有效杜绝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和“拿来主义”,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论文系统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这仅仅是一方面,学院本身对于论文抄袭也应该制定完善的处理规定,从源头、过程和结尾三管齐下。

4、毕业论文学分比例与教师指导人数控制毕业论文所占的学分比例应该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体现出毕业论文在整个学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指导人数应当平均分配,部分教师过多的指导人数会加重其工作量,相应的会造成指导质量的下降,同时在总数一定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教师指导人数的不平均。

德育答辩论文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外活动 讲演答辩赛

2012年4月,因为课程教学的缘故,作为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的一名老师,笔者在建筑工程专业一年二期两个班,组织并主持了两堂以《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为雷锋精神添光彩》为主题的班级讲演答辩赛。长沙晚报《高新麓谷》专版与长沙高新区政务门户网等媒体均作了新闻报道

一、活动开展的缘由与形式

近几年,笔者在分管学校党务宣传与行政工作的同时,一直担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在课堂教育教学,特别是与学生的直接接触过程中,感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改变。在教学方向上,更应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需求,也是人本化教育与职业教育使然,笔者一直想做一些尝试。

取名讲演答辩赛,其义包括讲、演、答、辩四个方面,即讲叙、表演、回答、辩论,在形式与内容上有别于大家熟悉的演讲比赛、大专辩论赛等,有其共性,更有针对中职学生特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实用性,重在学生学习、理解、表达、思辨,包括胆量、自信、合作、责任等意识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站在这一角度,应该说过程重于结果,这也是该活动意义所在。

2012年是长沙市与高新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也是学雷锋活动年。以此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雷锋活动,是学校党政工作要求,作为一门德育课程的任教者当身体力行。对学生而言,雷锋精神是铭记于心的道德品质,是道德信仰的精神支柱,向雷锋同志学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这一活动,适逢学校启动省级课题《中职学校课外活动模式研究》项目,笔者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得以有机会寻求理论研究与操作实践的支持,做出一些更深层次和更广层面上的探索。

二、选手的选择与内容环节的确定

笔者从事教育教学二十多年,历史上学校没有开展过这样的活动;上网搜寻,也没有发现类似的课外主题活动。对笔者本人而言,也是第一次组织和主持,参与比赛的选手更是极为普通的中职生,且是一年级学生。虽然是自发自愿,没有上级领导与任何部门的任务布置,但作为承担者,作为课题研究的一种尝试,笔者还是蛮有压力。

因为时间的紧迫与任务性质的特殊,所以主题与形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不能过于简单化,要有一定的内涵,还要照顾学生的现实情况,不能拔得太高。通过反复思考,与学生多次协商,最终确定学雷锋主题与比赛形式,主题具体为“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为雷锋精神添光彩”,形式为班级内部的讲演答辩赛。

主题与形式的确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任务是选择比赛选手,确定具体环节和内容。不选不知道,一选还真难。按照和学生协商的比赛办法,每班学生一分为二,设红蓝两方,各方派出9位选手,其中辩手设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自由人一人,为保证学生参与面,四个辩手下各设副辩一人,每方共计9人。每个班40多人,选出的辩手要18人,占了近二分之一。仅仅其中2―3位学生参加过讲演比赛,没有参加过辩论赛,对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听说。自愿加推荐,总算把人选了出来。为保证比赛公平,抽签确定红蓝两方。比赛环节依据内容设置,按照讲、演、答、辩的形式与顺序,选手对号入座。为确保活动成功,笔者自己担任比赛主持。

两个班,两堂活动。只有不到二十天时间,作为一项学习主题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研究,要向全校老师和学生展示,还要邀请合作企业、学生家长代表与教育局领导参与,包括报刊媒体记者,如此基本素质的比赛选手拿得出手吗?活动会成功吗?笔者心里一直还是有些打鼓。

三、“各取所需,各扬所长”的讲演答辩强化训练

针对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笔者进行了赛前动员,就形势的严峻和挑战的艰巨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学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警惕;当然更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创造这样一个机会是一种难得,作为选手更是无尚的荣誉;对于赛前准备,明确目标和思路,每个选手根据自己的分工职责,各取所需,各扬所长,在确保各个环节成功的基础上,形成团队合力。

准备开始阶段,要求选手明确自己职责,练好表达基本功。这是选手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团队成功的基础。一是具体内容,明确讲、演、答、辩的具体内涵。比如其中的一个环节“讲”,一方讲叙雷锋的生平与故事,另一方讲叙学雷锋活动历史与雷锋式人物;二是表达基本功,要求在大众场合讲话有胆量,语言标准清晰。学生在准备了两天后,采取面试的形式逐一检查,几乎每一位选手都有明显甚至致命的弱点或缺陷,作为辅导老师的笔者,都一一点出来,指出改进的方向,能改当场该,对于优点和长处,给予充分发掘和肯定。

训练中期,稳扎稳打,循序渐进,重在选手的不足或缺点的乔正,大概用了一周多时间。对有明显缺点的选手,每两天一检查,批评与表扬并重,学生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每个选手每次的检查时间只有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但学生课余私下的练习时间却是几倍几十倍。

训练成型阶段,主要是对细部进行处理。一是内容具体确定,并能熟练表达;二是排练成型,如要求学生对时间的把握、表情手势的配合、语气快慢的处理等等不断进行修正;三是对对方、对手基本情况的了解,要求作出应有的准备和应对策略;四是应变和创新,要求学生对对手提出的问题或对手的攻击性辩论要有足够的心理与策略准备,同时每一方都要有新表述或新点子或新举措,切忌墨守成规。

临战训练阶段,各方各个位置已经成型,但正副辩手之间、各主辩之间、主辩和自由人之间、各辩手与主持人之间、各队与拉拉队之间以及学校、企业、家长代表评委之间如何和谐统一,都考验着组织者包括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渺小的,考虑再周全也会有漏洞。临战训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为保证比赛的真实性,赛前笔者采取了相互监督、单个模拟、交叉模拟的办法,即队内选手结对训练,互挑毛病;单个选手到非比赛班级表演;两个班选手交叉比赛模拟。而到正式比赛时,却是全新的现场、全新的对手、全新的问题,包括比赛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精心安排。经过调整,各方的心理技术准备均达到了最良好状态,各辩手士气极高,全体老师同学更是十分期盼。

由于准备充分,两个班的两堂赛事取得了圆满成功。邀请企业、教育局、家长和媒体记者出席并担任活动评委,其中有校企合作国际知名企业――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区教育局领导认为活动有职业教育特色,并建议在全区学校展示推广;学生家长代表十分赞赏学校这一新的教育活动形式;2012年4月13日的长沙晚报专版《高新麓谷》和高新区政务网以《“辩”法子学雷锋》为标题作了专题报道。

四、对讲演答辩赛等课外主题活动的思考

中职学校的课外主题活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限于历史和现实条件,很多活动很少甚至没有开展,更谈不上广泛与深入。

(一)硬软件与认识的不足

笔者组织的此次活动能够成功,产生良好影响,得益于取得了学校党政部门和教研组的支持,特别是课题组的帮助,在训练时间、排练场地、运行经费、课程调整、人员调度、指导老师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而纵观学校一些活动特别是其他职业学校课外活动,开展好此类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在相关培训方面,这一类的活动几乎没有,更缺少这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建议教育部门多开展活动技术培训,强化活动业务指导与人才培养。

当然,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教师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比一般活动付出更多的劳动与汗水,还需要自我突破,自加压力,创新思考,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要善于总结,善于提升。

软硬件的配备,关键看学校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了。如果学校给予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学校重点工作或指标考核,就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所普通的中职学校――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能够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尝试创新,并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笔者认为是很有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二)不要低估中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此次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二期,学生选手平均年龄不到17岁,但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好这一次任务,得到各方面普遍的良好认可,笔者以为几个因素是主要的:

1.是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实际,高中阶段学生已有了较大自由度的认识和思考,需要有表达的机会;

2.是活动形式符合中职学生内心需要,有新颖、有趣味;有理性、有叛逆;有个性、有团队。

3.是对学生能力和进步的充分信任,这是最关键的一条。这样的活动在一般人看来难做,主要是以为中职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笔者一开始也有很多担心,即缘于此。但事实证明,低估中职学生是不正确的,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等非常强,关键是看老师是否给予充分信任,是否给予机会,是否给予指导。此次活动让笔者甚至有了颠覆性认识,借用一句不知是不是有的名言:只要不是哑巴,就能把话说好!

(三)讲演答辩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把话说好只是讲演答辩赛的最基本要求。文章的精确组织、语言的感情表达、表演的情境到位、问答的正确把握、辩论的缜密严谨、团队的配合协调等等,都可以上升到艺术层次,其实也是选手和团队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赛事的组织也是一门艺术。比赛环节的设置、每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赛场的环境布置、比赛双方和主持人以及观众的默契、场上各类临时性变化的应急应变、活动形式与效果的平衡,都是一堂课外主题活动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忽略。

特别要重视学生团队的组织管理。作为赛事的组织者,对学生选手与团队的管理十分重要,这是课外活动、比赛等成功的基本保证,在纪律意识、协作精神、比赛作风、心理承受等方面尤其要加强锻炼,大众场合的比赛不同于一般,这一点务必要跟学生讲清楚道理,也要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

另外,对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也有较高要求。除了活动或比赛的一般要求外,要尽可能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也是大家追求的理想。本次学雷锋讲演答辩赛,笔者尝试写词谱曲、吉他弹唱的一首原创歌曲《雷锋――青春的纪念》,在一定程度上,为活动添了些许色彩。

总之,学雷锋班级主题讲演答辩赛,是一次课外主题活动的有益尝试,推动了学校课外活动的研究与开展,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升,加强了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的沟通理解与教育力量整合,更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与良好品质养成,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落实。

德育答辩论文 篇7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主要问题

1.在研究中存在浮躁之风。

研宄生学风中存在相当浮躁之风,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压力,外部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使部分学子心潮难平;另一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研宄精神。主要表现为:1)在研宄中,实验记录不完整,临毕业前临时“拼凑”实验记录;(2)为了达到理想结果,修改、篡改实验数据或虚假数据;(3)平时不努力,临时抄袭他人研宄内容拼凑毕业论文;(4)不遵守应有的学术规范,时采用“一稿多投。

2.学位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主线不突出,缺少创新意识。研宄课题的选提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研宄结果文的成与败以及论文质量。选题应是带有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探索性的工作,主线必须清晰。论文的题目应该论文的主线而各章节只是分论点或是论据点,导师的作用是导学,帮助研宄生选择适的研宄的方向,并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选题,并如果选题存在问题,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师导学的作用没有发挥好。

(2)选题不适时机,思路欠清晰。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宄现状掌握不清,复习文献不足,缺少对文献的消化和吸收,为应付检查匆匆选题,没有把握恰当的研宄时机,研宄内义和研宄价值的课题,并把握适当的选题及研宄撰写论文的时机。滞后于科学发展的选题势必失去其研宄价值而不为人们认同;过于超前的选题也因受条件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成果o

(3)文献综述能力较差。资料综述是从学术角度阐述别人是如何做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必须立足于学术性。介绍研宄方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你的工作引申出来,让读者对你所研宄领域的现状有直观的理解,也在头脑中建立了你研宄工作的思路并提取出进步点。如果切入点不正确,读者就无法把握作者的脉搏。能否将资料给以充分的综述,既反映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也反映作者的科研思路是否明晰。

(4)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掌握不好。科研论文的写作,长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有的论文还存在概念不清、论证不严谨、规范运用能力不足等缺陷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盲目推崇,不会客观分析计算数据的可靠性等。

3.论文评阅标准降低

研宄生论文答辩之前的论文评阅是对论文质量进行把关的关键步骤。从目前的评阅结果来看,评阅的通过率高。宄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为论文评阅者都是同行专家,出于人情降低了评阅标准。客观原因有:一是评阅与答辩的时间间隔太短,从评阅意见返回到答辩仅有几天时间,评阅后学生没有足够时间修改论文。二是从目前研宄生在读期间的时间安排来看,写论文时间与考博和找工作时间同步,特别是两年制研宄生,完成课题研宄的时间本生就己经很紧张,此时,还面临考博和找工作,论文送审时间一推再推。评阅人处于十分被动位置,从严要求可能使学生失去答辩资格,造成学生无法找到工作或失去继续深造机会。因此对有些明显不合格论文,评阅人不得不违心放行。

论文通过评阅以后进入答辩程序。答辩应包括两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与委员之问的辩论。通过几年实践,在回答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在辩论方面做得还不够。但恰恰是辩论更能体现学生的真正水平,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与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现行的答辩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由于参加答辩的人数较多,一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10多个硕士生的答辩工作,每人介绍论文、委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辩论时间不超过30分钟,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整个论文答辩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研宄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常流于形式。

(2)答辩委员多为知名专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仔细阅读论文,个别专家甚至只在答辩现场临时翻阅一下论文,导致答辩专家根本提不出既有针对性又有争论价值的问题。

(3)参加答辩的委员名单由各学科专业的导师提供,不可避免存在各种人情关系,答辩委员为顾及导师的面子,让论文轻松通过,由此造成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4)论文答辩缺乏科学的评分标准,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只有两点,即学生是否通过答辩以及是否建议授予该生学位。这种评价的标准比较模糊,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较全面地衡量研宄生的论文答辩水平,增加了答辩评价的随意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教育,解决做学问的浮躁之风。

一方面要提高研宄生导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素质,建设一支导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严于律己、淡泊名利,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对研宄生科学道德的正面教育,营造有利于形成良好科学道德品质的育人环境。同时制定严格处罚条例,加强科研中检查监督力度,发现不良苗头就严肃处理,维护学术尊严。

2.加强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

(1)加强对研宄生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开设针对研宄生论文的撰写开设专业性的指导课程。

(2)对选题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研宄生导师应切实负起责任。导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对论文的选题应有方向性的把握;同时,要求研宄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引导其思维创新,同时聘请同行专家参加开题报告会,对其选题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创新性。

在研宄生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要引入导师组监督的机制及个人自评制度,研宄生在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之后,其学习和科研工作大多呈分散性的特点,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曰常管理之外,还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意识,列出写作进度细化表,注重论文进度自查,按时按质完成论文。同时导师应定期召集研宄生参加论文进度汇报会,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研宄及论文的写作进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

(3)研宄生处提出相关的管理要求,对导师提出明确的论文审核指标要求,采用导师指导、学术带头人审核,最后学科带头人统一把关的思路。

3.注重和完善论文评阅管理工作。

学位论文评阅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导师及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要将评审条例落实到实处,按照规定时间送审论文,以保证评阅人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论文并对论文质量进行判断。为保证论文评阅的客观性,有必要由研宄生处组织,对论文双盲”评阅,将论文送外校同行专家,保证专家有充足时间仔细阅读论文,要求各专家客观、公正地对论文进行评价,同时细化评分指标,研宄生处负责对申请者保密。

4.规范和健全论文答辩制度、建立评估论文质量的有效机制。

成立研宄生论文答辩工作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由专门机构聘请,建立各专业的专家库,在指定时间进行公开答辩。通过与学位论文相关论著公开发表期刊的等级来衡量论文质量的高低,同时将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高低作为指标之一,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予以激励。

5.开展末位淘汰。

德育答辩论文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教学评价

一、“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新理念

1.“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构想

所谓“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就是立足于高职教育本质,面向学生的特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集毕业论文答辩、技能与成果展示、现场签约于一体的教学评价方式。毕业论文题目应来自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或是某单位的现实问题。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机会。如果说,毕业论文答辩是学生的“文功”,那么技能与成果展示环节考查的是学生的“武功”。技能与成果展示就是由学生进行现场操作表演以及把在毕业实践教学中制作、设计的产品和在设计、制作竞赛中的获奖成果进行展示。技能展示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较高的技能。高技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学生得到社会认可的主要标志。现场签约就是用人单位对经过前两个环节后感到满意的学生当场签订就业协议。现场签约的目的是使用人单位对招聘的学生有一个充分了解的过程和机会,避免招聘中的盲目性。

2.“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特征

(1)“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人才规格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又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视野,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的重要内容。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中的学生论文答辩和现场技能与成果展示两个环节,与其说是对毕业生的“文武”两方面的考查,不如说是对高职院校教学成果的考查,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考查,更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查。

(2)“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这一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既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要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符合职业活动规律。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不仅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而且是学校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依据。“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前两个环节,就是为了检验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设置的:一是相关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较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职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二是从事相关职业必备的技术与技能。学校要培养出具备这两方面职业素质的学生,必然要根据职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进行教学,要面对职业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论文答辩中体现职业理论素质,在技能与成果展示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

(3)“三位一体,学用结合”模式代表着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聘用,往往是通过简单的对话、自荐书上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评语来了解毕业生,对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并不十分清楚,以致聘用后常会出现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弥补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这一缺陷,使用人单位在聘用前就能对学生进行评价。毕业答辩和技能与成果展示,既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也给了用人单位全面考查毕业生的一个过程,使用人单位真实客观地了解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减少了人才聘用过程中的盲目性,给人才聘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平台。

二、“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实践

“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要求学生在毕业实践教学中根据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或行业情况撰写好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学校邀请有人才需求意向的用人单位派专人到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作品、现场操作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论文答辩、作品展示、现场操作情况,确定录用学生并当场签约。在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由行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部分成员一起组成答辩导师。一个专业可分成若干组,每组8~10名学生,答辩导师3~5人,按照毕业论文答辩标准对毕业生的论文进行答辩。在技能与成果展示环节,仍由答辩小组成员对毕业生的作品和现场操作情况根据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熟练性和精确性等要求进行评判。现场签约环节是在经过以上两个环节后,用人单位领导、专家与毕业生进行当面详谈,当双方彼此满意后,在劳动人事部门的见证下,当场签订就业协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6月按照“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进行了实践,从实践情况来看,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比较满意。企业家们普遍认为,以往的毕业生招聘会,企业到招聘会上设个摊,收取毕业生的自荐书或推荐书,了解毕业生只能通过简单的对话,浮光掠影,并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真才实学,所以录用后经常出现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真正了解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参观毕业作品展示和技能演示,通过现场有针对性地提问和答辩,使我们真实客观地了解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与岗位胜任度,对我们录用人才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评价依据。毕业生认为,以往那种大卖场式的招聘会,我们拿着自荐材料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去投递,一天尽管能投出几十份,也不知招聘单位是否看过,但结果大多是石沉大海。现在学校推出“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才实学的舞台,使我们与企业家有了直接交流的机会,让用人单位真实地看到我们的技能与实力,以便量才录用,现场签约,这真是太好了。本次共有350余名毕业生参加“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活动,现场签约毕业就业协议达116人,效果理想。

三、实施“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教学评价的改革只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但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它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贯穿于高职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要确保“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实现,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更新教育思想,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其实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查,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以产品艺术设计为例,顾客要求的设计除了要外观合理美观外,还要有品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史哲及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不光是懂得会使用设计软件。其他方面,如人文道德、心理、交往能力等素质也非常关键。论文答辩、技能与成果展示都需要接受企业专家、领导的现场提问,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现场发挥;若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就会引起企业专家、领导的心理抵触;若没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不能与企业专家、领导很好地沟通;若没有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的基础知识,作品与成果设计只能是脱离实际的天方夜谭。但是,由于在教育思想上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理解片面、简单,容易出现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为此,高职院校应从教育思想上提高认识,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的特点,拟订一个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由专任教师负责实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2.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要实施“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而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市场信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调整进行论证,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匹配,使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类型方面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平台,把用人单位吸引到就业招聘现场,把专业对口的学生送到用人单位。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富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是实施“三位一体,学用对接”模式的关键所在。

(1)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成效,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打破以学科为本的结构框架,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分类为依据,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特征,紧随职场需求的变化,整合原有课程内容,开发市场适应性强的新课程。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流行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等,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知识技能训练。高职院校不仅要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地位,而且要明确不同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组织相关教师和聘请专家成立专门的培训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强化训练,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